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为什么1555年签订的《奥格斯堡和约》当中未合法化加尔文宗

时间: 2021-04-14 02:06:5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7次

为什么1555年签订的《奥格斯堡和约》当中未合法化加尔文宗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

1.重申1555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和1635年的《布拉格和约》继续有效;
2.哈布斯堡皇室承认新教在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合法地位,同时新教诸侯和天主教诸侯在帝国内地位平等;
3.神圣罗马帝国内各诸侯邦国可自行订定官方宗教,臣民不愿改宗者限期迁出;其中归正宗加尔文宗获帝国承认为合法宗教;教产的归属以1624年为标准年,凡在1624年1月1日之前占有的教产可以保留(在普法尔茨及其联盟地区,以1619年为标准年)。
4.神圣罗马帝国内各诸侯邦国有外交自主权,唯不得对帝国皇帝及皇室宣战;而帝国皇帝依然无权决定任何重大问题,如宣战、媾和、课税和征兵等。
5.正式承认尼德兰联省共和国和瑞士为独立国家;
6.哈布斯堡皇室的部分外奥地利领地被迫割与法国、瑞典和部分帝国内的新教诸侯:
其中法国得到洛林内梅林、图尔、凡尔登等三个主教区和除斯特拉斯堡以外的整个阿尔萨斯;
瑞典获取西波美拉尼亚地区和维斯马城、不来梅-维尔登两个主教区,从而得到了波罗的海和北海南岸的重要港口;
勃兰登堡获得东波美拉尼亚地区和马格德堡(Magdeburg)、哈尔勃斯塔特、卡明、明登等主教区;
萨克森获得路萨蒂亚(Lusatia)地区;
普法尔茨(Palatinate)公国一分为二,信奉天主教的上普法尔茨与巴伐利亚合并(巴伐利亚因此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第八选帝侯),信奉新教的下普法尔茨(莱茵兰-普法尔茨)维持独立;
7.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选举不得在现任皇帝在世时进行,以免皇帝干预,影响结果;
8.法国和瑞典在神圣罗马帝国议会有代表权,巴伐利亚公爵被封为选帝侯;
9.瑞典还获得神圣罗马帝国500万塔勒的赔款。

宗教改革肯定了什么?

没有腐败哪来改革。

任何历史上的改革和革命都是迫不得已的,包括宗教。

天主教时期的欧洲,教会太强大了,控制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权力集中必然导致腐败,必然会有唯上不唯下,阻碍思想自由,所以我认为宗教改革是进步,但是首先是退步后的进步。

改革如果本着寻找真理,促进人类和其他生命的和谐,那么就是好的。如果改革为了某个特殊利益集团更好地掌控人类及其他生命,那么就一定不会有好的结果。宗教背后的势力之争引发战争、杀戮和一切阴谋,这背后是自私的欲望,比如权力欲。权力等欲望可以披上宗教的外衣大行其道。宗教这个词汇是复杂的,但是人类需要的只是一种可以使大家和平相处的智慧的教育。

宗教改革毕竟只是在信仰范围之内进行的改革,他们的宗教哲学思想依然有着神学的深刻印记,本质上也具有浓厚的反理性反科学色彩,马克思:“路德战胜了信神的奴隶制,只是因为他用信仰的奴隶制代替了他,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俗人,却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教解放出来,但又把宗教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但又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
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崇尚理性和科学,反 对封建宗教禁锢欧洲宗教改革

一、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1、中世纪天主教神权占据统治地位

政治: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 西欧处于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之下。教会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力

经济:天主教拥有大量地产,是西欧最大封建主;还通过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等方式搜括钱财

思想文化:垄断了文化、教育、艺术等,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社会生活: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

2、天主教会的专制和堕落引发了各阶层对天主教会的不满,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3、野蛮的宗教裁判所对传播“异端”的人进行迫害、打击,充分说明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已摇摇欲坠,这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格格不入。

4、天主教面临着种种挑战

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形成新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新兴资产阶级需要以自己为中心,重新认识人的价值,建立新的文化体系:

1)民族意识的增长和专制君主的兴起对凌驾于民族、国家之上的天主教会形成威胁2)教会的经济特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反对3)文艺复兴运动所宣传的人本主义思想,为挑战天主教会权威提供了思想源泉

5、宗教改革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宗教改革原因)

①社会原因:罗马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严重阻碍了欧洲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②经济根源(根本因素):14﹑15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和重商主义思想的流行,同教会的轻商思想产生冲突; ③政治因素: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及新贵族要求分享政治权利;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④思想文化:文艺复兴运动和反天主教的“异端”思想为宗教改革奠定思想基础;⑤导火索(直接):兜售“赎罪券”最终成为导火索

二 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

(一)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1、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的原因:(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原因)

经济因素: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国家统一,天主教会阻挠德国统一。政治因素:德国政治四分五裂,各阶层对教会普遍不满,整个德国与教会的矛盾非常尖锐。现实因素:德国每年要向罗马教廷交纳大量苛捐杂税,德国成为“教皇的奶牛”。思想因素:人文主义的熏陶。导火线:“赎罪券”的兜售个人因素:马丁·路德立志改革(主观)2、开始标志:《九十五条论纲》的公布

罪人所受的惩罚不是炼狱的痛苦,而是人的良心的折磨,而且只是针对活人。

罪人的悔改应该是内心的悔改,而不是外在的行为,是伴随一生的,而不是买赎罪券。

教皇并无赦免罪过的权利,赦免的恩典在上帝。

激起反对教廷风潮,揭开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3、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

1)因信称义,信仰得救——思想核心、理论基础——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要求

2)宗教最高权威是《圣经》不是教会; ——否定天主教会神学说教的垄断地位

3)与上帝沟通不需要教会和神父作中介;——否定教士、教廷、教皇的权威

4)反对赎罪券,简化宗教仪式,建廉价教会——资产阶级原始资本积累以及获得思想的自由和人性的解放5)王权高于并支配教权,建立本民族教会——资产阶级希望国家统一

★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及教义体现了:

新兴资产阶级惜时如金和建立“廉价教会”的经济观念及否定权威和追求地位平等的政治要求;

4、宗教改革的实质:是一场反封建的社会运动,矛头直指作为欧洲封建统治精神支柱的天主教会。它不仅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内的反封建斗争,也是各阶层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运动。

5、宗教改革的结果

1)马丁·路德点燃了德国人民反对教会的烈焰;2)德国社会接受了马丁·路德的宗教主张;3)1555年,德皇被迫签订了《奥格斯堡和约》,承认路德教的合法地位。

★请思考:路德的“因信称义”和天主教的“因形称义”分歧点在哪?

怎样才能获得上帝的拯救,是听从教皇、教会,服从教规,还是相信自己。 这说明,宗教改革本质上并不反对宗教,只是把“为信仰而生活”改变为“为生活而信仰”,自由的生活才是他们追求的真谛!

6、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1)确立了与罗马教廷不同的基督教派;2)冲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3)推动了下层民众的反封建斗争;4)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二)卡尔文宗教改革1、历史背景 1)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2)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3)深入研究《圣经》,宣传宗教改革。

2、主要内容:

1)信奉“因信称义”。 —— 坚持《圣经》的权威,冲破了天主教会不可动摇的权威

2)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和弃民;

3)主张彻底改组教会,建立民主教会。主张简化教会仪式,严禁偶像崇拜,精简神职人员,反对铺张浪费,建立更加廉俭的教会,规定神职人员全部由选举产生,长老会负责监督所有人的行为。 ——引起了社会风气的变化,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的色彩

★核心内容——“先定论”

主张: 1)人在出生之前,上帝就先定了他是应该获救,还是应该沉沦,即所谓的“选民”或“弃民”。“选民”获得上帝赐予的智慧、享乐和权利,注定会发财致富;“弃民”却注定贫穷困苦。2)上帝的先定不因人的行为而改变,所以祈祷没有意义。

影响: 1)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作用;

2)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也为资产阶级剥削提供依据。

3、主要影响:

1)卡尔文的“先定论”为资产阶级的剥削提供了理论辩护,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同时又是劳动人民的精神鸦片;2)日内瓦建立了共和性质的神权国家体制,卡尔文思想被奉为指导思想; 3)卡尔文教更好地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因而,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地区和国家得到广泛传播,并成为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比较卡尔文与路德两大新教教义的异同。为何说加尔文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相同:①强调《圣经》的地位;②主张信仰得救;③主张建立廉俭教会;

不同:①卡尔文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②主张建立民主教会; 这种主张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作用,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所以说该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更为激进。正如恩格斯所言:“卡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三)英国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1、历史背景:

1)16世纪,罗马教廷控制着教会,不但掌握着英国大片土地和大量财富,还不断干预英国的世俗事务。2)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英国社会各阶层特别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反教会的情绪高涨。3)日益强大的王权力图摆脱罗马教权的桎梏。

2、时间: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至尊法案”,进行宗教改革。

3、内容:1)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拥有处理教会事务的最高权力,教会必须服从国王的意志和国家的法令;2)成立专门机构,对现行教规进行审查,保留天主教的基本教义和仪式,凡与国家法律抵触的一概废除。

4、影响: 1)英国建立了民族教会,打击了天主教会势力,使英国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但改革很不彻底,英国随后出现了清教运动;并对日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

★概括英国宗教改革运动的特点?

1)改革方式: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

2)新教内容:保留了大量天主教的残余。

(四)尼德兰宗教改革:

1、原因:1)经济上:较早地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2)政治上:16世纪初,尼德兰受西班牙统治;宗教裁判所残酷迫害异端分子。

2、性质:一场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性质的宗教改革运动。

3、过程:

4、结果:北部独立,荷兰迅速发展

(五)天主教会的改革

1、背景:1)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使罗马天主教会在西欧的社会政治地位受到严重威胁。

2)天主教会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严厉抨击教会内部的腐败,纷纷倡议实行改革。

2、内容:1)清除内部积弊,重新审定教义、教规;2)继续强化异端裁判所; 3)网罗各种狂热的信徒,组建反对新教改革的团体。

3、效果:暂时摆脱了困境。

三、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

1、性质:是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场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2、作用:

1)政治上:①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它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权益,各国王权得到加强; ②促进了民族语言的形成,激发了欧洲各国的民族意识,催生了独立于罗马教廷的民族国家教会,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成长。 ③为资产阶级勾画了政治蓝图。

2)经济上:使大量教会财产转到新兴资产阶级手中,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3)文化上:①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发展了人文主义。②帮助新教徒阅读《圣经》,发展本民族文化,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学习科目,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③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小结:欧洲各国宗教改革的特点。

1)对象: 都反对欧洲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要求摆脱罗马教廷的束缚;

2)作用: 体现了新兴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各国的领导者、改革内容、改革程度等各有不同。

哪位高手能告诉我 Diet of augsburg 是什么呢?奥格斯堡条约?还是?

是1548年神圣罗马帝国跟几个欧洲国家签订的,应该是跟宗教改革有关 谢谢各位大虾!
Diet,有这样的意思,立法议会或者结盟国家的定期会议。Diet of augsburg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奥格斯堡国会大厦的会议。根据历史的一些记载,我认为你说的是《奥格斯堡和约》。

参考资料:http://en.wikipedia.org/wiki/Diet_of_Augsburg (英文),这个是专门解释Diet of augsburg,我大致翻译了下,加上了一些我看到的资料。如下:

《奥格斯堡和约》,全称《奥格斯堡国家及宗教和约》(德文:Augsburger Reichs- und Religionsfrieden),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与德意志新教诸侯在奥格斯堡的帝国会议签订的和约,于1555年9月25日签订。该和约提出“教随国立”的原则,暂停了内战。和约亦是第一次根据法律正式允许路德宗和天主教共存于德意志。

自16世纪发生宗教改革运动,德意志诸侯一些支持天主教,一些诸侯则支持宗教改革。1526年,德意志内部分支持路德宗的诸侯和城市组成托尔高联盟(Torgauer Bund)。有见于矛盾加剧,德意志的国会在1526年作出公告:“在即将召开的大公会议,解决彼此的争端以前,各个诸侯在其所辖的地区,可以自由选择或约束他所愿意的宗教”,以图避免引起内战。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为令天主教和新教双方协议,于是在1530年在奥格斯堡召开会议,可惜无果。无论是在诸侯间、诸侯与皇帝、皇帝与教皇间,都出现了复杂而激烈的矛盾。

