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朝会士族衰落,庶族兴起?对人才选拔有什么影响
RT。。首先一点,唐朝士族并没有完全衰落,仍旧是很强盛的
整个隋唐时代,士族在统治阶层当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很高,隋朝为67%,唐朝“安史之乱”前为65%左右,“安史之乱”后仍在56%到89%之间波动
高宗朝宰相薛元超曾慨叹:“吾不才,富贵过分,然生平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其中五姓女就是跟高门大阀士族联姻
士族的衰落也的确是从隋唐开始的
首先一点,隋炀帝创立科举制,打破九品中正士族为官的局面
其次。隋唐时期相对稳定的社会局面,均田制相对保证更多人有经济基础,可以造就一批读书人(PS:在没有雕版印刷活字印刷之前,书的产量还不高,可以算做奢侈品),打破士族对文化的垄断地位。
还有,统治者不遗余力的打击。例如:高宗李治亲手把捧他上位的亲舅舅长孙无忌弄死,原因就在于长孙无忌是关陇门阀的代表人物,而且是权倾一朝的权臣
另外,农民起义的打击,这是最严重的。在统治阶级内部,士族可以靠着联姻靠着政策靠着底蕴蛰伏起来,等着什么时候有了有能耐的家主,再让家族发达。而面对农民起义,士族往往就会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
最后一点,士族本身的腐朽化,颍川荀氏八龙,琅琊诸葛兄弟,羲之献之,谢安谢玄,裴矩李二长孙无忌这等顶级人才再也没有从士族中出现了
对人才选拔影响,扩大选材范围,扩大统治基础,有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
隋唐时期士族制度走向消亡。其原因一是隋唐科举制的实施使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通过考试参加到政权中来,摧垮了士族制度的政治基础“九品中正制”;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推行使一部分无地少地的农民得到了一些土地,也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其禁止无限占田和随意买卖土地的规定,多少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和保护自耕农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二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三是农民战争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士族制度。从此,存续了六七百年的士族制度最终在历史舞台上消失。
隋唐时期士族制度走向消亡。其原因一是隋唐科举制的实施使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通过考试参加到政权中来,摧垮了士族制度的政治基础“九品中正制”;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推行使一部分无地少地的农民得到了一些土地,也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其禁止无限占田和随意买卖土地的规定,多少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和保护自耕农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二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三是农民战争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士族制度。从此,存续了六七百年的士族制度最终在历史舞台上消失。至于对人才选拔的影响,则因为以前尽是士族门第恩荫受贿,而后来衰弱,所以为庶族选拔提供了机会,况且唐朝诸位皇帝都多次选贤任能,比如武则天,狄仁杰就是庶族出身,但依然被选用为官。
中国传自上古轩辕氏的原始贵族血脉自汉代开始彻底失去了其原有的神圣统治权。其后,新型贵族群体,也就是世族取代原始贵族,成为统治阶层。与原始贵族不同,原始贵族与天子乃至君王具有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而士族的诞生基础是经济、军事和政治实力,而血缘不再是其主要形成原因。所以士族与君之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种相互竞争又相互支持的关系。当这种竞争关系超过支持关系是,双方的矛盾就会激化,往往会出现社会动荡。比如三国时代等。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士族逐渐形成以家庭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军事团体。而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豪族与世家,他们并不忠于皇室,而更加终于自己的家族利益。唐朝皇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取了抑制世家的政策,包括培养军事新兴贵族、提拔庶族等等。而这种政策也正是士族衰落的主要原因。
从人才政策角度,虽然原本中国的文化传承是掌握在世家手中的,但是随着科举制的兴起,使得这种文化垄断的效果越来越差。从而为人才选拔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基础。
根本原因是人才选拔制度的改变。隋唐以前是看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度,分为上中下三级,每级又分上中下三品,按照评定后等级授官。如果你有个好爹,就可以直接评为上级。由三国时期陈群创立。这叫门第和官僚世袭。
隋朝开始出现科举制度,打破了门第垄断,出身低微也能做大官,扩大了人才选拔面。
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防止舞弊,完善了科举。
唐朝中期,庶族官僚越来越多,他们上台后必定扩大科举选拔比例,与士族主张门第出身冲突,于是爆发了晚唐著名的牛李党争,士族地主落败,但是并没有完全灭亡,只是受打击衰落而已。
每个朝代中期,士族的力量都是很强大的,毕竟他们有先天优势,尤其是古代教育还不发达的时候,好的老爹会更早启蒙你,送你去读书。
对人才选拔的影响,就是科举更加普及,以及科举取仕固定化,比例提高 更多地选拔了真正有能力的人做官。因为庶族上台后,为了让更多庶族上台充实自己力量,必定会主张偏重科举
话不多说,问题本质是权力是否垄断,科举制实现了由以前的从权力垄断向基层群众的优秀者的过渡,打破了世袭的权力垄断制度,从此百姓可以通过考试入朝为官,但本身士族只是受到冲击,没有很大的实质影响。
门阀世族“害死”很多朝代,为何唐朝却摆脱其“魔爪”了呢?
