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为什么司马迁那么推崇李广 而贬低卫青、霍去病

时间: 2023-11-07 13:01:1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7次

为什么司马迁那么推崇李广 而贬低卫青、霍去病

李广的战绩不如卫青霍去病,为何后世却推崇李广贬低卫霍?

李广、卫青还有霍去病,都是西汉时期的大将,他们三人也都与匈奴对抗过。而且李广号称飞将军,还留下了射石搏虎的美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最开始也是因为李广而诞生的。不过要说到功绩的话,李广还是比卫青霍去病要逊色了一些,但是为什么在后世的很多人眼中,卫霍二人却比不上李广,他们推崇李广却贬低卫青霍去病呢?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以至于后世人会对他们有这样的不同的看法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抵不过的功绩

李广、卫青和霍去病三人都是西汉时期的名将,在三人中,李广最年长,霍去病年纪最小。

相比卫、霍二人,李广成为武将是有家学渊源在其中的。战国末期击败燕国太子丹的李信,就是李家的先祖之一,而李家世代也以武学传家,其中箭术尤甚。作为李家子孙,李广的箭术也是数一数二的,《史记·李将军列传》就说他,用善骑射。而卫、霍二人任武官则是因为身世地位低下和后来成为外戚的原因。

虽然,李广从小习武,又有家学渊源,但卫、霍二人的武艺也不在他之下。在功绩方面,李广虽然是三朝元老,但却比不过后来居上的卫青和霍去病。

公元前129年,匈奴大举南侵,汉武帝分派四路人马迎击。其中,卫青和李广分别率领了一路人马。李广带领士兵从雁门出发,打算击退匈奴。谁曾想,他们不仅没有完成既定的目标,反而被人多势众的匈奴打得七零八落,身为将军的李广更是被生生活捉。

《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

被擒的李广只得假装死亡,蒙骗敌军,趁匈奴迷惑不注意时骑马逃走。然而,李广虽然逃离了匈奴的营寨回到汉,却不得不面对战败被擒,将士因他指挥不力而死伤众多的惩罚。朝廷判他当斩,赎为庶人。

反观卫青,这次战役虽然是他第一次带领这么多士兵,第一次上战场,但他的表现可谓是可圈可点。在一起被派出的四路人马中,只有卫青这一支大获全胜,给匈奴以迎头痛击。《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青至茏城,斩首虏数百。相比被贬为庶人的李广,卫青则被封为关内侯。

而霍去病的功绩则更不用多说,年纪轻轻地他第一次出征就斩杀匈奴贵族高官甚众。《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有言,剽姚校尉去病斩首虏二千二十八级,及相国、当户,斩单于大父行籍若侯产,生捕季父罗姑比。

不仅如此,相比兢兢业业为汉朝征战几十年的李广,霍去病仅凭十几二十岁的稚龄,花费几年时间就令匈奴失掉了大片土地,退守漠北,不敢来犯。

总的来说,相比卫青和霍去病,李广虽然为汉朝据守边塞多年,击退匈奴多次,但他的功绩确实比不上卫、霍二人。那为何后世诗人多在诗词中怀念李广而不怎么推崇卫、霍呢?

2、屡被怀念的原因

其实,严格来说并不是后世诗人在诗中提及李广比提及卫、霍二人多,相反,他们的诗中不乏这二人的身影,只是比较起来,他们对于李广的慨叹和感触总是更深一些。

王昌龄的《出塞》感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高适的《燕歌行》写着,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严武的《军城早秋》中说,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这些诗句,无一不表达着后人对李广的敬佩与赞叹,刻画出他的英姿与情态。而纪念卫、霍二人的诗句多是点到即止,引述他们的事迹,如不拣花朝与雪朝,五年从事霍嫖姚等。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因为比起卫、霍二人因功获封,顺心顺意的人生,李广要悲惨许多。

