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人生格言 > 文章正文

如何评价权力的名言:“你不会剥削哈耶克,资本才会”

时间: 2023-10-25 22:02:0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9次

如何评价权力的名言:“你不会剥削哈耶克,资本才会”

简述转型时期我国解决民生问题取得的成就及仍然存在的突出民生问题

第一,现代主流经济学本身并不涉及社会公平问题。原因有两个,一是社会公平,本身就是价值判断的范畴,而现代主流经济学宣称,经济学研究要排除价值判断。用他们自己的话讲,叫“经济学不能讲道德”。其二,一谈到社会公平问题,就与收入分配联系在一起,而现代主流经济学却不包括分配问题。什么是现代经济学,仍然延用的是罗宾斯在1932年的定义,即,经济学是关于在稀缺资源的各种用途之间进行选择,以使其效率最高的学问。也就是说,这个社会上资源总是有限的(稀缺),怎么样用才能将其发挥最高的作用。比如我作为一个消费者,我当然想有汽车洋房高学历,但我口袋里仅有一千元钱,经济学就考虑这一千钱如何花最值。用更通俗的话讲,现代主流经济学宣称,他们主要是研究摊大饼的学问,即怎样将饼做大,而至于如何分配这张饼,他们不予考虑。据西方经济学家的考证,这个传统首先来类推于斯密。斯密的书叫《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讲的是财富怎么来说,也就是说,研究是的如何摊大饼,而根本不讲分配。斯密之后又追溯到约翰•斯图尔特•穆勒,这位在经济思想史上号称天才的人物,在其《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中的若干应用》(后人一般简称其《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公开宣称,“就经济学的规律而言,与分配问题是无关的”。既然经济学不谈分配问题,当然也就不谈社会公平问题。
第二,以经济学分析,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之间的确存在一种十分紧张的关系,使得任何一个经济学家想谈社会公平问题都不能不十分谨慎。公平与效率之间为什么关系十分紧张,主流经济学的解释特别多,我仅举其中一种大家好理解的同时也是有代表性的。比如主流经济学中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其最核心的思想就是,经济增长水平高低,与人均资本量的高低呈正比。也就是说,社会产出中投资于生产领域的钱越多,经济增长率就越高;而在这些模型中,无一例外地认定资本家或者说富人,他们的边际储蓄率高于穷人,所谓边际储蓄率,就是增加后的收入中有多少钱用来储蓄,富人消费基本满足了,所以增加的收入都用来储蓄了,更重要的,富人作为人格化的资本,为了利润的目的,又使社会储蓄转化为投资。而穷人就不行。所以,如果让社会越不公平。富人更富,社会投资将越多,经济增长率就越高。大家不要认为我是胡说,我念一段新自由主义经济的观点。大家知道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了滞胀。那么,弗里德曼与哈耶克两位经济学大师是如何解释滞胀的原因的呢?他说,经济危机是根源在于工人运动尤其是工会的力量过大和具有破坏性,因为国家在工会的压力下不断提高工人的工资,不断扩大寄生性的社会福利开支,从而不得不对高收入者的投资者征收很高的所得税,对私人大企业征收高额的利润税,从而压抑了资本家与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使经济增长陷入停滞。所以,在经济学理论中,你要强调公平,就要牺牲效率;而你要强调效率,你就必须付出不公平的代价。这是理论。那么,实践呢,也的确验证了效率与公平矛盾。比如,从全球范围内看,我们现在老批是以G7为首的资本主义造就不公平,但目前这些国家却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从局部的经验看,70年代世界银行与联合国有关组织发起了旨在消除第三世界的贫困的所谓“第一个发展十年”计划,这种计划是以强调社会公平为导向的,主张为穷人提供更多的教育与就业,为穷人提供更多的基础设施与机会,但到80年代初回头一看,公平倒公平了,但效率很差,第三世界各国经济增长速度很低。然后世行与联合国提出“第二个发展十年”计划,这次计划以强调经济增长率为中心,强调效率。但到80年代末回头一看,又失败了,经济增长倒上去了,但穷人却更多了。公平与效率存在矛盾。正因为公平与效率存在紧张的关系,所以,经济学家往往不敢同时涉及两个问题,更不可能两个问题都谈得好。也有人开玩笑,说有两个人的确谈得好,但谈出了精神分裂。其中一个就是穆勒,一方面声称“就经济学的规律而言,与分配问题是无关的”,并且批评共产主义可能出现经济上的低效率以及对人的自由的压制,但另一方面,当他后来涉及到分配问题时,又对当时代由各类空想改革者提出的“共产主义设计”大加褒奖;强调要“对私有财产进行审判”,以消除社会的一切苦难与不公平。他有一段著名的话:“如果要在具有一切可能性的共产主义和具有各种苦难和不公的现今的社会状态之间作出选择;如果私有制必定会带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结果 ,即劳动产品的分配几乎同劳动成反比__根本不干的人拿得最多,只有名义上干点工作的人居其次,而最劳累、消耗体力最多有劳动甚至无法肯定能否挣得足以糊口的收入;如果要在这种状况和共产主义之间作出抉择,则共产主义的一切大大小小困难在天平上将轻如鸿毛。”,所以,诺奖得主斯蒂格勒说穆勒是精神分裂。还有一个是马克思,他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从社会公平的角度,他毕生呼吁反抗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经济剥削与政治压迫,但也是他,从效率的角度,对资本主义赞美得无以复加:不到一百年时间里,创造的生产力比一切时代创造的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多。而且当英国入侵印度,成立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进行野蛮的殖民时,他还认为给古老的东方送去了文明的曙光。所以,也被他的敌手嘲笑为“人格分裂”。你看,同时谈效率与公平都谈出毛病了,所有的经济学家都不得不小心翼翼。
第三,即使经济思想史上有一些伟大的经济学家谈到社会公平问题,但在关于什么是“社会公平”上,看法十分复杂。我讲一个例子,其实也不是我的例子,是阿玛蒂亚森在《作为自由的发展》一书中提供的例子。他说,假如政府有一份工作,想照顾三个失业工人中一个。这应该是好事,是强调社会公平的做法吧。但难题来了。三个工人中,张三是其中最贫穷的,我们就想,“有什么能比帮助穷人更体现社会公平呢?”因此,政府完全有理由将这份工作给张三;李四正因为失业导致家道败落,心理上受压抑程度比张三还厉害,我们就想,“如果将这份工作给李四,增加的满足程度比给张三的还高,社会福利更到更多改进”,因此,政府也完全有理由将这份工作给李四。王五患有慢性病,并且没有足够的钱医治,但仍坚强而乐观地承受着,我们就想,如果政府将这份工作给王五,“将可以对生活质量和免受疾病的自由作最大的贡献”,因此,政府也完全有理由将这份工作给王五。那么,到底给谁合适呢?这个例子中就涉及了关于社会正义的三个“排序”的标准:对张三是平等主义标准,对李四是古典功利主义标准,对王五是正义标准。而这三个标准都在经济学中广泛应用,因此,对这三个标准本身你也没有方法排出顺序。这更增加了我们谈论社会公平问题的难度。
最后,即使可以谈一般社会公平问题,比如我上面就谈了不少,但具体到谈论当下转型期中国的社会公平问题,则更复杂,而且存在诸多敏感区域。我不多说大家也都知道。比如,谈到转型期中国的社会公平问题,你就不能不将社会人群按收入分配或者可支配的资源划分成不同社会阶段,这在经济学上一段的做法,但在中国,谈及社会阶层就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最近看到一个文章,说当代中国最大的特点就是社会阶层的消失。这样的文章级别之高你还没有办法写反驳文章;再比如,你强调社会公平到什么程度,而不会造成与文件中“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唱反调的印象。再比如,我在这里说,当前中国改革过程中不平等已经使改革陷入了胶着状态,但这样的观点可能成不了媒体关注的焦点,而某著名经济学家一句“改革最大的障碍是平均主义”、“小康社会的标准是每个家庭有两套房”就可以风行天下;最后,还有一个问题,谈社会公平,你可能注定成不了经济学的主流,你只能呆在边缘的位置。当然,最惨的结局可能就是从经济学逻辑出发谈社会公平,可能落个“左右不是人”。为什么,你讲了经济学逻辑,左派认为经济学逻辑是自由主义的逻辑,你用了这个逻辑就是右派;而右派则认为,你强调社会公平,肯定就是左派。最后,左右两派都排斥你。所以,在当下中国谈社会公平,你可能不得不冒体制内外、主流媒体以及左右两派都排斥你的风险。
但我还是准备谈一谈这个问题,因为我觉得,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要研究中国经济,核心是研究中国改革,研究中国制度变迁。而对于制度变迁这样的问题,利益格局的调整就成为一个最基本的绕不开的问题,而利益格局调整就涉及到社会公平问题,这是研究当下中国经济问题的一个特殊性,是西方主流经济学解决不了的。因此也就应该成为中国经济学者的使命。而且我准备用经济学逻辑。所谓用经济学逻辑,主要是两方面:第一,分析框架是主流经济学通用的框架,而不是另起炉灶;第二,与主流经济学家一样,认可中国的改革与发展的大方向,且目的也是为了更顺利推进改革与发展。我准备好了左右不是人的结局。
我想讲的第二个问题,中国改革中的社会公平问题分析。因为我想从“改革冷漠症”谈起,所以,这个问题的标题也可以称做“改革冷漠症”背后所突显的社会公平问题。这一部分我会利用我过去研究的一些成果。
尽管我在很多文字里警告民众对改革的支持度大不如前,但用“改革冷漠症”这个词并非我的发明,而且我原来也很陌生。去年年底,曾经给朱总理上书“农民真苦,农民真穷”的李昌平先生,当时任职于《中国改革》杂志社,想约我的稿子,主题就是谈谈“改革冷漠症”,我才知道有这么个词。很凑巧,很快又有一位政治学者来信要我关注“改革冷漠症”。对于近期中国普通民众对于改革热情的急剧下降,这位政治学者甚至用了“两个幻灭”来描述这一过程。他说,在五六十年代,我们以为共产主义是一条洒满阳光和鲜花的坦途,然而,当“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时候,我们又突然被告知其实一切都不是那么回事,于是我们经历了一次精神的幻灭。到了七八十年代,另一个金色的理想填补了思想的真空,那就是改革的黄金梦。以为改革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不二之路,而且是整合全中国人民力量的新的“意识形态”,但进入九十年代后,我们痛苦地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相反,改革中出现的诸多矛盾使社会环境空前紧张。这也是一次精神的幻灭。
与八十年代中期以前的改革热情相比,当下中国社会各阶层对于改革的态度相对冷淡。这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其实是内在一致的。八十年代中期以前,中国改革是一种自发式改革,来自普通民众的热情构成了改革的基本动力;而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国改革几乎处于一种胶着状态,其原因也正是由于社会各阶层对于改革本身持观望态度,改革由此缺乏动力。而再探求社会各阶层对于改革本身的态度,不能不涉及到社会公平问题。
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不妨看看新制度学派关于制度变迁的某些理论。
