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10-16 11:00:4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9次
唐朝诗人章碣曾写了这样一首诗: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诗人用这首诗,讽刺秦始皇为了巩固自己统治,悍然进行“焚书坑儒”的愚民之行。然而可悲的是,真正推翻秦朝的刘邦和项羽,却从来不读书。
而在正史中,刘邦和项羽确实都不爱读书。刘邦,出身于农家,从小便不治产业,更别说读书了。根据史料记载,刘邦一生最讨厌儒生。只要见到儒生,作为无聊的刘邦便会将他们的帽子抢过来,然后在里面撒尿。
刘邦手下有个叫作陆贾的谋士,此人便是个儒生。在向刘邦进谏时,他经常引用《诗》《书》内容。而刘邦听他讲话,总是很不耐烦。一次他甚至骑在陆贾头上,大骂道:
“我的天下是在马上得来的,要《诗》、《书》有什么用!”
无独有偶,作为贵族的项羽呢?也从来不读书。根据《资治通鉴》记载,项羽年幼时曾学习诗书,然而学到一半就学进不去了。面对叔父项梁的责骂,项羽却振振有辞:“学书,只要能写自己名字就行。要学,就学“万人敌”之术”。
由此可见,刘邦、项羽虽然出身迥异,立场相反,但对于文化的鄙视却具有共通性。但就是这两位半文盲,却在临终前,分别创作了两首千古名诗,甚至到达家喻户晓、人人会背的地步。
项羽:《垓下歌》
公元前202年12月,楚汉战争进入尾声。在垓下,项羽陷入刘邦的重围,军中粮食越来越少。到了晚上,韩信故意派军中来自楚地士兵,在四周大唱楚歌。听着悠扬的“四面楚歌”,项羽大惊道:“难道汉朝已经攻占楚国了吗?怎么军队中有那么多楚人?”
此时,项羽已经丧失了所有的信心。因此,项羽从被窝里爬出来,在帐中饮酒。而时常陪在项羽身边的虞姬则跳了一支舞,为项羽解闷。帐外的乌骓马,也在不断嘶鸣,似乎在为虞姬伴奏。
因此,项羽有感而发,唱出一首千古绝句: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伴随着虞姬的舞蹈,项羽平生第一次痛哭流涕,而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哭泣。在这首诗中,项羽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天意,自己有“力拔山兮”之能,可以百战百胜,却无法胜过出身为无赖的刘邦。因此,他只能说乌骓马也无奈,虞姬也无奈,而自己则更无奈。
传说听完《垓下歌》,泪流满面的虞姬决绝地说: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此后,虞姬拔剑自刎,而她所唱的歌,被称为《和垓下歌》。而最终,项羽没有让虞姬等多久,最后自刎于乌江。
《垓下歌》虽然短小,却慷慨激昂,有千载不平之余愤。由于项羽死得壮烈,因此他的《垓下歌》也流传千古,得以家喻户晓。
刘邦:《大风歌》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6年)十月,淮南王英布反叛,而年过六旬刘邦亲自带兵平叛。在这场战斗中,年迈的刘邦不幸中箭。虽然此前,他也曾被项羽射中。但这一次,由于年纪渐长,刘邦的伤情已经非常不妙。
但在得胜途中,刘邦仍然抽空回了一趟自己的故乡——沛县。在那里,刘邦设宴款待了自己的父老乡亲。为了助兴,刘邦找了120名沛县儿童,并教他们唱歌。在酒醉饭饱之际,刘邦亲自击筑而唱: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和同为楚人的项羽一样,刘邦所作的《大风歌》同样属于楚辞体裁。此诗全篇只有区区三句,却包含了双重的思想感情,且出现别具一格的转折。
在第一句中,刘邦以“大风”为引,充分体现了其气吞山河的帝王霸气,同时也在暗地里回顾了自己戎马一生的辉煌生涯。而正是因为自己一生战功赫赫,才能在“威加海内”的情况下,荣归故里。但是到最后,刘邦却话锋一转,咏叹出自己的担忧,那就是“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当时,汉朝虽然已经统一天下,韩信、彭越、英布三大异姓王已经相继伏诛。但是汉朝的统治依然不安稳,仍然叛乱不断。同时外部的匈奴已经逐渐强大,成为汉朝的心腹之患。而对抗内贼、外敌,早已年迈的刘邦却次次需要带兵亲征,自己亲儿子不顶用,手下大臣也不顶用。而唯一几个顶用的,又被自己亲手杀死了。因此,他才会感慨“怎样才能得到猛士,镇守四方啊!”