从晋朝到隋朝,皆因门阀而灭亡,为何唐朝却可以摆脱轮回呢?这主要与当时的政治制度有很大的关系。门阀士族之所以在唐朝之前一直存在,只不过也是因为当时的政治制度决定了当时的政治形态。而到了唐朝,只不过是不在适应唐朝的政治制度了。
门阀士族制度它的消失也主要是和科举制度有着很大的关系。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门阀士族开始慢慢的退出。一直到了唐朝前期。才基本废除。准确的来说,宋朝以后就没有了这种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直以九品中正制制作为标准来选拔人才。也就是所谓的门阀士族的高低来做为选拔官员的标准。后来到了隋唐时期,随着三省六部制的推行以及科举制度的发展。由此才打破了以前的门阀贵族的现象。之后的门阀贵族开始遭到冲击。直至后来慢慢的废除。
之前的九品中正制可以说就是官僚子弟才能够拥有做官的权利。这在很大的一种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不工正性。到了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盛行其实也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科举制度的推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种公平性。大家都是通过考试进行选拔人才。体现了一种公平公正。
之前的九品中正制以及察举制等等都体现了社会的一种不公正性。那个时候的朝中皇帝都是官僚子弟。这样的情况一度造成社会混乱。直至后来科举制度的盛行打破了官僚气息。可以说,科举制度的盛行是一种必然。唐朝因此脱离了魔爪也是一种必然。
汉朝选官实行察举制,由高级官员通过考察后举荐人才,有举秀才、举孝廉等方式,另外各高级官员有权力征辟府中属官,一些名气比较大的士人可以获得这种待遇。这种选官方法初期很有效,但到了东汉时期,坏事了。
东汉中后期士人出仕基本都通过察举和征辟,被举、被辟的人成为举主、府主的门生、故吏,人都有趋利性,不少门生故吏为了利禄,不惜谄附依附举主和府主。
久而久之,大官僚和自己的门生故吏结成牢固的政治利益集团,于是东汉后期的士大夫中,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就出现了,如四世三公的汝南袁家。这些家族世居高位,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往往是士大夫的领袖,因而门阀大家族的子弟在察举、征辟中会得到优先。

门阀大族从是大地主长期发展起来的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阶层,就算是当政的外戚、宦官也都要同他们联结周旋。而在地方上,天高皇帝远,门阀大族更具垄断性,实际上统治了这些州郡。
到了汉献帝时期,为了平衡豪强,推行职田制,即皇帝将土地分给官员,他们在这些土地上面,雇佣佃农劳作,劳动所得扣除税收之后,剩下的就是他们的工资,此种土地与私田不同,不得自由买卖。
本身就出身于地主的门阀大族此后更是明目张胆,大肆进行土地兼并,他们的土地不可买卖,但却可以买别人的,社会因此出现了严重的分化,社会阶层开始极端固化,士族门阀控制了朝政和土地,寒门难出贵人。
