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为什么先秦的文言文特别难懂

时间: 2023-05-11 01:01:0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7次

为什么先秦的文言文特别难懂

文言文很难懂

其实古文之所以难懂,是因为有很多典故和文言词汇和句式。只要多读多对照译文逐字分析,记住常用的句式和词语的意思,多读几遍,一般就可以理解了。
唐代的韩愈曾评价《尚书》佶屈聱牙,联想到现在我们对唐代的作品用同样的四个字加以评价。那么说先秦的散文最难懂也不足为奇。 但是,这只是建立在古文功底薄弱的基础上。你下一本《文选》看看里边选录的汉魏六朝的赋,涉及天文数字的用典。我个人觉得这些赋才是最难的文言文。

先秦时候的文言文和清朝的文言文在语法上有不同吗?

首先来说,在新文化运动以前,古人的文、言不一,说话基本上和现在区别不大,只是用词上略有不同,毕竟古代的文化普及率很低,不可能人人之乎者也。而如果仅仅从文上面来说,先秦的文更简洁,更难懂,因为最原始的文字是从祭祀活动中出现的,最早的甲骨文,后来的石鼓文,即使翻译成现代汉字,也一样艰涩难懂。也是这个原因,对较早前的古文的翻译,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连《论语》都有各种理解方法,更何况其他的文?
而清朝的文,因为长期的语言改良,已经大致发展为两个方向,一个是白话文,一个是普通的文言文,而这时的文言文,已经是之乎者也满天飞了,不过理解起来并不困难。相较之下表达的意思更准确,但是写起来也臃肿。
先秦的文言文基本上现代人看不懂,清朝的文言文近似于现代的白话文。汉语的语法基本上没变啥,就是主谓宾,但是先秦的人说话基本上一个字能代表好几个意思。

文言文口语知乎

1. 为什么 清朝 文言文 更 难懂 知乎

这个现象确实真实存在,但不能一概而论。

比较晦涩难懂的文言文比如聊斋里的《狼》,确实比很多先秦时候的文言文还难懂。原因主要是文言文说到底也是一种文字,文字就是用来记录语言的。如果古人打算创造一种文字来记录他们日常说的话,那古人一定创造出来的文字和语法一定和他们的日常说话是一致的,否则就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这就不符合他们创造文字的目的。

也就是说,实际上至少在先秦时期,文言文就是人们日常说的大白话。比如论语,就是孔子的弟子们回忆老师生前说过哪些话就记录下来,相当于《孔子日常讲话记录》。所以那时候的文言文只有某些词汇用法我们不熟悉,有些词语变化不大的甚至不用翻译。

但是秦汉以后,随着口语的日益演变,语言和文字逐渐偏离且越来越大,到了清代就完全变成了两回事。清代的口语和我们现在很接近了,但文言文需要特别学习,受到封建文化压制,思想的禁锢以及科举八股文的登峰造极,导致出现了很多迂腐文人故意把文言文写的极其难懂不说人话。特意选那些极其冷僻的词汇显示学问,比如鲁迅小说里的孔乙己就是个例子,卖弄炫耀茴香豆的茴有几种写法,这种人如果写文言文能通俗易懂吗?

简单的说,先秦文言文就是当时的口语,没有必要刻意的写成书面语。后世文言文在口语文字相分离的情况下,是为了写书面语而写文言文,清代某些人就更是走到极端,这就是某些清代文言文极其难懂不说人话的原因。

手打的答案,满意请采纳,谢谢。

2. 如何判断文言文中的虚词

而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如:(一)表示并列关系.如: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氓肃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 ⑤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过秦论》 ⑥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二)表示递进关系.如: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承接关系.如: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四)表示转折关系.如: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五)表示假设关系.如: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③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六)表示修饰关系.如: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七)表示因果关系.如: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③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论语》)(八)表示目的关系.如: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③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如: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何 1.疑问代词.(一)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三)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四)用作状语,常表示反问.译作“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副词.(一)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或"什么样".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 (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何以哉?(《曹刿论战》) 乎 1.语气助词.(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辞》) 2.介词.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师说》) 此外,可作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疱丁解牛》)乃 1.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quot;等.例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其 1.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

3. 求文言文日常用语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 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 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 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

