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0-04-02 16:57:26 | 作者:晓叶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26次
孟子其人,成就颇多。须承认,在治国层面,孟子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理想主义者。也正因此,其治国理论为当权者所弃用,为春秋战国时代所淹没。
齐桓晋文之事,为《孟子-梁惠王》上篇中凡七章第7讲。
在这讲文章中,孟子所论述的核心思想是“保民而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在这个主题下,孟子提出两大措施:一,实行仁政。二,发展经济,制民之产。又以实行仁政为重点,从齐宣王可否实施仁政与以齐现状能否图霸天下两个方面着重分析。孟子语言精致,可谓巧言令色,看似无言以对,但仔细推敲,其实漏洞百出。
在讲齐宣王其人可否实行仁政时,孟子举了两个例子。先谈祭钟仪式一事,以羊换牛且不说是否违反礼制,单从其推理来看,以“吾不忍其觳觫”,齐宣王于心不忍杀之,推断出其有大仁大爱,实为不妥。首先齐宣王此举,可以说是有怜悯之心,但仁爱却不能直接推却;其次,一国之君仁爱之举,在于国家政令,在于国家法制,在于国家赋役制度;轻徭薄赋,轻缓刑法才可以体现仁君爱民,如果以一小事推及整个国家,未免失当。
再来讲孟子谈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一例。以力足以举百钧,又以挟太山以超北海为例,进而引出齐宣王行仁政不是本身不可以,而是不去做。这里的类比推理看似合理,实则是一种巧辩,为什么要这么说?这里要谈到一个唯物性:以人的力量本来就举不起3000斤重的东西,更别说携泰山以超北海,这是人本身所不能达到的。在这样一个前提之下,接着孟子又引出不足以举一羽和为长者折枝两个反例,这两个确例子却可人为的用意志操控。以一个受制于客观条件不能做到的事情,和一个可以为主观所能调控,能够随着自己的意识做决定而做的事进行比较,那么很自然的会得出后者具有可实施性。以此来推断仁政有可实施性,是片面的,断章取义的,是缺乏一个有力的理由证明说服的。
随后孟子与齐宣王讨论其统一天下的可能性。齐宣王的政治理想是: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然而孟子却称此为缘木求鱼,殆有甚焉!孟子认为,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意思就是说齐国想要统一天下,由于其国力有限,必然会失败。我们反过来推敲孟子所讲,实为不堪一击,就拿当时西方秦国来讲,不也是方千里者九,秦居有其一吗?随后正是秦国励精图治,统一天下。所以说,土地多少不是统一天下的核心要素,虽有天下不过1/9的土地,但如果要统一天下,也不是不可能的。再者,孟子所讲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明显是错误的,中国上下5000年,多少战争都是小寡弱战胜大众强,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等。所以说孟子在这里的论述是站不住脚跟的。齐宣王在他的巧妙语言下只会丧失判断能力,由其摆布,而不会正确思考看待。
最后孟子向齐宣王提出治理国家的措施,一个是制民之产,一个是谨庠序之教。这里的制民之产,也就是实行井田制。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和财产,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但是我们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一下,当时处于一个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铁器牛耕普及,个体小农经济强势发展,井田制出局已经是时代发展之必须,而孟子却试图实行井田制,实则是一种倒退。此外孟子提出的发展经济的主线措施,看似是人民和乐,百姓幸福,大有可为!实则不然,首先发展经济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是要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然而此时的齐国处于列强雄起,诸侯争霸的战乱环境之中。在一个战乱的格局中塑造一个人人快乐幸福的理想型经济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国家国防需要征发人力资源服兵役,这势必与小农经济下所需要的农耕人力发生冲突,两者是很难做到兼顾的。既想在农业上投入大量的劳动力使人民生活富足,又想使国家强势,军队强大,边境安定;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顾此必失彼。所以说孟子所讲的经济政策是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
以此来看,孟子的治国理论过于理想,不切实际。自然也不能够适应当时的社会变革潮流,不能够取得新兴地主阶级的信任,自然也不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下去,失败已经成为定局。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