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对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的认识

时间: 2023-10-25 03:59:3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4次

对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的认识

怎么学好中国近代史

  中国的近现代史,指的是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想知道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吗?我整理了相关于怎么学好中国近代史的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怎么学好中国近代史一

  近代史和现代史可以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界。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的近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的现代史。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我认识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还了解了国史、国情,深刻的领会到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是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也就是1840年到1919年。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的历史从此发生重大转折。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以,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变化:一是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二是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随着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的阶级。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的阶级关系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对立。而鸦片战争后,产生了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同时也产生了中国资产阶级。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帝国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互相交织交替作用的结果。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表明:必须首先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是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是1919年到1949年的历史。在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人民受到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这三者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1925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就是以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为直接的斗争目标的。国共合作后建立的国民革命军于1926年7月开始进行的北伐战争,在人民的支持下,基本上击溃了北洋军阀的主力。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中国东北。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虽然战争的结局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战败,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其深重的灾难。其后爆发的国共内战,此次战争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推翻了中国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并于1949年10月1日在北平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由中国国民党领导的中华民国政府则迁往台湾,至此形成台湾海峡两岸直至今日的长期分治及对立。

  【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是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从1949年至今的时期。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的七年,是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66年“”前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从1966年5月到1976年十月这十年,是“”时期。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的近现代史,就起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的历史,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中国逐步变成一个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艰难而伟大的事业。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保持清醒头脑,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断创造新的辉煌,切实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项建设事业全面地推进向前。

  作为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我们一定要牢记中国近现代化的历史及其基本经验,继承先辈们的优良传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肯定,自觉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把中国建设成为中等发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使命。当前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怎么学好中国近代史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以历史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因此,它既是历史课,更是政治理论课。所以,本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当是在学习者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总体面貌和基本线索有一个大体了解的基础上,着重做到“两个了解”,懂得“三个选择”。

  同学们由于在中学阶段都已经系统学过中国近现历史,对有关的历史事实、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但对历史发展的脉络,还不能完整地把握,对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主要经验,还不能准确地理解,对与“三个选择”有关的历史情况,也还缺少深入的了解,并存在着若干困惑。根据这些情况,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同学们应在补充历史基本知识的同时,要着力注意弥补对近现代史把握方面的不足之处,以期能在原来所学近现代史知识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一步。

  中国近现代史的主线

  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

  就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和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这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线。紧紧抓住这一主线,是学好这一课程的前提。

  点、线、面的结合

  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在学习中,同学们要开阔历史视野,注意点、线、面的结合,加强对各种政治方案的比较。比如要以世界历史的眼光审视中国近现代史,注意联系时代特征、国际格局和世界大势论说中国问题;除政治史外,要注意加强对各个时期经济、文化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情况的了解;进一步通过比较研究(包括各种社会力量的政治主张、建国方案的比较,各种社会思潮的比较等),来认识与“三个选择”有关的问题。

  历史观和方法论

  在学习中,还要注意各种历史观点和政治观点的表述,以历史事实为根据对某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分析,得出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从而锻炼自己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

分析总结近现代史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谈谈对“三个选择”的认识

字数在1000—1500
一、地主阶级学习西方

1.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
为什么要学 怎么学 学什么 结果
背景: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的日益加深,特别是鸦片战争的刺激,使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目的: “制夷”,即抵抗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机。
林则徐:设立译馆,编译外国书报;积极仿制西方战舰,还提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所以他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一书,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光辉思想。
火器、战舰、养兵练兵之法。→军事技术

(器物层次) 形成新思想,在思想界起了启迪作用,但没有付之于实践。

2.曾国藩、李鸿章等地主阶级洋务派

为什么要学 怎么学 学什么 结果

背景: 60年代,由于受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清政府内忧外患,急于寻求出路。而慈禧太后的暂时支持,总理衙门中央
洋务机构的建立为洋务派学西方创造了有利条件。

目的:具体目的“剿发捻”(镇压人民革命);“勤远略”(抵抗外来侵略);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发起了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
经济:创办近代企业;
军事:筹划海防,创办新式海军;
文教:创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器物层次)
是近代化的开端,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3.晚清政府

为什么要学 怎么学 学什么 结果

背景: 20世纪初,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义和团运动的双重打击下,清政府又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

目的:为了应付严重的国内危机,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实质是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从1901年开始实施“新政”,从1905-1911年进行“预备立宪”,但仍未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