改革的过程就是制度变迁的过程。新制度学派认为,社会中的个体,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对于改革的支持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在于,支持改革给他的预期收益超过他为支持改革可能付出的预期成本。用戴维斯与诺斯的话讲,“如果预期的净收益超过预期的成本,一项制度安排就会被创新”(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第274页)。
但是,一方面,对于制度整体性变迁这样的长时间段,因为其中不确定性太大,人们对于改革导致的收入预期在不断变化,因此,社会阶层对于改革的态度是不断修正的。这就是诺斯所言:“一个社会中各种团体对收入预期的改变会导致它们对建立新制度安排的态度的全面修正。”(同上,第299页)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各阶层中成员有着相对于制度“现期消费”而言不同的内含贴现率,因此,社会中各阶层成员对于制度的“预期净收益”中“预期”的时间期限也不相同。对此,戴维斯与诺斯也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基本结论是,“如果某个社会阶层所面临的贴现率越高,该社会阶层就越有可能选择倾向于当前报酬流量的安排”(同上,第315页);反之则反之。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中收入相对较低的阶层中成员更看重改革过程中每一项即时举措给他造成的即时成本与即时收益,并根据这种即时的成本与收益来决定自己对改革的态度;而并不太看重较长时期的“预期”。社会中收入较高的阶层则较为看中时滞相对较长的预期。这是因为,对穷人来说,贴现率最高。我解释一下贴现率,通俗地讲,就是你将一笔收入推迟消费带来的心理损失。穷人钱很少,入不夫出,所以,要他将活命钱存起来将来再消费,对他的损失肯定很大,而富人钱很多,无所谓。所以,这也与前面讲的富人边际储蓄率高于穷人的理论一致。正因为穷人贴现率高,所以,他更看重眼前。
总之,社会各阶层对于改革的态度,是与其自身利益的实现相关的。他们对于改革热情很高,往往是因为他们对于改革将给他们带来的预期收入怀有很高的期望,而他们对于改革态度冷漠甚至反对时,则是因为他们对于下一步改革将给他们带来的收入预期很低甚至为负数。
分析中国社会各阶层对于改革的态度变化,也要从他们对于改革的预期的变化谈起。
一九八四年以前,中国改革局限于农村,农村改革又以土地承包责任制为主要举措。现在回过头来看,除了权力集团中极少数人感到利益相对受损以外,其他社会阶层都直接从改革中得到好处,劳动力集团中的农民阶层收入大大增加;城镇居民不仅从做大的蛋糕中得到好处,而且最直接的实感是自四九年以来农副产品的供应从来没有如此丰富过;权力阶层也因此重新找到了统治合法性:即用经济发展重拾人心。如果用福利经济学中的所谓帕累托判别标准,这样一种制度变迁,是使得各阶层都是过去境遇的“帕累托改进”,所谓帕累托改进,就是至少不损坏任何局中人收益的情况下,部分或全部局中人都能增加收益。因此,这种改革会受到社会各阶层普遍的支持,民众对于改革的热情自然很高。那也是中国改革的最黄金年代。由于先期改革使人们看到了改革将给自己带来好处,人们对于下一步改革的社会预期仍然很高,因此,民众对于改革的热情一直延续到了八十年代末期。
描述八十年代后期以来的中国改革进程很复杂。一九八八年的物价闯关失败,是对中国民众改革热情的第一次重大打击。人们首次认识到:改革是要付出代价的。一九九二年,改革重新被启动时,尽管国企改革已经被名义上摆在中心位置,但由于改革的难度很大,在操作层面,改革仍旧做的是“培植增量”的工作。即在存量基本不动时对增量的改革;什么叫增量改革,即新人新办法。为什么增量改革能够成功。比如深圳,完全从零开始,没有传统的问题需要处理,所以,改革阻力很小。而存量改革,就涉及到处理原来的利益关系问题,比如对老国企工人如何对待。所以,有时候,重新盖一座新房子往往比翻新一座旧房子成本还小。而对增量进行改革,改革先入者明显受到激励,得到更多的好处。由于增量一块在改革之初当时很小,存量较大,所以,分配上的差异并不明显。但随着改革的推进,增量不断变大,存量一块相对较小了,增量改革的参与者、有权参与增量改革者,即权力阶层及新兴资本阶层与知识阶层,无论合法与否,其从改革中得到的收益越来越大;而增量改革的成本基本由存量一块承担,但此时由于类似“拨改贷”等各种政策的出台,支持存量的财政支撑基本断流,同时不仅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反对于作为依附在存量上的那些为国家在计划经济下进行原始资本积累承担成本的国企职工以及农民,政府没有进行足够的补偿,且没有兑现以前有过的“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承诺。这使得其与增量一块之间的利益差别更大。还有一块,增量改革市场化进程,这是一种借助于政治框架推进市场化的进程。由于缺乏必要的制度上的规范,发生了较为普遍的权力资本化现象,特别是有权者非法侵吞或转移国有资产以及部分官员的腐败――民间称之为“掌勺者多吃多占”――实际上也是在侵害存量一块的利益,使本来相对利益已经受损的存量与增量一块之间在利益上的矛盾更加突出。
这种矛盾的突出从收入分配中首先很鲜明地体现了出来。改革开放前,我国基尼系数0。2几,而现在超过0。4,民间说甚至达到了0。457,什么概念,远超过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收放差距。与南美及非洲某些国家的收入差距差不多。连联合国与世银发布的报告都警告,中国近十几年来收入状况的恶化速度与程度世界范围内罕见。收入悬殊首先是一个实质公平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国家出现了实质性不公平。然而,再细究,这种实质性不公平其实又是起点不公平造成的。对待城乡政策上的差异,对待增量与存量政策上的差异,使大家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才造成如此实质性不公平。我讲一个例子,仅讲一个区域经济政策的起点不平等。现在说振兴东北战略,我举双方赞成。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技术、人才与资金都很密集的老工业基地东北如此落后?改革开放以来,曾经作为中国老工业基地的东北,首先遭受了工业的沦落。大量国有老工业企业被迫关闭、破产或被兼并,职工大量下岗;在1990年代中期,这被媒体称之为“东北现象”。工业不行了,让东北人聊以自慰的应该还有农产品吧。这里是中国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然而,2000年中国入世后,来自发达国家的转基因农产品以其质优价廉抢占中国市场,产自中国东北的大豆价格一下子掉到了1995年价格的一半以下,如此低的价格还没有办法卖出去,东北传统农业又几近危机之中,传统农业的衰落被媒体称为“新东北现象”。主流经济学家说是观念问题,说东北改革开放胆子不够大,步子不够快,但他们视而不见这样一个现实,中央对东部沿海与东北政策多么不同。“东北不仅是共和国的长子,还是共和国的奶娘”。这大概是对东北为全中国解放与建设事业贡献的最好总结。进入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时,曾经告诫内地要“讲大局”,支持沿海地区发展。而东北“讲大局”的一个基本方式,就是承担了中央财政因对沿海地区税收减免后的亏空。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在整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对东南各省的优惠政策一个连一个,但此时东北却承担了全国最重的税收负担。其中,包括上四个“计划单列”,辽宁上交给中央财政的税收甚至超过了上海。1988年,全国上缴税利的前十名中,竟有五个来自于东北,即辽宁省以及计划单列的沈阳、鞍钢、大连,外加大庆油田。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90年代中期。正是如此大量的为中国改革事业“输血”,使得本来也处于转轨时期,急需输血的老工业基地,错过了八十年代后期进行自身技术改革与设备更新的机会,更急剧走向衰败。以鞍钢为例,鞍钢是钢铁行业的老大,在九十年代初期,流动资金困难到连买煤的钱都要职工捐资,可是上缴给国家的利税仍然高于其他钢厂若干倍。到90年代中后期,东北国企普遍亏损,加之国家又提出“减员增效”的改革决策,使东北成为全国下岗职工最多的地方。因此,曾经担任人大副委员长职务的李贵鲜曾经说,东北真正成了“中国改革开放大业成本的承担者”。
话讲远了。我们再回到民众对改革的态度。正由于改革中起点不平等造成的实质性不公平,这种利益格局的变化带来了社会各阶层对于改革的预期不同,对于改革的态度也有了变化。整体上讲,对九十年代以来的改革抱以热情的社会阶层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以及“新兴的资本阶层与知识阶层”。按陆学艺等人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所言,因为,“组织资源是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资源,而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控制着整个社会中最重要的和最大量的资源。”又因为政府在将经济效率作为中心发展目标后,新兴资本阶层与知识阶层“得到政府强力支持”,“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强助权力”。所以,他们对于改革的预期很好,而且既有改革使他们成为得利者,因此,他们对于改革的热情成为九十年代改革的主动力。
但附着在存量上的劳动阶层对于改革的热情却日益下降。这也是因为既有改革使其相对利益受损使得他们对于改革的预期不好。正如陆学艺等人在《报告》中所称历经二十年改革后,“工人阶层从政府那里得到的强助权力逐渐减弱,几乎只剩下由自身资源产生的自助权利”;与此同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农民阶层便逐渐成为利益受损的阶层”。也正由于自觉处于利益相对受损者的位置,所以,附着在存量上的社会阶层对于改革的热情越来越低。尽管政府常常对他们进行这样的说教:“改革符合工人阶级的长远利益”,但正如上文所述,因为较远预期的净收益到底有没有,对于社会贫困阶层来说无关紧要,所以,以一种远期的预期净收益来试图说服以劳动集团为主的利益受损阶层提高对待改革的热情,效果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增量改革的受益者对于改革的热情也在下降。其原因则在于,增量改革的获益者,在成为社会富裕阶层后,比较看重继续改革的预期。而在下一步由增量带动存量的改革中,可能会轮到他们更多地分担改革成本,因而,预期收益未必会超过预期成本,也就是说未必有净收益,因而他们害怕进一步的改革会触动他们的既得利益,也因而变得保守起来,对于继续改革的积极性自然也会下降。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应该清楚,中国民众当前对于改革热情的普遍下降,就是因为社会公平问题没有处理好
你也太强了,我来救你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实力飞速增长,截止到2007年底,GDP总量排名世界第四,国家外汇储备余额排名世界第一,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由于旧的收入分配制度被打破,新的收入分配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使得部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改善陷于迟滞,部分家庭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因此,加快建立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有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已显得迫在眉睫。

