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10-11 16:01:4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2次
我经常说一句话,人并非总是越来越聪明,应该说人的左脑越来越发达,左脑是理性思维、逻辑思维、科学思维、量化思维,这些是越来越发达,它的标志是信息科学与生物科学。可是人的右脑越来越笨,右脑是什么思维?悟性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形象思维,而这些思维的发展越来越退化。
上古之人为什么能悟出这些东西来呢?我举两个例子。第一,2004年年底印度洋海啸发生时,原住民死亡比例大大低于现代人,为什么?当时大家以为那么大的海啸过后,印度洋岛上的那些原住民肯定都死光了。结果后来用直升飞机去找,发现有人向直升飞机投掷长矛和射箭,说明他们还活着。第二个例子,每一次地震,我们这些所谓的高级动物都会死,那些所谓的低级动物往往都有特异反应,为什么?因为它感觉到了。
所以我们中医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是在人的悟性思维最发达的时候产生的。那个时候没有电脑、手机,不能上网,完全靠一种灵感、一种悟性的思维。所以经络是什么?李时珍说了一句话已经说得非常透了,“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什么意思?经络是一种隧道,只有往里看,返观内视你才能体会到,才能“看到”经络走向,才能发现这个秘密。
而我们现在完全是在外求,外求跟内求不完全是一回事。我们中医的好多东西是体悟出来的,所以要打坐,只有在入静、禅定的那种状态之下才能体悟到气的运行。说一千道一万,中医的核心在哪里?它的本体就在于气。我主编的全国统一的规划教材《中医哲学基础》,里面就提了一个观点——中医就是“元气论”。离开了气肯定没有中医。
气跟阴阳五行有什么关系?气一分为二就是阴阳,一分为五就是五行,一分为八就是八卦。庄子说过一句话“通天下一气耳”整个天下就一个气,别的没了。气聚的时候就为人,气散的时候人就死了。有人说气是物质,有人说气是能量,有人说气是功能。
怎么把握气呢?就需要内求。在入静的状态之下,也就是回到上古之人的那种状态,才能把握到气的运行。气是真实存在的,是切切实实。比如针灸的时候,一针扎下去觉得酸麻胀痛,会觉得有一股能量沿着经络在走,这就叫得气。气在《黄帝内经》中这样说的“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就靠着天地之气,即阴阳之气而产生,然后按照四时之法成,也就是春夏秋冬,靠四季之气而成人。
气不仅仅是连接万事万物的桥梁,而且是万事万物的本源。按照易学的说法,宇宙万物的生成经过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太易,就是无,就是空。第二个阶段叫太初,就是有东西了,第一个有的就是气,气之始也。第三个阶段叫太始,始就是形,又有形状了。到第四个阶段叫太素,那就有了质了,所以现在有一个词叫素质。为什么叫《黄帝内经·素问》,“素问”的意思就是对生命本质的发问,素就是素质的意思,是人的本质。
这个完全符合现在的宇宙大爆炸理论,以前是从虚无开始的。一开始有的第一个东西就是气,气勉强可以解释为能量,这个东西它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它可以小到没有内涵,它可以大到宇宙万事万物都充满了气。正因为有了气,我们才能天人合一,否则天是天,人是人,万物是万物,怎么连接起来?就是靠气来连接。因为宇宙万物的本源都是气,所以它才可以连接,人和万物才能沟通,这是最重要的。
我们中药里讲四气五味,而不是讲有效成分。寒热温凉,再加一个“平”,所以我说五行就是五种气。那五脏呢?不是五种脏器,而是五大功能系统。所以我们中医说“心主神明,心主思维”。西医就是说中医胡说八道,大脑才是掌管思维的。但他们不知道中医的心包括了大脑,因为它是一个系统。思维这个“思”字怎么写?现代的简体字是上面一个田下面一个心,但以前上面不是一个田,上面是个囟门的“囟”即大脑。所以我们中国人早就已经悟到了,人的思维是大脑和心共同的功能,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个问题很好解释,时代不同了,生活方式就不同了,重点自然也不相同。唐朝的诗进入巅峰状态,那是唐朝人更喜欢诗;宋朝的词进入巅峰状态,那是宋朝人更流行词;元朝戏曲极为发达,那是元朝人更注重戏曲;明清小说进入巅峰,那是明清时代的人更喜欢阅读小说。不同的时代,就有不同的印记,相对现代人来讲,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都是古代,但是宋、元、明、清却作不出唐朝的诗;唐朝人也写不出明清的小说;宋朝人也搞不出元朝的戏曲;元朝人也无法超越唐诗宋词,这就是时代不同,重点不同,潮流自然不同。
不同的时代导向,就有不同的文化创造,就如现在一样。如果高考就考写古诗,那么现在14亿人口,几代人的时间,就会讲诗词再次弄到历史之巅,毕竟人口基数更大,相对出现“天才”的概率更高一些,但是现代社会绝对不允许这样做,因为一旦这样做了,这个国家就没有办法吃饭了,也没有办法实现现代化了,更没有办法进步了。现代社会同古代社会不同,古代社会的娱乐仅限于面对面,或书传书,相对来讲比较窄,现代人的娱乐已经完全可以超越空间限制,可以无处不在,无所不在了,所以追求的东西自然也就大不相同,所需要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了。
从古到今,其实就是从高雅到实用的过程。古代的宫廷注重礼节,民间虽然也讲礼节,但是相对宫廷体制内来讲,差距非常大。随着社会的发展,宫廷的礼节基本废掉了,剩下有用点的礼节也开始全面普及化了,这就是时代进步所致。时代始终是朝着底层民众走的,始终朝着公平路线走的,毕竟只有人民才能创造历史,所以虽然古代人同现代人一样有智慧,但是优于历史局限性,古代人只能有古代人的思维方式,而现代人因为历史进步性,大多数人也只能有现代人的理解方式。
