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王路:轮回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三字经06)

时间: 2020-03-24 19:17:58 | 作者:王路在隐身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26次

王路:轮回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三字经06)

  (此文是在善导书屋的讲座。感谢宗道法师和各位听众。这是第六讲,约18000字。)

  1、

  讲今天的内容之前,先讲个词:无我。

  佛教讲“无我”,我们学佛,嘴上说“无我无我”,心里很难理解“无我”,更难接受“无我”。如果理解了,接受了,就从凡夫变成圣者了。之前讲过,成为圣者要断三结,其中一个就是“身见”。“身见”包括“我见”和“我所见”。我见,就是认为什么东西是我;我所见,就是认为什么东西是我的。

  大家想想:父母是不是我?父母不是我。但父母是我的父母,这也是身见,是“我所见”。同样,子女也不是我。但你再想想:一个女人刚怀孕的时候,孩子在肚子里,这时候孩子是不是我?如果说不是我,那还没怀孕的时候,身体里的一个卵细胞,是不是我?如果说不是,那身体里的其他细胞,是不是我?如果说都不是,那把所有细胞都排除掉,我还剩下什么?如果说卵细胞是我,那为什么慢慢从它变成另外一个人了呢?从哪一瞬间开始,本来是我的东西变成不是我的呢?

  世间经常说:这关你什么事?这人跟你有一毛钱的关系吗?从缘起上看,关系大了,不止一毛钱。一切有情,都是自己过去世的父母,自己跟过去的父母,能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吗?

  为了理解“无我”,我们看一道数学题。

  假设25年是一代。我们算算,自己的直系血亲,在每一个时代有多少。举个例子,现在你是1岁,那么,25年前,你的直系血亲,活在世界上的有多少?肯定是2个,父亲、母亲。那50年前呢?是4个。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里不算父亲母亲,只算每一代的人。75年前,8个。100年前,16个。那200年前呢?16乘以16,256个。400年前呢?256乘以256,65000多个。800年呢,43亿。

  这是没跑儿的。你想想,这里面哪一个人少了,自己都生不出来。这里面每一个人,都是父母生的。少了一个人,都没有办法往下生,我们就不会今天在这里,是不是?

  400年前是什么时候?1619年,明朝万历年间。生活在那个时候的人,是我的直系血亲的,有没有6万个?实际上是没有的。为什么呢?你再往上,看800年前的时候,就能看出来:800年前,我的直系血亲应该有43亿,那是南宋,1219年的时候,但那时候,整个地球都没有43亿人。数学是不会错的。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果呢?

  因为,这43亿人里面,有很多重复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生了不止一个孩子,到后来,他不同的后代,又结婚了,结婚生下的孩子,通过不同的线往上找直系血亲,都能找到他身上。这43亿条线,是有的,确确实实存在43亿。但是,人是没有43亿的,线在中间合并了不少。

  就算这样,在南宋那个时代,我们的直系亲属,几十万大概也是有的。这意味着什么呢?那时候天天打仗,在战场上两个人厮杀,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打死了,这两个人可能都是我们的直系血亲。如果我们把直系血亲叫做父母,男的都叫做父亲,这就意味着,我们的父亲把我们的父亲杀死了。

  儒家讲,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你怎么跟这个人不共戴天呢?杀掉你父亲的人,就是你的父亲。

  再反过来想,战场上两个人厮杀,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杀死了,如果他们都有后代,都一直在繁衍,没有断种,他们的后代通婚的几率是多少?

  百分之百。不需要太长时间,大概只需要几百年,他们的后代通婚的几率,就接近百分之百。

  这意味着什么呢?作为他们的后代第一次通婚生下的孩子,可以说他的父亲把他的父亲杀死了。杀人者,和被杀者,都是他的父亲。而且,他往后的每一代,都有这个特点:自己的直系血亲,在过去互相残杀。

  刚才是往前看。现在我们往后看。假如一个人,能通过时光机,看到800年后,会有什么情况?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他断种了。800年后,世界上没有他的直系后代了。如果他没生育,或者他生育的后代,慢慢都断后了,就是这样。这种情况,用传统的观点看好像很悲惨,绝后了嘛。但是,另一种情况可能更悲惨。他亲眼看见,自己的后代把自己的后代打得头破血流。

  想象一下,有两家人,一家人没有孩子;另一家人有三个孩子,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女儿把大儿子杀了,小儿子又把女儿杀了——这两家人,哪一家更痛苦?

  其实,世间只有两家人,一种是第一家,一种是第二家。把时间放长一点,活下来的都是第二家小儿子的后代。为什么说我们生下来就有罪呢?很简单,我们祖上杀过人。不然你活不下来,你的祖上就被别人杀掉了。佛教讲,业不重不生娑婆,就是这个意思。哪一个资本的毛孔里,没有流着血呢?这还不应该忏悔吗。

  在农村,往前数一百多年,可能村子里就一户人。一百多年后,就生出了一个村子。村子里面的人互相斗。假如老祖宗在祖坟里看到这些,他会是什么心情呢?一个人把另一个人腿打断了,打人的是我的后代,腿被打断的也是我的后代。整个村子里的人,哪个是我,哪个不是我?

  佛教的“我”,有两重含义:常、一。常,就是不变,恒常。如果有什么东西永远这样,那就是常,就可以说它是“我”。如果有什么东西,永远是一个,不会变成两个、三个、多个,也可以说它是“我”。

  我们的身体不是这样子的,生老病死,一直都在变化。等到死了,身体也分离了,活着的时候,手和头在一起,大拇指和食指总是挨着。等到死了,烧掉,就不在一起了,有些被烧成二氧化碳,飞到天上去了,剩下的骨头、灰尘,也分散了。身体不会永远是一个。

  心呢?心也不是一个。心,或者叫识,是轮回的。既然轮回,为什么不是灵魂呢?因为谈到灵魂,好像指的是“一个”东西,比如一个人死了,投胎成一只猪,好像有“一个”灵魂,从人这里跑到猪那里。其实,轮回是非常复杂的。识,既不是“恒常”的,也不是“一个”,不具备“我”的特点。

  大家思考一下:我们说,一个人造了恶业,下辈子到地狱去,那到底是他这一辈子干的所有事情,加在一起,把他带到地狱的呢?还是这辈子干的某一件事情,把他带到地狱的呢?

