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新郑黄帝故里遗址发现编钟祭祀坑,这一发现对考古研究有哪些意义

时间: 2023-08-28 12:01:1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6次

新郑黄帝故里遗址发现编钟祭祀坑,这一发现对考古研究有哪些意义

黄帝故里到底在哪里呢?

黄帝是我们共同的祖先,所以回答讨论这个问题一定要严肃,不能人云亦云,毫无根据的说出来。

河南学者徐旭生先生,是我国著名古史学家、考古学家及教育家,有着“中国考古界拓荒者”之称。徐旭生关于华夏炎黄起源做过许多重要的论断影响至今!

其史学巨著《中国古史传说的时代》中叙述:“大约华夏集团从陕西、甘肃一带的黄土原上,陆续东迁,走到现在河南、山东、河北连界大平原上,首先同土著的东夷集团相接触。始而相争,继而相安,血统与文化逐渐交互错杂”。

这里说的华夏集团,就是我们的老祖先炎帝和黄帝,这在央视纪录片《黄帝》中,有一个大概的地区描述,大家请看下图:

其实黄帝并不是一个人,严格的说应该是一个族群。通过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的论证,炎黄部落来自于仰韶文化。

中国考古社科院、考古文物局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录制的大型纪录片《中华文明.曙光初现》里面描述道“在华山脚下,我们找到了仰韶文化的源头。仰韶文化的一支强大的部落,居住在离华山不远的西安半坡,这里被称为上古时代的伊甸园”,“黄帝和炎帝都起源于渭水流域”。

黄帝土德,而渭水流域的土是黄色的,所以被后人尊称为“黄帝”。又因为他长期居住在陕西姬水一带,所以黄帝姓姬。这在大型讲座类栏目百家讲坛《国史通鉴》第一部《上古时代》中,被专家们所认可。

炎黄子孙遍布全国,但是炎黄部落的发展必须有一个源头,那就是“黄土高原,渭水流域”。中央电视台大型节目《探索发现》《寻根溯源》中,所有的史学家都认同于这个观点。

炎黄是祖先,黄土高原渭水流域是源头。如果否定我们中国人共同的祖先,这是一种民族的悲哀,是一种文化的不自信。找到源头,寻到根,是每个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的共同目标。

流传下来的说法有新郑(轩辕丘)、天水(轩辕谷)、曲阜(寿丘),按黄帝有熊所在地望考证,黄帝故里就在新郑一带。

新郑古为有熊国所在,乃有熊氏的族居地。五千年前,轩辕黄帝出生于轩辕丘,长于姬水河畔,黄帝元年即位,居有熊,初制冕服。

轩辕丘:

历史上最早记述黄帝居轩辕丘的是战国《世本》,说:“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产青阳及昌意。”

汉代戴德《大戴礼记·帝系》、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亦从此说:“黄帝居轩辕之丘。”

到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则指出了轩辕丘的地望,言:“(黄帝)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有熊,即今河南新郑是也。”

其后,宋代罗泌《路史》、张君房《云笈七签》、刘恕《通鉴外纪》和《轩辕黄帝传》等皆从其说:“黄帝居轩辕之丘。”

明代,《大明一统志》亦云:“轩辕丘,在新郑县境,古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生于此故名。”陆应阳《广舆记》亦载:“轩辕丘新郑,黄帝生于此故名。”

后为新郑当地的碑刻志记,

新郑《重修玉帝殿记碑》:

新郑城隍庙西有玉帝祠……吾闻黄帝之与鬼臾区,论六运也。特举□未至神之所以祀,固可存而不论……吾邑固黄帝之故墟也,知万物本呼?天而体,黄帝之遗意,以庙而祀之,不亦宜呼……

重修太清观志碑:

河南路新郑,古有熊氏之国也。县治西南迤廿里许,有观名太清,开基于汉永平之末,号天寿宫。

重修(显龙宫)大殿记:

玄帝行在建于邑之北门外,座北而南,向为邑之镇,不知创于何时。古传郑邑为轩辕氏旧墟,行在北有轩辕丘遗迹,乃当年故址,故建行在于前以为镇。

重修新郑文庙碑记:

文庙之设所以妥圣灵,即以振人文而维风化也。新郑为轩辕黄帝故都,文明肇启有自来矣。

清周莼浦及德配和宜人墓志铭:

君讳时照,字春圃,号莼浦,轩辕故里人也。其先世乐善不倦。曾祖讳天成,字子俊,直隶州州同。

由上可知,黄帝有熊(或轩辕丘)在新郑的说法很有历史渊源。

有熊国:

有熊,为黄帝时期的方国,位于新郑姬水(今河南新郑),是上古时期居住在有熊地区(今河南新郑)的华夏集团建立的氏族部落,后世称有熊国。

有熊开国始于少典,传至黄帝,相继打败蚩尤与炎帝,遂成为华夏共祖,史载黄帝元年即位,居有熊,初制冕服。 根据战国以来的文献记载,特别是汉晋以来的相关史志,都有记载河南新郑为有熊之墟(即故有熊国),而又与新郑境内的有关传说和考古资料相印证,祝融之墟又称有熊之墟。

历史记载:

《竹书纪年》:

(黄帝)元年,帝继位,居有熊。

《世本·帝系篇》: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产青阳及昌意。

《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集解》:“皇甫谧曰:‘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名,又以为号。’”

《史记•周本纪》:“闳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九驷,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费仲而献之纣。”

商代有熊氏位置:

《帝王世纪》:“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其先即炎帝,母家有氏之女,世于少典氏婚,故《国语》兼称焉。……(黄帝)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

晋,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河南尹新郑县,古有熊国,黄帝之所都。”

魏,郦道元《水经注》:“或言新郑县,故有熊之墟,黄帝之所都也。”

唐,李泰《括地志》:“黄帝征战蚩尤,初都涿鹿,即位乃都有熊。”

唐·杜佑《通典·州郡七》:“新郑,汉旧县,春秋郑国,至韩哀侯灭郑,自平阳徙都之。有溱洧二水,祝融之墟,黄帝都于有熊,亦在此地,本郑国之地。”

后晋·刘昫《旧唐书·天文志》:“柳、七星、张,鹑火也。初,柳七度,余四百六十四秒七少。中,七星七度,终,张十四度。北自荥泽、荥阳,并京、索,暨山南,得新郑、密县,至外方山东隅。斜至方城(裕州),抵桐柏,北自宛、叶,南暨汉东,尽汉南阳之地。又自洛邑负北河之南,西至函谷,逾南纪,达武当,汉水之阴,尽宏农郡,以淮源、桐柏、东阳为限,而申州属寿星,古成周、虢、郑、管、郐、东虢、密、滑、焦、唐、随、申、邓及祝融氏之都。新郑为轩辕、祝融之墟,其东鄙则入寿星。柳,在舆鬼东,又接汉源,当商、洛之阳,接南河上流。七星系轩辕,得土行正位,中岳象也,河南之分。张直南阳,汉东与鹑尾同占。”

宋,《路史·国名记》:“少典,有熊之开国,今郑之新郑。”

黄帝与天象分野上的对应关系:

黄帝之名由来,与五方五帝有关。

五方天帝是古代汉族神话及古籍记载中的人物,他们的命名之义和他们分处的方位或季节是密切相关的。

五方天帝分别指东方天帝太昊伏羲;南方天帝炎帝神农;西方天帝少昊金天;北方天帝颛顼高阳;中央天帝黄帝轩辕。

五方五帝中,中央为土,

黄帝有土德之瑞,故称黄帝。

对应九州则是豫州中土,

对应五岳则是中岳嵩山。

黄帝有熊与五帝墟:

三国·管辂《管氏地理指蒙》载:

星纪四时,次舍观章于尧典;墟分五帝,分野申法于麟笺。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殷正也。此尧典中星也,降娄为少皞氏之墟,营室为颛顼氏之墟,亢角为太昊氏之墟,鹑尾为烈山氏之墟,鹑火为有熊氏之墟。

又《新唐书》:

夫云汉自坤抵艮为地纪,北斗自乾携巽为天纲,其分野与帝车相直,皆五帝墟也。究咸池之政而在乾维内者,降娄也,故为少昊之墟。叶北宫之政而在干维外者,陬訾也,故为颛顼之墟。成摄提之政而在巽维内者,寿星也,故为太昊之墟。布太微之政,而在巽维外者,鹑尾也,故为列山氏之墟。得四海中承太阶之政者,轩辕也,故为有熊氏之墟。

在五帝墟中,

降娄(奎娄)为少昊之墟;

陬訾(室壁)为颛顼之墟;

寿星(角亢)为太昊之墟;

鹑尾(翼轸)为列山氏之墟;

鹑火(七星)为有熊之墟。

其中,有熊之墟对应鹑火(柳、七星、张),属周之分野,与黄帝地望在嵩山周边一致。即上《旧唐书》所载:“新郑为轩辕、祝融之墟,其东鄙则入寿星。柳,在舆鬼东,又接汉源,当商、洛之阳,接南河上流。七星系轩辕,得土行正位,中岳象也,河南之分。张直南阳,汉东与鹑尾同占。”

鹑火之中,

七星(星宿)之上为轩辕(十七星),轩辕者,黄帝之象也;轩辕之上为北斗,北斗者,帝车之象也,亦与黄帝相关。

考证:

黄帝所在年代大致处于五千年前,对应仰韶文化中后期到龙山文化前期,时间跨度约5300年~4700年之间(最多扩展到5500年~4500年),历法推算是4700年前(或公元前27世纪)也符合。

考古上最有可能与黄帝部族来源相关的就是庙底沟二期文化,属于仰韶文化孑余、龙山文化的前身。

约5000年前,仰韶文化(炎帝神农氏)逐渐走向衰落,大汶口文化(蚩尤九黎)、屈家岭文化(苗蛮)走向兴盛,开始进入中原一带。

约公元前2900年~前2700年,龙山文化的前身~庙底沟二期文化(黄帝部族)兴起于豫西一带,后向东发展,与西进的大汶口文化(蚩尤九黎)和北上的屈家岭文化(苗蛮)发生碰撞,最早开启中原龙山文化时代的到来,即为传说中的涿鹿之战。

黄帝发祥于我国北方陕、晋、冀北一带,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黄帝故里有推论记录,同时在山海经里也找到了自己推论记录的佐证。

关于黄帝的故里,比较有权威性的是河南新郑。黄帝“生于轩辕之丘,故曰轩辕氏,国于有熊,故亦曰有熊氏”, 而河南新郑是公认的“有熊之墟”,并且有汉朝的史书作为认证,具有权威性。
黄帝生于青丘,青丘在哪里,至今无法确认,如果黄帝母亲真是见北极光而生黄帝,黄帝出生地至少在西伯利亚,黄帝打败良渚仰韶红山苗蛮而建立龙山文化,那么黄帝就是山东人,大汶口文化的人士

有人能分析一下黄帝吗?

轩辕黄帝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黄帝(英文:The huangdi;Yellow emperor)(前2717-前2599年)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出生、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他首先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在此期间有了文字。黄帝居五帝之首,有嫘祖、嫫母等四位夫人。

