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桃花节教育情:课堂九问

时间: 2020-02-13 14:30:22 | 作者:春水煎茶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9次

桃花节教育情:课堂九问

  今天是我们镇上的桃花节,今年镇上没有大办,也没有请明星。再加上因为春寒,桃花还没有盛开,只是一个个的美丽花苞。昨天联系明霞姐来看花,其实更多的是为了在一起交流。

  昨天下午,就想把明霞姐的到来当做一种教育教学的资源,于是在丈八丘联小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教育沙龙。通知了几位学校附近的老师来参加,希望能通过交流是大家有所收获。本来想约了陈毅中学亓老师一块来赏花并交流,无奈她那里自学考试要监考,只能抱憾。

  今天一大早起床,驾车与妻一道去泰城接明霞姐,不料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高速路修路中途下了另上,结果因为转向,一气又跑回了钢城,差点又回到起点才发觉,耽误了不少时间。近九点才见到明霞姐,给准备了一大包的礼物。给孩子的图书、台湾林老师让明霞转交给我的书、还有一大箱子给丈八丘联小师生的书、还有一些礼品,真难为她每次都是这么周到。

  一上车,就是一路子的教育话题。一边行走,一边聆听明霞姐与妻交流自己的教育感悟,十点半才到达丈八丘联小,比原计划晚了近一个小时。车一停,学校的等待的老师便涌上来,温馨的问候。没顾得上休息,便直接的进入会议室,进行交流。

  会议室的屏幕上打上了“与名师同行——周末有约教育沙龙”的字样,黑板上写着欢迎的标语,我们学校五六名教师还有丈八丘联小七八名教师团团围坐。一个简短的主持词后,便围绕课堂开始了交流。

  明霞姐的几个主要观点(蓝色)记我的一些感悟(红色)摘录下来分享:

  1、课堂之中以知识为主还是以学生为主?关键是学生!很多老师只是在完成这一节的教学任务,缺乏对学生的关注。完成任务是必须的,但要把学生放在首位,否则只是个简单的传递。

  我的思考:一般来说,我们的课堂只是为了把教案中预设的问题按照自己的思路一步一步的完成。在完成这个教案的时候,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与认知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也就是说忽视了学生的存在,这是很大部分教师群体的通病。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是必须要完成的,因为还有一个教学的进度在那里摆着。但是,不能为了完成进度,而让学生吃夹生饭、把“生成”扼杀、把“创造”扼杀。如果一味的只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忽视学生个体的存在,还是一个传统的满堂灌的课堂。

  2、用生命润泽生命,是相互的而不是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生命的润泽。

  我的思考:生命润泽生命,应该是师生相互影响的,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还有学生对教师,还有学生对学生。我们一般重视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往往忽视了学生对学生的影响。学生是课堂上重要的课程资源,这个学生面对这个问题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可能是共性的也可能是个性的,我们要让学生不仅学会从教师身上摄取养料,更要学会从自己的同伴身上汲取营养。另外,很明显学生对教师有反作用力。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的反思,学会从学生身上学习,从而修正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往往,我们站在一个教师的角度上认为学生不过是小孩子,把学生当做单纯的工作对象,所谓教学相长,是需要我们随时牢记得!

  3、如何让知识变得鲜活?老九校长举例讲书法中“文”字的写法时,就与生活相联系,是不是“乂”太靠下就相当于,裤子没提上去,不利索,既讲了书法又讲了生活习惯。让知识鲜活,要考学生去体验学习而不是硬讲,让知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孩子。“课堂”是动词还是名词?课堂是个场,应该是个动词。不单纯是指教室,还可以包括教室外。场是活动的,相互影响的。讲“芽”的时候,让学生到校园里去寻找发现,然后才总结了芽的种类、画图等。

  我的思考:基本上没去认真思考过课堂是个名词还是动词。今天仔细一想,课堂确实应该是一个生命的场。既然是场,就是动态的,相互影响的。建构在这个基础上,才能使只是鲜活起来。譬如说数学,生活中自己去寻找发现多边形,然后再去总结才会让学生有在场的感觉。以前我教生物的时候,讲“芽”这一部分时,一般是带着枝条进课堂,让学生观察这些标本上的芽。可能有很多的老师,直接的连枝条也不带。就是这让学生观察枝条上的芽和到校园直接去寻找芽,从教学理念上也是有区别的。枝条上的芽,是老师替代学生去发现了。再者,到校园里寻找芽,还可以让学生学生树立一种课程意识,校园处处有知识,生活处处有学问,可以培养他们随时观察和学习的习惯。往往我们的课有这样两种模式:一是告诉学生知识,然后让学生去体验发现;二是先让他们去体验和发现,然后在引领总结。这两种所体现的理念是有质的区别的,效果肯定不一样。

