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曾国藩看来,聪明人容易做哪些吃亏的事情?
行走于社会上,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学着做人,不管年岁多大,学习为人处世是我们一辈子都需要做的事情。如果一个人很聪明,那他在这复杂的社会中就很占优势,聪明的人不仅是在为人处世方面做得不错,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得很出色,受人尊敬和赞赏。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聪明反被聪明误”,聪明的人确实在很多方面都比普通人优秀,但是人无完人,聪明人也会犯错误。古圣先贤智慧无穷,从古至今,先贤们留下了无数警世名言,来告诫年轻的后辈,让我们不必重蹈他们的覆辙。
今天我们来谈谈曾国藩的处事之道,众所周知,曾国藩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是清朝时期的朝廷重臣,位列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曾在晚清朝廷风雨飘摇之际力挽狂澜,救清政府于水火。若不是有像曾国藩这样的大臣在,清朝的历史恐怕要提前结束了。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大清的社稷,虽位高权重,却不会像奸臣那样谋私利,真正做到了问心无愧。
他有如此成就,要说他不是一个才智卓绝的聪明人,恐怕没有人相信。也或许他并不是太聪明,所以没有反被聪明误。曾老说过,做人不能太聪明,否则就容易做两件事,这两件事容易找来大祸,行事之人最后很容易吃大亏。
第一件事是投机取巧。聪明人之所以聪明,是因为他们往往能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机会,因此就能少走很多弯路。少走弯路是好的,但不能凡事都靠走捷径,有些捷径走得,有些捷径走了就会摔跟斗。
想必看过三国的朋友对杨修并不陌生,杨修算得上是一个聪明人,但他就犯了投机取巧这个错误,最后被曹操找个借口杀了。司马懿也是个聪明人,但他就懂得脚踏实地,收敛自己,最后成就宏图霸业,这才是具有大智慧的人。
历史上的大贪官和珅,智慧超群,智商和情商同时在线,是皇上身边的红人。可他就是太聪明了,为了家财万贯,便投机取巧,通过贪污受贿来敛财,最后被嘉庆抄了家,自己也成了遗臭万年的罪人。
聪明人应该好好利用自己的智慧,有过人的才智,若不犯大错,名利双收是迟早的事,何必急于一时投机取巧呢?聪明人更应该懂得隐藏自己的才华,适时糊涂,才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第二件事是独断专权。历史上有不少独断专权,刚愎自用的聪明人,他们大多数都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能作为君主的人,都不是一般人,说他们是聪明人也不为过。大家一定知道纣王,商朝的君主,他就是独断专权的典型例子,不听忠臣之言,滥杀忠良,让不少忠臣寒了心,最终被姬氏推翻了暴政,含恨自我了断。
世人对霸王项羽褒贬不一,但他独断专权是事实,如果他能把亚父范增的忠言听进去,就不会败给刘邦,他的兵力和势力都是刘邦所不能比的,最后还会失败,都是因为他刚愎自用。
独断专权,最后断送霸业和性命者大有人在,他们的耳朵里容不下忠臣的逆耳忠言,也不知道广开言路,从始至终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认为没人比自己更厉害,直到切切实实失败了,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聪明人最容易犯这两个错误,希望各位牢记于心,做个具有大智慧的人。
哪些天才伟人犯过错误,犯的是什么错误
爱因斯坦坦承“一生最大错事”
世界级的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一直为他“一生最大错事”而愧疚。爱因斯坦究竟做错了什么事?
