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查理五世为什么不彻底消灭新教徒而是在1547年的帝国会议中颁布了具有妥协性质的《奥格斯堡临时敕令》

时间: 2023-06-07 15:00:5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2次

查理五世为什么不彻底消灭新教徒而是在1547年的帝国会议中颁布了具有妥协性质的《奥格斯堡临时敕令》

特兰托会议分三阶段召开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1545年12月13日,会议正式开幕。这次会议持续18年之久,先后经历5个教皇。特兰托会议分三阶段。第一阶段先在特兰托开会(1545年12月13日至1547年3月11日,第1~8次会议),后改在博洛尼亚(1547年4月21日至6月2日,第9~10次会议),主要讨论圣经、原罪和称义问题。与会代表多是意大利主教,形成意大利人左右会议局面。皇帝的支持者,特兰托主教马德鲁佐发言强调改革教会,建议邀路德派代表与会陈述意见,遭拒绝。不久,施马卡尔登战争爆发,米尔堡一仗(1547年4月)皇帝大胜,萨克森选侯被俘。皇帝的胜利5起教皇的担心,他以特兰托有瘟疫(确有代表患病)为借口,要求南迁博洛尼亚开会。皇帝联合西班牙抵制,结果以38票赞成和14票反对,决定南迁。结果,只有部分代表去博洛尼亚,特兰托会议陷于分裂。1549年10月,新教皇朱利亚三世上台,征得皇帝、法王同意,重开特兰托会议,是为会议的第二阶段(1551年5月1日至1552年4月28日,第11~16次会议),主要讨论圣礼问题。会议进行期间,一度倒1皇帝的萨克森公爵莫里斯,暗中与法王亨利二世签订尚贝条约(1552年1月),共同反对查理五世皇帝。奠里斯带兵北上,差一点活捉查理五世。在这种情况下,会议难以继续进行。1555年8月,查理五世委托腓迪南签署奥格斯堡宗教和约,路德教在神圣罗马帝国范围内取得合法地位,实际上使特兰托会议决议成为废纸。长于外交和法学的新教皇庇护四世,为稳住阵脚,联合皇帝腓迪南、法王法兰西斯二世和西班牙王腓力普,决定重开特兰托会议,是为会议第三阶段(1562年1月18日至1563年2月3日,第17~25次会议)。有人认为,第三阶段会议不是特兰托会议的简单继续,而是一次新宗教大会。皇帝和法王建议采纳新教的一些仪式,邀请新教徒与会,均被教皇拒绝。

天主教会称特兰托会议为第19次会议,在教会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会议往往是教皇亲临主持,或由耶稣会头子操纵,笼罩着狂热的天主教精神。会议不断发布决议和教令,重申天主教的一切原9,谴责一切与此不符的言行。1564年11月,庇护四世根据特兰托会议决议发布信仰纲要,即《特兰托会议信纲》,天主教会认为,它是继《使徒信经》、《尼西亚信经》和《亚大纳西信经》之后最重要的文献,信徒必须服从。

查理五世是如何迫害新教徒的?

查理五世以天主教会作为专制统治的重要工具,压制一切自由思想,在尼德兰设立宗教裁判所,残酷迫害新教徒。1550年颁布的敕令规定,凡是新教徒或被控为新教徒者,“男的杀头,女的活埋”,甚至帮助过新教徒或和他们谈过话的人也要治罪,没收其财产。因此人们把这个敕令称为“血腥敕令”。

1517年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开始 我想了解伊丽莎白时期大概16世纪欧洲明确以新教为国教的国家有哪些

1517年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开始 我想了解伊丽莎白时期大概16世纪欧洲明确以新教为国教的国家有哪些 是否只有英国 即伊莉莎白统治的英格兰 我的推断理由有3点 1英国历史上这一时期好像没有记载受到其他新教国家帮助 此时罗马教皇已召开全欧洲主教大会 西班牙 法兰西 苏格兰 都敌对英国 同为新教 英国作为宗教北阵营核心,其他新教国家应该会协助 2路德是先离开神圣罗马帝国 宣传教义的 可能需要几十年才对其他国家宗教改变 毕竟长期受罗马控制 3英国自身是到70年代清教徒才脱离圣公会 二其他国家没有新教的基础 可能更晚 rn综上 我猜测16世纪中后期新教国家只有英国 rn但我希望有明确的结论 最好要有出处 如果有 请解释其他新教国家为什么不帮英国 如果没有 伊莉莎白统治英格兰时是否与全欧洲为敌
楼主,首先说明的是英国并非在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开始信奉新教,而是在她的父亲-----亨利八世时期。而且时间比北德意志和斯堪的纳维亚的宗教改革要略迟。同时,自西欧,德意志北部,尼德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罗马对那些区域的影响一直都是微乎其微的。