  很多人说,是一辈子造的业加一起。其实不是,就是一件业。大家记住这句话:“一业引一生,多业能圆满”。 业,有两种:引业和满业。引业,就是牵引我们投生的业。一期生命,就是由一个业牵引投生的,只有一个引业。满业可以有很多,引业只有一个。我们这辈子,生而为人,是因为上辈子或者上上辈子的某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就感得一场人身,不是很多事情。其他很多事情,作为满业,起到什么效果呢?决定你生在富贵的家庭,还是贫贱的家庭,是不是健康,是不是聪明,有没有先天的残疾,等等。而得到人身,是引业。一辈子只能由一个业来引,而且一个业只能引一辈子。

  我们有时候说,谁今天干了一件事,将来肯定下地狱。这是对的。下地狱也好,堕畜生道也好,都是因为一条业,不是因为很多业的累积,很多业的累积可以让我们堕三恶道很多次。这叫“一业引一生”。

  业还可以分四种:顺现受、顺生受、顺后受、不定受。顺现受,就是这辈子就受报;顺生受,就是下辈子受报;顺后受,就是下下辈子或者更远的以后受报。不定受,就是说不定什么时候受报,也可能不受报了。

  那么,大家再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我这辈子造了一个顺生受的善业,可以让我下辈子生到欲界天;之后我又造了一个顺生受的恶业,可以让我下辈子生到地狱;顺生受的业是定业,下辈子决定要受的,那我下辈子到底是生到天上,还是堕到地狱?

  这个问题很重要,大家可以好好想想。

  实际上,“我”死的时候,不同的业要分道扬镳了。那些善的,要生天的业,就在我死亡的一刹那,生天了;那些恶的,要下地狱的业,就往地狱去了。如果还有继续生在人间的业,它们就继续跑到人间去。生欲界天的,得到往欲界天的中有;生地狱的,得到往地狱的中有;生人间的,得到往人间的中有。就这样,“我”被大卸八块,各奔东西了。其实是被卸了无数块。

  我们想象一下:有个人,养了一只羊,羊被狼吃了,他把狼打死吃了。如果我们考察它们的上一世,发现这个人,是上一世的张三干了某件好事,投胎成人;这个羊,是上一世的张三干了某件坏事,投胎成羊;这个狼,也是上一世的张三干了某件坏事,投胎成狼。

  那么,张三怎么看他的下一世?——我养了一只我,我把我吃了,我把吃我的我打死了,又吃了。——到底谁是我?谁不是我?

  所以佛教说“无我”。虽然无我,因果丝毫不乱。投生到恶趣,就是因为恶业;投生到善趣,就是因为善业。一点都不含糊。

  打个比方,一个人生了十个孩子,有将来成为大富翁的,有将来成为乞丐的,有将来遭遇灾难残疾的,有将来变成犯罪分子的。但每一个都是他的孩子。如果你造了恶业,将来生地狱的那个有情,你说他不是你,但他就是因为你的恶业生到地狱的。

  我们看公司,有些大公司,有很多事业部。有些事业部之间,甚至互相抢资源,把其他事业部看成对手,觉得他们不是我们。但上面的领导看,这些都是我们公司。

  再比如,我们现在坐在这里,是一个集合,等到讲座结束,我们就各自回家,就分散了。什么是死亡呢?死亡就是分散。有个偈子: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会合要当离,有生无不死。凡是积聚的,总要销散;凡是聚合的,总要分开。有情活着的时候,是聚合,四大五蕴的聚合;死的时候,四大五蕴分散了。

  这场讲座结束,我们就散了。各自回家。我们各自有各自的路,谁也不会走错。我们根据自己的业,走向自己的路。

  这种分散,是在死亡的瞬间发生的。佛教叫“死有”。下一刹那就进入中有。进入中有之后,就暂时又像是“一”了。我们看到的一个人,一个中有,好像是“一”,实际上,它是“多”的集合,是多种业的聚集。但只有在“死”的刹那,才显现出来“多”的分散相。同样,我们看到的“多”,十方所有诸众生,好像是“多”,实际上,它也是“一”,是诸法所共的空相。但只有在觉悟的刹那,才显现出来“一”的所共空相。

  当我们大家,共同在一个屋里的时候,像现在,我们是同安危的。如果房间起火了,或者塌了,我们都要受伤害。如果我们已经各自回家了,房间再有什么问题,我们也会惋惜,但跟自己在这儿感受还是不一样。所以,我们看别人受苦,觉得毕竟不是自己受苦,觉得自己和别人是两个,不是一个。

  而菩萨,就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是无条件。是看起来好像无缘,实际上还是有缘。菩萨跟每个人都有缘,我们每个人之间也都有缘,只是我们看不到,以为无缘。同体大悲,就是大家是一体的,所以要拔除大家的苦。菩萨看众生,都是他的孩子,或者说都是他的父母,或者说都是他自己。贫困穷苦的有情,是自己以前造过的不善业生成的,富贵庄严的有情,是自己以前造过的清净业生成的。

  关于“无我”,先讲这些。现在看《三字经》,该讲“大法东来”了。

  2、

  汉明帝,梦金人。求圣教,遣蔡愔。

  腾兰来,经像至。初译经,四十二。

  汉朝的一个皇帝,汉明帝,夜里做梦,梦见一个高大的金人。早上问大臣,大臣说,这是西方的佛。他就派蔡愔去西方寻求佛法。

  蔡愔在月氏国,碰见了摄摩腾、竺法兰,两个僧人,他们用白马驮着经像,来到了中国。汉明帝就建了寺院,在洛阳,叫白马寺。他们在这儿,最早译出来的经,是《四十二章经》。

  这里面,既有史实,也有传说。佛教传入中国,是一个过程,是慢慢发展,慢慢变化的。在汉明帝之前,中国就有人知道佛教。只不过,影响力很小。如果皇帝都开始关注佛教了,影响力就大了。所以,很多人把汉明帝时代,看成佛教传入中国的时代。

  最早翻译成汉语的佛经,是不是《四十二章经》呢?我们也没有办法确定。毕竟时间太久远了。

  佛教里面,有些是可以验证的,有些是很难验证的。什么可以验证?四禅八定,三十七道品。这就像做实验,如果你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我的仪器跟你一样,药品跟你一样,操作流程和变量控制也跟你一样,你能做出来的结果,我做了也差不多。如果你的实验,别人都不能重复,那它靠不住。前几年不就有个人嘛,他的科研被认为有重大突破,结果过了两年,全世界的科学家都重复不了,他发表的论文也被撤掉了,被看成学术造假。

