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0-03-05 18:05:51 | 作者:易米三升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30次
贫富差距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图/全景网
生而为人,生而不公。公平,是人类社会永远不能达成,却一直在渴望的东西。就算社会发展到非常好的地步,也只能无限趋近公平。但光是趋近公平,就已经令大多数人疲累不堪。
2019年的四月份,人们似乎都在讨论公平:工作时长和生活品质、生育率和单身率、努力的富翁和挣扎的平民、被区别灌输价值观的女性与男性。
比起中国网民,经历过经济神话破灭的日本人,对社会公平更加敏锐。
前不久的东京大学入学典礼上,学者上野千鹤子发表祝辞,也在讨论公平的问题。身为一名女性,她对女性和男性在教育上的不平等待遇深感愤怒,更尖锐地指出,现实生活,并不是如年轻人想象的那样“努力就会成功”,回报不是“努力”带来的,而是环境赋予的。
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这句话我们信奉了多少年?
上野千鹤子还说道:“这世上还有人,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得到回报,想努力却无从下手、甚至因为太努力而受到身心的伤害。”
这些人的不成功,不是因为不努力,而是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并没有支付回报的功能。
另一位日本名人、管理学家和经济评论家大前研一,曾在《低欲望社会》一书中提到,这届日本年轻人,不消费、不结婚、不买房,无欲无求。
他们与崇尚拼搏的父辈有着明显的差异,他们看着奋斗一生却经历崩溃萧条、晚年艰难的父辈,就不知道努力有什么意义;他们在职贫穷,甚至需要父母援助,与此同时,他们觉得反正未来也支援不了自己的孩子,干脆就别生出来受罪了。
有学者认为,日本“低欲望社会”是“过劳时代”的副作用。
大前研一以犀利张扬著称,被称为“日本战略之父”。他的理论经常引发全球性的讨论,2006年,他提出“M型社会”,迅速成为社会热词:日本收入阶层两级分化,富人更多,穷人也更多,而二者之间的中产阶级,迅速往中下阶层滑落,整个群体崩溃塌陷,构成“M”字型。
除了日本,台湾、香港也被称为典型的“M型社会”。被贫富差距困扰的香港人,还为此拍了一部真人秀,名为《穷富翁大作战》。节目邀请香港各界的富翁体验住笼屋、露宿、当清洁工和服务员等贫困人口的生活。
乍一听很像港版《变形计》,但这个节目里,只有“由富到穷”的降维体验,并没有尴尬而残酷的“由穷到富”环节。
从评分上看,《穷富翁大作战》是少有的续集评分还能上涨的综艺节目。制作团队一次次挖掘更深的社会痛点,并从第一季的“我要揭示它”,发展到第三季的“试图改变它”。
图/豆瓣电影
时隔多年,今天的网友们谈起贫富差距和社会公平,仍然会想起《穷富翁大作战》这个节目。一位YouTube网友不久前还在视频下评论道:“今时今日再看这条片,比当时更没有希望。”
仍然廉价的,只有穷人的劳动力。
一场贫穷的游戏
《穷富翁大作战》第一季拍摄于2009年,根据联合国2008年报告,香港贫富悬殊情况在当时排名亚洲第一。穷人并不懒,三分之一的香港贫穷人口,是在职贫穷。
图/《穷富翁大作战》
香港社会服务联会主席表示,穷人更多地背负了商业化的代价。“因为在过程中我们把工序做得更好、把价钱降低,那一定会有代价。代价会转嫁到竞争能力较差的人身上,或是弱势社群之中。”
图/《穷富翁大作战》
节目的开篇词,提了三个问题:“做穷人抑或做富翁,是上天注定抑或倚靠双手?还是社会资源分配不均?来自上层社会的学识智慧、生活态度,能否在这贫富悬殊的香港社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节目组请来的嘉宾,都是有学识、有财富、有地位的香港名流。这些人无疑是阶层利好的受益者,但他们相信,自己之所以拥有这一切,阶层利好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本身够智慧、够努力。
