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年初三,这首诗怎么样

时间: 2023-04-19 09:47:5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2次

年初三,这首诗怎么样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诗意是什么?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诗意是: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这句话出自 唐代 白居易的《暮江吟》

原文:

《暮江吟》
唐代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翻译:

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绿波却又在红色上面滚动。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鉴赏:

全诗以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暮江吟》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时过以上分析,《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符天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大多数资料都认为,“月似弓”与“露似珍珠”是作者于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前写天上,后写地下。其实这是因为缺少天文、气象常识,忽视了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时间差”问题。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时,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此时,由于太阳刚刚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热量还不多,凉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时,似弓之月却又早已沉入西方地平线以下了。

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出自《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绝。全文如下: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译文:快要落山的夕阳,霞光柔和的铺在江水上,江水一半碧绿,一半艳红。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扩展资料:

1、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佳作。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

2、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作者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因作此诗。

全诗原文是: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内容意思是:


一道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霞光洒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评:“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唐宋诗醇》评:“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清代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丽绝韵绝,令人神往。”
  另外,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首诗中的时间问题。
  其一,《暮江吟》并非始终写“暮色江景”。如果只从《暮江吟》的标题看,此诗似乎应始终歌吟“日落前后”的暮色江景,但诗中“可怜九月初三夜”的“夜”字,以及“露似真珠月似弓”,则明显地是在写“夜晚”。按《辞海》里的解释:“露是空气中水汽因地面或地物表面散发热量,使得地面或地物表面的温度低于气温(但仍高于0℃),而凝结在其上的水珠。常见于晴朗无风的夜间或清晨。”由此可见,此诗标题与内容有不相吻合的地方,并非始终写暮色江景。理解此诗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个特点,不能机械地只从标题去理解内容。有人认为,此诗的标题与内容中的时间不完全相符是作者的疏忽或失笔。其实,这种情况在唐诗中是很常见的,如杜甫的《日暮》就从黄昏时分一直写到“草露滴秋根”;贾岛的《暮过山村》也从日落写到明月高悬。所以,不能完全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去研究文学作品。
  其二,《暮江吟》主要是写“暮色江景”。《暮江吟》全诗共四句。前两句写夕阳斜照在江面上的景色,这是最真实可信的暮色江景。后两句写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初升的场景。诗中“九月初三”与“月似弓”上下紧扣,写的是黄昏时的自然景色。这里的“九月初三”,点明时间,“月似弓”则是诗人看到的景象。当然,这种景象只能在日落后不久才能看到,因而这两句主要还是写暮色江景,而不像有些书上说的那样是写“美丽的夜景”。
  说后两句仍主要写暮色江景,有其科学上的依据。根据天文学常识,九月初三日,月亮位于太阳以东约45°,形状像个反C字形,即“月似弓”,日落后出现于西方、西南方低空中,可见时间局限于日落后2至3小时。从诗中看,作者看到“月似弓”之时,月亮的地平高度不会很低。太低了,由于树木、建筑、雾气等影响就不会看到。据此,读者可以推测出,作者看到“月似弓”之时,当在九月初三黄昏,即日落后不久。从民用时间看,仍属于傍晚,即“暮”的范畴。
  其三,《暮江吟》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通过以上分析,《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符合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大多数资料都认为,“月似弓”与“露似真珠”是作者于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前写天上,后写地下。其实这是因为缺少天文、气象常识,忽视了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时间差”问题。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时,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此时,由于太阳刚刚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热量还不多,凉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时,似弓之月却又早已沉入西方地平线以下了。
诗人通过对秋天傍晚江面上瑰丽景色的描绘,表现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抒写了对美好自然景色无比陶醉的心情。它在艺术表现上有两个特点:一是描绘画面;二是运用比喻。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译文
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霞光洒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诗人抓住了傍晚夕阳斜射下的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不同的颜色,表现出江面微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绚烂景象。
  这句诗的意思是: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绿波却又在红色上面滚动。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人在这里把天上地上的两种景象压缩在诗里,通过对“露”和“月”的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秋夜一派和谐宁静的意境。
  这句诗的意思是: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杜甫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谢邀:

开篇明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丽人行》一诗。杜甫在这首诗中描写的是三月初三日春游踏青的情景。这一天,天气清新,春风和煦,很多长安人聚集到曲江河畔欢度上巳节。

为什么杜甫在诗中要写明三月三日这个具体时间呢?三月三日这一天春游有什么特别的仪式感吗?这还得从头说起。

原来,三月三是一个古老的节日,三月三也叫上巳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古时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 。

上巳节的历史由来已久,在上古时代上巳已成为大规模的民俗节日,春和景明,人们走出家门,集于水边,举行清除不祥的祓除仪式。“上巳”一词最早收录在汉初的文献里,《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