人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文化方式,同很多事情有关系,如地理环境,生活在沙漠里的人,最喜欢洗澡,最喜欢感觉,那是因为他们很少洗澡,沙漠里缺水;生活在海洋遍上的人,吃鱼的方法多种多样,因为他们主要生活方式都跟鱼有关系等。种种方式的不同,就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如描写沙漠的场景,只有生活在沙漠之中的人,才能最真实;只有没有生活在沙漠之中的人,才能描写沙漠最浪漫,因为想象的东西,往往脱离实际,这就是生活方式影响文学创造的一种形式,所以并不是现代人创造不出古代的诗词,而是现代人没有动力创造古代的诗词,毕竟生活方式不同了,潮流不一样了。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东周列国志读后感(精选1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篇1《东周列国志》里面故事众多,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单个故事精彩绝伦,这些故事比任何有经验的导演的作品都精彩百倍,里面的角色比任何级别的演员都有血有肉。烽火戏诸侯的暴君最终江山不保,成就丰功伟业的霸王传颂后世;有争风吃醋不知廉耻的让人唾弃,贞烈寻死的妃子让人佩服;阿谀奉承的小人最终命运凄惨,也有一心为民衷心报国的忠臣成为世人楷模……一部春秋战国史荡气回肠,值得品读。
但是,个人认为书有个小小的不足。书中有单个国家军事力量强弱变化的描写,也有外交强弱的阐述,从相关史料中也能查出国土面积的增减变化,但是书里面缺少经济发展水平的介绍。外交需要军事力量毕竟军事力量需要对应经济支持,如果国库空虚,甚至民不聊生,即使武器充盈,战车无数,要想维持一场战争尚且吃力,更不可能布武天下称霸中原了。只有经济发展国富民强,军事力量才能顺应而上,如果单纯穷兵黩武,最终是否会落得个内忧外患的下场也未可知。
厚厚的一本书,各种忠烈轶事,感慨无数,任何读后感都显得浅薄无知,所以咱们且记下自己浅薄的一点想法,留当以后回忆或更正。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篇2在寒假里我读了本《东周列国志》一本书,讲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它精彩地记录了这段宝贵的历史,它从西周末年写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内容宏富,头绪纷繁。那时,东周王朝已经衰败,对诸侯国没有了约束,于是,诸侯们各自为政,并相互攻伐。经过长期的战争,许多国家被消灭了,逐渐形成了战国末期的七个强国。在这本书中,既有“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田忌赛马”等脍炙人口的故事,也记载了许多精彩的历史人物,在这些历史人物中,我最佩服管仲,他非常聪明,很有谋略,如果没有他,齐国就灭不了山戎,齐桓公就不可能称霸天下。
里面还有许多故事告诉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如:《狼来了》这个故事大家一定都听过吧!故事中的孩子用“狼来了”骗山下种田的人以获得快乐,开始两次大人们都信以为真,听到小孩的呼喊都直奔而来,看到的却是小孩在哈哈大笑,大人们知道被这小孩欺骗了。当狼真的来时,不管怎么叫喊都没人相信了,都说这孩子又在骗人了。别人已经不相信,不去救他,让他差点命丧黄泉!通过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做人应该诚实,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而欺骗别人。
在这本书里,我不仅了解到那时候的历史,更了解了做人的许多可贵的品质。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篇3《东周列国志》共108回,写的是从西周结束到秦统一六国,包括春秋时期、战国时期五百多年间的历史故事。暑假里,我读完了这本书,有很大的收获。我不仅了解了这段历史,还认识了许多历史里的伟人。40个精彩的小故事完整地讲述了这段历史的。有:《幽王烽火戏诸侯》《伍子胥微服过昭关》《美人计吴宫宠西施》《说秦君卫鞅变法》······
这些故事都脍炙人口,里面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将相和》这个故事主要是说了蔺相如因为保全了赵国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宝玉立了功,被赵王提拔为相国。赵国老将军廉颇很不服气,因为他认为蔺相如只是说了几句话而已,而自己在战场上为国家出生入死,得来的地位还不如他,所以他决定羞辱蔺相如一番。此事被蔺相如知道后他便不再与廉颇见面,也没有因此而憎恨廉颇,反而处处让着他。廉颇知道后很是惭愧,便背着荆条来向他请罪。最终他们和好,共同为赵国效力,让它成为了一个强国。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班上的某些同学,有那么一点芝麻大的小事就弄个不愉快,还吵得不可开交。如果我们也能像蔺相如那样,心胸宽阔一点,互相理解,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吗?难道我们还不如古人吗?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篇4今天,我读完了《东周列国志》,在书里各路诸侯都有着自己的领地,每个小国家里都有属于自己国的英雄豪杰,例如齐国的管仲和鲍叔牙,赵国的田单、蔺相如,秦国的王翦、鲁仲……真是群雄聚会呀!
