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刘邦是讨厌儒生还是讨厌读书人

时间: 2023-10-16 11:00:4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7次

刘邦是讨厌儒生还是讨厌读书人

刘邦为什么封孔子

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汉高祖刘邦大概是文化水平最低的一个了。他出身于社会底层,世代文盲,以“生不读书”、“生不学书”为荣,一身痞子恶习,喜欢粗来粗去的市井作风,登上皇帝宝座后,朝堂之上也没个正规的体统。

刘邦原来“不事家人生产作业”,游手好闲惯了,好酒色,性格粗野,行为放荡。任小小的泗水亭亭长的时候,“廷中吏无所不狎侮”,与温文尔雅的儒生显然格格不入;再加上当时社会风气重武轻文,乃至对儒生形成隔阂与忌恨。刘邦早期骂儒生为“竖儒”、“腐儒”,并拿儒生帽子当便盆等等。

既然刘邦这么讨厌儒生,怎么还要去祭祀孔孟呢?
其实,刘邦的性格“意豁如也,常有大度”,率真豁直、有错就改、大大咧咧。他是个实用主义者,对腐儒和酸溜溜的文人看不贯,但对有知识、有能力的儒生却非常器重。用咱们现在的话说是:刘邦讨厌的不是读书人,而是读“死书”的人,和这些人在一起,没创新,也不自由。

刘邦当上皇帝之初,虽然贵为天子,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易。依旧“玩”心甚重,讨厌循规蹈矩的礼仪程式,不入儒家正统。上行则下效,流氓之气、草莽之风日盛,“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可见朝堂之上的混乱局面。叔孙通趁机向刘邦宣扬儒生和儒家礼仪的作用,拟订了一套体现皇权至上的礼仪,让群臣当堂演练,满朝秩序井然,尊卑分明,以往那种开放型市场式的嘈杂纷乱一扫而无,“竟朝置酒,无敢讙哗失礼者。”刘邦看到后非常高兴地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这时,刘帮才体会到当皇帝的尊贵和威仪来,于是任命叔孙通为太子太傅,位居参谋长张良之上,而且叔孙通的弟子们也得到了重用。

元前195年11月,当刘邦打败最后一个有实力的异姓诸侯王英布,经过鲁地曲阜(今山东曲阜),用太牢(太牢,即牛、羊、猪)祭祀孔子,并封孔子九世孙世袭为奉祀君,成为中国历史上帝王拜祭孔子的第一人,孔子的地位由此被官方正式肯定。

刘邦逐渐改变对儒生的态度,并重用有真才实学的儒生,这也是他取得胜利的原因之一刘邦对儒生态度的转变,是大势所趋,是楚汉战争取胜的策略,是安邦治国的重大举措,是汉朝之大幸。
原因
1
获得儒生的认同,天下儒生都一心归附于他。
2
改变了形象,刘邦的形象一直不好,粗鲁、大大咧咧等等,这一拜孔子,刘邦的档次瞬间提升了好几档。
3
文武并治,一个国家只有武功不行,还要有文治,所以祭孔子能让天下饱学之士信服。
4
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禁锢百姓的工具,以达到封建王权的目的。

评价
刘邦做事大气,有远见。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祭祀孔子并重用儒士的皇帝,从而为汉朝及后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思想治国奠定了基础。刘邦是非常聪明的。他通过控制人们的思想来维护统治,治国最重要的就是治思想,思想的控制,就像一把枷锁能锁住民心,能巩固统治,这比控制武器有时候更重要。
元前195年11月,当刘邦打败最后一个有实力的异姓诸侯王英布,经过鲁地曲阜(今山东曲阜),用太牢(太牢,即牛、羊、猪)祭祀孔子,并封孔子九世孙世袭为奉祀君,成为中国历史上帝王拜祭孔子的第一人,孔子的地位由此被官方正式肯定。

