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2-28 22:02:3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7次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是李彦宏和樊登5月18日在百度APP中直播推荐的书,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刻意练习》的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在“专业特长科学”领域潜心几十年,研究了一系列行业或领域中的专家级人物,如国际象棋大师、顶尖小提琴家、运动明星和记忆高手等等。
他发现,不论在什么行业或领域,提高技能与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则,他将这种方法命名为“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这本书向我们揭示了“天才”成功的秘诀;分析了“有目的的练习”与“刻意练习”区别;指出了将杰出人物和我们其他人区分开来的主要因素:心理表征;解释了“刻意练习”的概念以及运用刻意练习的原则;告诉我们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运用刻意练习原则等等。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刻意练习》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专注于研究体育、音乐、国际象棋、医学、军事等不同领域中的杰出人物如何获得杰出表现,以及“刻意练习”法则在其中的作用。他是该领域世界顶级研究者之一。
艾利克森博士曾出版过这一主题的几部学术专著:《从平凡到卓越:前景与局限》《通向卓越之路》《剑桥专业特长与杰出表现指南》等。《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是他于2021年出版的畅销书,首次向大众读者普及“刻意练习”法则,这也是他首次出版的中文书。
在本书中,作者立足具体、实际的刻意练习,教会每个人利用那些经过仔细筛选且相对简单的方法,帮助人们成为特定领域的高手。这些刻意练习方法包括:专注练习20%的核心技能;练习最擅长的,放大优势效应;反复练习正确动作,加强大脑记忆;研究成功者,并进行正确复制;将技能分解,进行专项练习;预先知道练习关键点;有效利用反馈,及时改进;对抗惰性,让练习充满乐趣等。
下载链接:《刻意练习》
0 Links自从1万小时理论出现以后,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找到了成为专家的方法。可是真正实践时,往往也会对这个理念产生质疑。
如果1万小时就可以成为专家,那为什么自己吃了这么多年饭没有变成美食家呢?为什么很多人做了一辈子饭,还是很难吃呢?
后来“刻意练习”的概念兴盛起来,人们开始意识到,只是简单的重复并不能变成天才,我们需要的是刻意地去练习。
之前我从字面上理解刻意练习,认为只要是有意识地去练习就可以,只要去做就好,量变早晚会产生质变嘛,可是当我看到《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这本书以后,觉得之前很多理解都是错误的。
不断地去重复,并不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那只是一种天真的练习而已。
书籍目录
在《刻意练习》当中,就明确说明了1万小时的不严谨性,它只是畅销书作家对心理科学研究的一次不太严谨的演绎而已。
没有了1万小时的企盼,那我们还要不要去练习呢?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没有谁天生就是大师,即使在基因上有少许的区别,在后天的不断努力中也会渐渐弱化。
作者将练习分成了天真的练习、有目的的练习和刻意练习三种。
大部分人的练习还停留在“天真的练习”阶段,也就是反复地去做某事,并且期待通过那种反复可以提高表现和水平。
我想这也是很多人重复做某事,很多年都没有什么成就的原因吧。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甚至有些能力已经退化了,因为行为本身甚至不需要经过太多思考就可以完成。
而如果想要达到某种效果,我们必须要开始有目的的练习。这样才可以让我们的努力更加聚焦,才可能产生出更多的成果。
那怎样的练习才能称之为“有目的的练习”呢?书中给出了以下几种判断要点。
1、明确的目标
首先练习一定是有明确的目标的,把大目标拆分成小目标,练习的过程就是逐一完成目标的过程。
2、专注的练习
另外练习的过程一定是专注的。如果我们以时长来衡量练习的程度,会发现同样是一小时,东张西望的一小时和专注沉浸的一小时所产生的效能一定是不同的。
这个理念其实可以运用到很多事情上,很多书籍我们快速地浏览完和逐字逐句地读完效果一定有所不同;一些微课只是靠耳朵听听和边听变做笔记然后再输出转化成自己的知识,这其中的收获也是不同的。
这所有的区别就是过程的专注程度。
3、不断的反馈
有目的的练习并不是闭门造车,我们需要不断地获取反馈,以便进一步调整自己的计划。
这也是我不鼓励很多新写作的小伙伴自己默默写文章,等到满意了再发出来的原因。我们写文章其实是需要在不断的反馈中进行调整的。这个反馈可能是来自内部,也可能来自外部。
如果一直放在日记里不发布出去,那其实反馈者只有我们自己,即使有一天觉得满意了可以发布了,那反馈也只是自己认为满意而已,并不代表市场的需要,也不代表其他人的评价。
我们不光要专注于写这件事,也要注重反馈和调整,这样的写作才是有意义的。
4、走出舒适区
其实很多人的练习在外人看来是艰苦的,但当事人可能很享受其中的过程。如果一件事你虽然在重复,但自己却乐在其中,每天可以轻松完成任务,那这种只是在舒适区内的重复而已。
刻意练习其实也是有目的的练习的一种,不过它还需要一个已经得到合理发展的行业和领域,以及一位能够布置练习作业的导师。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我们大多数人所谓的练习即使算是“有目的的练习 ”,但也还远远达不到“刻意练习”的程度。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自己觉得已经够努力了,但却还是没有成为某个领域专家的原因。说明我们练习的方法还是不对。