支持新教与支持天主教的诸侯相互对立,在长期斗争期间曾几度兵戎相见。德意志支持新教的诸侯在1531年组成了施马尔卡尔登联盟(Schmalkaldischer Bund),反对皇帝和天主教诸侯。但其后在1547年,施马尔卡尔登联盟被卡尔五世所瓦解。1550年,卡尔五世颁布《血腥诏令》严禁任何人刊印、抄写、持有、保藏、出售、购买、散发所谓异端创始人、伪传教师的文集,更对再洗礼派进行镇压。为扩张世俗皇权的诏令引起教皇和天主教诸侯的不安,故天主教诸侯们组成了反皇帝同盟;而在北方的路德宗诸侯也积极备战,借此反对皇帝干涉宗教信仰。[4]结果卡尔五世战败,在1555年由其弟斐迪南代行被迫签订《奥格斯堡和约》。1648年10月24日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重申,1555年的《奥格斯堡和约》继续有效。

奥格斯堡和约:http://zh.wikipedia.org/zh-cn/%E5%A5%A7%E6%A0%BC%E6%96%AF%E5%A0%A1%E5%92%8C%E7%B4%84
奥格斯堡告白:http://baike.baidu.com/view/4774039.htm

奥格斯堡宗教和约签订的意义是什么?

新旧教享有同等信仰自由

——罗马帝国和德国新教诸侯签订《奥格斯堡宗教和约》1555年9月腓迪南一世代表其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与德国新教诸侯签订的和约。

1547年4月,查理五世皇帝调动西班牙、意大利军队在米尔堡歼灭新教徒军,俘虏萨克森选侯约翰·弗里德里克,黑森伯爵腓力普投降,除波罗的海南岸和南德个别地区外,整个德国几乎都拜倒在他的脚下。皇权的强化引起新旧教两派诸侯的不满。7月,一部分诸侯立即在奥格斯堡集会,宣布不承认查理五世的政权。教皇乘机煽风点火,大骂查理是暗杀他儿子的元凶。1548年炮制的《奥格斯堡宗教妥协》,激起德国各阶层的不满。一度转向皇帝的萨克森公爵莫里斯(已取代约翰·弗里德里克为选侯),顺风转舵,与法王亨利二世秘密谈判。1552年元月,双方秘密签订贝尚条约,共同反对查理五世。3月,法军攻入土尔、梅斯和凡尔登,蒙在鼓里的查理还向莫里斯求救。莫里斯带兵3万北上,要去活捉查理。查理发觉后南逃音斯不鲁克,莫里斯抢占埃伦堡关口,查理差点被捉住。查理逃到卡林西亚的菲拉赫,静观事态发展。

1552年5月,莫里斯和一批新教诸侯在帕绍集会,要求:在帝国议会和教皇控制的宗教会议以外,另行召开两派诸侯代表开会解决分歧,会议召开前无限期延长宗教和解,新旧教享有同等自由,立即释放黑森伯爵。8月2日,腓迪南代表查理五世签字,这就是所谓的帕绍条约。年底,查理派兵围攻梅斯,但久攻不克,只好撤兵,被迫把处理德国内部事务的权力交给腓迪南。

1555年2月,腓迪南召开奥格斯堡帝国议会,与会者寥寥。3月初,路德派诸侯在瑙姆堡集会,决定抵制,并商定坚持1530年奥格斯堡告白的立场。天主教方面十分恼火,有重新爆发战争的危险。腓迪南知道,如不承认路德派的合法地位不会有和平。经过几个月的讨价还价,腓迪南终于代表查理五世正式签署奥格斯堡宗教和约。

文章标题: 为什么1555年签订的《奥格斯堡和约》当中未合法化加尔文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02059.html
文章标签:文宗  和约  合法化  签订  格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