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4-14 20:49:46 | 作者:纪永臣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9次
4.6.1逐鹿之战考证的目的和意义
在史记的记载中,逐鹿之战与阪泉之战交织进行。但只要细看炎帝、蚩尤和黄帝的活动范围和对战争过程的描述,其中就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其原因就是太史公立志把黄帝们所做的所有功德都归于轩辕,应该重新审视逐鹿之战。
部落联盟首领均以德治天下很少发生大的战事。我们查阅了从轩辕至帝舜的记录,只有颛顼期间发生过“争位”之战。但战事内容是与共工进行了神仙之战,与争位不符。因此我们判断逐鹿之战应该属于颛顼。
因此研究逐鹿之战的意义重大,首先要否定是战争的组织者不是轩辕,其次要确认谁是战争的组织者,还要高清战争的时间与地点等等。这是一个正本清源的战争史考证,主要目的和意义为:
第一:考证阪泉之战的时间、地点
第二:考证阪泉之战的对垒双方统帅
第三:考证阪泉之战起因与意义
4.6.2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甄别
一、历史资料的收集、甄别与整理
1、史记里对黄帝的两次著名战争进行了相关记载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於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2、逸周书·尝麦对逐鹿之战的描述
昔天之初,诞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少昊,以临四方,……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用名之曰绝辔之野。乃命少昊清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质。天用大成,至于今不乱。3、逐鹿之战故事
相传蚩尤是九黎之君,九黎即九夷,属东夷集团。还传说“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震天下”、“蚩尤作冶”、“以金作兵”,可见蚩尤是九个亲属部落结成的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们勇武善战,武器装备也比较先进,这些传说反映了真实历史的影子,今已从考古学中得到证明。 蚩尤“宇于少昊”,说明其发祥地在今山东曲阜,这一地区史前时代属于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分布区。从距今6000多年前开始获得迅速发展,到距今5000年前后的大汶口文化晚期,不仅作为社会经济基础的原始农业、家畜饲养有了长足的进步,各种手工业部门一无论是石器还是骨角牙器制作,其工艺水平都日渐超过了同期的中原,制陶业更逐步走向中华史前制陶的顶峰。在此基础上铸铜工艺萌芽,开始只能铸造小型铜工具,稍晚的龙山文化时已有了青铜容器的铸造,并逐渐取代了制陶业的尖端手工业的地位。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多,一支支大汶口文化的先民相继西向发展,进入华夏集团居地去拓展新的生存空间,据研究得知,距今5000年前后,其部分居民已西迁进入豫中,直接发生接触的影响所及直达豫西、豫南、苏南等地,涿鹿之战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繁荣昌盛、有81个氏族的九黎诸部落在蚩尤率领下西向进入华夏集团分布地区,目标也可能是豫中,因为首当其冲的是居于豫东的炎帝,相传他都于陈。蚩尤率领的部落联盟由于生产力水平较华夏集团略高一筹,武器制作精良又勇猛善战,于是所向披靡,因而留下“铜头铁额”、“威震天下”的英名。炎帝部落无法抵挡、节节败退,在蚩尤大军的扫荡下,居地全失,连一个角落也没留下,本着同一联合体应互相救助的原则,炎帝求救于黄帝,引发了涿鹿之战。涿鹿之战的战场在何处,根据国学大师钱穆《史记地名考》考论,《史记》记载的所谓“冀中”,系上古地名,大体约在今山西省南部运城地区解州市境内。涿鹿之战不同于阪泉之战,它是在两个部族集团之间进行的, 因而打得分外激烈,留下很多神话传说,如说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蚩尤作大雾弥漫三天三夜,黄帝之臣风后在北斗星座的启示下,发明了指南车,才冲出大雾。