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写的就是当时祓禊的情形,祓禊,就是到水滨去洗濯,去除宿垢,同时带走身上的灾晦之气,有祈福的意义。

《后汉书》:“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洁”,文中说的即是以流水洁净身体、让灾厄与疾病随水同去的一种风俗。

魏晋以后,由于当时社会中崇尚自然、纵情山水的风尚,对人们而言,上巳节祓除的意义大大减弱,而迎春赏游之意越发浓郁。西晋《夏仲御别传》形容上巳时的洛阳“男则朱服耀路,女则锦绮粲烂”。

在魏晋南北朝时,以祓除消灾为主题的上巳节,渐渐演化为曲水流畅等官方宴会和文人雅士临水宴饮的节日,并由此而派生出上巳节的另外一项重要习俗——曲水流觞,即禊饮。魏晋时,曲水流觞已成为上巳节文人雅宴的主要活动。盛酒的杯子放置在弯曲的流水上,杯随水动,如同羽觞,杯定君前即赋诗一首,如诗不成则罚酒。

东晋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描写的就是三月三在会稽山兰亭举行祓禊饮宴的情景。王羲之于永和九年上巳节在会稽山阴举行的以诗会友的兰亭雅集。王羲之因这次雅集而写就的《兰亭序》不仅是书法瑰宝,也是文学佳作,兰亭雅集更是成为上巳曲水流觞的佳话。

到了唐朝,上巳成为当时隆重的节日之一。节日的内容除了修禊之外,主要是春游踏青、临水宴饮。唐朝赐宴曲水,倾都禊饮踏青,便是上巳节的一种体现形式。每年三月三日,朝廷在曲江欢庆上巳节,这可以说是大型的文人士大夫诗赋雅宴。

这一天,人们纷纷于江头禊饮踏青,富豪之家甚至在曲江边搭棚,可以一直连到杏园,参加曲江宴的官员根据级别大小有序就座,这是一次盛大的宴会,亦是文人之间难得的一次文化交流。

唐代曲水流觞的兴盛程度可以通过诸多文人唱和诗展现出来,开篇提到的杜甫《丽人行》一诗,真实实录了当时杨贵妃姐妹于上巳节盛装出行的奢华景象,她们身着节日盛装,和百花竞艳,形成了上巳节曲江池边一道难得的亮丽风景线。

文人士大夫的积极参与,不仅增强上巳节的娱乐性,亦提高了上巳节的文化品位。宋吴自牧在《梦粱录·卷二》中写道:“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说的正是上巳节当日,长安城内男女老少盛服而出,在曲江畔宴饮郊游的景象。

上巳节有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之说,用兰汤以驱除邪气。上巳节祓禊的具体做法是“执兰”,即利用兰草的特殊香味沐浴,以此达到祛灾祈福的目的,连屈原在《楚辞》九歌中都说:“沐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可见这一活动在先秦时期都多么地流行。

兰花在先秦时期就被视为具有驱邪消灾功能的草药,这是因为兰花有特殊香气,还有除污去邪作用,所以古人在沐浴时还会给水中加入兰花,并将兰花广泛应用于沐浴和祭祀等礼仪活动中。

所以,在上巳节的祓禊习俗中,流水所天然具备的净化功能和兰草所具有的辟邪祛灾功能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宋代,上巳节逐渐走向衰落。南宋词人刘克庄《忆秦娥·上巳》中写道:“修禊节,晋人风味终然别。”在刘克庄眼中,王羲之上巳节兰亭雅集的盛况已然无法复制,当年的盛会已经成了如今闲说的谈资,当时的热闹景象如今显然已清绝,昔日的上巳狂欢至此已成冷清的节日。

在刘克庄生活的南宋时代,人们更热衷于祭拜祖先的清明节,上巳节在功能和价值方面的衰退,则导致其逐渐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并最终被清明节取代。

他的这两句诗写出了早春三月长安城里边美丽的景象。通过这两句诗的描写让人们感觉到了景色的美丽。
描绘的景象就是一副春季好风光,意思就是在3月3日有很多士女到城南曲江去踏青游玩。
杜甫这首诗以非常细腻的笔法描绘出了一群体态娴雅 ,而且姿色非常优美的丽人。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翻译: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绝。这是一首写景佳作。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

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九月初三这个夜晚是多么可爱呀!那晶莹的露珠像珍珠一样,那弯弯的月亮像一把弓
可怜9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意思是什么
他的意思是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晚 露珠似珍珠一样 晶莹透亮 月亮和公一样很歪
文章标题: 年初三,这首诗怎么样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68714.html
文章标签:这首诗  年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