这本书主要讲春秋战国时间战国七雄的事。这让我知道了七雄的国名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韩、赵、魏三个国家是由晋国分成的。我看了这本书,让我身受感触,在那么困难的生活里,居然有那么多聪明的人;让我听到了万马奔腾的撕杀声音,也让事听到了在金碧辉的殿堂里奏响的动人的乐曲。太好了!太生动了!好像我就是那时候的一个诗人、一个将军、一个谋士甚至是一位了不起的皇帝。
这本书里最经典的就是《献地图荆轲刺秦王》,荆轲为了兴胜燕国,认为只有把秦王杀死才行,所以冒着生命危险刺杀秦王,结果被秦王的宝剑砍掉了一只腿,被秦国武士乱刃分尸而死。这中间就有一个成语叫图穷见匕。
最终秦始皇统一了六国。
这本书我非常喜欢,真是一本好书!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篇5读了《东周列国志》,我明白了做人处事要像仲管,鲍叔牙忠心;明白了要像齐桓公一样宽容大度,不过齐桓公后来宠幸小人,是我们不能学的。
让我来介绍一下各国的人物吧。周幽王是一个昏君,宠幸小人的人。是个整天沉迷于酒色的一位君主,大家可千万不能学他。
第二个就是齐桓公小白,他年轻的时候是个听信于忠臣的好君主,十分关心百姓,所以才有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千乘之国——齐国,到了晚年听信于小人所以才会被小人所害,齐国也就慢慢衰败下来了。
鲍叔牙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人称鲍子。鲍叔牙是个非常有才能的人,文韬武略,十分出众,对齐桓公有着莫大的帮助。除了他本身的才能,能够名垂青史还有他的先见之明,然而为什么说他有先见之明,而是因为鲍叔牙是‘相马’的伯乐,齐桓公小白就是被他相中的。
仲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政治家。他用他的聪明才智,雄才大略为齐桓公立下了汗马功劳,就在他死之前,也不忘记国家,真是一位像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的人啊!
这本《东周列国志》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希望大家买来这本书好好欣赏欣赏!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篇6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东周列国志》,它记录了从东周开始的一些事几乎每个故事都在讲述一个道理,其中我最欣赏的还是——"褒姒千金一笑"与"平王迁都"这两个故事了
这两个故事主要讲的是:洪德用重金买下了褒姒,献给了周幽王,救了入狱的父亲。周幽王见褒姒从不笑便让大臣们出主意一位大臣说:"点烽火擂大鼓让褒姒看各位诸侯慌张的样子兴许有用。"谁知褒姒真的笑了。一段时间后,申国来犯周幽王召集诸侯时,诸侯以为周幽王还想骗他们,便不理睬。最后周幽王被杀,褒姒被抢去作妾,随后也自杀了。
我从这个故事联想到了小时候大人经常讲的"狼来了":一个小孩在山上放牧觉得十分无聊就以狼来了为借口戏弄山下大人,当狼真来了时大人不理睬,小孩被吃了。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做人就一定要守信,不能随便骗人,否则会害己的。
后来我也想到了自己,我小的时候也十分爱恶作剧——骗个人什么的。到头来大家都不信任我了。后来我十分努力的改掉了这个坏习惯,重新赢得了大家的信任。
我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欺骗别人一次,被欺骗的人会接受;被欺骗两次,那个人会勉强接受;被欺骗三次,那个人是绝对不会接受的。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篇7这个假期我读了一本叫《东周列国志》的书。
这本书记叙的是从西周末年周幽王朝政败落敌人入侵,东周建立一直到六国被灭,秦始皇统一天下。
