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6-25 19:00:4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9次
刘伯温是明朝的开国大臣,作为功臣,一般都没有什么好结局,特别是遇上疑心重的皇帝,功臣就会死得更惨。而刘伯温作为一名文臣,他既没有功高盖主,也没有做出不利于国家的事情,可是,他最后还是惨死了。
在他临终前,他交代了这件事,后人皆说他忠心。那么,一代谋士刘伯温,为何会惨死呢?他临终交代的事情又是什么?(欢迎加入【昆仑榜】社群,这里是“历史经典发烧友的聚集地”!!有学者李彦龙老师的互动和分享,还有每日的历史、经典、和个人成长的智慧分享。我在这等你哦,私信回复1 即可获得入群方式。)
患病又受陷害,告老还乡刘伯温作为朱元璋身边的功臣,一开始也是身居高官的,洪武三年,朱元璋封刘伯温为弘文馆学士,同年,又封他为“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可是,朱元璋却在后来,赐予刘伯温归还家乡。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洪武八年正月,也就是封赏后过了四、五年,刘伯温感染了风寒,提出还乡,朱元璋同意了。他回家之后,朱元璋就让胡惟庸带着御医前去看望。胡惟庸是当时的权臣,权倾朝野,并且和刘伯温一直不和,刘伯温曾经建议朱元璋不要任胡惟庸高官。
这时候,胡惟庸前去探望刘伯温,不就是“黄鼠狼给鸡拜年”吗?果然,刘伯温照着御医开的方子去抓药,结果服用之后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更加严重了。他总是觉得肚子里面有石头,十分难受。
到了二月份,刘伯温抱病去见朱元璋,婉转地跟朱元璋反映了这个情况。朱元璋能够当上皇帝,肯定是很聪明的,怎么会听不出来。但是,朱元璋只是安慰了他几句,并让他回家好好休养,这让刘伯温彻底寒了心。
三月下旬的时候,刘伯温已经无法自由活动了,他由长子刘琏以及朱元璋派遣的特护人员陪同,从京城返回家乡。回家之后,他拒绝家人和乡亲给他找来的一切药物,只是勉强维持正常的饮食。
从这件事看来,刘伯温起初是因为患病,才会告老还乡。皇帝表面上看似是关心他,派人带御医去看望他,实际上,派去的却是他的死对头。
就在刘伯温怀疑死对头陷害他,前去朱元璋面前告状的时候,朱元璋却只用三言两语安慰他,并没有在意他是否被陷害,这才让刘伯温伤心欲绝,回家之后就想直接面对死亡。
刘伯温本来就患病很痛苦,还被陷害,最后只能抱病而终,一位与诸葛亮齐名的谋士,就这样陨落了。不过,刘伯温在临终前还交代了“天文书”的事情,能够利于天下百姓,这足以表现他的忠心。即使朱元璋伤了他的心,他依旧想尽力为百姓做点事情。
死前交代儿子献“天文书”刘伯温回家后不久,便感到自己时日不多了,就把两个儿子叫到床前交代后事。他交代完家里的事情之后,就叫长子刘琏从书房拿来一本“天文书”,对他说:“我死了之后,你就立刻将这本书献给皇上,一刻也不能耽误,从此之后,不要让我们刘家的子孙学习这门学问!”
接着,他又对次子刘璟说:“当政的要领在宽柔与刚猛之间循环相接,如今的朝廷最应该做的,就是当政者要尽量休养道德,法律规章则要简要;平时如果能以身作则,用道德来感化群众,效果一定会比刑罚要好,对百姓的影响也比较深远。这样一旦部下或者百姓犯错了,也能用仁厚的胸怀为对方着想,所制定的刑罚也必定能够公平服人、警醒人能改过自新。法律简要,不仅能让百姓懂得遵守,还可以避免百姓不适应,建立政府公信力和仁德的优良形象。这样一来,上天就会保佑我朝万年。”
停了一会儿,他又继续说:“本来我还想亲自写一篇详细的遗表,向皇上献出我最后的心意和毕生所学。但是现在胡惟庸还在当权,写了也是没用的。不过,等胡惟庸下台了,皇上必定会想起我,会向你们询问我的遗言。等到了那个时候,你们再向皇上报告吧!”