1917年,也就是他创立广义相对论的第二年,为了解释宇宙的稳恒态性问题,爱因斯坦和荷兰物理学家德西特各自独立进行此项工作的研究。他们发现引力场方程的宇宙解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也就是说宇宙要么膨胀,要么收缩。由于物理直觉上的偏见和数学运算上的失误,爱因斯坦决不放弃静态宇宙的概念,为求得一个静态的宇宙模型解,不惜在方程中引进一个“宇宙项”。这个结论在当时既符合宇宙学原理,又符合已知的观测事实。然而,1922年,美国学者弗里德曼求出了这个方程的另一个动态解;1927年比利时学者勒梅特也独立求得同一解。从数学角度证明,宇宙不是静态的,而是均匀地膨胀或收缩着。然而,爱因斯坦仍然不肯接受这个结果,坚持他的静态宇宙模型观。
两年后,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根据远距星云的观测,发现远距恒星发出的光谱线有红移现象,离地球越远的恒星光谱线红移越大。这说明恒星在远离地球而去。哈勃的发现支持了弗里德曼等人的动态宇宙模型,也改变了爱因斯坦对宇宙的看法。爱因斯坦把坚持静态宇宙模型的失误称为他“一生中最大的错事”,并收回了对弗里德曼等人的批评。
后来,在他70岁生日之时,还向好友索洛文表示:“我感到在我的工作中没有一个概念是很牢靠地站得住的,我也不能肯定我所走的道路一般是正确的。”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包含了他在1917年的这次失误。
一位举世闻名的伟大科学家能勇于承认自己的失误,谦虚地回顾自己已被世人承认和称颂的成就,说明了爱因斯坦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坦荡胸怀。这也正是爱因斯坦能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
伟人也会犯错误,象牛顿、爱因斯坦和马克思这样最受人尊敬的人物也有错误的理论。罗素的著作中,经常描写伟人的自相矛盾,比如,提倡用节育手段控制人口的马尔萨斯四年内添三个孩子;提倡无为的叔本华对晚来的荣誉欣喜若狂;被称为实验科学的始祖的培根则不知道为他治病的哈维发明血液大循环理论。伟人尚且如此,那么集所有伟人智慧的科学内容要想没有一点自相矛盾的暇点则十分困难,而且体系越大越难以没有错误,特别是新学科,需要时间的检验。任何科学都有个成熟的过程。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科学也许是某种情境下的近似,在无限推广时就可能出现矛盾,而科学决不会装作没有看见,必定要去解决这一矛盾,使科学向前迈进。由迈克尔逊实验引起的相对论、由黑体辐射实验引起的量子力学以及理发师悖论引起的数学革命,正是排除了那些自相矛盾后发展起来的。
一、富兰克林做电学实验着了迷,有一次他设计了一个“电火鸡”的实验。
在实验中,富兰克林准备用从两只大玻璃缸中引出的电杀死一只火鸡,当他一只手在联接着的顶部电线上,另一只手握住与两个缸体表面都相连着的一根链子时,突然窜出一道耀眼的电火,同时发出了如同放爆竹一样的巨大响声,富兰克林应声倒地,整个身子在剧烈地颤抖,握着链子的手蜷缩成鸡爪状,双目紧闭,面无血色。十几分钟之后,富兰克林才清醒过来,他慢慢睁开眼睛,用微弱的声音告诉周围的人:他似乎见到了上帝。
二、季莫申科入狱
季莫申科曾担任乌克兰总理,有“美女总理”、“铁娘子”和“天然气公主”等民间称号。10月11日,乌克兰基辅一地方法院以滥用职权罪判处前总理季莫申科有期徒刑7年,罪名是在2009年签署乌俄两国天然气供应协议中滥用职权,高价进口俄天然气,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此事不仅在乌克兰,而且在国际上都引起了巨大反响。