法制手抄报内容

  1、什么行为是犯罪的行为呢?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完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犯罪具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犯罪是一种危害社会的行为,即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二)犯罪是一种触犯刑律的行为,即犯罪具有刑事违法性(三)犯罪是一种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2、如何加强对犯罪的自我防范?
  所谓犯罪的自我防范是指个人为减少被害的可能,进行自我保护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40条的规定,未成人年人犯罪的自我防范意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未成年人通过加强文化修养和法律知识,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另一方面是指未成年人在受到犯罪侵害后应通过法律途径,及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具体来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未成年人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规范。
  实践证明未成年人一旦养成了种种不良习性后,要矫正过来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花费更大的力气。因此,未成年人就应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处处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公共规范,遵守社会公德,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加强自我修养,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
  二、树立自尊、自、自强的意识 自尊、自律、自强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未成年人进行自我防范和赢得社会保护的途径。如果未成年人自甘堕落,外界再怎样帮助,也是无济于事的。如我办理的舒某抢劫、伤害案,案犯舒某原是一名中学的学生,因从小养成了娇生惯养的不良习惯,一直不好好读书以至成绩越来越差,他的母亲给他转学后,他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还是自暴自弃,成天泡在游戏机房玩游戏,并结识了也是不读书的刘某等人,后与刘某等人一同去打架伤人,抢出租车司机,坠落的无法自拔,最后被关进监牢,被判处七年徒刑。
  三、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未成年人只有学好知识,丰富社会生活经验,锻炼各种能力,才能对违法犯罪行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分清是非,辨别善恶。未成年人还要加强锻炼身体,增强体魄,这样有助于未成年人在遭到暴力侵害的时候,及时逃脱或者进行正当防卫,不至于受犯罪行为的随意侵害。
  四、加强未成年人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未成年孩子对犯罪的自我防范,除以上讲的,还必须懂得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根据实践经验,我们建议同学们如果在遭到违法犯罪行为侵害的时候,切切要记住两点: 第一、同学们要以躲避免受违法犯罪行为侵害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不提倡你们去同违法犯罪分子面对面搏斗,比较明智的做法是遇事不慌,然后设法摆脱或向四周的大人呼救,或拔打“110”报警。第二、如果同学们发现自己正在或已经受到非法侵害的,就应该采取正确的途径解决。如及时向学校、家长或者其他监护人报告,由家长、老师或学校出面制止不法侵害,也可以向公安机关或者政府主管部门报告。总之,同学们如遇上不法侵害时,不要害怕,一定要沉着、冷静,机智勇敢,要敢于检举揭发,积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我们要坚信邪不压正的道理,干坏事的人总是心虚的,害怕的应该是他们。
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方法:
1.广泛开展以“二法一例”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
2.不断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和基地建设
3.深入开展法制教育活动.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法律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国无法则不能立足于世界,
更不用说在世界上建立自己的威信。
法律的具体定义:法律是一种公平的规则,以正义为其存在的基础,
以国家的强制力的保证实施为手段.
名人名言:
宪法是一个无穷尽的、一个国家的世代人都参与对话的流动的话语。 ―劳伦?却伯
法律的基本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他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 ―查士丁尼
一项法律越是在它的接受者那里以恶行为前提,那么它本身就越好。――拉德布鲁赫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和保护,并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小学生法制知识

1.独自在家时有人叫门怎么办?
自己在家遇到有人敲门时,可采取以下措施。
(1)平时一人在家,要锁好院门、房门、防盗门、防护栏等。出去玩耍要关好门窗,千万别忘记锁门,防止盗贼潜入。
(2)钥匙要保管好,要注意把钥匙放在衣服里,不要放在外面,以防坏人跟踪入室。
(3)当有人敲门时,一定要问清来意,对不熟悉或不认识的人,坚决不要开门。特别是遇到有陌生人以修理工、推销员的身份要求开门时,说明家里不需要,请其走开。或可寻找其他借口,请其不要打扰。
(4)当坏人欲强行闯入,可到窗口、阳台等处高声喊叫邻居或去打报警电话吓跑坏人。
2.被人殴打以后怎么办?
第一、设法与才老师或家长取得联系,以便尽快得到救助。
第二、及时治疗。
第三、妥善保管包看病治疗的医院单据和诊断书,以备后用。
第四、及时报案,要报清出事的时间、地点、打人凶手的特征。
3.有人拉你参与打架怎么办?
(1)自己坚决不去。不管这件事和你是否有关,不管矛盾双方和你本人的关系如何,你都不能参与。
(2)设法劝阻。尽自己的最大的能力说服对方,表明打架的危害性。
(3)及时报告。如果劝服不了,就及时向老师、家长或学校门卫、学校领导报告,严重的要打110报警。
4.如果有人抢夺你的钱物怎么办?
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应当以尽量减少损失、减少皮内痛苦为主进行对付。遭抢之时,要努力挣脱,尽快逃离,一边跑一边呼喊:“有坏人抢劫呀!”如果挣脱时有物品带不走,如帽子掉地下了,书包被拉住了,就不要顾这些,以自身挣脱为主。挣扎,喊叫,跑就代表着你斗争的勇气。
5.怎样预防被偷盗?
首先,要注意对家庭财产的保密。家中的贵重物品、现金、债券及股票等,不能轻易露底,包括对某些亲友、邻居。不要将家中钥匙随便交给他人使用,防止居心不良的人从中偷配钥匙,寻机行窃;如果钥匙丢失,要马上换锁;不能与萍水相逢、不明底细的人交往,更不能带到家中来做客,防止“引狼入室”…… 外出时,尽量不要带大量现金;当人多拥挤时,千万不要只顾抢购物品、车票而忽视提包安全,要用手、身体护住财物,并时刻警惕身边举止不正常的人…… 这里还想向大家补充几点是:当你把书包、皮包放在自行车的车筐里,挂在车把上或是夹在后架上时,要把“包”设法与自行车拴在一起,锁起来,要不然,坏人拿着太方便了!到路边买东西千万不要把包放在车上,以免坏人借机偷盗。
1.独自在家时有人叫门怎么办?
自己在家遇到有人敲门时,可采取以下措施。
(1)平时一人在家,要锁好院门、房门、防盗门、防护栏等。出去玩耍要关好门窗,千万别忘记锁门,防止盗贼潜入。
(2)钥匙要保管好,要注意把钥匙放在衣服里,不要放在外面,以防坏人跟踪入室。
(3)当有人敲门时,一定要问清来意,对不熟悉或不认识的人,坚决不要开门。特别是遇到有陌生人以修理工、推销员的身份要求开门时,说明家里不需要,请其走开。或可寻找其他借口,请其不要打扰。
(4)当坏人欲强行闯入,可到窗口、阳台等处高声喊叫邻居或去打报警电话吓跑坏人。
2.被人殴打以后怎么办?
第一、设法与才老师或家长取得联系,以便尽快得到救助。
第二、及时治疗。
第三、妥善保管包看病治疗的医院单据和诊断书,以备后用。
第四、及时报案,要报清出事的时间、地点、打人凶手的特征。
3.有人拉你参与打架怎么办?
(1)自己坚决不去。不管这件事和你是否有关,不管矛盾双方和你本人的关系如何,你都不能参与。
(2)设法劝阻。尽自己的最大的能力说服对方,表明打架的危害性。
(3)及时报告。如果劝服不了,就及时向老师、家长或学校门卫、学校领导报告,严重的要打110报警。
4.如果有人抢夺你的钱物怎么办?
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应当以尽量减少损失、减少皮内痛苦为主进行对付。遭抢之时,要努力挣脱,尽快逃离,一边跑一边呼喊:“有坏人抢劫呀!”如果挣脱时有物品带不走,如帽子掉地下了,书包被拉住了,就不要顾这些,以自身挣脱为主。挣扎,喊叫,跑就代表着你斗争的勇气。
5.怎样预防被偷盗?
首先,要注意对家庭财产的保密。家中的贵重物品、现金、债券及股票等,不能轻易露底,包括对某些亲友、邻居。不要将家中钥匙随便交给他人使用,防止居心不良的人从中偷配钥匙,寻机行窃;如果钥匙丢失,要马上换锁;不能与萍水相逢、不明底细的人交往,更不能带到家中来做客,防止“引狼入室”…… 外出时,尽量不要带大量现金;当人多拥挤时,千万不要只顾抢购物品、车票而忽视提包安全,要用手、身体护住财物,并时刻警惕身边举止
明智的创制者也并不从制订良好的法律本身关手,而是事先要考察一下,他要崐为之而立法的那些人民是否适宜于接受那些法律。——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