刘邦逐渐改变对儒生的态度,并重用有真才实学的儒生,这也是他取得胜利的原因之一刘邦对儒生态度的转变,是大势所趋,是楚汉战争取胜的策略,是安邦治国的重大举措,是汉朝之大幸。
原因
1
获得儒生的认同,天下儒生都一心归附于他。
2
改变了形象,刘邦的形象一直不好,粗鲁、大大咧咧等等,这一拜孔子,刘邦的档次瞬间提升了好几档。
3
文武并治,一个国家只有武功不行,还要有文治,所以祭孔子能让天下饱学之士信服。
4
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禁锢百姓的工具,以达到封建王权的目的。
元前195年11月,当刘邦打败最后一个有实力的异姓诸侯王英布,经过鲁地曲阜(今山东曲阜),用太牢(太牢,即牛、羊、猪)祭祀孔子,并封孔子九世孙世袭为奉祀君,成为中国历史上帝王拜祭孔子的第一人,孔子的地位由此被官方正式肯定。 刘邦逐渐改变对儒生的态度,并重用有真才实学的儒生,这也是他取得胜利的原因之一刘邦对儒生态度的转变,是大势所趋,是楚汉战争取胜的策略,是安邦治国的重大举措,是汉朝之大幸。 原因 1 获得儒生的认同,天下儒生都一心归附于他。 2 改变了形象,刘邦的形象一直不好,粗鲁、大大咧咧等等,这一拜孔子,刘邦的档次瞬间提升了好几档。 3 文武并治,一个国家只有武功不行,还要有文治,所以祭孔子能让天下饱学之士信服。
公元前195年11月,当刘邦打败最后一个有实力的异姓诸侯王英布,经过鲁地曲阜(今山东曲阜),用太牢(太牢,即牛、羊、猪)祭祀孔子,并封孔子九世孙世袭为奉祀君,成为中国历史上帝王拜祭孔子的第一人,孔子的地位由此被官方正式肯定。 刘邦逐渐改变对儒生的态度,并重用有真才实学的儒生,这也是他取得胜利的原因之一刘邦对儒生态度的转变,是大势所趋,是楚汉战争取胜的策略,是安邦治国的重大举措,是汉朝之大幸。 原因 1 获得儒生的认同,天下儒生都一心归附于他。 2 改变了形象,刘邦的形象一直不好,粗鲁、大大咧咧等等,这一拜孔子,刘邦的档次瞬间提升了好几档。 3 文武并治,一个国家只有武功不行,还要有文治,所以祭孔子能让天下饱学之士信服。
既然刘邦这么讨厌儒生,怎么还要去祭祀孔孟呢?
其实,刘邦的性格“意豁如也,常有大度”,率真豁直、有错就改、大大咧咧。他是个实用主义者,对腐儒和酸溜溜的文人看不贯,但对有知识、有能力的儒生却非常器重。用咱们现在的话说是:刘邦讨厌的不是读书人,而是读“死书”的人,和这些人在一起,没创新,也不自由。

刘邦当上皇帝之初,虽然贵为天子,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易。依旧“玩”心甚重,讨厌循规蹈矩的礼仪程式,不入儒家正统。上行则下效,流氓之气、草莽之风日盛,“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可见朝堂之上的混乱局面。叔孙通趁机向刘邦宣扬儒生和儒家礼仪的作用,拟订了一套体现皇权至上的礼仪,让群臣当堂演练,满朝秩序井然,尊卑分明,以往那种开放型市场式的嘈杂纷乱一扫而无,“竟朝置酒,无敢讙哗失礼者。”刘邦看到后非常高兴地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这时,刘帮才体会到当皇帝的尊贵和威仪来,于是任命叔孙通为太子太傅,位居参谋长张良之上,而且叔孙通的弟子们也得到了重用。

刘邦项羽都不读书,临死前分别写了两首诗是什么?


唐朝诗人章碣曾写了这样一首诗: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诗人用这首诗,讽刺秦始皇为了巩固自己统治,悍然进行“焚书坑儒”的愚民之行。然而可悲的是,真正推翻秦朝的刘邦和项羽,却从来不读书。

而在正史中,刘邦和项羽确实都不爱读书。刘邦,出身于农家,从小便不治产业,更别说读书了。根据史料记载,刘邦一生最讨厌儒生。只要见到儒生,作为无聊的刘邦便会将他们的帽子抢过来,然后在里面撒尿。


刘邦手下有个叫作陆贾的谋士,此人便是个儒生。在向刘邦进谏时,他经常引用《诗》《书》内容。而刘邦听他讲话,总是很不耐烦。一次他甚至骑在陆贾头上,大骂道:

“我的天下是在马上得来的,要《诗》、《书》有什么用!”