这里讲述东周时期的各位诸侯王互相争战,互相将自己国家的太子送到别的国家谈和当人质,这种方式让我感到古代人思想的落后,心眼不好,而且一道各国发生矛盾,两国交战时,被攻的一方城内除了卫兵之外还要让百姓也扛上斧门。棒子。锤子来守城,真不知道古代的那些大王是怎么想的,卫兵就要保护百姓,让百姓先撤,如果百姓也要战斗,那卫兵和百姓有什么差别,百姓当不当卫兵有什么关系呢?这让我感到古代人的精神、意志太落后,只会索取,会奉献的没几个。而有一点让我最痛恨的就是,为什么在守城弹尽粮绝时或天灾人祸没饭吃时,就把自己家的小孩子或是看到的小孩子,不管是亲生的还是领养的,不管是亲戚的还是朋友的全都将小孩为什么小孩就要被大人或老人吃掉,为什么古时的大人就不能割两块自己的肉给孩子吃。古时的大人跟现在的妈爸跟本没法比。我也不说了,大家都眼见为实。为什么那么残忍,怎么能他们也有舍不得的,但他们不是大家都饿着,宁愿饿死,也不动孩子一个手指头,而是两家人交换孩子,互相吃肉!可气!可恨!可恼
后来各国连年征战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国,最后秦国灭了其他七国统一天下。这时东周呢?早就在历史上记录住了。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篇8《东周列国志》是一本历史书,它讲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故事。既然是战争故事,那肯定就有许多人物:男女老少、勇敢的壮士、背叛者、聪明的君主、身强力壮的将军……我喜欢聪明的晏婴(晏子),他只用了两个桃子,就除掉了其过三个凶猛的隐患;也喜欢不去的'蔺相如,他不畏强权,在关键时刻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还喜欢正义的伍子胥,虽然他背叛了自己的国家。那个时候出了许多名人,就连孔丘(孔子)也是那时候的人呢!
不过有一点我不明白,那时候的人是那么爱杀人,就连自己国甚至自己的家人也说杀就杀。他们只要是觉得该杀,或者是报仇、嫉妒之类的,就随意杀人。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生命的宝贵,自杀的也不少,自己一想不开,或者是自己没有犯什么错误,杀了敌人,觉得自己也要同归于尽,甚至是被别人怀疑了一下就自杀。连自己都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就不要怪别人杀你喽!生命只有一次,你要用他为自己的国家作出贡献,为什么说死就死,你自己死了你不觉得有什么损失,那你的家人呢?他们都会伤心的。罢、罢,现在说也来不及了!
战争,只会给更多的人带来死亡,还会伤了两个国家之间的和气,所以,请停止吧!我不想再看血腥的场面,不想再看到更多的人死去。停止,是最好的选择。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篇9读史明理,读史明智。暑假刚刚开始,我阅读了《东周列国志》,品味历史,使自己变得明理智慧。
这本书讲的是东周成立到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历史故事。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分化,大变革的时期,诸侯列国之间各自为战,有无数骁勇的将军,有能文能武的智者,也有许多昏庸和开明的君主。
历史总是和人连在一起的,诸多的感情就在历史的激扬文字中,令我感动不已,郑庄公因为母亲偏爱小儿子,帮助小儿子起兵造反而伤心。母亲的计谋失败后,发配边疆,庄公有誓言“不到黄泉,永不相见”。但是后来因为思念母亲,派人迎回了她。
毕竟亲情是最重要的,即使母亲对不起自己,但是她也是对子女爱的初衷,才有偏爱。亲人犯了错误,应该包容。这样在爱的融化下,有什么坎儿过不去呢?毕竟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是十指连心的亲情。
除了亲情感悟,还有谦虚让位。鲍叔牙知道自己不如管仲,便为了齐国的强大让位于他。这是鲍叔牙的宽阔胸襟与为国情怀,他在国家与自己的路上选择了国家。有人强过自己,谦虚举荐,能者居之,自己也会因为国强而获得幸福。
在过去了将近两千多年的《东周列国志》里,我不仅读懂了亲情的力量和仁义的光芒,还从许多的历史,故事里明白了勤奋刻苦学习和工作的道理。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篇10三国虽然有趣,但过于短暂;秦朝虽然勇敢,但过于残暴;明朝虽然战无不胜,但过于无能;只有东周呆若木鸡才是给人带来无穷情趣。那些惊险的宫廷斗争,充满智慧的外交故事、场面宏大的战争,各国国君贤纳的感人故事,全面体会了东周“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思想。
