时间: 2021-05-06 20:55:47 | 作者:弋尘读史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1次
刘伯温之死有没有引起朱元璋对胡惟庸的怀疑呢?
当时朱元璋有很多现实的问题需要解决,即便对胡惟庸有所怀疑,除了胡惟庸,朱元璋一时也找不到更合适的丞相人选,而且此时朱元璋可能已经有了另外的筹谋——废除丞相制。
那么,朱元璋将会怎么做呢?他将如何维持朝堂的制衡?又将如何稳固皇权呢?
朱元璋一步步采取行动,逐渐抑制和削弱中书省的权力,切断中书省与地方机构和六部的联系,使丞相胡惟庸成为一个空架子。
明朝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六月,朱元璋下令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设布政使一人,正二品,左右参政各一人,从二品(《明太祖实录》)。
同年正月,朱元璋令汤和、傅友德、蓝玉、王弼、右丞丁玉率军队往延安防守边地。
同年七月,右丞丁玉返回京师。
同年闰九月,朱元璋下诏明确中书省左右丞相均为正一品,取消平章政事、参知政事,“汰中书省平章、参知政事”(《明太祖实录》)。
起初,朱元璋曾任命常遇春、廖永忠等武将为平章政事,不过武将们经常征战在外,并不实际处理中书省事务;此时,常遇春、廖永忠均已去世。
只有李伯升、王溥以平章政事身份参加朝会,不过他们的官职只是名誉职位,没有实际职权,李伯升、王溥先前是张士诚、陈友谅的部将,后来投降朱元璋。
这样一来,中书省协助处理政务的大臣被大量削减,因为右丞丁玉正月至七月间被调去延安戍边,当时在中书省处理政务的从二品以上的官员可能只剩胡惟庸。
明朝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五月,朱元璋下令李文忠、李善长统领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遇事商量妥当后,再上奏请示,令二人一起商议军国大事,监督圜丘的营建。
同年六月,朱元璋又下令大臣将政事先奏报给太子朱标裁决。
同年九月,朱元璋任命中书右丞相胡惟庸为左丞相,御史台左御史大夫汪广洋为右丞相,右御史大夫陈宁为左御史大夫,中书右丞丁玉为右御史大夫。
明制尚左,左在右上。表面上看起来,胡惟庸的地位提高了,可是与皇帝朱元璋之间却隔着李善长、李文忠、太子朱标,地位都在他之上。
或许,朱元璋将胡惟庸提升为左丞相,只是为了迷惑胡惟庸,让他猜不透自己的心思。
半年后,朱元璋又采取了进一步的措施。
明朝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三月,朱元璋下令上奏事情无须告知中书省,“奏事毋关白中书省”(《明史·本纪·太祖》)。
明朝在各省设立主管行政的承宣布政使司、主管司法的提刑按察使司、主管军事的都指挥使司,即三司;在中央设立礼部、吏部、刑部、户部、兵部、工部,即六部,如果这些机构上奏都不经过中书省,那中书省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看来,朱元璋是打算要废除中书省了。
朱元璋在登基之初,仿照元制,设立中书省,统辖六部,中书省丞相统领百官,而且在地方上设立行中书省,主管省内的行政,当时中书省的权力很大,中书省的第一任左丞相是追随朱元璋多年的李善长。
不过,即使是在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也是有意限制中书省权力的,默许大臣越过中书省上呈密疏。
元朝有这样的规定:民不得越过中书省上奏。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十二月,儒士严礼在论述治国之道时提起这条规定,遭到朱元璋的严厉驳斥:严礼所说的不得越过中书省上奏,是元制的一大弊端;君主不能亲自处理政务,致使大臣擅权专横;现在是创业初期,正是需要把下面的情况有效传递到上面的时候,怎么可以效仿元制?(《明太祖实录》)
为削弱中书省的权力,朱元璋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各级机构,使各机构间相互牵制,逐步加强皇权。
可见,在胡惟庸案发生后不久,朱元璋便下令废除丞相制,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筹谋已久。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