无独有偶,作为贵族的项羽呢?也从来不读书。根据《资治通鉴》记载,项羽年幼时曾学习诗书,然而学到一半就学进不去了。面对叔父项梁的责骂,项羽却振振有辞:“学书,只要能写自己名字就行。要学,就学“万人敌”之术”。

由此可见,刘邦、项羽虽然出身迥异,立场相反,但对于文化的鄙视却具有共通性。但就是这两位半文盲,却在临终前,分别创作了两首千古名诗,甚至到达家喻户晓、人人会背的地步。

项羽:《垓下歌》


公元前202年12月,楚汉战争进入尾声。在垓下,项羽陷入刘邦的重围,军中粮食越来越少。到了晚上,韩信故意派军中来自楚地士兵,在四周大唱楚歌。听着悠扬的“四面楚歌”,项羽大惊道:“难道汉朝已经攻占楚国了吗?怎么军队中有那么多楚人?”

此时,项羽已经丧失了所有的信心。因此,项羽从被窝里爬出来,在帐中饮酒。而时常陪在项羽身边的虞姬则跳了一支舞,为项羽解闷。帐外的乌骓马,也在不断嘶鸣,似乎在为虞姬伴奏。

因此,项羽有感而发,唱出一首千古绝句: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伴随着虞姬的舞蹈,项羽平生第一次痛哭流涕,而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哭泣。在这首诗中,项羽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天意,自己有“力拔山兮”之能,可以百战百胜,却无法胜过出身为无赖的刘邦。因此,他只能说乌骓马也无奈,虞姬也无奈,而自己则更无奈。

传说听完《垓下歌》,泪流满面的虞姬决绝地说: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此后,虞姬拔剑自刎,而她所唱的歌,被称为《和垓下歌》。而最终,项羽没有让虞姬等多久,最后自刎于乌江。

《垓下歌》虽然短小,却慷慨激昂,有千载不平之余愤。由于项羽死得壮烈,因此他的《垓下歌》也流传千古,得以家喻户晓。

刘邦:《大风歌》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6年)十月,淮南王英布反叛,而年过六旬刘邦亲自带兵平叛。在这场战斗中,年迈的刘邦不幸中箭。虽然此前,他也曾被项羽射中。但这一次,由于年纪渐长,刘邦的伤情已经非常不妙。

但在得胜途中,刘邦仍然抽空回了一趟自己的故乡——沛县。在那里,刘邦设宴款待了自己的父老乡亲。为了助兴,刘邦找了120名沛县儿童,并教他们唱歌。在酒醉饭饱之际,刘邦亲自击筑而唱: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和同为楚人的项羽一样,刘邦所作的《大风歌》同样属于楚辞体裁。此诗全篇只有区区三句,却包含了双重的思想感情,且出现别具一格的转折。


在第一句中,刘邦以“大风”为引,充分体现了其气吞山河的帝王霸气,同时也在暗地里回顾了自己戎马一生的辉煌生涯。而正是因为自己一生战功赫赫,才能在“威加海内”的情况下,荣归故里。但是到最后,刘邦却话锋一转,咏叹出自己的担忧,那就是“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当时,汉朝虽然已经统一天下,韩信、彭越、英布三大异姓王已经相继伏诛。但是汉朝的统治依然不安稳,仍然叛乱不断。同时外部的匈奴已经逐渐强大,成为汉朝的心腹之患。而对抗内贼、外敌,早已年迈的刘邦却次次需要带兵亲征,自己亲儿子不顶用,手下大臣也不顶用。而唯一几个顶用的,又被自己亲手杀死了。因此,他才会感慨“怎样才能得到猛士,镇守四方啊!”