(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

(“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道义。

(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敌人(盖以诱敌《狼》) 23.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 24. 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 恶:1、怎么(恶能无纪)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 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4、征发(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 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 2、总共(凡三往) 29. 方:1、见方(方七百里)2、长方形(方以长)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30. 分:fēn 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分配,分给。

(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fèn,职分,本分。

(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1. 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2. 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2、恶、坏(陟罚臧否) 33. 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3、丈夫(夫齁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34. 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35. 拂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36. 福: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37. 富: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38. 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 3、互相(更相庆) 4、再、又(更上一层楼) 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 39. 苟: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 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 40. 固: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2、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5、安守,固守(。

4. 多音字作业这么写.

多音字有以下几种用法: 1.读音有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作用.这种类型的多音字在文言文中叫做“破音异读”,约占到全部多音字的80%.对这类多音字,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读音加以辨析、记忆.如“将”:jiāng(可作动词或副词等),动词可作 “带领”解,副词可作“将要”解;jiàng(名词),作“将帅”或“大将”解;qiāng(动词),作“愿”“请求”讲,如“将子无怒”(请你别生气). 2.使用情况不同,读音也不同,读音有区别用法的作用.如“薄”:báo,不厚的意思,一般单用,薄饼、薄纸;bó,一般用于合成词,薄礼、厚古薄今;bò,薄荷(专有名词). 3.语体不同,读音不同,读音有区别语体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口语和书面语等.如“给”:口语读gěi;书面语读jǐ,给予、给养. 4.方言词汇的存在造成多音.这类多音字比较少,仅限于部分地区.如“忒”:tè,差忒(差错之意);tuī(方言),风忒大、房子忒小(忒:太)等. 5.文言文中的一些通假字延续使用到现在而形成了多音字,普通用法和人名地名等用法不同而造成多音等.(此部分详见第二节“异读字”.) 常见多音字例释 行xíng ①行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②运动 天行有常(《荀子·天论》) háng ①路 遵彼微行(《诗经·七月》) ②行列 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行(《汉乐府·鸡鸣》) ③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难nán 困难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 nàn患难 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数shǔ①动词,计算 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②数落,列举罪状 晏子请数其罪(《贞观政要·纳谏第五》) shù作数词用,译为“几” 骑千余,卒数万(《陈涉世家》) shuò副词,屡次,多次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为wéi①制,造,做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公输》) ②充当,当作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 ③担任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④是 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 ⑤称为,叫做 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⑥著,写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⑦以为,认为 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⑧“焉”与“为”合用,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wèi①介词,为,给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②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③为此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 ④连词,因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骑 qí动词,骑马 其子好骑(《塞翁失马》) jì 名词,一人一马叫一骑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炭翁》) 少 shǎo①名词,少数人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 ②不多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 ③稍微 宾客意少舒(《口技》) ④少时,一会儿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shào①年轻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②小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陈涉世家》) 好 hǎo①容貌美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陌上桑》) ②相善,交好 外结好孙权(《隆中对》) hào爱好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舍 shě舍弃 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shè房屋 又渐如高舍(《山市》) 号 háo大声喊叫 八月秋高风怒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大声哭 号呼而转徙(《捕蛇者说》) hào①国号 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②称号 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命令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间 jiān①中间 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晏子春秋》) ②表房屋的量词 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jiàn①暗地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②参与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③夹杂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④离间 赵王信秦之间(《廉颇蔺相如列传》) 读 dú ①熟读 读书千遍 其义自见(《训学斋规》) doù ①句读之不知,惑知不解(《师说》)编辑本段解释 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多个读音,如“好”有hǎo、hào 两个读音。

5. 拜求文言文日常用语大全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 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 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 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

(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

(“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道义。

(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敌人(盖以诱敌《狼》) 23.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 24. 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 恶:1、怎么(恶能无纪)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 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4、征发(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 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 2、总共(凡三往) 29. 方:1、见方(方七百里)2、长方形(方以长)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30. 分:fēn 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分配,分给。

(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fèn,职分,本分。

(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1. 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2. 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2、恶、坏(陟罚臧否) 33. 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3、丈夫(夫齁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34. 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35. 拂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36. 福: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37. 富: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38. 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 3、互相(更相庆) 4、再、又(更上一层楼) 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 39. 苟: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 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 40. 固: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2、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5、安守,固守(。