包大人来三国史上诸葛亮一生致命失误是因为错用了姜维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错误地利用了姜维?以下书面材料由校易搜为大家收集整理。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指南: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派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占据箕谷,作出要从褒斜道出兵,进攻d的姿态,以牵制魏军主力。魏明帝曹睿派大都督曹真统帅关右诸军,在d重兵设防。诸葛亮趁机亲率主力,猛攻祁山。蜀军势大,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随即叛魏附蜀。当时姜维在天水郡任中郎将,正跟太守马遵一起,陪同雍州刺史郭淮视察各地。听说三郡叛魏,郭淮迅速东归上部署防御。马遵怀疑姜维等人有异心,也连夜赶到上。跟姜维在一起的,还有功曹梁绪、主薄尹赏、主记梁虔等人。他们发现两个领导全部溜号,赶紧追随,可惜晚了一步:赶到上时城门紧闭,郭淮、马遵怎么说也不肯放他们进城;姜维等人无奈返回冀县,结果吃的还是闭门羹。他们走投无路,这才投奔诸葛亮。
诸葛亮把姜维视为珍宝。他给参军的蒋琬写了一封信,语气激动地说:姜伯约办事勤快,考虑周到,一丝不苟,考验一切。永南和冀昌是次等的。此人,上士凉州人。信上还说:我们必须先教五六千中国虎步兵。姜伯约对军事事务非常敏感,既勇敢又对士兵有深刻的理解。这个人生活在汉朝,只是一个人。他从来不教军队,当他被送到易宫,他被介绍给主。。姜维那年27岁。诸葛亮封他为凤仪将军,侯婷为当阳将军。在诸葛亮的大力栽培下,他不久就被提升为中央监察军和西征将军。在全军从武章源返回成都后,杨毅野心勃勃,诽谤政府,被关押审问,最后自杀身亡。诸葛亮把政治事务委托给蒋琬、费特和董允,而姜维负责军事事务。姜、费、董与诸葛亮一起被蜀人称为四英,但他们毕竟不能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因此,虽然他们实际上行使其职能和权力作为总理,他们的官方立场是部长,将军和傅。起初,姜维被任命为汉朝的右督和助理将军,统率所有的军队,进入萍萍侯祥。后来,随着蒋琬、董允的去世,姜维的资历逐渐提高,与费孝通一起记录了历史。费孝通死后,基本上成了蜀国的第一任大臣。
诸葛亮主持蜀国十余年,经历了七年的战乱:一次南征,六次北征,其中他没有直接参加战争,只派魏延等人加入羌族。另一方面,姜维进行了九次北伐。姜维的才能可以从九次北伐中看出。但问题是,即使姜维赢了,他也只会开花而不会结果。如果它上升到战略高度,就可能被视为失败。因为北伐的根本目的没有达到。当时,蜀汉的人口还不到曹魏的四分之一,还不到东吴的一半。当时,人多力量大,人口几乎是第一生产力的第一战斗力量。舒的弱点可见一斑。士兵有一个窝。只要有一个好的统帅,羊羔就可以被训练成狮子,但问题是,在蜀国没有这样的统帅:绝对的人才不低,而相对的人才也不高。诸葛亮不比司马懿好多少,姜维也不比邓艾、钟会好多少。当时的主管费特对此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姜维每次要提军队,费用往往不减,他的兵只有一万。他这样警告姜维:我们并不像总理那样遥远;首相仍然不能决定仲夏,所以让我们等待吧!更好的办法是保护国家,统治人民,尊重国家,比如它的优点,以便能够,没有希望,但幸运的是,一举成功或失败。如果它不如野心,忏悔是常见的。
兀术的力量很弱,老虎吃掉天空的唯一办法就是联合两个家族。诸葛亮深知这一点,将此作为基本国策,甚至早就制定了分魏、分吴的计划。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从事结果论,那将是有趣的,但是它发生在诸葛亮身上,并使我们发笑。他就是诸葛亮,而贤相的名字可以说是平凡无奇。虽然两国自那时以来一直保持着同盟关系,但他们不能真正协调他们的立场作为军事斗争部署的基础。两国合作进攻魏,但没有成功。几十年后,姜维应该能看清楚;为什么他不清楚对方的实力?魏灭蜀前,其言极准:自定都寿春,服事六年,治兵修甲,以谋第二路。今吴地广而湿,难攻难守。最好先决定巴蜀...蜀兵九万人,留在成都,准备出战的不下四万,剩下的只有五万。此行姜维在栈,使不得东。直指罗固,出其空虚地,以刘禅之黑暗攻汉中,边城破之,士妇皆惊于内,其死可知矣。蜀兵十万两,司马昭的判断是九万,是准确的。如果我们认为命令意味着战前动员,而不应该夸大敌人的力量,那就更准确了。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被讽喻嘲笑为非将军的廖化,比姜维知道得更清楚:兵不散,自焚,这也叫约伯。