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励志文章 > 文章正文

如何分辨一篇文章或者一首诗歌是有感而发还是无病呻吟

时间: 2023-08-20 19:01:1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8次

如何分辨一篇文章或者一首诗歌是有感而发还是无病呻吟

诗词鉴赏的方法

一、读懂内容——多角度把握诗词的内容

1.注意题目。诗歌的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古诗词中有的题目集中又含蓄地概括了诗词的内容、主旨。认真地分析题目,有时能很快地把握住所写的内容。

2.品味关键词。古诗词中的关键词最能体现古诗词丰富的内涵,慢慢品味,诗词的韵味顿生。

3.画面欣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会运用自己的想象去欣赏、品味侮一首古诗词,有意识地调动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4.体会诗中的意象与意境。古诗词中的形象与作者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往往是诗人丰富感情的流露。诗歌的意境美,往往是通过诗歌的意象创造出来的。为此要领会一首古诗中的意境,至少要弄明自以下几个问题:①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形象(即意象)?②这些景物形象引发了作者怎样的联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古诗词意境要抓住三个方面的内容:一要描摹诗歌图景,二要概括意境特点,三要剖析作者思想。

5.领悟深层含义。古诗词以含蓄委婉吸引读者,必须通过字面意思去深刻领会诗词的内容、意境。

二、赏“情”——初步把握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

“诗言志”“诗缘情”“诗歌合为事而作”,诗人写诗,绝非无病呻吟,往往是有感而发,感于外而发于心,发于心者即为“情”,古诗词常常以抒情言志来反映生活。如何初步确定诗的主旨呢?

1.首先应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遭遇经历、个性特征等。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经历、性格、所受的教育程度等不同,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也有区别。

2.其次是通过标题来确定。

3.再次是通过意象(人、景、物)来确定,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

三、赏“技”

“技”指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是指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三个方面。

1.抒情方式。抒情是诗的灵魂,诗人就是借此来言志抒怀的。诗人常用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可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因事缘情、咏史抒怀等。

2.修辞方法。修辞的运用可以丰富表达的内容,修辞方法的分析对理解诗的内容极为重要,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双关等。

3.表现手法。①托物言志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②用典。就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③诗人常用渲染、烘托、比兴、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借古讽今、抑扬变化、联想、衬托、对比、想象、照应、点染、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表现手法来增加诗词的表现力,以利于自己情感的表达。在赏析时应注意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四.赏“妙语”

妙语指精妙的词语,学会赏析凝练精准的词语,这是古诗词赏析的较高境界。

近几年的中考古诗词鉴赏注重了对词语理解的考查。词语的理解赏析,主要是分析其含义和表达作用,体会其妙处。考试时一是会问把某一个词换成某一个词行不行;二是会问某一个词用得很好,好在哪里。那么应从下面几方面作答:①抓住景物特征来表现事物:②能体现诗人赋予景物的情趣、情感和诗意:③能创造意境和谐美。根据字词品味这种方法,可以从人物、时空、动静、声色、远近、视听、刚柔、微宏这些角度来赏析诗句。

五、注重课外诵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自古以来人们的普遍认识,在古诗词的鉴赏能力的培养中,诵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寻成都红学大师

我想如果有的话,川大应该有。想找一位教授去听听他的课。想和高人交流一下。最好能有联系方式。实在没有,能告诉我是哪个院哪个专业哪个系的也可以。谢谢了。
  其实==我只是要将繁体字转换成简体字==但是我又找不到别的论坛之类可以让我这样转换==情急之下,想起百度,实在情非得已=.=!!楼主见谅
  摘要
  初唐诗风带着六朝陋习,陈子昂的出现将齐梁绮靡之风扭转过来,他的诗歌主张“风骨”、“风雅”、“兴寄”,将初唐诗格拉囘了一条健康的道路。但历史对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的评价却是一高一低,本文就他的主张及创作来探讨这种不协调性。