先秦到清代的文言文

1. 先秦时候的文言文和清朝的文言文在语法上有不同吗

首先来说,在新文化运动以前,古人的文、言不一,说话基本上和现在区别不大,只是用词上略有不同,毕竟古代的文化普及率很低,不可能人人之乎者也。而如果仅仅从文上面来说,先秦的文更简洁,更难懂,因为最原始的文字是从祭祀活动中出现的,最早的甲骨文,后来的石鼓文,即使翻译成现代汉字,也一样艰涩难懂。也是这个原因,对较早前的古文的翻译,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连《论语》都有各种理解方法,更何况其他的文?

而清朝的文,因为长期的语言改良,已经大致发展为两个方向,一个是白话文,一个是普通的文言文,而这时的文言文,已经是之乎者也满天飞了,不过理解起来并不困难。相较之下表达的意思更准确,但是写起来也臃肿。

2. 先秦时候的文言文和清朝的文言文在语法上有不同吗

清代的口语和我们现在很接近了,但文言文需要特别学习,有些词语变化不大的甚至不用翻译,但不能一概而论,清代某些人就更是走到极端,这就是某些清代文言文极其难懂不说人话的原因。

手打的答案,满意请采纳,谢谢,文言文就是人们日常说的大白话。比如论语,那古人一定创造出来的文字和语法一定和他们的日常说话是一致的。

比较晦涩难懂的文言文比如聊斋里的《狼》。也就是说,实际上至少在先秦时期,否则就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这就不符合他们创造文字的目的,确实比很多先秦时候的文言文还难懂。

原因主要是文言文说到底也是一种文字,文字就是用来记录语言的。如果古人打算创造一种文字来记录他们日常说的话这个现象确实真实存在,这种人如果写文言文能通俗易懂吗?简单的说,先秦文言文就是当时的口语,受到封建文化压制,思想的禁锢以及科举八股文的登峰造极,导致出现了很多迂腐文人故意把文言文写的极其难懂不说人话。

特意选那些极其冷僻的词汇显示学问,就是孔子的弟子们回忆老师生前说过哪些话就记录下来,相当于《孔子日常讲话记录》。所以那时候的文言文只有某些词汇用法我们不熟悉,没有必要刻意的写成书面语。

后世文言文在口语文字相分离的情况下,是为了写书面语而写文言文,到了清代就完全变成了两回事,比如鲁迅小说里的孔乙己就是个例子,卖弄炫耀茴香豆的茴有几种写法。但是秦汉以后,随着口语的日益演变,语言和文字逐渐偏离且越来越大。

3. 从先秦到清代,我国有哪些重要文学体裁

先秦------《诗经》、《楚辞》、诸子散文,以及杂文!尤其出现了我国文坛上百家争鸣的奇观,儒家、道家、杂家、法家、墨家等等一时并起,一些伟大的著作由此而生,从此这些伟大的作品几乎影响着中华人,直到现在!两汉------汉赋自然是这个时期标志一代的文学体式(出现了张衡、司马相如等等一批作赋能手),其次汉代的文章相当具有时代风格,难怪也有人将唐诗宋词汉文章并列!这个时期的文章大多言志,风格很高!三国------三国的四言、五言古体达到了一个高度,尤其是四言诗在我过诗坛无出其右(代表作《短歌行》)!这个时期的诗语言朴素,几乎全部是言志诗,风骨其高!后来者,把汉代的文章和三国的诗并称:汉魏风骨!两晋------晋,没有出现过优秀诗词作品,虽然不少,终究难比前辈。

但是,这个时代是我国小说的开端,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小说,有人称为“志人志怪”小说,代表作:干宝《搜神记》。南北朝----主要以诗为主,这个时期的诗人不少,成就不大,作品不少,没有名篇。

这个时期诗的特点为 *** 腐朽,内容多为不健康或者歌颂升平。但是和三国言志诗朴素的风格迥然不同,三国诗歌朴素,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却言语华丽,极尽词句奢侈之能!但是有个别诗人山水诗,或者一些心情小诗写的不和当时雷同,比如谕信、鲍照等都被后来的杜甫等名家大肆推崇。