智慧不能战胜敌人,但力量不仅仅是尴尬,它是无穷无尽的。它怎么受得了?他煞费苦心地劝姜维:经过多年征伐,军民不宁,魏有邓艾,足智多谋,不思进取,不要硬着头皮干坏事。士兵们仍在燃烧,他们不会自焚。战争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你不能伤害别人,你会把自己砍倒。廖化指出,当时蜀军的命门是:智不敌,力不及寇。智谋不比敌人强,力量明显比别人弱。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很好的说法,那就是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但问题是,谁有权对蜀国人民发动战争?以上关于蜀国早期和晚期人口的资料来源不同,直接比较可能不合适,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地理志记载,公元221年蜀国人口分别为20万和90万,记载,到公元263年,这两组数据分别为28万和94万。假设这两组数据是可靠的,在过去的42年里,舒的家庭数量增加了40%,但人口增长只有4%,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异。这是怎么回事?我们不禁想起蜀军接连不断的战斗。姜维当然没有听这些意见。
姜维最大的悲剧在于,他仍然是一个学者,一个绅士,致力于为公众服务。著名的部长S这样评价他:根据合同,江波将很重,他将站在部长们的右边。房子的缺点是薄,财富是多余的,侧室并不尴尬,后室是沉默和娱乐,衣服是供应,马是准备。饮食适度,不奢侈,官员给的费用,很容易消失;如果你看看为什么,你不会贪婪和浑浊,但你会切断自己。据说如果够了,你就不会要求更多了...如江,不知疲倦的学习,明确和节俭,有一个暂时的外观。如果我们是一个恶棍,我们可以扔下卷轴,骂两句以减轻痛苦,但对于姜维,我们不能忍受添加邪恶的话。有人曾这样评价南宋叛徒贾思道:人才多,人才少。当时南宋称护法,护法为常帅,基本相当于现在的军事统帅,但也负责一些民政事务。当我读到这篇评论时,我经常想起姜维。姜维虽然不在蜀中,但他在蜀中的影响却是最大的,因为他在公元253年被费孝通灌醉,后被魏国的一位将军郭勋刺杀,郭勋几乎把整个蜀都绑在了自己的车上。
把忠良姜维和奸臣贾思道放在一起,他们在感情上无法相处,但结果真的很相似。当然,我们不能把蜀国的迅速灭亡归咎于姜维。当时,黄浩的混乱和昏庸是亡国的原因。但是,有必要指出姜维在国防部署上的重大错误。这种部署被称为集结军队,集结山谷。汉中的重要性前面已经提到过了。除了诸葛亮之外,蒋琬和费孝端在这里也驻扎了很长时间。魏延守汉中,在险要之地扎营,以充实兵力,而敌人则乘虚而入,难以进入。诸葛亮死后,魏王曹爽为了树立威望,贸然伐蜀,王平防守敌人,最后曹爽不得不撤退。姜维认为这是一种防御态势,不能达到剿灭敌人的目的,建议朝廷取消分散的营寨,将全军集中在汉、乐两城。军事事务主要由姜维决定,所以朝廷采纳他们是很自然的,于是汉中太守胡吉退守汉寿,监军王罕驻扎在乐城,守军蒋斌驻扎在汉城。
这种方法看似积极,但实际上弊大于利,这意味着放弃危险,打破障碍,很快就会显示出不好的后果。后来,钟会进攻汉中,这几乎是找东西。过去,人们指责姜维,主要是针对他后来的假投降。这种观点相当迂腐。姜维最大的错误主要集中在两点:从战略上讲,他不应该频繁出兵,九次伐中原;从战术上讲,我们不应该聚兵聚谷而放弃危险。这与直接放弃汉中没有什么不同。南宋蜀鉴中的郭云道更因后一原因而误指姜维死于蜀:蜀之门,只在汉中。姜自汉寿退车,退汉中,欲取险而逃,先拔之。不同的时钟会一直向前,从来没有人保持它们,敌人很乐意成功。开始时,邓艾没有必要出江油,蜀国很累,没有一个聪明人是看不见的。呜呼,江死了。
郭运涛认为,即使邓艾的突袭机不出江油,蜀也已疲惫不堪,其原因在于姜维的部署失误。当然,这种观点相当极端。蜀之死不在姜维,也不在黄皓和刘禅,而在其自身的虚弱。当然,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黄浩和刘禅也可以归为蜀的实力,这只是一个负值。姜维在蜀中后期的才华确实出众,但只能做一个英俊的男人,远不能用来杀助手。诸葛亮对这个接班人的选择不能算作成功。
诸葛亮一生中的败笔有哪些??????
