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1-24 10:30:33 | 作者:雪岛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4次
春物中有两段广为人知的情节,它们在春物的故事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一段是第六卷八幡的自爆,另一段是第九卷中八幡说的“我想要真物”。可以说,这两段剧情几乎划分了两股兴趣点不同的中国春物读者势力,他们将会在春物彻底死去之前一直交流讨论着他们。
当然,春物中也有其他值得探讨的地方,但今天在这里我只聊这两处。
首先我们要来讲“裂隙”这个词,这个词出现在了这篇文章的标题里,相信大家也都看到了。它和“完整性”一齐出现就意味着这一定二者之间有着相对密切的关系。
“裂隙”这个词我第一次听到,是在一个UP主的视频里。他的在谈的是一位批评家的阅读,他说“xxx从这本书中读到了巨大的裂隙”。这种形象的表达立刻让我产生了一些画面感,就好像有一片平坦的原野突然从画面的中心处分裂开来,断成两半——但是这些画面感反而把问题搞得更抽象了。关于一本书,怎么会产生裂隙,难道读者把书从中间上胶的地方掰成两段了吗?
实际的意思肯定不是这样,我怀着一颗好奇的心往下看,才知道,他想表达的其实是这位批评家在读书时发现了书中虚假的“完成性”。什么意思,我来结合春物简单的解释一下。
在春物的第五卷里,八幡意识到自己将自己心中理想中的雪乃当成了真实的雪乃来看待。“雪之下雪乃不会撒谎”——他之前是这么认为的,但是实际情况否认了这一点。这时,他发现自己总是会擅自期待,擅自失望,同时,又对这种期待和失望感到沮丧。在故事的开头,他写了一篇作文,将自己孤独地封闭在一个世界里。他以为自己的世界是完满的,不需要改变的,是具备“完成性”的。然而他发现这个世界的“完成性”是虚假的——他在与雪之下雪乃相关的现实里看到了巨大的裂隙。这是比企谷八幡的自尊心所不能接受的。所以他将改变,我们这才看到了第六卷的故事。
我这样讲,大家一定把握住了关于裂隙的一种感觉。而我在这里,要给裂隙下一个与故事中的术语相关的定义——裂隙就是伪物。
在春物第七卷的故事里,八幡明明已经摆平了第六卷的故事,看上去似乎也将要摆平第七卷的故事,但为什么他会在之后觉得自己“一定是做错了什么”呢?
因为八幡这时,关于裂隙的发现还不具有主动性,他还没有一套关于裂隙的方法论。所以他只会“硬套理论”。
这里我举个例子。这就好像你才思不敏捷,上数学课有时候会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老师讲了这一道题,你恍然大悟,认为自己会了,结果题型变换了一下,你又栽倒在地。而你其实并不对自己这种不妙的学习方式抱有警惕心理,不知不觉中习惯了这种模式,你不觉得“举一反三”至少是学生应该追求的,对搞清楚其他题型也没有任何自发性的欲望。老师管一下教一下就学,不管就放飞自我刷手机。
这就是伪物;是在别人的帮助下发现了一种裂隙,然而之后却没有养成关于裂隙的思维习惯。
我再举个例子,比如你最近看了一些哲学普及视频,接受了一点理论知识,你觉得自己很厉害,到没有接触过理论的地方显摆,又或者到处玩哲学术语的黑话,完全抱着娱乐的态度。你没有对哲学和理论产生兴趣上的决断,仅仅只是得过且过地学,然后混大小网哲圈子。这也是伪物的一种体现方式。
八幡虽然通过自爆解决了一个问题,但是逃得了和尚调不了庙,只要他还想和雪乃接触,他依然要面对下一个问题和下下个问题。就这样,永无止境。
在第九卷里八幡终于想明白了,他对着雪乃和另一位女主角结衣大声说出了那句有名的“我想要真物”。真物和伪物不一样,它是伪物的对立面,是“不稳定的”。我们的高中政治教科书里总是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哲学,它是辩证唯物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真物”其实也是这个意思,只是真物的发展并不像高中政治书里所描绘的那样,是线性的。恰恰相反,它是“反线性”的。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所有的真理都是错的。牛顿的物理学范式不能任意转换成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而相对论却可以任意转换成牛顿物理学范式,真理是在不断更迭的。
如果要给真物下一个定义,那就是“关于裂隙的裂隙”。或者说,是一种非线性的不断的反思和反射。
而春物第九卷中,八幡所追求的恰恰就是这种“不稳定的”,“无法安心的”,“琢磨不到的”东西。这,是春物中面对现实的基本态度。
那我们现在来总评一下。
你们可能以为我要批评伪物,歌颂真物。但其实不然。
我想说的是,伪物可以是缺点,也可以是优势。伪物既有虚伪又无能的一面,但也有美好而无力的一面。
在大多数事物都成为徒劳的今天,我们又如何要求每个人都能准确地把握住真物呢?
伪物虽然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规避,但“规避可耻但有用”,我不认为对每个人都要苛刻地要求其追求真物。你要是有能力,你就追,没能力,玩玩伪物也未尝不可。我不想强行升华主题,我的观点就是这样。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