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9-09 10:00:2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5次
摸索出了一套能够激发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1.学法激趣,2.信任激趣,3.导语激趣, 4.板书激趣,5.情景激趣,6.审美激趣,7.古为今用激趣,8.灵活多样的教法激趣,9.活动激趣。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背景
随着社会文化的革新,以及时间的推移,文言文中相应的文化背景、历史条件、社会形态等等都与学生生存的环境存在着巨大的时空距离,文言文语言表达形式、表现方式、词法语法等方面与学生现实语言交际之间也都存在隔膜。加之隐藏在古代诗文中的微言大义,又增加了学生认知理解的难度,学生因而对学习文言文产生了一定的排斥、疏离、拒绝的心理。
其次,现在文言文教学存在两大误区。一种是像学古汉语文选似的一个字一个字把它掰碎了,揉碎了,把文言文搞成古汉语当成或外语来教学。还有一种就是拿了篇文章来,文章还没有看明白呢,就开始总结思想、分析形象。文言文阅读应该能够把一些东西读通,读得很顺畅,学生自已去感受。无论读文言文还是读白话文,在做文学形象的鉴赏时,就提高语文能力来讲,道理是一样的。不能把文言文当成外语来学,文言文毕竟是不同时代的汉语。另外也不能把文言文当成白话文阅读,因为毕竟它有语言障碍。所以教学文言文应该抓住一些跟主旨非常相关的东西,拿来做一些重点地解剖。尤其是阅读诗词,一定要从语言里出形象,不从语言里出形象,别人是没法把握的。
再者,在初中阶段,学生在课本里接触到的文言也只有几十篇,且内容比较简短,学习要求也比较低,多数初中老师对古汉语语言现象与规律疏于归纳整理。这样也导致学生进入高中后,对于内容与语言形式不再像初中那样浅易的文言文,自然产生了畏惧心理。
鉴于此,如何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就成为文言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二、课题内容综述
(一)概念界定
什么是古代汉语?顾名思义,就是古代汉族人民的语言,古代汉语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
什么是文言文?文言文是指以先秦的口语为基础,经过较多的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上古汉语的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模仿它所写的种类作品的语言,如诸子百家、《史记》、唐宋八大家、桐城派等等,都是古文言实际应用的范例。简言之,文言文,就是用文言语言写成的文章作品。一般把“五四”时期定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分界限。
什么是兴趣? 兴趣是对于事物特殊的认识倾向,它是一种心理活动,当发展成为爱好时,就成为一个人的较长久而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影响着人们能力的发挥。兴趣和爱好是积极性的来源,它是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种动力。是人们在学习、工作等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对某项事物的兴趣,就能在行为中产生极大的积极性。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全新的实效性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主观的倾向性,进而带动对语言的“认读”“释义”和“解析”,使学生真正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又领悟到精髓思想,服务于写作,有益于人生。
(二)理论依据
1、心理学指出:兴趣是推动人们进行求知活动和学习的重要的心理因素,它能使人集中精力,积极愉快地从事某种活动。凡是符合自己的兴趣的活动,都容易提高人的积极性。
2、心理学研究表明,语言学习过程中,当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语言本身(知识、规则)时焦虑程度偏高,而把注意力聚焦在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时,焦虑程度则明显降低,学起来就比较轻松。
3、主体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学习、认识和发展的主体,一切教育的影响作为外部客体的东西,只有通过学生主体活动才能内化为主体的素质。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指导者,学生是自我发展的自主参与者,是积极的探索者和创造者,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交往关系。这种教学能让学生逐步由以教师指导学的“他主学习”走向独立自学为主的“自主学习”,最后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目的。
4、合作性原则:在课题研究中,必须改变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家校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强调互相合作,相互促进。
5、新课程标准指出:“适度强化文言文的学习,目的是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充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
