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0-01-04 08:30:41 | 作者:晓叶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27次
工作十年,一直在乡村初中学校任教,一直按部就班的教书。2019年,离开初中去一所偏远的小学支教一年。到了小学之后,看到简陋的教学环境,见到穿的脏兮兮的学生,心中生出的是一种凄凉的感觉。小学的人数非常少,不到二十个人,有两个年级各一个人。我不知道如何教这些学生?我心中生出了一种畏难的情绪。一直习惯人多的教学模式,几个孩子该怎么教?而且学校老师都是即将退休的,女老师也只有一个。我找不到如何进入教学状态的快速方式,也找不到可以借鉴的经验?学生的课程很多,老是很少,属于学生的时间就相对多了起来。我不知道乡村偏远学校的未来会是什么样?我也不断的问,如何能够做出乡村教育的特色,尤其是资源相对较少,关注度低。我一边在寻找相关的文字资料,一边寻找相关网络资源,看能不能有可以借鉴的思路。
二
无意间在朋友圈中发现了火柴计划。我及时的加上了火柴君,也加入了火柴教师成长计划。在火柴成长计划群中,发布了乡土课程研修的报名,我及时的报了名,也获得了通过。终于进入了乡土课程研究的培训群。
袁战海老师分享《土壤》课程的建设,通过学习,我看到了乡村学校原来可以大有可为。我所在的小学也可以搞类似的研究,让学生通过身边熟悉事物的研究,掌握研究的方法,拉近知识和实践的关系。袁老师的分享,让我对于乡村学校有了一个盼头。原来乡村学校也可以搞一些研究,而且是实实在在的,让学生受益的教育活动。我感觉到真正的教育原来可以在偏远的地方发生。非常喜欢袁老师分享的一句话,梦想总是在贫瘠的土地上开出最艳丽的花朵。
王富贵老师分享《乡土课程乱弹》,王老师用丰富的实例展示出他们做乡土课程的过程。王老师做的“基圈子课例”、“软套课例”、“苹果课程”等等案例,具有极强的指导性,让我茅塞顿开。原来,研究就是这么一回事。身边的每一件物品都是研究对象,只要我们能够持续的寻找每一件物品与我们所学学科的联系,寻找每一件农具的科学原理,就是研究。我听了王老师的课程,想到了即将消失的扁担,背篓,架子车,摩,铲子,锄头等等农具的科学原理。我想到了千亩一直闲置的杏花园,能不能做成杏花课程。想到了祖祖辈辈离不开的土豆,能不能也开发成课程。我还想到了开发学生家庭史的版本课程。王老师的分享让我对于研究没有了以前的神秘,感觉到行动起来,就是研究的开始。我也感觉到开发一门校本课程,班本课程原来不是遥不可及,只是我们的思维还没有打开,我们还没有行动起来。
段济宁老师分享的《乡村八学园,绿色田园梦》,段老师展示了田园教育的三个途径:“建设田园基地”“ 开设田间课程”“ 开展田园活动”。尤其展示的“轮胎盆景区”、“ 七彩长廊区”、“ 百草园种植区”、“ 师生游乐区”、“ 农耕文化馆”,让我看到了乡村教育的美好未来,让我看到了真正教育应该是这样的。师生都快快乐乐的在校园,共同打造校园的美丽文化,而不是把校园文化交给广告公司。段老师的分享,为乡村的学校指明一个方向,一个可以奋斗的路子。原来,乡村学校可以做的很漂亮,原来乡村学校可以挖掘出真正的美丽。
焦跃生老师分享的《乡愁永续,薪火相传》,焦老师展示了挖掘周边优秀资源,开发乡土课程的案例。焦老师的分享让我对于周边的优秀资源做了一个搜索,看有没有能够做课程的?看能不能让学生从中学到新的知识。从熟悉的地方挖掘陌生的东西是一个很好玩的事情。
李凤英老师分享《村小乡土文化与综合实际活动课的融合》,这个提法非常的好。村小的乡土文化这是便利条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直被忽略的课程。二者的结合会生成更好的东西。
冯海燕老师分享《传统文化,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冯老师展示的花样跳绳,把跳神开发出一门有意思的活动,把平凡的事情做到了极致,这是一种非常值得学习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式。
三
通过每周的分享,我感觉到了这群人都是真正做事情的人,真正在村小做事情的人。他们都是一群把普通事情做到极致的人,也是一群有着教育情怀的人,一群真正探究农村教育的人。跟着他们走,可以看到教育的希望,也能够体验到教育研究原来是非常好玩的。原来教育并不是买论文,买课题,争名夺利,原来可以快快乐乐的搞教育。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