   1. 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   本姓公孙。生长于姬水(今陕西武功漆水河)之滨,故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陕西省武功县),故号轩辕氏。少典之子(少典:一说是部族名,一说是人名)。以土德王,土色黄,故称黄帝。《易•系辞 《黄帝大战蚩尤》王建峰 绘
下》:“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孔颖达疏:“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裴駰集解:“号有熊。”司马贞索隐:“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犹神农火德王而称炎帝然也。”黄帝即位据说是公元前2697年,即位时20岁,据此推算黄帝出生于公元前2717年,其生卒年份传说为公元前2717—公元前2599年。   黄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黄帝逝世后葬于桥山。其孙高阳立,即颛顼 黄帝-轩辕氏像
[1]帝。颛顼死后,黄帝曾孙高辛立,即帝喾。喾死,子放勋立,即尧。尧死,舜立,舜是颛顼的六世孙。黄帝,颛顼,喾,尧,舜即是五帝。所以说黄帝是五帝之首。   黄帝与炎帝是华夏民族的始祖。《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今陕西宝鸡清姜河)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中国历史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因此,炎黄二帝都是起源于陕西省中部渭河流域的两个血缘关系相近的部落首领。后来,两个部落争夺领地,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   2. 我国古代神话中的五天帝之一。指中央之神。   《礼记•月令》:“(季夏之月)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黄帝,其神后土。”《史记•天官书》:“黄帝行德,天夭为之起。”张守节《史记正义》:“黄帝,中央含枢纽之帝。”宋高似孙《纬略》卷八:“《洛书》曰:苍帝起,青云扶日;赤帝起,赤云扶日;黄帝起,黄云扶日;白帝起,白云扶日;黑帝起,黑云扶日。”
编辑本段黄帝即位
  一般公认黄帝即位于公元前2697年。道家把这一年作为道历元年。传说黄帝一生下来,就显得异常的神灵。生下没多久,便能说话。到了15岁,已经无所不通了[2]。公元前2697年,20岁[3]的黄帝继承了有熊国君的王位。因他发明了轩冕,故称之为轩辕。又因他以土德称王,土色为黄,故称作黄帝。   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八第八章记载:黄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惟仁是行,宇内和平,未见凤凰,惟思其象,夙寐晨兴,乃召天老而问之,曰:“凤象何如?”天老对曰:“夫凤象、鸿前麟后,蛇颈而鱼尾,龙文而龟身,燕颔而鸡啄;戴德负仁,抱中挟义;小音金,大音鼓;延颈奋翼,五彩备明;举动八风,气应时雨;食有质,饮有仪;往即文始,来即嘉成;惟凤为能通天祉,应地灵,律五音,览九德。天下有道,得凤象之一,则凤过之,得凤象之二,则凤翔之,得凤象之三,则凤集之,得凤象之四,则凤春秋下之,得凤象之五,则凤没身居之。”黄帝曰:“于戏!允哉!朕何敢与焉。”于是黄帝乃服黄衣,戴黄冕,致斋于宫,凤乃蔽日而至,黄帝降于东阶,西面再拜稽首,曰:“皇天降祉,不敢不承命。”凤乃止帝东国,集帝梧桐,食帝竹实,没身不去。诗曰:“凤凰于飞,刿刿其羽,亦集爰止。”
编辑本段黄帝简介
黄帝像
[4]  历史身份:华夏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   神话身份:神界中央天帝   黄帝所居为姬水 [Ji River],黄帝以姬水成——《国语•晋语》据传他出生几十天就会说话,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   黄帝:姬水成以土德王天下,土色黄,故称黄帝。   父亲:少典(名为祁昆)(据《史记》的《五帝本纪》和《秦本纪》记载都涉及“少典”,提及时期相差几代,《史记》的少典是指部族。)   母亲:附宝   妻子:黄帝有四妃十嫔。正妃为西陵氏,名嫘祖,她教人民养蚕缧丝,织出丝绸做衣裳,故有“先蚕”的称号,次妃方雷氏女,名女节,次妃彤鱼氏女,次妃名嫫母,班在三人之下,长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黄帝敬重。   臣属:炎帝、应龙、风伯、雨师、天女、仓颉、风后、伶伦、力牧、常先、大鸿神皇 女魃等   子孙:帝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它们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另外,青阳、苍林与姬同姓。而少昊(己姓)、颛顼(次子昌意之子)、帝喾(长子之孙)、唐尧(长子玄孙)、虞舜(次子八代孙),以及夏朝、商朝(子姓)、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后来的五帝少昊、颛顼、尧、舜、禹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周族的祖先等,都是黄帝的后裔,这些后裔都继承了姬姓,他的后代周武王(姬发)建立了周朝;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大封诸侯时,其中姬姓国就有53个,这些姬姓国的后代多数改以国名、封邑名以及祖父名、号为姓,姬姓反而不多了。加上唐代的时候为了避李隆基的讳,把姬姓改为周姓。这样一来,虽然姬姓曾是很大的姓,但今天却已经不多见了。。姬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黄帝和炎帝并称华夏民族始祖,华夏部落联盟领袖,我们的血脉祖先。以他首先统一华夏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是承前启后中华文明的先祖。传说中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黄帝诞辰:   黄帝的诞辰是农历三月初三,即上巳节,是上古时人们在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黄帝”的说法。   诞生:西元前27世纪,陕西姬水(今陕西中部漆水河)   驾崩:西元前26世纪   葬地:陕西省延安府黄陵县桥山   轩辕黄帝是中国古史传说时期最早的宗祖神,华夏族形成后被公认为全族的始祖。上古时期约在姬水(在今陕 黄帝头像
[5]西武功县附近注入渭水)一带形成的较为先进的黄帝族 ,即因这位杰出的始祖而得名 。黄帝族和住在姜水(在今陕西岐山附近注入渭水)一带的姜姓炎帝族世代互通婚姻。后黄帝族后裔中的一支进入今山西南部,创造了夏文化,遂称夏族。夏族后来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代。《国语•晋语》及《世本》 和《大戴礼记》中的《帝系》,都说黄帝是少典之子。《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姓公孙 ,名曰轩辕” ,其国号为“有熊” 。《易•系辞》、《世本•作篇》等各种文献都盛称黄帝时期有许多发明创造。属于生产技术方面的,有穿井、作杵臼、作弓矢 、服牛乘马、作驾、作舟等;属于物质生活方面的,有制衣裳、旃冕 等;精神文化方面则有作甲子、占日月 、算数、调历、造律吕、笙竽、医药、文字等。其中当然有不少是黄帝以后的发明创造,但也反映了黄帝族获得的辉煌成就。《战国策?秦策》记苏秦把“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与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夏,武王伐纣并称,表明这是黄帝一生中主要的战绩。黄帝族经过夏、周两代与其他各族的冲突、交往与融合,到战国时期形成了统一的华夏族。
编辑本段黄帝部落起源地
  关于黄帝和炎帝部落的起源地,绝大多数古代文献记载黄帝部落起源于陕西渭水流域,黄帝以姬水(位于陕西中部)成。 黄帝起源地——姬水(陕西中部)
[6]黄帝与炎帝是华夏族的始祖。《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陕西武功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陕西宝鸡清姜河)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中国历史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因此,他们是起源于陕西省中部渭河流域的两个血缘关系相近的部落首领。后来,两个部落争夺领地,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   也有个别观点主张“昆仑说”、“天水说”、“有熊说”和“寿丘说”。不过这几种观点,早已经被学术界一一驳倒。值得一提的是,汉代山东曲阜人孔安国为了提高他家乡的知名度,谎称黄帝生于寿丘,受其误导,西晋学者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附和了一下,当时就有人指出了皇甫谧的错误。对于黄帝故里在新郑,历代文献记载并不多,新郑的古迹虽多,但所发现的“具茨山天书”和“具茨山岩画”等远古时期遗址,只能证明黄帝曾经在此居住过,并不能证明黄帝在此出生。学术界早已对此达成共识。
编辑本段黄帝部落的壮大
  在黄帝成为氏族首领之后,有熊氏的势力得到迅速发展,并形成一个独立的黄帝部落。黄帝部落在从姬水向渭河流域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了神农以来的农业生产经验,将原始农业发展到高度繁荣阶段,使本部落迅速发展壮大。   据《史记•五帝本纪》,轩辕黄帝的功绩之一是“艺五种”。“五种”,据郑玄注释,是指“黍、稷、菽、麦、稻”五谷。按古史传说神农氏仅能种植黍、稷,而黄帝则能种植多种粮食作物,表明黄帝使当时的原始农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又据古史传说,黄帝非常重视发展农业,掌握了平原农业的许多特点,“岁时熟而亡凶,天地休通,五行期化,故风雨时节,而日月精明,星辰不失其行”(《路史•疏仡纪•黄帝》)。黄帝充分认识到,必须挖掘土地的潜力,广耕耘,勤播种,才能使人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他率领百姓“时播百谷草木”,并“淳化鸟兽昆虫,历离日月星辰;极畋土石金玉,劳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大戴礼记•五帝德》引孔子语)。传说中黄帝的行为感动了上帝,出现了许多祥瑞之兆:“地献草木”,“九牧昌教”(《论语谶》)。   黄帝在战胜蚩尤之后,使得中原平原农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后来,在以黄帝为祖先的姬姓部落里就出现了一个农业方面成绩卓著的领袖——弃。传说他是周人的祖先,中国平原农业的代表,被尊为后稷。他生当“陶唐虞夏之际”。《诗经•生民》说他种的大豆(菽)、谷子、麻、麦都特别好。他能认识不同土壤,并懂得拔去杂草,还知道挑选良种。《诗•周颂•思文》歌颂道:“思维后稷,克配彼天,立我民,莫菲尔极。”   黄帝时代农业经济和技术的突飞猛进得到了考古材料的印证。依据现有考古发现和研究可知,分布在陕西、河南、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及安徽西北部的黄河中游龙山文化,是继仰韶文化而来的。这一时期,社会经济有了突出的进步,石制生产工具磨制得更加精细,打制石器极为少见,已经使用挖土工具木耒,有的遗址还发现石钺和三角犁形器。这些改进了的生产工具,大大提高了开垦土地的能力。穿孔石刀以及石镰、蚌镰等收割工具的大量使用,表明农业生产已经具有一定规模,收获量有所增加。当时人的衣着材料,也多由兽皮演进为植物纤维。村落分布更加稠密。陶、石、玉、漆、木等质料的礼器和乐器令人惊叹,甚至达到精妙绝伦的程度。有的刻画和书写符号大体可以确定为汉字的雏形。蓄养家畜的品种和数量都有所增加,有的墓葬中用猪头随葬。   