2. 关于文言文的主题教研活动有哪些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综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其知识之广泛,包容之博厚,辞章之精华,内涵之富,是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学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根据我们调查,当今社会,浅文化、俗文化、网络文化充斥人们的生活.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加上受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有所抬头,集体主义观念削弱,理想、前途观念淡薄……这些现象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在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成了当务之急.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研究就有了必要.特别在新课标下,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二、课题的界定和理论假设 1、课题的界定 (1)“新课标”:是相对于2000年以前我国语文课程体系而言,她体现了四个新的基本理念: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三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传统文化”这里是指根据中学生身心特点,选取中华民族文化中久经历史考验的具有普遍性修养意义的古诗文典籍以及具有地方特点的客家文化传统作为研究对象,它们既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又是开启人类智慧的工具. (3)“新课标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 2、理论假设 (1)通过课内外的有效结合,让学生在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大量接触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领略祖国文化的魅力,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通过研究与实践,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优秀传统文化智慧和精神营养,丰富语言、开拓眼界、陶冶情操、发展潜能、使他们具有创造能力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用传统文化里包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做人的道理,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做品格高尚、身心健康的人;另一方面,将传统文化教育与课堂改革相结合,使学校的课程结构更趋合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1、本课题研究目标是古诗文教学、客家传统文化.(1)古诗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培养学生一定的古诗文鉴赏能力对增进学生文学基本素养的重大意义,自然也毋庸赘述了.但较之于当前的阅读、写作教学研究,古诗文教研则显得相对滞后.当今的古诗文教学起码存在三种不良倾向.一是语言化倾向,许多人把古诗词鉴赏课几乎上成了文言串讲课,只注重诗词句义的静态演释,忽视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二是概念化倾向.许多人将古诗词意境地赏析变成了冷性的“诗物”与“诗情”的简单对照,忽视学生审美心理素质的培养.三是支解化倾向.许多人把一首诗词的整体赏析变成了单调的诗词词句的局部分析,忽视了诗词鉴赏的有机性和整体功效.这些倾向不能不令人感到,当今的古诗词教学似乎还缺乏一种关键性意识,那就是如何发挥学生主体在诗词审美活动中的能动作用.(2)据许多史料证明,石城在客家民系的形成和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客家私人办学先驱(温革)的诞辰地,许多客家文化研究人士称石城是客家摇篮的中转站.石城有着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值得我们开发研究. 2、以经典古诗文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构成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素质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我们用来铸人铸魂的重要教育资源.基于此,我们对《新课标下语文传统文化资源研究》所具有的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形成以下认识: 一是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中华文化经典是中华文化重要载体,传承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功能,我们有责任,通过开展古诗文教学、客家传统文化研究,让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世代相传,为走向振兴的中华民族积蓄源源不断的智慧和持久的发展动力. 二是加强中华传统美德。
3. 在古诗文教学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几点有效一)诸子散文德行天下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
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形成各具风采的诸子散文。诸子百家中,儒家创始人孔子因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核心内容,对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
可以说,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儒家学说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也是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它已渗透传统文化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之中,极大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每一个领域。
久而久之,形成了以《论语》为先导的《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优秀文化著作,尤以《论语》中的篇目学得做多。“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这些语文课本中常见的句子无不昭示出孔子的“仁学”思想。从“仁”的本义上说,“爱人”就是“仁”的最本质、最基础的意义,也是做人的最高原则。
儒家伦理思想自经孟子、荀子依据孔子思想发扬光大而形成体系后,遂使儒家伦理思想之内涵及实践要点亦更加充实明确,可归纳为重品格,行仁道,推忠恕,讲中庸,倡王道,勉实践。这种文化体系的形成有助于今人更系统的学习和发扬。