  4、如何让教学过程变得灵活?老师的课程资源意识要强。生活中的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资源。学生的提问和回答都是一种课程资源。例如探究种子的成分的实验,为了赶进度有的老师就把讲授当做实验,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我的课堂从不做刻意的准备,不去提前试讲。都是原生态的课堂,不做可以的准备不是不准备。不管有没有人听课我都是认真的准备。例如到新泰讲课,“眼球”部分。我的预设就是一种不着痕迹的。神经调节的问题,先问了周末来上课大家情愿么?这其实就是个神经综合调节的问题。关于眼睛又问:认识我么?看到就认识了,视觉多么重要。还有提前让李茂老师带着他的好相机(有伸拉镜头的那种)到了成像的原理,就让李茂老师给学生照相,看那种镜头。还有特意带了丝巾,蒙住学生的眼睛感受视觉的重要性。这些都是资源。

  我的思考:课程资源来自何处?来自用心的挖掘。看明霞姐的课堂,有一种庖丁解牛的感觉,举手投足之间游刃有余。去年来我校讲的那节“变异”的课,就显得很轻松,很自然、很流畅,很有一种生命在场的感觉。我们平时的课堂,缺乏资源的意识。我们的资源只是在心里出,只是在教材和教参,而没有一种生活的视野。说到家还是教死书,教教材。

  5、要关注人的问题,给学生上课用生命在场的状态,微笑面对学生。有效课堂秩序的建立,不仅需要教育机智还需要对学生足够的尊重。为什么学生若干年后还要和老师记仇,甚至扬言要杀死老师。是什么仇恨让学生如此呢?学生说老师不拿他当人看。张文质老师说:教师的任何改变都是教育的改变。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教育做人。我们不仅要对孩子的一堂课用心,还要对孩子的一生用心。

  我的思考:为什么我们关注学生少,主要因素在于我们把注意力都给教案了,备课时不充分。对学生只有足够的尊重,才会赢得的学生的信任。而只有信任老师,你对他的批评学生才会认为不是吹毛求疵不是恶意中伤,而是实实在在的真心帮助他。前几天天涯有个班主任发了“十大恶招制服学生”(好像是类似题目)只发了三招,就惹来无数人的“关注”。我一下子就想到刚毕业的时候有位班主任就善用“孤立”一招,把调皮学生孤立起来,像个孤岛,谁也不和他说话。没几天那孩子就卷铺盖辍学了。班主任沾沾自喜,对我们炫耀他的计谋。后来那孩子成了一涉黑人员,现在好像还没出来。还认识一个学生,也是一直向我打听这位班主任现在的去向,十几年过去了提起来还咬牙切齿,说见了面非要“揍他”。还有很多类似的案例,很值得做老师的反思。不过还是好例子多些,像我们的园长老郭,对学生那是没得说,比亲妈还仔细。你看过个假期,那些毕了业的孩子都去看她和她交流。高考结束很多学生第一个电话不是打给爹妈,而是打给初中的班主任——老郭。还有就是,孩子是因为学科才喜欢老师还是因为老师才喜欢学科?很明显,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孩子还是感性的,因为喜欢这个老师才会喜欢这个学科。我就深有感触,上学的时候因为讨厌某位教师,对这门课一点兴趣也提不起来,别说学习了。上课不是看小说就是走神。如果你不能从学识上征服学生,那就从人格魅力上;如果人格魅力征服不了,那就给他们最起码的尊重和呵护!

  6、教师的底气从哪里来?要读书、积累、与优秀的人交流,想办法提升自己。缺少底气是不自信。到上海讲座提了个:读书——行走——思考。上海黄老师提的是:读书——交友——写作。两者没有质的区别。

  我的思考: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代仕子大多游学,读书交友写文章。现在的我们,基本上都是吃老本。就上学的时候读的那点死书,长期不更新。交际范围又小,缺乏与大师对话的机会,就很难有自己的思考。反观自己,读了几本教育专著、参加了几次省级的论坛、参加了几次校长培训班、聆听了几多专家的报告、行走了一些名校,自我感觉增闻博识。对很多教育的问题看起来思路就清晰了一些,最起码知道基本的正误。天南海北的博友交流几句,也是一种交友。写写博文也算是一种写作。可见,提升自己并不难!

