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我有个朋友说他写诗比肩李白杜甫,以下是他的几首诗作,真的这么厉害吗

时间: 2021-12-23 23:00:4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4次

我有个朋友说他写诗比肩李白杜甫,以下是他的几首诗作,真的这么厉害吗

李白不仅诗写得好,这有一项高超的技能高超是什么?

李白不仅仅是诗写得好,而且他的剑术和哭穷的方式也是相当的高超的。这主要是因为李白的剑术在当时是数二的,因为数一的是他的师父裴旻。但是哭穷的话真的就是与杜甫是世界上数一数二最会哭穷,而且还能哭的很高档的两个人了。

首先说说李白的剑术,大家都知道在古代很多人都希望仗剑走天涯,因此李白也不例外,从他随身携带剑就能看出来。因此如果要给那时候的人排个名次,李白进前三应该是没问题的。因为当时据说辛弃疾的剑术也是非常的了当,再加上李白的师傅,因此可能就能进个前三。辛弃疾是个武将,而且当时还有着万人之中追杀叛贼的传奇故事。但是在盛唐之下的李白,他的剑术可能就显得有些无用武之地。

不过李白尽管诗词和剑术都很出名,但是在政治上并不是很有自己的看法,因此导致安史之乱中也并没有很多过人之处的表现。在后面期间更是因为站错队伍而锒铛入狱,非常的让人惋惜。因此对政治不是很敏感的李白注定只能做浪迹天涯的侠客,一柄剑一壶酒,快意恩仇。然后就是说他的另外一个技能就是用诗句哭穷,这个能与他相媲美的就是杜甫,不过他俩也是相交好友,不仅如此,杜甫是以李白作为表率的。李白的《将进酒》就是最经典的哭穷诗。

纵观历史上的所有文人,发现能为君王分忧的可能少之又少,原因也主要是因为文人基本上关注的都是民生。

李白不仅诗写的好不说,还有一项高超的技能,那就是剑,大家都知道李白有关于剑的诗也是特别多的,所以李白是会剑术。


李白诗歌中有许多关于剑的诗歌,意象丰富,个性突出,如天马、飞龙、凤凰、大鹏、明月、猿猴、酒等,剑也是李白诗歌中的重要意象之一。李白一生留下一千多首诗,其中94首使用了“剑”的形象。李白对“剑”的偏爱,说明他武功高强,善于用剑。


李百年轻时有很强的正义感和良好的武术素养。他曾是一名护林员,举止狭隘。他曾对朋友说,他有好几只手,好几个人,在他的诗作中,他还出现在《结客游记》中:“他托朋友从戏曲和孟子那里买新丰。笑出一杯酒,杀死城里的人。此外,与李白有过接触的诗人魏浩,在李白死后写的《李翰林序》中也有“少侠多手多人”的说法。如果他的武功不好,他可能只会被别人杀死。通过李白的自我叙述和生前朋友的记录,李白杀人不止一人。这足以证明李白的武功很好,他的武功也很好。

61岁的时候,中尉李光弼率部攻打石超一(石思明之子),李白再次参军。结果,他在回来的路上病得很重,第二年就死了。两次参军的记录足以证明,如果李白的剑术不好,他将无法掌握武术,也不想参军,否则他将战死沙场。由此可见,在他的内心深处,他非常崇尚武术和剑术。

李白不仅诗写的好不说,还有一项高超的技能,那就是剑。
还有一件技能就是李白的剑,说明李白武艺高超。
李白诗歌中有许多关于剑的诗歌,所以他另一个高超的技能就是剑。

孟浩然喝的酒少,是他写的诗没李白和杜甫多的主要原因吗?

杜甫曾在诗中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是的,李白不仅有一个“诗仙”的称号,还有一个“酒仙”的称号。李白和酒,在我们看来,像是已经融为一体了,说到李白,必然会提起酒,而李白自然也是非常喜欢喝酒,他的很多传世名作都是在酒后写的,有抒发了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的《将进酒》,也有表现思想上既不愿同流合污又不愿独善一身的矛盾的《行路难》,等等。


而“诗圣”杜甫,与酒也有着不一般的缘分,虽然没李白喝得如此之过,但是他的诗,也多和酒有关。与李白不一样,杜甫即使喝酒,也只是点到为止,略饮几倍浊酒,不会尽情狂欢地饮酒。毕竟,杜甫写诗的风格是沉郁顿挫的,他的人生也是变幻莫测的。


与这两位同一个时代的还有一位著名诗人——孟浩然,但是孟大诗人却被后人调侃了一番:“孟浩然写诗不如李白杜甫,是因为喝的酒不够多?”孟浩然呢,也是喜欢喝酒的,但是他并不是酒后作诗,他在喝酒后,总是误事,而这一点,也是出了名的。