他为大汉半生戎马,征战无数,但人生却大起大落,虽然也做官,但并未封侯拜相。他荣耀过,也落魄过,他做过太守,也被贬为庶人过,他有因战功而被嘉奖的时候,也有因失败而被贬斥的时候。而最终,他满腔的报国之情无处安放,甚至在大漠中迷路,没有参加战斗还要被论罪。为此,操劳半生的他因羞愤而自刎。

两相对比,李广的人生经历更容易引发世人的感慨,也更容易引起郁郁不得志、有才无伯乐、不被重用的后世诗人共鸣。故而,后世对于李广的感慨于怀念更深重一些。

3、李广是怎么死的

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由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由定襄、代郡出击跨大漠远征匈奴本部,李广几次请求随行,汉武帝起初以他年老没有答应,后来经不起李广请求,同意他出任前将军。

汉军出塞后,卫青捉到匈奴兵,知道了单于驻地,就自带精兵追逐单于,而命令李广和右将军队伍合并,从东路出击。东路迂回绕远,而且缺乏水草,势必不能并队行进。

李广就请求说:我的职务是前将军,大将军却命令我从东路出兵,况且我从少年时就与匈奴作战,至今才得到与匈奴对阵的一次机会,我愿做前锋,先与单于决战。卫青曾暗中受到汉武帝警告,认为李广年老,命运不好,不让他与单于对阵,恐不能实现俘获单于的愿望。

当时公孙敖刚刚丢掉了侯爵任中将军,随卫青出征,卫青也想让公孙敖跟自己一起与单于对敌,故意把李广调开。李广也知道内情,所以坚决要求卫青改调令,卫青不答应,命令长史写文书发到李广的幕府,对他说:赶快到右将军部队中去,照文书上写的办。

李广不向卫青告辞就启程了,心中非常恼怒地前往军部,领兵与赵食其合兵后从东路出发。军队没有向导,有时迷路,结果落在卫青之后,卫青与单于交战,单于逃跑,卫青没能活捉单于只好收兵。卫青南行渡过沙漠,才遇到李广与赵食其的军队。李广谒见大将军后回自己军中。

卫青派长史送给李广干粮和酒,顺便向李广、赵食其询问迷路情况,卫青要给汉武帝上书报告军情。李广没有回答。卫青派长史急令李广幕府人员前去受审对质。李广说:校尉们无罪,是我迷失道路,我现亲自到大将军幕府去受审对质。到大将军幕府,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从少年起与匈奴作战七十多次,如今有幸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偏迷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污辱。于是就拔刀自刎了。李广军中将士都为之痛哭。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不论认识李广否,不论老少都为之落泪。

李广战绩不如卫青、霍去病,为何司马迁对他十分推崇?

李广是西汉时期有名的将领,历经了文、景、武帝三朝,奈何三朝元老,一生与匈奴作战,却一生没有封侯。

西汉之后,多少文人墨客为李广不值,感慨他时运不济、命运多舛。

被后人尊称为"史圣"的司马迁,对李广的记载也是多溢美之词,当李广的孙子李陵因为投降匈奴而遭到权臣声讨,唯有司马迁一人为辩白求情,结果司马迁被判宫刑。

不论是在史书里还是在工作中,司马迁对李广的同情溢于言表。

那么李广到底是因何能得司马迁的青眼呢?

首先,是李广人格魅力征服了司马迁。

李广是一个身先士卒的将军,所有跟随他的士兵都心甘情愿为他出生入死,在对匈作战的过程中,李广总是冲在最前面的人,这样的将领是可以得到士兵的敬服的。

不仅作战勇猛,李广还是一个体恤士兵的将军,他爱兵如子。

行军过程遇到粮食水源短缺的时候,路上看见有水源,他总要等全军的士兵都喝上水了,他自己才会去喝水,粮食押运到军中的时候,他一定要让全军的士兵都吃饱了,他自己才会进食。

这就是李广跟士兵的相处之道,他无疑是一个好将领。

在领兵方面,李广也从不苛求士兵,在军队整饬驻防的时候,李广从不要求队形和阵势,他都是让士兵们自由休息,晚上也不安排士兵守夜值班。在文书写作方面,他也很体恤士兵们文化程度不高的缺点,对文书的格式内容要求不高。

这样一个战场上身先士卒,战场下关爱士兵的将军,哪个士兵会不爱他呢?