大风歌在激昂中,却带有浓重的悲怆色彩,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他对家国兴亡的担忧,又不失王者风范。而在创作这首小诗后不久,刘邦也因箭伤加重,与世长辞。
由此可见,写一首好诗,不一定要有多高的文化,要的是阅历,是心胸。因此,一些有阅历的半文盲所写得诗,反而比某些学富五车之人更有气势。比如作为武夫的赵匡胤曾写到:
“欲出未出光辣达,千山万山如火发。须臾走向天上来,逐却残星赶却月。”
而曾是纯文盲的朱元璋也写道:
“天为帐幕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 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
由此可见,有阅历而没文化的人,反而能做好文章,写出好诗。
在西汉建旧前一段时间,刘邦很厌恶儒生,连,也们头戴儒冠、身穿儒服也恨。曾经有儒牛戴着儒冠去见他,刘邦将其冠一把抓下,往里而撒了一百泡睬。他轻蔑儒生,动辄破口大骂,斥之为“腐儒”“竖儒”。那么刘邦讨厌儒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影响。秦始皇焚书坑儒,严禁私学,崇尚法术,使儒生和儒家!学说的地位一落干丈。刘邦早年对秦始皇是特别崇拜的,曾经发出了“大丈夫当如此矣”的强烈感叹!在度这种情形下,刘邦受秦始皇的影问很火,亦很讨厌儒生。
二、文化水平低,有自卑心理。刘邦出身低微,小时候没有读过什么书。《汉书·高帝纪》回日:“初,高祖不修文学。”这里,“文学”并不等于“儒学”,应该指文化水平。刘邦身为亭长,文化水平不高,难于处理政务,应对公文。“不修文学”足他的缺陷,故为此而心存自卑。
刘邦本没有什么文化,一向不喜欢读书人,也讨厌那些斯文的礼节规矩。他做了皇帝以后,觉得秦朝的那一套礼仪制度太麻烦,就把它一概废除了。这一来却乱了套,因为没有礼仪的约束,那些出身寒微而又自恃有功的大臣们,在朝廷上太随便了,吵吵闹闹的很不成体统。
在汉朝刚刚建立、刘邦准备给大家论功封赏的时候,大家争得不可开交,争论了一年多也决定不下来。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封他做郡侯。许多大将听了都不服气,他们大声吵嚷说:“我们冲锋陷阵,攻城略地,多的身经百战,少的也打了几十仗。萧何在后方光动动嘴,摇摇笔杆,没有汗马功劳,凭什么给他记头功?”刘邦见大伙儿不服,也动了肝火,就提高嗓门问大家:“你们知道打猎吗?”大伙儿回答说:“谁还不知道打猎。”刘邦说:“那么你们知道猎狗吗?”大伙儿乱嚷嚷说:“知道,知道。”刘邦说:“打猎的时候,追捕野兽的是猎狗,发号令叫猎狗去追野兽的是人。你们这些人只会冲锋陷阵,消灭敌人,这跟猎狗一样。萧何是发号施令的,是人。你们怎么能跟他相比!”