出身宦官家族的曹操被士族所瞧不起,曹操因此一再发布"唯才是举"令,选用那些不是出身门阀大族但却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可曹操并没有否定世家大族素所强调的德行标准,相反他还很重视对名士的争取。

曹操死后,曹丕继位,在未称帝之前,他就采纳了陈群建议的九品官人之法,即九品中正制,开始新的选官方法。实行之初,士人定品之权掌握在官府的中正手里,中正采择舆论,按人才优劣评定品第高低,较为客观,多少改变了东汉末年名士品评赢得出路的局面。
而西晋时的中正一般只注意被评定者家世的封爵与官位,很少注意才能,最后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反而沦为士族巩固力量的工具。西晋沿袭了职田制等制度,还以法令形式承认私家依附农民,这样使得门阀士族地位越发稳固。
司马炎也不知道是聪明还是傻,一方面认为曹魏亡于宗室无权,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势力强大的士族门阀篡晋,竟然恢复了分封制,大封宗室,最后导致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带来了五胡乱华的超级大乱世,随后形成南北朝对立,这一段时期怎一个乱字了得,政权国祚越来越短,城头变幻大王旗,可谓流水的皇帝,铁打的门阀。
皇帝走马观花一样地换,真正的统治集团,却一直是那些士族门阀,皇帝们反而成了士族门阀的傀儡。
隋文帝杨坚最后终结了这个乱世,统一以后,他开始着手收拾这帮实力强劲的门阀士族,他和隋炀帝父子俩大力推行均田制和科举制,同时打击军阀、门阀以及士族集团。
然而隋朝很快就灭亡了,李渊借助关陇军事集团和山东军事集团的支持,最后得到了天下。
统一以后,唐朝也开始收拾这帮门阀士族,大力推行科举制,经过唐高宗的极力打压,门阀士族实力大减。到武则天时期,又开创了殿试和武举,科举制更加完善,士族已经被极大削弱。

时间进入晚唐,士族貌似卷土重来,但这最后的鼎盛恰恰证明士族在科举制的冲击下已经撑不住了,他们放下了对科举的不屑态度,积极参加科举。此时的士族已经十分脆弱,相比于庶族进士不再有任何优势,极小的打击都可能令其崩溃,然后士族遇上了唐朝立国以来最大的打击之一——黄巢起义。
黄巢起义席卷大半个唐朝,攻进长安后大肆劫掠,那些世家大族几乎被摧毁殆尽,虽然有幸存者,但是士族的根基——土地已无,残存的他们已经完全丧失独立性,再无当年繁盛之景。
然而残存者也难以幸免,在唐朝最后的几年中,朱全忠(即朱温)将他认为"衣冠宿望难制者"的三十位朝臣斩杀,并投尸黄河。
滚滚黄河,融进了士族门阀数百年的兴衰荣辱,最后还是东流入海,再不回头,士族时代就此终结。
唐朝统一以后,开始收拾这些高官贵族,大力推行科举制,经过极力的打压,高官贵族实力大减。到武则天时期,又开创了殿试和武举,科举制完善,士族被削弱好多。
因为家族世居高位,门生分布于天下,很多都是非常的有能力,门阀大家族的子弟在各种职位会得到优先,唐朝时候,就进行了改革,打压世族,罢免了这些现象的发生
因为唐代的时候制度发生了变化,发布了“唯才是举”的新制度,选择那些不是门阀世族的人来当官。
唐朝门阀政治走向衰落的原因是什么啊
到了唐代,事情开始有意思了。唐朝初始的时候,唐高祖和唐太宗对门阀大族表现出了不同的反应。唐高祖李渊曾经向手下的大臣裴寂,大肆吹嘘李家的祖先如何高贵。裴寂所属的裴氏家族,是中古中国最显赫的名门望族之一。唐高祖就显摆说:我们李家曾经在陇西的时候,富有龟玉,到了举兵的时候,四海云集,才几天而已就升为天子,咱们两家都是了不起的大族啊。龟玉就是龟甲和宝玉,这是古代非常重要的礼器,后来被引申为国运的象征,不是一般家族可以拥有的。李渊对此是很得意的,但仍然不敢把自己的门第说成是超过裴氏的第一,而只是说我们是同一个等级的,可见门第等级的影响力之大,连皇帝都会默认。