在当时,四十岁的孟浩然已经有些小名气了,他看着其他一些诗人都在朝堂之上混得不错,便也想着谋一官半职。他找到交往甚笃的王维,让他帮忙。王维答应了他,并择日约孟浩然到官邸饮酒畅聚。



就在约定之日,皇帝摆驾到了王宅,见了孟浩然,询问他的诗作之事。他们边喝酒边聊诗,当人已进入醉态的时候,孟浩然《岁暮归南山》的第二句“不才明主弃”时,唐玄宗脸色突然变了,说:“你何曾求官,朕又何曾抛弃你?”说罢便拂袖离去。好好的一个机会,就因为这样一个小失误,而失去了。


后来,孟浩然又隐居了三年,但是他依旧想着做官之事。他想到他的好友韩朝宗能帮助他,便约他一起上京。可就在赴京那天,孟浩然的好友上门拜访,他与他的好友饮酒作乐,交谈甚欢,结果,醉得不省人事,忘记了与韩朝宗的赴京之约。韩朝宗来到他家看到这样一幕后,便不辞而别。

看来孟浩然喝酒后,便是一副醉醺醺的样子,完全忘记了约定之事和自己该做什么,该说什么,自然少有作诗。其实,孟浩然最擅长的是写山水田园诗,这和李白杜甫是不一样的。这三位诗人,各有各的风格,都是一个时代的巅峰人物,他们之间,并不能用好坏进行比较。

李白和杜甫的比较?