一九九一年五月间,台湾地区新学识文教出版中心曾邀集两岸知名学者举行过一次书面聚谈会,其结论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在现代社会中是可以起一定的积极作用,因为伦理道德,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同时也能切合现代社会的需要”。之所以有此共识,主要是因儒家思想核心—伦理道德,不仅可用于古代而且还适用于现代,此种宜古宜今放之四海皆准的思想,如果我们能深切的体会实践,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自会由我们的努力而提早实现。
譬如韩国的现代化就是在对传统文化尊重、继承和发展基础上的现代化。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
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所以,在对古诗文尤其是诸子散文的教学中,挖掘其中的文化精神将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和文明。
(二)唐宋诗词情溢四方唐宋诗词源远流长。千百年来闪烁着不朽的艺术光芒,飘逸豪放的李白,沉郁顿抑的杜甫,清扬畅丽的白居易,凄婉优柔的李煜,闲雅清婉的李清照,豪放旷达的苏轼,雄放流畅的陆游……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向我们说话,向我们呈现他们整体的人格、气质、风骨,凸现出唐宋诗词在传统人文中的独特魅力,感受灵魂难言的欣悦和洗礼。
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华夏民族崇尚友道珍惜人伦形成一种风尚。在唐宋诗词中,这种人伦情怀是一种不但在空间上不分地域,普遍存在的情感,而且在时间上不分古今,十分持久而又十分高尚的情感。
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说明只要世界上有真正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存在,那么即使在天涯,也可以互相安慰、互相鼓励。李白与王昌龄的关系不错,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李白写过一首诗,寄托自己的一往情深:“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芙蓉楼送辛渐》是这一类诗中的名篇:“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作于王昌龄官江宁丞之日,诗人正遭谤议,送挚友远行,临别所嘱,惟以玉壶冰心自明心迹,又是与朋友和亲人们的共勉之词。苏轼的《南乡子·送述古》下阕中写词人送走了朋友归来后的感受,“秋雨晴时泪不晴”,词人面对荧荧的灯儿,听窗外绵绵的秋雨,友去的失落感让词人难以自持,恐怕是雨停了,泪水也不会停。
在唐宋诗词中,这种人文性的体现并不是客观、静止的,孤立、冷峻的,而是与人文环境互为观照的,动态的探寻的过程,让我们感受到了友情的真诚与恒久。友情厚重,恋情也缠绵。
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字字珠玑的警策之语,闪耀着人文的熠熠光芒,像这种追求自由,歌颂爱情,体现人性真爱的诗词数不胜数。有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有柳永《蝶恋花》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恋情缠绵,亲情更深沉。唐代溧阳县尉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慈母的深情厚爱,亲切感人。
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传唱至今。中国文化之所以重视情感,是因为国人自觉地意识到,情感是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也是人。
4. 文言文与传统文化首先,学习文言文是继承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些历史知识、文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知识,增强了解社会、认识事物的能力。
其次,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基础,是“源”;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是“流”。两者是同一种语言发展的不同阶段,并不是两种语言。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如清代文学家沈复《童趣》中的“明察秋毫”、“怡然自乐”、“庞然大物”等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仍在运用。所以,学习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提高语文水平。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但它来自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相同的地方是主要的,不同是次要的,所以不难学,我们应有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怎样学好文言文呢?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有“三要”:
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诵读是我国传统的学习方法,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语言简洁、典雅,是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许多大作家的语言功底深厚,就是得益于对古文的熟读背诵。如:巴金十二三岁能将《古文观止》倒背如流,吴晗十三岁以前背完了《三字经》。
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上面说过,文言文和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词语、语义是相通的。如“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中的“期”,是“约定”的意思,这与现代汉语中“不期而遇”的“期”的含义是一致的。再如“不能名其一处”(《口技》)中的“名”字,与现代汉语中“莫名其妙”的“名”的意思也是相通的,都是“说出”的意思。用心领悟,就能做到见“言”知“意”,这对学习文言文是非常重要的。
