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人生格言 > 文章正文

先秦诸子有关天人关系的名言有哪些啊

时间: 2021-08-13 20:59:0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5次

先秦诸子有关天人关系的名言有哪些啊

先秦诸子百家著作中关于审美的名言

  1、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2、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3、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4、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5、子思曰: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jiá);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jiǔ);道前定,则不穷。
6、子思:君子之道,譬如兴远,必自迩(ěr);譬如登高,必自卑。
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8、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9、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10、子思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1、吕不韦: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
12、孔子: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
13、孔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14、吕不韦: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

15、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6、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9、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0、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2、吕不韦:凡学,必务进业,心则无营,疾讽诵,谨司闻,观欢愉,问书意,顺耳目,不逆志,退思虑,求所谓,时辩说,以论道;
23、荀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君子博学而日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积跬(ku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耳聪,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先秦诸子散文 中哪些名句必背

1.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6.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7.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8. 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9.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越抬头看,越觉得高远;赵用劲钻研,越觉得深邃)。

10. 以朋友交,言而有信。

11. 言必信,行必果。

12.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4. 巧言令色,鲜矣仁。

15. 无友不知己者;过则勿惮改。

16. 吾曰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7.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

18.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9. 朝闻道,夕死可矣。

20.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1.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2.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3.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24.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25.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6.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27. 我欲仁,斯仁至矣。

2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29.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30.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年龄)

31.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

32. 小人之过也必文。(掩饰)

33. 民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34. 君子恶(憎恨)居下流,天下之恶(坏事)皆归焉。

35.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36.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是不值得与之谈论“道”的)

37.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38.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39. 颜回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

40.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41.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42. 子曰:君子之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43.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44.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4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君子贞而不谅。有教无类道不同,不相为谋。辞达而已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小不忍,则乱大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46.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闪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47.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8.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48.子曰:君了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49.子曰:君子不器。

50.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51.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中庸》选:

52.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孔子)

53.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54.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55.言前定,则不。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5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孟子》名句摘录

40. 闻过则喜,闻善则拜。

41.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42.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43.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4.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45.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46.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47.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48.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人应有同情心和羞耻心)

50. 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51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52.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敢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53.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54.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55.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56.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此。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帮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荀子》名言

49.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50. 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51. 时用则存,不用则亡。

52.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53.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54. 流丸止于瓯臾(洼地),流言止于知(智)者。

55. 非(批评)我而当(恰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赋

《礼记》名言

56. 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57.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58.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59.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60. 口惠而实不至,怨及其身。(漫许诺言而不付诸实现,必然招致怒恨和灾害)

61.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老子》名言

62.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63. 知足不辱,知止不耻。

64.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65.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66.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67.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工欲上其事,必先利其器。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是可忍,孰不可。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
《老子》名句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3.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5.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6.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7.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8.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9.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1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1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2.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3.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14.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15.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6.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庄子》名句
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
2.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3.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山木》
4.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庄子•盗跖》
5.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6.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胠箧》
7.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刻意》
8.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外物》
10.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庄子•让王》
11.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理也。《庄子•渔父》
12.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1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养生主》
14.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养生主》
15.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大宗师》
16.“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外篇•秋水》
17.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杂篇•天下》
《论语》名句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为以师矣。"
4、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 ,小车无 ,其何以行之哉?"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9、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0、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2、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3、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仁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4、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5、子曰:"君子之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16、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17、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君子贞而不谅。""有教无类""道不同,不相为谋。""辞达而已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小不忍,则乱大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8、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闪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9、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20、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2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22、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23、子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4、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5、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后也。”
2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7、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8、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9、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孟子》名句
1、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3、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5、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6、孟子曰:“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7、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8、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9、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0、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1、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1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3、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4、尽信《书》,不如无《书》。
15、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16、独乐(yüè)乐(lè),与人乐乐,孰乐?(一个人独自欣赏乐音快乐,和别人一道欣赏音乐也快乐,到底哪一个更快乐呢?)
17、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您老人家这么一说,使我的思想豁然开朗也。(戚戚:感动的样子)
18、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9、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荀子》名句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5、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8、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9、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10、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礼记》名句
1、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3、口惠而实不至,怨及其身。(漫许诺言而不付诸实现,必然招致怒恨和灾害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2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20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1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4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8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21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2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3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20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老子选读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5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8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1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14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1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0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 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22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23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大概就是这些了
《劝学》通篇。
《逍遥游》通篇。