大将们听刘邦把他们比作狗,更不服气了。他们大声喧哗,狂呼乱叫,有的人甚至拔出剑来,砍宫殿上的柱子,真是乱成了一团糟。刘邦这个平日不讲礼法的人,也受不住了,觉得这样下去可不得了,应当想个办法整顿整顿才好。
有个叫叔孙通的儒生,原先在秦朝做过待诏博士,投到汉朝的日子还不久,因为刘邦一向讨厌儒生,所以他的地位并不显著。这时候,他看出了刘邦的心思,就对刘邦建议说:“争夺天下的时候,儒生没有能做出多少贡献;得到了天下以后,儒生却能帮助陛下保守好天下。我愿为陛下到鲁国去征集那些懂得礼仪的儒生,来帮助陛下制订朝仪,整顿好朝廷上的秩序。”刘邦虽然不满意朝廷上乱糟糟的情况,可是一听说要制订朝仪,却又犯了古代风景画鉴赏愁,他怕儒家那一套礼仪太烦琐,不容易学会,所以他抱着怀疑的态度问:“那种玩意儿不是很难学吗?”叔孙通说:“礼仪这东西,是可以根据时世的不同和人们的需要来制订的。夏、商、周三代的礼仪,是互相继承而又有所增减的,并不完全相同。我可以把古代的礼仪和秦朝的礼仪结合起来,再根据今天的需要,制订出一套新的礼仪。”刘邦说:“那你就试一试吧。不过千万要简单些,使我和大臣们都容易学会。”
于是叔孙通就到了原先鲁国的地方,召集懂得古代礼仪的儒生三十人,请他们一起来制订朝仪。叔孙通先叫人在长安郊外用竹竿和茅草搭了一个草棚,带着三十个儒生、汉高祖的一些近臣以及他自己的弟子,总共一百多人,开始制订并演习朝仪。搞了一个多月,叔孙通请汉高祖来观看演习。汉高祖看了演习后说:“这个我能学得会,就照这样办。”于是他下令叫朝廷里的全体文武大臣都来学习朝仪,订于公元前200年,也就是刘邦当皇帝的第三年十月正式实行。汉朝初年,是以十月作为一岁之首的。
古代风景画十月到了,长安的主要宫殿长乐宫落成。那一天,天还没有大亮,朝拜皇帝的仪式正式开始。准备朝见皇帝的文武官员,按照官职的大小,在宫门外排队等候。宫殿外边,悬挂着五彩缤纷的旗帜。威武雄壮的卫士,手执刀枪斧钺等兵器,排列两边。传令官发出号令:“传大臣们上殿!”大臣们就分两路进入大殿,太尉等武官站在西边,面向东;丞相等文官站在东边,面向西。等大家站定以后,传令官代表群臣请皇帝上朝。汉高祖坐辇车〔辇niǎn〕从内宫来到殿上,接受群臣朝拜。参加朝拜的群臣,各人要自报姓名官职,恭恭敬敬地行跪拜礼,然后再退回到自己的位置。朝拜完毕,汉高祖赏赐群臣饮法酒。群臣把酒杯举到跟自己额头一样的高度,齐声喊:“谢酒!敬祝皇帝万寿无疆!”然后一饮而尽。酒是有限度的,完全是为了礼仪上的需要,决不许喝醉,所以叫做法酒。
在朝拜的过程中,御史负责执法,凡是在礼仪上出了差错的,就叫卫士把他带走。因此大臣们都十分严肃认真,从开始到结束,没有一个人敢喧哗失礼的,唯恐出了差错。
朝拜仪式结束以后,出身寒微的汉高祖十分高兴,他说:“今天我才知道做皇帝是这么尊贵啊!”于是他拜叔孙通为奉常,这是专管朝廷礼仪的官职,后来改称太常,并且赏赐给叔孙通黄金五百斤。
自从叔孙通制订朝仪以后,原先宫廷上那种乱哄哄的情况再也没有出现过了。从此,皇帝有了至高无上的威权,臣子成了皇帝的忠实奴仆,封建社会里君臣之间的一整套礼仪规矩建立起来了。这套礼仪规矩,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一直实行了两千多年,从形式上巩固了封建制的统治。
刘邦在四年多的楚汉战争中,击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被称为汉高祖,也称为汉高帝,刘邦出身亭长,最终夺取天下,当了皇帝。其实,有几件小事,很能说明刘邦的品行,是一个十足的泼皮无赖,然而,就是这样的泼皮无赖,居然成为了一代帝王。
那么,刘邦做了哪几件事,反映了他的小人嘴脸呢?
