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0-01-22 12:06:37 | 作者:温言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26次
这是温言的自媒体平台分享的第296篇原创文章。
温言,公众号。毕业于北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供职于系列500强企业。
职场写作人,终身学习者。豆瓣2019年度畅销书作者。
成长 | 认知 | 职场 | 育儿
很多人都已经看过这部获奖的皮克斯短片“包宝宝”了。
一部分人在电影院看的贴片,另一部分人是在微信里看到疯传的“皮克斯首位华裔女导演送给中国家庭的温情片”。
我平时很少看电影,技术层面上的事无从置评。但从一个观众的角度,我觉得这不是一部亲情片,而是一部恐怖片!
片子的大意是:
一个华人女性,一次包的包子,意外变成了一个超萌的小包子宝宝。她付出了很多心血精心呵护他成长。然而长大后的小包子突然有天带回来一个金发洋妞的女朋友,母子之间发生了剧烈争执。
母亲一怒之下拈起小包子,一口吞下。
清醒后的妈妈涕泗横流,但幸运的是小包子没有真的死,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大胖儿子回来了。最后儿子选择了回家,妈妈选择了接受金发女朋友。
最后一幕是动态的全家福:妈妈和儿子儿媳围坐桌旁包包子,父亲在一边看电视。
作为一个既给别人当了三十多年孩子,自己也有孩子的女性观众,我其实非常理解导演想表达什么。
她想表达的是一种相互依存、无法轻易割舍又充满矛盾冲突的亲子关系。
因为妈妈爱孩子,把全部时间身心奉献给了他的成长,所以同时又渴望能控制他,希望他按照自己的方向发展,不认可他的私自决定,甚至冲动下吞噬了他。
有人说这是一个华裔导演对华裔家庭的刻板印象,毕竟新时代的诸多母亲可巴不得儿子展翅高飞,自己拽上老公环游世界。
但我也理解这毕竟是电影,只能选择一条典型路来表现,不可能面面俱到。
在现实里,有些人很幸运,父母很开明,家庭成员能平等相处;但确实有很多家庭内父母与子女的矛盾非常严重。严重到恨不得面面俱到地控制孩子的人生。
我曾亲身经历过一件事,简直是现实女生版的“包宝宝”:
当时我的部门招实习生,有个研究生姑娘当时人在外地,非常想来实习,接到面试通知后直接买票就来北京了。经过了两轮笔试面试、击败了其他很优秀的对手后,拿到了offer。
结果就在入职前一天的晚上,我接到她的电话。她哭着说妈妈嫌离家太远、不让她去北京工作。母女大吵一架后,她妈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直接剪碎了她的身份证,然后叉腰说:“没事儿,等开学了再去楼下派出所办个新的!反正你现在去不了北京了!!!哈哈哈哈。”
正因为有这些现实中“荒谬”情景的存在,才有了母亲一怒之下吞了包宝宝的一幕。
我觉得吞噬这一幕非常巧妙。
如果影片能到此打住,那么它就像当年的“鬼妈妈”一样精彩——勇敢且充满探索精神。
撕开所有温情脉脉的面纱,把现实剥出来给你看和让你自己选择。
遗憾的是“包宝宝”没有。
所有矛盾到达巅峰大爆发后,故事怂掉了。情节迅速坍塌并滑向每一个人都无比熟悉的温暖和解大结局:
原来儿子没有死,他从包子形象变成真人回到了父母身边;
妈妈接受了金发碧眼的女朋友;
女朋友(不知道是否了解男朋友和妈妈之间的吵架)和这家人坐在一起包包子
爸爸终于露面,但在历经了如此跌宕起伏的家庭矛盾后,他选择在其他所有人干活的时候坐着看电视
我私下告诉朋友们:这部片子引起了我极大的不适感,并让我觉得细思极恐。她们都以为是我不能接受吞包子这一幕。
但恰恰相反,吞掉包子只是情节的必然,吞掉包子后发生的一切才是真正的恐怖片。
毫无缘由的,那种压抑、却政治正确的亲密大家庭生活又回来了。
妈妈没有尝试去理解他已经长大的儿子;儿子也没有任何挣扎与改变;女友和爸爸就像一部典型而老派的中国婆妈电视剧,只是在关键节点上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道具,只负责拼凑最后一张全家福。
在一个充满了付出与牺牲、独立与依存、亲情与矛盾的家庭里,双方不必进行任何反思,不必进行努力和改变,就能通过“回家”这个口号感召,重归于好。
像所有主流频道喜欢播放的家庭公益片一样,用程式化语言告诉我们“孩子回家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办法”。
尽管是动画,但这部片子其实是成年人才能理解的。
但错位就在这里:任何活在复杂大社会中的成年人,都知道两代矛盾、异族通婚是多么复杂、沉重而纠结的主题。
真正的恐怖不在于一眼看穿的恐怖,而在于披着各种外衣的精心表演。
如果我们知道哪里有黑暗,要么就直面刺破黑暗,要么就应该逃离的远远的。
如果我们永远不去揭穿伤疤,只需道个歉,受个惊吓,流两滴眼泪,而不必做任何真正的改变,不在改变中自我折磨,就只是一部表演的“五好之家”布偶戏。
END
相关阅读
换工作就能走上人生巅峰? 呵呵
没想到北大学霸的学习秘诀居然这么土挫...
丈夫抛弃我时,送了我一台吸尘器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