路德宗方面的情况,自1517年马丁路德在萨克森发表《九十五条论纲》以后,又陆续发表过几篇重要的文章,到了1520年,已经有不少德意志东北部的封建主起誓要保护马丁路德本人,马丁路德受神圣罗马皇帝传召去参加大会,也在赴会中途得到了支持者的保护而逃离了亲神圣罗马帝国的区域。到1530年奥格斯堡召开的会议上,已有多位北日耳曼公国领主签名支持马丁路德,斯堪的纳维亚的丹麦和瑞典国王也在稍早的时候归信路德宗,(北欧第一大国瑞典是最早实行宗教改革的国家,时间是在1523年瑞典独立古斯塔夫一世称王的时候。1531年“施马尔卡尔登联盟”的建立,已经决定了新教在德意志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的事实,“施马尔卡尔登联盟”的全部领土,比神圣罗马皇帝下辖的“神圣罗马帝国”和巴伐利亚,巴登等天主教公国的领土还要辽阔。到1555年,双方爆发的战争结束以后,因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事实上和罗马教皇有矛盾的情况,所以会产生《奥格斯堡和约》,规定教随国定,路德宗在德意志获得了合法地位,也导致了更大规模的“三十年战争”延迟到17世纪前叶。

英国的情况和日耳曼北部事实上很不同。亨利八世(1509-1547年在位),在他作为英格兰国王初期,主要采取的是亲西班牙亲罗马教廷,反法国的政策,同时也长期对法国在不列颠岛的传统盟友-----苏格兰进行经常是胜利的战争。1521年,亨利八世在对英国下层平民(主要是非路德宗的“异端”)进行屠杀后,发表过《保卫七种圣礼》文章,明确支持罗马教廷,反对北日尔曼封建主支持的马丁路德。并在1522年作为西班牙盟友,以加莱为基地对法国本土进行攻击,(属于同期西班牙和法国进行的争夺意大利战争的一部分)。战争的结果是西班牙获利较多,但作为这反法国同盟的主导方,战后西班牙忽视了英格兰的利益,英格兰也因长期的战争民不聊生,让亨利八世和英格兰内部很多人大为不满。为后来那宗因离婚案产生的宗教改革埋下伏笔。

如果说在欧洲大陆北部的宗教改革,是基于北部的王公贵族反对教会和神圣罗马皇帝的理由的话,那么在英国,是相反的情况,是英国国王为了追求专制王权而客观形成的理由,罗马教皇因为恪守他们的传统,加上西班牙新国王查理五世(此人是牛人,因为联姻关系身兼了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国王)对罗马教皇的绝对控制,自然也拒绝亨利八世的离婚诉求,向来性格冲动的亨利八世就毅然启用一些和他本人意见不合的中产人士,比如说托马斯.克伦威尔等人,加入了王室内阁的要职。并取缔了原来亲天主教和西班牙的那批官僚和高级教士。后来又杀死了盘踞在英格兰北部和威尔士的大批亲天主教旧贵族,没收了天主教修道院的大量财产,亨利八世立刻变得富有。

由于法国和西班牙,神圣罗马和北日耳曼的尖锐矛盾,在西班牙,罗马教廷和神圣罗马这批原来的盟友急剧反目成仇的情况下,英格兰在很多问题上却得到了法国方面的支持,北日耳曼和北欧的路德宗国家和英国的贸易也迅速开展。故言之,在亨利八世在位后期(1530年代开始),法国和英国是达成了明显的和解,而原来的盟友则全部成为了仇敌。

同时值得一提的就是,英格兰建立的“圣公会”实际上并非真正的宗教改革,因为它和天主教没有任何理论原则的分歧,只是不承认教皇的权威,以英王代替而已。而圣公会的大主教与教皇的名称相同,都是叫POPE,教会的英文名称亦相同,都是Catholic Church,只是为了与天主教分开,改为英国公教 - Anglo-Catholic Church。这意味着英格兰和北欧,北德意志和不久后的尼德兰的新教,没有任何宗教上的联系。楼主说的真正意义的“新教同盟”,也自然没有英格兰的份。