和所有综艺的反转套路一样,节目的开始,每位嘉宾都对自己很有信心,相信可以改变艰难的命运。
图/《穷富翁大作战》
JUJU是跨国公司亚太区主席的女儿,刚代表中国到牙买加选美回来。她喜欢生活在镁光灯下,日常就是做模特、参加选美,经常因为鞋子太多而被妈妈数落。
图/《穷富翁大作战》
她要搬进单亲移民家庭居住的板间房,一边辅导孩子一边做侍应生。来的时候,她带的行李,比这里住户一年的家当还多。
图/《穷富翁大作战》
在哈佛学习工商管理的上市公司总裁Erwin,把这次节目当成一个学习的机会,镜头前的他充满好奇,跃跃欲试。
图/《穷富翁大作战》
Erwin住进深水埗的板间房,第一次见到木虱,又兴奋又害怕。旁边的老人平静地说:“不怕,它不会跳的。”
图/《穷富翁大作战》
霸道总裁隔着纸巾摁死了它,一边笑一边说“真恶心”,就像小朋友看到了新玩具。
图/《穷富翁大作战》
不用上班、每天只需要打高尔夫、跳探戈、出海开派对的商人Eric,这样看待自己的生活:“我并非纯粹挥霍,而是想追求生活质素。越追求,世界就越大,就越需要学习如何追求。”
图/《穷富翁大作战》
贫穷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我准备去探听一下。”拿着节目组给的15元生活费露宿街头,他一点也不担心三餐,搓着手掌就开始盘算明天要如何生财。
图/《穷富翁大作战》
外资银行总裁的妻子姜太太,问自己从小接受精英教育的女儿:“你知不知道‘穷’字怎样写?贫穷的‘穷’。”女儿摇了摇头。在繁体字里,“穷”写作“窮”,就像一个人躲在屋檐下,弓着身子,无法站直。
图/《穷富翁大作战》
出身香港江南四大家族的富豪田北辰,直言道:“我信奉自由市场,可以说是淘汰了许多弱者。但如果你有斗志,弱者也能变成强者。”
图/《穷富翁大作战》
名流周启邦之子、80后大律师周国丰,不满于身上富二代的标签,把这个节目当成为自己正名的机会:“小时候同学对我有不公平的标签,叫我‘二世祖’,‘有钱仔’。”
图/《穷富翁大作战》
他还认为这是教育自己下一代的好素材,“爸爸是吃过苦的”,虽然是在节目里。
这些嘉宾都很清楚地知道,世上有穷人。他们大概不会问“何不食肉糜”,但他们的言谈中多少表露出上层阶级的态度:“贫穷是因为你们自己不够强。”
参加这档节目,于他们而言,只是一场贫穷的游戏。会吃几天苦,会有些无奈和感慨,会有些新鲜的谈资。
“我知道有,但不应该有的。”
着急的香港人没多少铺垫的耐心,反转来得很快。
Eric拿着15元生活费,打算先去找工作。但他对普罗旺斯美酒的了解,在餐饮外卖行业并无用武之地。
图/《穷富翁大作战》
一位热心市民劝他:“找香港政府吧,最好了。”倔强的他仍然坚持:“我想靠自己。”
热心市民摆摆手:“香港人不会靠自己,只会靠香港政府。”
图/《穷富翁大作战》
幸运的是,努力的Eric真的找到一份外送工作,送一次五元钱。送单路上,他的精英思维飞速运行,很开心地说,资产有了33.3%的增长。
图/《穷富翁大作战》
但好景不长,几个小时后,餐厅老板就不需要这位临时外卖员了。
图/《穷富翁大作战》
站在街头,Eric笑着笑着就红了眼眶,作为一名商界大佬,他在这几个小时里,努力到自己都感动,却还是失业了。
他露宿的地方,对面就是香港最贵的半岛酒店。他的“邻居”们都睡在纸板上,一旦下雨,纸板就会被漫过来的污水淹没。
图/《穷富翁大作战》
生活中“不知米价”的姜太太,在后厨崩溃:“这次洗够了我一辈子要洗的碗。”而她“不知写穷”的女儿,来到基层小学的班级里上课,她看起来是最优秀的一个。
没有同样的起跑线,教育是一场不公平的竞赛。图/《穷富翁大作战》
亲子集团CEO刘雪文,来到天水围做小贩,推着车到处奔走,不能停太久,不能休息。她要盯着有没有人来驱赶,有没有人偷东西,有没有找错钱……
一天下来,她对着镜头问:“我在工作、在赚钱,在贴补家用,为何像做贼一样?”