东周历史的记载,离不开的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里面精彩的故事,也离不开冯梦龙良苦用心地将纷繁芜杂的线索处理得有条不紊。《东周列国志》记述了从西周末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五百多年的历史事情。第一个故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从此,西周灭亡,春秋开始,春秋开始后,周王朝国力一蹶不振,取了代之的是强盛的诸侯各国们。映入脑海的是“春秋五霸”,后来,是”战国七雄”。他们使中国国力突飞猛进,无论是军事、教育、经济还是政治都占据了世界的一席之地。此外,我们现在经常用的很多成语,典故都来自《东周列国志》,如:一鼓作气,完璧归赵等等。
《东周列国志》最大的意义是得民心得天下的道理,在最后一回——三十回统一六国上说:二世残暴,不得人心,虽兵甲数十万,但义兵志也,次发反击大战,敌朝灭。
《东周列国志》这本书告诉我们为人处世理,解决疑难,走出困境的事情,也有很多以理服人的论辩,我们可以从中吸取许多做人的智慧。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篇11我最近读了一本书,书名是《东周列国志》,作者是明代的冯梦龙,这本书是十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优秀的历史小说。
本书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许多故事,此时诸侯割据,群雄逐鹿。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许多大大小小的国家在这个时期相继出现,经历了兴盛与衰亡。本书一共有三十四章,从西周末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
《东周列国志》选取了许多内容丰富的故事,其中人物描写比较突出。赞扬了励精图治、胸怀宽广的郑庄公和忠心耿耿、有勇有谋的管仲一行人。讽刺、批评了昏庸、残暴、无能的周幽王、卫庄公等,和奸诈狡猾的虢石父等奸臣。
我最喜欢“秦赢政一统平天下”这个故事。秦国是先将弱小的韩国打败;再趁赵国发生地震、灾荒时将其消灭;秦王派王贲将魏国、燕国先后打败。楚国是一个大国,秦将李信率二十万大军攻楚。他骄傲轻敌,终于兵败,随后派王翦用以逸待劳麻痹敌军,打败楚国;最终打败了四十四年无战争,一直过着安逸生活的齐国,一统天下。
《东周列国志》是一部优秀的小说,为什么秦国能够一统天下?这是因为秦王会审时度势、抓紧机会、做事果断、知错能改、作战经验丰富。并且手下文武官员极多。赢政自幼天资料聪颖,加上后天勤奋好学,最终成为了一位出色的君王。
秦王抓住六个诸侯国互相征战的机会,一举消灭所有国家。
读完这本书后,我们不仅学会了解许多史事,还能获得许多启发。
我们要学习秦王的勤奋好学、足智多谋。也可以学习他的计谋,秦王从弱小国先起兵,最后征伐强国,我们做题时也可以先做简单的,再做难的。在比赛中先打败弱小的对手,再与强大的对手对抗……
我合上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篇12《东周列国志》是一本经史典籍,古文和白话夹杂,典故很多,阅读难度很大。我几次捧起这本书都是东挑西捡看几回就放下了。今年暑假,我决定继续读这本书。慢慢地,终于读懂了一些,并且想写写读后感。
这本书以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为主线,描写了从宣王中兴到秦灭六国这段动荡的历史。当时列国争雄,豪杰辈出,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书中涉及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如管仲相齐、重耳出亡、吴越争霸等,还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小故事,如烽火戏诸侯、完璧归赵、纸上谈兵、毛遂自荐等。
当我读到"石蜡大义灭亲"时,我不禁感慨!石蜡的儿子石厚和为桓公的弟弟州吁和谋杀死了为桓公。州吁当了皇帝后战火四起,民不聊生!石蜡对自己儿子的行为深恶痛绝。他设计把州吁和石蜡处死,国家才得以安宁。这和成语故事《大公无私》非常的相似。故事里的晋国官员祁黄羊,为了国家的利益,分别推荐他的仇人和儿子去不同的地方担任不同的官职,并得到了百姓的好评!