这是关于李,杜二人的一个课题研究。rn请从特点,风格,内容,同类诗的写法。等各方面。分列出来rn最好发到电子邮件地址:yyloveacmilan@126.comrn在这里留下名字,方便奖励。 rn谢谢各位!
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比较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中国文学史》)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 他的影响力巨大.
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中国文学史》)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
李白终其一生都徘徊在出仕与高蹈之间。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他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在他的《行路难》中他用“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等太行雪满山”来形容自己艰难处境。由于当时高力士杨国忠的受宠,贤士都被据在朝门之外,因此他发出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悲叹,但他的乐观主义天性又使他对理想追求都是执着的。他唱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在《夜泊牛渚怀古》中他写道“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借用谢尚知遇袁宏的典故来表明自己的怀才不遇渴望知音的心情。以上都说明李白对仕宦生涯是积极的。而另一方面李白又受道家的影响,不时又有高蹈出世的想法,而且他也曾在深山隐居过。在《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中他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表现了他对道家的崇信和对儒家的嘲弄和摆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的感情。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描写奇幻的梦境表达了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最后他说“安能催眉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表明了自己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志向。可以说李白的一生都在出世入世的矛盾中彳亍着。
而杜甫就简单的多。他一生都在谋求获得官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他一生都相信自己能有朝一日“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这种精神一直渗透在杜甫诗的字里行间他的七律《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这首诗十分能体现杜甫诗歌的特点,诗开头就以景色引出作者心绪,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有动人的对比。其后写出“万方多难”的境况,最后写出个人报负,他想像诸葛亮一样建功立业。全诗即景抒情写山川联系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说人事又借助自然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物国家灾难个人情感于一炉,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写的是唐军攻克安史老巢后诗人听到消息后的喜悦。全诗以流走的音韵真挚的情感快速的节奏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的《登高》全诗对仗工整,写景抒情融合一体。前两联写景,后两联结合自身衰老,归结到零落潦倒的根源。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名句。
在诗体上说李白擅长古歌行体,擅长五七绝句,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韵,他的《蜀道难》长短参差,他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的前两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使用的是散文句法。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因此律诗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长处。在诗的音美形美的方面李白稍逊于杜甫。而在风格美方面,李白的飘逸豪迈,谈吐天然是别人所不能学的。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而杜甫的诗多含蓄曲折沉郁顿挫。这也是年轻人多喜欢李白而思想成熟的人多喜欢杜甫的一个原因。
李白热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务而对不合理现象毫无顾忌的投之以轻蔑。这种已被现实所牢笼却不愿接受想征服现实的的态度,与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祖国人民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是相反而本质又相同的。用韩愈的话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的艺术成就和高风亮节永远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公元744年,杜甫与李白初次相逢于洛阳,两位诗坛泰斗一见如故,同饮同醉,携手同游,度过了一段彼此难忘的日子。
杜甫在成都做节度使严武的幕客时,生活还算安定。闲暇时常想起与李白相处的日子,这时他们阔别已经十多年了。想起那一段令人难忘的好时光,杜甫总感慨不已,颇为怀念。
如今正是仲春时节,蓉城景色秀美,心旷神怡,李白若能来此同游,那该是何等美事。一代豪放的诗仙,在这兵荒马乱的动荡年代,将栖息于何处?想到这里,诗人不禁提笔做诗,写了一首五律《春日忆李白》,开头四句是: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杜甫在诗中对李白是这样赞许的:庾信的诗清新而不俊逸,鲍照的诗俊逸而不清新,而李白的诗兼而有之,其清新俊逸之风实在是无人可以匹敌的。
但李白与杜甫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及价值取向。我们可以从下列几点来比较李白和杜甫:
一、 思想: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二、 风格: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李白偏向于浪漫,杜甫偏向于写实。
三、 擅长的体裁:两人都能写各种体裁的诗歌,但李白的七言古诗和绝句写得最好,而杜甫的律诗写得最好。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李白的诗更能表现盛唐文人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而杜甫的诗则更能反映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李白天才放逸,诗歌自成一体,是天授的奇才;杜甫当世英才,诗歌兼备众体,是人能的极致。李白的诗对于后代爱好豪放诗风、具有奇特想象力的诗人有深远的影响。杜甫的诗对于后代关怀社会现实、重视诗法变化和字句锻炼的诗人影响更大。韩愈说得好:“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两人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两人的诗,是各有长处的。
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比较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中国文学史》)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 他的影响力巨大.
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中国文学史》)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
李白终其一生都徘徊在出仕与高蹈之间。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他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在他的《行路难》中他用“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等太行雪满山”来形容自己艰难处境。由于当时高力士杨国忠的受宠,贤士都被据在朝门之外,因此他发出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悲叹,但他的乐观主义天性又使他对理想追求都是执着的。他唱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在《夜泊牛渚怀古》中他写道“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借用谢尚知遇袁宏的典故来表明自己的怀才不遇渴望知音的心情。以上都说明李白对仕宦生涯是积极的。而另一方面李白又受道家的影响,不时又有高蹈出世的想法,而且他也曾在深山隐居过。在《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中他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表现了他对道家的崇信和对儒家的嘲弄和摆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的感情。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描写奇幻的梦境表达了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最后他说“安能催眉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表明了自己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志向。可以说李白的一生都在出世入世的矛盾中彳亍着。
