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9-26 23:01:4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0次
《辛丑条约》后,慈禧太后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关键的就是这个量字怎么解释,清末以后有些人故意的去歪曲,把它解释成尽量、尽力;而当时慈禧“量”这个字本身而是衡量,考量,而不是“尽中华之物力”的意思。
在与八国联军的谈判过程中,慈禧曾电令谈判的李鸿章,奕劻等人:“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迭命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既有悔祸之机,宜颁自责之诏……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友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学者王开玺的解释是,清政府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前,曾有过种种与列强交涉的努力,想要削减赔款的数额,只是最终没有成功;且慈禧在谕旨中有一段话,是要奕劻与李鸿章等人与列强讨价还价——“细订约章时,婉商力辩,持以理而感以情。各大国信义为重,当视我力之所能及,以期其议之必可行。此该全权大臣所当竭忠尽智者也。”故而,在他看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句话的正确解读应该是:“清政府的上谕是要求议和大臣奕劻、李鸿章,必须‘竭忠尽智’,与列强切实相商,不得在赔款等问题上漫天要价,任意要挟,以尽可能少的‘中华之物力’,来‘结与国之欢心’。”
为什么后来依然有人宁愿相信慈禧为了巴结各列强,尽力去满足其要求?既有条约签订时清政府巨额赔偿,也有更深层的意思,又是为什么?
1901年2月,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帝的名义给负责议和的李鸿章等人下了一道上谕,其中就有“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句话。
在清王朝重男轻女的大环境里,慈禧能发动政变,扳倒八大辅政大臣,以垂帘听政的形式夺取政权,最终实现了“龙在下,凤在上”的格局,成为清王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可谓十分厉害。
在慈禧把持政权的半个世纪中,她的强势更是令朝廷内外无不对她战战兢兢,俯首帖耳。她还曾对大臣们说过:“谁让我一时不痛快,我就让谁一世不痛快。”可见,慈禧的跋扈强硬非一般人能比。
那么,强硬的慈禧,为何却会以光绪的名义说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话呢?这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慈禧说这个话,是因为她看到了,列强提出的12条大纲中,有两个字让她胆战心惊。
是哪两个字呢?
说到这里,就得先说说慈禧和光绪帝为何到了西安。
清末时期,清政府在外忧内患中早已岌岌可危,不断地割地赔款和不断强加在国民身上的各种赋税更是显得清政府腐败无能,民心大失。
1898年,由于有人告密,说光绪帝密谋兵围圆明园,逼慈禧交权。
慈禧勃然大怒,立刻囚禁了光绪帝,并镇压了维新人士,于是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便因为慈禧而夭折了。
既然慈禧不痛快,那么废掉光绪帝,再立一个傀儡皇帝,对慈禧而言,那还不是和翻书一样容易。
然而,就在慈禧宣布皇帝病危,准备改立端郡王载漪的儿子时,不仅遭到了列强的反对,还要求慈禧归政于光绪帝。
这无疑让慈禧火上浇油,毕竟想要她放权,无疑是虎口拔牙。
而此时,得到王亲贵族支持的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四处围攻外国传教士和外国使馆,频频制造事端。
当慈禧得知义和团“刀枪不入”时,便不顾朝中大臣劝说,悍然向11国同时发起了宣战诏书。
于是,八国联军从天津大沽口一路攻向北京城。
起初,慈禧还不断下诏,要求各地派军勤王。
但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人却和清政府离心离德,不仅对勤王诏书置之不理,还为了不让列强入侵所在行省,与列强签下了东南互保的协定。
虽说清军和义和团尚有数十万人,但在列强的洋枪利炮面前,也都早已吓得尿遁。
因此,就在北京城破之时,眼见大局不妙的慈禧,顾不得什么“天子守社稷”,带着光绪帝西逃,一直逃到了西安,才算歇了脚。
慈禧惴惴不安,倒不是因为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城后,大肆烧杀抢掠,屠戮百姓,而是害怕列强会找她算账。
为了能保住手中的政权,慈禧再次任命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让他们代表清政府向列强乞和。
对于贪婪的列强而言,从中攫取最大利益才是他们想要的目的,所以经过不断地争议和调解后,列强终于提出了极为苛刻的12条大纲,并声明不可更改。
李鸿章等人向远在西安的慈禧转交了12条大纲的内容,并向她强调“(各国公使)往复密商其国政府数十日而定议,非此不能转圜,非此不能结局”。
凡事有了条件,就好谈了。
在慈禧看来,局势显然没有她想的那么坏,毕竟列强能谈条件,也就说明他们并不打算推翻清政府。
但是在大纲中要治“祸首”一条,却看得慈禧心惊肉跳,于是她一边指示李鸿章等人一定要把握利害轻重,细节上务必竭力磋磨,一边又将宣战罪责巧妙地转移到以载漪为首支持义和团的上10位王亲大臣等身上。
李鸿章等人便在列强面前极力替慈禧开脱,而慈禧正是在此时以光绪帝名义颁布了那道“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上谕。
显然,这话从表面上看,慈禧要表达的是列强只要不追究她的罪责,那么她就“量中华之物力”,向列强表示感激之情。
也正是这个原因,让慈禧成了“投降卖国”的罪人。
有史学专家曾指出,慈禧的那句话并非是讨好列强,他们还从《义和团档案史料》中搬出慈禧对十二条大纲的回应:“惟其中利害轻重,详细节目,仍照昨日荣禄等电信各节,设法婉商磋磨,尚冀稍资补救。该王大臣等力为其难,惟力是视可耳。”
指出慈禧所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指的是结合中华物力,多想办法与列强周旋磋磨,以达到既减少国家的损失,又能使列强高兴。
其实,这个说法我不赞同,毕竟慈禧的大方向就是要“结与国之欢心”,所以十二条大纲再苛刻,只要能让她继续当权,她也会点头答应的。
至于民族大义,国土神圣,于她而言,那是无所谓的。
尽中华(清朝)的所有财力物力,来满足各国(指列强)的欢心;
慈禧本意是想说我们中国已经很穷,没有什么钱了,但我们还是尽力满足你。我们既然都这么这么满足你,你(列强)也不要再要这么多了;
《辛丑条约》中有一条规定:中国赔款价息合计9.8亿两白银(详情为赔偿4.5亿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约9.8亿两)。这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一个很重的负担。
拓展资料:
1900年,中国北方爆发了义和团爱国运动。全国掀起抗击外国列强的高潮。在此背景下,慈禧下令向八国开战。8月14日,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携皇帝西逃。之后,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宣告战争的失败;
在与八国联军的谈判过程中,慈禧曾电令谈判的李鸿章,奕劻等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既有悔祸之机,宜颁自责之诏……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友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这份电令,多年来被认为是慈禧卖国的铁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