急求有关写先秦诸子的文章

比如说“走进庄子”、“我看孔孟之道”之类的。rn时间紧急,请尽快帮助!谢谢!
日本人眼中的孔孟之道
《论语》受欢迎,《孟子》遭批判,自认为是文化上的“中国”———
如果孔子、孟子来攻打日本该怎么办?听到这个“荒诞”的问题,你也许会哑然失笑。然而,在十七世纪的日本,它却被人很认真地提出过。在很多人的脑海里,日本曾是一个浸淫在儒家思想之中的国度,然而,你也许不会想到,儒学传到日本后,已不再是我们熟悉的孔孟之道了!

十七世纪的一天,日本学者山崎暗斋向他的学生们提出了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我们天天读孔孟之书,学孔孟之道。如果有一天,孔子、孟子作为正副统帅打到日本,我们该怎么办?”学生们被问得满头大汗,统统不能回答。山崎先生说:“万一不幸遇到这种场面,我们要拿起武器,做殊死之战,把孔孟抓起来,以报国恩。此即孔孟之道也!”

孔孟来攻?看起来貌似伪问题,实际上当时日本人的臆想绝非空穴来风。

公元1644年,满洲铁骑入关,大明帝国灰飞湮灭。原为大明属国的朝鲜、日本十分忐忑。朝日一直奉大明正朔,认为满清是“夷狄”,那时的日本虽与中国隔海相望,依然很害怕满洲人乘统一之余威挥军东征。当一个假设性问题出现在真实的历史情景中,我们看到了日本人坚持的“孔孟之道”,也瞥见了他们心灵深处的矛盾冲突。

伊藤仁斋:孔子在中国生活得不痛快,就要跑到日本来

2005年11月17日,著名学者、台湾大学历史系黄俊杰教授向记者讲起了这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在刚刚结束的北京论坛“《儒藏》编纂的世界意义”分论坛上,他提出“以东亚儒学的视野开展《儒藏》编篡工作”,引发与会学者的热烈反响。

东亚儒学体系中,日本是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那里的儒生们又曾怎样诠释他们心中的孔孟之道呢?其实,当中国儒学传到了日本,便打上了鲜明的日本标签。

在黄俊杰教授看来,日本人对儒家经典中“九夷”和“中国”的颠覆性阐释是其本国化的典型。“九夷”出自《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说,孔子想要到九夷之地居住,一个学生说,那个地方十分僻陋,孔子说,君子在那里居住,就没什么简陋了。

对于“九夷”的具体位置,中国学者一直认为是在朝鲜半岛,即辰韩,马韩,弁韩三韩。可是十七世纪的日本学者伊藤仁斋认为:中国动乱,孔子生活得不痛快,就要跑到日本来,所谓“九夷”就是指日本。而日本的天皇制度,‘万世一系,宇内恒安’,不像中国国内一天到晚‘易姓革命’,就是孔子就要投奔日本的原因。”

孔子所讲的“道”,日本人的理解也别开生面。孔子有“朝闻道,昔死可矣”,“吾道一以贯之”的名言,“道”是孔子学说中最核心的价值。“道”到底指什么,在中国儒学的传承中本有不同的讲法。日本学者伊藤仁斋提出,道就是人伦日用,是一种“实学”,与之相对,中国以朱子为中心的宋明理学,把“道”讲得非常高远,变成一种形而上的概念,于是日本人眼中的“道”成了批判宋儒的利器。

在日本,《论语》很受欢迎,《孟子》却遭到批判

孔子认为,理想的统治者若“仁民爱物”,便体现出了“道”。然而,如果有一天统治者要背叛了“道”该怎么办呢?孔子面对这样伦理的困境时,选择了逃避。而孟子却主张:尊重民众的权利,君主违背了“道”就该把他推翻,于是便有了“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者也”,“汤武革命,顺乎天,应乎人”等说法。