  关键词:陈子昂、风骨、兴寄、感遇诗、登幽州台歌
  壹、 前言
  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顶峰,但初唐的诗风却仍然延续著齐梁绮靡之气,尚未开创出属於自己的面目和特色。虽然自唐高祖李渊建国,政治上虽然已经改朝换代,文学上却还是齐梁余风的延续。元好问在其〈论诗绝句〉三十首之八中,论初唐诗风转变说:“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拈出了三位关键性的诗人:沈佺期、宋之问、陈子昂。沈、宋是初唐宫廷诗人代表,是诗风由齐梁过渡到初唐的总结。陈子昂则是齐梁风流弥漫下的一枝独秀,主张以“风骨”、“风雅”、“兴寄”振起唐诗诗格。
  历来对於陈子昂的评价总是集中在於他的诗歌主张,说他是有意识地扫除六朝以来绮糜之风并取得重大成绩的第一人,然而他的诗歌作品评价却不高,甚至说“似诵似说,似狱词,似讲义,乃不复似诗。” 本文将尝试从陈子昂的革新主张和诗歌创作的切入点,对他的文学主张及诗歌创作的不协调性来作探讨。

  贰、 陈子昂的革新主张

  在诗歌理论上大力扫荡齐梁诗风的影响,态度最激烈、成绩最大的,除了“初唐四杰”之外,还有陈子昂。陈子昂在他那篇著名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说: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徵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这可以说是一篇批评齐梁绮靡轻艳诗风的檄文。它的意义不只是在於明确地反对齐梁诗风,更重要的是提出了“风骨”、“兴寄”、“风雅”等对诗歌发展的美学要求,从而解决了矫正齐梁诗风的方法问题,在理论上指明了唐代诗歌的发展方向。

  一、 风骨

  从陈子昂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对东方虬〈咏孤桐篇〉的评价来看,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他所追求的“风骨”的含义。他说:

  一昨於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於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骨气端翔”,是说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要端庄雅正、高扬俊爽。“音情顿挫”,则指诗歌的音律应抑扬起伏,感情的表达应沈郁顿挫。“光英朗练”,是要求作品应有华美的辞采,以及明朗流丽的色调,只有这样,才能刚健有力,掷地有声。由此可见陈子昂所追求的“风骨”,已不仅是指作品所具有的思想感情力量。它实际上是对诗歌作品从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到语言形式、艺术风格等方面的要求。因为陈子昂倡导“风骨”的目的,是为了清除齐梁诗风的影响,反对纤弱浮华、无病呻吟的不良风气。因此他对诗歌的侧重点,便集中在要求诗歌作品应有充实的思想内容,和刚直强劲的感情力量上。

  二、 兴寄

  陈子昂的兴寄即是“感兴寄托” ,是要求作品中要寄托充实深沈的情志,“内心有深刻的感慨、沈郁的情思,发为文辞,自然易於慷慨多气,挺拔健举,具备风骨。” 有了感兴寄托充实於内,风骨自然洋溢於外。感兴寄托所感所兴并非沈、宋“不幸而挫阨放窜以死,则或追疻其所由得而其旨诽,或微挟其所自树而其旨亢。” 的悻悻不平,也不是无病呻吟的自我放逐,而是源自外在环境与诗人满腔理想抱负之间的互相抵触。前人解陈子昂的〈感遇〉诗题为“感於心,困於遇,犹庄子之寓言也。” 、“感之於心,遇之於目,情发於中,而寄於言也。” ,便可略知子昂寄寓其中的襟抱。

  三、 风雅

  “风雅之道”,就是主张诗歌创作要与社会实际密切结合,要关心社会,要干预政治。这种主张与当时盛行的宫廷诗风是对立的:宫廷诗歌以歌功颂德为主要内容,然而,“风雅”却是要求诗歌要有批判精神。 宫廷诗人把诗歌作为消遣的工具,“风雅”则要求诗人把诗歌作为关心社会、干预政治的手段。总之,提倡“风雅之道”,是为了对抗当时诗坛上盛行的绮靡诗风。提倡“风雅”,对扭转诗坛的不良风气有重要的意义。
  於是,唐诗在“初唐四杰”和陈子昂等人的努力下,诗风为之一变,从而使唐代诗歌开始走上了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尤其是陈子昂,在扭转齐梁诗风影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的好友卢藏用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中说:

  宋、齐以来,盖憔悴逶迤,陵颓流靡。至於徐、臾,天之将丧斯文也。后进之士,若上官仪者,继踵而生,於是风雅之道扫地尽矣。

  他称赞陈子昂:

  崛起江汉,虎视函夏,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

  但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也存在著某些偏颇,他的出发点是为了矫正当时诗坛上绮错婉媚、浮艳纤弱、无病呻吟的不良风气。他强调的是诗歌作品应有健康充实的思想内容,和刚直遒劲的感情力量,但他也因而了忽视诗歌的形式美:尤其是忽视对诗歌意境、韵味的追求,因此对他的诗歌创作也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参、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与他的诗歌主张有著密切的联系。当他在大力倡导恢复“汉魏风骨”、“兴寄”精神、“风雅”传统时,其实质就是要求诗歌创作要社会生活密切结合,并且要有充实的思想内容和刚健遒劲的风格。他不仅写个人遭际、羁旅苦辛、边塞生活及怀土伤别等传统题材,而且写当时重大的社会、政治题材,抨击社会的黑暗面。关心社会、关心政治、关心民生疾苦是盛唐诗歌的主要特徵,正是在这一点上,陈子昂给了盛唐诗人以积极的影响。

  一、 在继承“风雅”传统上

  〈感遇诗三十八首〉是陈子昂的代表作。其中有不少篇章批判历代君王荒淫亡国、武后弊政、世道昏暗,抨击统治者的残暴、奢侈与愚昧,有起衰救弊的积极作用。武后连年对外用兵,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陈子昂对此深表愤慨。如〈感遇诗 〉第二十九首:

  丁亥岁云暮,西山事甲兵,赢粮匝邛道,荷戟惊羌城。
  严冬岚阴劲,穷岫泄云生。昏曀无昼夜,羽檄复相惊。
  拳跼竞万仞,崩危走九冥。籍籍峰壑裏,哀哀冰雪行。
  圣人御宇宙,闻道泰阶平。肉食谋何失,藜藿缅纵横。

  丁亥是垂拱三年(西元687)。这年冬天,武后欲用兵雅州,击生羌,陈子昂上书谏阻。这首诗即记此事。诗人真实地描写了士兵们在冰天雪地、高山深谷中行军的情形,对他们的苦难深表同情。同时也点明了当权者的失策,是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根源,尖锐地抨击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但他并不是反对一切战争,对抵御外族入侵的正义战争他是极力拥护的。如〈感遇诗〉第三十七首:

  朝入云中郡,北望单于台。胡秦何密迩,沙朔气雄哉。
  籍籍天骄子,猖狂已复来。塞垣兴名将,亭堠空崔嵬。
  咄嗟吾何叹,边人涂草莱。

  诗人严厉地谴责突厥贵族屡犯边境,使边民惨遭涂炭的罪行。同时也对边将的无能表示愤慨,对士卒抛尸沙场表示深切的同情。隋代以来,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作品不少,大多以描绘边塞风光,表现慷慨从戎、捐躯报国为主题,像陈子昂这样具体描绘人民疾苦、针砭时政的作品却几乎没有。这是边塞诗创作中的一个突破,它使这一题材更富於现实性,深刻的反映社会生活。对盛唐诗人,尤其是对高适的边塞诗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陈子昂有些作品甚至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最高统治者,对他们的荒淫、昏瞶,表示极大的愤慨。如〈感遇诗〉第二十八首:

  昔日章华宴,荆王乐荒淫。霓旌翠羽盖,射兕云梦林。
  曷来高唐观,怅望云阳岑。雄图今何在? 黄雀空哀吟。

  章华台是楚灵王纵酒狂欢的地方。汉代的边让有一篇〈章华台赋〉,藉楚灵王荒淫误国的史实批评汉灵帝,对此陈子昂不会不知道。因此,这首诗借古讽今,它的政治寓意是很清楚的。
  而如果说这首诗还是借古讽今的话,那麽〈感遇诗〉第十九首则是直接针对当时政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而发的:

  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黄屋非尧意,瑶台安可论!
  吾闻西方化,清净道弥敦。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
  云构山林尽,瑶图珠翠烦。鬼功尚未可,人力安能存?
  夸愚适增累,矜智道逾昏。

  崇信佛教在唐代十分盛行,武则天就倡导礼佛,大造佛寺,广度僧徒,为此耗费了大量财力,这在当时是个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这首诗显然是有感而发,对最高统治者的昏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反佛的理由虽然并不新鲜,但把它写入诗中,却是前所未见的事。
  陈子昂不仅关心政治,也关心社会。他对社会的黑暗,世态的炎凉,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等丑恶现象也作了深刻的揭露和鞭挞。如〈感遇诗〉第十首:

  深居观元化,悱然争朵颐。谗说相啖食,利害纷凝凝。
  便便夸毗子,荣耀更相持。务光让天下,商贾竞刀锥。
  已矣行采芝,万世同一时。

  陈子昂把唯利是图、互相倾轧的世态写得十分深刻。在结尾表达了避世隐居的愿望,流露出厌世的情绪。耿介之士不被社会所容,只能遁世隐居,这是封建社会才德之士共同的人生悲剧。
  像陈子昂这样,把诗歌创作与社会政治生活紧密地结合,把批判的锋芒,直接对著重大的社会现象、政治问题,甚至最高统治者,这对宫廷诗人来说是不可想像的,即使是在已经远离了宫廷生活的“四杰”等人的诗歌中,也是少见的。这种新的倾向,为盛唐诗歌反映社会现实开辟了新的方向。

  二、 在追求刚健的“风骨”上

  风骨刚健,是陈子昂针对齐梁诗风绮靡纤弱的弊端,而对诗歌提出的一种美学要求。它要求诗歌要内容充实,要具有一种高昂充沛的感情力量。这在他那些抒写忧国忧民、抱才用世、奋身报国思想的诗篇中有很好的表现。如〈感遇诗〉第三十五首: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
  谁言未亡祸,磨灭成尘埃。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西元696年) ,陈子昂随武攸宜征契丹,深入塞垣,登山远望,怀古之情便悠然而生。这首诗抒写了陈子昂“感时思报国”的豪情,以及壮志难酬、“磨灭成尘埃”的忧愤,感情慷慨激越,风格豪迈,是一篇骨气端翔的佳作。而《登幽州台歌》更是一首千古绝唱: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卢藏用在《陈子昂别传》说:

  子昂体弱多疾,感激忠义,常欲奋身以答国士。自以官在近侍,又参预军谋,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建安谢绝之,乃署以军曹。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书记而已。因登蓟北楼,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时人莫不知也。

  这段文字敍述了此诗写作的背景。陈子昂随武攸宜征契丹,数进谏言,不被采纳,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浩歌泣下,抒发了千古贤士怀才不遇的孤独悲凉之感。陈子昂用“前”、“后”表现绵长的时间感。 用“天地悠悠”表现辽阔苍茫的空间感。陈子昂正是在这广阔无垠的背景下,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慨然独立的自我形象。此诗语言苍劲奔放,意境高远,感慨遥深,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他的送别诗也写得格调高昂,风骨刚健,如《送魏大从军》: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孤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独有汉臣功。