败笔之一 ——出山相助奸雄刘玄德
“刘备何如人也”? 且先听听刘备的对手曹操, 蔡瑁和吕布对刘备的评价。操曰: “沛郡小辈, 妄称 ‘皇叔’, 全无信义, 所谓外君子而内小人也”; 瑁曰: “刘备先从吕布, 后事曹操, 近投袁绍, 皆不克终, 足见其为人”; 布大骂曰: “是儿最无信者”。或许你觉得光凭他几个对手的评价不足为信,下面我给你举几个实例!
我总结他的三大绝杀技术:一哭二奸诈三假仁义。其一,哭杀技。此出戏在第三十八回中我们的玄德公有上佳表演。当时玄德请刘备出山,话是这么说的:“备虽名微德薄,愿先生不弃鄙浅,出山相助,备当拱听明诲。”孔明先生答曰:“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玄德立即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 言毕,泪沾袍袖,衣襟尽湿。乃曰:“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各位看官,看到了吧,当人家不愿意出山相助,玄德公便哭得像泪人一样,哪有半点男子汉的气质,哪有丁点英雄的气概,这样的BOSS又值得孔明一生去追求吗?天啊,看到这里,我也想哭了(我不是英雄,是可以随便哭的),孔明先生一世英明啊,全部毁在你的转念之间!其二,奸诈之阴险。在第二十回中,刘备的奸诈的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时刘备受到吕布的攻击, 投靠曹操,怕人家瞧出他胸怀大志,假装在后花园养花,有一次曹操请刘备喝酒,问及天下英雄,刘备举出了淮南袁术、河北袁绍、荆州刘表、江东孙策、益州刘璋、张绣、张鲁、韩遂等辈,曹孟德一一驳回。玄德此时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哎,好一个“圣人迅雷风烈必变”,把自己的胆小掩盖得天衣无缝,如此虚伪的人,如此奸诈的人,值得我们的孔明先生耗尽毕生精力为之卖命吗?我猜想,孔明先生如亲眼看到刘皇叔的此番演出,能否出山相助,还未必知晓了。但孔明你是没有观察出来的,和刘备相处数十年还是未能辨别出奸诈小人的真实面目,可怜啊!其三,假仁假义真玄德。这一出戏第六十回中有记载:益州的刘璋受到张鲁的进攻, 请刘备进川帮助对付张鲁, 哪知引狼入室, 玄德公干脆夺了刘璋的全部基业, 把 “宗亲” 刘璋发配到荆州。刘备刚进川时,谋臣武将们都劝刘备除掉刘璋, 刘备坚决不干, 美其名曰刘璋是他的宗亲, 怎么忍心杀刘璋。后来在宴会上庞统等不听刘备的命令, 硬是想杀掉刘璋, 这刘备立马露出了他的狐狸尾巴,原话是这样的(刘备说): “季玉是吾同宗,诚心待吾;更兼吾初到蜀中,恩信未立;若行此事,上天不容,下民亦怨。公此谋,虽霸者亦不为也。”庞统估计到死都不知道, 刘备不是不想杀掉刘璋, 而是时机未到, 杀刘璋后恐失去人心, 难以立足。 可谓“深谋远虑”。多么“仁义”的一个主人啊,开口闭口总是“宗亲、宗亲”,结果还不是夺了刘璋哈儿的西川,果真是一只奸诈狡猾虚伪无比的狼,却披着一身假仁假义的羊皮,欺骗了“凤雏” 庞通,蒙蔽了刘璋,连号称三国第一聪明人的孔明也未能瞧出皇叔的真实意图。失败啊,失败,大家说说我们的孔明先生是不是很失败啊!刘备的一哭二奸诈三假仁义,<<三国演义中有多处描述,如第五十六回中,鲁肃又一次索要荆州(刘备当时已经是东吴的乘龙快婿),当鲁肃提及荆州时,玄德哭声不绝,后来假戏真唱,来了个捶胸顿足,放声大哭,鲁肃原是宽仁长者,见刘备如此,只得放弃索要要求。好一个刘玄德啊!又如赵子龙单骑救主后,玄德接过阿斗,掷之于地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敢问天下有如此的父亲吗?还有,白帝城刘备托孤的时候,对诸葛亮说: “君才十倍曹丕, 必能安邦定国, 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 则辅之;如其不才, 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诸葛亮听了, 当时就把头磕得流出血来了。天下人都知道,阿斗可辅不可辅, 刘备他自己也很清楚, 俗话说, “知子莫如父”啊, 各位想想, 经过这一番折腾, 诸葛亮不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才怪呢!
