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0-01-15 21:41:16 | 作者:春水煎茶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1次
教育永远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估计可能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相对轻松一些,因为功利性差一些,读书人少,没有学校,口口相传,没有各种评价和排名,读书多为内求。及至科举一出,学而优则仕,教育就越来越沉重了。现在尤甚。
应试vs素质有没有一个正确的解?前两天看某大学副校长抨击素质教育,说素质教育这个词本身就是对汉语的一种侮辱,然后“砖家”们一片哗然,相互打口水仗。不去管它。不去研究如何教育改革、如何解放老师和学生、如何提升国民素养,却站在一边说风凉话,抠字眼。强烈鄙视之!应试和素质,有没有解?也不去管它。有益身心事常做,无益身心事莫为。管他应试还是素质。
横在分数和素质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叫——“差生”!予尝想,如果把这个特殊群体去了,是不是应试就约等于素质呢?作为老师,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差生”——是我们的心病?还是我们的心痛?一字之差,各不相同。无论是心病还是心痛,都需要我们去正确的面对、接纳、改变。
“差生”——你从哪里来?
尽管各种教育资料上尽可能的避免使用这个字眼,但无论如何更换称呼,“差生”仍旧是不可逃避的话题,也一定不会因为我们换个名号,他就不复存在。这里,我把所有带有“差生”字眼的词都用了引号,引号含义为特殊称号。我无意歧视“差生”,而是从内心里为他们感到悲悯,我同时也相信,所有的富有教育情怀的每一位教师,都有这种情怀。
首先,在这里我想请大家反思一下,在我们眼中,什么样的学生是“差生”呢?或者说你定义“差生”的标准是什么?请结合所教的学生评说一二。
那么,根据上述,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这些所谓的“差生”其实就是学习差、习惯差、文明程度差、思想品质差….
那么再来想一个问题,这个种种的“差”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是不是我们人为的加以划分的?也就是说人为定义、或者说公认“差生”?老师都普遍认为、学生也认同、最后家长也认同,连孩子自己都认同。于是,“差生”就这么出来了。
那么再请大家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已经为人父母或者即将为人父母,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学习优秀?为人父母都这样想,我们教室里的孩子的父母也是这样想。开启学习优秀之门的金钥匙是什么?最重要的一是明确的奋斗目标,二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好习惯、好品德、身心健康….?健康的身心….要知道,每个孩子的家长都这么想的。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为了考试而教却成了一个事实,他代替了“工作努力”、“好教师”。学生逐渐成为考试这个机器上的零部件,教师成了操作这个零部件的人。教育被窄化为教学,教学被窄化为教书,教书被窄化为做题,做题被窄化为做考试的题。那些本来有上学愿望的孩子就被这一道一道缩水的窄化的行为之门关在了门外,他们希望转化为遥望,遥望转化为观望,观望走向失望,失望走向自暴自弃。用考试成绩衡量出来的“好孩子“越来越少,大部分都变成了”差生“。要知道,这些孩子将毫无借口的被投放到社会,很多被称作”差生“的人,我们初中的教师有的将成为送他们最后离开校门的那个人,我们是他最后的救命稻草,我们在他们心中播种一点什么呢?
在座的各位,有谁能够拍拍胸脯说,“我是对得起职业良知的人,我对眼前的孩子尽到了我的最大努力和智慧。我从没有放弃他。”?诚然,有很多客观。家庭的、社会的、个性等诸多因素。咱向内看,从我们身上先剖析。因为,有些客观我们是无法改变的,只能是改变自己,能让自己做的更好一些。
灵魂的拷问:为什么不再去努力一下,为什么不再陪孩子好好走一段,让他们每一天能够有点信心,找到一点喜欢上学喜欢老师的理由?
可能因为评价制度?可能因为大家都在比“名次”?可能因为对他们已经彻底失望?失望的理由是什么?除了考试不行他们还有行的方面吗?当教学窄化成教考试的时候,孩子的全部优点被考试所掩盖,而孩子却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生命,他有被尊重被关怀被鼓励的需求,他也渴望心灵的温暖。我们还能够给予他什么?
良知的考量:这是对教师责任的考量——教师的本职是传道授业解惑;学生观的考量——好女婿标准vs好学生标准,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来学习的未成年人,他需要教师的服务和帮助;生命观的考量——每个生命都有向善、向美、求真的欲求,教师是去唤醒生命之美好的那个人;当下与未来的关系认知的考量——我们工作在当下,造福在未来;我们教育在孩子的当下,今天播种了什么未来会有所显现的。
今天生活在委屈指责抱怨孤立之中的孩子,将来难以有温暖的强大的心灵去面对他们当下的生活。如果那样,我们就是罪人!我们要从求无悔,到求心安。无悔是一种境界,心安又是一种境界。做教育首先要无悔,也就是说不能因为自己的专业缺失,造成遗憾。心安,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诸事能做到心安,说明我们就最教育尽心尽力了。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