大风歌在激昂中,却带有浓重的悲怆色彩,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他对家国兴亡的担忧,又不失王者风范。而在创作这首小诗后不久,刘邦也因箭伤加重,与世长辞。


由此可见,写一首好诗,不一定要有多高的文化,要的是阅历,是心胸。因此,一些有阅历的半文盲所写得诗,反而比某些学富五车之人更有气势。比如作为武夫的赵匡胤曾写到:

“欲出未出光辣达,千山万山如火发。须臾走向天上来,逐却残星赶却月。”

而曾是纯文盲的朱元璋也写道:

“天为帐幕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 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

由此可见,有阅历而没文化的人,反而能做好文章,写出好诗。

刘邦为什么不喜欢儒生 刘邦厌恶儒生

在西汉建旧前一段时间,刘邦很厌恶儒生,连,也们头戴儒冠、身穿儒服也恨。曾经有儒牛戴着儒冠去见他,刘邦将其冠一把抓下,往里而撒了一百泡睬。他轻蔑儒生,动辄破口大骂,斥之为“腐儒”“竖儒”。那么刘邦讨厌儒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影响。秦始皇焚书坑儒,严禁私学,崇尚法术,使儒生和儒家!学说的地位一落干丈。刘邦早年对秦始皇是特别崇拜的,曾经发出了“大丈夫当如此矣”的强烈感叹!在度这种情形下,刘邦受秦始皇的影问很火,亦很讨厌儒生。

二、文化水平低,有自卑心理。刘邦出身低微,小时候没有读过什么书。《汉书·高帝纪》回日:“初,高祖不修文学。”这里,“文学”并不等于“儒学”,应该指文化水平。刘邦身为亭长,文化水平不高,难于处理政务,应对公文。“不修文学”足他的缺陷,故为此而心存自卑。

叔孙通制订朝仪是什么故事?

刘邦本没有什么文化,一向不喜欢读书人,也讨厌那些斯文的礼节规矩。他做了皇帝以后,觉得秦朝的那一套礼仪制度太麻烦,就把它一概废除了。这一来却乱了套,因为没有礼仪的约束,那些出身寒微而又自恃有功的大臣们,在朝廷上太随便了,吵吵闹闹的很不成体统。

在汉朝刚刚建立、刘邦准备给大家论功封赏的时候,大家争得不可开交,争论了一年多也决定不下来。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封他做郡侯。许多大将听了都不服气,他们大声吵嚷说:“我们冲锋陷阵,攻城略地,多的身经百战,少的也打了几十仗。萧何在后方光动动嘴,摇摇笔杆,没有汗马功劳,凭什么给他记头功?”刘邦见大伙儿不服,也动了肝火,就提高嗓门问大家:“你们知道打猎吗?”大伙儿回答说:“谁还不知道打猎。”刘邦说:“那么你们知道猎狗吗?”大伙儿乱嚷嚷说:“知道,知道。”刘邦说:“打猎的时候,追捕野兽的是猎狗,发号令叫猎狗去追野兽的是人。你们这些人只会冲锋陷阵,消灭敌人,这跟猎狗一样。萧何是发号施令的,是人。你们怎么能跟他相比!”

大将们听刘邦把他们比作狗,更不服气了。他们大声喧哗,狂呼乱叫,有的人甚至拔出剑来,砍宫殿上的柱子,真是乱成了一团糟。刘邦这个平日不讲礼法的人,也受不住了,觉得这样下去可不得了,应当想个办法整顿整顿才好。

有个叫叔孙通的儒生,原先在秦朝做过待诏博士,投到汉朝的日子还不久,因为刘邦一向讨厌儒生,所以他的地位并不显著。这时候,他看出了刘邦的心思,就对刘邦建议说:“争夺天下的时候,儒生没有能做出多少贡献;得到了天下以后,儒生却能帮助陛下保守好天下。我愿为陛下到鲁国去征集那些懂得礼仪的儒生,来帮助陛下制订朝仪,整顿好朝廷上的秩序。”刘邦虽然不满意朝廷上乱糟糟的情况,可是一听说要制订朝仪,却又犯了古代风景画鉴赏愁,他怕儒家那一套礼仪太烦琐,不容易学会,所以他抱着怀疑的态度问:“那种玩意儿不是很难学吗?”叔孙通说:“礼仪这东西,是可以根据时世的不同和人们的需要来制订的。夏、商、周三代的礼仪,是互相继承而又有所增减的,并不完全相同。我可以把古代的礼仪和秦朝的礼仪结合起来,再根据今天的需要,制订出一套新的礼仪。”刘邦说:“那你就试一试吧。不过千万要简单些,使我和大臣们都容易学会。”