由于对“王”和“道”的关系处理不同,儒家的《论语》《孟子》在日本受到不一样的对待。据黄俊杰教授介绍,《论语》很受欢迎,伊藤仁斋推尊《论语》为“最上至极宇宙第一书”,可《孟子》却遭到批判,日本一些儒学者,甚至要把孟子从儒家中踢出去。只因他总是“煽动诸侯革命”,跟日本天皇万世一系的政治文化相悖。十八世纪时的学者荻生徂徕又重新加以阐发,提出一个孔子之“道”是“先王之道”的观点,认为“道”是尧、舜、禹、汤、文、武等君主创立的,否定它是民间自然生活形成,掐灭了有可能危害天皇统治的潜在火种,这实际上离“道”的本意已经越走越远了。

日本学者认为,“中国”不应是地理上的中国,而应该是文化上的“中国”

既然同样沐浴儒家思想的教化,日本人眼中的孔孟之学为何与我们所理解的孔孟大相径庭呢?

黄俊杰教授认为,这还要从“中国”这个文化概念的形成谈起。春秋以后,华夏文化慢慢形成了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观念。在儒家经典里,经常贬斥中国四边的文明水平很低,充满了文化唯我论和文化中心主义的思想。这种观念一旦传到朝鲜和日本,自然会和当地文化发生冲突。

到了十八世纪,日本“国家主体性”兴起,很多日本学者认为,“中道”、“春秋大义”等文化观念在中国都已不再存在,日本得孔子的“中道”,实现孔子“春秋之旨”。所以“中国”不应是地理上的中国,而应该是文化上的“中国”,它就在日本。儒家经典中很多带有中国中心论色彩的观点也都被颠覆。比如,针对著名的“华夷之辨”,十九世纪一位阳明学学者佐藤一斋就提出,从人的观点来看,有中心,有夷狄,从天的立场看,则没有中国,没有夷狄。谁真正得到孔子之道,谁就是中心。

黄俊杰教授分析说,儒家经典包括两个面向,一是政治认同,二是文化认同,两千多年以来,在中国本土二者是合一的。所以,在明清之际著名学者顾炎武看来,改朝换代只是亡国,如果异族入主中原,就是亡天下。正因如此,明朝灭亡后,浙江余姚的儒生朱舜水,才会想到去“乞师日本”,在他的心里,大明灭亡是信奉儒家文化的国家出问题了,要找日本这样的文明同类来帮助兴复明朝。

然而,对于信奉儒家思想的日本人而言,政治上自认为是日本人,文化上却以孔孟为精神上的信仰,当《诗经》、《尚书》等经典中,出现类似“中国”“夷狄”的词汇时,日本人就会主动“去脉络化”,将它们从中国文化的背景里抽出来,作为抽象的理念而不是具体的实体来理解。

儒学已经成为东亚文明的公分母

黄俊杰教授表示,在多元文化并立,中国迈向和平崛起的时代,中心和边缘日渐模糊,我们应该以更开阔的心胸,进行《儒藏》编纂工作,宏观儒学在中、日、韩、越的发展,不再预设中国是“中国”而其他国家是“夷狄”。

“2000多年前,孔子及其门徒固然活跃于中国山东半岛,如今,儒学已经成为东亚文明的公分母,求其同,存其异,《儒藏》的气派将更广大。《儒藏》工程要在二十一、二十二世纪全球化新时代中展现它的全球意义,就应该扩大视野,将儒学作为东亚各民族各文化的精神之源,才能真正成为东亚文明与西方文明对话的思想资产。”

知识背景

《儒藏》工程: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历来以儒、释、道三分天下,可千百年来。只有《佛藏》《道藏》,没有把儒家文化的典籍文献编辑为一个体系。2004年1月,北京大学联合25所大学和科研机构正式启动《儒藏》的编辑工作。项目包括《儒藏》精华编,收书500部,约1.5亿字,计划2021年完成;《儒藏》(大全本)将收书5000部,约10亿字,计划于2021年完成。还要编成一部《儒藏总目》和一部《中国儒学史》。日前,第一本样书已经问世。
《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 《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

先秦诸子名言警句

先秦诸子选读名句汇总如下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

2、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

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4、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

5、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老子

6、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

7、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庄子

8、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10、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1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12、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

1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14、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15、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18、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

19、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

2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2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2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2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

2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25、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

26、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子

27、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武

28、严家无悍勇,慈母有败子。——韩非子

29、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

30、小人谋身,君子谋国,大丈夫谋天下。——鬼谷子
1.子①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②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乎?”

