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如何理解谢灵运的“日末涧增波,云生岭逾叠”

时间: 2023-07-29 08:00:1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8次

如何理解谢灵运的“日末涧增波,云生岭逾叠”

岭秋、岭春、岭冬三词含义?

三词在学术界是否存在?三词义的区别?
岭 <名> (形声。从山,领声。本义:山道;山坡) 同本义 [mountain road;slope] 岭,山道也。——《说文新附》 日末涧增波,云生岭逾叠。——南朝 宋·谢灵运《登上戍石鼓山》 顶上有路可通行的山,亦泛指山峰 [mountain ridge;mountain peak] 予登岭上。——清·全祖望《梅花岭记》 岭外望之。——宋·沈括《溪笔谈》 又如:翻山越岭;岭隘(山岭上险要的隘口);岭北(山峰北面;五岭之北) 相连的山,山脉 [mountains]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又如:岭阴(岭北。山的北面);岭坫(山岭屏障、边缘) 高大的山脉;山脉的干系 [mountain range]。如:秦岭;大兴安岭;葱岭;岭梅(大庾岭上的梅花) 五岭的简称 [the Five ridges]。大庾、始安、临货、桂阳、揭阳为五岭。也专指大庾岭(别名“梅岭”)。如:岭外(岭表,岭南。岭徼。五岭以南的地区);岭峤(泛指五岭地区);岭海(指广东和广西。因两广在五岭之南,临近南海,故称岭海)
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
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
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书:信。
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恺字取名男孩有寓意

恺字的含义是指欢乐、和乐以及军队胜利奏乐,寓意着宝宝的未来福运深厚。

“恺”字本指的是快乐、和乐的意思,寓意极好,因为此字与“铠”字极为的相似,所以自然而然的,就被赋予了一种属于“铠”字的英勇阳刚之气,若是用其来取名,男孩名字更加适合。

名字推荐

【恺君】

恺君取名于成语“恺悌君子”,成语所言为品德优良,平易近人的品性,起名引申为品德高尚,拥有善良纯洁的性格,是一个有素养有善心的人。此名也带有父母对于男孩成长的期望,望其能够成为一个品性优良,才华横溢之人,是一个有寓意的男孩名字。

【宏恺】

宏恺名出自于《寿夏太夫人序》:“及乎蹑履鸣佩,训伯子以驯谨,训仲子以宏恺,各因材能,又何其有法也!”,取其“宏恺”为男孩名字,寓意男孩开朗和乐的性格,名字给人一种宏大恺悌的印象,是一个有气势有寓意的男孩名字。

【元恺】

元恺谐音于“元凯”,所指的是贤臣﹑才士,比喻德行优良,才能卓越之人,若《三国志·蜀志·郤正传》:“济济伟彦,元凯之伦也。”,它与“伟彦”一词并称为有才君子的专属形容词之一,是一个寓意颇佳的男孩名字。

恺这个汉字在取名圈并不算十分常见,但用来给男孩取名会是个不错的选择。在做出决定之前,肯定要把最基本的功课做好,如果连字义都不清楚的话,那姓名的含义可能会出现偏差。下方还整理出了部分比较不错的例子,包含的寓意也都有介绍,希望大家这次能获得好的灵感
1、恺字取名的寓意
恺读作kǎi,本意指欢乐,和乐,也指军队胜利后所奏之乐。该文字在《说文》和《庄子·外篇·天道》等文献均有记载。
恺字在姓名中是有乐观、豁达、慷慨、豪迈的寓意。
2、例子含义分享
恒恺(héng kǎi)
恒: 恒古、永远、长久、恒心指坚持不懈、自强不息、永不放弃。本义:永久,永恒。《说文解字》:“恒,常也”。五行:水。
恺陆(kǎi lù)
陆: 土地、陆地、广博、宽阔意指心胸宽广、声威远播、才华横溢。本义:陆地,高而平的地方。《说文解字》:“陆,高平地”。五行:火。
恺嵘(kǎi róng)
嵘: 卓越、热情、俊朗意指年轻有为、能力超群。五行:土。
恺任(kǎi rèn)
任: 致远任重、任人唯贤、责任、重任意指委以重任、众望所谓、栋梁之才。本义:挑担;荷;肩负。《楚辞·悲回风》:“任重石之何益”。五行:金。
恺桓(kǎi huán)
桓: 恒恒、威武、华表、才华意指日升月恒、文武双全、持之以恒。表柱。古代立在驿站、官署等建筑物旁作标志的木柱,后称华表。《说文解字》:“桓,亭邮表也”。五行:木。
岭恺(lǐng kǎi)
岭: 山峰、山岭、峻岭、顶端意指坚不可摧、出类拔萃、志向远大。本义:山道;山坡。南朝宋•谢灵运《登上戍石鼓山》:“日末涧增波,云生岭逾叠”。五行:土。