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林 肯
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的违法行为更严重。因为这些违法行为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则把水源败坏了。——【英】培根《论司法》
刑罚的威慑力不在于刑罚的严酷性,而在于其不可避免性。——贝卡利亚
全国法制宣传日是哪一天?
  全国法制宣传日是每年的12月4日
有人拉你参与打架怎么办?
  (1)自己坚决不去。不管这件事和你是否有关,不管矛盾双方和你本人的关系如何,你都不能参与。
  (2)设法劝阻。尽自己的最大的能力说服对方,表明打架的危害性。
  (3)及时报告。如果劝服不了,就及时向老师、家长或学校门卫、学校领导报告,严重的要打110报警。

法律常识记忆口诀
要破案,找公安,公安部门管得宽,
  偷抢拐卖和诈骗,杀人放火与强奸;
  要是罪犯是个官,立案就找检察院,
  贪污贿赂和渎职,利用职权侵人权,
  直接立案不可以,省级以上先过关;
  侮辱诽谤和虐待,暴力干涉与侵占,
  只要不出人命案,不去法院没人管,
  侮辱诽谤别过分,危害国家有国安;
  轻伤重婚遗弃案,通信住宅知识权,
  伪劣商品做与卖,公安检察不立案,
  只要手里有证据,去找法院也给管;
  还有一些小机关,光看名字就好办,
  走私犯毒找海关,危害国家有国安,
  军队只管军内事,监狱只是管罪犯;
  虽然分工有不同,案件牵连帮着办。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法律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国无法则不能立足于世界,更不用说在世界上建立自己的威信。无论是一个单位,还是一个人,都要以法为重。邓小平爷爷更是在1986年指出:加强法制重要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中学都要进行法制教育。因此,我们每位中、小学生都应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学生。

消费是否比存钱更有利于支援国家建设?

这是一个辨论题。rn我辨的是:消费更有利。rn请达人什么给点资料更有利的辨答。。rnrn谢谢。。。rnrn悬赏100分啊。
消费资本化理论——访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陈瑜先生

--------------------------------------------------------------------------------

光明网讯(记者 任生心)目前,世界各国经济运行正处于通货和消费紧缩时期,其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我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所受到的影响则尤为突出。因此,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成了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推行的股份制和市场经济体制所释放出的生产力随着生
产能力的普遍过剩,其边际效应也在迅速递减, 虽然不断深化的经济改革会继续推动中国的经济增长,但从更深层次来说,作为一个13亿人口大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想短时间内追赶发达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经济理论和文化建设上没有一种突破性的创新是不可能的。在经济理论界沉闷了多年之后,著名经济学家陈瑜教授近期提出的“消费资本化”理论为通货紧缩这个世界难题给出来一条全新的解决之道。

什么是“消费资本化”?它是如何解决通货紧缩难题的?它的创新价值在哪里?它对解决当今中国所面临的各种经济社会问题的意义是什么,带者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陈瑜教授。

问:什么是“消费资本化理论”?

答:消费资本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将消费向生产领域延伸,当消费者购买企业的产品时,生产厂家和商业企业应把消费者对本企业产品的采购视同是对本企业的投资,并按一定的时间间隔,把企业利润的一定比例返给消费者。此时,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已不再是单纯的消费,他的消费行为同时变成了一种储蓄行为和参与企业生产的投资行为。于是消费者同时又是投资者,消费转化为资本。

这实际上,是把消费者从产品链的末端以投资者的身份提升到前端,使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既能分享企业成长的成果,同时也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使消费和投资有机结合。从而使买卖双方在这种条件下合二为一,成为一体,完成消费转化为资本的过程。这样,消费作为一种资本,它同货币资本、知识资本一样,成为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

问:您的“消费资本化理论”与早期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Friedrich A.Hayek)的“消费者主权理”论有何区别?

答:“消费资本化理论”与哈耶克的“消费者主权理论”(Consumer Paramountcy Theory)不同。 “消费者主权”(Consumer Paramountcy)最早见于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所谓“消费者主权”理论,是诠释市场上消费者和生产者关系的一个概念,即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偏好到市场上选购所需的商品,这样就把消费者的意愿和偏好通过市场传达给了生产者,于是所有生产者听从消费者的意见安排生产,提供消费者所需的商品。这就是说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最终取决于消费者的意愿和偏好。消费者主权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消费者在市场上每花一元货币就等于一张选票,消费者喜欢某种商品,愿意花钱去买它,就等于向这一商品的生产者投了一票。生产者只有使自己的商品适合消费者的需要,消费者才会投他的票,也就是愿意购买他的商品,否则商品就会滞销、生产者就会亏本。各个生产者就是通过消费者在市场上“投货币票”,了解到社会的消费趋势和消费者的动向,从而以此为根据,安排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增加品类,以满足消费者的要求,从而最终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消费资本化理论”与“消费者主权理论”一脉相承,但又突破了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园囿以及哈耶克理论的局限,是通货和消费紧缩时代理论上的创新和发展。消费者主权理论仅阐明了消费者的重要性,仅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没有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即没有探讨生产者应在“消费者主权”的前提下,如何获得消费者支持;此外,在理论模型上,消费者主权理论认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是对立的,消费者的主权对应的是生产者的服从,它没有认识到生产者与消费者可以在一定的机制下有机结合,在市场上实现消费的资本化。而消费资本化理论主要针对的问题是在新经济的条件下,如何实现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有机结合,通过构建各种类型的市场制度,使生产和消费从对立走向统一,在使消费者的主权得到最大化满足的同时,通过消费的资本化,实现企业利润在更高层面上的最大化。就是说“消费资本化理论”将使企业、消费者、及整个社会的利益最大化,实现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和全社会的共赢。

问: “消费资本化理论”如何在实践当中应用?它会带来哪些经济和社会效应?

答:“消费资本化理论”有很强的实践应用价值和多种实现形式,比如消费者投资、消费者参股、消费者期权消费者选择权等等。消费资本化理论在实践中应用的最基本的形式是“消费者投资”,即生产者将单位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注入为消费者在本企业开设的个人投资账户,然后根据企业的盈利状况,将个人投资账户的累计额和企业利润的一定比例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分期返还给消费者,使消费者参与企业投资、分享企业发展成果,从而达到吸引消费者,实现消费资本化的目的。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为了获取商品从而满足偏好,他的消费行为同时变成了一种储蓄行为和参与企业生产的投资行为,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买卖双方的对立,化解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根本矛盾。

一个企业即使是采用“消费者投资”这种最基本的消费资本化形式后,企业也可以获得如下的预期效应:

第一、规模经济效应。消费资本化可以为企业带来范围经济效应和地域经济效应,这是规模经济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消费资本化同迄今为止的所有企业经营理念和销售方式不同,具有强烈的新鲜感和魅力,它对广大消费者的心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积极参与尝试的心理和亲和力以及愿意长期合作的巨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追赶时代潮流的消费者的眼光在新闻媒体的引导下将凝聚在最初尝试消费资本化的企业和产品上。企业将因此被赋予尊重消费者主权、关心消费者利益的形象,而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一个地方性的企业的知名度可以借此迅速扩展到全国范围,同时被更多的行业所熟知,有利于企业经营的产品范围和地域范围的扩张,规模经济效应将非常明显。

第二、消费聚拢效应。当企业通过消费资本化将消费者作为本企业一位投资人和成员时,消费者也从另一端做着同样的思考,因为消费资本化过程可以使消费者从企业长期获益,分享企业的发展成果,消费者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消费者,亲和力将使消费者聚拢到这样的企业周围,并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保持长期的关注。若以此为基础,企业再通过优质的产品、细致周到的服务将更多的消费者吸引过来,在消费者心目中奠定信誉良好、亲和力强的企业形象,并逐步加强互动联系,通过完整的信息流通渠道,用诚意和周到的服务来培养消费者忠诚度,企业的发展将得到消费聚拢效应的大力推动。

第三、资本沉淀效应。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或者说在短期内,资本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而消费资本化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企业创造出一个可以是十分庞大资本存量。以“消费者投资”这种最基本的消费资本化形式为例,当企业将消费者购买产品的消费额的一定比例(等于销售净收入)以记账形式记入消费者在本企业的个人投资账户(实际资金已经投入到企业的再生产之中),在一段时间之后(比如1年),企业才开始按账户余额和企业盈利情况按比例以资金或产品的形式分期返还给消费者,企业的收和支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这就使得企业完全可以靠后加入的消费者的投入来支付先加入的消费者应当获得的回报,企业自始至终都保留了一个资本存量,而随着消费规模的扩大,这个沉淀下来的资本存量将以算数或几何基数递增,企业的发展因此而得到了另一个渠道的资金支持。

第四、社会资本效应。社会资本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尽管“社会资本”作为一种不同于经济学和人口学定义的资本概念在1977年的有关文献中才出现,但在经济学界和社会学界却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社会资本理论的特点是从人际网而不是从技术网角度解读信息化。它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组成,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之中,并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社会资本的拥有者可以是个人、群体、组织、社区、企业等,企业社会资本是指企业通过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和社会联系摄取稀缺资源的能力,一个企业社会资本量的大小,受经济结构和企业家能动性两大要素影响;社会资本对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经济效益有直接的提升作用。消费资本化理论应用于实践可以丰富企业的社会资本量,整合市场资源,形成以企业为核心、由消费者推动的强势市场。

第五、市场压力效应。消费资本化使企业在获得货币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市场动力的同时,也受到更多的具有建设性的市场压力,消费者对企业的投资和对企业生产销售的浅层参与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意识、有利于更大范围、更加深入地收集和处理市场需求信息、在这种市场压力下,企业最终会在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方面,甚至在产权改革、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以上仅是对消费资本化理论最基本形式即消费者投资的效应分析,更高层次的消费资本化形式则对应着更广泛、深远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效应。

问:您的“消费资本化理论”是如何构建的,它对当今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运行有哪些重大意义和指导作用?

