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1949年,胡宗南还有30万大军,为何最后没退到新疆或云南呢

时间: 2023-08-30 21:00:0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9次

1949年,胡宗南还有30万大军,为何最后没退到新疆或云南呢

扶眉战役后,彭德怀暂停南进挥师向西,使胡宗南误以为我军怕了

扶眉战役是彭德怀元帅在解放战争时期指挥的第一场大兵团作战,充分发挥了我军迂回穿插、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特长,指挥第一野战军第1、2、18兵团等部在秦岭以北的渭河两岸歼灭国民党军胡宗南集团4个军约5万人。经过这一战,胡宗南的精锐部队丧失殆尽,这位昔日在西北战场横行十余年之久的国民党“西北王”威风扫地,灰溜溜退到了秦岭南面的汉中。

如果说放到过去,我军必然会乘胜追击,一举歼灭这个长期与人民为敌的国民党军重兵集团。要知道,退守秦岭的胡宗南所部只剩下6个军和若干个师,总兵力不过十五六万。各部中除了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第1军建制比较完整外,其他都是残缺不全,根本难以同拥兵近40万的第一野战军抗衡。但是就在扶眉战役的滚滚硝烟尚未散尽之际,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下令除第18兵团的60、61军陈兵秦岭、监视胡宗南之外,第1、2兵团连同第18兵团的第61军全部向北,与在平凉东部的第19兵团会合,然后改道向西进军甘肃、宁夏、青海,追歼盘踞西北地区数十年的青海马步芳、宁夏马鸿逵集团。

那么彭德怀为何要在胡宗南集团行将就木之际放过这个昔日的冤家对手呢?

这主要还得从毛主席的全局战略说起。

1948年岁末至1949年年初,我军陆续取得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场战略大决战的伟大胜利之后,紧接着又于1949年4月下旬发起渡江战役,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200万大军以风卷残云之势横扫江南,给蒋介石的残余部队以沉重打击。就在南京解放之际,国民政府迁都广州。随着上海、杭州、武汉、长沙等城市陆续解放,国民党军又损兵折将数十余万。面对我军的强大攻势,蒋介石在中南、东南地区既没有可战之兵,也没有可守之险,广州的解放只是时间问题,迁都也势在必行。

但越是兵败如山倒之际,国民党内部的争斗也就越激烈,迁都问题很快产生分歧。大部分人主张前往重庆,利用川东、川北的有利地形继续与解放军周旋,保住大西南的半壁江山。只有少部分人主张迁台。

如果此时蒋介石下令迁台,也就等于是要完全放弃大陆了,那么大陆上的国民党军各部将不顾一切夺路向台湾和国境线以外逃窜,使我军难以把握歼敌于大陆的战机。毛主席在1949年下半年为解放中南、西南的第四、第二野战军制定的“大迂回、大包围”战略,正是基于歼敌于大陆的目的。

既然是从全局考虑,那么主次分明、局部和整体互相配合也就是必然的了。解放全国、歼敌于大陆是整体,各野战军的任务也就是局部了。第一野战军的任务是解放西北各省,第二野战军的任务则是解放西南各省,而此时的胡宗南集团正好在西北和西南的边上,西北是回不去了,只有逃向西南。如果彭德怀此时率大军越过秦岭追歼胡宗南,先不说能不能抓住,解放西北的任务必然耽搁,这等于是本末倒置。要知道,盘踞西北的马家军尚有10多万人,就实力而言已经强过了胡宗南。能否歼灭马家军,此时就成为解放大西北的重要因素了。

因此,早在扶眉战役之前的一个月,毛主席就指示彭德怀:

彭德怀司令员忠实的执行了这一命令。7月13日,彭德怀命令尚在追歼胡宗南败兵的各路大军立即停止南进,休整待机,准备攻击此时停留于平凉地区的马家军主力。18日,第一野战军司令部正式下达歼击马家军的作战命令。为了确保西进大军的侧翼及后勤通道的安全,同时也为了开展新解放区的工作,彭德怀特意留下第7军、第60军、第62军等三个军在西安至秦岭一线,由第18兵团部统一指挥,钳制胡宗南集团。

在扶眉战役中遭受重创的胡宗南的确胆战心惊了一阵子,他以汉中为中心,以海拔2000多米、东西长1500公里、南北宽100公里的秦岭为主要屏障,把15万人的部队布防于东起陕西安康、西至甘肃天水一线的川陕甘三省边界。同时破坏了两省之间大部分交通线路,代之以大量的防御工事。

但是令胡宗南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从扶眉战役结束后一段日子,秦岭沿线除了有些零星的冷枪冷炮声之外,根本没有多大的战事。这不禁让胡宗南和他的部下们又神气起来,认为我军停止南进是惧怕易守难攻的秦岭天险。