经济:奖励实业;

军事:编练新军;

文教: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政治:“预备立宪”,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内容较全面,但却是骗局(主要是后者)
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但最终破产,为辛亥革命创造了成熟的客观革命形势,为自己准备了掘墓人。

二、资产阶级学习西方

1.早期维新派

背景: 19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洋务派中分化出了早期维新派。

目的:抵制外来侵略,发展资本主义。

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提出并宣传自己的主张
经济:发展工商业,和外国进行商战。

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

政治:进行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在理论上还不成熟,更未付之于实践,实际影响不大。但为康梁维新思想奠定基础。

2.康、梁维新派

背景: 19世纪90年代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目的:抵制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成为高潮。
政治: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思想——学习西方科学文化。

(制度层次)
昙花一现。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3.孙中山革命派

背景:20世纪初,帝国主义侵略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壮大。

目的:抵制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为高峰,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学习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国家学说,并把它发展为三民主义。

(制度层次)

功败垂成——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但最终失败。

4.陈独秀、李大钊等激进派

背景:政治上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国家一天天还下去;经济上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思想与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

目的: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

掀起新文化运动,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文化。
民主与科学。

民主指法兰西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科学是指自然科学和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

(思想文化层次)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运动后期宣传的马克思主义,终于成为中国人民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三.无产阶级学西方

背景: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义在中国传播的提供了思想条件。

主要思想:马克思主义。

主要实践:五四运动、建立中国共产党、参加国民革命、反对美蒋的反动统治、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
影响:历尽曲折坎坷,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探索和发展,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四 .农民阶级对西学的态度

(1)太平天国运动

A.拜上帝教

太平天国并没有吸取西方的资本主义近代文明,却从西方寻来了已经腐朽没落的中世纪文化。洪秀全等太平天国领袖把西方的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的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糅合起来,创立了拜上帝教,用以组织群众、发动群众,以实现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愿望。

B.《资政新篇》

1859年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方案——《资政新篇》,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但由于社会条件不具备,农民阶级不欣赏,根本未得到实施。说明农民领袖能接受西方思想但农民阶级却不赞同。

(2)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的指导思想是“扶清灭洋”,在反侵略的同时也否定了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可见,固守传统 是农民阶级的本性,他们只有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是不是还有五四运动啊?

<中国近代史纲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大学上的一本书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按照时间顺序共分为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三篇,具体内容包括: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开设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国家高等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必修课。本课程的任务,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扩展资料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教育部社科司和中宣部理论局的相关要求,《中国近代史纲要》教材编写课题组于2021年1月启动2021年教材修订工作。期间,3月6日,教材编写课题组同志在广州听取了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意见,随后3天即对所有意见、建议进行梳理并在全组范围逐条研究。9日,中宣部理论局对教材修订提出4条指导意见。

10日,教材编写组向中宣部理论局和教育部社科司报送修订意见,同时开始具体修订工作。4月10日,教材修订初稿完成并开始在全组征求意见;16日,教材编写课题组在京召开全组会议,审议全部修订稿;17-20日,对修订稿(送审稿)作进一步修改。4月下旬,完成并上报(送审稿)。 5月-7月,进行送审期间的10余次修改和完善,7月28日,修订工作全部完成。8月中旬,教材正式出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近代史纲要

主要内容是介绍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中华民国建立,到五四运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改革等一系列近代历史.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我刚学完。考试很简单。和高中学的一样。哈哈。