  佛陀说的修行方法,跟我们在实验室做实验一样。你按照这个方法去做,佛能出现什么结果,你就能出现什么结果。但有几个前提:你的仪器设备得跟他差不多,实验试剂得跟他差不多,操作流程得跟他差不多,变量控制得跟他差不多。

  什么叫仪器设备差不多?人家用进口的精密仪器做,你就在家里厨房用个电饭锅做,那你做不出来。我们修行,要是法器才能修。什么叫法器?不要是漏器、垢器、覆器。漏器,就是容器底下烂了个洞;垢器,就是容器很脏,里面全是泥巴;覆器,就是容器是反过来,头朝下底朝上的。这三种情况,就修不了。

  什么是器呢?我们的身体就是修行的器。上次讲“食存五观”,最后一观叫“为成道业,应受此食”。吃饭,是为了成佛,不吃饭就饿死了,没法修了。身体虽然有种种过患,但是修行还得靠它。要有清净的身心,才是好的容器,才可以修行。

  如果一个人,杀盗淫妄酒,样样都干。学了佛,还是样样都干,杀盗淫妄酒。那你做不出来佛的实验结果,不能说佛骗你,因为你的仪器设备不行。你得先换一台好的仪器。怎么换呢?把罪业忏悔清净,不再造,那你这个容器就干净点了。《普贤行愿品》叫“无垢无破无穿漏”。

  什么叫实验试剂差不多呢?佛陀讲,苦集灭道。下手就要观苦。你不观苦,天天想着好吃的,好喝的,只观乐,那不行。当然,要观极乐世界的乐可以,但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都是五欲之乐,是娑婆世界的乐。观这些,试剂不对。时间长了,不仅做不出来结果,还把仪器搞坏了。

  什么叫操作流程差不多呢?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这就是操作流程。按这个流程走,就是对的。你把所有试剂一锅粥倒进去,那不行。观苦,也有观苦的方法,步骤。佛陀时代有些人,也持戒清净,修不净观,观苦,这是很奏效的,但是修得太奏效,过头了。人家要加热十分钟,结果你加热一个小时,就烧糊了,甚至爆炸了。

  这些比丘观苦,观过头,觉得世界太糟糕了,就要自杀。有些人自杀了,有些人,找到别人,说你杀了我吧,我把衣钵都给你,你杀了我,你还有功德。佛陀就因为这个原因,制定了杀戒。佛陀告诉大家,不净观到这种程度,就要停下来了,改成数息观,数息观一用,慢慢安乐起来,想自杀的念头就消除了。就算是一记好的药,也不能一直吃,什么时候吃,什么时候停,什么时候换药,都有规定的。就算你修得好,修到后面也会有“顺道法爱”,阻碍修行,所以,流程很重要。

  什么叫变量控制差不多呢?这就是有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种种细微差别。比如实验环境的差别。或者,你的试剂纯度跟他差了一点点,冷却时间跟他差了一点点,温度跟他差了一点点,都有可能做不出他的结果。佛陀那时候修行,露地坐,直接就在外面打坐,坐久了,就得到禅定了。你露地坐,坐久了,就得关节炎了。为什么,因为人家是在南亚,热带气候,气候不一样。

  让我们百分之百复原佛陀的环境,做不到。不仅我们做不到,历代祖师大德也做不到。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于别的时代的条件。为什么有八万四千法门?就是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条件,开出的不同药方。像我们现在,很多方法都不容易出结果,但念佛就是少有的好方法。念佛里面,三十七道品都有。

  上面这些,就是可以重复,可以验证的。佛陀说的有没有道理,四禅八定到底是不是这样,你进去看一看。你看了之后出来,没错,一模一样,就得到验证了。如果你看了,发现不一样,怎么回事呢?可能是走错门了。为什么要学一些教理?怕走错门。有人连未到地定都没有得到,坐了一会儿,迷迷糊糊的,感觉身体都没有了,轻飘飘的,认为是空,涅槃,那就走错门了。我们去国外旅游都还得做个攻略,请个向导,如果到欲界外旅游,没有攻略和向导,肯定要掉坑里。

  我们现在,当然做攻略请向导很不容易,就算做了攻略请了向导,买不起机票住不起酒店,还是去不了。什么叫买不起机票住不起酒店呢?就是资粮不够。资粮就是除五盖:欲贪、瞋恚、昏沉睡眠、掉举恶作、疑。这些除不掉,光做攻略也没有用,等于在朋友圈看别人旅游。佛教讲,闻思修证。到定才算修,之前都是闻慧、思慧,还没有修慧。以我们现在的条件,基本上都修不起的。佛陀说的那些,虽然可以验证,但只有诸佛能验证得起,大菩萨能验证一部分,声闻能验证一小部分,我们验证极细微的一部分都很勉强。

  不过,通过闻思,是有望验证的。如果你越来越能体会到世间的苦,对清净的境界生起向往,对诸行的迁流变化产生厌倦,就开始尝到佛法的味道了。就可以说有了一点点验证。哪怕做不出来他的效果,也可以向那个方向靠近。就像生病的人,虽然还没有治愈,但身体好转了一些,精神劲儿比以前好了,也就知道治疗有了效果,知道药不能停。虽然知道药不能停,但每个疗程吃什么药,还得学。

  上面说的,是可以验证的。还有一种,是很难验证的,就是偶然发生的事情,以后也不会再重复的。像《四十二章经》到底最早是什么时候谁翻译的,怎么翻译的,很难摸清细节。

  就比如,在没人看得见的地方,发生了一件事。张三没看见,凭想象推理讲了一下。李四也没看见,李四是个老实人,既然没看见,他就听张三的,因为没有别的依据。王五说,李四是个老实人,从来不撒谎,他这么讲,那就是可靠的。好了,这件事就定了。实际上,这件事没法再发生,谁也验证不了,张三、李四、王五都这么说,慢慢就成了定论。

  我们学佛,要对法义和传说做区分。要重点学法义,对传说,简单了解就好。不要把法义当成传说去看,也不要把传说当成法义去学。当然,很多时候,两者是混在一起的。传说里有法义,法义里有传说。诸法是缘起的,没法截然分开。