石蜡和祁黄羊他们都热爱自己的祖国,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但是现在有很多的人却"身在福中不知福",在和平的国家里,不珍惜。为了个人的一些利益,去损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生产出不安全的食品,毒害大家的健康。
我希望大家都能从国家利益出发,做一个大公无私的人。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篇13这个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叫《东周列国志》的书。这本书写了东周五百多年的历史,让人看了身临其境。
其中有一篇《百里奚谋求官位》。讲的是春秋时期虞国有个人叫百里奚。他家里非常穷,但他从小博览群书,很爱学习。在他三十多岁时娶了妻子杜氏,然后去谋求官位。他先来到了齐国,想辅佐齐襄王,但是没人引荐,时间一长,百里奚身上的钱就花光了,只好在路边乞讨。有一位叫蹇叔的人看出来他是个贤才,就与他一起谋求官位。但当时五十多岁的百里奚想回老家,就与蹇叔一起赶回了虞国。在虞国大臣宫之奇的帮助下,百里奚当上了中大夫,但一直没受到重用。蹇叔对他说“虞国国君见识短浅而且刚愎自用,不会有什么作为的。”可是百里奚不听。
后来虞国灭亡了,百里奚被晋国作为奴仆陪嫁到秦国。在途中,他逃到了楚国。楚王不知道他的才能,让他去养马。秦穆公发现陪嫁的人里有百里奚的名字,却没有这个人,就问大臣。大臣说“百里奚有经世治国的才能,只不过没有遇到贤明的君主。”秦穆公与大臣们商议完之后,决定用五张羊皮去换百里奚,这样楚王就不会怀疑。楚王以百里奚就是普通的奴仆就爽快地答应了。百里奚由此被称为“五羖大夫。”百里奚后来又向秦穆公推荐了蹇叔,两个人一起辅佐秦穆公。
在这个故事中,虽然百里奚是主要人物,但我最喜欢的人物时秦穆公,他之所以会成为春秋五霸中的一位,是因为他能招贤纳士,任用贤才,把原先弱小,国土不广的秦国变得强大。他还霸西戎,扩大陕西北部地区,让他的霸业越来越稳固,不愧是一代贤君啊!
读了这本书,不但给我带来了丰富的历史知识,而且还认识了很多贤君。将领和大臣,这本书真是太棒了!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篇14这个学期,我读了《东周列国志》这本书,书是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西周灭亡,东周建立,进入春秋时代开始叙述的,直至秦始皇统一六国,东周(周朝)灭亡为止,一共五百多年的历史。在这部人物繁多、事情复杂的史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被诸葛亮所说的“每自比管仲、乐毅”这句话中的管仲先生。管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周穆王的后代,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
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我之所以喜欢他,并不是因为诸葛亮的话,而是在于他的智慧与才干。他的智慧与才干表现在他远征孤竹国时,他放开老马任其识途,走出困境;他的智慧还表现在他担任上卿时与齐桓公商讨国家大策时,首次提出“以民为天”的思想准则,更表现在他的“按照土质好坏、产量高低来确定赋税征收额”的经济理念,在几千年后,马克思才提出级差地租的理念。这不正是管仲的智慧所在吗?他还帮助了齐桓公在春秋时期成为了诸侯国中的强国,帮助了齐桓公成功得“坐”上了“春秋五霸”的席位,并且还使齐国从原来的贫穷国家变成了一个经济繁荣、国泰民安、地位极高的国家,这样的局面,不是管仲创造的,还能是谁创造的?
每当想到管仲,我还会想到著名的书籍《管子》里面收录了许多的治国方略与发财之道,令人望而生叹啊!只可惜,管仲先生在公元前645年(齐桓公43年)去世,后来,齐桓公被奸人易牙、竖刁、卫开方三人在宫中活活饿死,最后,齐国虽然想再创辉煌,可已是无力回天,在公元前221年被秦国所吞灭,国家就此画上了句号。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篇15这几天,我读完了《东周列国志》这本书,书中最令我百看不厌的是《晏子巧辩挫敌焰》这一篇文章。
楚灵王在位时,楚国势力很强大。小国向楚国朝拜,大国同楚国进行外交往来,时间一长,楚国就骄傲起来。
一次,齐国派大夫宴婴去楚国,楚灵王得知后,便和大臣们商量怎样羞辱宴婴,因宴婴身高不足五尺,一位大臣出了个主意,楚灵王一听,便在城门边挖个小门。第二天,宴婴等人来了,见城门禁闭,开口叫开门,士兵说:“大夫也不高,就从这里走吧。”宴婴就说:“楚国是狗国,因出使国家走城门,出使狗国才走狗门。士兵不知怎么回答,便回了楚灵王,楚灵王觉得宴婴不好对付,便让人打开了城门。
在通往王宫的路上走着,忽然,两辆马车行使而过,车上是一些精壮大汉,身穿盔甲,手握长戟大刀,威风凛凛,想借此显示楚国人高马大,晏婴身材短小。晏婴明白他们的用意,微笑着说:“我今天来是交好,不是来攻战的,用得着这么多武士吗?”那些人听了,只得灰溜溜的跟在后面不敢出声。
来到大殿里,楚灵王坐在大殿上往下看了看,故作惊讶地说:“怎么,齐国没人了吗?”晏婴先行了个礼,自豪地说:“齐国有很多人。街上总是挤满了人,走路肩膀挨着肩膀,甚至会相互踩到鞋子,每人哈口气就能变成云彩,每人挥把汉就会下雨,怎能说齐国没人呢?”楚灵王用嘲笑地语气说:“既然这样,那为什么泒你这么矮小的人出使我国呢?”“大王有所不知,我们齐国的人成千上万,但有这样的规定:贤明的国家泒贤明的使节,差些的国家就泒差些的使节,我晏婴是齐国最没用的人,就只好泒到这里来了,”楚灵王听了哭笑不得,看占不到便宜,对晏婴尊敬起来。