我之所以要用这么多笔墨写刘备,是因为想告诉大家,同时也告诉我们的孔明先生,在三国的人物中,真正的奸雄不是曹操,而是刘备。如果要辅佐,当首选曹孟德而非刘玄德。臣选错了主,如鸟儿选错了巢,是致命的失败,是一生的败笔,很难挽回了! 败笔之二 ——华容道放虎归山
第五十回中,“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孔明明知云长会放孟德一马,还这样做,有其深层次的考虑,却难以掩饰他的第二个败笔。孔明的考虑不外乎这几个方面:第一,擒住曹孟德,统一的北方又会四分五裂,届时,各路诸侯的联合起来,向刘备问罪,玄德命休已!就算是一路诸侯,当时的刘备的力量也难以抗拒!看似孔明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第二,江东的孙权不可小觑。如果刘备杀了曹操,孙权出师问罪有名,当时的刘备还不足以抵抗孙仲谋,加上天下之人都会转向孙权,刘备肩上的压力太大,而刘备又是一个胆小怕事爱哭的奸人,孔明只好放走孟德,先发展自身,待时机成熟,翅膀硬了,再与之纷争天下。看似孔明现实深谋远虑啊!但是,我有意见。其一,放走曹孟德,天下势必大乱,请问是灭一个统一的北方容易还是各个击破各路诸侯容易啊!这就好比是打败一个拳头容易还是打败五个独立的手指容易?诸侯如果联合,充其量是一群乌合之众,有何俱哉!在此之前的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还不是各怀异心,最终失败而归!另外一种设想,有某一路诸侯要声讨刘备,以孔明的智谋,关、张,赵的武力,刘备的假仁假义,哪路诸侯又能保证全胜而归啊!再说,各路诸侯对曹操之死是求之不得,谁还会为了为一个对手报仇多招惹另外一个强人吗?我想诸侯们还不至于有如此愚昧吧!其三,至于江东的孙权,确实是孔明的一大心腹大患。在我看来,可以离间孙曹。以孔明之谋,完全可以设计让周瑜安排一人守华容道,借孙之手铲除曹,导致孙曹大动干戈,刘备不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了吗?孔明或许想到过此节,但有悖于他一生谨慎的原则,并且还有辅助我们皇叔兴复汉室的重任,孔明没有走这一步险棋!至于关云长义释曹操,事情是关羽做的,幕后却是孔明操作,云长只是他的一颗棋子,这样一来,孔明帮云长还了一个顺水人情,这里一提,实则是一则鸡毛蒜皮的小事。
义释曹操让我想起了西安事变,同样都是放人,结局却大相径庭,这其间的缘由值得我们深思啊!我们的孔明先生也难辞其咎!当然,这样的败笔可以说成是孔明的卓远见识和深谋远虑,但他最终还是没有改变历史。如果能借孙权之手除掉曹操,三国演义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那么罗贯中的书也就写的故事就没有后话了。
败笔之三——错用马谡守街亭
《三国演义》中,马谡自幼饱读天下兵书,熟诸精妙兵法,可谓才华横溢,决非无能之辈。当初孔明平定南方部落的叛乱,采纳了马谡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点为上,兵战为下”此妙计,才有了孔明“火烧藤甲七擒孟获”的历史壮举。客观的说,这是马谡在《三国演义》中最出彩的一次。但是,愚者千虑必有一得,马谡生活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久居军营,有一些个人见解也属正常;再说,这些话未必就马谡知道,只是其他人没有机会接近诸葛亮而已。在马谡一人这方面,我倒觉得刘备有先见之明,也是难得的“料事如神”啊!早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玄德公对孔明说过:“丞相观马谡之才何如?”孔明说:“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玄德说:“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