  传说有传说的方便。比如对一个不识字的人讲道理,为了让他理解,得打比方。你的比方很巧妙,很精辟,结果后面的人把比方记住了,要讲的内容给忘了。佛陀讲,骆驼的力不如狮子,狮子不如大象,大象不如金翅鸟。如果你以为佛就是在讲动物,可能理解浅了。他可能说的是,当你把心聚焦的时候,聚焦到不同的程度,就产生不同的摧毁烦恼的力量。

  《四十二章经》有一品,说供养的,供养多少初果不如供养一个二果,供养多少二果不如供养一个三果,供养多少三果不如供养一个阿罗汉。阿罗汉不如菩萨,菩萨不如佛。最后一句说,供养很多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为什么供养很多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很多大德给了解释。实际上,可能是古代某人的恶作剧。古代的经,很多是花钱请人抄的。可能人家钱没给够,或者他抄到这儿,觉得排比句很好,就自己编了一句加后头。到后来,人家刻经,就也刻进去了。

  3、

  道教徒,兴恶念。请焚经,为试验。

  道经毁,佛经全。光炽盛,耀人天。

  如果写文章有经验,读到这句话,跟前面对比,会发现这里文气有点断掉。前面说的是,佛教传入中国,翻译了佛经,《四十二章经》。这里马上说,“道教徒,兴恶念”,是不太连贯的。这中间,省略了对佛教迅速发展的描述。

  这两句是说,佛教发展起来,道教徒不高兴了,起了不好的念头,要和佛教比一比。就像《西游记》里面唐僧跟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斗法一样。不过这里不是人和人斗法,是把佛教的经典和道教的经典,放在火里烧,如果能烧毁,就说明你这经典不行。结果,道教经典都被烧毁了,佛教经典好好的,发出炽盛的光芒。

  这两句,当然是传说了,并不可靠。怎么不可靠呢?首先,汉明帝的时候,还没有道教徒。那时候,修道的人是有的,叫方士,想炼成长生不老之类的。这种人有。但是道教,还没有。一般说,道教的祖师是张道陵,张道陵在汉明帝的时候活着,但还没有创立道教。没有教团,也就谈不上道教徒。不过,后来佛教和道教都发展了之后,有过争论,《佛教三字经》就把后来的佛道之争,提到前边了。

  这个故事我还听过另一个版本,一个老大爷给我讲的,说当时烧经,道教其他典籍都烧毁了,就剩一本书,跟佛经一样,没烧着——老子的《道德经》。也就是说,道教的其他东西不行,《道德经》还是很行的。

  当一个故事有了越多细节,就越容易让人产生真实感。所以有人拍戏,拍着拍着就入戏了,有人写小说,写着写着,就陷入小说里面,抑郁了。写盗墓小说,虽然自己没盗过墓,但是想象了很多细节,就慢慢构建出一个世界,那个世界就会对你产生极大的影响和冲击,甚至会让你觉得比生活的世界更真实。其实,我们眼前看见的,觉得真实的世界,也是由心产生的。但这种产生,我们做不了主。所以佛教说,大千世界如梦幻泡影,因为它是因缘所生法。

  烧经的故事,应该是假的。虽然它不是真的,但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老百姓对佛道之争的理解。

  历史上,佛教道教,有过不少论争。甚至有过这种情况,道士输掉了,国君下令道士剃头当和尚去。这不是乱来吗。你不信仰三宝,当什么和尚呢。大概北齐的时候,就这么干过。当时有四个道士不同意,就把他们杀了,其他人就同意了。如果这四个道士真是坚持信仰,虽然他们不信佛教,也有值得佛教徒随喜的地方。

  我们看佛教道教,或者看其他东西,不要总站在对立的角度去看。很多事情,表面上看不一致,对立,实际上,有相辅相成的地方。举个例子,一条街上两家饭馆,一家比另一家做得好,是不是就把另一家的生意抢了?

  不一定。它除了抢另一家的生意,也可能给另一家带来生意。一条美食街,如果没有一家好吃,人都不来了。一家好吃,整条街火了,大家都受益。一家生意特别好,别人都来吃,在他家排不上队,就去隔壁吃了。所以,不要觉得大家都在一条街上卖美食,就是竞争关系。老是从竞争的角度看,就容易制造对立,产生痛苦。

  像台湾,信仰佛教的人很多,民间信仰也很发达。民间信仰的发达,是促进了佛教,还是抑制了佛教呢?很难说。佛教里面,不同宗派也是这样。可能有人因为对禅宗感兴趣,才来学佛。学了一段时间,发现“找不到入处”,改学净土了;也可能因为净土来学佛的,学了一段时间,觉得念佛很枯燥,改学密宗了。

  佛教讲“增上缘”,这个词很好。不仅顺着我的是我的增上缘,逆着我的,跟我反着干的,照样是我的增上缘。如果逆增上缘不存在,我就不可能是现在的样子。甚至都可以说,提婆达多也是佛的善知识。这样一想,心就开阔了。

  儒家讲,“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司马牛说,人家都有兄弟,就我没有。子夏说,谁说你没有,四海之内,都是你的兄弟。但是,有个前提,你要对人家“敬而无失,恭而有礼”。对人家好,人家才是你的兄弟;学佛也差不多,“大千世界皆师兄”。

  善男女,皆生信。求出家,期现证。

  这是说,善男信女,看了佛道斗法,佛教胜利了,都开始出家了,求现生证果。这反映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凡夫的习气,一个是时代的方便。

  凡夫是怎么起信的呢?不是听闻了法义,得到了清凉、解脱而相信,是看见两派斗争,谁斗赢了,相信谁。这种相信,是不牢靠的,我们也不太随喜。

  另外,这种传说,放在那时候可能奏效,古代人,尤其是汉朝,非常迷信。放在今天,就没有多少说服力。甚至还起到相反效果——人家本来还有点信,听你讲了这个故事,就不信了。如果有人能靠这种故事产生信心,别人找一本金刚经,放在他面前,打火机一点,烧掉了,那不把他的信心摧毁了吗?

  信心应该是从内部得来的。三界里面,信心最坚固的地方在二禅。二禅的时候,眼耳鼻舌身识,都没有了。这五个门都关起来了,但是有喜,有乐,从内在的喜乐中,生起信心,这种信心,前所未有,叫“内净”,就是“信根”。三禅是三界最快乐的地方,那为什么最强烈的信心不是在三禅而是在二禅呢?因为二禅有喜有乐,三禅只有乐,喜还是比较涌动的,不像三禅那么平静,三禅的心平静下去了,信心反而没有二禅足。

  佛教说,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如果把对佛教的信仰寄托在一个大德上,有一天你发现这个大德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子,杀盗淫妄酒,他都干,成了反面典型,那你怎么办?你对三宝的信心,不就受到影响了吗?