三要主动积累词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如对通假字的理解,对“之”、“其”、“以”等虚词用法的了解,词语含义的古今变化等等。
边学习边总结,不断积累,就能掌握规律。掌握了规律,学好文言文就容易多了。
学习文言文并不难,只要我们树立信心,掌握规律,循序渐进,是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的,这个目标就是:能阅读浅易文言文。
5. 浅析如何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个什么作文或任务的命题吧?我简单说下我的看法。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内涵丰富。但是现代社会的发展在逐渐的将传统文化边缘化甚至去传统化。
这就使得我们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内容逐渐遗失,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非常有必要让受众了解熟悉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就是古典文学作品,包括文言文、诗词歌赋等。
这些作品无疑是包含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也精细刻画了创造历史的古人的生活习惯、文化信仰、处世哲学,而这些的积累,就逐渐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受众可以从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过程中充分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包含多个方面,我们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而在古典文学作品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恰好承担了这个责任。
他们需要以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文学功底来完成这样的筛选,确保呈献给受众的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因此,当我们看到教材中的古典文学作品的时候,可以说见到的都是精华中的精华,应当加以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并逐渐从中学以致用,从而形成自身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去享受人生造福世界。
纯自己的观点,纯手打,希望能帮到你。
6. 文言文对中国文明的发展起过什么作用首先我们的语言受质疑的就是我们还属于象形文字,按照西方的观点,这是语言进化的低级阶段,他们的拼音文字才是语言文字的高级阶段,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我们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在全世界都是比较独立的,而我们周边那些历史上向往中华文明的国家,如:日本、朝鲜、蒙古等等,均与我们不是一个语系,他们是鞑靼语系,他们也是属于拼音文字的,别看他们也有汉字,甚至依据汉字创建了他们自己的文字,但是他们的语言结构和方式与中国文字根本不同。
而我们的象形文字在现在的电子社会遭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因为他电子输入是非常麻烦的,尽管后来发明了五笔输入等优良输入方法,但是还是有很多问题。比如:拼音输入不能够盲打,而五笔输入有词汇量的限制,电脑的普及使得中国汉子的很多不常用字由于无法输入而消亡。所以当今的发展汉字的电子化是要付出代价的,但是我还是要说一下汉字的优越性对于我们的历史作用。
第一点我要说的就是我们的文字保护了中国的统一和凝聚力,中国历史上经过了多个分裂的时期,由于中国有统一的文字,使得中国的统一变成非常容易,语言有一个特点,就是时间久了语音就会有自然的变化,就如台湾的普通话与北京的普通话有区别一样,这样历史一长,方言就形成了,虽然中国不同的地方语言发音极大的不同,北方人听南方人的方言就如听外语,但是一回到书面,就完全一样了,在欧洲,日耳曼分裂后,各个国家以自己的方式用字母形成文字,虽然都为拉丁语系,但是已经成为多国语言了,这样在语言之上的文化就差异更大了,国家也就没有统一的基础了。
第二点我要说一下中国历史的语言文字保护了文化的传承,在五四以前中国是与世界不同的书面文言与日常的说话不一样的国家,这样保持了文言文在秦始皇统一后2000多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的基本一致,同时民间的语言有是另外一个样子,所谓的白话,实际上是广东地区的方言,而现在的普通话,实际上是历史上的官话,就是带着满族口音的北京方言,而民间的语言表达方式变化很大的,鲁迅倡导的白话文,但是我们现在看鲁迅的文章已经日渐艰涩,这才几年呢!因此中国的文言文制度实际上是让读书人可以无障碍的读取先人的著作。
到了上世纪初,世界的巨变日本的维新,让很多当年激进的人开始打倒孔家店,为了这样的结果,她们首先是把文言废除为白话,再把竖版变成横板,最后再简化汉字,实际的结果是现在的人要看懂我们先人的著作已经变得非常困难,普通人看文言文居然要如看外语要有翻译一样要看白话文释义,但是文言文一旦进行释义,其中的很多妙味就丢失了,其中的音韵美感也丢失了,直接导致大家不去看了,如果这些文化的记录没有普通人的读者基础,变成对于大多数老百姓的天书,我们的很多文化传承也就被隔断了。现在对于很多古籍,想要印刷成简体横板的还不行,必须为繁体竖版,目的就是不要让太多的人方便去看,同时找一个能够编辑古文的出版编辑也越来越困难,那些可以编辑古文的老编辑也时日无多,现在的政策导致中国语言文字的好处一点也没有体现出来,不易电子输入的问题却总得不到解决,总是一件让人遗憾的事情。
文言文起源于商代甲骨文。战国以前正式出现文言文。
从当时所使用的书写材料和书写效率上来看,公元前1400年至公元前1100年的殷王朝时期显然不具备创作产生与口语相对应的白话文的物质基础。
在殷王朝的后期,又出现了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到了东周时期,进一步又出现了刻在石材上的石鼓文,但金文、石鼓文与甲骨文一样,也存在着文章的刻写速度慢、制作成本高等问题,上述各种技术难题导致当时的文章通常都是言简意赅的关键词或短句,并由此奠定了中国古代文言文的语法基础。
其实清朝的古文只有知识分子用,平名百姓是不会的,后来鲁迅等人为了想让更多人读到,读得懂书,于是写了第一本白话文的书,引起了社会的热烈反映,最后就由古文发展为白话文.