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西安半坡遗址的房屋、窖穴和墓葬中都发现了很多粟的遗存,其中有一个小窖穴,深不到1米,底径约1米,内有粟粒朽灰堆积,显系一储存粟米的粮窖。粟还发现于墓葬当中,成为女孩的随葬品,可见粟在半坡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7]距今7000年左右,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今天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稻的遗存。考古学家在它的第一期文化堆积层中,发现大量的稻壳、稻秆、稻叶等,其中也夹有少量炭化的稻谷,此外,还有木屑(片)等,相间组成多层次连续堆积,每层间距位2—10厘米不等,总厚度达100厘米以上,最厚处达1米以上,经过换算,稻谷总量达120吨以上。这个稻谷数量,有些学者对其计算方法表示怀疑,也有参加河姆渡遗址发掘的学者提出了质疑[8]。我们认为,即使对河姆渡遗址的稻谷计算有误,不会有那么多的数量,但通过其他因素分析,如河姆渡遗址有大量的用于农业生产的骨耜,说明了耜耕农业已经有了发展,农业生产的水平应是相当高的。   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的磁山遗址中,发掘大量灰坑、房址和一些壕沟,发现一批制作规整的农具和粮食作物。这些发现向人们展示了华北新石器时代较早时期的农耕水平。在所发现的窖穴中,有粮食——粟遗存的有88个,在这88个窖穴中的384号窖穴堆积粟的厚度为2.9米,据计算,当时堆积粟的体积约有10 立方米,折合重量约为13.82万多市斤。在计算过程中,可能与实际存在的有误差,但储量以10万斤计,应该是可信的。[9]在同一时期的河南裴李岗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年代相近的粟遗存,出土的农业工具有类似磁山文化的石磨盘、石磨棒、石铲和石镰等,且制作更为精细工整。虽然20世纪70年代发掘裴李岗遗址时没有直接发现粮食遗存,但后来在发掘属于裴李岗文化的新郑县沙窝李遗址以及再次发掘裴李岗遗址时,都发现了粟遗存,说明裴李岗文化时期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粟。沙窝李遗址在第二文化层距地表0.5米深处,发现一片比较密集的粟的炭化颗粒,面积约0.8—1.5平方米。[10] 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的井的发明,古人也归功于黄帝。如《世本》说:“黄帝见百物,始穿井。”《易》井卦释文引《周书》云:“黄帝穿井”,等等。中国史前农耕聚落分布,每每呈现出沿小河而居的特点。它反映出早期农业在水的利用方面对于河流的依赖。中国的河流水系星罗棋布,大河的支流、小溪纵横交错,它为史前沿河而居的先民们提供了广阔的活动舞台。然而沿河而居必然限制人们的活动空间,束缚农业生产的规模。井的发明改变了农业对于河流的依赖,使得农业生产规模空前扩大。同时聚落的分布可以不受河流的限制而获得扩展。依据考古发现,水井最初出现在河姆渡遗址第1—2层相当于松泽文化下层的时期,其14C测定的年代距今约5700年。这里是长江三角洲水位较高的沼泽地带,无需深挖即容易见水,这里首先发明井不足为奇。而水位较低的黄河流域,开凿水井难度较大,而水井对于农业的意义远非长江三角洲的水井可堪比拟。但大约到距今5000—4000年的时候,黄河流域的龙山时期文化遗址普遍发现有水井,它表明水井在黄河流域的经济生活中已发生了显著的效用。如河南洛阳矬李遗址和河南汤阴白营遗址发现的古井,距今约四千多年,基本上与黄帝时代相符。   黄帝时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强了人们摆脱自然以及与自然现象作斗争的能力,增强了部落的整体实力,使整个部落越来越强盛,为后来统一中原各部落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黄帝时代农业生产的发展还规定了中国文化后来发展的基本方向,形成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独特的中华文明。
编辑本段黄帝功绩
文化贡献
  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他在炎帝之后,统一了中国各部落。他推算历法;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纪时:帝使大挠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纪时沿用至今农历(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六十年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黄帝内经》
  数学:隶首作数,定度量衡之制。   军队:风后衍握奇图,始制阵法。   音乐:伶伦取谷之竹以作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   衣服:元妃嫘祖始养蚕以丝制衣服。   医药:与岐伯讨论病理,作《黄帝内经》。   文字:仓颉始制文字,具六书之法。   铸鼎:在荆山(位于陕西中部)铸鼎,分华夏为九州   其他:舟车、弓矢、房屋等之发明。
精神文明
  发明历数、天文、阴阳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纪年、文字、图画、著书、音律、乐器、医药、祭祀、婚丧、棺椁、坟墓、祭鼎、祭坛、祠庙、占卜等。
政治文明
  建立古国体制:划野分疆,八家为一井,三井为一邻,三邻为一朋,三朋为一里,五里为一邑,十邑为都,十都为一师,十师为州,全国共分九州;设官司职,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设三公、三少、四辅、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个官位管理国家。对各级官员提出“六禁重”,“重”是过分的意思,即“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员节简朴素,反对奢靡。提出以德治国,“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义,尤其是设立“九德之臣”,教养百姓九行,即担任法官、后土担任狱官,对犯罪重者判处流失,罪大罪极者判处斩首等。
物质文明
  史书记载,黄帝在农业生产方面有许多创造发明,其中主要有实行田亩制。黄帝之前,田无边际,耕
相关画像(19张)作无数,黄帝以步丈亩,以防争端,将全国土地重新划分,划成“井”字,中间一块为“公亩”,归政府所有,四周八块为“私田”,由八家合种,收获缴政府,还穿土凿井。对农田实行耕作制,及时播种百谷,发明杵臼,开辟园、圃,种植果木蔬菜,种桑养蚕,饲养兽禽,进行放牧等。缝织方面,发明机杼,进行纺织,制作衣裳、鞋帽、帐幄、毡、衮衣、裘、华盖、盔甲、旗、胄。制陶方面,制造碗、碟、釜、甑、盘、盂、灶等。冶炼方面,炼铜,制造铜鼎、刀、钱币、钲、铫、铜镜、钟、铳。建筑方面,建造宫室、銮殿、庭、明堂、观、阁、城堡、楼、门、阶、蚕室、祠庙、玉房宫等。交通方面,制造舟楫、车、指南车、记里鼓车。兵械方面,制造刀、枪、弓矢、弩、六纛、旗帜、五方旗、号角、鼙、兵符、云梯、楼橹、炮、剑、射御等。日常生活方面,熟食、粥、饭、酒、肉、称尺、斗、规矩、墨砚、几案、毡、旃、印、珠、灯、床、席、蹴踘等。
蚩尤与黄帝之战
  蚩尤与黄帝之战,载籍所见,有三种说法:一说是黄帝胜炎帝之后,再胜蚩尤而巩固帝位,黄帝与蚩尤之战似为黄炎之战争的余波;另一说是蚩尤驱逐赤帝(即炎帝),赤帝求诉于黄帝,二帝联手杀蚩尤于中冀;三说是蚩尤作兵攻黄帝,兵败被杀。 河北涿鹿黄帝战蚩尤遗址
  第一种说法如汉代《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依附杀蚩尤”。太史公言黄帝名轩辕,国号有熊轩辕本意为车,应是指发明制作车的技术而得名的氏族及其首领的名称,如发明制作农耕工具技术称神农氏,发明制作捕捞工具技术而称伏羲氏,发明钻燧取火技术称燧人氏然。有熊国号。当时的“国”,实为部落。熊、罴、貔、貅、貙、虎为六种兽名,应是有熊部落中六个氏族的名称,或谓图腾。阪泉,水名,在今北京市延庆县。涿鹿,山名,在今河北涿鹿县,与阪泉相距不远。   第二种说法见于周朝《逸周书•尝麦解》,也是历史上最早出现有关黄帝的记载:“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广平之地曰阿。争战发生在涿鹿山下的开阔地带,隅指角落,“九”意指多,并不限于具体数目八加一。“九隅无遗”是说蚩尤驱逐赤帝(即炎帝)部落不留遗地。地冀指中原冀州。《尔雅•释地》:“两河间曰冀州”。郭璞注:“自东河至西河”。当时把黄河入海处称为东河,河套向南流处称西河。《周礼•职方》记:“正北曰并州”,今山西太原、河北正定保定皆属之;“东北曰幽州”,今北京市属之。上古冀州位于幽、并之南,地在今山西南部及河北西南部。传说蚩尤被杀之处,在今山西运城解州。   第三种说法如战国至汉代的《山海经•大荒北经》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风伯雨师是农耕蚩尤部落专司气象的巫师,后为农业气象神,立有庙,岁时奉词。《韩非子•十过》说:“昔者黄帝俣鬼神于泰山之上……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反映了风伯雨师与蚩尤部落之密切关系,因为农业部落生产的丰收部是与风调雨顺分不开的。   三说孰是,今已无考查之可能与必要。对于此类沪传千年后才被记入载籍的史前传说,史学家注视的焦点,是其中透出的史影;而民族学者关心的问题,则是该传说反映出的族体的类型、文化特征及其形成和衍变的过程。
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神话传说
  黄帝与炎帝都被看作是华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国人有时自称“炎黄子孙”。   传说中黄帝的正妃是嫘祖,次妃为方雷氏、彤鱼氏和嫫母。   据《史记》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 电视剧《传说》中的黄帝(丁军饰)
传说十四人。”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   关于黄帝的传说:据传他出生几十天就会说话,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时蚩尤暴虐无道,兼并诸侯,当时的天下共主发明农耕和医药的炎帝已经衰落,酋长们互相攻击,战乱不已,生灵涂炭,炎帝无可奈何,求助于黄帝。黄帝毅然肩负起安定天下的责任,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双方的战士斗英勇无畏,战斗十分激烈。黄帝在大将风后、力牧的辅佐之下,终擒蚩尤而诛之,诸侯尊为天子,以取代炎帝,成为天下的共主。因有土德之瑞,故称为黄帝。   不久,天下又出现骚乱。黄帝知道蚩尤的声威还在,于是画了蚩尤的相到处悬挂。天下的人都以为蚩尤未死,只是被黄帝降服,更多的部落都来归附。后来,蚩尤被尊为战神。   炎帝虽然被蚩尤打败,实力尚存。他不满黄帝成为天下共主,企图夺回失去的地位,终于起兵反抗。炎、黄二帝发生火并,决战在阪泉之野进行。经过三场恶战,黄帝得胜。从此,黄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终确立,号令天下,凡是不顺从的部落,都以天子的身份去加以讨伐。   黄帝在位时间很久,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有许多发明和制作,如文字、音乐、历数、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相传尧、舜、禹、汤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这个问题难回答,因为:1、黄帝是否是正常人?(从史书记载可以知道,和黄帝大战的蚩尤,他是智能外星人,以人类现在的能力尚且无法留住外星人,更何况5000年前?)2、黄帝时代的技术是否远远高于现代?(看看蚩尤的描述?再看看黄帝的装备,人类的能力能否战胜蚩尤?而且不是蚩尤一人,是他和他的兄弟!)
你的问题就是要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吧?因为对于皇帝的身世和背景,在史记中有记载,其他也是中也有记载,并且内容大都相似,然而几乎没有一篇文章关于解释这两个问题的,所以你的问题应该是这两个问题的综合吧?
希望有人可以回答你