凛恺(lǐn kǎi)
凛: 五行:水。本义:剌骨的寒冷。《说文解字》:'癛,寒也。从欠,廪声。字亦作凛。又作懔'。直意指寒冷、寒风凛冽。也表示严肃。令人敬畏的样子;凛然正气,威风凛凛。用作人名意指威风、威望、权力之义。

泽恺(zé kǎi)
泽: 五行:水。光泽,润泽。《说文解字》:“泽,光润也”。指光泽、润泽。用作人名意指祥瑞、善良、恩泽,恩惠,仁慈,善良之义。泽是指有水聚集的地方,而水又是滋润大地万物的东西,可以引申为光亮,恩泽,恩惠。恺有开心,欢乐之意。泽恺一名寓意光辉灿烂、温柔敦厚、乐观豁达、喜笑颜开。

谢灵运山水诗的情感

谢灵运山水诗中的情感
  从意象的角度看,谢灵运诗歌中的意象多具有幽峭、清峻的特点,这类意象中往往包含着许多变化的因子。下面一起来看看!
  历史上很少有人对谢灵运山水诗中的客观性描摹单独进行过褒扬或批评,相反地,往往对其中的情感因素给予较多关注,如沈约指出谢灵运在当时以“兴会标举”而腾声,稍后的钟嵘也认为“若人兴多才高”。所谓“兴”、“兴会”,即情感被景物自然触发。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被传为“神助”的“池塘生春草”一句,宋人叶梦得解释为:“此语之工,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借以成章,非常情所能到。”对这种被外物自然触发的情感,王夫之曾给予高度评价:“谢诗……言情则往来动止、缥缈有无之中,得灵 而执之有象;取景则于击目经心、丝分缕合之际,貌固有而言之不欺。而且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对谢灵运山水诗中的情感,今之研究者少有系统论及。
  一
  从意象的角度看,触发诗人之“兴”的景物,多具有幽峭、清峻的特点,如:
  濯流激浮湍,息阴倚密竿。(《道路忆山中》)
  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过白岸亭》)
  连岩觉路塞,密竹使径迷。(《登石门最高顶》)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登永嘉绿嶂山》)
  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
  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游南亭》)
  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
  小蹊、侧径、密林、幽篁、白云、幽石、夕阳、夕霏、暝色、夕曛、秋月,类似意象几乎出现在谢灵运的每一篇登游之作中。对清幽的偏爱显示出与玄言诗人在审美趣味方面的相承与相似,也寄托着诗人对远离世俗的隐逸生活的向往。在诗人永嘉一年和回到始宁后的作品中,几乎每一篇都有宣扬自己幽栖之情的诗句,如:“万事恒抱朴”(《过白岸亭》)、“虑澹物自轻”(《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登江中孤屿》)等。此种情怀颇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之慨相类,不同在于陶潜于家常丘园中悠然自得,而谢灵运对寻常田园风光几无感兴。这种穷幽索异的不同很难说没有诗人故作姿态的激愤成分。耐人寻味的是,被誉为“有神助”的“池塘生春草”一句却并非是远离尘世的幽僻之景。诗中较完整的景物描绘有“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可谓一派家园春色。这与谢灵运的一贯“寻山陟岭,必造幽峻”来说可以算作一个偶然。而透过这偶然,可以看到诗人关注的焦点其实并非是幽僻山水与寻常田园的区别,而是景物与诗人心境的契合。久病初愈的特殊时刻让诗人对家常丘园产生诗意,而这些寻常景物中的什么特征令诗人大发感慨呢?诗作表面上只是一时登楼所见的静物,而“革”、“改”、“生”、“变”等词则透露出诗人透过静态联想到的是事物前后的变化。正是事物的变化引发出诗人的良深感慨。而在诗人笔下,那些表面幽谧、清峻的静物,正包含着许多变化的因子,或是蓄势待发的瞬间,或是某一变化后的余音。如:
  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石门岩上宿》)
