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11-13 14:00:0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0次
说是李世民着急上位,到还不如说是其父李渊着急退位。因为作为皇帝,李渊此时的权力已经被架空,实权都在自己儿子李世民那儿,所以退不退位都是一样。对李渊来说,此时正有玄武门之变善后这一大堆麻烦要处理,而此时此刻的他已经没有能力去处理。
因为既不能站李建成那边去治李世民的罪,这于大唐江山无益,也不能站李世民这边说李建成犯了天大的罪导致李世民连李建成的儿女都要杀害。这样两难的抉择让李渊头疼,于是干脆自己选择退位,让始作俑者李世民登上皇位以皇帝的身份去解决这件事。
这件事儿李世民确实理亏,其兄长也就是当时的太子李建成与其三弟李元吉最大的罪也不过是砍掉了李世民的部分羽翼,当然李世民能有这样大的势力也是凭借着其自身的本领,其父为了权利的顺利过渡而选择立长不立贤,其实当时李建成的内政功力确实表现得比李世民要好,当然也是李渊没有给李世民表现的机会。
而那时李世民的军功又特别突出,所以李渊便想让李建成做皇帝,李元吉和李世民做一方藩王辅佐哥哥。但李世民不这么想,既然自己有能力,为什么不自己做皇帝,空负了自己满腔的抱负。李世民是个残忍的皇帝,对待兄弟手足丝毫没有半分血肉之情,就算李渊退位后多次哀求李世民放过其兄弟家族,可李世民怎会听。而对于李世民而言,早点拿到皇位也是安心的,因为这个也由不得李渊做主,一切早就在玄武门之变发生以后就成了定局。
我们都知道,玄武门事变,是李氏兄弟围绕太子宝座攻防战的一次终极对决。以我们今天的立场,很难理解李渊为何不能正视俩儿子在野心、气魄、能力以及功劳上的差距,果断改弦易张,以避免人伦惨剧的发生。毕竟,在中国历史上,"长幼有序"并非必须遵循的传位规则。
但是,透过史料我们可以发现:李渊的抉择,可能并非出于抗拒废长立幼,更不是单纯的忌惮二儿子的功劳;从一开始,他就偏爱李建成,对于李世民,则打心底里难以亲近。
李渊影视形象
貌似疏远的父子关系
公元616年,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负责防御突厥、镇压流民暴动。陪同他的,是时年18岁的李世民;长子李建成则带着其他家眷,根据朝廷的安排留在河东。
那么,跟着李渊出生入死的李世民,是不是老父最亲近的儿子?好像并不是,从两件事可见一斑:
事件一,为了说服李渊起兵,李世民大费周章。在自己多次苦口婆心劝说无果后,他想方设法拉拢了父亲的亲信裴寂,最终通过后者才促使李渊下定决心;
事件二,李世民与刘文静等人根据李渊的指令,冒着风险征兵,并配合除掉了杨广安排在太原的副留守高君雅等人。但这些功劳没啥用,当李建成丢掉弟弟李智云来到太原后,迅速抢占了头把交椅:
建成至,高祖大喜,拜左领军大都督
李世民则为右领军大都督,这两支军队,构成了李氏西进关中的主体。
与其他大部分朝代不同,隋唐时期以左为尊。也就是说,从一开始,李世民在军中的地位就居于大哥之下,在父亲面前的话语权甚至比不上外人裴寂。
你可能会认为,这是由长幼、辈分决定的。但其后发生的事件,暗示出真实的原因。
严宽扮演的李建成
有能力却不听话的李世民
与父亲李渊的相处方式,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俩风格迥异。
公元617年7月,李渊让李元吉留守太原,自己带着李建成、李世民以及几乎全部家底扑向长安。隋王朝留守关中的代王杨侑,则派出宋老生扼守霍邑、屈突通屯兵河东加以应对。
僵持期间,唐军被连日大雨阻碍,再加上前去突厥请兵的刘文静杳无音讯、回太原运粮的人马迟迟未至,李渊与裴寂等人商议,计划暂时回撤太原,另择吉日再图西进。
与其他农民起义军不同,李渊队伍的主体不是饿着肚子搏命的饥民,曾经都是正儿八经的隋朝军人。带着这种队伍,靠的就是起初激起来的一口气。如果此时后撤,在朝廷的软硬兼施之下,他们比农民起义军更容易崩盘。
所以,对于李渊的决定,李世民强烈反对:
今遇小敌,遽已班师,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体,还守太原一城之地为贼耳,何以自全!
对于二弟的意见,李建成也表示完全赞同。但李渊主意已定,勒令队伍马上起身,其后自己便入营就寝。心有不甘的李世民则连夜守在帐外嚎啕大哭,并且再次强调"兵以义动,进战则克,退还则散",终于醒悟过来的李渊追悔莫及:"如今队伍已经出发好几个时辰了,怎么办好?"
李世民影视形象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