同时,在1530年代被亨利八世提拔上去的克伦威尔等人,因为倡导广泛发行英文圣经,在礼拜仪式中采用了一些新教教义。破除了偶像、神龛、朝圣等迷信。也很快被亨利八世恐惧,1539年,他亲自主持制定了“六信条法”,规定三位一体,化体说、弥撒、忏悔、教士独身等天主教主要教义和仪式必须遵行,违者罪至处死。1540年在反改革派挑唆下,亨利八世将克伦威尔处死,大肆烧杀、迫害改革派,还下令禁止一般平民阅读英文圣经。1543年制定的“国王书”,更进一步肯定了天主教的基本教义和所有圣礼。但是,不同于“圣公会”的新教思想,仍然在英格兰内部广泛流传。在以后的100多年直到17世纪后期的光荣革命,英格兰事实一直都在这样的矛盾中斗争和妥协。

再说说亨利八世的后来的几个继任人的情况,都是他的子女。

爱德华六世(幼子)1547-1553年在位:此人虽然一直体弱多病,但少年老成,诡计多端,并且狂热地信仰新教,希望把英格兰建成类似于瑞典或勃兰登堡那种绝对的君主制路德宗国家。所以他对其父亲创立圣公会进行改革,模版是路德宗的教义。但是此人18岁不到就死了,他希望继任的女王-----简.格雷,也很快被其大姐玛丽女王推翻。

玛丽女王(长女)1553-1558年在位,自幼受到冷落其生母的父亲之冷遇,是一个狂热的天主教徒,和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结婚,上任后成立天主教GOV,大量屠杀新教教士和贵族。

伊丽莎白女王(次女)1558-1603年在位。

由于1588年防御西班牙海军来袭的加莱海战英国大获全胜,这让伊丽莎白一世在以后被很多英国人神话,事实上伊丽莎白女王还是有很多失败和不足之处,尤其是也正是在伊丽莎白一世时代,英国在法兰西地区最后一片领土------加莱地区也被法国攻陷,英军在爱尔兰的军事行动也陷入了严谨的僵局。当然,由于谨慎和理智,伊丽莎白一世仍然是一个出色的君主。在经历了玛丽女王时代天主教徒对新教徒的反攻倒算以后,作为新教徒的伊丽莎白女王在即位后不久就通过了“至高权力与同一性法案”(1559年),确立英国圣公教为正式的英国宗教。这使温和的英国国教徒感到满意,然而清教徒想要进行一场更激进的改革。但是伊丽莎白在其整个统治期间使1559年的折中法案得到了坚决的贯彻执行。

此时和《奥格斯堡和约》签订时代不同,欧洲大陆也出现了一股新的宗教力量,法国人加尔文创立的加尔文派,这种基督教派别在英国经常被成为“清教”(区别于英国国教圣公会),尽管在法国本土,得到法国南部贵族支持的加尔文教派和法兰西中北部的天主教实力长期战争,前者尽管是伊丽莎白一世的最主要盟友(英格兰向他们提供了大量资金和派遣雇佣军),但胡格诺教徒总体上是陷入被动。但毕竟牵制了北法兰西亲天主教和西班牙的势力。法国吉斯家族等天主教势力即使有心重建和西班牙的同盟关系,但都因为内战制约,无力真正对英国本土进行军事行动。

在德意志西北部的自由市,还有争取从西班牙独立的尼德兰,加尔文派这种融合了当时新兴城市资产阶级诉求的基督教派别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支持。包括英国东南部城市密集的区域,也出现了大量的加尔文派的信徒。和同时期法国胡格诺教徒和天主教徒长期的流血战争不同,在英格兰,清教徒和圣公会甚至天主教徒的关系都处于很不错的和解状态。

至于在16世纪后期对抗西班牙霸权地位的,事实上正是日耳曼低地区域的荷兰人,他们和控制尼德兰南部的西班牙当局进行长期游击战争,在独立战争开始之初的1570年代,荷兰人曾经邀请过伊丽莎白一世就任国王,但被拒绝。因为当时英格兰还不希望和西班牙发生战争。而是继续和当时处于和天主教势力暂时和解中的北德意志城市和北欧国家进行贸易。在西班牙腓力二世时代,对葡萄牙的统治比较宽松,葡萄牙当地商人也可以和英国按他们的传统进行较自由的贸易。同时在东欧,新兴不久但比较落后的俄罗斯和英格兰关系不错。