  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从斤竹涧越岭溪行》)
  崖倾光难留,林深响易奔。(《石门新营所住》)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挥霍梦幻顷,飘忽风雷起。(《石壁立招提精舍》)
  日没涧增波,云生岭逾叠。(《登上戍石鼓山》)
  积石竦两溪,飞泉倒三山。(《发归濑三瀑布望两溪》)
  这种静中寓动既不同于陶渊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静穆,也不同于“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以动写静。无论是静物还是动景,陶的诗中洋溢着一片宁静与悠然,而谢诗中却充满着骚动与焦虑。这种骚动与焦虑与其说来自山水,更不如说是对自己不幸政治命运的伤感与不平。它们或者可以借助玄学或佛理得到稀释,但却无法彻底消解。《宋书・谢灵运传》云:“朝廷唯以文义处之,不以应实相许。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愤。”
  张溥在《谢康乐集题辞》中也说:“夫谢氏在晋,世居公爵,凌忽一代,无其等匹。何如下伍徒步,乃作天子,客儿比肩等夷,低头执版,形迹外就,中情实乖。乘文帝继绪,轻戮大臣。与谢侯无夙昔之知,绸缪之托,重以孟颛扇谤,彭城坠渊。伐木开径,尽录罪状……盖酷祸造于虚声,怨毒生于异代。以衣冠世臣,公侯才子,欲倔强新朝,送齿丘壑,势诚难之。”
  如果说史料尚属旁证,诗人自己则在诗中泄露出这一不平:“忆山我愤懑。”(《道路忆山中》)章培恒先生曾经注意到了山态在谢灵运笔下的异样:“尤其是他笔下的山势,极少呈现平远悠渺之状,而多是峥嵘层叠、线条锐利、很有力量的状态。”意象的这些特点反映出诗人内心的不平与矛盾状态。
  因此可以说,谢灵运山水诗中表面幽谧、清峻的'景物,其实蕴藏着变动的内涵,其中寄寓着诗人内心的焦虑与愤懑。
  二
  这种弥漫在“往来动止、缥缈有无之中”(王夫之语)的愤懑与焦虑,令其抒发玄理的诗句也沾染了抒情色彩。如《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结尾部分:“抚化心无厌,览物眷弥重。不惜去人远,但恨莫与同。孤游非情叹,赏废理谁通。”具有玄学内涵的“抚化”一句与下句连用传达出远离人烟的登游之乐,但孤游之痛却唤起诗人对现实的不平,因而发出“赏废理谁通”的追问,蕴涵其中的激愤之情依稀可见。《游赤石进帆海》是谢灵运少有的描绘大海风光的作品,面对浩瀚的大海,“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诗人不由获得了一种胜利者的豪迈感,承接而来的“请附任公言,终然谢天伐”语出《庄子・山木》,太公任教导孔子“直木先伐,甘泉先竭”,诗人以此自警,既有饰智以愚以避世害的玄学意趣,也有对现实险恶的激愤难抑。又如《登池上楼》中的“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按照传统的理解,前者是‘周公遭变故,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也’(《诗》毛传),后者是‘小山之徒,闵伤屈原’(《楚辞章句》)。提到周公和屈原,表面上似乎是忧谗畏讥,实则是从字里行间透出了桀骜不驯。”葛晓音先生曾指出:“……借玄言将摆脱世途困扰的主旨和游览写景结合起来的诗句,在大谢诗中还有不少。这些玄言与东晋文人单纯探求自然之道不同,大多是他内心矛盾和苦闷的反映,因而使他的山水诗形成了在景中畅理言情的格局。”
  如果说玄言所呈现的抒情功能尚显隐约的话,拟人手法的使用无疑明确说明诗人审美联想和审美情感的展开。《过始宁墅》中“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是一种对清新秀丽之景的喜悦;《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中“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不但鲜活写出生机盎然之春意,诗人之欣悦亦可见一斑;《岁暮》中“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则多少带有一些对险恶处境的隐喻,因而在表面的为时光流逝的伤感之中也夹杂着对仕途蹉跌的无奈与不平。后来小谢“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正是源自对大谢的继承发挥。在中国诗歌史上,用拟人手法来写景,谢灵运算得上是较早的一位,后世一般从体物生动性的角度进行评价,实际上拟人手法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技巧,其中蕴涵的情感因素更值得仔细体味。