在《三国演义》中,孔明就问过:“谁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毕,参军马谡曰:“某愿往。”孔明曰:“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汝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之后的马谡刚愎自用、狂妄自大,不听副将王平的建议,执意屯兵山上。殊不知,山孤地拔起,四面皆不相连,屯军于山顶,魏军围而攻之,其势若瓮中之鳖,欲撤无路;再断其汲水,将士危矣。况两军势力悬殊,置之死地何以后生”,显然,马谡犯了兵家之大忌。随后的事情,正如王平所料,马谡的军队差不多全军覆没,他的小命留下来也让后世有了孔明挥泪斩马谡一出。
马谡的刚愎自用、狂妄自大,只是失街亭的一个表面原因,究其深层次的败因,料事如神的孔明难辞其咎。诸葛亮的一生,以谨慎从事,鞠躬尽瘁,但识人不深、用人不当,错把马谡当将才用,是其一生中难以抹去的败笔。刘备的遗言不听不说,在守街亭一事方面,过于草率,竟然把如此重要的大任交予一个缺乏作战经验的马谡。退而言之,如果是王平是主将,马谡为副将,街亭肯定安然无恙,又怎么会让诸葛亮铤而走险,来一出空城计呢!虚惊一场的诸葛亮,是用的生命的命悬一线,在感悟自己用人不当之过(这完全是他溺爱马谡的后果)。不是说诸葛亮你是奇才吗,怎么会如此糊涂,选择一个自己心爱的参军而不是有丰富作战经验的王平(子龙将军虽年迈,但也可)啊!如果从失街亭一事来说,主要责任完全是孔明,马谡不过是他的一个替罪羊。好在孔明还是自知之明的,在失去街亭回蜀国的时候,愿意自贬三级。自此孔明为右将军,行丞相事,照旧总督军马。孔明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亲手害死了马谡,算是在心里面对马谡的一点补偿吧!
败笔之四——凤雏死于落凤坡,卧龙算对天算错人
“一龙并一凤,相将到蜀中。才到半路里,凤死落坡东。风送雨,雨送风,隆汉兴时蜀道通。蜀道通时只有龙。”这是刘备取西川时,有童谣如此惊叹庞统之死,真是英雄迟暮,壮志未酬。在刘备未得孔明和庞统的时候,水镜先生就说过:“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可是,三国就是和刘备开了一个玩笑,即使他同时获得了伏龙、凤雏,可天下还是曹魏的,不是说伏龙、凤雏能力不济,而是他们选错了主儿,能力得到了释放,却是无功而返,最后带着遗憾和失落埋葬在壮志未酬的西蜀土地上。先让我们看看当时刘备的软件实力:智谋有伏龙、凤雏,都有抱经纶济世之才,可谓是左肩右膀,武将有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魏延(马超当时未收服,暂且不算)等人,个个是单挑的好手,冲锋陷阵无所不能,更兼刘备赚了“皇叔”之名,四方百姓无不支持。这么好的局势,为什么没有马上聚集起来,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灭魏吞吴呢!话说孔明算对了主将帅身上多凶少吉,只是一句“切宜谨慎”。素不知伏龙、凤雏是不分伯仲,你诸葛孔明能夜观天象,我庞统怎么不会未卜先知呢!当时的庞统之所以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无非出于两个原因:第一,他初到蜀国,未立寸功,而孔明已经是深得将帅之心,试问一个与孔明齐名的人,能够忍受自己的碌碌无为吗?孔明怎么就没有想到庞统肯定是急功近利、立功心切!还让庞统和刘备一起攻打西川,真是莫大的失策。第二,攻打雒(通洛)城之时,孔明的书信相劝是多此一举,请问庞统如何不知罡星在西方,不利主将帅。我当然知道孔明是好意,但他怎么又没有想到庞统的为人呢,更则在当时的环境,一军师在外,一军师在内,单凭你孔明在远方毫无力道的劝说,何人会深信不疑,庞统更会否定你诸葛亮在千里之外的意见。我想,如果孔明不在书信里面多嘴说天命一事,我们的庞统先生未必会视生死不顾,力挺引军攻打雒城,难道庞统的命就不如你孔明值钱?既然你能三气周瑜,把东吴的主将给活生生气死,庞统就不会想你企图抢功,这不是引庞统向火坑里面跳吗!如果孔明是一个一般的军师,我不会怪他,谁都有大意的时候,谁都不能料事如神,但孔明你是何许人也,竟然不能料到此节,是大大的不应该!
