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9-12-29 15:48:39 | 作者:文摘小编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25次
点击上方“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点击加星★ 贴近你心 ❤
作者:归南
图片:Pexels,基于CC0协议
01
2019年,微信好友纷纷跻身“朋友圈装死,微博蹦迪”的时代队列。在这种大好态势下,我的2019过得还算不错。
看不见那些被诟病的、带着炫耀意味的外部刺激,内心突然得到了一种平庸的安全感。
现代人的心理都很脆弱,被各种“朋友圈识人法则”戳破事实真相以后,大家都快速被驯化成了懂事的大人。
不是三天可见,就是转移阵地,纷纷无声退场。
我当然知道,这种“众人不语”的环境其实是假的。
以前,我们能透过一个个红点,看见无数人热情洋溢的生活。
可现在,窗口里的人因为害怕被审判,都躲起来了。
世界有点安静,让人不太习惯。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戏,戏台上都没人了,生活还有什么意思呢?
我开始盼望大家不要那么战战兢兢,而是随心所欲地展示自己生活中每一个想要分享的时刻。
就在上周,刷朋友圈时,看到我大学室友领证结婚了。
毕业后她很少发状态,大家平日联系越来越少,所以我看到时,有一种爆炸的感觉:他们一个个都在闷头干大事?!
留言恭喜之后,我竟然有点惶惶不安。最直接的原因是,我还单身,而且短期内都会单着,我是没所谓的,但父母的忧虑声频频入耳,压力不可谓不大。
其实这只是表面原因,我更紧张的是,大家在朋友圈闭关的日子里,都在做着人生向好的加法,而我在被动闭目塞听之下,优哉游哉放任自流,放弃了自我修正和提高。
人生需要时不时找点刺激。
最近看了几个视频节目,都让我产生了被“突袭”的感觉。
02
一个是马伯庸当嘉宾的那几期《晓说》。
矮大紧搭档马亲王,都是能说会道的主儿,两位谈的主要是唐代长安城在政治、经济、文化、市民生活等众多方面的建制和具体生活景象,既风趣,又饱含知识点。
在谈到语言的时候,两位都提到一个让人倍感新奇的观点——唐朝口音跟今天的粤语很像。
他们由此突然展开了另一个题外话,一下吸引到我。
马伯庸说起了摩羯座。突然从口音说到这个,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好戏就在后头。
他先科普背景:摩羯是森林之神潘恩,追求仙子裘林克丝无果,还为自己招来了怪物,在逃跑过程中,他上半身变成羊,下半身变成鱼。
马伯庸说,按照这个外形来意译的话,应该叫“鲜”,怎么就成了摩羯呢?很多研究星座的人都答不上来。
接下来马亲王开始slay全场,他说:
我在查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古希腊星座传到古印度之后,古印度人也找不到一个特别贴合的词,只能用当时印度一个叫makara的神兽来翻译。
到了唐代,十二星座传到中国,当时的唐音,摩字不读摩,读“mua”,羯字读“ghat”(ka),正好对应makara的读音,“mua ghat”唐音写出来就是“摩羯”这两个字。
弹幕都在屈膝下跪,我也在意念中加入了他们的行列。
马伯庸的作品很多人都听说过,其中有一些知名IP已经影视化。他最大的能力是把史料和悬疑推理等手法结合,既不曲解历史,又充满奇思妙想,博古通今,亦庄亦谐。
让我感佩的是,一个写通俗小说的人这么有研究功底。有人可能会说,这跟他的写作领域有关,既然是写历史小说,可不得好好钻研文献吗?