唐太宗李世民,并没有继承这种态度,他看到氏族谱竟然把山东,也就是崤山以东的士族列为第一等,排在他们李家之前,非常不满,使用皇权修改了长久以来默认的门第排名。唐太宗认为,人的地位应该取决于他在政府机构中的成功经历,而不是应该源自家族的陈旧声望。在多个场合,唐太宗明确或含蓄地主张,人们的官职和能力应该比血统更重要。他说:山东士族日渐衰微,没有冠盖人物,才识庸俗,我不明白人们为什么那么看重他们。在唐太宗看来,朝堂之上的官僚,或忠孝双全,或学艺通博,显然应该比山东士族的破落户赢得更多的尊重。既然人们敬重汉高祖的匹夫出身,那么人们也应该尊崇大唐起于草莽的当朝官僚。
贞观六年,太宗命令高士廉等人重新修订《贞观氏族志》,全面展示了他的这个态度。《贞观氏族志》完成于贞观十二年,也就是公元638年,这次重修的标准非常简单,就是根据当朝官爵的位置高下排座次,官品越高,等级越高,官品越低,等级越低。皇帝的旨意得到了彻底的贯彻,《贞观氏族志》所依据的标准是官职,而非家族。到了先天二年,也就是公元713年的时候,《贞观氏族志》再次被修订,命名为《姓族系录》。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唐代最后一次由国家主持编修的官方氏族谱,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次,从此之后再也没有官方主持排列氏族等第的著作了。
尽管如此,本书的作者认为,李唐的精神还是贵族主义的。唐太宗并不想否定士族门阀,而是想改变人们的观念,什么是尊贵的、什么是低贱的要由他来重新界定。太宗利用政府的条件推出新标准,希望以此来把当朝权贵提升到更显赫的地位,掩盖名门大族的声望,从而把社会的风尚和政治秩序的主导权,从这些大族手里收回来集中到皇帝的手中。
另外,从隋唐开始,出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选拔官吏,就是我们熟悉的科举。虽然在整个唐代,通过科举受益的士族子弟远远多于普通人家,但毕竟这条晋升渠道的开通改变了之前“出身决定一切”的状况。唐太宗的这个倾向,在他的继承者们手中得到发扬。作者评价说,到了8世纪,人们身份地位中的家庭因素,至少在政府看来已经变得无足轻重了,官职才是衡量人们地位的唯一因素。政府不再对于编撰士族的谱牒感兴趣,因为现在是国家授予人们地位,而不是家族。在法律意义上,人们所有的地位都是直接来源于国家。
当优越的出身不再带给人太多的好处,士庶之
楼下获得32个点赞的帖子很水。
门阀政治走向衰落,与他列举的都无关。
唐朝出仕的途径,荫封最少要超过一半,军功出仕约占三成,剩下的是科举取士和由吏升官。290年中平均三年考一次科举,总共录取六千余人。平均每年分到每个家族头上连一个都不够,谈何让世家衰败?
至于农民起义也是无稽之谈。五胡十六国时各大家族都活得好好的,几场农民起义就能把他们怎么样?
从李世民到李隆基时期,皇权的确在增强,之后呢?唐朝的皇权就是个笑话,还说什么打击?
均田制在武则天时期便已经名存实亡,投奔到各大家族门下求得庇护的百姓是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租庸调更是不得不改为两税制.这样更加有利于各大家族逃税.
世家之所以叫世家,最少有一点是子嗣兴旺,凡是在唐朝有名有姓的家族一个也没有绝嗣.绝的只是后辈继承的爵位.比如魏征,他是郑国公,到他五世孙魏谟时,虽然也是一任宰相,却无爵位.