答:“消费资本化理论”既是我在理论研究逐步深化过程中涌现的新的理论见解,也是我观察到的世界经济实践所必然要遵循的趋势。

我在对最近二百年的市场经济进行检索分析时发现,在第一个一百年,世界各地大都是单一地依靠货币资本来扩展和发展经济。当进入最近一百年的时候,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人们逐渐意识到还有另外一种资本在推动经济发展,这就是后来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逐渐明晰起来的知识资本。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在二十世纪末和二十一世纪初,人们又逐渐意识到还有一种巨大的资本存量即消费资本也是推动国家、地区和企业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因为消费者才是市场竞争最终的决定性力量,他们既是市场的主人,又是给企业注入新的资本动力的源泉。因此谁能赢得最多的消费者,谁就能拥有最大的市场和巨额的资本注入,消费资本由此而生,“消费资本化理论”的构建也以此为基础。

“消费资本化理论”对我国经济社会运行的重大意义和指导作用在于:

一、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提速,加快缩短我国同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

我认为,完整的市场经济应该包括三种资本即货币资本、知识资本、消费资本。几个世纪以来,货币资本一枝独秀,货币资本得到高度重视,但知识资本和消费资本长期处在被淡化、被冷漠的状态,二者的权益没有得到保障,长期处在消极状态。

当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只有一种货币资本推动时,发展后劲是不足的,发展也是缓慢的,这可以从美国、日本正反两方面的例子看到。上世纪后期,人们开始看到了知识的动力,比如美国,在克林顿时期就建立了知识经济委员会,充分重视知识资本的作用,保障知识资本所有者的权益,而同期日本忽视知识资本的作用,依然采取传统的做法,兴建了3000多个企业,因此近10年期间,经济滑坡,产业没有升级。

总结美国日本的经验教训,就可以找到我们国家的发展坐标和定位。今天,世界各国都在不遗余力地寻找扩大需求、刺激消费的对策时,如果我们把知识资本和消费资本也重视和充分利用起来,按照消费资本导向、知识资本创新、货币资本推动的模式,必将会使我国经济大大提速,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二、有利于启动民间资本。

应用消费资本可以使国家总资本翻番,货币资本短缺的情况可以得到缓解。当前,一边是消费紧缩,一边是我国居民的储蓄总额已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为了刺激百姓花钱,决策者们出台教育产业化、降息、缴税等等政策都无功而返,相反,百姓把钱包捂得更紧了。为什么?都没有保障消费者的利益。因此必须用科学的方法来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即将他们的消费视为投资,视为储蓄,消费资本化理论将人人都视为资本的所有者,而不是谁有钱就重视谁,使平民百姓既能分享消费带来的利益,也能成为国家改革发展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三、有利于净化市场秩序。

长期以来,假冒伪劣充斥市场,打折削价恶性竞争等的违法违规的现象已从根本上失去了消费者是信任,扰乱了消费者的正常生活和企业正当的生产经营,一方面是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企业至今尚未找到一条真正的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营销方式,而这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在经济转型期,缺乏创新的经济理论支撑。一个观念改变一个世界,当前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滞后,已经成为抑制中国经济继续增长的瓶颈。而应用“消费资本化理论”则可以以法律、合同等契约的形式保障消费者的权益来吸引和培育消费者,使优秀企业获得资金、使市场获得长足发展,以此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四、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全国的现代化。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曾有一句话,他说世界大多数是贫困人口,如果你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那么你就会懂得经济学当中许多重要的原理。世界大多数贫穷人当中,又主要是以农业为生计的。如果你懂得了农业,那你就真正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

“穷人经济学”告诉我们,大部分农民主要依靠农业为生,解决好农业的问题,就解决了脱贫的问题,消除了贫困,也才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如果农民富裕不了,全国的小康社会也就实现不了。“穷人”是消费潜力最大的群体,很多企业不愿意倾听“穷人的声音”,往往遗忘和漠视“穷人的需求”。“穷人经济学”要求我们进一步关注民生,服务“三农”,造福百姓。“消费资本化理论” 就是建立在最广大的农民、城市平民的民生基础上的理论,是我们中国自己的“穷人经济学”理论。

建国几十年来,我国农业一直在支持城市支持工业,农民的权益和利益长期被漠视被剥夺,现在中央提出工业要反哺农业,思路完全正确,但具体怎么做?怎么反哺?怎么认识农民?

“消费资本化理论”认为,9亿中国农民是消费资本的巨大载体,不是官员、政策、城市恩赐的对象,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农民的领袖,就是要动员、引导、组织人民自己起来开创幸福生活。要解决“三农”问题,首先要对农民真正尊重起来,尊重他们的权益、智慧、作用。农民自己最知道自己要什么,最知道该怎么办!世界新经济研究院正在与一些县市联合筹建农业硅谷实验区,在这个实验区里,将探索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民将成为各个经济联合体的股东,这有可能成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钥匙。其实中央的决策也需要全国人民的智慧——惟有诚心诚意关注“穷人经济学”,市场经济才会更加健康、和谐,才会尽早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以上是“消费资本化理论”对中国经济的现实作用和意义,它所对应的更广泛、更深远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的效应和潜能将需更深入探讨。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从冷门变成显学,但二十多年来,我们大多借用发达国家现成的经济理论来指导经济运行,而自身的理论创新却倍感缺乏。今天,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已确立,WTO也已加入,全球化就在家门口,那么适合我们自己的国情的,具有引领未来作用的经济学理论在哪里?作为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有5000年文明史的发展中的大国,要实现民族的振兴,需要有来源于我们自身的严肃的、庄重的、正统的经济学理论原创,作为经济学人,我们的研究必须扎根于中国自身的现实。

--------------------------------------------------------------------------------
消费和储蓄,是哪种情形更能支援国家建设,我认为这里有一个度的问题,政治经济学中有一个观点,是生产决定消费,没有生产不可能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不能促进生产,中国的老百姓储蓄,不是因为他们很富有,他们有的是为子女的婚姻嫁娶,有的是为是养老防病,为什么要这样,一是旧的传统习惯二是因为整个的社会保障情况尚不够完善,和有待完善,有限的储蓄花了,如果遇到什么事情找谁去呢?难道找政府吗?我觉得少找政府的麻烦就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支持了,如果储蓄量大了,这部分钱也该拿出来支配了,经济学的另一观点是消费可以反作用于生产,我觉得这个消费应该是适度的,不是无止境的超前的,我以为目前有些时候强调一个方面就忽略了另一个方面,比如汽车消费问题,在什么东西都不配套的情况下,汽车发展那么多,到处拥挤不堪,停车场,油料能源都是问题,当然任何事情有一利必有一弊,要看利大还是弊大,出现问题再解决也是一个办法,但不是一个最好的办法,我这里说的是有钱的可以消费,没有钱的不要盲目消费,人与人是有差异的,不能攀比,注意我不是说的不主张消费,消费能反作用于生产,
储蓄不等于投资,只有转化为投资才能支援国家建设。

这个问题在宏观经济学中叫“节俭悖论”。简单的说就是消费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而节俭虽然对个人来说有利于个人财富的增加,但不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国民收入的重要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用支出法计算:
GDP=C+I+G+NX
其中C为消费,I为投资,G为政府支出,NX为净出口。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消费的增加有利于增加GDP。

更加具体的说:
C=C0+cYd,其中C0为自发消费,与收入无关。c为消费倾向,也可理解为消费率,则储蓄率为s=1-c。Yd为可支配收入。
可见消费率增加,消费增加,国民收入增加。
反之储蓄率增加,消费减少,国民收入减少。

具体可以参考《宏观经济学》相关章节。
鲍德里亚理论对于消费文化研究的意义

一.

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是法国七十年代之后思想界的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的理论几乎推翻了法兰克福学派在二战前批判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的理论方法,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分析高级资本主义的消费社会文化的意识形态本质。

鲍德里亚1929年生于法国东北部的一个平民家庭,六十年代初期在一所公立中学教德语,1962-1963年在萨特主编的《新时代》杂志上发表对卡尔维诺等人文学评论,还翻译过布莱希特等人的德语作品以及一本关于第三世界革命的理论著作,1963年他出版过摄影集(自己也是一个摄影家),1966年3月在巴黎第五大学师从著名的现代性学者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完成了社会学论文《社会学的三种周期》,同年在第五大学担任助教。继萨特的影响之后,六十年代鲍德里亚结识了罗兰·巴特,并受巴特的符号学影响,1968年他的第一部理论著作《物体系》很明显是对罗兰·巴特的《时尚体系》的分析方法的借鉴。之后鲍德里亚出版了一系列富有理论创造性的著作,这些著作包括《消费社会》(1970年)、《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1972年)、《生产之镜》(1973年)、《象征交往与死亡》(1976年)、《仿真与仿像》(1978年)等。1

从鲍德里亚的著作看,他的理论背景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和符号学两者的结合。马克思主义背景得益于在南特大学时期参与左翼刊物《乌托邦》、《通道》的撰稿有关。符号学背景则来自巴特。正如他自己说的,他确实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但很大程度还与其它方法结合在一起,比如符号学和精神分析。

马克思的分析方法在鲍德里亚那里一开始表现为从生产出发的对物的分析,但后来转变为物和符号关系的分析。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十九世纪以前的资本主义生产主要在于资本——生产——产品,再回到资本的流通过程,这个过程通过工人生产的商品(物品)的增值产生了剩余价值或者超额利润。

但马克思所分析这个基本的生产过程,实际上在后工业社会以后,已经增加了许多更为细分的资本—生产环节,并且这些环节可以单独对市民社会的意识形态产生直接的作用。比如广告,广告的资本在今天任何一个大公司都占有一定的投资资本比例,并且,由于广告的影响和企业的品牌策略,使得像可口可乐、麦当劳这样的全球性公司获得了更多超额利润,但这种由于企业厂牌的消费意识形态的追捧效应产生的大量客户群和超出一般商品的价格,因此产生的利润,实际上和马克思传统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分析没有关系,至少这种利润并没有直接产生自对于产业工人的剥削。

资本主义长盛不衰的百年企业具有全球知名度之后,像迪斯尼乐园等全球性企业,更是可以将产品模式、商标和厂牌使用权卖给其它国家和地区进行企业贴牌或者复制许可权使用,从而不经自身的企业生产过程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这种跨国资本主义现象也是在传统马克思主义生产流程分析的视野之外的。

而鲍德里亚就是从在这样一个流程的后工业社会新兴出现的环节入手的,他进行的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商品的符号学分析。鲍德里亚所针对的在后资本主义生产越来越重要同时又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分析的缺失环节,实际上就是象征资本或者符号资本。在视觉层面,鲍德里亚称之为仿像(Simulacra)。

二.