真正英国直接支持欧洲大陆的新教国家的行动,是在17世纪初期伊丽莎白一世死后,当时是詹姆士一世执政,他迎娶了丹麦公主,并且出兵到捷克和提利伯爵的天主教军队作战,但是以失败告终。
新教区别于天主教而言包括路德宗,加尔文派,英国国教

英国国教其实与天主教差别不大,主要是一点国教奉英国国王为最高领袖,断绝和罗马的关系

当时的荷兰是新教国家和北欧国家,北德小国是新教的

因此英国的国教既然和罗马断绝关系,又和其他新教大不一样,所以也能理解为什么在宗教上得不到共鸣了

签订《奥格斯堡宗教和约》的原因是什么?

1547年4月,查理五世皇帝调动西班牙、意大利军队在米尔堡歼灭新教徒军,俘虏萨克森选侯约翰·弗里德里克,黑森伯爵腓力普投降,除波罗的海南岸和南德个别地区外,整个德国几乎都拜倒在他的脚下。皇权的强化引起新旧教两派诸侯的不满。7月,一部分诸侯立即在奥格斯堡集会,宣布不承认查理五世的政权。教皇乘机煽风点火,大骂查理是暗杀他儿子的元凶。1548年炮制的《奥格斯堡宗教妥协》,激起德国各阶层的不满。一度转向皇帝的萨克森公爵莫里斯(已取代约翰·弗里德里克为选侯),顺风转舵,与法王亨利二世秘密谈判。1552年元月,双方秘密签订贝尚条约,共同反对查理五世。3月,法军攻入土尔、梅斯和凡尔登,蒙在鼓里的查理还向莫里斯求救。莫里斯带兵3万北上,要去活捉查理。查理发觉后南逃音斯不鲁克,莫里斯抢占埃伦堡关口,查理差点被捉住。查理逃到卡林西亚的菲拉赫,静观事态发展。

1552年5月,莫里斯和一批新教诸侯在帕绍集会,要求:在帝国议会和教皇控制的宗教会议以外,另行召开两派诸侯代表开会解决分歧,会议召开前无限期延长宗教和解,新旧教享有同等自由,立即释放黑森伯爵。8月2日,腓迪南代表查理五世签字,这就是所谓的帕绍条约。年底,查理派兵围攻梅斯,但久攻不克,只好撤兵,被迫把处理德国内部事务的权力交给腓迪南。

1555年2月,腓迪南召开奥格斯堡帝国议会,与会者寥寥。3月初,路德派诸侯在瑙姆堡集会,决定抵制,并商定坚持1530年奥格斯堡告白的立场。天主教方面十分恼火,有重新爆发战争的危险。腓迪南知道,如不承认路德派的合法地位不会有和平。经过几个月的讨价还价,腓迪南终于代表查理五世正式签署奥格斯堡宗教和约。

为什么召开特兰托会议?

天主教会史上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会

1545—1563年罗马教皇在帝国城市特兰托(当时属提洛尔伯爵区,今属意大利)召开的宗教会议,目的是反对宗教改革,维护天主教会统治。

自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后,独立的新教组织纷纷建立,沉重打击了腐朽的天主教会。当时,召开宗教会议改革教会的呼声很高,甚至在天主教会内部也有人认为只要教会实行改革,宗教改革运动会自行消灭。教皇保罗三世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也支持召开宗教会议,但各有打算。皇帝强调改革教会,以削弱教皇。教皇一心维护天主教会垄断地位,不愿多讲改革,害怕口子一开难以收拾。一位红衣主教说得很清楚,必须先审定教义,与宗教改革划清界限,作为实行改革的准绳。1544年11月克雷皮和约的签订,使意大利战争告一段落。在战争中赢得胜利的查理五世,与教皇商定召开宗教会议。大家同意开会了,可对会议地点争论不休。教皇不愿去德国,皇帝不愿去意大利,法国人对德国和意大利都不感兴趣,最后定在特兰托,因为这是一个意大利人为主的帝国城市。