于是叔孙通就到了原先鲁国的地方,召集懂得古代礼仪的儒生三十人,请他们一起来制订朝仪。叔孙通先叫人在长安郊外用竹竿和茅草搭了一个草棚,带着三十个儒生、汉高祖的一些近臣以及他自己的弟子,总共一百多人,开始制订并演习朝仪。搞了一个多月,叔孙通请汉高祖来观看演习。汉高祖看了演习后说:“这个我能学得会,就照这样办。”于是他下令叫朝廷里的全体文武大臣都来学习朝仪,订于公元前200年,也就是刘邦当皇帝的第三年十月正式实行。汉朝初年,是以十月作为一岁之首的。

古代风景画十月到了,长安的主要宫殿长乐宫落成。那一天,天还没有大亮,朝拜皇帝的仪式正式开始。准备朝见皇帝的文武官员,按照官职的大小,在宫门外排队等候。宫殿外边,悬挂着五彩缤纷的旗帜。威武雄壮的卫士,手执刀枪斧钺等兵器,排列两边。传令官发出号令:“传大臣们上殿!”大臣们就分两路进入大殿,太尉等武官站在西边,面向东;丞相等文官站在东边,面向西。等大家站定以后,传令官代表群臣请皇帝上朝。汉高祖坐辇车〔辇niǎn〕从内宫来到殿上,接受群臣朝拜。参加朝拜的群臣,各人要自报姓名官职,恭恭敬敬地行跪拜礼,然后再退回到自己的位置。朝拜完毕,汉高祖赏赐群臣饮法酒。群臣把酒杯举到跟自己额头一样的高度,齐声喊:“谢酒!敬祝皇帝万寿无疆!”然后一饮而尽。酒是有限度的,完全是为了礼仪上的需要,决不许喝醉,所以叫做法酒。

在朝拜的过程中,御史负责执法,凡是在礼仪上出了差错的,就叫卫士把他带走。因此大臣们都十分严肃认真,从开始到结束,没有一个人敢喧哗失礼的,唯恐出了差错。

朝拜仪式结束以后,出身寒微的汉高祖十分高兴,他说:“今天我才知道做皇帝是这么尊贵啊!”于是他拜叔孙通为奉常,这是专管朝廷礼仪的官职,后来改称太常,并且赏赐给叔孙通黄金五百斤。

自从叔孙通制订朝仪以后,原先宫廷上那种乱哄哄的情况再也没有出现过了。从此,皇帝有了至高无上的威权,臣子成了皇帝的忠实奴仆,封建社会里君臣之间的一整套礼仪规矩建立起来了。这套礼仪规矩,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一直实行了两千多年,从形式上巩固了封建制的统治。

提问

易书科技

致力于图书出版、影视IP
关注
刘邦本没有什么文化,一向不喜欢读书人,也讨厌那些斯文的礼节规矩。他做了皇帝以后,觉得秦朝的那一套礼仪制度太麻烦,就把它一概废除了。这一来却乱了套,因为没有礼仪的约束,那些出身寒微而又自恃有功的大臣们,在朝廷上太随便了,吵吵闹闹的很不成体统。

在汉朝刚刚建立、刘邦准备给大家论功封赏的时候,大家争得不可开交,争论了一年多也决定不下来。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封他做郡侯。许多大将听了都不服气,他们大声吵嚷说:“我们冲锋陷阵,攻城略地,多的身经百战,少的也打了几十仗。萧何在后方光动动嘴,摇摇笔杆,没有汗马功劳,凭什么给他记头功?”刘邦见大伙儿不服,也动了肝火,就提高嗓门问大家:“你们知道打猎吗?”大伙儿回答说:“谁还不知道打猎。”刘邦说:“那么你们知道猎狗吗?”大伙儿乱嚷嚷说:“知道,知道。”刘邦说:“打猎的时候,追捕野兽的是猎狗,发号令叫猎狗去追野兽的是人。你们这些人只会冲锋陷阵,消灭敌人,这跟猎狗一样。萧何是发号施令的,是人。你们怎么能跟他相比!”

大将们听刘邦把他们比作狗,更
刘邦没文化,他觉得制度,太麻烦,全废除了,后来他把功规了萧何

历史上有几件事情,可以暴露刘邦的小人嘴脸呢?

