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9-12-12 12:10:41 | 作者:春水煎茶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9次
教育发展到今天,要不要惩戒?教育的惩戒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惩戒的教育到底有没有存在价值?对孩子有益还是无益?我想无论是惩戒的教育还是教育的惩戒,都不是问题的本质。任何一种教育方式和手段,任何一种教育,都是基于现场、基于事实、基于不同孩子的个性心理品质,才能谈有效无效。所以,教育的惩戒到底好不好、惩戒的教育到底对不对,都没有必要去辩论。
今年2月份,青岛市政府发布地方性规章《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规定“中小学校对影响教育教学秩序的学生,应当进行批评教育或者适当惩戒。情节严重的,视情节给予处分。学校的惩戒规定应当向学生公开”。此文一出,网上一片哗然,正方、反方都有辩论。
前几日,某地夏老师因为“打屁股”,被道歉、派出所训诫、通报、调离原单位、罚款3万,甚至一度传言“被自杀”,炒的也是沸沸扬扬。有时候看网络上流传的个别幼儿教师体罚幼儿的视频,的确气的人咬牙切齿。有时候看着师生群殴的视频,也是胆颤心寒。“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演变到今天,看当下的师生关系怪现状,真的是颠覆人的“三观”。
各种矛盾,家校关系、师生关系等等,在各个角落里上演。而事关惩罚、惩戒这样的教育概念,一度被热炒。近年来,关于教育的惩戒一直沸沸扬扬。惩戒、惩罚是两个概念,从字面上不难区分,一个在于“戒”,一个在于“罚”。其本质来看,“戒”在于教育、劝诫、规诫、训诫;“罚”很容易就会变味为体罚、变相体罚、心罚。由于这里面太难与区分,所以慢慢的严禁体罚,演变为惩戒也取消了。
从古代私塾,就有打戒尺的惯例,这也就为惩戒乃至惩罚,找到了传统教育中的根源。尤其是我国的一些传统文化中“棍棒底下出孝子”,棍棒教育一度在上演。后来随着媒体的曝光,尤其是一些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过度体罚变成了“故意伤害”,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灵造成了极大地伤害,于是体罚成为学校教育的一条高压线。然后有些孩子的耐挫力比较差,在一些变相体罚或者不当教育行为中,有的孩子做出了过激行为,出现了自杀等现象,所以慢慢的演变为,连正当的“批评教育”都需要列入“班主任有批评教育学生的权利”来明确。
这样的事例,枚不胜举。比如某校因为规范学生的发型,不留长发,然后有孩子为此牺牲了生命;比如,某校通报批评学生的违纪行为,孩子想不开等等。诚然,这里面有一些问题,比如对孩子的尊重、对未成年人心理的认识、对未成年人个性的认知程度、对教育与管理的僵化偏颇等等。但,这些问题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对各种教育与管理方法的诘问。于是,讳疾忌医,从不会管到了不敢管。“熊孩子”愈演愈烈,越来越多,老师的“讲台”愈来愈小,直至个别被“殴”。然后出现了一个怪现状,老师体罚孩子会被“高压线电焦”。孩子殴了教师,很多就是个道歉或者不了了之。更有甚者,有时候,教师的无意之举也会引来家长的不依不饶。这是另外要探讨的当下社会的一种怪现状,一种怪伦理。
其实很多老师和家长是分不清惩戒和惩罚的,本身这之间也不好区分,估计很多专家也理不清其中的道道。所以,一刀切就成了最好的选择。其实就是不一刀切,估计冷静的教师也会慢慢的摒弃惩戒,因为不好区分、不好控制、很容易惹火烧身。
2009年,我曾有幸专门向马来西亚赏识教育专家曾桂安教授讨教过这个问题。他大体上给了我这样的几个标准:首先教育的惩戒不是为了给你“出气”,也就是说不能因为你生气了而去惩戒;其次教育的惩戒必须是为了孩子犯了错误,而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去实施的一种教育方式;第三惩戒必须事先有约定,有“戒”存在,且这个“戒”是事先被认同的;第四惩戒一定不是直接用巴掌,而有一定的惩戒的“工具”,比如古人的“戒尺”,不仅仅是把尺子,而更是一个“尺度”。只有这样,才是惩戒的教育,而不轻易地演变为惩罚、变相体罚和体罚。
当然,时代发展到今天,人心人性大不如前,需要不需要惩戒,到底怎么惩戒,作为一线教师还是少费脑子的好,一个不小心落得“夏老师”一样的各种处分,就是一种不智了。其实,教育到了“惩戒”,已经是很无能为力的手段了。有时候,不给孩子贴标签,不带着有色眼镜去给他定性,学着蹲下来对话、换位思考、多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多从教育学角度去理解、多从个人的专业魅力上去丰厚,可能更好一些,这也应该是作为教师更专业的一种积极态度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