古代家族是聚族人而居,哪怕在外做官的子弟,在致仕后也多数返回祖地。
从商周以来,古人坚守嫡庶制来管理家族。但每一代只有一个嫡支,而每一代的庶支却是几倍几十倍的增长。而且,能得到家族培养的、能凭借家世荫封出仕的,每代就那么几个人,庶支子弟只能自己努力找出路。
安史之乱后,节度使的权力空前高涨,其中一点就是享有人事任免权。于是,在家族中得不到重视也不能凭借门第荫封出仕的庶支子弟们,纷纷离开家族投奔到各地的节度使帐下为自己谋求前途。
这种情况之下,之前同一姓氏居住在共同祖地的群居模式渐渐消失。那些离开祖地的子弟们在全国各地建立了自己说的算的家族。 如:某某姓氏入闽始祖、某某姓氏入桂始祖等等就是这么来的。
这,才是门阀制度消失的原因。
教育的普及,让士族不能再依靠垄断知识获取地位。
东晋后期到南朝时期士族制度逐渐走向衰落。根本原因在于士族自身的腐朽,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就可做官,世代控制高级官职。特殊的社会环境使许多士族不思进取,沉溺于清闲放荡的生活,不屑于政务军务。加之士族是近亲联姻,身体素质极差,因此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以后,一些庶族出身的将领脱颖而出,显示出较高的政治、军事才能,声望与权力迅速上升,南朝宋、齐、梁、陈开国诸帝均为庶族将领。南朝帝王虽无法改变高级士族垄断高官的局面,但却引用庶族官吏委以品位不高却握有实权的职务,在实际执政中分享了士族的特权。这一时期士族制度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二是受到农民起义的打击;原因之三是士族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中受到打击、削弱。上述三种原因相互作用,极大削弱了士族制度的阶级、经济基础。
到了南朝时期,由于门阀世族自身的腐朽。丧失了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统治能力;社会阶级矛盾的冲突和激化,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在镇压农民起义的同时,进而典掌机要,控制地方,统帅军队,以武功称帝,如刘裕、萧道成等,打破了门阀地主一统天下的局面。世族地主此时虽据高位,却已无实权,走向必然的灭亡。后经候景之乱、隋灭陈等变化,门阀等级制已奄奄一息,庶族地主跃居政治舞台的主要地位。至隋唐两代,废止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终于使产生于魏,盛行于晋的门阀士族制度在政治、法律制度上最终消亡。
唐朝门阀政治走向衰落的原因如下:
1、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大量寒门晋升,冲击了门阀政治。
2、三省六部制完善,皇权不断加强,皇帝不断打击门阀勋贵。
3、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小农经济得到保障,门阀失去存在的经济基础,以至不能保证门阀士族的经济特权,即不能保证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部曲、荫客等劳动人手。
4、门阀世族子弟素质逐步下滑,很多勋族绝嗣。
5、历次农民起义的冲击,唐末黄巢起义给门阀世族近乎毁灭性打击,很多世族灭门。
6、唐太宗修(氏族志》,“欲崇重今朝冠冕”,唐高宗、武则天修《姓氏录》,“各以品位高下叙之,即按当时官爵高低作为排列等级,使军功入五品者,皆入士流。这些扩大士族范围的政府行为,都起到了削弱旧门阀士族地位的作用。
这个提问的很大啊,如果想详细了解的话推荐看这方面的书籍。
任何制度的出现和终结都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而发生的。