没错,可是具体入微到一个这么穿越的词上,还是让人钦佩莫名。
这种敏感的好奇心和对知识开枝散叶的能力,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刺激。
这两年,我在碎片化阅读中消耗了很多时间,获取到很多浮光掠影不成体系的信息,加上没有知识渠道的拓展,甚至已经丧失了系统化深入学习的动力和能力。
我想,大街上卖烤地瓜的大爷,每天获取信息的路径可能跟我一模一样,朋友圈、微博、抖音……
总之,这激起了我内心的一点波澜。
以前总拿“没有文化”为智力和体力上的偷懒开脱,好像自我赦免了一般。
但是,书山有路勤为径,不下功夫,人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无知。
03
另一个节目,是窦文涛携老搭档许子东老师和凤凰卫视著名女记者周轶君做的新节目《锵锵行天下》。
这是一个游记形式的文化脱口秀节目,他们去了连接亚欧大陆的土耳其和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希腊。
作为锵锵的老粉,我肯定是冲着窦文涛和许子东去的。但是这一次,我的大部分注意力都被周轶君吸引过去。
有一幕是他们从土耳其坐船去希腊科斯岛。科斯岛这个地方,是很多中东和北非难民从土耳其逃离到欧洲的跳板。
节目组本来想去探访市区外的难民营,结果一到目的地,发现警戒异常森严,拍摄不被允许,配音此时也营造了一种剑拔弩张的气氛。
这时候,周轶君立马展示了曾作为一朵“战地玫瑰”的风采。
她一马当先地下车,准备用阿拉伯语跟负责戒备的军方交涉。下车的时候,她看到一个伊拉克库尔德难民,记者的敏感,让她设法抓住了这个绝好的采访对象。
虽然窦文涛在旁边一直说“他(军方)不让拍”,这时车内的镜头也一度摇晃,但周轶君完全没有退缩:“他(军方)就是咋呼”“我到路口偷偷把他接上来”,后来他们绕路找到一个地方,让那个库尔德小伙子上了车,进行了采访。
这一切都是意料之外的。没有条件,怎么创造条件拍摄,需要临危不惧,也需要急中生智,这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品质。
窦文涛评价周轶君:“这是一个闯实的女人。”
周轶君曾经是世界唯一驻加沙的女记者
作为一个观众,我真是被轶君女中豪杰的气场震撼到了。
让我备受震动的是,她身上那种强大的专业素养:职业身份对周围环境的判断和把控,尝试破局的勇气,不放弃任何机会的韧劲儿,不可替代的语言技能。
对比一下自己,我又能做到几项呢?
2019年下半年,很多人感觉日子不太好过,互联网公司频传裁员潮,很多原本想离职的人都按捺住了自己的冲动,顺便感慨一句:能安心当一颗螺丝钉也是一件幸事。
有人开始担忧,自己的专业素养能不能巩固自己的职位,是不是随时都会被替换?
还有一些人,即便不担心自己会马上失业,也不敢松懈,对待工作的态度立马端正了三分。谁知道寒风明天会吹到哪里呢?
看完这个节目,我明白了:寒冬再凛冽,像周轶君这样专业素质过硬、在团队中能发挥独一无二作用的人,是不需担忧的。
这未曾预料到的又一“外部刺激”,让我和工作的关系达到了一种堪称理想的状态。它为我注入了一个新的灵魂,充满激情、干劲和自我批判。
04
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说法:你要真想做成一件事,靠外界刺激作用不大,关键还要看内驱力。
我不是特别赞同。
我认为,正是来自外部的刺激,才让我们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调动起内驱力;内驱力持续的长短,要靠超高的自觉和有意识的锻炼,不是一朝一夕的。
很多时候,我们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刺激无用,但其实,真实原因是自己在短期内急于求成,没有持续投入。这两者不是一回事。
许知远在一个演讲中提到:中国改革开放40年,40年的奇迹里有我们非常多的辛劳、探索和努力,但同时,这个奇迹难道不是一个巨大的外在刺激所带来的效应吗?
“如果不是广州和深圳的那些开拓者们看到了香港,受到了刺激,他们怎么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动力?如果不是邓小平前往日本访问,看到了日本的新干线、新工厂,他们怎么会感慨说,现代化大概就是这样的模样呢?”
我们所有认知的变化、自我的变化,很难从我们本身发生。它经常来自外界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经常令人不安、困顿。
我们要正视外部刺激的作用,它以一种较为剧烈的方式,强迫我们打开自己的世界,去和广大的外界交流。让我们在不安和惶恐中,寻求解决方案,获得相应的自我成长。
八十多年前,季羡林舍北大而取清华,动机就是清华留学的梦更容易圆一些。
他说自己痴心妄想去留学,与其说是为了自己,还不如说是为了别人:
“我看到那些到美国留学的人,拿了博士学位,或者连博士学位也没有拿到,回国以后,立即当上了教授,月薪三四百大洋,手挎美妇……我觉得不平,想写文章刺一下他们。但是如果自己不是留学生,别人会认为你说葡萄是酸的,贻笑大方。所以我就梦寐以求想去留学。”
如果季老没有受同学们的刺激,可能一辈子都待在山东省立高中教书,就不会有后面的留德十年,拜学科泰斗门下苦读,成为东方学大师的事儿了。
大师如此,况你我乎?
▽ 更多推荐阅读 ▽
“对不起,爸爸没本事。”一句话看哭无数人,太心酸
中二不是病,是药啊!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