  这虽然是一首送别诗,但却没有落入缠绵悱恻、凄苦悲切的窠臼,而是从大处著眼,激励对方立功沙场。首联以春秋晋国大夫魏绛比喻魏大从戎远征,并藉“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霍去病激励出征者。颔联点题,写送别,言魏大应踵继为六郡之雄的赵充国,“矢志谋国”。颈联记其所历之地。末联勉励魏大应效法刻石铭功的汉代名将窦宠,灭虏凯旋,建功立勋。这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言律诗,首节响亮,用典贴切,格调高昂,诗风雄健。
  在《东征答朝臣相送》中,陈子昂则表现了豪迈的情感:

  平生白云意,疲薾愧为雄。君王谬殊宠,旌节此从戎。
  挼绳当系虏,单马岂邀功?孤剑将何托。长谣塞上风。

  忠君报国,建功边塞,充满奋发向上的精神,全诗一气呵成,感情豪迈激昂,英气逼人,读来令人如闻战鼓,有气壮山河之势。另外,《送别出塞》、《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等,也都写得风骨遒劲。

  三、在倡导“兴寄”精神上

  兴寄,就是要求诗歌创作要感物起兴,有感而发,发而有所寄托,也就是说诗歌作品应有深刻的思想意识。陈子昂就有不少兴寄深远的佳作,如〈感遇诗〉第二首: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诗人以兰若自比,寄托了自己的身世之感。前四句极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写自己芳洁的品格和超群的才华。后四句以兰若的逢秋凋落,而芳意未成,暗喻自己不被知遇,因而功业不就,大有美人迟暮之感。托物寓意,兴寄深远。〈感遇诗〉第二十三首则以翡翠鸟自比,含有自惜之意:

  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林。何知美人意,娇爱比黄金?
  杀身炎洲裏,委羽玉堂阴。旖旎光首饰,葳蕤烂锦衾。
  岂不在遐远? 虞罗忽见寻。多材固为累,嗟息此珍禽。

  翡翠鸟筑巢南海的三珠树上,不幸被美人所爱,於是惨遭杀害。陈子昂奇才美德,不同流俗,后为武后赏识,名列朝班,不料遭谗入狱。翡翠鸟的遭遇不正是诗人的写照吗? 翡翠鸟巢居南海尚遭杀害,自己即使隐居山林,也难幸免於难。全诗以“多材信为累”作结,寄寓了诗人深沈的感慨。陈子昂还有一首《修竹篇》,此诗的序文一向为人所重,而诗却很少有人注意。其实这首诗兴寄深远,应该说是最能体现他所提倡的兴寄精神的。

  龙种生南岳,孤翠郁亭亭。峰岭上崇崒,烟雨下微冥。
  夜闻鼯鼠叫,昼聒泉壑声。春风正淡荡,白露已清泠。
  哀响激金奏,密色滋玉英。岁寒霜雪苦,含彩独青青。
  岂不厌凝冽,羞比春木荣。春木有荣歇,此节无凋零。
  始愿与金石,终古保坚贞。不意伶伦子,吹之学凤鸣。
  遂偶云龢瑟,张乐奏天庭。妙曲方千变,箫韶亦九成。
  信蒙雕斲美,常愿事仙灵。驱驰翠虬驾,伊郁紫鸾笙。
  结交嬴台女,吟弄升天行。携手登白日,远游戏赤城。
  低昂玄鹤舞,断续彩云生。永随众仙去,三山游玉京。

  序文中说:“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首,当有知音,以传示之。”可见这首诗是有所寄托的。诗的前半部分写竹出身高贵,生活在一个幽雅的环境中,因而培育了不畏风寒、四季长青的坚贞品格。陈子昂出身富家大族,任侠仗义。卢藏用说他“感激忠义,常欲奋身以答国士。” ,又称赞他“子之生也,珠圆流兮玉分洁。子之没也,太山颓兮良木折。” 陈子昂人冰清玉洁、超凡脱俗的品格,与诗中的竹是何其相似!后半部分写竹因其优良的质地而被黄帝的乐师伶伦采割,雕凿成箫,用来歌颂神灵,从而飞上天庭。陈子昂也是由於才华出众,才受到武后的赏识。因此他向“知音”者暗示,希望能得到朝廷的重用,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这首诗托物寓意,兴寄悠深,可以说是一篇“兴寄”的典范作品。
  当然,提倡兴寄精神,主要目的在於强调诗歌应该有深刻的思想意义,要有感而发,使而有所寄托,不作无病呻吟,而不在於是否采用比兴手法。有些作品虽然没有采用比兴手法,但同样体现了兴寄精神。如陈子昂的《燕昭王》: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诗人登上碣石阪,遥望当年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引起无限感慨。燕昭王为报齐仇,图霸业,建馆筑台,延招天下贤士。而今遗迹虽存,却“丘陵尽乔木”,令人怅然。这首诗虽然没用比兴手法,但却明显地寄托了对当权者压制贤才,使有才之士报国无门的感慨。