刘伯温临终前说的这番话,实在是一个忠臣的良苦用心。他让儿子献“天文书”,也就是代表他已经把他的毕生所学上交给皇帝,他一生的预言、看相都很准,但是有了他自己这样的结局,他不愿意后代再走他的老路,于是上交“天文书”表忠心,同时也是请求朱元璋放过他的后代。
他提出的当政者应该以德服人,制定简单的法律,然后能够让百姓信服,明朝才能存万年。这是他对统治国家的看法,如果明朝的皇帝都按照他这样去做,那明朝就不会越来越腐败,最后也不会导致阉党掌权,皇权旁落。
最后他说的是他自己个人的想法,他知道自己和胡惟庸是死对头,胡惟庸还在朝堂一天,朱元璋就不会想起他的好。即使现状是他已经快离世了,他仍然相信皇帝会想起他,那个时候他的儿子再转告这番话,用以表明刘家的忠心。
刘伯温虽然没有什么大过错,但是,他的惨死是当时朝堂状况逼的,皇帝的不管不顾、死对头掌权,因此失去了生的希望。他最后的遗言,足以看出他对明朝廷还是很忠心的,不然也不会说那么多政治上的看法,还希望他的儿子转告给皇帝。
那这本“天文书”里面到底写的是什么呢?据后世猜测,应该是与“烧饼歌”一样,对未来的一些推测,甚至还有人说,“天文书”能够前推五百年,后算五百年,谁得了这本书,谁就可以得到天下。
估计刘伯温也知道朱元璋对他的忌惮,希望上交这本书能让朱元璋放过他的家人。因为他特地交代自己的后代不要学这本书里的东西,不学自然就不懂得;不懂得,就是个平凡人;是平凡人,朱元璋就不会在乎他们了,这样他们的命也就保住了。
刘伯温一世忠良,患病之后还被陷害,最后在家中等待死亡,临终前还不忘国家前途。可怜他一生为国谋划,算尽天机,却算不到自己的命运,最后只能郁郁而终。
后人曾这样评价他:“从来没有见过为开国建功立业还有传世好文章的像先生这样的,先生可以说是千古中的豪人啊!”刘伯温的计谋以及功绩,是后世广为传颂的,他的惨死实在令人唏嘘。
我认为刘伯温这个人他的聪明才智可以说可以和诸葛亮相媲美,所以刘伯温能够得到重用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在大明王朝的时候,刘伯温作为朱元璋的得力帮手,可谓是帮助了朱元璋很多!!!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个人。
刘伯温从小的表现出来超出同龄的智力,所以很多人就称它为“神童”,后来,刘伯温的父亲认为自己的孩子这么厉害,那他快要好好培养一下,以后说不定还能去做个官什么的,所以就把他送去了当时很好的学府让他好好学习。
当然,刘伯温也非常的争气,他凭借着自己的天赋和努力最终在当地的学府的众多学子当中脱颖而出,因为他实在是太过于优秀,所以他的老师们也是非常的喜欢他,据说,刘伯温的学习能力非常的强,对于一般的诗书,他可以只看两遍就能记住了。而对于诗句当中比较难理解的地方,他也只需要看一遍就可以get到其中蕴含的深意。
而学习最可怕的一件事就是跟教材同步化,以致于最后缺少了自己的理解,而刘伯温却不一样,他对于那些诗句可以提出和老师和同学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也正是因为他的独特性质,所以很早就成为了朝廷的官员。