这个时期的翁卷的诗歌,还曾被宋代宴几道化用!隋唐------隋这个朝代很短,隋朝曾经的许多大诗人比如虞世南等等,都被归结为唐!诗发展到唐代,方成就惊人有其道理!从春秋《诗经》开始,到唐代,已经经过了八代先驱的努力,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为唐人所用!因此,诗至于唐,达到颠峰,唐代成为了这个文学形式的集大成时代!另外,这个时期出现了另外的一种小说,“才子佳人”小说,比较出名。这个时期的小说,是晋代出现“志人志怪”小说后的第二次波澜,并且作为小说,唐“才子佳人”小说已经渐渐趋于成熟!两宋------以词的成就最高,这个不必赘述!诗则以另一种形式出现,不再和唐代那种潇洒淋漓、韵味十足的诗相同。

而是以说理为主,成为宋诗的主要特点!金元------这个时期,上层人士,没有重视文化的,金元统治者并非汉人那样修养温和,所以上层的著名文学大家几乎没有!当然金和元交替之间,出现一位大家:元好问,曾做著名的“问世间……”并且他的景物诗,写的十分美,几乎可以追步王维!但是被通知阶级的汉人,在民间渐渐流行出了元曲!另外杂剧发展到一个高峰,出现了直到现在依然流传的元代四大悲剧(比如到现在还感人至深的《赵氏孤儿》)!关汉卿一生写了60多种杂剧,著名的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等等,还有著名的马致远、白朴……明清------小说已经成熟,尤其从唐代的“才子佳人”小说的单一题材扩大到了各个方面,并且在这个时期,出现了文言白话小说,至于现在的我们,也依然可以轻松阅读懂!好了,好了,手都酸了!!!!!!!!!!!!!楼主问题不是简单可以回答的,不过粗略说说,也就这样了!。

4. 列举从先秦到明清时期的代表文学样式

赋 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

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骈文 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

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词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

著名的有南朝梁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 原 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

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如韩愈的《原毁》、黄宗羲的《原君》。

辩 “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

说 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们学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

论 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

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

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奏议 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

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

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1)疏。

是分条陈述的意思。如贾谊的《论积贮疏》。

(2)表。是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

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3)对策。

古代考试把问题写到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对策,如苏轼的《教战守策》。 序(跋)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

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我们学过的“序言”有:《〈呐喊〉自序》、《〈农村调查〉序言》、《〈指南录〉后序》、《伶官传序》等。

赠序 文体名。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

如韩愈《送石处士序》:“于是东都诸人士……遂名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其后凡是惜别赠言的文章,不附于诗帙也都叫赠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我们学过明代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

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祭文 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

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如袁枚的《祭妹文》。

杂记 包括: (1)山川、景物、人事杂记。描写山川、景物和人事的,如《小石潭记》、《登泰山记》。

(2)笔记文。以记事为主,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长的千字左右;内容丰富,有历史掌故、遗文遗事、文艺随笔、人物短论、科学小说、文字考证、读书杂记等五花八门。

《世说新语》、《梦溪笔谈》就是这种文体。 游记 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

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

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 *** 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童话 儿童文学的一种。

通过丰富的想像、幻想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童话的语言通俗、生动、形象、情节离奇曲折,富于趣味性。

对自然景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心理、情趣,激发人们的想像,便于他们接受和转化。选入教材的童话有: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叶圣陶的《古代英雄的石像》。

民间故事 群众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经过很多人不断地修改加工而形成的文学形式。民间故事的特点:故事性强,情节生动;口语化,朴素明快;。

5. 从先秦到明清的著名文人及介绍

1.《诗经》:又名“诗三百”,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被列为“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之首。

著名篇目有《关雎》《蒹葭》《氓》《硕鼠》《七月》等。 2.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

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他用楚辞形式写成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其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古传诵。

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 3.孔子:名丘,字仲尼,世称“圣人”,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私学创办人。孔子及其弟子的主要言行思想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在《论语》20篇中。

《论语》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是儒家经典“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一。 4.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

主要作品为《孟子》7篇,各篇取开头几字为篇名,该书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为“四书”之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即出自《孟子》。