东汉时期因政治制度和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形成了拥有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的大家族,他们掌握了社会的主要文化知识、商业和土地。他们在政治生活中享有极大的话语权,为了维护这样的特权地位其在统治制度的制定上就会偏向于对己有利的制度,出现了九品中正制。因为有了高平台,族人子弟无进取心贪图享乐,人才匮乏,不足以承担维护国家统治的责任(参考八旗子弟),越来越多的寒门子弟进入权利阶级,隋唐实行的科举制更是打通了底层向上层流通的渠道,新的统治者也不愿像之前一样朝政被几个世家大族把持,门阀政治走向衰落是发展的必然结果。
士族门阀辉煌了700年,为啥跟随唐朝灭亡就再未重生?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句中提到的''王''''谢''两家便是魏晋时期顶级的士族门阀。人们熟知的王羲之、谢灵运以及与他们关联的才学兼备者大抵都是受门阀家风的熏陶而成。
士族门阀在汉朝时便借着儒学萌芽。
儒学的仁孝等级令无数大家族崛起,自刘秀借助门阀势力建立东汉王朝,士族门阀便登上历史舞台,到东晋时期达到巅峰。
然而盛极必衰,除了士族门阀不断受皇权打压外,自身的腐败也令士族门阀的家风逐渐衰落。
及至隋唐,开科举、定九品中正制等一系列帝王策纷至沓来,使得士族门阀垄断权柄成为历史,
无数寒门兴起成为这些门阀大家族的掘墓人。
一、士族门阀权利过盛触犯君权威严终被打压
1首先自汉至唐君权的确立离不开士族门阀
自东汉建立,
士族门阀便在更迭的朝代里整整辉煌了700多年。
后世之人无比惊异,这些士族门阀拥有怎样的能量,能令自身在朝代更迭里始终坚挺,甚至拥有改朝换代的能力?其中原委自要从其兴盛的开端东汉说起。
在东汉之前,依靠儒学推崇的仁孝等级观念逐渐在地方上形成以家族宗祠为核心的群体。
依靠着团结一致的人心与有效的管理,
这些大家族迅速积累起可观的财富并拥有一定的军事力量。
及至刘秀起义,他虽然有皇室的血脉支撑,奈何并无强悍的经济军事力量夺取天下。
刘秀为了统一天下向当时实力强盛的郭氏门阀大家投去橄榄枝。
为了缔结联盟,刘秀娶郭氏女为皇后,
自此士族门阀便与权势纠葛在一起。
创立西晋的司马家族亦是受背后士族门阀的支持。东渡后,江南门阀成为新贵,更是出现琅琊王氏与司马家族公天下的局面。
魏晋结束后在经年累月的战乱里,士族门阀多有衰落,但依旧保留下清河崔氏以及陇西李氏等大家族。
李家能建立大唐,离不开陇西贵族的支持,
凌烟阁的二十四功臣也基本来自士族门阀
。可见这700年间皇权与士族门阀之间的难舍难分。
2继而使得门阀士族对皇权掣肘渐生嫌隙
也正是因为士族门阀的不断崛起,对皇权处处掣肘,双方的矛盾由此不断激化。刘秀作为创立东汉的君主却无法立自己喜欢的女子阴丽华为后,
因为立郭氏为后是他与士族门阀约定好的交易。
不仅如此,郭氏更以皇家血脉为筹码动了反叛的心思,最终被刘秀覆灭。自此,历代君王对士族门阀的警惕加深,可苦于没有解决的良策,对方根基又深,
能做的也只能是互相制衡。
然而诸多防备,几次杀心起,曹家的天下还是落到门阀大家司马氏的手上。即便是浴血奋战,以军人立国的唐朝也不能摆脱陇西等一干士族门阀的掣肘与压制。
历经700多年,士族门阀自然对皇权维系做出贡献,但他们过于强大的能量与影响也终究遭到帝王的猜忌与嫌弃。
君主们需要更有效的统治模式,否则整个王朝只会随着门阀腐朽而衰败。
二、隋唐君王的各类不断冲击士族门阀的权势垄断
1首先是隋炀帝的科举制令寒门可入仕
对士族门阀打击的第一枪是由隋炀帝开启的。虽然人们耳熟能详的多是隋炀帝荒淫无道的事迹,可历史上真实记录的隋炀帝是为后世做出过卓越贡献的。
确立科举制度,就是隋炀帝为解决士族门阀把持权柄开出的良方。
无论出身贵贱,只要拥有确实的才华,经过公正的考试,都可以成为天子门生,入仕为官。自此,寒门子弟便拥有了改变阶层的阶梯,而尸位素餐的门阀贵族也再不能把持权柄不放。
新鲜的官员血液不仅令整个社会的风气变得明朗起来,更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门阀力量。
因为这些入仕的寒门子弟无人可依托,
只能全心效忠帝王才能谋取生存与发展。
自此,士族门阀牢不可破的利益锁链开始被一点点砸断。
2继而是唐朝君王不断发起的贬谪门阀举措
