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0-02-05 18:09:38 | 作者:温言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25次
这是温言的自媒体平台分享的第301篇原创文章。
温言,公众号。毕业于北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供职于系列500强企业。
职场写作人,终身学习者。豆瓣2019年度畅销书作者。
成长 | 认知 | 职场 | 育儿
1
最近有篇文章很火,是心理学家李松蔚老师的公号momself发的,标题叫《老家同龄人3点就下班,房子面积是我的好几倍》。
原文的引子是一封读者来信。
写信者是一位留在一线城市奋斗的二娃妈妈。两口子都在互联网公司工作,工作强度和生活压力都很大。主人公一直觉得自己在北京混得还不错,但春节回了趟老家就被打击了:
她发现老家的同龄人都比她“滋润一百倍——吃得好,空气好,消费水平还低,工资是没她高,但房子面积是她在北京的好几倍。”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之所以愿意现在吃苦打拼,就是为了先苦后甜。但写信者看到的现实情形却是:以前滋润的人现在依然滋润,以前苦逼的自己现在依然苦逼。
写信人不由得替自己委屈:“ 我拼搏二十年留在大城市,究竟意义在哪里?”
2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原文章和解答。“留在大城市辛苦打拼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尽管我自己一直呆在大城市,但我并不认同很多鸡汤号灌输的:留大城市就一定比在小城市过得更好,活得更有价值。
实际上就我走过那么多城市和国家来看,并没有哪种生活一定比另一种生活更好,也并没有说某一种生活就毫无烦恼——每种生活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体两面。
正因为总是有利有弊,绝大部分人就会为之纠结。
十年前在我自己刚大学毕业的时候,社会上有一种流行言论:在一线城市打拼会拥有更多的选择权,而回家乡,回小城市工作其实放弃了再次选择的权利。
现在十几年过去了,再回头看这句话,依旧激励人心的,却,未必准确描述了现实:
随便举个例子,当一个长期在北上广工作的白领辞掉工作后,真的可以轻而易举地去她老家的小城市工作吗?
当然没那么容易。
因为越是小城市,越需要人脉、资源这些隐形的积累。被大城市大企业熏陶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小城市也会格格不入。即便这里曾经是你的家乡,也不代表一个大城市打拼过的人就能轻松地在大小城市间无缝衔接。
因此,那些习惯于在大城市打拼的人,所能拥有的二次选择“机会”,恰恰不是在大小城市之间随心所欲地切换,而是同等大城市之间去跳转,就是类似生活环境之间的重新选择。
至于说留在小城市放弃了再次选择的权利,其实也不尽然。还是看离开的动力有多强,从小城迁居到大城市,追求的是什么目标。
春节前,豆瓣上有个热帖,作者是一个五十岁出头的小城市公务员,自述在机关做了二十几年笔杆子,因为孩子已经工作了,所以自己提前退休来北京追梦,希望能在这里谋得一份和新媒体相关的工作。
那些极具冲突的标签在一个人身上都聚集齐了:小城市、公务员、裸辞、北京、新媒体、追梦...
这位大叔的求职经历非常曲折,没有了老家的大房子住,还要和比自己年轻许多的陌生人蜗居在半地下的出租房里凑合住;好不容易辗转得到一个面试机会,还要承受面试时,对方看到他大吃一惊的样子,并忍受对方打击他年龄、行为的种种言论...在奔波中,他零零星星地得到了一些临时工作,也遇到过一些善意的劝告。截至发表文章的时候,他又得到了一份临时的文案工作,期待着能把那份工作做得更长一些。
那篇日记如此真实,令人不忍卒读。但换个角度去想,之所以不忍心读下去,是因为作者其实是有选择权的:
他明明可以在老家过着闲适、受人尊敬的生活,也随时可以抬腿走人,他仍苦苦撑在大城市里辗转打拼——你说他过得苦吗?当然苦。那他为什么还要继续呢?因为他觉得每吃得一分苦里,都有他的梦想,他离自己想要实现的价值,又近了一寸。
为心中目标而奋斗吃苦,这位大叔是千千万万大城市奋斗者的缩影,他的经历让我们感同身受,却并不独特。
这是一个人为追求内心所想所付出的必然代价,当他愿意继续忍受留下来时,是因为这里有希望和机会。
我家以前用过一个保姆,并非来自农村,而来自一个生活悠闲的城市。之所以来北京做保姆,是因为儿子考上了大学,为了多挣钱给孩子攒学费,所以来大城市找一份工作。保姆听上去“低端”,要知道她年轻的时候还自己开过理发店,当过老板娘。可她却觉得这份工作从性价比很高,只需勤奋工作两年就可以挣够儿子所需的学费,到时候可以再考虑究竟是回到小城过安逸的生活,还是继续留在这里工作。
小城市到大城市切换成本虽高,却不代表小城市就真的“没有道路可走”。而是很多人其实并没到那一步,因此不愿意放弃现有生活而已。
3
回到最初的问题:到底应该留在大城市里辛苦打拼奋斗,还是回老家幸福生活呢?
其实应该考虑下面几点:
第一,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走什么样的路。
对于那些骨子里不安分、总渴望着做出些什么的人来讲,大城市就是必然的归宿。
当然一万个人有一万条理由:有的觉得这里有更多机会,有的说薪资更高,有的喜欢大城市的便利和氛围,有的觉得文化生活更丰富…
如果你本身就喜欢安逸、根本没有那么多折腾的念头,那么去一个安逸的地方生活也同样是必然。
就算年轻时因为随大流选择在大城市打拼,如果你骨子里想要的就是小城的安逸,那么随后一定会有一个人生节点,比如结婚生子,比如裁员买房,让你重新思考自己想要什么,做出遵从内心的选择。
是否留在大城市,不取决于你来自哪个小城市,而取决于你是哪种人。人的选择和心中真正的那个自己之间,会有一定的偏差。但无法长期错位太久。
第二,你在哪里有优势,就留在哪里
人们还是应该留在对自己更有机会的地方。只不过所谓的“机会”,因素很复杂:家庭背景、人脉、自我认知、梦想、薪酬、自由度等等。其中还会掺杂种种认知偏差。
我留学的时候,身边有两类典型的同学:一种是在海外游历一大圈,学历很好,但最后被父母招安,回老家做公务员或进企事业单位的;另一种是看上去有些平庸、明明可以过安稳生活、却非要四处折腾打拼的。
以前我觉得只有第二种人的选择才是正确的,才是年轻人应有的状态,但随着年龄增加,我明白了两种人其实都作出了合理的选择:你在老家的资源是你选择时的底线,而你自己对未来的预期是你选择时的上线。
对于第一类同学,以前我只看到学历光环是他的资产,而这个资产和他回到老家所能获得的无形资产比起来,其实九牛一毛。
人生就是一连串的选择组合,有收获的同时就有代价。
究竟哪一种才是正确的选择?我觉得这个评判标准非常简单:有车的坐车,没车的自己造车。
与其问这个没人能回答的问题,不如问问自己多年后是否会后悔吧。
END
.s.: 接下来几周要发我原创的手帐笔记、英语启蒙的专题文章啦!都是很长、充满亲身实践案例的干货,感兴趣的朋友们不要错过!
相关阅读
AT“老人”们纷纷退休,苦逼中年人还在职场上拼搏到老
温言的2019年计划,并介绍一种“心愿实现法”
没想到北大学霸的学习秘诀居然这么土挫...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