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清华简能证明《古文尚书》是伪作吗

时间: 2021-04-29 00:09:2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4次

清华简能证明《古文尚书》是伪作吗

据清华竹简,确定古文《尚书》系伪书,那么现在流行的《尚书》还有什么价值呢?

据清华竹简,确定古文《尚书》系伪书。rn那么现在流行的《尚书》还有什么价值呢?如中华书局的《尚书今古文注疏》、《今文尚书考证》、《尚书孔传参证》、《尚书译注》等等。rn现在出版的这些尚书还有价值吗?还值得看吗?rn希望熟悉国学的朋友能帮我驱除一下困惑!多谢!!!
《尚书》分今文古文,今文《尚书》是秦博士伏生所传,据说他在秦始皇焚书前将尚书藏在壁版之间,汉初时拿出来时,大部分都被虫蛀了,一百篇的尚书只整理出了二十八篇,后来这二十八篇被汉朝立于太学,伏生也广授《尚书》,这二十八篇流传最广,因为是伏生用隶书整理的先秦残简,成为今文《尚书》(隶书在汉代是主流书体)。后来又有人在孔府的夹壁中发现了用秦之前各国文字写成的《尚书》,加上汉代陆续被发现的先秦残卷,人们通称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由于当时没被人重视,后来渐渐失传,真伪不可考。东晋时期,豫章内史梅赜献《古文尚书》,共58篇。从晋代开始,古文今文被合编在一起,成为传世本《尚书》。现在所说的古文《尚书》为伪作,只是指梅氏所献的古文尚书(也就是传世的古文尚书)是伪作,并不能说明汉代的古文尚书是伪作。而传世本中的二十八篇今文《尚书》历代都认为是真作。古文尚书虽然被认为是伪作,也只是否定了它的成书年代,它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也是不容抹杀的。
赞成一楼观点。每一部作品,都有它的时代意义。而《尚书》作伪根据已有的史料确定未免太过轻浮。对于古史,现代的没有人能后百分百的确定1而我们现在对古史的认识也随着出土文物的不断挖掘而改变。在当代角度思考
古文《尚书》 是伪书是早就有定论的,在竹简没有发现前根据考据学就已经被认为站不住脚。所谓的伪也不过是这书所声明的时代有问题。但是该书毕竟也是古人所写,也还有所编纂人那个时代的印记,从今人的角度来看,当然含有丰富的史料价值。举个不恰当的例子,现在有许多的文物作假,要做成唐宋时代的。可是如果你假设再过1000年回头来看这些假的东西,当然也是文物了,前提是能够留存的话,尽管在今天可能不值钱。那千年后的人可以根据这些假的物器,就能分析出现在的工艺制造水平等等东西出来。所以,真假也总是相对而言的。
至于有没有意义,这个怎么说呢?你不去读他,再多意义都没用。

现代流传下来的古文《尚书》其实是什么时候"伪造"的

普遍认为,是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伪作。
汉时,秦博士伏生口授28篇,隶书。是为今文《尚书》。西汉时,鲁恭王在撤除孔子故宅时,发现另一部《尚书》,古文(先秦的一种书体)书写。是为古文《尚书》。孔安国整理,比今文多出16篇。西晋永嘉之乱时,今古文《尚书》全部散失。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献于朝廷一部《尚书》58篇,包括今文33篇,古文25篇。现在流行于历代的《尚书》就是梅赜的本子。
后世儒家对梅本多有怀疑。

尚书 - 儒家经典
《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长期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但是清华简证明传世的《尚书》为伪书。该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普遍认为,是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伪作。
汉时,秦博士伏生口授28篇,隶书。是为今文《尚书》。西汉时,鲁恭王在撤除孔子故宅时,发现另一部《尚书》,古文(先秦的一种书体)书写。是为古文《尚书》。孔安国整理,比今文多出16篇。西晋永嘉之乱时,今古文《尚书》全部散失。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献于朝廷一部《尚书》58篇,包括今文33篇,古文25篇。现在流行于历代的《尚书》就是梅赜的本子。
后世儒家对梅本多有怀疑。
考异争论总体认为是东晋人的伪作。

今文尚书是真的还是假的?