第一件事,刘邦喜欢在儒生的帽子里撒尿。
史书记载,刘邦好酒及色,不仅如此,他还看不起读书人,喜欢在儒生的帽子里撒尿,以表示蔑视和羞辱。
《史记 郦生陆贾列传》记载: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
郦食其(公元前268年—公元前203年),陈留县高阳乡人,秦末楚汉时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说客。郦食其以三寸之舌游说列国,为刘邦的“统一战线”做了重大贡献,尤其是在楚汉战争后期,游说了齐国归顺。
刘邦部下有一个骑士,是郦食其邻居的儿子,刘邦经常向他打听他家乡的贤士。有一天,这个骑士回家,郦食其看到了他,对他说,我听说沛公傲慢看不起人,但他有远大的谋略,这是我想要追随的人,只是苦于没人牵线搭桥。如果你见到沛公,可以这样对他说,我家乡有位郦先生,年有六十多岁,身高八尺,人们都称他是狂生,但是他自己说他不是狂生。
这相当于毛遂自荐了。骑士回答说,沛公并不喜欢儒生,很多人头戴儒生的帽子来见他,他把儒生的帽子摘下来,在里边撒尿。和人谈话的时候,动不动就破口大骂。所以您最好不要以儒生的身份去见他。
从这可以看出,刘邦为人的品行,非常轻浮无礼,是一个十足的泼皮无赖。
第二件事,刘邦在洗脚的时候会见郦食其。
《史记 郦生陆贾列传》记载: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於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
郦食其去见刘邦的时候,先让人通报,当时,刘邦坐在床边,伸着两腿让两个女人给他洗脚,然后就这样让郦食其来见他。郦食其进去之后,只是作个长揖,而没有下拜。
很明显,郦食其心里不爽,很生气。
郦食其说,您是想帮助秦国攻打诸侯呢,还是想率领诸侯灭掉秦国?刘邦张口就骂,你个奴才相儒生!天下的人受秦朝的苦已经很久了,所以诸侯们才起兵反抗暴秦,你怎么说我帮助秦国攻打诸侯呢?
郦食其不紧不慢地说,如果您下决心聚合义兵来推翻暴秦,那就不应该用这种傲慢无礼的态度来接见长者。于是,刘邦立刻停止了洗脚,穿戴整齐,然后把郦食其请到了上宾的位置,并且向他道歉。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刘邦的品行,真的不怎么样,毫无待贤之礼,也就是一个混账大老粗,但是,他听了郦食其的话,立即知错就改,这一点也算难得了。
第三件事,刘邦在洗脚的时候召见英布。
《史记 黥布列传》记载:淮南王至,上方踞床洗,召布入见,布大怒,悔来,欲自杀。出就舍,帐御饮食从官如汉王居,布又大喜过望。於是乃使人入九江。
黥布(?—公元前196年),又叫英布,九江郡六县(今安徽六安市)人,秦末汉初三大名将之一,他因为犯法被黥面,因此被称为黥布。
项羽派兵打败英布的时候,英布逃到刘邦那里。英布到时,刘邦正坐在床上洗脚,刘邦立即叫英布去见他。英布一进来,看见刘邦这样,怒火中烧,很后悔前来,甚至想要自杀。
由此可见,刘邦的行为,让英布感觉到了羞耻,有这么干的吗?简直没把英布当人看。
不过,当英布退出来后,来到为他准备的馆驿,看到用器、饮食、侍从的服务人员,和刘邦差不多,都很奢华,英布又喜出望外。不过, 这也说明英布犯贱了。
刘邦如此的品行,最终能统一天下,当了皇帝,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很少见的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