而杜甫就简单的多。他一生都在谋求获得官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他一生都相信自己能有朝一日“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这种精神一直渗透在杜甫诗的字里行间他的七律《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这首诗十分能体现杜甫诗歌的特点,诗开头就以景色引出作者心绪,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有动人的对比。其后写出“万方多难”的境况,最后写出个人报负,他想像诸葛亮一样建功立业。全诗即景抒情写山川联系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说人事又借助自然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物国家灾难个人情感于一炉,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写的是唐军攻克安史老巢后诗人听到消息后的喜悦。全诗以流走的音韵真挚的情感快速的节奏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的《登高》全诗对仗工整,写景抒情融合一体。前两联写景,后两联结合自身衰老,归结到零落潦倒的根源。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名句。
在诗体上说李白擅长古歌行体,擅长五七绝句,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韵,他的《蜀道难》长短参差,他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的前两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使用的是散文句法。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因此律诗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长处。在诗的音美形美的方面李白稍逊于杜甫。而在风格美方面,李白的飘逸豪迈,谈吐天然是别人所不能学的。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而杜甫的诗多含蓄曲折沉郁顿挫。这也是年轻人多喜欢李白而思想成熟的人多喜欢杜甫的一个原因。
李白热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务而对不合理现象毫无顾忌的投之以轻蔑。这种已被现实所牢笼却不愿接受想征服现实的的态度,与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祖国人民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是相反而本质又相同的。用韩愈的话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的艺术成就和高风亮节永远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公元744年,杜甫与李白初次相逢于洛阳,两位诗坛泰斗一见如故,同饮同醉,携手同游,度过了一段彼此难忘的日子。
杜甫在成都做节度使严武的幕客时,生活还算安定。闲暇时常想起与李白相处的日子,这时他们阔别已经十多年了。想起那一段令人难忘的好时光,杜甫总感慨不已,颇为怀念。
如今正是仲春时节,蓉城景色秀美,心旷神怡,李白若能来此同游,那该是何等美事。一代豪放的诗仙,在这兵荒马乱的动荡年代,将栖息于何处?想到这里,诗人不禁提笔做诗,写了一首五律《春日忆李白》,开头四句是: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杜甫在诗中对李白是这样赞许的:庾信的诗清新而不俊逸,鲍照的诗俊逸而不清新,而李白的诗兼而有之,其清新俊逸之风实在是无人可以匹敌的。
但李白与杜甫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及价值取向。我们可以从下列几点来比较李白和杜甫:
一、 思想: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二、 风格: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李白偏向于浪漫,杜甫偏向于写实。
三、 擅长的体裁:两人都能写各种体裁的诗歌,但李白的七言古诗和绝句写得最好,而杜甫的律诗写得最好。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李白的诗更能表现盛唐文人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而杜甫的诗则更能反映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李白天才放逸,诗歌自成一体,是天授的奇才;杜甫当世英才,诗歌兼备众体,是人能的极致。李白的诗对于后代爱好豪放诗风、具有奇特想象力的诗人有深远的影响。杜甫的诗对于后代关怀社会现实、重视诗法变化和字句锻炼的诗人影响更大。韩愈说得好:“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两人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两人的诗,是各有长处的。
李白:
四川江油县青莲乡,虽然只是个小地方,但却是一代大诗人李白的故里。一代诗仙就从这里起步,以隐隐雷声的脚步闯进诗坛,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一座永不褪色的名字。
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据记载,他出生在唐朝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在今天吉尔吉斯坦北部,大约五岁时才迁到这里。他父亲叫李客。“客”可能是是对外地人的称呼,表明他们不是当地人。据李白自己说,年轻时漫游扬州一带,不到一年就“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后人据此推断,他父亲应当是个腰缠万贯的大商人。李白生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从开始懂事的时候起就呼吸着这表山绿水的芬芳。他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种清新自然,不事雕琢的美,应当说就是这蜀江的水碧山青的自然风光熏陶出来的。
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六甲泛指道教典籍,百家则泛指各派的学说。四川一直是道教最活跃的地方,李白对道教熟悉是很自然的。再者,道教尊庄子为真人,而庄子最超绝的地方,就是站在九天绝顶来看人间,用超然物外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一切欢哀苦乐。李白所以有那种气概,固然是由于他站在盛唐这座历史的高峰上,有条件看得远,更由于庄子的哲学思想给了他冲开一切束缚的胆识,使他敢于昂头去观照宇宙,把视野扩张到最大限度。此外,李白还“十五观奇书、十五好剑术、十五游神仙”。从这此诗句就可以看出来,他虽然也熟悉儒家典籍,但向往的却是“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而根本不屑于做儒家的信徒。
二十四岁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行”。开始了他向诗坛的进军。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几乎游遍了黄河中下游和整个长江流域的各个地区。在当时,且不说旅游主要靠步行,就是骑马,乘船,坐牛车,要走遍这么广大的地域,至少在精神上,他每时每刻都在奔波。李白不仅到过许多地方,见多识广,而且人生经历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曾当过隐士,在山林里与朋友酣饮纵酒,养了无数的驯鸟。他曾当过道士,一门心思采药炼丹,求仙得道,以为真的能够白日飞升,他精于骑术,擅长射箭、击剑,以游侠自命,身上老是带着一把短剑。他曾经受到朝廷的征聘,有过皇帝召见,亲自下车迎接的殊荣,有一个普通百姓一跃成为翰林学士,在安史之乱中他曾投笔从戎,以东晋著名的宰相谢安自命,想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也因此而意想不到地卷入政治斗争,被关进了监狱,成了囚犯,被判处永远流放夜郎,遇赦免后,年纪已六十他还赶到今天的南京,准备去参加平定安史之乱的军队,总之,他一生的经历大起大落,充满了荣光和艰险。他打过交道的人,上自唐玄宗,杨贵妃,朝廷各级官员,下至监狱里的牢头,和尚,道士和最底层的农夫农妇。他熟悉各个阶层,各个身份和各种职业的人,把这五光十色的生活都收录在他的诗里。
他能写高适,岑参那种大气磅礴的边塞诗。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湾,由来征战,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应未闲。(《关山月》)。
王维的诗境界幽静,但又充满了生机。这种诗李白也有。对酒不觉螟,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自遣》)