虽然隋朝国祚不长,但继承者李唐基本全盘接收了前朝旧制。科举制度在唐朝继续发挥引入寒门血液替代士族门阀的作用。
在唐朝时期,达官贵人都以能和''五姓七宗''联姻为荣,
即便是皇族求亲,很多门阀大家也不放在眼里。
士族门阀的势力有多高深,历代唐朝君王心中都有思量。为了打压这些士族门阀,唐太宗李世民命人编订《氏族志》以皇族为尊,竭力打压士族门阀的影响力。
唐高宗编订的《姓氏录》虽然提升了独孤氏、长孙氏以及武氏的地位,但却是明褒暗贬,
因为他规定只要能位列五品官职的人都有机会进入名录。
加上九品中正制的不断推进深入,寒门与士族门阀之间的实质差异已经越发渺小。
虽然当时的世人依旧以与士族门阀结亲为荣,也不过是想给自己的门面装点一二。论权势以及影响,士族门阀子弟的影响力在不断衰弱,
而新兴的寒门子弟却散发出强劲的向上精神。
三、为何辉煌了700年的士族门阀随唐而灭再未重生
1其一士族门阀积累的负面过多再不得民心君心
不可否认,
最初的士族门阀是有着绝对的实力以及令人钦佩的家风
。殷实的家底令士族门阀的子弟们可以接受最优良的教育,无论是经文诗作还是入仕从政都彰显出傲视天下的魅力。
然而再多的家族训诫都不能阻止士族门阀的堕落。固化的阶层,滔天的人脉势力,令这些士族门阀的子弟们生来就有享用不尽的荣华富贵。
得到的太过容易,人的欲望与脾性都会不受控制地被扭曲。
对于君王,他们不再恪守儒家的仁孝与恭顺,甚至参与到皇权的更迭里难以自拔。长此以往,使得所有登上皇位的君王对其忌惮不已,打压瓦解士族门阀成了君主必做的功课。对于百姓,他们以权压人,奢靡无度。
这些士族门阀唾手可得的生活是普通百姓几代人都奋斗不来的,残忍的剥削以及强烈的落差,令这些士族门阀人心尽失。
寒门出身的人恨不得这些作威作福者彻底消失。
2其二五代十国的军阀混战彻底将士族门阀屠戮
正是因为士族门阀的特权享受,令唐末年间的黄巢起义军视他们为蝗虫,以极其残忍决绝的杀戮手段直接将诸多资历颇深的士族门阀斩尽杀绝。
进入五代十国时期,武人统领天下,他们大抵出身寒门。
基本都受过这些名门清贵的打压与蔑视,所以自然不会再给这些满口仁义道德的人权势与地位。这些士族门阀本就在多年的安宁享乐里变得不思进取,再加之被权利层逐渐剥离出去,
没有权势地位加持,只能成为任人宰割的鱼肉。
以屠夫朱温为例,在白马驿的混乱里,他几乎杀尽了当时所有的士族门阀子弟。曾经的高门显贵不仅在权势的浮华里迷失了自我,连护卫自身的能力都完全丧失了。
面对不通情理视士族门阀为社会毒瘤的军阀们,他们只得束手就擒成为这场百年混战的祭品。那些往昔的辉煌与成就只能在无边的战火与杀戮里化为灰烬。
3其三盛极必衰乃自然规律再是辉煌也回天乏术
王朝家族的盛极必衰如同人的生老病死一般,属于自然规律,无法抗拒。为了确保家族荣耀的长久,家族的领导者们也是殚精竭虑,
设立无数的家规,树起清明威严的家风,
以期通过这些训诫与管束可以确保家族的鲜活与高洁。
然而森严的门阀等级之下,士族门阀之间无论是文化交流还是血脉承接都是在几个大家族中打转。
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使得他们落入空洞自大的局面,他们看不到或者说不想去看世间的真相与变化,只愿也只能遵循前人的步伐继续从前的道路。
即便再如何对自身以及后代严苛约束,注定的康庄大道令他们失去上进心以及同理心。
耽于享乐,不通情理是士族门阀子弟最终的命途。他们不理解百姓的疾苦与挣扎,甚至会发出何不食肉糜这般天真与无知的发问。与世间的隔阂与疏离最终导致他们被时代无情抛却。
士族门阀因势而起,也最终出于时代的隔阂与疏离被抛却。
它曾经是世人艳羡的名门望族,承载着王朝与民众的无尽期盼与依赖。
然而人性最是难以驯服,浮华的生活以及权势的诱惑,终究令这些清流世家变得污浊与荒唐。
他们成了世间的公敌,
那些高洁的言论与严苛的家风如同虚伪的面具般令人生厌。当人们选择彻底撕碎那些面具时,绵延700多年的士族门阀注定走入早已安排好的墓穴,彻底被埋葬。
文章标题: 士族门阀现象为何随着唐朝一起覆灭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01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