华夏部落首领黄帝故里在哪里

黄帝故里

黄帝故里,顾名思义就是黄帝的故乡。黄帝故里的具 *** 置位于中原地区的河南省,因为在历史上这个地方就是黄帝居住的地方,这里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

黄帝故里

因为黄帝对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黄帝乘龙离开人世后,后人便在黄帝生前所居住的地方建了许多建筑,来纪念黄帝。占地面积很大。黄帝故里是在战国的时候开始建立的,也叫做轩辕故里。在历史上黄帝故里有过整修可也有过破坏。在明朝修建了轩辕桥,在前几年又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整修。作为一个寻根祭祖的地方让黄帝的事迹更加发扬光大,也是青少年十分值得学习的,所以还是一个发扬爱国主义情怀的地方。

黄帝故里现在不仅是举办拜祖仪式的地方还是一个风景名胜区,政府将黄帝故里分为五大板块,第一板块主要是黄帝在姓氏方面的贡献,面积很大,刻了许多的姓氏在地面上,还有祥云。将黄帝时期的美好愿望都展现了出来。第二板块就是轩辕桥,因为这座桥在明朝就建上了,长时间的风吹日晒,已经有些变样子了,在近几年当地政府又重新修建了这座桥。

第三板块就是轩辕祠,里面有黄帝形象性的成就和各种雕像,都是为了纪念黄帝。其他板块就不是很出名了。黄帝故里的建设会为后人带来很多积极的影响,在参观故里的同时,不仅了解到黄帝的一生还会将黄帝作为学习的榜样,继续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

黄帝的女儿

谈到黄帝的女儿,总觉得有点奇怪,因为历史记载黄帝的女儿,长得不是很出众,一幅大众脸的样子,竟然还是一个没头发的女孩,这点就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不过历史上的事,也不知道具体情况。

《天女旱魃》剧照

她叫旱魃,她的特长真的是与众不同,只有有她出现的地方总会出现旱灾,因此她便背上了导致干旱的恶名。旱魃这个名字应该是根据她自身的特征来命名的,因为其中的旱字和她的本领是一致的,或者就是后人在了解了她的故事之后所创造的。

旱魃成为黄帝的女儿是有一个故事的,起初,她是天上的一个神仙,在黄帝与蚩尤对抗的时候,她便被派到了黄帝的身边来协同黄帝将蚩尤打败,蚩尤找来了雨神,雨下个不停,于是上天就拍旱魃来帮助黄帝,她的出现使大雨停了。最后她帮助黄帝就蚩尤击败了,可是旱魃却因为来到凡间沾上了人类不干净的东西再也没有机会回去当神仙了,于是她便成了黄帝女儿,想必为什么她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干旱和她原始的法力是有关系的。

因为她拥有了这么一个不被人喜爱的本领,自然黄帝不能把她留在人多的地方,于是就把她送到了有沙漠不需要水的地方,也不允许她离开自己的范围。当然黄帝的女儿还有一种更可怕的说法,黄帝可能为了民众的安危,不想让旱魃在出现,就用秘诀将她变成僵尸,这样她就不会再出现了,所以旱魃还有是开创僵尸行列的称号。

炎帝和黄帝的关系

谈到炎帝和黄帝,马上就会想到我们是炎黄子孙。那么炎帝和黄帝的关系是什么呢?

炎帝雕像

炎帝和黄帝分别是各自部落的领头人物,黄帝的部落位于现在的北方地区,而炎帝的部落位于现在的南方地区,本应该他们会各自发展各自部落的农业等生产,互相应该不会有神联系。可是因为在他们那个时期,各方面条件都很差,经常发生各种灾害,而炎帝位于南方,经常会发洪水,因为技术有限,一发洪水,炎帝就带领他的部落人民搬家,可是炎帝不知不觉都带领部落搬到了属于黄帝部落的范围,那时候,部落的警惕性很高,黄帝部落的人压根不允许炎帝部落的人居住在他们所拥有的范围,结果可想而知,就是战争,经过了好多次的战斗,炎帝却次次输给黄帝,没办法他就同意向黄帝认输还接受了黄帝许多条件,于是炎帝的部落就可以到黄帝的部落里居住了。

慢慢地,炎帝和黄帝的关系更加和谐了,黄帝还帮助炎帝学习各种技术。不久,他们通过互相学习各方的技术,逐渐变得强大起来,于是他们便想到了把各自的部落结合在一起,这样一定会有更强的效果,于是炎帝和黄帝就组成了炎黄部落,他们发展各种东西造福部落人民,越来越强大,为后人也留下了许多有意义的东西。这就是炎帝和黄帝的关系。炎黄子孙的称号也是这么来的。

黄帝的故事

谈到黄帝,他的许多故事便浮现在了我的脑海了。黄帝的故事有很多,第一个有关黄帝与蚩尤大战的故事。

黄帝像

在黄帝登位后,部落人民生活的十分和谐,可是不久就出现了蚩尤等人来扰乱黄帝的生活,蚩尤带领的人都是长得怪物的形状,看起来就让人有点害怕,而且武力也很强,他们总是和黄帝对着干,杀死许多无辜的部落民众。黄帝自然看不下去,为了保护部落人民,带领自己的部队和蚩尤激战,可是十几天过去了,还是没有把蚩尤打退。黄帝十分着急,可是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给了他灵感,梦的内容就是突然一阵大风吹来,地上的泥土都被风吹走了,一个放羊的人赶上万只羊。

黄帝醒来后就急忙派人去找这两个人,一个叫风后,一个叫力牧,在找到他们之后,黄帝任命他们为将领,又一次想蚩尤发起战争,可是蚩尤通过自己的法力散发出了好浓的雾,周围都被雾笼罩了而且三天不散,于是黄帝就开始做指南车来寻找正确的方向,同时天上的一些神仙也下来帮助黄帝,给他打败蚩尤的秘诀,最后蚩尤终于被杀掉了,可是因为蚩尤本领高强,像孙悟空一样死不掉,然后将他的身体砍成几分分散到四处,蚩尤死后,又回到了祥和的生活环境中。

可是因为黄帝的故事都是神话,放在现在讲,可能很多人都不相信,但是这毕竟是历史记载中的,不管真假,我们多了解一些总不是坏事。

黄帝城

黄帝城也叫做轩辕城,因为一提轩辕就会想到是黄帝,一提黄帝也会轩辕。黄帝城不是我们想象的像故宫那样那么金碧辉煌,黄帝城其实就是一座用土堆砌而成的土城,外形也没有那么那么整齐,差不多四周的宽度都有五百米。

黄帝城景区照

当然因为距离现在年代已经很久远了,保护的就没那么好,现在黄帝城已经经过了多次的修整,原始的墙壁高度已经连十米都不够了。

黄帝城位于河北省的一个县城,黄帝当时在这里建立是有原因的,黄帝把所有影响统一发展的障碍清楚后,他便建立了一个都城,这个都城就位于涿鹿,所以黄帝城就在这里存留下来了。现在的黄帝城经过一些改观后,景色十分优美,有清泉等一些景观。皇帝泉不仅水质好,而且十分透明,泉水一直不会断停,即便是冬天也不会有冰块。因为地下水很丰富,它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出现过泉水枯竭的情况。黄帝城所处的位置成为了中华文化的起始点,会不会就和当地的水资源充足有关联呢?