1、《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一般认为《今文尚书》中《周书》的《牧誓》到《吕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实史料,《文侯之命》、《费誓》和《秦誓》为春秋史料,所述内容较早的《尧典》、《皋陶谟》、《禹贡》反而是战国编写的古史资料。今本《古文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但也存在争议。
2、《尚书》是中国最古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29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较《今文尚书》多16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25篇)。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经 学。秦朝不仅“焚书坑儒”,还下“挟书令”,藏有儒家经典者治罪,因之在秦代无传授和学习儒家经典者。今文经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很不重视儒学。至惠帝时,废除“挟书令”,儒家思想言论这个禁区开始松动。从这时起,到文帝时期,一些尚存的老儒依靠记忆,口头传经。弟子们因找不到书籍,就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将老儒背诵的经典本文和解释记录下来,这样的经典就是所谓的“今文经”,释文谓之传。文帝时,开始设置经学博士,由今文经学家充任,以备顾问。武帝时,置五经博士①,亦由今文经学家充任,在太学教授弟子。从此,今文经学得到广泛的传播。今文经来自老儒的记忆,因每个老儒的记忆有出入,解说有差异,于是出现了一经有几家说法的情况。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了一些学术流派。宣帝时,在太学中立学官的,《易》有三家,《书》有三家,《诗》有三家,《礼》有一家,《春秋》有二家,共十二博士。①东汉初年,增为十四博士。②古文经 古文经是用秦统一以前的篆书抄写的经典。秦在焚书时,人们将这样的经典和其它一些古书埋藏起来。西汉前期,由于拆除老房,相继发现了一些古书。武帝时,下令献书。成帝时,设官负责收集古书,并着手进行整理。西汉末年,刘歆在整理古书时,发现古文经典不仅经文与今文经互异,而且篇章也多出不少。如《礼》多三十九篇,《书》多十六篇。《毛诗》和《左氏春秋》等则为今文经所不载。这些新发现的经典就叫做“古文 经”。刘歆对于古文经很赞赏,建议在太学立学官,但却遭到今文经学博士们的激烈反对。刘歆批评这些博士“专己守残,党同门,妒道真。”③可是由于执政大臣也反对,刘歆的建议未被采纳。平帝时,王莽专权,为了利用古文经进行“改制”,就立《古文尚书》、《毛诗》、《逸礼》、《左氏春秋》四个博士。东汉初,又被取消。古文经虽不得立学官,但在民间却广为流传。古文经中固然有些内容是经过两汉学者窜改或增加者;但总的说来,古文经学家是按字的形、音、义解经,极力恢复经的本义,不作任意发挥。于是形成了系统的训诂方法。古文经学家贾逵、马融、郑玄兼通今文经。郑玄破除各家传统,广采众说,遍注群经,得到经今、古文两派的赞许,号称“郑学”。至此,基本上结束了经今、古文斗争。贾逵的学生许慎为了反对今文经学派根据隶书经典,穿凿附会,曲解经文,用了二十二年的时间,写成《说文解字》一书,收小篆九千三百五十三个,收古文(战国文字)、籀(zhòu宙,西周、春秋文字)文一千一百六十三个为重文;每个字标明字形,注出音读,推究字义,全书分为五百四十部,全部解说不过十三万三千多字,简明扼要。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辑完善、内容丰富的字典。
今文28篇是西汉伏生传下来的,是真正的先秦时代的尚书;古文25篇中,有三篇今文也有,即《舜典》《益稷》《康王之诰》,分别包含在今文《尧典》《皋陶谟》《顾命》当中,所以这三篇今古文都有的内容,应该是真的,其余22篇是魏晋时模仿尚书弄出来的伪书,最近清华简的研究,也证明古文尚书是伪书。

“尚书”的意思是上古之书。《尚书》是中国第一部汇编古献资的散文总集,主要记载看王的命今合论汉代以后,它成为儒家主要经典之一,故又称《书经》。

东晋人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和汉孔安国的《尚书传》,今称为什么?

不要关于什么《尚书》的网络上千篇一律的答案,就要本题答案。
东晋人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和汉孔安国的《尚书传》,今称《伪古文尚书》、《伪孔传》。
宋儒朱熹以今文艰涩,古文畅达而起疑。
明末清初今文学家阎若璩撰《古文尚书疏证》,证伪东晋晚出之《古文尚书》及孔安国传。大家就人云亦云也这么叫。只有个别人如毛奇龄做《古文尚书冤词》辨析反驳,但寡不敌众,被淹没了。