  文革时候,很多人还俗。八九十年代,有些东南亚的比丘来中国大陆,见了僧人,会问你还过俗没有。如果你文革都没还过俗,人家对你很恭敬赞叹。

  信,是很好的。但如果一个人随随便便相信佛教,他也容易随随便便相信外道。大家不知道,佛法有个名字,叫“来尝”。《成实论》里面说的有。什么叫来尝?就像一个瓜,好吃不好吃,你来尝尝。佛陀跟比丘说,你们不要信我说的,你们自己来尝尝佛法的味道。一尝,这个味道好,就来了。佛教里有两种人,一种叫信行人,一种叫见行人;信行人是钝根,见行人是利根。信行人得了二果、三果、乃至阿罗汉果,都是有可能退的,初果不可能退;见行人不会退。因为见行人是深刻地理解了,认知了,他才信,不会盲目跟着别人相信的。

  佛教还有两个词:随信行,随法行。随法行人,就是见行人,但是,他不仅是见行人,还有正信。这样的随法行人,叫利根。如果连正信都没有,那谈不上随法行。随法行肯定是随信行,但随信行不是随法行。如果一个人是见行人,但没有正信,甚至有邪见,就很麻烦,最糟糕的事情都是这种人做的。提婆达多,就是见行人。

  当然,这两种也只是大体的分类。我们很难说自己是百分之百的信行人,也不是百分之百的见行人。两边都会各占一些。文革的时候,有一句话:真正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你把一个唯物主义者半夜丢到坟场里,看他畏惧不畏惧。而且,根是可以练的,钝根慢慢练,就能磨成利根。

  4、

  建十寺,安僧尼。三宝备,始于兹。

  朝廷在洛阳城内外建了十座寺庙,把僧尼安置在里面。三宝就从此完备了。这里说的三宝,是把佛像看成佛宝,佛经看成法宝,僧尼看成僧宝。

  但实际上,这时候还不能说三宝备,大家想想为什么?主要是僧宝。当时,还没有受戒仪式。如果没有受戒,是不能叫僧的。第一个受戒的中国人,一般说是三国的朱士行。在那之前,既然没有受戒,不能称为僧宝。

  要受了具足戒,才叫比丘。有些僧人,死掉了,穿着袈裟火化,可不可以?不可以。甚至有些人,本来是居士,死了之后,头一剃,穿上僧衣,说这是“现比丘相”。这也是不合适的。受戒,戒律是有期限的。比丘戒,是“尽形寿”,也就是说,管一辈子。这一辈子受戒,不杀,不盗,不淫;死了,戒体就没有了。

  戒体,属于色,也就是物质。虽然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佛教认为它是“无表色”——无法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有戒体和没有戒体是很不一样的。如果一个人受了戒,不杀不盗不淫不妄;和没有受戒也不杀不盗不淫不妄相比,功德不知道高了多少倍。后面这种,只是你没有干坏事,但并没有功德,前面是有很大功德的。你受了戒,就算是在睡觉,戒体都在增长。哪怕起一些小的烦恼,只要不破坏戒体,它就一直在,一直增长。打个比方,你拿钱买了一块地,你睡觉的时候,地都在增值。但你不买,钱放在手里,可能还要贬值。

  比丘戒体的持续增长,一直到生命结束。死了,戒体就没有了,就不是比丘了。所以,死了还穿着袈裟火化,就不合适,他已经不是比丘了。下辈子还想有比丘戒,那得重新受。

  佛陀时代,有“善来比丘”。佛陀说一句,“善来比丘”,他的衣服自动就变成袈裟,头发自动就掉了,身上立刻有了具足戒。这是说他们宿世善根深厚,再加上佛的威神力加持,机缘立刻就成熟了。就算这种人,也不是生下来就有比丘戒,也要佛陀说一句“善来比丘”才行,才能得戒。

  这和菩萨戒是不一样的。菩萨戒不是“尽形寿”,而是“尽未来际”,它不止管一辈子,它要管生生世世。只要你受了,一直管下去,管到你成佛。成了佛也不会破坏菩萨戒。

  心理学家研究,说我们人类,一般情况下,生下来就会撒谎。只不过你很小的时候,不太会运用具体的手段。撒谎不是后天学会的,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但是,我们在极个别的时候,也会发现一些小孩,甚至是大人,不太会撒谎。他做不了撒谎的事情,一撒谎就露馅。他也做不了伤害别人的事情。搞不好就是他上辈子或者之前某一世,受过菩萨戒。

  大家不要觉得这是不好的:你连撒个谎都不会,也太笨了吧!不是的。这不是笨,是善根深厚的体现。我发现学佛的人,尤其是念佛的人,善根深厚。笑笑师兄生日那天,我们几个人玩了一会儿游戏。游戏的名字很不好,叫“杀人游戏”。我读研究生的时候,经常和同学玩。那时候同学玩得水平很高,现在和师兄玩,发现师兄水平普遍不高。但是,这很值得随喜,这表示善根深厚。有一次,笑笑师兄抽到杀手,抽到杀手的人要趁大家闭上眼睛的时候指一个人,表示把他杀了,然后装成无辜的样子。笑笑师兄刚指完人,就笑得前仰后合,根本装不了,就露馅了。

  有人会想:这是不是心里装不住事儿啊。不是,这是善根深厚。社会上很多人,撒起谎来,脸不变色心不跳,比说真话还顺溜。不要觉得他很有本事,这种人很可怜的。别人靠说真话活着,他得靠说谎话活着。他总是感觉,一说真话,就没饭吃了,混不下去了,所以他活得很憋屈。

  为什么说他很可怜呢?别人真心对他说一句话,诚心诚意,他表面装作客气,心里想:不知道这家伙怎么算计我呢。面对真诚的人,我们很开心,但他不行。人家是很好的心,他完全不能受用。为什么呢,因为他自己这样。这就是饿鬼道的表现。面前有一泓清泉,在他看来是脓血。

  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国演义》里面的曹操。他怕别人夜里杀他,对别人说,我梦中会杀人,你们离我远点。还故意装作做梦杀了一个人。你想想,他活得痛苦不痛苦。我们睡觉,担心有人半夜把我们杀了吗?所以说,起了恶念,就必然遭受果报。