在鲍德里亚看来,今天的城市已经不再像十九世纪的城市那样是政治—工业的场所,而是符号、传媒、符码生产的场所。这个判断虽然有偏激之处,但也在某种意义上揭示了后工业社会文化的本质。与传统文化批判理论家不同的是,鲍德里亚始终对超市、广告、流行酷文化、电影巨片、电视直播等消费和传媒社会的新兴文化很敏感。甚至像海湾战争的电视直播,他都能从超现实的角度进行论说。鲍德里亚在《战争的幻像》一文中认为,问题不在于人们是赞成还是反对战争,而是在于人们赞成还是反对“战争的实在性”。因为美国进行的“人跟人不接触”的战争方式以及利用传媒系统的舆论影响,更像是一种以电子游戏和电视新闻表演进行的虚拟战争,而战争在战场上短兵相接的实在性意义已经消失了。

因此,鲍德里亚一直强调超现实(Hyperreality)和仿真(Simulation)的概念。他强调在后工业消费社会,商品的实在性意义也在趋于消失,商品的“仿像”文化消费占居了重要的本质,人们对商品的消费不一定完全是对商品实用性的消费。比如,年轻人因为广告和时尚杂志在不断地宣传某种新的穿着方式,所以去购买化妆品和服饰,仿照那种形象去打扮。

鲍德里亚的理论意义在于,在消费社会,人们消费商品如果仅仅消费功能实用性,就意味着要面对一种物质消费和为了物质获得而工作的虚无感。消费资本主义的活力在于它将物质消费转化为一种意识形态意义的美学消费,就好比广告实际上不是一种仅仅告知更多人有这样一种产品实用性的方式。广告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实际上还在创造一种消费文化。它必须把一辆汽车跟一群成功的英俊漂亮的白领放在一起,或者把一部移动电话跟一对恋人的爱情细节结合在一起,进行视觉叙事,广告才能诱惑顾客情不自禁的掏钱购买商品,或者挣钱购买。就这一点说,消费汽车实际上是在消费汽车文化。我们购买汽车要考虑到实用性。但我们购买何种汽车,实际上是在受广告、时尚杂志、某一部流行电影或者某首流行歌曲MTV中的使用汽车的生活方式场景和影像的影响。

如果说,购买一辆车只是在选择种类时受消费时尚和广告的影响,那么,如果一辆车没坏,因为款式老了我们再换一辆呢。而在许多纯大众文化消费领域,像电影、音乐、文学、设计以及各种肥皂剧,广告、时尚媒体和流行趣味对顾客的影响,已经先于产品产生了。

在消费社会,文化叙事和视觉艺术的各种手段都被用于消费意识形态的构造。鲍德里亚想强调的是,仿像文化在消费社会实际上已经主宰了我们的生存意义和意识形态,他举了迪斯尼乐园的例子。他把迪斯尼看作是一种“超现实”的仿像文化。在迪斯尼乐园,他认为真实和拟真之间的界限在我们的意识形态深处已经分不清了,真实被模仿到极度“真实”它就是一种超现实。实际上,从哲学的意义讲,消费意识形态文化不仅体现在商品营销和宣传的广告环节,它还表现为商品的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的现代性历史已经构成了一种无处不在的文化环境,以及一种先在的历史感和美学意识。

鲍德里亚的理论试图证明,我们是先体验到了那种商品的图象和使用那种商品的生活趣味,在明确了我们和那种商品发生关系后的意义以及自我主体的形象,我们才去购买那种商品。这就好比在电影和肥皂剧具有历史后,我们的意识形态已经处在分不清是电影在模仿生活还是生活在模仿电影。在后资本主义时代,至少消费文化实际上是处于一个生活需求和消费意识形态相互制造和产生的循环之中。

消费品一旦处于我们日常性的需求和意识形态体验的现实的历史循环之中时,消费品自身的图像和意义,也就成为艺术和哲学的意识形态表象,在表象层次,真实的表象和拟真的仿像之间就开始彼此难分。以消费为核心的所有中介物,像资本、商品以及交易模式等都会进入我们的主体意识,并影响我们的主体情感。2002年高岭和唐昕策划的《感受金钱》展览,实际上也是一个国内较早试图讨论资本和商业通过商品消费对于我们的意识形态主体性的影响。

三.

鲍德里亚的仿像理论和消费意识形态分析对于文化的视觉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在艺术史上, 安迪·沃霍尔的可乐罐头、奥登伯格的巨型工业物品的仿真雕塑、以及杰夫·昆斯对消费品复制,实际上,都是对于一种商品“仿像”层面的视觉表现。

在九十年代,中国城市的都市化和商业化进程,也使很多年轻艺术家对消费文化进行文化反省和表现。尤其像广东一带的艺术家,像郑国谷表现了年轻人模仿香港黑社会的生活方式,杨勇和扬帆表现了内地的女孩到南方后,女性形象迅速的去地方性,以及在商业环境中去历史的虚无感,翁奋则表现了象征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的图腾般表象。

这些作品都无意识地反映了消费文化对于中国新一代的影响。很多内地的年轻人实际上仅仅根据香港、美国、韩国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电影、电视剧,以及各种时尚杂志,在还没有接触现代化和高级消费社会之前,就已经建立了关于消费资本主义的表象,和对此的向往。很多内地女孩到南方后,开始迅速根据电影、电视和时尚杂志的形象重新包装自己。这些现象实际上都反映消费意识形态对于中国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它已经取代了过去政治意识形态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尤其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各地城市文化的地方性正在消失,城市建筑、娱乐文化和青年酷文化正在趋同,并且,越来越美国化或者韩日化。这都是当代艺术和文化批评需要面对的课题。

因此,鲍德里亚的理论不仅有助于中国艺术的文化批评在方法论上的借鉴和启发,实际上,也有助于在后殖民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析。
储蓄更直接的支持国家的建设,因为可以大量的集中钱进行建设!但是消费可以拉动内需,从而是得企业的产品卖的出去利润增加,交的税也就多.那么国家的财政收入就多!同样的可以进行经济建设!

遵守法律的名言

遵守法律的名言

1、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2、 即使一个社会在原则上是公平的,也还可能产生不公平的法律和 政策。【美国】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

3、 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者做什么事都横行霸道。【古罗马】奥维德《变形记》

4、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春秋】《老子》

5、 一个公民的政治自由是一种人人产生自安全感的平安状态。为了 享有这种自由,就必须要有一个谁也不必惧怕谁的政府。【法国】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6、 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就不再配享受自由了。【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早期希腊哲学》

7、 凡是能够作为正义判断之对象的法,也能够作非正义判断之对象; 法都应当是公正的,不管其是否实际上是公正的法;法都要有正当的 目的,但并不是要求必定达到这一目的;法要成为正确法,这种企图 可能成功,也可能不成功。【德国】拉德布鲁赫《法律智慧警句集》

8、 所谓正义,就在于不违背《或者说得更正确点,就在于人不知道 违背》

9、 一个人作为公民生于其中的那个国家的任何法律条文。安提芬摘自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

10、 正义为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干他所想干的事,但这是以他没有 侵犯任何其他人所享有的相同的自由为条件的。【美国】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

11、 有多少罪孽就会有多少法律。【英国】弥尔顿《论出版自由》

12、 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人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 的事情。【美国】弗劳德《论说集》

13、 公正不是德性的一个部分,而是整个德性;相反,不公正也不是 邪恶的一个部分,而是整个邪恶。【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4、 与其责骂罪恶,不如伸张正义。【英国】丁尼生《尤利西斯》

15、 只要不违反公正的法律,那么人人都有完全的自由以自己的方式 追求自己的利益。【英国】亚当斯密《国富论》

16、 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古罗马】查士丁尼《法学总论》

17、 人在达到德性的完备时是一切动物中最出色的动物,但如果他一 意孤行,目无法律和正义,他就成为一切禽兽中最恶劣的禽兽。【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8、 正义为一些条件之总和,在那些条件下,一个人的意志能够按 照普遍的自由法则同另一个人的意志结合起来。【德国1康德摘自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

19、 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但是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为 自己编织一个笼子,然后把自己关在里面。【英国】博莱索《巴基斯坦的缔造者真纳传》

20、 法者,宪令者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 令者也。【战国】《韩非子》

21、 法律也有好坏,或者是合乎正义或者是不合乎正义。【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22、 什么是各个公民最有助于保持住社会已有的全部良好行为、良好 的经营管理、成功和繁荣的品质呢?大家将会同意,那就是勤勉、正直、 公正和谨慎。【英国】密尔《代议制政府》

23、 不公道的法律不能称之为法律。圣奥古斯丁一摘自《阿奎那政治著作选》

24、 法是政治上正义的表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一个人如果在证人面前尊崇法律,而在没有证人独自一人时又尊 崇自然的规则,那么他就是在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下实行正义了。安提芬摘自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

25、 用复仇的形式来对付犯罪的那种法,只是自在的法,它是不合乎 法的形式的,即它的实际存在是不合乎正义的。【德国】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26、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战国】《韩非子》