王维诗中有一种禅悦的境界,这是李白诗中所没有的,但李白这首诗另有一种沉着潇洒。床前明月光,颖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这大概是汉语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游子思乡,是小农社会永远写不够的题材。这首诗把“床前”,“明月光”“地上霜”,这三个意象组合在一起。说“疑是地上霜”就说明抒情主人公已经意识到这不是霜,知道不是霜偏生又这么联想,正好透露出他心里有一层霜,有一股思乡的冷气,国人心里都郁结束这样一股思乡的冷气。所以离开家一看见月亮就会想起这首诗来。
孟浩然的诗将田园生活写的那么有滋有味。李白也有一首田园诗,但意趣大不相同。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宿五松山下荀云媪家》)这个大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诗人,并没有摆出一幅悲天悯人的架势去同情农民,只是作为一个极普通的旅游者,端起老妇人那碗菰米饭,眼里噙着泪水,想吃却又吃不下去。有几个诗人能具有这样震撼人心的人格魅力。
至于他的《将进酒》等等许多独绝古今的诗篇。别的诗人不要说没写过,首先在思想境界上就达不到那样的高度。
宋代著名诗歌评论家严羽认为,别人写诗是用笔一句一句写下来,李白则只要把心里那股气一张口喷出来就行了,这个比喻真是恰到好处。诗人站在黄河边上看着“黄河之水天上来”,忽然心情一激动,想到这黄河之水就像人类的生命系列,一代一代去不复返,但依旧滔滔滚滚而来。然而,人生又是如此短暂,明镜中的头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转眼就是一次生老病死的轮回!面对这无限与有限的矛盾,人活着为什么不尽情享受生活!“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诗人对自己生命价值的实现,是如此自信。正由于这首诗强烈地呼唤真实的人生,才使多少被强行压缩的灵魂都到诗里来享受那足以舒筋活血的通畅。
李白的诗名越来越大,不但惊动诗坛,而且惊动了许多达官贵人,最后甚至惊动了对艺术有深厚造诣的唐玄宗。于是天宝元年,李白四十二岁进,唐玄宗听从亲信的荐引,下诏征聘他到长安,给予隆重的礼遇。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自以为是超一流的政治家而其实根本不懂政治的诗人,栩栩然得意,高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他一厢情愿地以为,这回真的能大展鸿图了,唐玄宗这位明君,就要把他召到身边,请教他该如何治理天下,如何使天下太平。然而他错了,他是完全生活在梦想中的诗人,梦一旦醒来,留下的就只有失望。 以诗人的身份,昂首挺胸走进皇宫,成为皇帝的嘉宾,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是唯一的一个。诗人能受到这样的礼遇,也真算皇恩浩荡了。然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是何等人物,岂能把这种过眼云烟的荣耀看眼里,是醉了还是疲惫了?
公园这里的沉香亭,就是当年唐玄宗与杨贵妃赏牡丹的地方。卧在这里的李白正闭目养神,等待着喷发灵感。唐玄宗赏牡丹来了。名话盛开,美人相伴,当然需要有音乐助兴。玄宗嫌旧词听腻了没意思,一时高兴,就颁下圣旨叫李白创作新词。李白不是醉卧在这里吗!快起来吧!于是他被人用凉水激醒了,于是一挥而就写成了著名的《清平调》词三首。第三首说:“名花清国两相欢,长使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这样的诗,有高度艺术修养的唐玄宗能不欣赏吗?皇帝一声喝彩,意识终生迎合、于是众生应和,都来助兴。可是对李白来说,陪着皇帝寻欢作乐,干这种御用文人干的事,那是卑屈的。他不明白,只有诗人屈从政治家,断没有政治家屈从诗人的。他就是不肯明白这番道理,才永远都是那个“黄河之水天上来”的不可一世的李白。
李白在长安待了三个年头总共一年多的时间,就痛苦的叫喊着“君王虽爱娥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玉壶吟》)。后人就此认为他在朝亭遭到了谗毁,处境险恶。这话其实信不得。玄宗认为他不是担负朝廷重任的人才,应当说这是非常准确的评价。按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来衡量,读书就是为了出仕,出仕只有成为将相,成为方面大员,才算不许此生。后人就是用这种心态来看李白,为李白鸣不平的。他们不知道,如果李白不以出将入相,一身系天下安危的政治家自诩,没有这种狂傲的自信,他就成不了伟大的诗人。可如果他真的当宰相当大将军去了,他也就不会再想到要当诗人。因此,李白离开朝廷,主要原因绝不是遭到了谗毁,而只是因为他根本不想去适应处处都必须约束自己的政治环境。唐玄宗善于鉴识人物,认为不如给他自由,让他去写诗。应当说这是最好的处理方法。只有唐代,能接受李白这个狂人,也只有李白的狂放,能举起诗歌的火炬,来照亮辉煌壮丽的唐代文明。
李白一路向前,来到洛阳,再这里遇见了杜甫。比李白小十二岁的杜甫当时三十三岁,两人的交情自然是由诗人气质的相近而引发的,但杜甫对李白有晚辈对先辈的崇拜,加上为人比较忠实厚道,因此后来给李白写了十二首情真意挚的诗。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正在庐山隐居。永王李嶙奉命征讨判贼,李白只知道为国家效力,就投在李嶙的帐下。他斗志昂扬的歌唱着:“三川北劣乱如麻,四海难笨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湖沙。”(《永王东巡歌》)他以为这回该轮带他大显身手了。谁知李磷野心膨胀,不听调遣,结果发生内讧,被唐肃宗消灭。李白这一回可是真惹下弥天大祸了,在古代,像李白这样在卷进争夺皇室宝座的斗争中失败了,是必死无疑的。然而唐朝毕竟是唐朝,经人营救,皇帝竟也没有坚持要杀他,只判他永远流放,最后遇赦又不了了之。这也成了后世贬低李白的把柄。其实这件事什么也不说明,只说明他不懂政治。
李白有一颗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无时无刻不用真情去拥抱生活,随便遇上一个什么人,他就能坐下来与人对饮,欢快的唱着:
两人对饮山花开,一杯一杯负一杯,
我醉欲眠氢且去,明朝有意抱起来。(《山中与幽人对饮》)
他喝的醉醺醺的,陶然自得的睡下了。望着敬亭山,他会象老朋友促膝谈心一样心绪悠然地吟诵着: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净亭山。"
他能这么呆呆的坐着看山,象孩子一样透着傻气。
他一路来到安徽泾县,在一个叫桃花潭的地方住了下来,村里有个叫汪伦的人常酿造美酒来招待他,临别时他吟诗相赠送: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声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就象老朋友分手时随便说的话,一个名动中华的大诗人,竟然也没有一点故弄姿态的矫饰,轻松自然,洋溢着神情。
然而,李白又是个极为狂傲的诗人,自称:"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狂,是自信的外现,是对人格尊严的充分肯定,是对束缚人的社会习惯势力的蔑视,他大声疾呼:"黄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君远参军》),昂首天外,根本不屑以世俗的价值为标准,"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长流夜郎赠辛判官》),他是那样不可一世,最可贵的,是他用时代的最强音,惊天地泣鬼神的吼出了一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这一声呐喊,使千百年来被封建制度压的喘不过气来得人,不愿被踩进泥坑去有无力抗争,敢悄悄的直一直腰,在心灵深出扶起最后的一丝人格尊严,在无可奈何中聊堪自慰,找到一点心理平衡。
他追求自由,追求理想,追求没有被人的心智造成阻隔的天地,追求完美的不容有丝毫卑屈的人格,因而在他笔下,一切高山大川都像是这种内心世界的外化,他眼里的黄河,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他眼里的长江是"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声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伺御虚舟》)。算不得多么高峻的天姥山,在他笔下却是"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游天姥吟留别》)。未必真那么险峻的蜀道,竟是"噫吁嘘,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根本谈不上壮观的庐山瀑布,也是"飞流直下三百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总之,他处处都以自己吞吐宇宙的豪气,赋予自然景物以崇高的审美价值。
(《梦游天姥吟留别》)字数超了,这一段诗删了。
这里埋葬着李白(当涂李白墓),埋葬着中国的诗魂,这颗永不降低身份,永不安于现状,永不停止追求的巨星,终于在安徽当涂这里陨落了。而据传说,他是从采石矶这里的捉月台为捉到月亮跳人长江而死的。我们宁愿相信这美丽的传说。他乘者酒兴,要把发光的生命交于浩阔的长江,站在这捉月台上,以诗人的天真和狂放,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一次追求。于是他化成了皎皎的明月,滚滚的波涛,永远在中华大地上照耀着,奔流着。
下面是杜甫:
杜甫字子美,与李白同为唐代诗坛上的两个巨人。唐代是中华农业文明发展的顶峰,而盛唐又是唐代的尖顶。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分界线。因而也是中华农业文明由盛转衰的分界线。这条分界线,把这两个巨人分隔在山顶的两侧:李白站在往上走的一侧,头是仰着的,看到的是无穷尽的蓝天,悠悠的白云和翱翔的雄鹰,因而心胸开阔,歌声豪放;杜甫站在往下走的一侧,头是低着的,看到的是小径的崎岖,深沟得阴暗,因而忧心忡忡,割声凄苦。李白是盛唐气象的标志,盛唐过去以后,他就凝固成一座无法攀登的危峰,使后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杜甫是由盛唐转入中唐的代表,他从忠君爱国的立场出发,痛斥祸乱,关心人民,因而随着封建秩序的日益强化,他成了后代诗人学习的楷模,成了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诗人。