  在陈子昂的诗歌中表现出来的风雅传统、兴寄精神和刚健的风骨,其基本精神是要求诗歌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要有劲健刚直的思想力量和高昂壮大的感情力量。这在当时诗坛仍受到绮靡纤弱诗风影响的情况下,确有起衰救弊的作用。对此,后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李阳冰说:“陈拾遗横制颓波,天下质文翕然一变。” 胡应麟也说:
  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张子寿首创清淡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孟云卿,本子昂之古雅,而加以气骨者也。子昂〈感遇〉,尽削浮靡,一振古雅,唐初自是杰出。
  由此可见,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多麽巨大的作用。他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也对盛唐诗人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他是唐诗开创时期在诗歌革新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功绩的诗人,杜甫称赞他:“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对他在唐诗发展上的功绩有高度的肯定,也反映了唐代诗人的公论。盛唐诗人,关心政治,心系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精神,也在他这裏吸取了宝贵的精神。

  肆、 后人对陈子昂的评价

  陈子昂在初唐诗歌革新中的功绩,后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旗帜鲜明地反对浮靡轻艳的齐梁诗风,倡导“风骨”、“风雅”、“兴寄”,对扭转初唐时期诗歌创作中,题材狭窄、内容贫乏、华而不实、轻艳纤弱的弊端和不良风气,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从而使唐代诗歌走上了一条与社会生活密切结合、干预政治、关心民生疾苦的道路。陈子昂的诗歌创作,正是在他的这种诗歌革新主张的指导下进行的。他的诗歌作品大多是有感而发,题材广泛,内容充实,感情强烈,诗风刚健,广泛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面貌,从而大大地开拓了诗歌的表现领域,成为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先驱。正是在这一点上,后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唐兴,文章承陈、隋之弊,子昂始变雅正,敻然独立,超迈时髦……继往开来,中流砥柱,上遏贞观之微波,下决开元之正派。” 。
  然而,他的诗歌创作也存在著明显的偏颇和不足。虽然他主张诗歌应有刚直的思想力量、劲健的感情力量和完美的艺术形式,但其目的是为矫正“彩丽竞繁”、内容贫乏的浮靡诗风,侧重点是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因此,有时仅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而写诗,忽视了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作品而对形式美的要求,尤其是忽视了对意境、韵味的追求。因而他的诗歌作品往往理胜於情,气胜於辞,质胜於文,淡乎寡味,缺乏感人的艺术力量。王夫之说他的〈感遇诗〉“似诵似说,似狱词,似讲义,乃不复似诗。” ,虽有点偏激,却也一针见血,切中其弊。他的〈感遇诗〉中确实有一些类似于玄言诗的抽象说理的作品,如第八首的“吾观昆仑化”、第三十八首的“仲尼探元化” 等。他的诗歌在艺术形式上远不及“四杰”、“四友”、“沈宋”的华美精致。因此,后人虽然对他在初唐诗风转变中的作用交口称赞,但对他的诗歌作品却评价并不高,他的作品真正活在读者心中的也只有《登幽州台歌》等寥寥数首,远逊於“四杰”,甚至也不及因人品而遭讥的“沈宋”。另外,陈子昂的诗歌几乎都是五言,其中绝大部分是古诗,可见他不太重视形式精致的格律诗的创作,这也说明他有忽视诗歌形式美的倾向。
  总之,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在初唐诗风转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的诗歌创作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但也存在著某些严重的偏颇和不足。应该说,这是对陈子昂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作出的比较公允的评价。