李广无疑是一个人格高尚的人,司马迁对他高看一眼也是可能的。

其次,李广的怀才不遇跟司马迁的际遇相似,司马迁产生了同病相怜之感。

李广是一个有才华的将领,这是毋庸置疑的。

在汉文帝时期,李广还是一个骁勇善战的年轻人,刚刚加入军队,就在对匈作战的大小战役中斩杀了无数匈奴人的头颅,获封汉中郎,得到了汉文帝的赏识。

当时汉文帝还称赞他,如果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不在话下。

后来在,齐国之乱中,李广跟着周亚夫又立下了大功,在与匈奴作战的过程中,李广总是冲锋在前,在对匈作战的过程中,李广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勇猛和果敢。

奈何,在文景时期,对匈奴是采取怀柔政策,李广空有一颗灭匈奴的心,却于国政无益,一身铁胆雄心并无舞台施展。

到了武帝时期,总算对匈奴采取主动进攻的政策了,但是李广却已经老了,武帝手中握有卫青和霍去病这两员猛将,对年迈的李广自然不太信任,而且李广历经两朝,德高望重,总不好对李广委任太过危险的任务,所以在对匈作战的过程中,汉武帝并没有把军队大权交给李广,而是给了自己的小舅子卫青。

因此,当李广要求卫青让自己跟匈奴正面交锋的时候,卫青想起武帝的嘱托,不能让李广遇险,所以,卫青没有同意李广的请求,而是让李广领军从侧面夹击匈奴。

李广却在暴风雪中迷失了道路,差点贻误战机。

因为这件事,李广羞愧难当,当卫青要撰写战情报告汇报武帝的时候,李广觉得自己无颜面对武帝,竟选择拔剑自刎。

一生都在跟匈奴作战,却在最重要的时机中差点贻误了战机,时运不济已经不足以形容李广的命运了。

而司马迁从小跟随父亲走遍名山大川,以写史书为己任,却因为在朝堂上帮李陵说了几句话就被投入监狱,还遇到酷吏折磨。

在面对死刑和宫刑的抉择时,司马迁为了写史大任,毅然选择宫刑,苟且偷生,只为完成这本父亲交托下来的《史记》。

一段生不如死的时光,劫后余生之后的生活却是遭人耻笑和白眼的屈辱,即使如此,司马迁依旧义无反顾,强忍身心的剧痛,完成这部“史家绝唱”。

这样的人生经历跟李广一样,一生为匈奴而战,却在老迈之际遭遇人生的重大挫折,不同的是,司马迁忍受了下来,而李广无法忍受这样的屈辱,选择自刎而亡。

用笔记录 历史 的司马迁对过往的 历史 人物,总是能够感同身受,比如屈原和孔子,他们的郁郁不得志常常让司马迁同情不已。

因此,司马迁非常同情李广的遭遇,但他的记录始终是公正客观的,可能因为同情而对李广的生平会多付诸笔墨描绘,不知不觉中也夹杂了一些 情感 在里面。

最后,跟李广同时代的卫青、霍去病虽然战功赫赫,但是他们的起用皆因裙带关系。

卫青和霍去病都是因为卫子夫才能得到重用的机会,卫子夫是汉武帝的宠妃,当然卫青和霍去病是有真才实干的,他们不是无能之辈。

但是他们毕竟不是靠军功一步步白手起家的,他们是因着卫子夫的关系,才能一步登天的。

李广却完全是依靠自己,没有任何人脉关系,从一个小兵,一步步成为大将军,在事业上兢兢业业,数十年如一日的耕耘才攒到的军功和地位。

而卫青和霍去病他们的运气好得不像话,因为汉武帝给了他们机会,他们抓住了这个机会,一战成名天下知。

相比起李广,那真是时运不济。

故而,跟霍去病和卫青比起来,司马迁自然对李广更加青睐,因为李广符合一般人成功的标准,普通人哪有那么多的好运气。

同时,也正因为如此,李广的自刎才更加让人惋惜。

结语:

尽管从战绩上来说,可能李广不如卫青、霍去病一样那么轰轰烈烈,但是在对匈作战的战场上,李广一生兢兢业业,保卫大汉朝的疆域奉献了自己全部的青春,奈何时运不济,晚节不保,李广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选择自刎。

就如在乌江边上自刎的项羽一样,无颜面对父老乡亲,只能选择逃避。

自杀也是一种逃避现实。

相比较之下,选择宫刑的司马迁是比他们更加有勇气的真汉子,为了父亲的遗志,为了一部史书,他甘愿选择屈辱的人生,直面父老乡亲的嘲讽,直面自己身体的残缺,因为他必须要成就自己强大的意志。

史记中卫青霍去病为何是奸佞?是司马迁对他们有什么意见吗?

卫青和霍去病,在很多人看来,他们都是西汉时期非常有名的大将,尤其在抗击匈奴这一方面,更是有着非常大的功劳,这样的人,写入史书当中的话,必然会是名将中的一员吧。但是实际上,很多人都不明白的是,在《史记》中记载的卫青霍去病的文章,是放在《佞幸列传》当中的,换句话说,在司马迁眼里,卫青和霍去病根本就是奸佞之臣,这可与我们所认识的卫青霍去病是完全不一样的,司马迁为什么要这样记载呢?难道是因为司马迁对他们两人有什么意见?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司马迁为何将卫青霍去病写进佞幸列传

史记是司马迁经过14年才写出的历史巨作,这个历史资料上所记载的历史长达3000多年,上至上古时代,下至汉武帝,著名作家鲁迅还曾大肆夸赞这部历史资料,在历史与文学上都给予了这部书非常高的评价。还被人当作二十四史之首,可以说是非常正统的正史,里面记载的事迹与观点在史学界非常有权威。

但虽然被人称为正史,但这正史也是人写出来的,所以在这里面很有可能掺杂了许多个人主义与情感,虽然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但也只是一个凡夫俗子,所以他也给予了许多人偏见,而被他持有偏见的不是别人,正是历史上两位有名的大将军,卫青与霍去病。虽然说司马迁不喜欢这两个人只是我们的猜测,但也不是没有证据,因为他将这两个人写进了佞幸列传。

这本书是司马迁专门为奸佞之臣所编写的传记,在这里面揭露了许多人的罪行,这本书里一共记载了10个人,在这10人当中,有8个是皇帝的男宠,另外两个就是卫青与霍去病,而司马迁将他们这些人写到一起,就不得不令人生出许多怀疑。他们是两位非常厉害的大将军,曾为攻打匈奴作出了许多贡献,身上的战功无数,也非常受百姓们的爱戴,即便现在也是非常受欢迎的历史名将。

那么这两位是如何被写进佞幸列传的呢?其实我认为主要是司马迁认为他们的出身太低,卫青原先只是公主府上的一个马奴,主要负责喂养马匹,以及为公主牵马,而他的姐姐则是一个舞姬,后来汉武帝去到公主府上见到了他的姐姐卫子夫,于是就喜欢上了这个舞女,后来还将她封为了皇后,这个时候汉武帝也正准备着手攻打匈奴,在了解卫青之后,认为他是一个可塑之才,于是就派他率领兵马,前去攻打胸部。