刘邦在四年多的楚汉战争中,击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被称为汉高祖,也称为汉高帝,刘邦出身亭长,最终夺取天下,当了皇帝。其实,有几件小事,很能说明刘邦的品行,是一个十足的泼皮无赖,然而,就是这样的泼皮无赖,居然成为了一代帝王。

那么,刘邦做了哪几件事,反映了他的小人嘴脸呢?

第一件事,刘邦喜欢在儒生的帽子里撒尿。

史书记载,刘邦好酒及色,不仅如此,他还看不起读书人,喜欢在儒生的帽子里撒尿,以表示蔑视和羞辱。

《史记 郦生陆贾列传》记载: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

郦食其(公元前268年—公元前203年),陈留县高阳乡人,秦末楚汉时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说客。郦食其以三寸之舌游说列国,为刘邦的“统一战线”做了重大贡献,尤其是在楚汉战争后期,游说了齐国归顺。

刘邦部下有一个骑士,是郦食其邻居的儿子,刘邦经常向他打听他家乡的贤士。有一天,这个骑士回家,郦食其看到了他,对他说,我听说沛公傲慢看不起人,但他有远大的谋略,这是我想要追随的人,只是苦于没人牵线搭桥。如果你见到沛公,可以这样对他说,我家乡有位郦先生,年有六十多岁,身高八尺,人们都称他是狂生,但是他自己说他不是狂生。

这相当于毛遂自荐了。骑士回答说,沛公并不喜欢儒生,很多人头戴儒生的帽子来见他,他把儒生的帽子摘下来,在里边撒尿。和人谈话的时候,动不动就破口大骂。所以您最好不要以儒生的身份去见他。

从这可以看出,刘邦为人的品行,非常轻浮无礼,是一个十足的泼皮无赖。

第二件事,刘邦在洗脚的时候会见郦食其。

《史记 郦生陆贾列传》记载: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於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

郦食其去见刘邦的时候,先让人通报,当时,刘邦坐在床边,伸着两腿让两个女人给他洗脚,然后就这样让郦食其来见他。郦食其进去之后,只是作个长揖,而没有下拜。

很明显,郦食其心里不爽,很生气。

郦食其说,您是想帮助秦国攻打诸侯呢,还是想率领诸侯灭掉秦国?刘邦张口就骂,你个奴才相儒生!天下的人受秦朝的苦已经很久了,所以诸侯们才起兵反抗暴秦,你怎么说我帮助秦国攻打诸侯呢?

郦食其不紧不慢地说,如果您下决心聚合义兵来推翻暴秦,那就不应该用这种傲慢无礼的态度来接见长者。于是,刘邦立刻停止了洗脚,穿戴整齐,然后把郦食其请到了上宾的位置,并且向他道歉。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刘邦的品行,真的不怎么样,毫无待贤之礼,也就是一个混账大老粗,但是,他听了郦食其的话,立即知错就改,这一点也算难得了。

第三件事,刘邦在洗脚的时候召见英布。

《史记 黥布列传》记载:淮南王至,上方踞床洗,召布入见,布大怒,悔来,欲自杀。出就舍,帐御饮食从官如汉王居,布又大喜过望。於是乃使人入九江。

黥布(?—公元前196年),又叫英布,九江郡六县(今安徽六安市)人,秦末汉初三大名将之一,他因为犯法被黥面,因此被称为黥布。

项羽派兵打败英布的时候,英布逃到刘邦那里。英布到时,刘邦正坐在床上洗脚,刘邦立即叫英布去见他。英布一进来,看见刘邦这样,怒火中烧,很后悔前来,甚至想要自杀。

由此可见,刘邦的行为,让英布感觉到了羞耻,有这么干的吗?简直没把英布当人看。

不过,当英布退出来后,来到为他准备的馆驿,看到用器、饮食、侍从的服务人员,和刘邦差不多,都很奢华,英布又喜出望外。不过, 这也说明英布犯贱了。

刘邦如此的品行,最终能统一天下,当了皇帝,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很少见的

文章标题: 刘邦是讨厌儒生还是讨厌读书人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1750.html
文章标签:讨厌  儒生  刘邦  读书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