  事实上,即使没有拟人,谢灵运山水诗在体物的生动性里也包藏着许多情感。在谢灵运之前的玄言诗人那儿,“山水以形媚道”的观念中包含着将山水形象化、生动化的要求,因为自然本身就具有千姿百态、气韵生动的特点,但玄言诗体物的生动性肤浅而朦胧。《兰亭诗》中的许多作品就体现出这一点,如孙绰《答许询》九章其一:“仰观大造,俯览时物。机过患生,吉凶相拂。智以利昏,识由情屈。野有寒枯,朝有炎郁。失则震惊,得必充诎。”郭豫衡指其“不过空言玄理而徒具诗的形式”。此诗所言玄理乃由“仰观大造,俯览时物”触发,但因旨在谈玄,故诗人之触被淡漠,“大造”“时物”的特征根本没有提及。
  《兰亭诗》中不少作品透露出比《答许询》更多的意味:“仰望碧天际,俯瞰绿水滨。寥朗无 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靡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亲。”此诗意在宣扬由山水而悟“万物齐一”之玄理,艺术上虽然粗糙,但“碧”“绿”、“寥朗”等词体现出对山水形态之留意,此一留意固然无法与后世之细腻刻画相比,但较之孙绰《答许询》,可知在关注玄理之外,山水的感性形态开始进入诗人的视野。
  至谢灵运始将体物生动作为一种自觉追求而付诸每一首山水诗作之中。在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录的谢灵运诗歌中,可以称作山水诗的90首诗歌中都有体物生动的诗句。尽管其中不乏刻板描摹,而且富于生动性的也多是针对蕴涵动感的局部物象,但这种生动性却足以体现对山水审美态度的加强。玄言诗与山水诗的产生与兴盛,不独是特定阶层在玄学或佛学影响下的结果,同时也是特定空间的产物。正是江南的秀山丽水,唤起了来自北方士人的新鲜感与愉悦感,因此,对山水的实物性的感官愉悦才是玄言诗与山水诗发展的起点。忽略这一最为基本的事实,就难以理解六朝文人何以会留恋山水到乐此不疲的程度,如果仅仅是思理的体悟,则体道又何须山水?
  从《诗经》、楚辞到后来的游仙诗、玄言诗,山水景物都曾进入过诗歌,至谢灵运始通过体物的生动来传达自己的情感。“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是一种清朗明净,“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从斤竹涧越岭溪行》)是一种幽静秀美,“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石门岩上宿》)是以动衬静的典范,“崖倾光难留,林深响易奔”(《石门新营所住》)是以静写动的佳句。“情用赏为美”(《从斤竹涧越岭溪行》),诗人自己道出了在这些微妙刻画背后的深情浓意。因为深情的投入,才使生动的山水成为美的对象。大谢之后,小谢、何逊、阴铿乃至唐代的诸多诗人正是沿着生动体物的方向发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倾注较多的个性化色彩,最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高峰。大谢的肇始之功正应从此角度理解。
  总之,谢灵运山水诗表达情感的手段既有借玄理来议论抒情,也有拟人手法的使用,而最根本的则是体物的生动性。尽管富于生动性的多是蕴含动感的局部物象,但却足以体现对山水审美态度的加强。
  需要说明的是,历史上曾有许多诗论者对谢灵运体物生动的特征用“形似”来评价,如《文心雕龙・物色》中“文贵形似”的说法一般认为是对谢灵运的评价,后世据此认为是批评其缺乏对山水神韵的传达。事实上,“其时形似和神似还未曾分化,尚处在混沌统一之中”,“刘勰所说形似,乃逼肖外物之谓。形者,形状物态也。逼肖外物之艺术追求,无论是对诗文之表现自然物,还是对于绘画之写人,都存在着外在形貌和内在意态的两个方面”。