5.墨子:名翟,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其中《兼爱》《非攻》等代表了墨子的主要思想。

《公输》即选自《墨子》。 6.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为《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代表作《逍遥游》。

7.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荀子的弟子,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韩非子》一书。

《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等均出自此书。

8.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字子长,别称太史公。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全书130篇,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裁。

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陈涉世家》即选自《史记》。

9.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之首。代表作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属乐府歌辞。

开创“建安风骨”新风。鲁迅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10.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靖节,东晋著名诗人,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代表作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饮酒》等。

11.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之一。主要作品为《王子安集》。

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最有名。是“初唐四杰”中成就最高的诗人。

12.孟浩然: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诗的人,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主要作品为《过故人庄》《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

13.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唐朝诗人兼画家。与孟浩然同为盛唐田园山水派代表。

主要作品为《使至塞上》《送元二使安西》《竹里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4.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

主要诗作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渡荆门送别》《峨眉山月歌》《行路难》《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等,结为《李太白集》。其诗属浪漫豪放派,是古典浪漫主义艺术的高峰。

韩愈称赞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15.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与李白齐名,人称“诗圣”,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楼》《江南逢李龟年》及“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结为《杜工部集》。

其诗为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被称为“诗史”。 16.岑参:唐朝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17.韩愈:字退之,官至吏部侍郎,谥号文,世称韩吏部、韩文公,郡望昌黎,又称韩昌黎。

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主要作品为《马说》《师说》《进学解》《祭十二郎文》《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等,结为《昌黎先生集》。 18.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与柳宗元合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主要作品有《陋室铭》《乌衣巷》《秋词》《竹枝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19.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合称“元白”。

主要作品有《钱塘湖春行》《观刈麦》《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自编为《白氏长庆集》。他是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继承者,主张“文章。

6. 先秦时期的文言文与民国时期的文言文有何区别

先秦时期的文言文与民国时期的文言文基本区别不大,倒是人们的口语一直在演。变。

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基本特点,秦始皇统一文字,却没有统一各地语言,从此汉字与语音,开始分道扬镳,开启了“言文分离”的基本格局。

到了汉代,当时人们的口语语音与秦朝时已经就有所不同了。口语发生变化,而书面语言却基本固定下来,并没有随口语变化而变化。胡适认为,到汉武帝时,“古文已成了一种死文字了”。胡适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到汉武帝时期,“言文分离”的情况已经非常明显。

我们都知道,汉武帝做了一件后来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事情,那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为了进一步强化“书同文”,罢黜百家的汉武帝设太学,以儒经作为入仕的标准,用“文言”作为全国交流的标准语言,使“文言”获得了官方语言的地位。

汉武帝将“文言”定为学校教育的标准语言,这是强化“文言”官方语言地位的一个的绝妙方法,当然也有利于保存“文言”古文。以后的教育和科举选拔制度沿袭这一做法,文言文的传承自然就有了保障。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口语在不断发生变化,而从汉魏直到明清,由于官方的推行和科举考试的需要,读书人刻意模仿“四书”、“五经”的语言进行书面写作,文言文与后世的口语的距离就越来越大,“言文分离”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顺便说一句,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白话文兴起,应该与废除科举紧密相关。

古代的语言中的口语语音,到底是怎么样变化的,因为古代没有录音技术,更没有摄像机,我们不可能有机会直观地听到古人的话音,对于历史长河中语音的流变,只有让专业的古代汉语学者去进行研究。比如,宋词本来是唱歌的歌词,但宋词怎么唱,就因为当时无法录音,所以就已经失传了。现在,我们也听到一些人作出了恢复唱宋词的努力,但唱得怎么样,现在唱的宋词,是不是就是宋时用人唱的宋词那样,很难说,未必靠谱。

7. 清朝时期的文言文是不是和前朝的文言文是有区别的啊

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俗称“之乎者也”。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了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可以说“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录“压缩”格式。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好 现在给你解释下

所谓文言文 指的就是先秦时期---------从远古一直到秦朝建立 人们写文章时用的文法 这种文法呢 是以当时人们的说话习惯为依据的 。后来秦朝以后的时代 人们说话的方式越来越变的和写文章的方式不同 也就是说说话和写文章试用不同的语言 写文章一直沿用先秦时传下来的文言 说话却是一直在变 比如汉朝和秦朝的说话肯定差不多 唐朝和汉朝肯定差得远 我们现代人估计回到宋朝能听懂一点 五代以前怕就麻烦了 到清朝时 说话和现在就差不多了