由于影响大,保存下来的有关他的古迹也就特别多。他出生在河南巩县,在这里度过青少年时期,于是这里有杜甫的故里纪念馆。三十五岁左右他到过长安谋求官职,曾“朝叩富儿门,幕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出潜杯心”(《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而一无所获非常卑微地呆了十几年,陕西长安县于是有纪念他的杜工祠,安史之乱中,他逃往四川避难,路过甘肃成县时,曾停留一段时间,于是这里也有一座纪念他的杜甫草堂,他在成都住了将进四年,这里纪念他的杜甫草堂是很具规模的,也是人所熟知的,五十七岁时他离开四川,经湖北转入湖南,两年后死在这里,于是湖南平江县这里有纪念他的杜甫墓。

杜甫在唐代诗名并不大,跟无法和李白相比。五代时韦编选的《才调集》,选唐诗一千首,里面连杜甫的名字都没有。可见在当时,杜甫还谈不上什么知名度。到封建秩序开始强化的宋代他才变的诗名赫赫,到明、清时期,他才被尊为是圣。

杜甫死后大约半个世纪,中唐诗人元稹在一篇文章中说,杜甫“尽得古今之体势,而蒹人人之所独专”,“诗人已来,未有如子美者。是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可是杜甫能写“大或千言,次有数百”的排律李白根本写不出来(《唐检校共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于是元稹认为,李白虽然也写诗,但根本无法与杜甫相比。