27、 不体现民意的法律是绝对行不通的。【美国】埃哈伯德《名人名言集》

28、 法律总是把全民的安全置于个人的安全之上。【古罗马】西塞罗《论法集》

29、 王子不在法律之上,而法律却在王子之上。【古罗马1小普林尼《图拉真颂》

关于遵守法律法规的标语口号 【必备】
关于遵守法律法规的标语口号【篇一】

1.人人都是法治力量,个个都是文明形象。

2.学法者智,用法者兴,守法者安。

3.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

4.经营似行船,守法似船桨;只有撑好桨,才会不翻船。

5.诚信经营传美名,守法创业结硕果。

6.遵纪守法是作为一个公民的行为准则,为了自己,为了家人,我们必须遵守。如果发生违法违纪的问题,要承担后果的可能是几个家庭,几代人。

7.法为家书一生读,和作良田万代耕。

8.无信则人危,无法则国乱。

9.法法法,深铭记,罚罚罚,恒远离。

10.公正司法,是维护法律尊严的最后一道屏障,是一个国家民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11.遵纪守法,人生永远的一张“通行证”

12.天平的一边放上自由,另一边放上守法,它才能平衡。

13.举证之所在,败诉之所在。

14.遵纪是做人的高尚情操,守法是做人的道德底线。

15.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16.守法长乐,终身不辱。

17.知法守法全民事,和谐文明大于天。

18.人人尊法律为本,个个得和谐平安。

19.自由之花,永远为遵纪守法者开放。

20.以身试法栽跟斗,依法维权有奔头。

关于遵守法律法规的标语口号【篇二】

21.在工作中、生活中,都应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牢固观念,摆正自己的位置,端正自己的态度。

22.关爱我们的亲人,从自我守法做起。

23.普及法律知识,减少无知犯罪。

24.遵纪守法,不伤害他人 ,不被他人伤害。

25.遵守法律,只是对我们最低的要求;而高尚的道德观念是我们最高的追求。

26.和谐社会诚为本,科学发展法当先。

27.“遵纪守法,做对社会有益的人”

28.吸烟有害健康 守法凝聚能量。

29.齐心协力普五法,国泰民安谐天下。

30.做人道理千万条,遵纪守法第一条。

31.开启法律明灯,照亮人生前程。

32.和谐与幸福相伴,守法与自由相随。

33.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真而不幼稚,勇敢而不鲁莽,倔强而有原则,热情而不冲动、不盲目。

34.法似警钟警双耳,律如明镜明众心。

35.廉政不做贪官,勤政不当懒官,仕政不为庸官。

36.柴米油盐酱醋茶,如今样样不离法。

37.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国王,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

38.知法懂法不犯法,男人女人文明人。

39.拒绝黄、赌、毒、酒驾、打架斗殴等违法乱纪的行为,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员工。

40.法是人生启航灯,让你平安到彼岸。

关于遵守法律法规的标语口号【篇三】

41.法是一把双刃剑,守安违伤一瞬间。

42.廉洁奉公为官之道,诚实守信做人之本。

43.和谐社会法治为先;责任政府,法治保障。

44.人人遵规守法爱城市,你我同心协力建小康。

45.遵纪守法,是对家人最好的报答。

46.接轨国际严执法,发展新城利万家。

47.学法源于一点一滴,守法始于一言一行。

48.莫道普法不关己,时时刻刻总含情。

49.合法收入心安理得,非法敛财寝食难安。

50.人生就像一本书,傻瓜们走马观花似的随手翻阅它,聪明的人用心阅读它。因为他知道这本书只能读一次。

51.遵章守法事事顺,违法犯规时时难。

52.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53.你的守法,我的安心,大家的幸福。

54.幸福人生和为贵,平安社会法为本。

55.建设法治文化,陶冶诚信情操。

56.法律存在于另一个世界,但它自认为它是整个世界。

57.赚金山,赚银山,法律法规是靠山;你有理,他有理,学法守法是真理。

58.爱国守法、明礼守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59.反腐当从自身做起,倡廉应由小处着手。

60.遵纪守法,您永远的一张“通行证”。

警示人们要遵守法律法规的句子范文 【收藏】
警示人们要遵守法律法规的句子范文【篇一】

1.法律知识进万家,幸福生活你我他。

2.法为家书人人读,和作良田家家耕。

3.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4.忠诚事业,热情服务,诚实守信,廉洁奉公。

5.诚信源于教育,和谐依托法制。

6.遵纪守法,您永远的一张“通行证”。

7.普法宣传手牵手,和谐平安心连心。

8.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9.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象影子跟随着身体一样。

10.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

11.学法则明智,用法则业兴。

12.增强法制观念,确保安全生产。

13.人人遵规守法爱城市,你我同心协力建小康。

14.为人要勤奋,为民要服务,为党要贡献,为官要廉政。

15.知法守法不犯法,学法懂法有办法。

16.长治久安靠法治,社会和谐惟诚信。

17.关爱我们的亲人,从自我守法做起。

18.知法懂法不犯法,男人女人文明人。

19.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20.诚信是立身之本,法治乃安国之源。

警示人们要遵守法律法规的句子范文【篇二】

21.你对违章讲人情,法律对你不留情。

22.学法、普法、懂法,不但是对自身利益的一种保护,更是对大多数人和整个社会利益的一种贡献。

23.国法为天平,岂容权势充筹码;道德作准绳,不许人情乱曲直。

24.和谐以人为本,维权以法为绳。

25.以法为基创和谐,以人为本建新城

26.法治是稳定的基石,和谐是发展的保障。

27.知法敬法,与法同行。

28.学法守法运用法,利己利人利大家。

29.“遵纪守法,做对社会有益的人”

30.知法守法我积极,一生一世我受益。

31.智者以法护身,愚者以身试法。

32.违法铸成终身悔,守法伴你一世安。

33.一个人怎样才能认识自己呢?绝不是通过思考,而是通过实践,尽力履行你的职责,那你就会立刻知道你的价值。

34.见善必扬,知恶必教,违法心究。

35.普通的道德是社会的基础,普通的良心是法律的基础。

36.拿法律不当回事,等于拿生命当儿戏。

37.求学经商法护航,构筑和谐新天堂。

38.“言”以诚为尺,“行”以法为度。

39.普法莫怕巷子深,和谐发展靠人人。

40.多一点法律知识,少一点人生迷失。

法律的名言
法律的名言

1、 人类有某种程度的劣根性,有某种程度的慎重和不信任,所以人 类本性中还有其他品质,证明某种尊重和信任是正确的。共和政体要 比任何其他政体更加以这些品质的存在为先决条件。【美国】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

2、 用选举方式获得统治者,是共和政体独有的政策。依靠这种政体, 用以预防他们腐化堕落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有效的一种是任期上 的限制,以便保持对人民的适当责任。【美国】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

3、 自由政体包含了这样一种观念,即:除代议制立法机构的权力之外, 所有政府权力都应当由适当明确的法律来分配和限定。因而,国王或 任何其他代表国家行事的人,除非他能指出某条具有法律规则授权其 行事外,不能行使任何权力。整个国家都是受法律调整。【英国l詹宁斯《法与宪法》

4、 共和并不仅仅是反对世袭统治、或是反对贵族头衔、或者是反对 采邑和阶级等级制。对于立宪者而言共和意味着最高权力掌握在 人民手中,权力的渊源是人民,以及政府是由人民建立的并且是向人 民负责的。【美国】路易斯亨金《宪政、民主、对外事务》

5、 没有人给共和政体下过精确的定义。除了其他的一些特征外, 它似乎暗含着某种程度的民主,某种程度的个人参与自治;它也可能 暗含着对个人权利的实质性尊重。【美国】路易斯亨金《宪政与权利美国宪法的域外影响》

6、 民主政体和独裁政体的根本区别在于民主政体的人民自由地获悉 什么是他们所乐意的有关本国政府体制方面的事实,如果他们能够想 到更好的一种,便可以更换它;而在独裁政体下,信息被封闭,思想 自由受到禁锢,因此不仅缺乏建立一种不同的制度的可能,而且缺乏 获知是否存在倡导其他制度的言论的可能。【英国】詹宁斯《法与宪法》

7、 我将选择这样一个共和国:那里的人民很满意自己有权批准法律; 他们可以根据首长们的提议集体地来决定最重要的公共事务;建立一 些受人尊敬的法庭;慎重地划分国家的省份和县份;每年选举公民中 最能干、最正直的人员来掌握司法和治理国家即使偶有不幸的误 会搅乱了大家的和睦时,人们就是在盲目和错误中,也都能保持一定 的节制,大家依然相互尊敬,共同遵守法律。这就是诚挚而永久和睦 的征兆和保证。【法国】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8、 在共和国里,每个人在不伤害别人的范围之内都是完全自由的。【法国】卢梭《社会契约论》

9、 一个贤明的共和国决不应当冒险使国家任由命运的摆布:它应当 追求的唯一的幸福,就是它的国家的巩固持久。【法国】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10、 一个共和制政府中基本的真理是少数有不可争议的和不可分离的 权利,多数不是拥有一切,少数不是一无所有,人们不能高兴怎么做, 就怎么做。【美国】斯托里《美国宪法评注》

11、 一个庞大而组织良好的共和国与无政府的共和国相比,很少会出 于别的理由丧失自由。蔑视法律则是通往这一状态的捷径。【美国】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

12、 在一个自由的国家里,要求人们在战争中大胆而在和平时期中胆 怯,这无疑是要求不可能的事情。可以说有这样一个普遍的惯例,这 便是每当人们在一个自称为共和国的国家里看到,所有的人都安静无 事的时候,那就可以肯定,在那里是没有自由的。【法国】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13、 古代共和国的缔造者是把土地平均分配的,只有这一点才能使 人民强大起来,这就是说,创造一个井井有条的社会。这一点还能 创造一个精良的军队,他们每个人都能同样充分地关心保卫自己的 祖国。【法国】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古代和近代共和国的历史《已经》