在旅游过程中,山水诗歌的基本作用主要有哪些??

在旅游过程中,山水诗歌的基本作用主要有哪些??
魏晋时期的诗歌,发展到刘宋初年,发生了一大变化,就是谢灵运山水诗的出现。谢灵运是我国第一位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而又卓有成就的诗人,为公认的山水诗派的创始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谢灵运是独辟蹊径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作品显示出从玄言诗向山水诗过渡这一特定阶段诗歌艺术演进的历史轨迹。尽管谢灵运的山水诗不如后代那样纯熟,但已更多地注意到诗歌的形象性,"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以追新"(1),意象鲜明,写景抒情,文辞注意创新,在一个新的主题领域为我们积累了首批宝贵的艺术经验。
一、模山范水的基本范式
谢灵运出身于东晋士族大家,才学出众,有极强的政治优越感,有很大的政治抱负。但刘宋王朝采取压抑士族的政策,谢灵运在政治上一直不得意,始终愤愤不平。因此,他在担任地方行政官职永嘉太守时,总是纵情山水,肆意遨游,借以排遣心中的郁闷和不满情绪。谢灵运的山水诗,大部分是他任永嘉太守以后所写,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
谢灵运在山水描写方面继承了魏晋诗歌的写景方法,同时也作了很多创新。在模山范水方面,力求逼真形似,状难写之景于目前,描绘出山水景物鲜明的视觉形象,这是谢诗最为人称道的地方。
魏晋诗歌写景往往分散零碎,难以构成清晰的画面。谢诗则注意借助空间方位来构图,以游踪为线索描写景物,随着游览过程,将沿途所见的景物展现于笔下。如《从斤竹涧越岭溪行》,记叙作者清晨出游时过涧、越岭、溪行的经历,一路上山谷幽深,晓景清丽,山岩下云烟缭绕,野花上露水盈盈,萍飘浮深潭,菰蒲覆盖清流。既从远处总览全景,写出山水的起伏变化,也有近视眼前之景,对花草作细致观察。再比如《登永嘉绿嶂山》:"裹粮杖轻策,怀迟上幽室。行源径转远,距陆情未毕。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眷西谓初月,顾东凝落日。践夕奄昏曙,蔽翳皆周悉。蛊上践不事,履二美贞吉,幽人常坦步,高尚邈难匹,颐阿竟何端,寂寂寄抱一。恬如既已交,缮性自此出"。先写诗人带足干粮,拄着轻便的手杖启程,他沿着逶迤起伏的山路徐行而上,要攀登那风景清幽奇险的高峰。接着按游踪线索写景:诗人循溪畔步游,但见溪边水波澹澹,并在山湾处汇集,凝成一个澄碧的深潭。潭上烟雾弥漫,使他感觉凛然生寒。环视溪潭岸上,修竹环合,摇曳风中,虽经秋霜之冻,愈见得青翠光润,葱郁可人。沿着溪潭继续游赏,遥看涧流弯弯曲曲,像蛇一样蜿蜒而去,使他难以辨明流水的去向。举目望去,山林伸向远方,那山岩也随着林子延伸,越到远处,看起来岩层越密。诗人置身在这无边无际的深碧苍翠之中,已经不知道是白天还是晚上。朝西看,密林中漏下的落日余光斑斑驳驳,令人怀疑已是夜晚,明月初升了。朝东看,岩壁上隐现出昏黄的月色,又使他怀疑是夕阳正在沉落。这首诗以游踪为线索,从视觉、触觉、感觉、错觉多方面着笔,准确地表现出深山大壑中密林幽涧的气象,又利用浅深、明暗、远近的对比,显示了山水的繁复、曲折、阴暗、清冷,造成一种幽深、神秘、变幻莫测的境界,再现了神秘幽异的原始山林景色。
二、模山范水的基本手法
谢灵运对山水景物的刻画,有时采用工笔,有时运用白描,皆能巧夺天工,极富奇趣。如《登上戍石鼓山》:"极目睐左阔,回顾眺右狭。日没涧增波,云生岭逾叠。白芷竞新苕,绿齐初叶"。这里对石鼓山的地理形势、山岭溪流的走向、山光水色和花草竞荣等景象,都描写得很细致,使读者如临其境,一目了然。再如《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诗人眺望眼前胜景:曲曲弯弯的山径,玲珑剔透的沙洲,碧波荡漾的湖面,高耸挺拔的乔木,流水潺潺的深谷,纵横交错的乱石,郁郁葱葱的树林;雨过放晴,万物竞长,初篁新蒲,拔节吐秀,欣欣向荣,海鸥天鸡,上下翻舞,嬉戏雀跃,充满生机的祖国大地,如同一片奇异美妙的神话世界。诗人观察细致,描写逼真具体。《初去郡》中"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憩石挹飞泉,攀林搴落英。"这里则是粗笔勾勒秋夜月明景色,留给读者很大想象空间,余味无穷。