而这霍去病则是卫青的外甥,从小父母就对他不管不顾,父亲不管他的是因为他是一个私生子,而卫青与自己的外甥一样,也是母亲与人私通之后所生下来的,所以他们两个不仅没有什么家境,出身还这样不光彩,而司马迁是撰写历史的人,经常对他人评头论足,所以对卫青与霍去病这样出身不太光彩的人才会持有偏见。

2、佞幸列传介绍

《佞幸列传》是西汉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该传是记述汉代佞臣邓通、赵同和李延年等的合传,揭露了他们无才无德,却善承上意,察言观色,专以谄媚事主,甚至不惜丧失人格,吮痈取宠,以及他们恃宠骄横,奸乱永巷的丑恶行径和肮脏的灵魂,进而婉转地讽刺和鞭挞了文、景、武等帝的任人失当,重用奸佞的弊端。司马迁在文章中对此深表感慨,表现了他对汉代现实政治的失望和对未来政情的忧虑。

该传是记述汉代佞臣邓通、赵同和李延年等的合传,揭露了他们无才无德,却善承上意,察言观色,专以谄媚事主,甚至不惜丧失人格,吮痈取宠,以及他们恃宠骄横,奸乱永巷的丑恶行径和肮脏的灵魂,进而婉转地讽刺和鞭挞了文、景、武等帝的任人失当,重用奸佞的弊端。佞臣与酷吏都是专制政治的必然产物,反转来它对封建政治也必然造成严重的恶果,这从历代封建王朝佞人乱政的大量史实中可以得到验证。司马迁在文章中对此深表感慨,表现了他对汉代现实政治的失望和对未来政情的忧虑。

文章短小,叙事简洁而有条理,尤其是寓感慨于叙事之中的写法,以及篇末直抒胸臆的写法,使感情跌宕婉转,通篇一气,直贯到底(吴见思《史记论文》),很有艺术的感染力。

3、司马迁为何看不起卫青霍去病

司马迁对卫青还是霍去病的偏见,根源在于司马迁对李家的同情和对汉武帝的不满。特别是,李家几代人的死亡,都和卫青集团有关系,这更加让司马迁产生不满的情绪。但是,不满归不满,作为太史公不能不如实把卫青霍去病的功劳写下来,这就造成了《卫将军骠骑列传》里的别扭。

司马迁被汉武帝阉割的原因就是司马迁为(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开脱,李陵仅率五千步军与三万匈奴骑兵死战8天8夜被俘,后援没到位,汉武帝颇为自责,派人去接李陵回来,可是有个叫公孙敖的家伙道听途说,说是李陵正在为匈奴练兵所以就折返回来向汉武帝复命了(其实为匈奴练兵的是李绪),汉武帝大怒,司马迁替李陵辩解,而汉武帝正好在气头上,所以司马迁就悲剧了。

在司马迁的眼里卫青的初步发迹是通过皇后卫子夫的裙带关系而非个人努力。其实这种观点有失公允,马邑之战后,武帝第一次四路人马北击试探匈奴,也只有卫青获胜还袭击了匈奴的祖宗发祥地龙城,第一次作战第一次就胜了,通过这一战也让武帝知道了卫青的战争指挥水平,同时也让整个武帝朝那些以为卫青是靠裙带关系走上政治生涯的人闭嘴了。连匈奴大单于都说卫青不只是皇上的小舅子。卫青是中华五千年第一个靠军功当上大司马的外戚。如果司马迁活到现在他就可以见证卫青是第一人,当然这是一句玩笑。历史不会因为司马迁的狭隘和偏激而埋没任何一位英雄。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古人编书的一个基本态度,司马迁在编篡《史记》时也或多或少受其影响。但对卫青和霍去病没有遵循这一原则而是依据个人喜好,实不可取!不过这也不会影响《史记》作为一部伟大的史书而存在。

文章标题: 为什么司马迁那么推崇李广 而贬低卫青、霍去病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3351.html
文章标签:贬低  推崇  司马迁  李广  霍去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