黄帝城作为一个历史遗迹,通过考古等专家的挖掘,发现了许多黄帝时代的文物,有许多陶器,而且种类还很丰富。石器种类也有很多,这些都很符合那个年代的生产水平。黄帝城是一座具有很高历史研究价值的古城,通过黄帝城,我们可以适当的了解当时更多更详细的生活情况。

河南新郑是轩辕黄帝的故里吗

新郑是黄帝故里的依据:
战国,《竹书纪年》:“黄帝轩辕氏……元年,帝即位。居有熊。初制冕服。皇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舆地志》云:涿鹿本名彭城,黄帝初都,迁有熊也。大抵征战所至都涿鹿,即位乃都有熊。”
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史记·集解》:“谯周曰:‘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皇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卷一)
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第四》:“帝纣乃囚西伯于羑里。闳夭之徒患之,求有莘氏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九驷,……。”《史记·正义》:“《括地志》云:‘郑州新郑县,本有熊氏之墟也。’”(卷四)
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
汉,焦延寿《焦氏易林》:“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有熊,即今河南新郑是也。”
东汉,班固《白虎通·号篇》:“黄帝有天下,号曰有熊。”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二》曰:“洧水又东迳新郑县故城中。……皇甫士安《帝王世纪》云:‘或言县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河南道四》:“新郑县,紧,东北至州(禹州)九十里。本有熊氏之墟。又为祝融之墟,于周为郑武公之国都。”(注:新郑县在禹州东北九十里)
唐,李泰《括地志》:“郑州新郑县,本有熊氏之墟也。《史记·周本纪》:‘有熊九驷’正义引。”(卷三)
唐,僧一行《大衍历》:“三台分系九州,轩辕星对中台,二星下为有熊墟,县正有熊氏故都。”
后晋,刘昫《旧唐书·天文志》:“新郑为轩辕、祝融之墟,其中东鄙则入寿星。”
宋,罗泌《国名记》:“有熊帝之开国,今郑之新郑。”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轩辕黄帝,姓公孙,有熊国君少典之次子也。伏羲生少典,少典生神农及黄帝,袭帝位,居有熊之封焉……始学于大颠,长于姬水。帝年十五,心虑无所不通,乃受国于有熊,袭封君之地。在郑州新郑县。”
宋,刘恕《通鉴外纪·卷一》:“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原注母曰附宝,其先即炎帝母家,有蟜氏之女,孕轩辕二十四月而生。《晋语》曰:‘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此《史记·五帝本纪》文无有熊国君四字,名下有曰字。《集解》引徐广曰:‘号有熊。’谯周曰:‘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皇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索隐》曰:‘注号有熊者,以其本是有熊国君之子故也,都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
明,天顺五年李贤《大明一统志·沿革》:“新郑县,上古有熊国,在州城东北九十里,周封黄帝后于此为郐国,春秋时为郑武公之国,名曰新郑。”(第5页)
注:州城即禹州城,时新郑属禹州。
明正德十二年《重修太清观志》:“河南路新郑,古有熊氏之国也。县治西南迤廿里许有观,名太清,开基于汉永平之末,号天寿宫,毁于唐广德间。”(此碑现存新郑市博物馆)
明,嘉靖三十四年《河南通志·沿革》:“新郑县,上古有熊国,周封黄帝后于此为郐国。春秋时为郑武公之国,名曰新郑。”(卷二十)
明,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李东阳奉敕撰《历代通鉴纂要》:“黄帝轩辕氏,姓公孙,改姓姬,名轩辕,有熊(今新郑县)国君少典之子,以土德王。神农氏衰,诸侯相侵伐,轩辕修德治兵,擒杀蚩尤于涿鹿(今涿州),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正德二年本,卷一)
清,顺治十六年《新郑县志·新郑县土俗民情图说明》:“新郑史称东里,古轩辕有熊氏之国也,东马陵、南陉山、西大隗、北豹山。溱洧襟带于前,梅泰环拱于后,风藏气聚,世多君子,……。”(卷一,图说十八)
清,康熙三十二年《新郑县志·封建》:“有熊氏,皇甫谧曰:‘有熊国,今河南新郑是也。’”(第55页)
清,康熙三十四年管竭忠《开封府志·建置沿革》:“新郑县,古有熊国,周封黄帝后于此为郐国。春秋,郑武公从平王东迁国焉,名曰新郑。”(卷之二,第7页)
清雍正三年,蒋廷锡《(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6年6月出版):“新郑,汉旧县,春秋时郑国,至韩哀侯灭郑,自平阳徙都之,有溱洧二水,祝融之墟,黄帝都于有熊亦在此也,本郐国之地。”
清雍正三年,蒋廷锡《(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三百七十一卷,开封府部:“新郑县,上古有熊国,周封黄帝后于此为鄫国,春秋时为郑武公之国,名曰新郑。秦属颍川郡,汉始置新郑县,属河南郡,东汉因之,晋省,南北朝刘宋复置,属荥阳郡,后魏省,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属豫州荥阳郡,唐属郑州荥阳郡,宋属郑州,金元俱属钧州,明初属钧州,后改属开封府。”
清,雍正九年《河南通志·沿革》:“新郑县,上古有熊国,周封黄帝后于此为郐国。”
清,乾隆三十二年刻本、光绪二十八年田文镜补刻本《续河南通志·舆地志》:“新郑,有熊氏之墟”。又《沿革下》:“新郑县,上古有熊国。周封黄帝后于此为郐国。春秋时为郑武公之国,名曰新郑。”(卷之四,第15页)
清,王漠《汉唐地理书钞》:“郑州新郑县,本有熊氏之墟也。”
清,陈芳绩《历代地理沿革表》:“新郑,古有熊氏之墟,郑桓公子武公国,韩自平阳迁徙都之。”(卷之二十)
1929年版,刘景向《河南新志·沿革表》:“新郑县,古有熊国。周初为郐,春秋为郑国,战国韩亦都之,秦置新郑县,又置苑陵县。”(卷之一,第63页)
1930年,蒙文通《古史甄微》:“《五帝本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此明黄帝以下,自另一族,黄帝号有熊氏。皇甫谧言:‘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盖起于河、洛之间,是西北民族也。”
1931年,臧励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有熊,黄帝之都,即今河南新郑县。《通典》:‘新郑祝融之墟,黄帝都于有熊亦在此也。’故黄帝曰有熊氏。”(第319页)
1947年,方毅、傅运森等《辞源》(正续编合订本):“有熊,古地名,即今河南新郑县。《通典》:‘新郑祝融之墟,黄帝都于有熊亦在此地。’故黄帝亦曰有熊氏。”(第723页)
1955年版,历史学家陈稚常著、顾颉刚校订《中华上古史演义》:“那时神农氏一位有名的首领,姓姜,在曲阜(现在山东曲阜县)地方建都,后人称他为炎帝。还有一位有熊氏(现在河南省新郑县)首领姓姬,后人称他为黄帝。这两位是那时杰出的强大首领,据说还是一祖传下的同族兄弟,他们是中华民族最早的祖先……”(第45页)
1980年,《辞源》(修订本):“有熊,古国名。相传黄帝轩辕氏本是有熊国君少典之子,故号有熊。故地在今河南新郑县。参阅《史记·五帝纪·集解》引徐广、谯周、皇甫谧说。”(第二册,第1477页)
1982年版,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商》:新郑县为有熊氏居地。
1982年,杨国勇《黄炎华夏考》:“关于黄帝所都,……《世本·帝系》:‘黄帝’。宋衷注:‘号有熊者,以其本是有熊国君之子故也,亦号轩辕氏’。《水经注·洧水》:‘皇甫士安《帝王世纪》:或言(新郑)县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郑氏徙居之,故曰新郑矣。’《通鉴外纪》卷一上注又引皇甫谧云:‘新郑,古有熊国,黄帝之所都,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括地志》云:‘郑州新郑县,本有熊氏之墟也。’从这些说法里可知,有熊和轩辕丘均在新郑县境。”(1982年,《山西大学学报》,第四期)
1983年版,《辞海》:“有熊,古国名,相传黄帝轩辕氏本是有熊国君少典之子,故号有熊,故地在今河南省新郑县。”(第1477页)