请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论述为什么中

1.中国革命转折时期的历史主题中国是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国。这样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走自己的道路,中国建设也必须走自己的道路。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时期,中国革命处在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时期,结束过去,开启未来,走完中国式的革命道路,走上中国式的建设道路,作为当时历史发展的主题,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这是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革命转变的历史要求,也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历史要求,是中国革命伟大历史性转折时期的主题,也是最重大、最根本的问题。
首先,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革命走什么道路问题,马克思、列宁没有现成的答案,在革命胜利后,新中国建设走什么道路问题,马克思、列宁也没有现成的答案。从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个问题,马克思、列宁有明确的推论。马克思、列宁的论断,解决了在资本主义国家,革命胜利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般原则问题,这对中国解决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是,中国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历史不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不同,不论革命,还是建设,都不可能从马克思、列宁那里找到现成的答案,也不能照搬俄国的经验,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走自己的路。不仅中国革命要走中国自己的道路,而且革命胜利后搞社会主义,也要探索出一条适合国情的中国式的建设道路。
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政治方向,但是直到1948年中共中央九月政治局会议以前,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问题并未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而是处在长期准备的阶段上。中国革命是在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胜利前进的。这一理论在北伐战争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始酝酿,在抗日战争时期形成和确立起来。中国共产党自一大起即把社会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和确立的长时间内,通过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方向和前途问题的不断探索,提出了关于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革命转变思想。毛泽东在开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中国式的革命道路的斗争中,即提出了必须经过“彻底的民权主义革命”,“方能造成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真正基础”的观点[3]。1937年5月,毛泽东在阐述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领导责任时,明确地提出了争取社会主义的前途问题,他说:“共产党人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他们将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阶段而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阶段。”指出:我们的民主共和国,“按照社会经济条件,它虽仍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国家,但是按照具体的政治条件,它应该是一个工农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联盟的国家,而不同于一般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因此,它的前途虽仍有走上资本主义方向的可能,但是同时又有转变到社会主义方向的可能,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应该力争这后一个前途”[4]。同年12月在瓦窑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中,首次明确地提出了革命转变的思想。他认为:中国革命的现实阶段依然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革命的转变,那是将来的事”,“何时转变,应以是否具备了转变的条件为标准,时间会要相当地长”。“不到具备了政治上经济上一切应有的条件之时,不到转变对于全国最大多数人民有利而不是不利之时,不应轻易谈转变。”[5]两年后,毛泽东在《五四运动》一文中,进一步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是为了建立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所没有过的社会制度,即民主主义的社会制度,这个社会的前身是封建主义的社会,它的后身是社会主义的社会。”这是“历史必由之路”。
[6]毛泽东在1939年12月和1940年1月连续发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新民主主义论》两篇文章,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 1945年4月中共七大进一步发挥、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并在全党确立了它的指导地位。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时期,在革命转变的关头,对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革命转变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思考。其探索和思考的一个最显著特征,是如何走完中国式的革命道路,走上中国式的建设道路。1947年下半年,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全国范围的革命高潮已经到来。毛泽东在陕北杨家沟中央会议上和晋绥干部会议上,进一步阐明了革命转变的思想理论,阐明了建立新民主主义中国的基本政治纲领和基本经济纲领。毛泽东明确地指出:中国经济异常落后,生产力水平极低,工业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约是现代性的工业占百分之十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占百分之九十左右。这是帝国主义制度和封建制度压迫中国的结果,这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性质在经济上的表现,这也是在中国革命的时期内和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13]刘少奇、周恩来对这种基本国情做了阐发和论述。这些论述,科学地阐明了新中国建设不能照搬苏联的办法,而必须在走完中国式的革命道路之后,紧接着走上中国式的建设道路,同时也阐明了党制定战略、策略和政策的基本国情依据。
关于革命转变的前提条件。一是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向城市的转变。中共七大时,毛泽东就提出要准备由乡村向城市转变。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深刻地阐明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变到城市的深远意义。指出:“从现在起,开始了由乡村到城市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在城市工作中,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以生产建设为中心,并使其他工作围绕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工作;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学会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及外交方面的斗争;必须城乡兼顾,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紧密地联系起来。[14]二是实现由革命战争向和平建设的转变。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的胜利,标志着革命战争的结束与和平建设的开始。革命战争是破坏旧世界,和平建设是创造新中国。毛泽东指出:革命胜利以后,“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的面前”。他号召全党努力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努力学会做经济工作。这两大转变,是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革命转变,进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必备的政治前提和政治环境。
关于革命转变的基本目标。毛泽东从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异常落后的基本国情出发,早在《论联合政府》中,就提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15]1948年底,毛泽东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论述了革命胜利和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指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由此造成统一的民主的和平局面,造成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先决条件,造成由人剥削人的社会向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可能性”[16]。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又进一步明确地指出:“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7]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革命转变的社会主义方向、道路,提出了实现革命转变的生产力标准,以及发展生产力与革命转变同步前进的构想。
因此,中国社会发展要坚持走自己的路。

3.1话题讨论1 中国近代史是怎样一门课程,承载着怎样的功能,我们为什么要学

本课程作为全国高等学校本科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要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即“一个主题”,主要教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四个选择”: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各条战线的主力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文章标题: 对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的认识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2412.html
文章标签:中国社会  内在  近现代  历史进程  规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