  身口意三业不清净,那再好的东西,也不能受用。有人怀疑世界上没有一个好人,没有谁会无缘无故地对别人好。为什么呢,他自己从来不会无缘无故对别人好,他亲近别人都是为了利用别人,那亲近他的人,他自然也觉得是利用他。因为这样的业,就堕到三恶道了。

  所以,如果我们撒不了谎,讲不了妄语、绮语,不是坏事,是好事。绮语也叫杂秽语,比如拿别人开涮,谄媚拍马,都是绮语。

  在五浊恶世,很多事情是颠倒的。比如在酒桌上,你打眼一望,到处都在讲绮语。时间长了,你不觉得那是绮语、妄语,你甚至觉着那是讲话有水平。端起酒杯来敬酒,说辞一套一套的。你可能都会羡慕人家。这不是颠倒吗?因为你说的每一句绮语妄语,都会成为你痛苦的来源。

  什么叫颠倒?举个例子。比如有人,开着豪车出门,路边看见卖水果的,买了一点水果,12块钱,还要让人家把零头抹掉,10块钱。回头到饭店,两个人吃饭,点了一千多块钱的菜,吃两口就不吃了,结账还说不用找了,付了一大笔小费。你说他是大方还是小气?说他小气吧,他在饭店挺奢侈。说他大方吧,他跟路边卖水果的争几块几毛钱。这不是颠倒吗?你吃一顿饭的钱,可能够人家一家人吃半个月的。你说同样的钱到哪里更划算,对众生有更大的利益?

  孔子讲过一句话,君子周急不济富。他有个弟子公西赤出使其他国家,冉有想给公西赤母亲申请点粮食,孔子说给一点,冉有要增加,孔子说加一点,冉有自作主张加了很多。孔子就对冉有说,公西赤出使,骑的是肥马,穿的是轻裘,我听说,君子周急而不济富。碰见确实需要帮助的弟子,人家要的不多,孔子也会给很多。我们往往反过来,跟有钱人打交道,勒紧裤腰带,也要冒充大方,面对穷人,又很吝啬,斤斤计较。

  甚至还有人,看到别人损人利己,伤害人,还会羡慕,心想:哎呀,好有魄力,我为什么这么软弱呢?我就不能狠一点吗?强硬一点吗?——这又错了,那不是软弱,是心地调柔,伤天害理的事情,你干不出来,伤害别人,你下不了手,这是善根。如果没有智慧,不懂这一点,在大染缸里面泡,受各种邪见的侵蚀,慢慢就把善根泡掉了。娑婆世界就是这样,不亲近善知识,受邪见的熏染,善根很容易泡掉。

  我前两天写文章,提到《大智度论》里菩萨象的故事。有一头大象,是个菩萨,为了度化众生,到三恶道受生。有一天,猎人拿个毒箭朝它胸膛射过去,它中箭了。这时候,它用鼻子,把猎人拥抱起来了。为什么拥抱呢?很多人以为,大象怕猎人再伤害其他象。其实,是大象怕其他象去报复猎人。当时,雌象看见自己丈夫受伤,就要去攻击猎人。菩萨象护住猎人,对雌象说:你是菩萨的妻子,为什么要起恶心呢?他也是受害者。他是受了烦恼的毒害。他是个病人。是烦恼的罪过,不是他的罪过。我将来得了无上菩提,要替他除掉烦恼罪过,请你不要伤害他。菩萨象又问猎人:你为什么要用毒箭射我呢?猎人说:我想要象牙。菩萨象就走到一块石头旁边,把牙插进石头缝隙里,一使劲,拔了出来,鲜血直流。菩萨不以为痛,把象牙交给猎人,还指给猎人回家的路。

  有读者看了之后,留言说:这是不是有点助长恶人恶事啊?爱的教育重要,惩罚的教育更重要。大象应该率领其他大象,把恶人怼回去。应该用金刚象牙,把猎人顶飞,让他不敢再干坏事。

  他的观点,也有不少人赞同。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有道理。但是,佛陀讲这个故事,初衷是什么?

  你想想:你走路的时候,一只蚂蚁不小心爬到你身上,夹了你一下,你暴跳如雷:这蚂蚁也太坏了吧!简直恶贯满盈!怎么能伤害别人呢?你啪一掌把蚂蚁打死,说看我不好好教育你!看你还敢干坏事?

  你会这么干吗?

  一般人不会。跟蚂蚁斗什么呢?蚂蚁夹你一下算什么。你拍蚂蚁一掌,对蚂蚁意味着什么?蚂蚁和人能力根本不是一个等级的。

  菩萨和凡夫,也是这样。菩萨就算做了畜生,也是菩萨;凡夫就算受生成人,也还是凡夫。凡夫在菩萨面前,微弱得连人身上的蚂蚁都不如啊。

  菩萨有变易生死,你要我的头目脑髓,拿去就是。因为菩萨不稀罕。菩萨稀罕的是菩萨戒。菩萨戒在,菩提心在,佛果就在。菩萨想:我在轮回里,有多少次生生死死,一条命算什么,一根象牙算什么。

  我小时候,跟表弟一起玩游戏,魂斗罗。每人有30条命。他的命打完了,说,我借你一条命吧。当然可以,随便借。我不会说,你怎么可以借人家的命呢。因为这是游戏。菩萨看三界,就是一场游戏。《往生论》里面说,“园林游戏门”。

  我们为什么跟别人对抗?是觉得彼此在一个等级上。或者,想跟对方在一个等级上。人类会说“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天地会说“与人斗其乐无穷”吗?人类祖先还没出生,天地就在这儿;等到人类灭绝之后,天地也还在这儿,天地才懒得跟人斗。佛菩萨对凡夫,也是这样。人类喊“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人挡杀人,佛挡杀佛”,佛菩萨从来不会说“人来人斩”,太幼稚了。

  不过,佛陀也说过杀人的话。有个驯马的,对佛陀说,我用三种手段驯马:软的,硬的,软的硬的一起来。软的就是,我对这匹马很好,如果它听话,就驯服了;如果它不听话,我就来硬的,用鞭子抽打它;如果还不行,我就软的硬的一起来。佛说:如果这三种办法都失效,你怎么办?驯马的说:我就把马杀了,不要让我受辱。

  然后,驯马的问佛陀:你教化弟子,用什么方法?佛陀说:我也用三种手段,软的,硬的,软的硬的一起来。驯马的说:如果三种手段都不奏效,你怎么办?佛说:我就把这人杀了。驯马的大吃一惊:你可是佛啊,怎么能随便杀人呢?