图/《穷富翁大作战》
信奉自由市场的田北辰,变成住笼屋、扫大街、时薪25元的清洁工。为了跨区赶去上班,他要坐通宵巴士,但十三元的车费太贵。
图/《穷富翁大作战》
这不禁让人想起田北辰的一件往事。2004年,有民众批评马铁票价昂贵,田北辰回应道:“如果你觉得贵,可以有其他选择,我们的铁路公司不是社会福利机构,希望许小姐明白。”
扫大街的工作显然不是什么好差事。有人在垃圾桶里大便,有人扔了一大堆沉重的木头,推着垃圾车走在街上,行人都避开了这位富豪。
他频繁感叹“太辛苦”“太夸张”“太过分”。
图/《穷富翁大作战》
他去看市场上出租的房子,连厕所上都能隔出一张收租的铺位。作为一名成功的商人、政客,他知道贫穷存在,但“知道”和“见到”并不一样。
图/《穷富翁大作战》
图/《穷富翁大作战》
“政府给他身份证,他是香港人,我们是否要给他一个像样的生活?我们从来不会去想。政府要不就是兴建公屋,不能入住公屋就是市场主导,但市场不一定公义,市场是弱肉强食的世界。”
工作9个小时后下班,他的工友还准备再做一轮工,因为一份薪水不够,起码要再多三四千元,才能生活。
图/《穷富翁大作战》
田北辰觉得很恐怖,没有人性。
当清洁工的日子,让大富翁的脑子退化了。他竟然什么都没想,没考虑经济、没考虑未来,没有任何盼望。“我努力工作只为了吃饱饭。怎会计划下星期、明年、将来会怎样?最重要是下一餐。”
“这个社会,极严厉地惩罚读不成书的人。”尽管他们是读不成,而不是不想读。
图/《穷富翁大作战》
田北辰感触很多。但感触是一回事,坚持是一回事。节目组原定的计划是三天两夜,但一夜之后田北辰就放弃了,并表示“已经体验”。这是《穷富翁大作战》里第一位受不了提前退出的嘉宾。
无止尽的努力,与不可能的公平
香港“M”的两极,在《穷富翁大作战》里短暂交叉,但最终,上层回归上层,穷人仍然是穷人。
生而为人,生而不公。公平,是人类社会永远不能达成,却一直在渴望的东西。就算社会发展到非常好的地步,也只能无限趋近公平。但光是趋近公平,就已经令大多数人疲累不堪。
图/《穷富翁大作战》
C曾经拍摄过一部纪录片,名叫《人生七年》。他们选择了14个英国不同阶层的七岁小孩,有的出身孤儿院,有的上贵族学校。
导演从孩子们的7岁开始,一直跟拍到他们的56岁。 图/《人生七年》海报
从1964年开始,每隔七年,BBC就重新采访这些孩子,记录他们的生活,直到2005年。这部片子一开始就给阶层贴上了标签,受访者往后的人生,也都不出所料:没有打破阶级壁垒的奇迹,也没有坠落神坛的传说。
从小看《金融时报》的孩子一路名校、名企,就算有过短暂仿徨,最终也能回到正轨。工薪家庭甚至更低阶层的孩子,长大后也会复制一个差不多的家庭,困在7岁开始就已经注定的阶层中。
这位读《金融时报》的小朋友只有7岁,你的7岁又在做些什么呢?图/《人生七年》
图/《人生七年》
富人不是不需要努力,但财富保证了他们的努力可以轻易得到回馈。穷人也不是不需要努力,因为贫穷的意义就是,你不努力,很快会活得更惨。
2019年了,世界并没有变得更好。今年初,国际慈善机构Oxfam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前夕发布了一份报告,指出在2019年,全球TOP26富翁的财富,几乎是38亿最贫困人口的财富总和,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26人和3,800,000,000人,这不是斗志的问题,也不是努力的问题。严酷的贫穷,让年轻人失去向上流动的资本和机会,让老年人无法有尊严地度过余生,让谋生艰难到令人绝望的地步。贫穷还是一种顽固的遗传疾病,富人的孩子不会写“窮”字,而穷人的孩子对穷困麻木。
从童年开始,“穷”字就开始伴随着穷人家的孩子一路成长。图/p
努力就能改变贫穷吗?很想说是的,可我们都是成年人了。小时候喝得下去的鸡汤,长大后实在难以下咽。
我们也有新的鸡汤:“努力不一定能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
其实说得很对。毕竟,除了“努力”,我们又能把希望寄予谁呢。
✎作者 | 易米三升
欢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新周刊原创出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推 荐 阅 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分析了3525个车名,我们终于发现了中国汽车的土味秘密哪一部《封神榜》最烂?肯定是下一部咯你开的哪里是电动汽车,简直是易燃装置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