还传说黄帝在困境中得到玄女的帮助,制作了80面夔皮鼓,夔是东海中的神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黄帝用其皮蒙鼓,用雷兽之骨作鼓槌,“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黄帝与蚩尤的战争延续了不少时日,最后的决战进行于冀州之野,《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述了一个传说,“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 反映战斗过程中,双方先由巫师作法,希望借助自然力征服对方,黄帝呼唤有翼的应龙畜水,以便淹没蚩尤军队,蚩尤也请风伯、雨师相助,一时风雨大作,黄帝军队再次陷入困境,危急中,黄帝只得请下天女女妭阻止风雨,天气突然晴霁,蚩尤军队惊诧万分,黄帝乘机指挥大军掩杀过去,取得了最后胜利。黄帝的胜利得来不易,而胜利以后,又遇到很多新的困难,不仅旱神女魃制止了大风雨后神力大减,“不得复上”,应龙参战以后,也“不得复上”,天上“无复作雨者”,使地上连续大旱数年。近代环境考古告诉我们,距今5000至4000年左右是自然环境又一次大变化时期,不断升高的气温,持续不断的冰川融化与降雨均骤然停止。距今5000年前后,从辽东半岛到长江三角洲都留下海退的遗迹,以后,距今4700年开始又发生了小的波动。涿鹿之战中,那些被巫术呼唤来的暴风雨及其后的干旱,正与气候由平稳到发生波动的情况相合,可见这些神话不是全无根据的,它确实浓缩了对过去的回忆。4、颛顼争位传说
水神共工是炎帝的后裔,与轩辕氏家族本来就矛盾重重。帝颛顼践帝位后,共工约集心怀不满的天神们,共同反对颛顼。反叛的诸神推选共工为盟主,组建成一支军队。帝颛顼闻变,一面点燃七十二座烽火台,召四方诸侯疾速支援;一面点齐护卫京畿的兵马,亲自挂帅,前去迎战。一场酷烈的战斗展开了,几个来回过去,帝颛顼的部众越杀越多,人形虎尾的泰逢驾万道祥光由和山赶至,龙头人身的计蒙挟疾风骤雨由光山赶至,长著两个蜂窝脑袋的骄虫领毒蜂毒蝎由平逢山赶至;共工的部众越杀越少,柜比的脖子被砍得只连一层皮,披头散发,一只断臂也不知丢到哪儿去了,王子夜的双手双脚、头颅胸腹甚至牙齿全被砍断,七零八落地散了一地。共工辗转杀到西北方的不周山下,身边仅剩一十三骑。不周山奇崛突兀,顶天立地,挡住了去路。此山其实是一根撑天的巨柱。共工在绝望中发出了愤怒的呐喊,朝不周山拼命撞去,不周山竟被他拦腰撞断,横塌下来。5、逐鹿之战资料甄别与研判
第一:逐鹿之战与阪泉之战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主帅不同。
第二:逐鹿之战古战场应该是今天的河北逐鹿县。
第三:逐鹿之战应该与颛顼有关
二、逐鹿县考证
涿鹿县隶属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地处中国河北省西北部,据考证距今200万年前古人类就在涿鹿县繁衍生息。
传说5000年前,黄帝、炎帝、蚩尤在此大战,合符釜山,邑于涿鹿之阿,开启了中华文明之先河。
逐鹿县著名景点有黄帝泉、黄帝城遗址、中华合符坛、中华三祖堂、轩辕湖等等与炎黄先祖相关的景点。
三、兴隆洼遗址考证
1、兴隆洼文化概况
兴隆洼文化因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的发掘而得名,20世纪经过较大规模发掘的同类文化性质的遗址还有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白音长汗、克什克腾旗南台子、辽宁省阜新县查海遗址等,正式发掘出土玉器的总数已达100余件。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兴隆洼文化的年代为距今8200—7400年,由此认定兴隆洼文化玉器是迄今所知中国年代最早的玉器,开创中国史前用玉之先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三次发掘,共揭露出五十七间房址,均为圆角方形,房址中间是灶址,四周和居住面还有保存食物、火种的小龛、袋状炕。房址大小不一,小的有几十平方米,最大的有一百四十余平方米。均无门道,据专家们考证,可能是在房子顶部开孔“以梯出入”。这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重要发现。出土的遗物有大量的加砂陶器,石器多为打制的锄形器,磨制的石斧、磨盘等。