在一首诗中,作者有时还交错使用工笔和白描:"乱流趋孤屿,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前两句概写,妙在上句一顿,舟行轻疾,孤屿在江流中巍然屹立,正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处女楚楚动人。这里用了"趋"和"媚"两个颇为传神的动词说明船行之急与孤屿的迷人。后两句细描,天上的白云与红日相互辉映,时时有光与色的变换;天空与江水浑然一色,清澄明洁,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水。像人物各有风神气韵一样,山水也各有性情神韵,描绘山水时只有运用不同笔法,才能更好地表现山水的不同面目,避免此山水与彼山水之间的重复。谢灵运的山水诗能够使山水草木之奇丽,云霞烟雾之变幻,氵翁渤起于纸上,奇情诡趣,奔赴交会,所以他写景虽然不厌其繁,而其山水画面却使人全无雷同之感,这是难能可贵的。
谢灵运描绘山水不仅用视觉,有时也兼顾听觉,这是谢诗的又一个创新。如《石门岩上宿》:"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异音同致听,殊响俱清越。"此诗写夜宿石门,独赏山中夜景,通篇不用视觉,而是全凭听觉,凝神细听山籁,鸟鸣知山禽已栖,叶落觉秋风已起,一片幽静之中,各种声音格外清亮。作者极其敏锐地捕捉着山间的一切声音,借声音来表现景物的特征,在山水诗中显得别具一格。再如"活活夕流驶,嗷嗷夜猿啼"(《登石门最高顶》),"崖倾光难留,林深响易奔"(《石门新营》),均是将听觉与视觉结合起来,使山水更富于情趣,单纯用视觉写景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
三、景、情、理的有机结合
谢灵运的山水诗,不仅描绘了鲜明如画的山水景物,而且诗中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坎坷身世的感慨,对官场失意愤懑的宣泄,同时也表达了对于玄理的体悟,以求得精神的暂时解脱。他的一些山水诗往往都表现为情、景、理三者的结合。玄言诗借景说理,谢灵运的山水诗也借景说理,但已开始注入了诗人的感情,这就使它们虽然还拖着一条玄言尾巴,然而已经与玄言诗划出了界限。谢诗融情于景,借写景来抒情。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他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了。王夫之《姜斋诗话》认为:"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古人绝唱句多景语,如'高台多悲风'、'蝴蝶飞南园'、'池塘生春草'、'亭皋木叶下'、'芙蓉露下落'皆是也,而情寓其中矣。"此句之妙,在于真实描绘了诗人久病初起偶然眺望窗外景物时,忽见池塘上生出春草,柳树上鸣禽也换了种类,刹那间捕捉到节物迁逝唤起的生命代谢之感,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激起了心灵的强烈震撼,寥寥十字,无一语及情,而诗人潜在的情感已从写景中充分流露出来,情景合而为一,这就是化景为情之妙。谢灵运的喜、怒、哀、怨经常从其山水景物的描写中流泄出来:"弄波不辍手,玩景岂停目,虽未登云峰,且以欢水宿。"(《初发人南城》)在这弄波戏水的豪情逸兴里,透露出诗人喜悦之情。"石浅水潺,日落山照耀,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七里濑》)秋日残照,水枯林荒,哀禽遍野,满目凄凉,透露出作者悲凉的心境。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壮士郁不用,须有所泄处。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2)此评可谓中肯,谢灵运的山水诗是他本人身世之感与思想情趣的泄露,绝非仅仅是对山水的描摹与讴歌。
谢灵运在描写山水景物时,有时能作到融情入理,使理与情结合起来。作者借山水悟理,表达人生感悟,往往能与内心情感相通,一些说理之句也有了抒情的性质,情与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统一。如"既及泠风善,又即秋不驶。江山共开旷,云日相照媚。"(《初往新安桐庐口》)"泠风"一句,借《庄子·逍遥游》中"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之典,驾着轻风在江上行船,令作者领会到"御风而行"的理趣,又表达了行船游江的轻松快意,既是悟理,又是抒情,开拓了抒情的境界。