2. 汉字流传了多少年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 安阳 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也是寿命最长的一种文字。
汉字开始产生的时间,还难以确实断定。今天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文字是商代刻在甲骨上和铸在铜器上的文字。商代的文字已经是很发达的文字了,最初产生文字的时代必然远在商代以前,那就是夏代或更早于夏代。距今约四五千年以上,应当在新石器时代。
二里头文化与大汶口文化所出土的陶符中,能够见到许多类似物象的图画文字。在此基础上,这些图画文字与陶器花纹中的表意图案演变为记词字符。汉字由零散的、个别的字符逐渐积累,达到一定的数量后,再通过人为规范,成为一种文字体系。据考证,原始汉字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产生,到它发展成初步的文字体系,大约经过了近2600年。
3. 甲骨文流传多少年了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
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
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 (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见甲骨档案)。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
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农业、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甲骨文献被发现以后,人们先后对其进行复制 (墨拓、拍摄、描摹)和整理 (拼接、缀合、辨伪、鉴定),并汇集和编纂成册,即将其内容转移存储到其他载体上而加以利用。
殷商甲骨卜辞(牛骨)已发掘的甲骨文献,主要是殷墟甲骨,此外还有周原甲骨等。
4. 弟子规流传了多少了年1、若论编著成文的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那有500-600多年了。
2、若论原创,那是孔子的《论语》,那就有2500-2600年左右。
——小链接: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
5. 中国流传下来的古文有哪些值得一阅的《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是历代汉民族散文总集。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吴兴祚审定。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观止”一词表示“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除本书外,二吴还细著了《纲鉴易知录》。《古文观止》由清代吴兴祚审定并作序,序言中称“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当时为读书人的启蒙读物。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镌版印刷。书名“古文观止”意指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学习文言文至此观止矣。本书亦有入选不当者,因为选编主要是着眼于考科举时做策论,但作为一种古代汉民族散文的入门书,仍有其存在价值。
6. 古文死了吗到现在,我们老中青三代,几乎不能读中国书,中国人不能读中国自己祖先的书,这在全世界的民族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
我们说中国人不能读中国书,不是说我们不能读小说,不能读报纸,不是。是我们中国人不能读代表中国文化的这些经史子集。
为什么不能读经史子集呢?除了这些经史子集我们认为它很高深之外,还有另外一点,这一点困难让我们垂头丧气,什么困难呢?我们不能读文言文,就不能读经史子集。现在的中国人,已经不能读文言文了。
那么你说文言文很难读啊,我不能读文言文,情有可原啊。现在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请问文言文难读吗?我们有文言文难读的印象,也是民国初年五四时代那些知识分子告诉我们的。
