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9-09-19 07:31:02 | 作者:匿名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23次
听到”心理学“这三个字,相信很多人第一反应都会露出惊讶的表情,有的人也会好奇的去探寻一下究竟。当然,也有一部分会担心:学心理学的是不是一下子就可以看穿我?这个未知的领域被很多人赋予了神奇的色彩和基调,让人向往的同时有那么一丝恐惧。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学也慢慢地被人熟知,但是相对我们庞大的群体,了解她的人还是非常少的。因此,对心理学的认识的误解和偏差是很容易发生的事情。但它真的是那么神奇,遥不可及吗?
其实,心理学就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并不是深不可测的。心理学通常研究的是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有些正好是大家都熟悉,而且经常关心的问题。比如:什么样的人容易讨人喜欢?什么样的事情会让人印象深刻?人为什么要自杀“”?男人为什么比女人更爱聊政治?等等......
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心理学存在很多误解,康菲特教育整理出以下几种常见误区,便于大家更好的去认识,学习并把心理学应用于生活中。
一、心理问题≠不正常
心理咨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它有一种神秘感。来访者通常左顾右盼、鼓足了勇气才走进咨询室,在咨询师反复保证下,才肯倾吐愁苦;或是绕了很大圈子才把真实的情绪暴露出来。因为在许多人眼里,咨询的人很可能有什么不正常或有精神病,要不就是有见不得人的隐私或道德品质方面有问题。很多人宁愿饱受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也不愿或不敢前来咨询。其实,每个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及生活工作的不同方面,都有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对这些问题如能采取适当的方法予以解释,问题就能顺利地解决;若不能及时加以正确处理,则会产生持续的不良影响,甚至导致心理障碍。这样看来,心理问题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就这些问题求助于心理咨询并不意味着有什么不正常或有见不得人的隐私,相反,这表明了个体具有较高的生活目标,希望透过心理咨询更好地自我完善,而不是回避和否认问题。
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我们所说的心理治疗是主要诊治神经症患者或者有人格障碍的人,也就是所谓的“病人”。心理咨询面向的主要是正常人群,称之为“来访者”,处理的问题多为生活、工作、学习、家庭、婚姻、育儿、疾病、康复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心理咨询指的是没有心理疾病症状的人或者健康的人,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好、更幸福”而进行的“未雨绸缪”式的咨询,而不仅仅是“治心病”。很多同学认为只有负面情绪累积到“病”的境地才要去咨询。这就是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混为一谈,这样经常导致错失心理干预的最佳时机。如何判断心理咨询的最佳时机?一般而言,如果目前出现的问题自己无力解决,明显影响到工作和生活,就应该求助于心理咨询,如果发展到严重干扰生活的疾病状态“本文来自美文网”,那应该接受的是心理治疗。
三、心理咨询≠无所不能
一些来访者把心理咨询神化,好像咨询员应无所不会、无所不能,将心理医生视为“开锁匠”,期盼其能打开所有的心结,所以常常求诊一两次,没有达到所希望的“豁然开朗”的心境,就大失所望。实际上,心理咨询是一个连续的、艰难的改变过程。心理问题与来访者的个性及生活经历有关,就像一座冰山,堆积已久,没有强烈的求助、改变的动机,没有恒久的决心与抗衡,是难以冰消雪融的。
四、心理医生≠救世主
一些来访者把心理咨询师当作“救世主”,把自己的所有心理“包袱”丢给咨询师,以为咨询应该有能耐把它一一解开,而自己不须努力、不须承担责任。要知道,心理咨询更多的是帮助来访者分析心结形成的根源,找到化解心绪的办法,也就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另外,来访者面临抉择无从决断,希望咨询师帮忙拿主意时,应明白咨询师与来访者是不同的独立的人,有与来访者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咨询师无权把自己的价值观、好恶强加给来访者。“救世主”只有一个,就是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战胜自己、再塑自己、才能超越自己。而把自己完全交给咨询师,是推卸责任的表现,只有一事无成。
五、心理学≠算命
许多来访者不愿或羞于吐露自己的心理活动,认为只要简单说几句,咨询师就应该猜出他心中的想法,要不就表明咨询师水准不高。其实心理咨询师并非算命先生,他们没有什么特异功能窥见他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只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来访者提供的讯息进行讨论和分析。因此,来访者需尽量详尽地提供有关情况,才能帮助双方共同找到问题的症结,有利于咨询师作出正确的诊断并进行恰当的治疗。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