当然,他人生的巅峰应该是和朱元璋把天下打下以后,朱元璋就对他刮目相看,然后就重视它了,刘伯温通过自己擅长的天象学帮助朱元璋解决了很多的麻烦,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朱元璋这个人脾气不太好,很多大臣就因为和朱元璋的一点小误会丢了性命。朱元璋认为刘伯温是一个危险,所以在刘伯温生病的时候,就让医生故意放错药让刘伯温病情加重。
而刘伯温也预料到了,为了帮助自己的后人们躲过一劫,于是就留下来遗嘱,“刘家后代切不可再学神算”这样一来,朱元璋就对她们没有的防备,所以就会放过他们了。
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流传着一个词语叫“功高震主”,是说臣子的功劳太高,君主就会感觉到地位受威胁而心生忌惮,所以宋朝就有了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采取温和的方式将臣子们的兵权夺去,然而历史上并不是所有的帝王都像赵匡胤那般仁慈,有的帝王就采取喋血
朱元璋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在家中排行老八,所以父亲给他取名朱重八,由于贫困,家中很多兄弟都饿死了,后来朱重八迫于生计去了庙里当和尚,可是几年之后寺庙也没办法维持生计了,于是又去当了几年乞丐,直到郭子兴的部队经过家乡时才参加了红巾军,也给自己改名叫朱元璋,从来以后便凭借着战功一步步升成统帅,最终夺得了天下,建立了大明朝。
朱元璋登基后给那些曾经与他出生入死的兄弟们都封了官,还赐下了免死铁券,但时间一长,曾经的袍泽之情慢慢就变了质,那些兄弟们凭着战功嚣张跋扈,欺压百姓,而朱元璋也害怕自己老了将来自己的子孙镇不住他们,所以渐渐对他们起了杀心,于是命人修建了一座功臣楼,想在楼里摆一桌鸿门宴。
那些昔日的功臣们一听说朱元璋要为他们建功臣楼庆功,心里非常感动,但唯有刘保温心里却有一丝不安,刘伯温曾是朱元璋的军师,为他争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世间流传一句话叫“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心生警觉的刘伯温于是就主动去请见了朱元璋,请求告老还乡,朱元璋批准了他的要求。
刘伯温在临走时,忽然想到了一向与自己交好的徐达,于是就去徐达府上向他辞行,临走时拉着徐达的手对他说:“徐兄,小弟我走了,我有一句忠告,到了庆功宴那天,你一定要跟着皇上,寸步不离!”徐达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想要问个究竟,但刘伯温却急匆匆得走了。
徐达是朱元璋的老乡,很早就跟随他一起打天下,帮助他打败陈友谅、张士诚两大军阀,一起推翻了元朝,之后一直清理元朝的残部,这些年立下的战功靠的可不仅仅是武力,还有智慧,所以听到刘伯温的话,虽然不解,但也知道他不会无的放矢,于是便记在了心里。
到了庆功那一天,朱元璋与昔日的功臣们谈起了当年一起打仗的事情,功臣们都喝得酩酊不醉,但徐达却只小饮了几口,眼神一直盯着朱元璋的一举一动,见到朱元璋离席,徐达连忙起身跟上,朱元璋问他为何离席,徐达说:微臣特意出来护驾。”朱元璋说:“不用了,丞相请回吧!”徐达一听眼泪就下来了,悲切得道:“皇上真的决定要赶尽杀绝吗?好吧,陛下之命不敢不从,微臣只请求陛下照顾我的妻儿!”于是转身便要回去,朱元璋想到他昔日曾多次救过几次,心中不忍,于是对他说:“丞相随我来吧!”