14、 使我们认识到,这些共和国所 遭受的许多不幸,都产生于缺乏某种明智的行政所不可缺少的制衡和 相互控制的力量。【美国】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

15、 具有主权的人或会议都代表着两重人格,用更普遍的话来说便是 具有两重身份:一重是自然的身份,另一重是政治的身份。【英国】霍布斯《利维坦》

16、 主权之第一性且为最重要的特征是公民立法的资格,这一立法资 格既是单一的也是集合意义上的,而且,这无须征得上级、平级和下 级的同意。 【法国】让博丹《主权论》

17、 分权的合法性被承认为是对主权范围的限制。权力的限制和分权 可能是相辅相成的。这是现代国家的突出特点。这种现代国家本质上 遵循着如下标准:它是某种主权的承担者团体;这些承担者是根据既 定规则选拔产生的;这些承担者拥有主权根据分权规则互相受到制约; 根据权力约束的规则,这些主权承担者都可以发现自己发布命令权的 合法性。【德国】韦伯《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

18、 主权既然不外是公意的运用,所以就永远不能转让;并且主权者 既然只不过是一个集体的生命,所以就只能由他自己来代表自己;权 力可以转移,但是意志却不可以转移。【法国】卢梭《社会契约论》

19、 主权是不可转让的,同样的,主权也是不可分割的。【法国】卢梭《社会契约论》

20、 一个独立的政治社会,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由作为主权 者或最高统治者的社会成员构成的。另一部分,是由作为臣民的社会 成员构成的。一个社会中的作为主权者的成员,不可能永久地保持自 己的地位。因为,总会存在一些社会成员,他们有能力争取到主权力。 在绝大多数的真实社会中,主权力是被单独一名社会成员所拥有的, 或者是被一些社会成员所分享的。【英国】奥斯丁《法理学的范围》

21、 主权的概念主要包括两个要素:第一,一种享有最高独立性和最 高权力的权利,这种权利是一种自然的和不可让与的权利。第二,一种 享有某种独立性和某种权力的权利,这种独立性和权力在它们固有的范 围内是绝对的或超越的、最高的它和主权者所统治的整体是分开的。 因此,主权者对这一整体的独立性和他统治这一整体的权力是最高的。【法国】马里旦《人与国家》

22、 既然政体或主权者的形成借助于社会契约的认可,因此,它永远 不可能约束自己,就算对外界来说,去做任何破坏或违背原有约法的 行为,比如放弃自己的一部分,或把自己置于外族主权之下。破坏了 主权者赖以生存的社会契约,也就消灭了主权者,而如此不复存在的 主权者当然已做不了任何事情了。【法国】卢梭《社会契约论》

23、 但是十人委员会自己可从来都没有宣称拥有立法权。他们对人民 说:没有你们的同意,我们的提议就不能成为法律。罗马人,你们自 己必须是法律的作者来保障自己的幸福。【法国】卢梭《社会契约论》

24、 通过宪法性契约,各方同意他们的意见将仅仅通过自由讨论来影 响对方,并且,在一种理论赢得多数公民支持之前,放弃执行这种理论, 通过宪法性契约,各方同意通过理论支持者成为多数来决定目标的统 一性,但把该理论的宣传归入每个个人的自由的范围;根据显示在投 票中的所有个人努力的结果来继续推进宪法和立法。【德国】哈贝马斯《作为程序的人民主权》

25、 立宪政体的核心是自我限制的人民主权。这种主权的基础是:立 法的审议方式,这种方式将规定公私领域之间区别的内容和巩固政体 的构成基础;这样一些制度,它们有助于培育具有可被称为宪法美德 的公民。【美国】埃尔金等《新宪政论:为美好的社会设计政治制度》

26、 宪法是一种无穷尽的、一个国家的世世代代都参与对话的流动的 话语。【美国】劳伦却伯《名人名言集》

27、 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定一部永远适用的宪法,甚至一条永远适用 的法律。【美国】杰斐逊《杰斐逊文选》

28、 美国人认为法官有权对公民进行判决是根据宪法,而不是根据法 律。换句话说,美国人允许法官可以不应用在他看来是违宪的法律。【法国】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29、 宪法意味着一个政治社会的框架,它通过并依据法律组织起来。 其目的是为了制约绝对权力。【意大利】萨托利《宪政疏议》

30、 国家有能力来保护服从其法律的那些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并 且能剥夺破坏其法律的那些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就是说能惩罚 那些犯法的罪行。洛克摘自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

1、 法治就是对违法的行为设置法律保障和对个人的合法权利加以法 律保护。戴雪摘自《比较宪法与行政法》

2、 统治者无论有怎样正当的资格,如果不以法律而以他的意志为准 则,如果他的命令和行动不以保护他的人民的财产而以满足他自己的 野心、私愤、贪欲和任何其他不正当的情欲为目的,那就是暴政。【英国】洛克《政府论》

3、 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神灵,而不是殚精竭虑将神灵揉 进宪法,总体来说,法律就会更好。【美国】马克吐温《名人名言集》

4、 社会权在本质上,是为了保障国民生活在立法上和行政上要求国 家的作为,其作为必然包括对每个人的自由权尤其是财产上的自 由权的制约。脱离对财产权或大或小的制约,国家的社会保障措 施是不可想象的。宪法既然要保障社会权,这些对自由权制约的可能 性当然是必须预见到的。在自由国家神圣不可侵犯的财产权,在 社会国家中服从于上述意义的制约。【日本】宫泽俊义、芦部信喜《日本国宪法精神》

5、 大臣为小臣之表率,京官为外吏之观型。大法则小廉,源清则流洁, 此从来不易之理。大臣过能精白乃心,恪遵法纪,勤修职业,公而忘私, 小臣自有顾畏,不敢妄行。【清】康熙《清圣祖实录》

6、 法治意味着,政府除非实施众所周知的规则,否则不得对个人实 施强制。【英国】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

7、 法治应包括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 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8、 法治是与政府方面的特别是执政首领方面的任何武断行 为,绝对相反的法治包含有这种条件:假如任何种类的行为是应 受法律制裁的,无论其出于任何人,他总是应该受这样的制裁。 ,【英国】马季佛《现代的国家》

9、 法律制度是对理性的人所发生的公共规则的强制命令,旨在调整 他们的行为,并为社会提供某种合作的框架形式正义的概念,就 是社会规则的规范化和公正的执行,当适用于法律制度时就成为法治。【美国】约翰罗尔斯《正义论》

10、 人权以及国家的一切干预行为必须以普遍规范为根据就构成了所 谓法治,或者用德语来说的法治国。【美国】诺依曼《法治现代社会的政治理论和法律制度》

11、 一个共和国的自由存在于法律的王国之中,缺乏法律便会使它遭 受暴君的恶政。【英国J詹姆士哈林顿《大洋国》

12、 法治只在立法者认为受其约束的时候才是有效的。【英国】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

13、 私人公民及其财产,在这个意义上讲,不应当成为由政府支配的 手段,这一点乃是法治的实质意义所在。【英国】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

14、 法治的实质必然是在对公民发生作用时政府应忠实地运用曾公布 的应由公民遵守并决定是其权利和义务的规则,如果不是指这个意思, 那就什么意思都没有。【美国】富勒《法律的道德性》

15、 法治国的宪法在规定思想自由时,一般不再确定国教或规定一种 官方信仰体系,以便与言论自由的权利规定保持逻辑的一致性。【美国】约翰罗尔斯《正义论》

16、 官僚政治基本上没有多少法治可言,人治是官僚政治固有的 基本特征或规律。【中国】王亚楠《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17、 在一个真正的法治国家里,是不允许有特权存在的。因为维持个 人的特殊地位,无论如何,总是意味着不平等。【中国】龚祥瑞《比较宪法与行政法》

18、 人人如果可以任意来形成罪和德的观念,则罪与德将会陷于怎样 纷乱的地步呢?洛克摘自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

19、 立法权并不创立法律,它只揭示和表述法律。【德国】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20、 自由的法治国是一种合法的国家,也就是说,对个人自 由领域的合法的干预只能是根据法律进行的干预。【挪威】斯莱格斯塔德《宪政与民主》

21、 在一个法治的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铭是什么呢?那就是严 格地服从,自由地批判。【英国】边沁《政府片论》

22、 如果法治要得到维护,那么,宪法就必须保证没有任何人能高于法律。 拥有政治权威的人们应该同其运用权威所统治的人们一样服从法律程序。【美国】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

23、 现代法治产生于如下两种过程,即法令性法律逐步具有了普遍性 和自治性的限制,而等级特权法则逐渐具备了实在性和公共性。【美国】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

24、 假如人们把夸张和狂暴叫做美德,把温和与公正叫做犯罪行为, 那么,这样的国家离开灭亡就不远了。【法国】拿破仑等到富人假借公众名义,即是说也包括假借穷人的名义,把他们 的花招规定为必须遵守的东西,这样的花招便成为法律了。【英国】莫尔《乌托邦》

25、 在政治宽和的国家,爱国、知耻、畏惧责难,都是约束的力量, 能够防止许多犯罪。【法国】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26、 我们的政权愈稳固,民事流转愈发展,就愈加迫切需要提出实施 更多的革命法制的坚决口号,就愈加需要缩小那些回答阴谋者任何打 击的机关的活动范围。【苏联】列宁《全俄苏维埃第九次代表大会》

27、 国家以法制为先,法制以遵行为要,能遵行而后有法制,有法制 而后有国家。佚名摘自梁凤荣《中国法律思想史》

28、 法治就是对权力的限制。龚祥瑞《比较宪法与行政法》

29、 在一切情况下和条件下,对于滥用职权的强力的真正纠正办法, 就是用强力对付强力。【英国】洛克《政府论》

30、 法治应力求公正,为此应设置公正的法庭以纠正不公正的行为。戴雪摘自《比较宪法与行政法》

文章标题: 如何评价权力的名言:“你不会剥削哈耶克,资本才会”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renshenggeyan/182475.html
文章标签:才会  剥削  你不会  名言  权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