书中给出了普通人运用刻意练习的原则成长为杰出人物的步骤。
首先我们要在某个领域内寻找到一个杰出的人物,然后去分析他和其他人的差距,有针对性地思考他做了什么,当然更重要的是去分析他是通过怎样的练习实现了当前的效果。
然后记住这些,有目的的去模仿练习。当然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找到一个优秀的导师的话,那对我们的成长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导师的反馈是非常具有针对性,并且有价值的。
这也给我们指出了方向,如果想成为某方面的专家,那首先要确定一个领域,然后找到领域的大师,拆解他、模仿他,找到行而有效的方法去进行有目的的练习,在不断的反馈过程中调整自己的步伐,再加上时间的效应,我们才有可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你会发现这里每个步骤都是有章法可循的,而时间只是衡量的一个维度而已。如果你练习的过程是漫无目的的,三心二意地去执行,只是在乎数字的累积,机械地重复某种步骤,那可能只会给自己造成进步的假象,并不能产生实质的精钻。
而如果我们还停留在天真的练习的阶段,那真的不如停下来好好享受下生活。把自己弄得很忙碌最终忽略了很多重要的事情,这并不是在刻意练习。
书中举了大量数学、音乐、象棋等领域杰出的人物的例子,我们会发现每个想通过刻意练习来达到某种目的的人,他练习的过程都不是那么舒适的。
所以如果我们想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那真的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并且这个过程并没有那么好玩。
而如果一旦下定了决心,那就还是要注意下练习的方法,至少我们可以通过应用刻意练习的原则去做事。
不以成为大师为目的,只为让自己的练习更有意义,花费的时间更有价值。
寻找模仿对象,分析成功方法,专注地练习,不断寻求反馈,在不断积累中寻求个人的成长。
-END-
专注于个人成长与效率提升
刻意练习可不是一般的练习,不是简单重复噢,它是为了提高绩效设计出来的,可以重复多次,刻意练习中对效果的反馈是刻意持续得到的。
刻意练习是有很多条件的,比如形成正反馈。
我们通常对练习有很多误解,比如将练习理解为简单的重复,虽然重复是刻意练习的基础,然而不断的简单重复、不走出舒适区的一般练习无法带来真正的进步,有时候反而更加强化了错误习惯,不进反退。
在刻意练习中,练习是否达到目标和效果?如果达到了怎么进一步巩固和更上一层楼?如果没有达到怎么进行矫正和改进?这些问题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也会有及时有效的反馈,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正反馈,刻意练习才能成为刻意练习,也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刻意练习不断提升我们的技能水平。
刻意练习的另一个条件是:避免自动性。
科尔文特别提出刻意练习要避免自动性,这是因为刻意练习与通常理解的“熟能生巧”恰恰完全相反。所谓自动性,是指人们经过长期埋头练习后近乎本能的自动化反应,某人不假思索的反应使得他乍看上去非常像一个行家里手,但一个严酷的事实却是:自动性的结果却并不见得是正确的反应,也不能保证达到专家的水平。
微信公众号:认知升级内参
刻意练习首先需要我们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而且更重要的是,整个训练过程都必须以“目标”作为导向,而不是以“知识”作为导向,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你如果想要在数学学科上取得好的成绩,你就要以成为“全班数学第一”为目标,而不是以“我要精通代数和集合”为目标,因为在成为最强的过程中,你自然回去获取所需要的知识,而获取知识却不一定能够把你变成最强。
刻意练习法还需要即时回馈,身边都是比你厉害的人,和他们比较过后,你就能发现我们自己的弱势在哪个位置,接着通过向厉害的人请教,并通过他们的建议,总结出克服弱势的练习方法,就能非常精准的针对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加以练习。也就是说,让自己处在一个高手如云的环境,并且找到一个好老师,让自己不管做什么都能得到即时的回馈。高手能让你知道自己的不足,而老师可以告诉你该怎么强化自己的优势,补足自己的劣势。即时回馈是刻意练习法的不可或缺的元素。
然后刻意练习需要我们高度专注,我们要做很多各种枯燥,重复性很高,但是却是很必要的练习。拿考试为例:优等生和差等生有很大的差别,原因就在这里,优等生每天都要做大量而且高度专注的训练,像针对性的刷题,背公式,每天练习这个题目好几遍,直到吃透;而成绩平平的人就是刷题刷题刷题,没有高端专注的训练。
刻意练习还有最后一个要素,就是脱离舒适圈,有时候也不是我们本身的意愿,而是因为对手实在比我们强大太多了,让我们不得不去提高自己,也是因为这样,才能让我永远处于不停学习的一个状态,为什么业余爱好者永远是业余的,一个很大程度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安于现状。比如说打球,业余的人觉得我打球打得开心,有运动到就好了,这当然无可厚非,毕竟你本来就是打球,提高身体素质,有没有要成为职业球员,但是很多人在自己专业的领域上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而仍然是使用业余爱好者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专业,尤其是在领域里呆的越久的人,就越容易调到这样子的陷阱之中。我们现在也经常说一个网红过气了,所谓的过气,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安于现状了。换成任何一个领域都是一样的,只有不安于现状的人,才会不断地持续进步。在舒适圈和恐惧圈之间,还有一个恰到好处的学习圈,找到那个学习圈,并且待在那边,这就是持续进步的秘诀了。
如果喜欢我的回答,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微信号:光酱语言研究所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