元稹这篇文章,在唐代并没有起多少作用。同时代的韩愈就认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吡蜉撼大树,可笑有自量”,坚决反对抬高杜甫,贬低李白。其实,韩愈不明白,元稹这样惊世骇俗,真实的用意是要为他和白居易新题乐府诗扩大影响,要达到目的,自然最好是把他们敬佩的杜甫抬高;要把杜甫抬高,最有效的办法,又莫过于编造历史,说他生前就与李白平起平坐,而实际是李白根本无法和他相比。李白是太阳,知道他的人太多了。现在说杜甫远远地超过他,还不使人大吃一惊。这个石破天惊的论断,首先为历史学家所接受《旧瘦书》把元稹这些话全文写进《杜甫传》,《新唐书》也以此为基调。由此误导,加上从宋朝起杜甫的诗名又如日中天,后世就真以为他活着的进候就与李白并驾齐驱了。

杜甫虽然只能算中唐诗人,但一生五十九岁,将近四分之三的时间是在盛唐度过的。盛唐既是出狂人的时代,他又和李白、高适和岑参这样的狂人交往,也就不可能有染上几分狂气。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睁大眼睛看鸟往泰山上飞,看着看着,觉得山上的云在胸中回荡使人有一种飘然高举的感觉。于是决心要攀上山顶,去感受居高临下欣赏风景的快慰。看风一匹骏马,他立刻想到“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房兵曹胡马》),骑到马上去驰骋建立轰轰烈烈的功业。早年的这些诗句,展示出他不平风的气度,表明他内心充满着盛唐的浪漫精神。所以尽管他的总体诗风与盛唐大不相同,但与大历时期的诗人也并不同调,没有那种走投无路的失落感和叹老嗟卑的衰飒气象。正因为这样,所以他始终保持着正视现实的热情和突入时代的勇气。

杜甫始终自以为是儒家的信徒。“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乾坤一腐儒”(《江汉》),反复这样强调。儒家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杜甫则更进一步,不光是不得志,甚至连吃饭都成问题了,还在大声呵斥“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诸将》),还在为皇帝担忧。儒生时代是充满使命感受和责任感的,时时都充满忧患意识,杜甫就是这样立身处世的,一辈子都被这种忧患意识驱赶得处于紧张状态。他年轻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是典型的儒家理想。

在这一点上,他和李白大不相同。李白向往一鸣惊人,一飞冲天,从来不强调忠君,他渴望遇到明主,像刘备对诸葛亮那样赏识他,经他三言两语一点拨就天下太平,就尊他为卿相。而他又特别讲究功成身退,像战国时期的鲁仲连一样,为人排忧解难而不要报酬。杜甫固然也够不上政治家,但能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忠心耿耿为朝廷效力。

安史这乱爆发时,杜甫已四十四岁。随后在逃难中,他被叛军捉住带到已经沦陷的长安,看着京城的残破,痛心疾首写下了他的名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