1983年,台湾三军大学《中国历代战争史》:“黄帝姓公孙,名轩辕,为少典氏之子,初期立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县一带地),盖为夏族集团内之一个氏族领袖。彼鉴于黎族之入侵,为夏族生死存亡之所关,乃毅然奋起号召夏族各氏族团结为御外之战争。传说上说其征师诸侯,大概所指就是此一事实。”其“注八:《史记·卷十五·五帝本纪》载:‘黄帝者,少典之子。’《集解》谯周曰:‘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皇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
1983年,教之忠《禹县名胜古迹·禹县历史系列表》:“据传黄帝建都于‘有熊’。有熊是现在的新郑县境,禹县的北部紧临新郑,当属黄帝之故墟。”《庄子·再宥篇》说,黄帝十九年问道于广成子。这件事发生在今浅井公社,马沟村北的嵖峒山上,后又在此山南侧建有道观一座,名叫大仙观,又因为建于逍遥河之滨,也叫逍遥观。”
1985年版,日本泷川资言、水泽利忠《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黄帝者,少典之子,……。《集解》:‘谯周曰,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皇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姓公孙,名曰轩辕。《考证》:‘《大戴礼·帝系编》:少典产轩辕,是为黄帝。’”(第1页)
1986年版,罗竹风《汉语大词典》:“有熊,①黄帝的国号。《史记·五帝本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汉班固《白虎通·号》:‘黄帝有天下,号有熊。有熊者,独宏大道德也。’清张逸少《北征凯旋》诗:‘战伐夷头曼,威名俪有熊。’②古地名。传说黄帝所建之都。故址在今河南省新郑县。《通典·州郡七》:‘有溱洧二水,祝融之墟,黄帝都于有熊,亦在此也。’” (第六卷1162页)
1987年版,台湾史学家柏杨《中国人史纲》:“纪元前二十七世纪时,仅黄河中游跟汾水下游一带,就有一万个以上的大小部落。其中以三个部落最为强大,一个是正在没落中的神农部落,根据地在陈丘(河南淮阳),酋长姜榆罔,是五氏之一的神农氏的后裔。一个是强悍善战的九黎部落,根据地在涿鹿(山西解县),酋长蚩尤;他有九个儿子,都是万夫莫当的勇士,附近部落都臣服在他的控制之下。另一个是文化水准似乎较高的新兴起的有熊部落(这个部落显然的用熊作为图腾,再不然他们一定养有熊罴),根据地在有熊(河南新郑),酋长姬轩辕;他有很大的智慧和很大的能力,集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和魔法家于一身。”(第62—63页)
1990年版,陕西柏明、李颖科《黄帝传》:“有熊,在河南新郑县。《帝王世纪》主此说:‘黄帝都有熊,今河南新郑县是也。’”(第117页)
1991年版,王万邦《姓氏词典》:“有熊,以地名为姓氏。黄帝开国于有熊,因氏,据《姓源韵谱》。有熊,相传为黄帝之都,即今河南新郑。黄帝号有熊氏,有熊氏系黄帝少典之族,据《古史考》。”(第458页)
1991年,金岳《北方五帝文化考》:“黄帝初封有熊,因称有熊氏,相传地在河南新郑,然而有熊氏当因熊尔(耳)山得名,熊耳山在河南洛水中游。《尚书·禹贡》:道洛至熊耳……,如是,有熊氏故地包括熊耳山北,这里是仰韶文化的中心区域,有熊氏乃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氏族。”(见《辽海文物学刊》)
199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贵民《轩辕文化在中州的史迹》:“所谓黄帝‘受国于有熊’,有熊之墟历来都说是新郑,在文献上,颛顼之墟在今濮阳,祝融八姓在郑、韩、虢、郐一带,楚国始祖高阳氏是黄帝的一支,也从这一带向南方发展。这些黄帝族的分支,都活动在有熊氏之墟及其附近地方。”
1991年阎海清《取名查典》:“熊,据传说,一支熊氏是黄帝之后,其原因是黄帝建都于熊(今河南省新郑县),在熊一带居民有一支以熊为氏。”
1992年版,著名史学家何光岳《炎黄源流史》:“今新郑县西北有个轩辕丘,此皆黄帝居此之证。……《水经注》:‘黄水出太山南黄泉,东南流,经华城西至郑城东北与黄沟合,注洧水。’钱穆说:‘疑黄帝之名与黄水、黄沟有关。太山即自然山,在新郑县西,黄水所源,疑自然乃有熊字讹。然则古代黄帝部落之居地,应在河南新郑断无疑矣。’”(第517页)
1993年版,罗竹风《汉语大词典》:“黄帝,古帝名,传说中各族的共同祖先。少典之子,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第十二卷)
1994年,北京大学教授段宝林《论轩辕黄帝的出生及其历史内涵》:“黄帝之宫本在昆仑,但他在新郑县具茨山下凡投胎,所以新郑又成为他的故乡,后来又成为都城。唐代李泰《括地志》曰:‘黄帝征战蚩尤,初都涿鹿,即位乃都有熊’。宋代罗谧《路史》:‘黄帝开国于有熊,今郑之新郑。’新郑为黄帝的地上之都,亦天地之中心所在。新郑为黄帝故里,不仅许多古代文献中有记载,而且在口头文学中也代代相传。如湖北神农架的山歌《黑暗传》史诗即唱道:“(轩辕黄帝)新郑县里长成人。”(1994年,总卷(3)《中国文化研究》)
1994年,谢均祥《中原寻根·源于河南千家姓》:“常先、常仪是常姓的始祖之一,他们是黄帝的臣子,而黄帝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居轩辕之丘,国于有熊,其地在今河南新郑县。因黄帝族的活动地域主要在中原地区,所以常姓的先人得姓必与河南有关,常先、常仪的居地也应在今河南新郑一带。”
1995年,张宝树等《说古到今话姓名》:“相传黄帝建都于熊(今河南新郑县),又称有熊氏,后代称为有熊氏。”
1996年,王大良《赵钱孙李》:“熊姓的来源与黄帝有关。相传黄帝在世的时候,曾在古有熊(今河南新郑一带)建立国家,史称他有熊氏,他的后代中,便有人以这一地名为姓氏,姓熊。夏朝初年,著名武士后羿的手下,有位名人熊髡,其先就出自黄帝之后。”
1996年,谢钧祥《中国百家大姓源流》:“黄帝,《史记·五帝本纪》说:‘少典之子,姓公孙。’长居姬水,故改姓姬,居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号轩辕氏,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
1996年,王大良《姓氏探源与取名艺术》:“熊姓,相传黄帝在世的时候,曾在有熊(今河南新郑一带)建立国家,史称他有熊氏。他的后代中以这一地名为姓氏,姓熊。”
1998年,曹桂岑《中国古代早期城址初探》:“黄帝的都城名,据《竹书纪年》说,黄帝‘居有熊’,《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丘’,《史记·五帝本纪》:‘邑于涿鹿之阿’。关于有熊、轩辕丘、涿鹿的地望,一些文献也有记述,《广舆记》说:‘轩辕丘新郑,古有熊氏之国,黄帝生此因名’。《帝王世纪》:‘新郑,古有熊国,黄帝之所都,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又云:‘(新郑)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郑氏徙居之,故曰新郑矣’。已明确指出,‘有熊’、‘轩辕丘’在新郑。”又“黄帝最早建都于熊(即居轩辕丘)可谓是天下第一都,其都在新郑又无异议,对五帝时代的研究意义重大。”
1998年8月,台湾著名考古学家、金石学家张光远《从考古展现黄帝时代的中国文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晚期,在黄帝都邑有熊(新郑)附近的黄河中游地区,有洛阳的王湾二期文化,所见彩陶为大口曲腹小底的碗钵与盆,又有罐、瓮等;……。”(见1998年台湾《故宫文物月刊》第十六卷第五期) 2002年,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李学勤、张岂之总主编,王贵民、杨志清主编《炎黄汇典·史籍卷》:“《世本·卷一 帝系篇》:‘少典生轩辕,是为黄帝。注:号有熊者,以其本是有熊国君之子故也。都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
2002年,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李学勤、张岂之总主编,王贵民、杨志清主编《炎黄汇典·史籍卷》:“《焦氏易林·卷一》:‘〔萃〕黄帝所生,宓羲之宇,兵刃不至,利以居止。宓羲都于陈。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有熊,即今河南新郑是也。’”