  佛说:我说杀他,不是要取他性命。我是不再教他了,不理他了。我不教他,不理他,他不就等于死了吗?

  是这样。如果一个人,得不到佛陀的教诲,在三界中,就永远没有出离的时候,真的等于死了。佛菩萨怎么可能去跟人斗呢?佛菩萨只有一种教育,就是爱的教育,佛菩萨的爱,是慈悲。不是自私的、想要控制别人的爱。

  佛菩萨没有惩罚的教育。我们受到的一切惩罚,没有半点来自佛菩萨。你就是把菩萨的头砍了,菩萨也不会伤害你一根毫毛。但是,别说砍菩萨的头,就是对菩萨起一念恶心,就会把你带到三恶道。菩萨不想让你去,但是没有办法,菩萨做不了主,业说了算。造什么业,就受什么样的果报。

  5、

  溯源流,知宗派。宗有十,分小大。

  今天时间不多了,只能讲一句:溯源流。佛教的源流,在印度。溯源流,就是讲印度佛教。在介绍中国佛教宗派之前,有必要简单了解一下印度佛教。不然,中国佛教是不可能搞清楚的。

  印度佛教,我们记住五个词:

  根本佛教,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秘密佛教。

  佛陀在世的时候,是根本佛教。就像大树的根,一切佛教,都是从这里来的。佛陀涅槃以后,差不多有一百年时间,佛教还没有分裂成不同部派,这叫原始佛教。后来分裂了,最早分裂为两个部派:上座部、大众部,这就结束了原始佛教,开始了部派佛教。再后来,慢慢有了大乘佛教的流行。再后来,从大乘佛教中,又渐渐发展出秘密佛教。

  不过,大家要注意一点。前面三种,是线性的:根本佛教、原始佛教、部派佛教,是一条线下来。进入原始佛教,就结束了根本佛教;进入部派佛教,就结束了原始佛教。后面两个不一样,大乘佛教出现后,和部派佛教是并行的。秘密佛教出现后,和大乘佛教、部派佛教三条线并行。

  现在,有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大体上说:南传的是部派佛教,汉传的是大乘佛教,藏传的是秘密佛教。

  现在学南传的人,称自己是上座部佛教,上座部就是最早分出来的部派之一;或者,称自己为原始佛教。南传佛教主要在泰国、缅甸、柬埔寨这些国家。汉传佛教主要在中国汉地、日本、朝鲜半岛。秘密佛教,主要在西藏地区。

  前面三种的界限,是比较明显的。根本佛教的出现,就是从佛陀成道说法开始。根本佛教结束,原始佛教开始,标志是佛陀涅槃,圣典结集。原始佛教结束,部派佛教开始,标志是部派分裂。而大乘佛教、秘密佛教的起源与盛行,是渐变的,缓慢的过程;而且它们出现后也是和之前的佛教并行,没有取而代之。

  我们之前讲过佛陀涅槃和第一次圣典结集,今天主要讲讲部派的分裂。部派分裂的导火索,是因为对戒律的理解,出现了差异。

  僧团讲六和敬: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

  首先是见、戒;然后是身、口、意;最后是利。这些能同,大众就能住在一起。僧,意思是“和合众”。如果不和合,不能叫“僧”。和合的前提,就是见解上、戒律上,要一致。

  在佛陀刚涅槃,第一次圣典结集的时候,因为“小小戒可舍”的问题,大迦叶和阿难有不同的意见,我们上次讲过了。当时阿难当众忏悔了。又过了几十年,问题越来越明显了。

  在佛陀涅槃后几十年里,佛教向不同的地方发展,向西发展的,比较保守一点,东边毗舍离一带,比较开放。时间长了,慢慢就有了不同的习俗。有一年,西方的一个长老叫耶舍,游化到东方毗舍离,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每个月的初八、十四、十五,就有比丘托着一钵清水跑到人很多的地方坐下来,碰到经过的人,就跟人家说,布施是吉祥的事,你来布施吧,就有人给他们衣服、鞋子、医药或者金银。如果有人不给,甚至还会说人家几句,说人家不积累福报之类的。

  耶舍长老觉得这种风气太不好了。他说,佛陀当年教诲,比丘不能直接找人家要钱。如果人家布施给你,你不要用眼睛看他。为什么呢?用眼睛看他,好像是表示感谢,或者是希望他多给一点。不管人家给也好,不给也好,自己不要动心,心要平等。结果你们倒好,人家不给,还要说人家两句。耶舍长老年纪很大,110岁,当年亲见过佛陀的。他认为毗舍离的跋耆族比丘,这样干很不好。

  听说上世纪,泰国有些地方僧人也是这样,走在路上,很多人朝他们顶礼,或者布施。你朝他顶礼,他不会看你一眼。如果他看你一眼,对你点点头,反而会失去别人的尊敬。因为朝出家人顶礼、布施,是自己种福田。如果你朝他点点头,就是世间的一套,这块福田就不太好了。不知道现在,是不是还这样。

  耶舍长老因为年纪比较大,又是从西方来的,毗舍离的比丘也很尊重他。得到的供养,要给耶舍长老一份,长老不接受,说这种供养不清净。耶舍长老在猕猴池畔的重阁讲堂,也是当年佛陀说过法的地方,对当地的跋耆比丘说:我亲耳从佛那里听说,你们这样求布施,属于非法求布施;白衣布施给你们,属于布施给非法求施的人;白衣和你们,都有罪过。

  白衣,就是在家人。耶舍长老对比丘说了之后,回头在白衣那里,又讲了一遍。一般来说,比丘犯了过失,对在家人说,是不合适的。因此,跋耆比丘就让耶舍长老作个“下意羯磨”,就是忏悔。这种仪式是在僧团里面做的。耶舍长老做完,对跋耆比丘说,按照佛陀规定,你们应该派两个人,跟我一起到大众那里,我要向大众道个歉。跋耆比丘一听,也是,就派两个人跟他去了。

  耶舍长老去了一个有五百个优婆塞,也就是在家男众聚集的地方,对大家说:对不起,我从来都是只说佛法的,不是佛法的我不说,但是我说佛法把你们说生气了,我道歉。五百在家人大吃一惊:你什么时候说佛法把我们说生气了呢?