发现的镶嵌细石器的骨刀、渔叉等也很具特色。在房内,还发现了多具鹿头、核桃楸果核等,表明了这一时期的先民,其生产方式除了农业外,并存着渔、猎业和采集野生果实等生产方式。这些发现,对于考察内蒙古东部的古代自然植被的变化情况,提供了科学依据。兴隆洼文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敖汉旗博物馆于1982年联合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的,199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入“八五”期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的兴隆洼文化类型。2、兴隆洼文化研判
第一:兴隆洼文化以农耕为主,时代为8200年至7400年前。
第二:兴隆洼时代玉器加工已经相当精美。
第三:兴隆洼文化属于西辽河流域。
四、牛河梁遗址考证
1、牛河梁遗址概况
牛河梁遗址于1981年发现,1983年开始发掘,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牛河梁遗址保护范围58.95平方公里,建设控制地带23.56平方公里。牛河梁遗址已有编号的共16处遗址点,面积约8平方公里,是牛河梁遗址的核心保护区,也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遗产区。在这16处遗址点中,第一地点、猪首山和第十三地点在同一条直线上,形成了牛河梁遗址的中轴线,其它各处遗址点均围绕这条中轴线分布。牛河梁遗址主要有女神庙、祭坛和积石冢等。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包括玉器、陶器、石器、骨器。2、牛河梁遗址研判
第一:牛河梁遗址与良渚文化同时代,截止于5000年前
第二:牛河梁遗址为一个部落的文化经济中心(城市)
第三:牛河梁遗址出土相当多玉器精品
第四:牛河梁遗址位于凌河流域
4.6.3从古气候演变看逐鹿之战
1、逐鹿之战前的古气候演变
根据中国古气候的研究成果,1.8万年前大理冰期末期达到极值后开始转暖,1.3万年前一次彗星撞击地球使得气候再次转冷,至1.1万年前气温达到低值,这时候发生了阪泉之战。
根据中国古气候的研究成果,1.1万前开始气候开始转暖,至8000(或7330)年前气候达到最高值。根据古神话传说的记载,这时候中原地区及长江流域生存条件极其恶劣。
根据中国古气候的研究成果,距今7000年以后的某一个时期古中国进入大洪水时期。
2、逐鹿之战的背景分析
根据中国古气候的研究我们知道,在1.1万年以后古中国气候开始转暖,气温转暖有利于农耕生产和人类生活。但如果气温升高超过限度就会严重影响人类生存环境。我们研判至9000年前的时候中原地区已经十分炎热少雨,不适合人类居住。
根据地区气候温度变化规律,当中原地区气候炎热不适应人类生存的时候,燕山以北的红山文化广大区域气候则处于相对较好状态,也许是气候温和、雨水适中,是人类生存的宝地。
如果我们的研判正确,那中原地区的炎黄子孙就有强大动力向北发展,争夺当时最适合人类生存的风水宝地。但这当然会与当地以猎守为生的原住民蚩尤族群发生矛盾,于是一场大战蓄势待发。
3、逐鹿之战的实质就是争夺生存空间
在中国的历史上多是北方游猎民族向南争夺生存空间,逐鹿之战也许是唯一的一场农耕民族向北争夺生存空间。
4、从气候演变研判逐鹿之战发生的时间
既然兴隆洼文化属于农耕文明的北移,那我们可以通过对兴隆洼文化的延续时间分析,逐鹿之战肯定早于8200年。
因此我们把逐鹿之战发生的时间定格在9000年前。
4.6.4逐鹿之战考证
1、逐鹿之战可以说是黄帝指挥的、与轩辕无关
我们在阪泉之战一节分析过,阪泉之战的起因之一源于轩辕所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异常寒冷不适合人类生存。逐鹿所在的北方地区更是缺少人类活动,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基础,所以轩辕只进行了阪泉之战。
根据对诸子百家文献的研究,从轩辕取得部落联盟首领均出自黄帝部落,所以部落联盟的首领均冠以“黄帝”之名,一直延续下来至帝喾;尧以后的部落联盟首领则出自其他部落。
以此逐鹿之战可以说是黄帝指挥的、但与轩辕无关。
2、逐鹿之战的起因源于生存环境的变化
自1.1万年前轩辕建立部落联盟之后,黄帝部落首领担当大任,以德治理天下。经济社会发达、文化兴盛,各路诸侯纷纷臣服。