后来民国疑古派顾颉刚及其徒刘起釪更加起劲,古史都是累积而成的,更何况《古文尚书》。而且其徒疑似个别篇章不伪,竟有李幼蒸洋支助研究员责斥为欺师灭祖。
金景芳先生以为多不伪,且文法高古,不过用字明晰而已矣。
九十年代后由于简帛陆续见世,又有多人抗辩。
如张岩《古文尚书案重审》,从治学路径上辨析阎氏的武断。比如说袭用,能说清楚是谁袭用谁,反过来一样成立,且比较用字,则古文尚书还更佳,如果有比众诸子乃至经传的水品,怎能不见作伪人的来龙去脉,比如该有《子梅子》的记载吧。当然还有对阎氏品行的抨击。
黄奇逸(恢复高考后徐中舒先生的研究生)以文字发展的进程的视角解析。主张孔子前文字主要用于与神契约,所以,今文可谓先隶定,古文后隶定。但此说有问题,口传必有记载,不可能长期没蒿莱。
陈寅恪先生做不今不古之学,但对此说:即使伪书也有作伪之际的所见材料与观念的价值。
今年又风传清华简证伪,刘国忠大言:可以终结。
首先,不必怀疑清华简的年代,肯定在秦火前;但清华简的水准却不必高攀,咋断定为善本嫡传。别忘了周文化在陕西、河南、山东,不在楚(两湖)。子夏也在山西授徒。孟子邹人。杂家荀子也是稷下学宫最为祭酒。
其次,清华简至少到今天还没整理完,似乎上博简也没完。整理完后,还需仔细研究一段时间。
当然,以后还会有秦火前的文本出现。无欲速,欲速则不达,现在定论过早。
我自以为,古文尚书从思想脉络与章句条理,佳作多。今文尚书,晁错用方言受于伏生女儿地方话解读,所以离奇古怪。还有伏生本人什么水准亦不详。宋儒首先起疑的古文顺通于今文,偏狭。
而今清华简更难以为坚实证据。所谓与《国语》、《礼记》相似接近,为什么不说是《国语》、《礼记》的另行抄本,非说成是《尚书》。上博简十多年了,还未全通解,各是其是、各非其非,清华简才几年。尤其未见全貌,未有精深研探,就说东说西,太少了,太早了。
所以,请等待。
孔安国的为古文尚书,东晋的为今文尚书

如何对待伪古文尚书

伪古文尚书自从阎氏《尚书古文疏证》出后,今传《古文尚书》为晚出伪书大抵已成定谳。此后又得乾隆皇帝肯定。此后,清人比较有名的《尚书》注本,大概只有王先谦《尚书孔传参正》注了古文的篇目,其他多只存今文二十八篇。当下最有名的《尚书校释译论》四大册,也只存今文二十八篇。顾颉刚先生提出的“《尚书》十种”中有《伪古文尚书集证》的计划,可惜刘起(金于)先生认为“非《尚书》学之急”。乃至今日没有便于后学使用的新注本。所见唯屈万里先生《尚书集释》附录《伪古文尚书袭古简注》逐条标出《伪古文尚书》袭用先秦秦汉文献的句子,非常简略。我承认今传《古文尚书》是晚出伪书。但辨伪不是焚书。《伪古文尚书》对于后世影响巨大,特别是对于宋明理学尤其重要。其价值肯定不在伪《列子》之下。所以很应该有个新的好注本。
非常感谢有兴趣,但仔细的研究,应该在考后。
有人重审(印象中叫张岩《古文尚书案重审》?),从治学路径上辨析阎氏的武断。比如说袭用,能说清楚是谁袭用谁,反过来一样成立,且比较用字,则古文尚书还更佳,如果有比众诸子乃至经传的水品,怎能不见作伪人的来龙去脉,比如该有《子梅子》的记载吧。
黄奇逸(恢复高考后徐中舒先生的研究生)以文字发展的进程的视角解析。主张孔子前文字主要用于与神契约,所以,今文可谓先隶定,古文后隶定。但此说有问题,口传必有记载,不可能长期没蒿莱。
陈寅恪先生做不今不古之学,但对此说:即使伪书也有作伪之际的所见材料与观念的价值。
今年又风传清华简证伪,刘国忠大言:可以终结。
首先,不必怀疑清华简的年代,肯定在秦火前;但清华简的水准却不必高攀,咋断定为善本嫡传。
其次,清华简至少到今天还没整理完,似乎上博简也没完。整理完后,还需仔细研究一段时间。
当然,以后还会有秦火前的文本出现。无欲速,欲速则不达,现在定论过早。
我自以为,古文尚书从思想脉络与章句条理,佳作多。今文尚书,晁错用方言受于伏生女儿地方话解读,所以离奇古怪。还有伏生本人什么水准亦不详。宋儒首先起疑的古文顺通于今文,偏狭。
而今清华简更难以为坚实证据。尤其未见全貌,未有精深研探,就说东说西,太少了,太早了。
所以,请等待。
文章标题: 清华简能证明《古文尚书》是伪作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04633.html
文章标签:伪作  清华  尚书  古文  证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