从以上的这些事可以看出晏婴机智过人,非常聪明,反应灵敏,善于辩论,对晏婴这种人不能以貌取人。我们应该学习晏婴,做一个像晏婴一样有才华的人。
分两种情况来说:
1.专业人员或准专业人员。
如作家、大学中文系、历史系教师、编剧、考古研究、中医医生、研究者。等以及准备从事这一类工作的大学生,必须学习文言文,而且必须学好文言文,否则他很难在他的领域取得大的成就,或者简直就是不合格。
2.一般人,非专业人员
从急功近利角度说,学习文言文费时费事却无明显使用之处,这是实情,真要不学它似乎与生计也并无关碍。
但要记住,你是中国人,你是你自身,同时你也属于历史,不学文言文,固然与自己的现时生存无甚影响,但要学了文言文,无论从知识、见识、语言运用、个人素质等等方面就会给你开辟一个新的、取之不尽的提高的领域。
总之,只要有可能或机会,调整好心态,讲点方法,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出兴趣(此问题说来话长,是我们的教育体制或老师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体会不到学文言文的乐趣,反而成为负担.有些老师本身对中国古文化就缺少兴趣,加上所知有限,他不是抑扬顿挫地朗读,兴味盎然地讲解,使学生受到感染,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背重点部分,而是下死命令要学生大量单纯死记硬背——作孽啊,既糟蹋学生,又糟蹋了我中华文华),学文言文比不学要好!!
2. 学语文是为了什么语文是思维的工具,通过学习,把朦胧的思想变为清澈的思想,把不清不楚的语言变为有条有理的语言。语文是交际的工具,学好语文,我们与人交流和交际才会更加顺畅和得体。另外,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掌握了必备的语法知识,才能有条件去学习其他学科。
语文学习,无论是字词、古诗词或者古文等都需要平时的记忆背诵。(要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可以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
语文学习中:阅读理解、记忆、归纳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非常重要,一定要强化。可以练习《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软件》来激发右脑潜能,提高对语文等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速读记忆是一种高效的阅读、学习方法,其训练原理就在于激活我们“脑、眼”潜能,培养我们直接把视觉器官感知的文字符号转换成意义,消除头脑中潜在的发音现象,越过由发声到理解意义的过程,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方式,实现阅读提速、整体感知、理解记忆、注意力集中。
关于写作能力,在掌握了速读记忆的基础上,素材、知识的积累就不是问题了,问题在于多写,学会借鉴、运用、融会贯通,这样写作能力才会不断地提高搜索。
3. 学文言文是做什么用的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我国的文学成就,就像这把扇子:用文言文写成的,是扇子轴上面这一块;用白话文写成的,是扇子轴下面这一块——你说要不要学?叶圣陶先生的比喻 叶老是从数量上说明文言文在我国文学成就中所占的地位,其实,我国文言文的作品不但数量多,而且远比近现代作品质量高。可以这么说:近现代诗歌,没有超过过唐诗、宋词的;近现代小说,没有超过“四大名著”的;近现代散文,没有超过《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的;近现代的哲学思想,没有超过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况且,学习文言文还有下述作用。
首先,可以直接了解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我国历代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史料,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比任何国家都要丰富。
但是,如果你不懂文言文,你就根本无法接触这些史料。第三,我国古代典籍是一个巨大的宝库,这个宝库中充满了黄金、白银、珍珠、玛瑙、美玉、钻石……甚至是比这些宝物宝贵得多的宝物,而且这些宝物可以随便拿,随便用,愿拿多少拿多少,不但不算偷,不算抢,你“偷”多了,“抢”多了,还会受到赞扬,因为这叫做继承文化遗产。
这些宝物就是可供现代科学研究使用的古代典籍。但是,如果你不懂文言文,则根本无法进入这一宝库,更别说取得其中宝物——文言文是进入这个宝库的钥匙。
举个例子来说:古籍中有大量记载洪水、干旱、地震、日食、月蚀、彗星等的资料,这对该领域科学研究是极为宝贵的资料。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就是通过搜集和研究这样的古籍资料写出《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研究》。