时光延续至9000年前,世界性的气候转暖严重,特别是黄河流域高温少雨,河流干涸。所谓的时光轮流转,这个时候的燕北大地则是风和日丽,雨水丰沛,鸟语花香,逐渐成为散落氏族迁徙宝地,一方水土养育了多方人士,蚩尤部落逐渐强大。
面对艰难的生存环境和北方富饶土地的诱惑,黄帝部落民众纷纷北进与蚩尤族群不断发生纠纷。黄帝部落与蚩尤部落的矛盾愈演愈烈,一场大战蓄势待发。
3、逐鹿之战发生时间、地点和人物
逐鹿之战发生与9000年前。
逐鹿之战发生地点是今天的逐鹿县境内。
逐鹿之战对垒双方是黄帝部落与北方的蚩尤部落。
交战双方的首领分别是黄帝颛顼和蚩尤。
逐鹿之战的结果是黄帝颛顼获得胜利,颛顼统帅军队一路北进横扫大凌河与辽河流域。对北方土地控制权。
4.6.5兴隆洼与赵宝沟文化之谜
1、兴隆洼文化属于何人
兴隆洼文化续存时代为8200年至7400年前,发现地点是内蒙古赤峰敖汉旗境内。当时那个时代此地属于气候温和的农耕福地,应该是短笛颛顼战胜蚩尤后迁徙而来的黄帝氏族的落脚点。
2、兴隆洼文化衰亡之谜
考虑到兴隆洼出土的大量玉器、房屋周边的设防措施。此地有可能是当地的治所所在。考虑到兴隆洼文化至于7400年前,正是帝尧上台之时,与我们研判的黄帝部落失去部落联盟首领的时间相符。
因此可以认定兴隆洼文化遗址属于当时的权力中心。
3、兴隆洼文化孤单之谜
为什么红山文化范围广阔,而兴隆洼文化只有孤零零的一处?我们设想黄帝部落掌权之时,玉石虽多但玉器非常稀少,只有掌握很大权力的人群才拥有玉器并享受建筑,其他平民只能蜗居生活、没有什么生活痕迹可以留下。
4、赵宝沟文化与兴隆洼文化
根据红山文化、赵宝沟文化和兴隆洼文化的挖掘证实,敖汉在当时那个年代属于农耕文明中心和权力所在地。
赵宝沟文化与兴隆洼文化同在敖汉,年前有继承关系但为什么分为两个文化?主要是7330年前的政权更迭。
兴隆洼文化属于黄帝部落行使权力时期,当中原传来后羿射日消息后所有大小部落都惊呆了,接着或者帝尧召开诸侯大会、或者兴隆洼的大小官员们被帝尧责罚,总之是一股脑的消失了。
赵宝沟文化想兴起则是帝尧权力稳固以后的事,鉴于敖汉属于当时社会的经济中心之一。此地不能没有人管理,因此在赵宝沟一带重建权力中心管理当地事务。据推测赵宝沟文化应毁于世纪大洪水。
兴隆洼与赵宝沟文化只差一个7330年之变,也就是喾与尧禅位。
4.6.6红山文化与牛河梁
1、红山文化的兴起源于大洪水
关于大洪水我们做过分析,研究过程说只说结论:这场世界大洪水从北向南推进。大洪水过后是漫长的暴雨期,北方先于南方终止。
因此我们可以推断是大洪水摧毁了赵宝沟文化,而后北方地区农耕文明沉寂一段时间。几百年以后,北方地区暴雨期结束、而此时中原一带被洪水折磨。于是大量人口再次向北方迁徙,在红山文化广大区域落脚。受惠于技术的进步和道德文化的发展,玉文化不再是权力的专有而广泛在民间流行,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红山文化玉文化盛行。
因此红山文化与赵宝沟文化之间没有传承关系,是中原文化又一次向北迁徙的痕迹,是中国人适应环境应对大洪水的壮举。
2、牛河梁是红山文化时期的地方权力中心
与黄帝部落掌权有所不同,尧时代对各地方的控制有所加强。比较强大的部落和九州治所所在都已经显露繁华,如良渚文化的余杭和红山文化的牛河梁。
牛河梁的位置在当时十分重要,可以控制以赤峰为中心的老哈河平原和义县为中心的辽河平原,重点牛河梁的地势较高便于防洪水。
牛河梁遗址已经是城市的雏形,是产品流通、交通控制和权力行使的集中体现。那个女神庙供奉的应该是古代中国主管生育的女娲之神?只是有可能神的模样依据尧时代女首领的模样朔造。
3、红山文化与牛河梁的衰落
红山文化末期5000年前,北方地区气温已经转冷。而此时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暴雨减弱,土地特别适合农耕。
更为重要的事件发生了,一个叫大禹大人受命治水。我们以前讲过大禹治水恩威并施,从四面八方调集人马参加治水,不听令者五刑伺候。
红山文化以及牛河梁的一干人纷纷南迁,抛家舍业参加治水。于是兴盛近千年红山文化消亡。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
4.6.6逐鹿之战事件考证结论
1、逐鹿之战发生于9000年前,古战场为逐鹿县,逐鹿之战的首领是黄帝颛顼而不是轩辕。
2、逐鹿之战是农耕民族应对生存危机,获取生存空间之战,逐鹿之战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轮廓。
3、逐鹿之战使得炎黄子孙获取广阔的生存空间,由此使得中国古人在世纪大洪水威胁之下得以生存。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