2002年,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李学勤、张岂之总主编,王贵民、杨志清主编《炎黄汇典·史籍卷》:“《帝王世纪·自皇古至五帝第一》:‘伏羲都陈,神农亦都陈,又营曲阜。黄帝都涿鹿,或曰都有熊。原注:涿鹿,今幽州界;有熊,今郑州界新郑县。少昊都穷桑。颛顼都高阳。原注:高阳,在周为卫地。……或谓之卫丘,今濮阳县。帝喾都亳,一曰都高辛。原注:今偃师也。(《初学记》卷二四引)’”
2002年,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李学勤、张岂之总主编,王贵民、杨志清主编《炎黄汇典·史籍卷》:“《帝王世纪》:‘〔黄帝〕有圣德,授国于有熊,郑也。(《路史·后纪》五注引《世纪》)古有郑国,黄帝之所都。(《续汉书·郡国志》一注引皇甫谧云)新郑,古有熊国,黄帝之所都,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通鉴外纪》卷一上注引皇甫谧云)或言〔新郑〕县,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郑氏徙居之,故曰新郑矣。(《水经注》卷二二引)’”
2002年,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李学勤、张岂之总主编,王贵民、杨志清主编《炎黄汇典·史籍卷》:“《金楼子·卷一 兴王篇》:‘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感女登,生炎帝,人身牛首。有圣德,以火承木,都陈,迁鲁。嘉禾生,醴泉出,在位百二十年。黄帝有熊氏,号轩辕,亦曰帝鸿。少典之子,姬姓也。又姓公孙。少典娶有蟜女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郊野,附宝孕二十月,生黄帝。龙颜,有圣德。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循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乃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行其志。屈轶草生庭,佞人入,则指之。又有景星麟凤之瑞。乃以风后配上台,天老配中台,五圣配下台,谓之三公。置左右大监以治人。得宝鼎,兴封禅。帝坐于元扈之上,太一来下,有大蝼如羊,帝曰:土气胜,故以土德王。在位一百年。有四妃,生二十五子。’”
2002年,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李学勤、张岂之总主编,王贵民、杨志清主编《炎黄汇典·史籍卷》:“《云笈七签·卷一百 轩辕本纪》:‘轩辕黄帝,姓公孙。有熊国君少典之次子也。……帝年十五,心虑无所不通,乃受国于有熊,袭封君之地。在郑州新郑县。’”
2002年,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李学勤、张岂之总主编,王贵民、杨志清主编《炎黄汇典·史籍卷》:“《通志·卷一 三皇纪第一·黄帝》:‘黄帝轩辕氏,亦曰地皇,亦曰有熊氏,亦曰帝鸿氏,亦曰归藏氏。或言有土德之瑞,故曰黄帝;有轩冕之服,故曰轩辕;作都于有熊,故曰有熊。’”
2002年,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李学勤、张岂之总主编,王贵民、杨志清主编《炎黄汇典·史籍卷》:“《路史·卷二十四 国名纪·黄帝后姬姓国》:‘少典 有熊 帝之开国,今郑之新郑。《舆地广记》云:古有熊国,黄帝所都。’”
2002年,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李学勤、张岂之总主编,王贵民、杨志清主编《炎黄汇典·史籍卷》:“《括地志·卷六》:‘郑州 新郑县本有熊氏之墟也。(《史记·周本纪》正义)’”
2002年,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李学勤、张岂之总主编,王贵民、杨志清主编《炎黄汇典·史籍卷》:“《元和郡县志·卷九》:‘新郑县 新郑县,本有熊氏之墟,又为祝融之墟。’”
2002年,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李学勤、张岂之总主编,王贵民、杨志清主编《炎黄汇典·史籍卷》:“《太平环寰记·卷九》:‘河南道九·郑州·新郑县 昔黄帝都于有熊即此,其地又为祝融之墟。’”
2002年,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李学勤、张岂之总主编,王贵民、杨志清主编《炎黄汇典·史籍卷》:“《舆地广记·卷九》:‘京西北路 新郑县,古有熊国,黄帝所都也。亦为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
2002年,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李学勤、张岂之总主编,王贵民、杨志清主编《炎黄汇典·史籍卷》:“《明一统志·卷二十六》:‘河南布政司·新郑县·襄城县 新郑县,周封黄帝后于此。首山,在襄城县南五里。《史记》申公曰:天下名山八,而三在夷狄,五在中国,皆黄帝所尝游,首山其一也。具茨山,在新郑县西南四十里,又名大隗山。《水经注》云:黄帝登此山,升于洪堤,受《神芝图》于黄盖童子。今其山有轩辕避暑洞。轩辕丘,在新郑县境,古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生于此,故名。’”
2004年,马世之《郑州市域夏商周诸侯国国都探索》:“有熊,夏商姬姓国。《路史·国名纪一》将有熊列为‘黄帝后姬姓国’。早在远古时期,‘有熊’便是中原地区一个著名的方国。相传少典与黄帝都做过有熊的国君。史称黄帝号‘有熊’,司马贞《史记索隐》云:‘〔黄帝〕号有熊者,以其本是有熊国君之子故也。’裴骃《史记集解》引谯周曰:‘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有熊国在今河南省新郑双洎河滨。皇甫谧《帝王世纪》载:‘新郑,古有熊国,黄帝之所都,受国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又说:‘或言〔新郑〕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郑氏徙居之,故曰新郑矣。’王嘉《拾遗记》谓:‘轩辕黄帝出自有熊之国。’轩辕丘为古熊国的国都,在今河南省新郑市境。原新郑县城北关有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的‘轩辕故里碑’。又清道光二年(1822年)碑记:‘新郑为轩辕黄帝故都,文明肇启有自来矣。’黄帝之世,相当于仰韶文化时期,新郑市境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甚多,主要有唐户、大朱庄、南李庄、王垌、洪府、高坡岩、岳庄、古城村、人和西南场等,均属有熊的物质文化遗存。
夏商时期,黄帝后裔在有熊氏之墟立国,仍称‘有熊’。《史记·周本纪》载:‘帝纣乃囚西伯于羑里。闳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九驷,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费仲而献之纣。’《正义》引《括地志》云:‘郑州新郑县,本有熊氏之墟也。’《史记》提到的‘有莘’、‘骊戎’指为方国,与之并列的‘有熊’亦应为方国。有熊国约于商末周初被灭,其地归入郐之版图。有熊虽系区区小国,却因黄帝之故而久负盛名。”(见郑州古都学会《古都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2004年9月)
因内容太多,只粘贴了一部分
一个上古人物你说出生地可信度有几分。不过就是现代经济蹭热点的方式而已。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商代都没弄清楚,夏在哪里都是问题,还就把上古人物的出生地弄清楚了。
新郑当然是轩辕黄帝的故里啦
河南新郑是黄帝故里。
五千年前,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在这里出生。相传农历三月三是轩辕黄帝一统天下、成就伟业的日子,后人为表达对轩辕黄帝的敬仰之情,从春秋时期就兴起了盛大拜祖活动,延续至今。
轩辕黄帝故里,位于新郑市区西北部。汉代建祠,明隆庆四年(1570年)修缮 ,于祠前建轩辕桥,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于祠前立“轩辕故里”碑,1992年至今天重修、扩建。
文章标题: 新郑黄帝故里遗址发现编钟祭祀坑,这一发现对考古研究有哪些意义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8287.html
文章标签:新郑  这一  发现  黄帝  故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