  伍、结论

  陈子昂与沈、宋、初唐四杰虽在唐诗发展转变上,共同体现了时代蕴育的新变之势,但当沈、宋等人仍披著齐梁风流的外衣、赋开阔壮丽的唐诗,新意虽具却发展有限时,陈子昂则完全捐弃了齐梁旧习,以复古结合汉魏风骨与盛唐气象,登高一呼而成为风气的先驱者。正如叶燮所言:“从来豪杰之士,未尝不随风会而出,而其力则尝能转风会。” 陈子昂以其才识学力,承风会所育,却又不为风会所囿,大力扳转,乃是他高於同时代诗人的根本因素。在当时,他的诗歌创作虽不受重视,甚至“不得列於诗人之什 ”,但他“名与日月悬”的深远影响,又岂是其他诗人所能比拟。

  参考书目
  1.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十一之〈论诗三十首〉其八,台北:台湾商务,1967。
  2.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三,《姜斋先生文集》,台北:台湾商务,1965。
  3.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三,《姜斋先生文集》,台北:台湾商务,1965。
  4.王世贞《全唐诗说‧东白草堂集序》,台北:台湾商务,1965。
  5.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上海古籍,1996。
  6.杜甫《杜工部集》卷七之〈过陈拾遗故宅〉,台北:台湾学生,1971。
  7.沈德潜《唐诗别裁》,台北:台湾商务,1968。
  8.胡应麟《诗薮》,上海:上海古籍,1995。
  9.高秉《唐诗品汇‧五言古诗叙目》,上海:上海古籍,1988。
  10.杨士弘《唐音》,台北:台湾商务,1981。
  11. 杨家骆《新校陈子昂集》卷一,中国学术名著第六辑,台北:世界书局,1964。
  12.叶燮《原诗》,北京:人民文学,1979。
  13. 萧华荣《中国诗学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96。
去川大或川师大打听一下,但是可以先告诉你,没有。但你至少可以找到研究红楼梦的,还有,他们可以给你提供线索。
另外,南充的西华师范大学有位周子瑜老先生,对红学很有研究。
刘心武,周思源,都上过中央10台的百家讲坛的。
可以去中央电视台的官方网站上找视频看的。那里也有邮购的。
书也有很多,一般的书店都有。
补充下,前者很敬重后者的。
川大中文系就有啊,你去打听一下就好了!!!
回答者:anndysunier - 秀才 二级 7-16 23:01

刘心武
回答者:匿名 7-17 19:33

去川大或川师大打听一下,但是可以先告诉你,没有。但你至少可以找到研究红楼梦的,还有,他们可以给你提供线索。
另外,南充的西华师范大学有位周子瑜老先生,对红学很有研究。
回答者:西川道 - 秀才 二级 7-18 16:28

刘心武不知道在不在成都,那个成不了都市的成都市!
回答者:allyouget - 试用期 一级 7-18 17:52

买一些刘心武的书和碟看一下就够了

参考资料:个人建议...仅作参考....
回答者:mfkfqbss - 秀才 二级 7-23 11:05

看一下就够了
回答者:灵灵凝凝 - 助理 二级 7-30 09:41

刘心武
买一些刘心武的书和碟看一下就够了
看一下就够了

谈谈诗词中的情景交融

文/乔平

不管是古诗词还是现代诗,一首成功的诗词,情与景的调配都是需要精心设计的。

如果一味地摹景写物,诗词会显得过于坐实。如果一味的抒情,诗词则显得空洞。只有情景交融,将情感导入景物,这样写出来的诗词才有味道,才能打动读者。

意思就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不断更替,寒冷的天气使人不愉快,温暖的日子使人感到舒畅。客观景物的变化,使人的心情受到感染。一年四季有不同的景物,这些景物又有不同的形貌,人的感情是随着景物变化而变化的,诗文是抒发这种变化着的感情的。