君臣二人刚一离开,功臣楼就轰的一声炸响了,火光冲天,里面的人全部都葬身于火海,徐达不禁冒出一身冷汗,虽然躲过了一劫,但徐达心里还是非常后怕,整日茶饭不思,郁郁寡欢,没过多久就病了,还长了背疽,最后在病痛中死去。
自古最无情的就是帝王家,在权力面前,什么父子之爱、兄弟之情都是浮云,所以现实中有一句话叫做“不要与好朋友一起创业”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刘伯温临死前说:“子孙切不可再学神算预言。”他知道帝王忌惮他是因为他能掐会算,所以他留下这么一句话警醒后代,后人遵守了就能幸免于难。刘伯温是能跟诸葛亮比肩的神人,得到诸葛亮能够瓜分三国,而得到刘伯温就能一统天下。
有一次朱元璋在吃烧饼,刘伯温有事要见朱元璋,朱元璋心想刘伯温神机妙算,那是不是能算得出来他刚刚在吃什么呢?于是朱元璋将烧饼用盖子盖上,刘伯温来了便让刘伯温猜猜他刚刚在吃什么。刘伯温哪里是神机妙算,他只是观察细致,发现朱元璋的胡子上面有芝麻粒,桌子上还有烧饼屑没来得及收拾。
刘伯温便说这碗中之物长得很像残缺的月亮,好像是被真龙咬了一口,肯定是皇上吃过的烧饼。朱元璋十分诧异,夸赞刘伯温果然名不虚传。刘伯温待了一会就告退了,朱元璋突然想到刘伯温的能力这么强,要是有一天不能为他老朱家所用,那肯定会对大明的江山社稷不利。朱元璋思索再三,还是觉得刘伯温留不得,尽管刘伯温帮助他打下了江山,但是如今为了江山他只能牺牲刘伯温了。
刘伯温知道朱元璋想要除掉他,所以他主动向朱元璋请求放他回老家,朱元璋赶紧准了刘伯温的请求。但是还是有人不愿意放过刘伯温,有人在朱元璋面前进谗言,称刘伯温为自己选的墓地hi龙脉。刘伯温知道之后非常惊恐,亲自进京跟朱元璋解释。朱元璋并未说什么,当时刘伯温本来就患病,朱元璋让他安心养病,还派了胡惟庸前去慰问刘伯温。刘伯温吃了胡惟庸送来的药之后,病情反而越来越重。刘伯温回到老家不久之后便去世了,临终的时候他对自己的后人说:“子孙切不可再学神算预言。”意思就是让自己的后人不要再学神算预言,以免步了他的后尘。
这句遗言就是:子孙切不可再学神算预知。刘伯温之所以给自己地子孙后代留下这句话,一方面是打消朱元璋对自己乃至整个家庭的猜忌,另一方面是希望子孙不要走自己的老路,无法善始善终。而最后的结果也证明,刘伯温这最后一步的确安抚了朱元璋内心,保全了家人。
1.刘伯温的不平凡
纵观刘伯温的一生,仿佛是拿着男主剧本一路飞黄腾达的传奇人物。公元1311年,这位势必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一笔的传奇人物降临在青田县,与之降临的还有超乎常人的智商。12岁那年,刘伯温凭借着超高的智商,过目不忘的本领考取了秀才,拿下了”神童“的名号。14岁那年,刘伯温已经能够将各种儒学讲义倒背如流,实力赶超别人几十年。23岁那年,刘伯温满腹诗书,凭借着一手好文采,顺利拿下了进士。由此可见,这个人的一生不平凡。
2.刘伯温的事业上升期
公元1360年,刘伯温终于找到了前进的方向,辅佐朱元璋征战四方。刘伯温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毕竟他是能够与诸葛亮肩并肩一块走的人物。刘伯温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将红巾军的另外两股势力陈友谅和张士诚成功剿灭,后来更是献出计策协助朱元璋收拢人心。刘伯温精通神算,能够洞察天象,梦境,很多事情都能够一语成真。公元1368年,朱元璋的江山已经成为囊中之物,正式于应天府称帝,后来刘伯温就开始事业高升,从太史令做到诚意伯。
3.朱元璋清算功臣
这熟悉的戏码总是代代上演,朱元璋上位之后,为了以绝后患,全方面长耗时的开始了清算。成就刘伯温的是他的神机妙算,毁了他的依旧是神机妙算,朱元璋怎么可能放心身边有这样一个人的存在。公元1371年,刘伯温就被逐出京都,美名曰告老还乡。但是这样并没有结束,朱元璋依旧无法放心,公元1375年,刘伯温病重,朱元璋派遣胡惟庸前来探望,但是其用心并非如此简单。甚至探病之后,刘伯温的病情愈发严重,这其中的原因虽然没有确切的记载,但是明显不简单。所以后来为了彻底打消朱元璋的猜忌,刘伯温留下了”子孙切不可再学神算预知“这句话。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