而国外气象学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气象记录也只有一百多年的,根据一百多年的资料,怎可能研究五千年的气候变迁呢?所以竺可桢的研究成果让国外同行大为惊异,大为羡慕,但又没有办法仿效,因为他们没有这样丰富的古籍资料可用。借用古籍,可以进行多方面的科学研究,而且不仅是人文方面,也包括自然科学,例如关于“UFO”的研究,因为宋代的《梦溪笔谈》中就有“UFO”的记载。
不信你去查这本书的卷二十一《异事》,其中说,宋朝的嘉祐年间,扬州的天空中出现了一颗明珠,非常大……”请原谅我只提供这么一点点线索,不再继续引用和翻译,你要想知道详细,请去看原著——那可需要学懂文言文哦。
4. 我们为什么要学文言文我们今天观察整个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祖先都没有想到。那就是他们的智慧、他们的经验要用什麽方法传下去,传到千年万世还永远保持那个纯度,而不会产生变化,这个工具太重要了。我们的祖先了解,言语会随着时代变的,所以古人的言语我们现代人不懂,如果文字跟语言是一致的,传久之后,后来的人对这个语文就不认识了,这在西方我们看到的,像希腊文、拉丁文,这都变成他们的古文,极少数的考古学家还在那里摸索,不能够普遍流通。古人的东西,我们现在有两个障碍,第一个是心不清净,这是障碍我们智慧;第二个是文字上的障碍。因为佛经最晚期翻译的都是南宋,距离我们现在也应该有七、八百年,所以用的文字是文言文。所以今天你能够懂得文言文,你读《论语》就是跟孔老夫子交谈,你读《孟子》就是跟孟夫子见面,彼此能够沟通意见,而不至於发生误会,不至於发生错误。所以文言文是中国古圣先贤最伟大的发明,用这样的一个工具,这麽一个方法,把前人的智慧、前人的才艺、前人累积的经验传给我们。文言文,现在人一看到,这个好难!其实比学英语容易太多了,这是真话。难在什麽地方?难在你不肯学。
按照现在的科技,回到以前是有可能的。学好文言文可以交流了
现在都提倡去学古人的思想,咋们中国人的古代思想还是很经典的,比如说《孙子兵法》在国外很受推崇的。现在虽然有很多译本用现代文的,但是毕竟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有些翻译也并不是很精准,有些语言也只可意会的,一旦翻译成现代文,就没有味道了,所以还是学会一点文言文,然后亲自去读古人的原文,还是大受裨益的。而且,学了文言文,看了文言文,对你文学功底的塑造以及文采的提高都有帮助的。
文言文只是一种工具,要不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人去学习一些消失的文字呢?那就是要通过语言这种工具去了解历史了解过去,从而启迪现代社会啊。
按照楼亲的思路,如果文言文没啥用,那历史也是过去的事情也没啥用,还不如不学呢。但楼主却觉得历史很有意思,是因为历史也是一种工具,我们通过这个工具去了解了古人的生活等方方面的东西,然后呢,借古喻今,前事之师后事之鉴嘛!
存在即真理,中国现代教育还要学习文言文,以后还是要学文言文的。
5. 为什么要学文言文解答
中华民族传承了五千年,经历了多少风雨艰辛,现在依然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但是同时期的另三大文明古国,只留下一推遗址。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中国这个民族有许许多多的优点,这是世界上其他的国家民族所没有的,譬如文字,这个是中国人的特色。中国自商周以后,语跟文就走两条路,语文、文言。因为中国地方幅员大,在古代春秋战国的时候中原地区,所谓说八百诸侯,就是八百个小国家。大国百里,百里侯,方圆一百里,那就是一个大国了;小国二十里、三十里。因此语言、文字,都不统一;所以你看古文,尤其看篆字,你们今天拿篆字字典一翻,一个字好多种的写法,为什么这么多种写法呢?那就是每个地区写法不一样,这个国家这种写法,那是那个写法;念的音也不相同,到现在还如此。方言,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方言,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文字,都不相同。那么统一是在秦朝,秦始皇统一之后,他最大的功德就是文字统一。语言虽然不统一,文字统一。那时李斯作小篆,所以那个时候小篆就等于是全国通用的文字,文字从这时候开始统一。
那么可是我们方针还是两条,就是一个是文言,一个是语言;语是随便你随著时代变化,文不变、文言自始至终不变。那么文言不变有什么好处呢?好处太大了,几千年前人写的文章,就跟我们现在对面谈话一样,所以文化的遗产能够保存下来。
在外国就不行了,在外国是几千年前拉丁文,古文,只有几个考古学家,专家,他才懂,其他人都不懂。所以这一点就是为什么中国这个民族存在这个世界上几千年,而不被消灭,四大文明古国,其他都没有了,其他三个早就消灭掉了,只有中国还在,得力于文言文。所以这种工具,实实在在说最好就是传播思想,传播人生经验,最好的工具,由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
五四文学革命,语体(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但文言文并没有完全丧失它的生命力。千百年的文化积累,也都是用文言文记载下来的,不懂古文就无法接触、利用和享受。
所以说文言文是学习语文和研究历史的重要工具。学习掌握好文言文知识,对于继承祖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取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提高读写能力,增长知识才干和增强民族自信心,都是有好处的。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