  7、普通教师应该做什么样的研究?普通教师的科研和学者的科研是不一样的。教师的科研更侧重于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学生不交作业的问题,我们可以去分析原因,可以去了解家长,了解学生的基础,回家后学生时间流程安排,从而制定相应的方案。通过这样的个案研究,来分析是不是共性的问题。这样的研究不是蹲在家里翻资料,而是教学观察,可以用随笔的形式来记录。比较赞同行动研究和教育叙事。

  我的思考:普通教师的教科研我是深有感触。前几天报省里的十一五课题,老师们积极性都很高。这里面除了一个评价的问题(晋级聘任的竞争激烈,论文等已经不是竞争的主攻目标),还有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强了。他们能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学会用教育科研的眼光来发现问题了,也学会了一些基本的教育科研的方法。但是,这些都还很肤浅,停留在表层。如果严格按照学者的科研模式来卡,恐怕都很难成行。光一张课题申报表,我就讲了的嗓子都疼。那么开题、阶段性总结、结题、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就更不用说了。甚至有几个课题我们是一直在做的:比如活动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我们语文组至少已经实验了一年多了;“六大模块”课程整合的实验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像这样的如果严格按照课题的标准去进行,相信规范起来的难度比实施起来的难度还大。正如明霞所说课题的申报和验收有人管,过程实施更需要人来指导。

  8、皱纹可以写在脸上,不能写在心里。快乐与不快乐都是自己找的,一定要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用自己的积极心态去影响周围的人,与身边的人分享快乐。好心情也是会传染的。有人说任何东西在明霞眼里都变成了风景。即使学生犯错误也很可爱,因为他是孩子。干什么都要有无功利的心。DDT在从没有施过南极北极都发现了,说明生态系统是个整体。延伸开来,人做的任何一件小事对世界都是有影响力的。今天的教育要想到多少年后对学生的影响。要从行动上去带动影响别人,而不只是口头上。

  我的思考:这番话题的引出,其实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我认为的老师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混日子的,此不足道,因为不能称之为师;一类是传统的“匠师”,不管基于什么原因,他们总会兢兢业业的,非常敬业也非常有责任心,在课堂上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知识点,面面俱到的给学生灌输,走应试之路。这个群体目前占比重极大,往往我们把他们列为“好老师”之列。第三类就是创新型的教师,这类教师善于学习与反思,对新课程的理念大胆的实践,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往往匠师和创新型教师都比较容易出成绩,有时候甚至匠师的成绩遥远好于创新型教师。但二者的区别是,匠师如果持续教下去后学生的兴趣会越来越低,一旦成绩下滑教师会抱怨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热情锐减、继而职业倦怠来得很猛烈。创新型教师则越教越有感觉越轻松,学生学起来也越来越轻松。匠师的改变很难,是一个慢的过程。首先要看他们能不能从功利性视野中走出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份事业。另外还要看他们的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能不能改变。

  9、教师从理论上知道要关注学生,但是落实不到课堂上。要让他们多观摩一些优秀的课堂,让他们知道哪些地方是关注学生了。听课不评等于没听,要指导几名教师上几堂关注学生的好课,然后组织大家来分析。要有一个略高层次的人进行指导才更有效。

  我的思考:听课以后缺乏一个引路人,这个人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对这节课做出恰当的点评。很多省市级的优质课,都有专家点评,这个点评有时候是言不由衷的。前几天听的教学现场会那节课,点评人很多,若不是最后亓老师的点评,很多人是处于混沌状态的。去年在淄博听了全省语文界十大高手的课,感觉提升很快。除了水平高以外,主要是没断了相互交流。

  不知不觉中,从十点半聊到下午一点一刻。我早饭都没吃,也没什么饥饿感。然后一起吃饭,吃饭的时候也是不停地交流。饭后,驱车去看桃花。及至到了桃花节的主阵地,不禁哑然失笑。因为春寒,满山的桃花都没有开放。戏台上因为休息,也没有演出。心里很歉然,感觉以看桃花的名义请明霞姐来却没看到桃花,非常的遗憾。返回的路上,将车泊在一侧,到桃园里看看花苞,觅觅野草,拍几张照片,算是与桃花结缘吧!

文章标题: 桃花节教育情:课堂九问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61078.html
文章标签:课堂  桃花节  教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