五四时代这些知识分子是非常奇怪的:首先,他们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对立起来,然后,他们再把现代跟传统对立起来,他们又说,我们现代化必须放弃传统。我们就感觉很奇怪:为什么曰本没有放弃传统也能现代化?单单只有中国人一定要放弃传统才能现代化?你放弃传统了,你的现代化又在哪里?所以这是一个对立的思想。
然后这个对立的思想,用在语言的教育上,他又告诉我们:你要学白话文,白话文是很重要的。白话文重要,白话文有意义,这我们承认。
但是,他说:要学白话文,一定要把古文打倒!胡适之就曾经做了一篇小小的文章,来教我们这个道理,这篇文章我会背的,他的文章题目叫做《古文死了》,他说:“古文死了!古文死了!死了两千多年了!他的那些孝子贤孙不敢替他发丧,就不敢替他报告死的消息,现在我胡适之出来宣布:古文死了!古文死了!你们要庆祝就去庆祝吧!你们要痛哭就去痛哭吧!”我们要学白话文要放弃古文吗?还有一点,古文难学吗?我们先要把这个问题解决。今天我们才能够要教儿童读古文,甚至教儿童读经典的这种教育。
首先,我们先来分析,什么叫做古文?什么叫做白话?古人在讲话,也是在讲白话,所以我们在看戏的时候,他们有唱歌的时候,唱歌的时候是在念诗,那个歌词都是古文,但是他们也有口白,什么叫口白?就是他们普通的讲话,他们普通的讲话就是白话,所以古人也跟我们一样讲白话。但是,我们一个人在讲话的时候,我们从头脑的思考到我们讲话,只有三寸的距离,我们想到什么就讲什么,因此我们讲话是比较没有那么严格的,没有那么标准的。
因此,你要把你的一辈子的学习的心得,你要传播下去,你必须把你的思想整理一下,让它非常精确;而且不要那么啰嗦,象我现在演讲很啰嗦,你整理成文章是不能看的,所以要把我们的思想简洁化;第三点,你既然要别人看,而且要流传久远,你必须要把它优美化。所以,我们平常的思想,不是直接讲出来,乃是经过整理,经过提炼浓缩,再把它记载下来,这就变成书面的语言,叫做文言文。
你如果只有记载你的口白,我手写我口,叫做白话文。所以古人当他要很认真地写文章的时候,他就写文言文,他在游戏之作,他就写白话文。
比如,他要写信给家里的人,他就写白话;还有呢,他写小说也写白话。什么叫做小说?就是小小之说啦,小小的说啦,不入流的作品啊,叫做小说。
先秦诸子百家有所谓的九流十家,为什么九流,为什么十家呢?本来九流就九家,但是十家里面有一家叫做小说家,小说家因为不能入流,所以十家实际上剩下九流,可见小说是不入流的。这些文人在写小说,是他的游戏之作,游戏之作就用白话。
那你认为用白话不是很好吗?用白话广泛地传播不是很好吗?现在有这样子想法的人,我们应该加上一点历史的知识,你就不会这样想了。什么意思?如果用白话记载我们的思想,等到三百年、五百年,我们的语言产生变化,于是我们的文字,你就读不通了,所以白话文不能流传久远,不能流传久,也不能流传远。
我们举一个例子,有一个人读《离骚》,《离骚》是屈原的作品,他越读越困难,《离骚》很难读的,这个人越读越困难,他就非常生气,把书摔在地上,骂一句:“写这么难的书,让我读不懂,活该你去跳河!”其实,我们误解了屈原,屈原也饱读群书,当他用文言文来写文章的时候,我们读起来都还很顺;当他用楚地的白话,屈原要把文章写得很活泼、很浪漫,加上一点他的白话,他用白话写作流传几百年、一两千年之后,我们就不了解他在说什么了;流传到几千里地之外,我们就不了解他在说什么了;不止是你我不了解,连注解家都注不出来,所以有些语言已经成千古之谜。为什么?白话!现在《四书五经》比《离骚》还要古老,我们都还读得懂,只要你会通文言文,你就可以上下三千年。
因为三千年来的文章,统统用同一套文言文来写,有了文言文之后,它可以使中国的语言维持稳定,不至于太大的变化,它还可以使我们的白话更加的优雅,更加富有内容。比如说,我们随便讲一句:“今天我到新加坡来演讲,大家反应很好,我讲得不亦乐乎。”
“不亦乐乎”这四个字就是文言文,所以文言跟白话,本来并没有差别多少,是现在我们中国人的头脑被五四时代所洗脑了。我们现在认为:文言跟白话是差别很大的;还有,我们认为:白话是比较好学的,文言是比较难学的。
7. 孙子兵法已流传多少年了《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其已被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享有“兵学盛典”的美誉。 作为华夏文化乃至世界文明中的瑰宝,《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部兵法,不仅止于中华文化中的重要遗产,他更是华夏智慧与朴素思想的象征。
《孙子兵法》的意义,不仅仅是一部军事著作,它更代表着炎黄子孙的智慧、思想、文化,是几千年华夏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根基、源泉。
在现代,孙子兵法的作用远远不再局限于是一本军事著作的范畴,它还被广泛运用于政治斗争,商业竞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我们办起事来多几分智慧,少走些弯路。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