出自《论语•学而》。《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宇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①《论语》中“予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说(yuè) ]通“悦”。 ③[愠(yùn) ]恼恨。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出自《论语•学而》。此话是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的。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①,患不知人也。”

出自《论语•学而》。①[不己知]不了解我。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①,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②。”

出自《论语•为政》。①[耳顺]一听见别人的言语便可分辨真假是非。 ②[不逾矩]不越出规矩。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出自《论语•为政》。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①。”

出自《论语•为政》。①[殆(dài)]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自《论语•为政》。

8.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出自《论语•为政》。

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①也。”

出自《论语•里仁》。①[自省(xǐng)]检查自己。

10.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出自《论语•公冶长》。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

2、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

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4、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

5、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老子

6、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7、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庄子

8、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10、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1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12、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

1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14、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15、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18、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

19、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

2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墨子:兼爱非攻
孔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公孙龙:白马非马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
孙子: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幼苗;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2.庄子说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不忘记自己生命的本源,不寻求自己的归宿。接受了自然赋予的生命而欣然自得,忘却了生死的变化而复归于自然。这就是叫做不以欲望之心损害自然之道,不以人为的力量去辅助天命之常,这就是真人了。

  3.孔子说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4.孟子说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重要),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人心所向、上下团结(重要)。

  5.墨子说

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而之容;镜于人,则知凶与吉。

君子不用水来当镜子,而是拿人来当镜子。用水当镜子可以看到自己的容貌,而用人当镜子则可以知道吉凶。

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

君子重自己一句话的诚信,甚于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

  6.荀子说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先考虑道义而后考虑利益的就会得到光荣,先考虑利益而后考虑道义的就会受到耻辱。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

  7.孙子说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了解敌方也了解自己,每一次战斗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对方但了解自己,胜负的机率各半;既不了解对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败。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8.列子说

形枉则影曲,形直则影正。

东西的形状歪斜了,它的影子也就弯曲了;身体挺直,影子也随着挺直。

得时者昌,失时者亡。

凡是顺应时机的就昌盛,违逆时势的便灭亡。

  9.韩非子说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文人们总是靠笔杆子扰乱法制,侠客们总是用暴力触犯律例。

  10.屈原说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在先秦诸子中,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的是谁

中国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是从先秦时期关于天人关系问题的争论中总结出来的。
战国末期荀子关于天人关系的重要命题,见于《荀子·天论》。荀子把“天命”理解为具有必然性的自然法则,认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即不能消极地顺从自然,而要主动地控制和利用它。为了克服这两种错误倾向,荀子第一次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辩证观点,明确划分“天职”与“人治”,
即自然与人为之间的界限。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对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作出了可贵的理论贡献,为中国哲学史上源远流长的天人之辩奠定了唯物论的思想基础。
荀子. 在自然观方面,荀子肯定“天”是自然的天,物质的天,自然界的变化有自己的规律,不受人的意志支配.如果人们加强生产,又节约开支,天不能使人贫穷;如人们荒废了生产而又奢侈浪费,天也不能使人富裕.这种“天”与人类社会的治乱无关系的主张,第一次从理论上把人与神、自然与社会区分开来,是对天命论的有力批判. 荀子还强调了人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中的主观能动作用.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指出人如果掌握自然规律,就能够使天地万物为人服务. 荀子这种驾驭自然为人类造福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上升时期的地主阶级在利用自然、发展生产方面的朝气和信心.
文章标题: 先秦诸子有关天人关系的名言有哪些啊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renshenggeyan/119320.html
文章标签:诸子  先秦  天人  名言  关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