写文章 却不一样 哪怕几千年前的文章我们现在还是基本能看懂 比如论语 战国策等等 因为几千年写文章的方式基本没变 所以文化得以保存

文言文有很多种 比如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 等等

但是很遗憾的说 红楼梦不是文言文 还有像三国演义 以及元朝的一些曲子词 还有清朝末期的很多小说之类以及近代的文章 因为更多的考虑的是面向群众 让普通人也能看懂 所以多数使用白话的 方式 因为他们其实是当时的白话文 红楼梦只是清朝时人们说话的语言 而不是文言文

真正的文言文 去看一下《古文观止》就懂了 全部手写 不明白可以再问

急用分~(@^_^@)~

8. 清朝时期的文言文是不是和前朝的文言文是有区别的啊.怎么我读曹雪芹

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俗称“之乎者也”.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了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可以说“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录“压缩”格式.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好 现在给你解释下所谓文言文 指的就是先秦时期---------从远古一直到秦朝建立 人们写文章时用的文法 这种文法呢 是以当时人们的说话习惯为依据的 .后来秦朝以后的时代 人们说话的方式越来越变的和写文章的方式不同 也就是说说话和写文章试用不同的语言 写文章一直沿用先秦时传下来的文言 说话却是一直在变 比如汉朝和秦朝的说话肯定差不多 唐朝和汉朝肯定差得远 我们现代人估计回到宋朝能听懂一点 五代以前怕就麻烦了 到清朝时 说话和现在就差不多了 写文章 却不一样 哪怕几千年前的文章我们现在还是基本能看懂 比如论语 战国策等等 因为几千年写文章的方式基本没变 所以文化得以保存 文言文有很多种 比如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 等等但是很遗憾的说 红楼梦不是文言文 还有像三国演义 以及元朝的一些曲子词 还有清朝末期的很多小说之类以及近代的文章 因为更多的考虑的是面向群众 让普通人也能看懂 所以多数使用白话的 方式 因为他们其实是当时的白话文 红楼梦只是清朝时人们说话的语言 而不是文言文 真正的文言文 去看一下《古文观止》就懂了 全部手写 不明白可以再问。

先秦时候的文言文和清朝的文言文在语法上有不同吗

这个现象确实真实存在,但不能一概而论。比较晦涩难懂的文言文比如聊斋里的《狼》,确实比很多先秦时候的文言文还难懂。原因主要是文言文说到底也是一种文字,文字就是用来记录语言的。如果古人打算创造一种文字来记录他们日常说的话,那古人一定创造出来的文字和语法一定和他们的日常说话是一致的,否则就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这就不符合他们创造文字的目的。也就是说,实际上至少在先秦时期,文言文就是人们日常说的大白话。比如论语,就是孔子的弟子们回忆老师生前说过哪些话就记录下来,相当于《孔子日常讲话记录》。所以那时候的文言文只有某些词汇用法我们不熟悉,有些词语变化不大的甚至不用翻译。但是秦汉以后,随着口语的日益演变,语言和文字逐渐偏离且越来越大,到了清代就完全变成了两回事。清代的口语和我们现在很接近了,但文言文需要特别学习,受到封建文化压制,思想的禁锢以及科举八股文的登峰造极,导致出现了很多迂腐文人故意把文言文写的极其难懂不说人话。特意选那些极其冷僻的词汇显示学问,比如鲁迅小说里的孔乙己就是个例子,卖弄炫耀茴香豆的茴有几种写法,这种人如果写文言文能通俗易懂吗?简单的说,先秦文言文就是当时的口语,没有必要刻意的写成书面语。后世文言文在口语文字相分离的情况下,是为了写书面语而写文言文,清代某些人就更是走到极端,这就是某些清代文言文极其难懂不说人话的原因。手打的答案,满意请采纳,谢谢。
文章标题: 为什么先秦的文言文特别难懂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70163.html
文章标签:文言文  先秦  难懂  特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