  耶舍长老说:佛陀当年说,有四样东西,能遮蔽日月的光辉:烟、云、尘埃、阿修罗。对修行人,也是一样,有四样东西能遮蔽光辉。第一,不断淫欲;第二,贪著酒食;第三,专作邪命,邪命就是不正当的职业,像屠宰、贩酒、算命这些;第四,受蓄贩卖金银。如果修行人受蓄、贩卖金银,还以为这是干净的,他就会认为五欲也是干净的。如果有人出家受戒了,还受蓄贩卖金银,他是不可能相信佛法和戒律的。

  五百优婆塞一听,说:我们根本不生气,你才是真正的大德,你讲得太好了。我们毗舍离这里,没有一个真正的大德,只有你是,我们要供养你。

  当时,跟着耶舍长老去见五百白衣的,还有两个当地比丘,这俩比丘回去,跟大伙一说,他们就炸锅了,要把耶舍长老抓起来,说你居然还不悔罪,耶舍长老说:我没有罪,忏悔什么呢?他们就强行逼着耶舍长老忏悔,耶舍长老就用神足通跑了。

  耶舍长老迅速跑了很多地方,请了好多大德,像一切去尊者、离婆多尊者、三浮陀尊者,年纪都一百多岁,耶舍长老也一百多岁,他们带着七百阿罗汉,浩浩荡荡开进了毗舍离。到毗舍离干嘛呢?开会,商议僧事,讨论跋耆比丘的做法到底合不合戒律。最后得出结论:不合戒律。这就是第二次结集,也叫“七百结集”。

  对这种结论,毗舍离的跋耆比丘是不服气的,而且毗舍离的国王也不喜欢那些外来的上座,就把他们赶走了。这样,东方的人,就慢慢形成了大众部;西方的上座长老,就形成了上座部。

  这时候,上座部和大众部,虽然对于戒律有不同的意见,对于佛法本身,还是一致的,没有大的分歧。但只要戒律不一致,慢慢地,实践就会影响到观念,到后来,慢慢发展成对佛法的理解,也有重大分歧了。最重要的分歧和爆发,就是“大天五事”。

  大天,是后来大众部出现的一位声望很高的领袖。五事,就是五件事,这五件事,根据后来从上座部分出来的“说一切有部”的经典《大毗婆沙论》的记载,可以概括成一首偈子:

  余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

  道因声故起,是名真佛教。

  “余所诱”,是第一件。大天告诉弟子,自己是阿罗汉。有一次,大天的弟子给他洗衣服,发现内衣上有遗漏的不净,弟子就很迷茫,心想:我师父是阿罗汉,阿罗汉居然还有这事儿?大天就说,这是因为天魔的挠乱。阿罗汉虽然断了烦恼,也会受天魔的引诱,而遗失不净,这没有什么奇怪的。

  第二件,是“无知”。大天经常给弟子印证,说你是初果,你是二果,你是阿罗汉。有个弟子就问:你说我是阿罗汉,阿罗汉应该有智慧,为什么我觉得自己仍然很无知呢?大天说:无知有两种,一种是染污的,一种是不染污的。阿罗汉没有染污的无知,不染污的无知,还是有的。

  第三件,是“犹豫”。弟子说,圣者都是断了疑惑的。疑,和身见、戒禁取见一起,是三结,初果就断了。你说我是阿罗汉,为什么我还有疑惑呢?大天说,疑惑有两种,一种是跟烦恼相关的,一种是别的疑惑,阿罗汉断了跟烦恼相关的疑惑,别的疑惑也还是有的。

  第四件,是“他令入”。弟子说,阿罗汉有慧眼,解脱了自己是能证知的,为什么我都不知道自己是阿罗汉呢?大天说,这很正常,舍利弗智慧第一,大目犍连神通第一,如果佛陀不印证,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所以需要印证。

  第五件,“道因声故起”。说一切有部的人,非常恨大天,他们说,大天虽然造了很多罪,但是善根还没断,所以他到夜里睡觉的时候,心里就很难受,觉得自己罪太大了,将来要下地狱,就忍不住喊“苦啊”,“苦啊”。早上起来,弟子就问:老师你昨天晚上休息得好吗?大天就说:很好。弟子说:那怎么大半夜我在隔壁都听到你大喊“苦啊”,“苦啊”。你是阿罗汉,为什么还喊“苦”呢。大天说:佛不是讲苦谛吗,我大半夜都在思惟娑婆世界的苦啊。圣道的生起,就是因为高喊“苦啊苦啊”,就得到了。

  这就是“大天五事”。大众部认为,是这样。上座部听了,说这都是胡说八道。这五件事,没有一件是佛教。这就从戒律上的分歧,发展到对佛法见解的分歧了。

  两派争得越来越厉害,连国王都受不了了,国王也学佛,就问大天:到底怎么回事?我现在都不知道该听谁的了。大天就说:很好办啊,少数服从多数。

  于是大家站队表决。大众部,名字就叫大众,虽然年轻,但是人很多,占了压倒性的优势。上座部就是一些年老比丘,比不过大众部。

  国王就说,那你们这些上座长老,就走吧,不要在这里待了。国王派人,找了一只破船来,船底是漏的,把那些上座长老都赶到破船上,国王心想,你们到底是凡夫还是圣者,用一条破船就检验出来了。

  没想到,这些上座长老,各显神通,腾空而起,朝着西北方向飞过去,没有一个掉到水里淹死的。国王大吃一惊,哎呀,糟糕了,都是高僧大德呀。国王又后悔又生气,一下晕倒在地,人家赶紧给他脸上喷水,才苏醒过来。但这些上座长老,不会再回来了。他们就在西北的迦湿弥罗住下了。

  后来,从上座部里,发展出“说一切有部”,简称“有部”,是部派佛教中,最有影响力的。中国的大乘八宗,有个共同的祖师,龙树菩萨。龙树菩萨学大乘以前,先精通了小乘佛法,就是说一切有部的学问。另外,像无著菩萨、世亲菩萨,最早也都是在说一切有部出家的,后来转学大乘。鸠摩罗什,小时候也是先学有部的理论,后学的大乘。

  王路:念佛往生是水到渠成的事(三字经05)

  王路:愿常面见诸如来(三字经04)

  王路:思想问题必须通过实践来解决(三字经03)

  王路:佛陀慈悲吗?(三字经02)

  王路:我们都是彼此的吹万老人(三字经01)

文章标题: 王路:轮回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三字经06)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72455.html
文章标签:远比  三字  轮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