在攻取西川之前,就不应该让刘备带着庞统,而是你孔明自己和庞统交换位置,让庞统和关羽一起守荆州;先前未做好,事中更要有防备措施。既然你要反对攻取洛城,就要言辞强烈,并遣一勇士以死相劝,问题不就迎刃而解。这不,刘备先失了庞统,诸葛亮不得已入川,留下关羽一人独守荆州。以关羽的能力,莫说一座荆州,就是守住整个西川都不足为难,但是关羽天生的傲慢,荆州肯定难以坚守,之后关羽的败走麦城,不是也在情理之中吗?急张飞为了报兄长之仇,未出兵马,先损其命。随后,也就有了刘玄德的一意孤行,执意要攻打东吴,报二位贤弟之仇,未能获胜不说,还送了自己的小命。这一系列的连锁损失,孔明作为当时的军师(可以说的丞相),未能有效的阻止,难以逃脱责任!
总结,孔明的败笔四:折了庞统——丢了关羽和荆州——送了张飞的命——害得皇叔壮志未酬。
败笔之五——愚忠臣扶平庸阿斗
网上的论坛有很多人为刘阿斗平反。大概有这几个观点吧:其一,赵子龙单骑救他于千军万马之中,小命能够保全,实属不易。最难能可贵的是,刘备在安抚子龙将军的时候,竟然将亲生儿子摔在地上。奇快的是,阿斗没有哭出来,当时的阿斗只有2岁,这么善解人意,三国中几人可比。其二,诸葛亮七出祁山时把李严以贻误军机罪、克扣军饷罪、贪污粮草罪、挪用公款罪、等等数罪把李严拿下。如果从平衡朝廷中两大政治集团来说,应该帮李严,但聪明的阿斗反而同意诸葛亮的做法,在当时的环境是非常明智的。之后命李严的儿子李丰为诸葛亮的参军,也是相当于监视诸葛亮集团。其三,阿斗能够掌控大局。阿斗治蜀四十一年,政局长期稳定。其中,孔明只辅政十二年即去世。阿斗自己掌权三十年,这期间蜀国是平稳的,所用之人均属称职,所执行的政策也符合蜀国的实际,算是一个合格的国君。其四,能审时度势,顺应历史的潮流。早在关羽失荆州、刘备败于东吴的之战后,蜀国的国势日渐衰落,阿斗所能做的也只能是举国投降,使百姓免遭生灵涂炭,人民的性命得以保全,是大大的功劳。之后在魏国说的:“此间乐,不思蜀也”。也是明智之举。
网上的观点近似于说后主阿斗是一个明主,恕我不能苟同。我觉得三国中的后主不至于昏庸至极,但更不至于德满天下。一句话,后主充其量是一个平庸的君主。试想,一个已经被诸葛亮治理很好的国家,后主只需要稍微的打理,便能坐稳他九五之尊的宝位。如果换作各位看客,我想也能如此。
我想骂的是诸葛亮的愚忠。其实,我是想借骂诸葛亮骂封建社会所有的臣子的愚忠。岳飞效忠宋王朝,命损风波亭;宋江受朝廷招安,送了108好汉的性命;屈原投江,表示了他作为楚国大夫对楚国的无限忠诚。如果要说诸葛亮辅助刘备是忠贞的话,辅助一个平庸的阿斗就是愚忠了。因为以他对后主的了解,根本就知道是一个扶不起的主儿。依我之见,还不如取而代之阿斗,自己做蜀国君主,以诸葛亮的雄才伟略,统一中国岂不是信手拈来。诸葛亮在祁山大捷,正要乘胜追击的时候,由于后主听信谗言,下诏要诸葛亮班师回朝。众将都认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诸葛亮不必理会后主所谓的旨意。但是,诸葛亮就是一个愚忠的典范,他不会功高欺主。如果此时的诸葛亮能放下他所谓的士大夫“仁、义、礼、智、信”,推翻北方的魏国,打败东边的东吴,不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吗?他之所以没有这么做,都是他的愚忠作祟,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败笔。
文章标题: 历史上哪些聪明人犯过智熄的错误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3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