再比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开头四句虽然着重写游玩山水的情致"游子忄詹忘归",但同时也写到景:"山水含清晖",也写到理:"清晖能娱人"。这里的"景"是山水自然之景,"理"是山水自然之理,而诗人沉湎于其景,领悟到其理,自然而然生出了"忄詹忘归"的情致,毫无牵强生涩之处。最后四句富于哲理性的结论是源于诗人欣然自得地高卧于东扉之下时的内心感受,这种感受又密切地与"清晖能娱人"的山水之景相关,因而"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神理流乎两间"(3)。真挚的情感,精美的景致,高奥的哲理,这三者在诗人的胸间、在诗人的笔端相互渗透,相互发明,从而使他的诗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四、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
这是谢灵运山水诗在景物描写上的另一个特点,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忄詹忘归。"本是写人的主观感受,但是诗人那平淡的笔调中表现出那么亲切的感情,以至于无知无觉的山水仿佛也有了生命,有了感情,与诗人成了一对心神相契的至友。似乎不是诗人流连于山水,而是山水"能娱人",主动以其清晖,以其灵秀,挽留着游子迟归的步履。又如"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本是正常的自然现象,而诗人用了"敛"、"收"二字,顿时使这客观的自然景象染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林壑在执着地伫望游子远去的小舟,而暮色却毫不容情地将它"敛"去;云霞那么痴情地伴着诗人的归途,而浓暗的暮色却偏偏将它驱散。它们是多么依依不舍地与诗人分手啊。在这里,林壑、云霞都被赋予人的意念,客观的时光流逝、夜暮降临,则被视为"不近人情"、"忤逆人意"的。这种拟人手法,很细腻地传达出萦绕在诗人心中的那一缕留恋之情,使"游子忄詹忘归"的含蕴更为深厚。再比如"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诗人把无思维的蒲稗写得像人一样有情有义。它们像一群苗条的少女,在黄昏的湖面上互相亲昵地依靠着,轻盈的腰肢随着微波的摆动,似乎还伸出纤纤细手,轻柔地抚摸着归舟。正是由于采用拟人的手法写景物,物我界限在艺术想象中沟通了,物我浑然一体了,我们也不由自主地沉浸在那清灵明澈的境界中,被那一股充盈在黄昏的湖畔山峦间的、略带惆怅的情思所深深感动。
五、丽而能淡的语言艺术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锤炼是诗歌创作的根本问题。谢灵运山水诗,往往用雕琢富艳的语言来描述大自然多姿多彩的风景,展现自然山水的声色之美。如"连障叠,青翠杳深沉。晓霜枫叶舟,夕曛岚气阴"(《晚出西射堂》),青、翠、红、白,错杂纷陈,参差掩映,眩人眼目。"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炫"(《从斤竹涧越岭溪行》),岩是深色的,云是浅调的,以岩衬云,青白分明。花是艳丽的,露是晶莹的,以露配花,更觉鲜活。谢诗非常注重语言的锤炼,受到历代诗评家的赞许。如方东树说:"康乐无一字不稳老,无一字不典重,无一字不沉厚深密,如成德之士,求几微之过而不得"(4)。谢灵运炼字精工的佳句,屡见于他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清霄�浮烟,空林响法鼓"(《过瞿溪山饭僧》),这里的"抱"、"媚"、"�"、"响"等动词,极富表现力,把自然景物写得鲜活、生动、形象,充分显示出诗人锤炼字句工夫之精深。再比如《岁暮》中的"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照"字不仅表现了明月白雪互相辉映的景色,还表现出天地之间一片白光泛泛的迷氵蒙气氛,更照出愁人悲哀伤感的心情。如果用"与"、"映"、"罩"等字来代替"照"字,形象的鲜明性和丰富性都将大为减色。同样,以"劲"和"哀"来形容朔风,就可以收到景凄而情促的效果。朔风呜咽可以形之为"哀","苦此夜难颓"也是一"哀","年逝觉已摧"又是一"哀",这种情景的高度融合已不是一般的锤炼了,而是恰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所云:"'池塘生春草'、'蝴蝶飞南园'、'明月照积雪',皆心目中相融洽,一出语时,即得珠圆玉润,要亦各视其所怀来而与景相迎者也"。