1545年12月13日,会议正式开幕。这次会议持续18年之久,先后经历5个教皇。特兰托会议分三阶段。第一阶段先在特兰托开会(1545年12月13日至1547年3月11日,第1~8次会议),后改在博洛尼亚(1547年4月21日至6月2日,第9~10次会议),主要讨论圣经、原罪和称义问题。与会代表多是意大利主教,形成意大利人左右会议局面。皇帝的支持者,特兰托主教马德鲁佐发言强调改革教会,建议邀路德派代表与会陈述意见,遭拒绝。不久,施马卡尔登战争爆发,米尔堡一仗(1547年4月)皇帝大胜,萨克森选侯被俘。皇帝的胜利引起教皇的担心,他以特兰托有瘟疫(确有代表患病)为借口,要求南迁博洛尼亚开会。皇帝联合西班牙抵制,结果以38票赞成和14票反对,决定南迁。结果,只有部分代表去博洛尼亚,特兰托会议陷于分裂。

1549年10月,新教皇朱利亚三世上台,征得皇帝、法王同意,重开特兰托会议,是为会议的第二阶段(1551年5月1日至1552年4月28日,第11~16次会议),主要讨论圣礼问题。会议进行期间,一度倒向皇帝的萨克森公爵莫里斯,暗中与法王亨利二世签订尚贝条约(1552年1月),共同反对查理五世皇帝。奠里斯带兵北上,差一点活捉查理五世。在这种情况下,会议难以继续进行。

1555年8月,查理五世委托腓迪南签署奥格斯堡宗教和约,路德教在神圣罗马帝国范围内取得合法地位,实际上使特兰托会议决议成为废纸。长于外交和法学的新教皇庇护四世,为稳住阵脚,联合皇帝腓迪南、法王法兰西斯二世和西班牙王腓力普,决定重开特兰托会议,是为会议第三阶段(1562年1月18日至1563年2月3日,第17~25次会议)。有人认为,第三阶段会议不是特兰托会议的简单继续,而是一次新宗教大会。皇帝和法王建议采纳新教的一些仪式,邀请新教徒与会,均被教皇拒绝。

天主教会称特兰托会议为第19次会议,在教会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会议往往是教皇亲临主持,或由耶稣会头子操纵,笼罩着狂热的天主教精神。会议不断发布决议和教令,重申天主教的一切原则,谴责一切与此不符的言行。1564年11月,庇护四世根据特兰托会议决议发布信仰纲要,即《特兰托会议信纲》,天主教会认为,它是继《使徒信经》、《尼西亚信经》和《亚大纳西信经》之后最重要的文献,信徒必须服从。

特兰托会议针对新教提出的唯信称义和圣经是信仰的根据做出决议,包括新旧约和外典(即圣经外传,指未收入圣经的属于公元前后的历史、传奇和启示)在内的圣经和口传教义,具有同等权威,因为它们由基督亲口或由圣灵传授。有人质问口传教义包括哪些内容和经什么人口传,均被多数票否决。决议重申天主教传统的因信称义(广义的因信称义,必经各级神职人员和圣礼才能称义),攻击唯信称义或靠自由意志称义是虚伪的武断。会议认为,圣经的解释权只属于天主教会,任何人无权擅自解释圣经,并规定武甘大本拉丁文圣经为标准本,又称“圣经通俗译本”或“拉丁通俗译本”,供讲道、演讲和辩论使用。

决议认为七礼是耶稣创立的,一个不能多一个不能少,谴责仅凭信仰称义(不经圣礼)和众信徒皆教士说,继续坚持变体论(酒饼经祝圣后成为耶稣的体血)、弥撒、圣像、圣物、炼狱说,甚至坚持赎罪券是正确的(只求有节度,不滥用)。

特兰托会议的决议在天主教内部也未被完全接受。威尼斯、西西里、那不勒斯、弗兰德尔、葡萄牙、西班牙,甚至德国的天主教诸侯,都有保留。德皇表示可在自己领地内执行,但不能在帝国贯彻。波兰国王接受决议,但议会以特兰托会议没有波兰代表为借口予以拒绝。法国不满决议中不利于王权和高卢教会的内容,拒绝以国王的名义公布。完全接受决议的只有瑞士天主教州一家,可见教皇和天主教会已经威信扫地到何等地步。

尽管罗马教廷召开特兰托会议和采取其他反动措施,也阻挡不住宗教改革的滚滚洪流。在西欧和北欧许多国家,先后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经过反复斗争,资本主义制度终于在西欧确立起来,揭开人类历史上新的一页。

文章标题: 查理五世为什么不彻底消灭新教徒而是在1547年的帝国会议中颁布了具有妥协性质的《奥格斯堡临时敕令》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2170.html
文章标签:新教徒  敕令  是在  帝国  颁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