由于官小诗名也小,安禄山的部下没有关押他,他就乘机逃出长安,到了风翔找到了自作主张登上皇位的唐肃宗。肃宗为了嘉奖他的忠心,封他为左拾遗。后世称他为杜拾遗,就是这么来的。他不懂官场的厉害,只知道知无不言,结果上任不久就贬了官。由于俸禄太少,又当战乱,他干脆弃官,从此走上了日甚一日的苦难。也许真的诗是穷而后工吧,时代用冷酷的目光选中
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比较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中国文学史》)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 他的影响力巨大.
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中国文学史》)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
李白终其一生都徘徊在出仕与高蹈之间。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他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在他的《行路难》中他用“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等太行雪满山”来形容自己艰难处境。由于当时高力士杨国忠的受宠,贤士都被据在朝门之外,因此他发出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悲叹,但他的乐观主义天性又使他对理想追求都是执着的。他唱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在《夜泊牛渚怀古》中他写道“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借用谢尚知遇袁宏的典故来表明自己的怀才不遇渴望知音的心情。以上都说明李白对仕宦生涯是积极的。而另一方面李白又受道家的影响,不时又有高蹈出世的想法,而且他也曾在深山隐居过。在《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中他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表现了他对道家的崇信和对儒家的嘲弄和摆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的感情。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描写奇幻的梦境表达了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最后他说“安能催眉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表明了自己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志向。可以说李白的一生都在出世入世的矛盾中彳亍着。
而杜甫就简单的多。他一生都在谋求获得官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他一生都相信自己能有朝一日“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这种精神一直渗透在杜甫诗的字里行间他的七律《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这首诗十分能体现杜甫诗歌的特点,诗开头就以景色引出作者心绪,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有动人的对比。其后写出“万方多难”的境况,最后写出个人报负,他想像诸葛亮一样建功立业。全诗即景抒情写山川联系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说人事又借助自然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物国家灾难个人情感于一炉,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写的是唐军攻克安史老巢后诗人听到消息后的喜悦。全诗以流走的音韵真挚的情感快速的节奏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的《登高》全诗对仗工整,写景抒情融合一体。前两联写景,后两联结合自身衰老,归结到零落潦倒的根源。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名句。
在诗体上说李白擅长古歌行体,擅长五七绝句,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韵,他的《蜀道难》长短参差,他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的前两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使用的是散文句法。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因此律诗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长处。在诗的音美形美的方面李白稍逊于杜甫。而在风格美方面,李白的飘逸豪迈,谈吐天然是别人所不能学的。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而杜甫的诗多含蓄曲折沉郁顿挫。这也是年轻人多喜欢李白而思想成熟的人多喜欢杜甫的一个原因。
李白热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务而对不合理现象毫无顾忌的投之以轻蔑。这种已被现实所牢笼却不愿接受想征服现实的的态度,与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祖国人民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是相反而本质又相同的。用韩愈的话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的艺术成就和高风亮节永远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感觉一个是道家思想,一个是法家思想。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

人们常常拿李白和杜甫作比较,他们的诗歌有什么不同之处?

李白的诗歌,以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杜甫的诗歌特点,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沉郁顿挫,随时敏捷。其诗歌风格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

浪漫主义者

李白是一个浪漫主义者,爱国,他写的诗,奔放飘逸,杜甫称赞李白的诗:"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两句诗就概括了李白的创作水平。李白抱着"为君谈笑静胡沙"的幻想,希望在政治上创造奇迹。然而,李白究竟是个伟大的诗人而不是位政治家,他的理想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豪迈

李白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曾以豪迈的情怀,奔放的诗句赞颂我国的壮丽山河。他还以不同的笔调,塑造了各种类型的妇女形象,倾诉了她们的愿望和梦想,咏叹了她们的美好纯洁的情感。天才横溢的李白在创作上即是一个十分刻苦向前人学习的诗人,汲取百乐府的健爽、真挚、明朗的特色,又能溶合他自豪迈不羁的性格。

现实主义者

杜甫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杜甫的诗歌大致上反应了唐王朝有盛到衰的全过程。其实杜甫本来不出名,后来有元稹和韩愈极力推荐和肯定,杜甫的地位才得以提升,杜甫以五七言诗而出名。杜甫的诗歌广阔反映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过程中的社会面貌,真实再现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重大事件。各阶级阶层的动态,思想和他们之间的矛盾。

忧国

杜甫的诗歌的政治倾向性异常鲜明,他那些咏物写景和抒情的诗篇,也常常跟忧愤国事交织在一起。为了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杜甫运用了我国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的乐府诗即事名篇,无复依傍,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杜甫是我国诗歌优良传统的杰出继承者和发扬者。

李白豪放不羁,浪漫主义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现实主义诗人。
李白身处盛唐,文人渴望建功立业,所写诗歌也是充满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如:天生我财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杜甫身处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经历社会,政治的黑暗,动荡,体会到人间疾苦,诗歌反应劳苦大众的种种郁搓,忧国忧民。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李白的诗歌十分的潇洒洒脱,有一种让人如临仙境的飘飘欲仙之感,经常采用比较夸张的手法。而杜甫的诗歌是比较感人的,多为记录他本人的古诗,十分的壮志凌云,惹人深思。
李白被称为诗仙,而杜甫则被称为诗圣。李白的诗多歌颂大唐盛世,诗风欢快激昂,而杜甫的诗形成于安史之乱之后,多表达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李白属于浪漫主义: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 杜甫属于批判现实主义: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李白的飘逸,在于不著纸;杜甫的沉郁,在力透纸背。
文章标题: 我有个朋友说他写诗比肩李白杜甫,以下是他的几首诗作,真的这么厉害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30843.html
文章标签:诗作  比肩  说他  杜甫  写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