谢诗语言并不仅限于雕琢华缛,也开始向自然平易的方向进行努力。谢灵运的山水诗有不少清新自然,不事雕琢的诗句。特别是描写山水的句子,不用典不雕琢而能描绘山水的真实形貌。像"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十个字看起来极平常,全无惊人之处,但历来被公认是谢诗中的佳句,原因就在于它的自然浑成,清新可爱,像是信手拈出,全然不费气力,却非情景相遇,妙手偶得而不可到。叶梦得认为"'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世多不解此语为工,盖欲以奇求之耳。此语之工,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借以成章。不假绳削,故非常情所能到"(5)。此语语言自然流畅,写景生动传神。钟嵘《诗品》引汤惠休语说"谢诗如芙蓉出水",《南史》引鲍照之语说"谢公诗如初发芙蓉"。都指出了谢灵运诗的自然清新。在那个"文章殆同书钞"(6)的时代里,谢诗如"芙蓉出水",确实一新读者的耳目。这样的句子在谢诗中比例虽不大,却预示了诗歌语言的正确发展方向。特别是与颜延之等人典重生涩的语言相比,更加难能可贵。从这个意义上说,认为"谢诗追琢而返于自然"(7),确实有一定道理。
谢灵运的山水诗在描山摹水、写景、抒情、语言运用、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谢诗的不足也应做实事求是的总结。
首先,谢灵运的山水诗用典故旧语过多,如《行田登海口盘屿山》中"莫辨洪波极,谁知大壑东?依稀《采菱》歌,仿佛含颦容"。四句中竟用典三处,几乎一步一典,给初学者带来较大的困难。谢诗随处可见典故和旧语,特别是篇末的议论,有时直接引用老、庄、易、佛之语,缺乏真实体会,破坏了写景的完整。
再者,谢灵运的山水诗在结构艺术上有明显的缺点。他经常是先叙述出游的时间、地点或原因,然后是写景,最后议论一番老、庄抽象哲理。这样的结构不断重复,难免使人感到乏味。一般说来,谢诗还未达到天衣无缝地将主观的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使景和情完美地妙合无垠的境界。谢灵运一方面要体现汉魏诗歌所具备的情感性特质,另一方面又受玄学和佛学的影响,力求摆脱物累,超越世俗情感,在他的诗中,有时理排斥了情,有时情又占了主导地位,还没有找到情理和谐,相融于景的最佳途径。
第三,谢诗对仗过多。山水景物本有和谐相对的关系,以对仗写景,只要用得适度,并不会给人重叠之感。但谢诗往往是通篇对仗,无论写景、抒情,非对不发,对仗过于密集,句式缺少变化,给人以板滞僵涩之感。如《登石门最高顶》全诗二十句,几乎通篇对仗。沈德潜认为"陶诗高处在不排,谢诗胜处在排,所以终逊一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谢灵运对山水诗创作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构成中国诗歌宝库的重要财富。王士礻真曾指出:"迨元嘉间,谢灵运出,始创为刻划山水之词,务穷幽极渺,抉山谷水泉之情状,昔人所云'庄老告退,山水方滋'者也。宋齐以下,率以康乐为宗。至唐王摩诘、孟浩然、杜子美、韩退之、皮日休、陆龟蒙之流,正变互出,而山水之奇怪灵闷,刻露殆尽,若其滥觞于康乐,则一而已矣。"(8)从谢灵运开始,中国诗史上才逐渐形成山水诗这一特定类型,他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功绩是不能磨灭的。他的成就被后人学习和继承,不足之处也不断被后代诗人克服和扬弃。纵观古代山水诗的发展,可以说没有谢灵运的创造,就没有山水诗的崛起,就没有我国山水诗高峰迭起的长期繁荣。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2)白居易《读谢灵运诗》
(3)王夫之《古诗评选》
(4)方东树《昭昧詹言》
(5)叶梦得《石林诗话》
(6)钟嵘《诗品)
(7)沈德潜《古诗源》卷十
(8)王士礻真《带经堂诗话》
作者单位:河南省平顶山师专中文系
1:借景生情,抒发自己的感想
2:触景生情,感伤自己的人生经历
3:调节旅游时的气氛,达到放松心情的目的
4:旅游拍照,加上山水诗歌,不是一副很好的作品吗?
5:效仿文人墨客,怀古念今。
文章标题: 如何理解谢灵运的“日末涧增波,云生岭逾叠”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7602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