也就是说,作家是触景生情,作品是有感而发。“感”哪里来?当然是来自生活。“情”如何生?“生”于“触景”。因此,要有“感”必须接触生活,要“生情”必须“触景”。

无景之情,就会是无病呻吟,有景无情,就是堆砌景物,这样的作品会索然无味。

总结几种常见的导情入景(入物)方法:

1.情景一致 ,即将情感寄托在一种相同的景物上。

比如:人聚则月圆,人离则月缺,人愁则终日霪雨,人喜则处处生花。将情寄托在这种类似的景物中,就属于情景一致。

例子:

诏书和春天一起到来,被贬在永州十年的人,突然获得京都征召令,多少年的郁闷,突然一扫而光,但随着心中新的希望,眼前处处是新花开放,这些新花就是感情的化身,新花无穷,正是作者无穷的愉悦心情的寄托,这个就是高兴,典型的情景一致。

再比如杜甫的《宿赞公房》,诗中有一联 “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

旅途相逢,一样是流落天涯,暂且欢聚一夕,陇月也向人团圆了,自然给同病相连的人带来不少安慰。“相逢、月圆”很和谐,物喜人喜。这个也是情景一致。

2.情景不一致,景与情冲突

情景不一致,是相反的,往往由物我的冲突,造成悲剧性的内在张力。

比如:鸟双而人单,人老而心壮,水东流而人西去,牛郞织女七夕聚会而我孤单等等……这是有意安排一些与情感相反的景物,让景物起到反衬的效果,从而加强情感的力量。

例子:

杜甫这几句诗,就是以双鸟飞翔与人事参差来做相反的描写,鸟儿犹不失俪匹,人却不如鸟。通过情与景的不一致,物和我的矛盾冲突,使诗的味道更浓。

3.以景截情

以景截情,说白了就是一句写情,一句写景,情还没抒尽,便以景截住,让饱和的感情将景渲染的异常美妙。

例子:

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此时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

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于是,看到“灯”,觉得是失去光焰的“残灯”;连灯的阴影,也变成了“幢幢”──昏暗的摇曳不定的样子。

“风”,本来是无所谓明暗的,而今却成了“暗风”。“窗”,本来无所谓寒热的,而今也成了“寒窗”。只因有了情的移入,情的照射。

情的渗透,连风、雨、灯、窗都变得又“残”又“暗”又“寒”了。“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入寒窗”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是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会一体,妙合无垠。

情和景,事情不如愿,花却照旧开放。

这首诗里“身事岂能遂,兰花又已开”上句抒情,下句写景,两句看起来似乎不甚相关,但贾岛却将十个字贯联一气,凑合成一幅绝妙的对联。

想归嵩丘草庐而不得,突然迟回漂泊。后面不接着继续说自己的牢骚,却反问一句“身事岂能逐”,言外有许多牢骚。下句又不接着发牢骚将牢骚吐尽,不感叹自己一年又已逝去,而写兰花又已开了。这样用景将情截住,情却直透进景里去了。

诗人有多少对时光蹉跎的怨,可以让人听到他长声的感叹。流光如水,春兰又开,面对春兰,诗人却是个潦倒多病的他乡羁客,这些愁绪,都弥漫在言外。

诗人急促而高声的呼叫“兰花又已开”时,没有一丝快乐,却有许多难以言表的心酸。这个就是以景截情手法的神韵所在。

情与景,不仅是诗歌中最重要的两大要素,其他文体,如记叙文写作,也是重要的技巧之一。历届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古典诗歌鉴赏题,也常常涉及到这样的内容。了解和学习情与景的知识,无论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还是对文学创作都大有裨益。

=//END

文章标题: 如何分辨一篇文章或者一首诗歌是有感而发还是无病呻吟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lizhiwenzhang/17777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