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尚书》可以说是儒学最重要经典,那为什么孟子会有“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样的观点

时间: 2023-10-05 19:01:2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9次

《尚书》可以说是儒学最重要经典,那为什么孟子会有“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样的观点

孟子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告诫我们应该什么,不应该什么?

告诫我们应该善于独立思考,不应该盲目相信书籍。

出自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所著的《孟子》最后一篇《尽心章句下》。

原文如下: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译文如下:

孟子说:“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我对于《武成》这一篇书,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页罢了。仁人在天下没有敌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不仁道的人,怎么会使鲜血流得来可以漂起木棒呢?”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是精辟透脱的读书法,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孟子谈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时,所举的例子是《尚书》中《武成》篇的内容,而我们知道,《尚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在孔孟子的时代也是有着极其权威性地位的。

因此,孟子这种对于权威著作,对经典保持独立思考,勇于怀疑的精神,尤其难能可贵,体现出圣贤人物的治学风范。即便是对于两千多年后的我们来说,也是值得学习的。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尽心章句下

如何理解孟子所言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说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的时候,是因为对《尚书》中关于武王伐纣的情形产生了怀疑。不过,尽管我们在《孟子》中看到了这句话,我们也决不应该就此肯定这句话是孟子本人所说。然而,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句借孟子之口而出的话,使得后来者有了怀疑前人的勇气和权利。

如何理解“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赵括纸上谈兵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

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

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

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完全相信书本上所说的,不如不要书。其根本道理是指不要太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时代在变迁,信息也在改变,读书时对书上的知识需要加以分析,如果情况不同却把书本上的知识照搬往往是无法成功的。如果不带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去看书本,就会成为书呆子。

扩展资料

出自战国的《孟子·尽心下》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是精辟透脱的读书法,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

孟子谈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时,所举的例子是《尚书》中《武成》篇的内容,《尚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在孔孟的时代也是有着极其权威性地位的。

因此,孟子这种对于权威著作,对经典保持独立思考,勇于怀疑的精神,尤其难能可贵,体现出圣贤人物的治学风范。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尽信书,不如无书

引用孟子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有何作用?

使论证更有更有说服力,孟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尚书·武成》中记载了武王伐纣战于牧野的情况,说纣王的军队临阵倒戈,商军大败,血流漂杵。孟子读后觉得不可信,认为像周武王这样讲仁道的人,讨伐商纣王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成河呢?于是便说了上面的话。因而孟子也就成了第一个公开对“书”提出质疑的人,尽管他当时只是针对《尚书》说的。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几千年,其中到底有多少是可信的,多少是不可信的,还真不好说。《尚书》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距武王伐纣的历史相去还不是太远,而孟子那会儿就已经怀疑其记载的真实性。先不说孟子质疑得有没有道理,论据充分不充分,单就这件事情本身而言,就已经给了我们足够多的启示:书是不可以尽信的,历史的天空大多不是朗日高悬,而是迷雾重重。 来源:甘肃教育

文章标题: 《尚书》可以说是儒学最重要经典,那为什么孟子会有“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样的观点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090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