在这段“平静”的日子里,胡宗南逢人就吹嘘他那自认为“不可攻破的秦岭防线”如何坚不可摧。他的副参谋长沈策更是大言不惭的给下面军长、师长们说:“我军主动由关陇地区撤守秦岭山岳地带,是西北战场在战略上的重大决策。秦岭山峦重叠,坡陡无路,到处可以据险扼守,居高临下,俯视秦岭以北广阔平原,使敌人一举一动都暴露在我守军面前,寸步难行。我军进可攻、退可守,利用这一天险,整训部队,养精蓄锐。如敌军胆敢继续西进,深入腹地,我们伺机而出,腰击敌军,一举可以收复关中地区。”

但是,毛主席的伟大战略岂是胡宗南、沈策这帮屡战屡败之将所能感悟到的?就连他们马首是瞻的蒋介石也始终无法洞悉,反倒是自鸣得意。就在彭德怀率第一野战军主力30万人马于当年8月挺进甘、青、宁,准备举行兰州战役时,蒋介石应马步芳的请求,命令胡宗南派兵北出秦岭、进攻宝鸡,企图攻击第一野战军后方。

蒋介石这一纸命令彻底打破了胡宗南在秦岭的“平静”,也让胡宗南最后“风光”了一把。

1949年8月25日拂晓,胡宗南的进犯行动和我军总攻兰州的行动几乎是同时开始。我军解放兰州和胡宗南部“收复”宝鸡也是在同一天——26日。蒋介石获悉胡宗南的“捷报”当然是兴奋不已,不过他俩谁也没想到,就在他们“庆贺胜利”之际,我军第18兵团在兵团司令员周士第指挥下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法,以小股部队在宝鸡一带与国民党军周旋,主力部队犹如一把钢刀,砍向了“不可攻破的秦岭防线”。这时秦岭防线上的守军大多是乌合之众,如何挡得住突如其来的解放军?18兵团第60、61军发扬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从8月25日至9月6日,经过12天的作战,将胡宗南部第36军、38军和骑兵第2旅等5个师的重点防御体系彻底摧毁,将“不可攻破的秦岭防线”砸开一个无法弥补的大洞,打开了我军由北面入川的道路。

因为执行毛主席的全局战略,18兵团依然没有乘胜追击,直到3个月后从东面进军大西南的第二野战军主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解放重庆、胡宗南奉蒋介石之命南撤成都后,第18兵团的10万大军才在贺龙司令员指挥下兵分三路南下,一口气将胡宗南追到川藏边界的西昌,歼敌10多万人,将胡宗南孤身一人赶出了大陆。

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

快!!!!!!!!!!!!!!!!!!!!!!!!!!!!!!!!!!!!!!!!!!!!!!!!!!!!!!!!!!!!!!!!!!!!!!!!!!!!!!!!!!!!!!!!!!!!!!!!!!!!!!!!!!!!!!!!!!!!!!!!!!!!!!!!!!!!!!!!!!!!!!!!!!!!!!!!!!!!!!!!!!!!!!!!!!!!!!!!!!!!!!!!!!!!!!!!!!!!!!
征一开始就遇到了最残酷的一仗自1930年冬到1933年夏,蒋介石在江西连续发动四次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均告失败。他接受了过去的教训,改弦更张,放弃了长驱直入的作战方式,调整部署,采取"稳扎狠打,步步为营,修碉筑路,逐步推进"的办法,企图构成包围圈,断绝苏区物资来源,迫使红军进行阵地战来比力量拼消耗。对红军来说,屡战屡败的蒋介石这点伎俩其实算不了什么。只可惜此时红军已失去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正确领导,被王明等"左"倾机会主义者所把持,红军最终被逼上了远征的道路。1933年9月下旬,蒋介石调集了100万军队和200余架飞机,对红军各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他任命顾祝同为北路军总司令,以陈诚为北路军前敌总指挥,率领第三、第六两路军由北向南进攻苏区;同时以重金收买陈济棠为南路军总司令,出兵两个军封锁江西、广东边境。以所谓政治围攻、文化围攻、经济围攻、交通围攻,配合近百万兵力的军事围攻。红军由于受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影响,放弃了最拿手的机动灵活的战术,与敌人打阵地战,只能局促回旋于堡垒之间,造成被动之势。而国民党军队依靠兵力优势,五里一推,十里一进,给苏区增加了不少的困难。陈诚、薛岳部逐渐占领了广昌、兴国等地,迫使红军退至白水、头陂构筑工事。蒋介石看到红军采取打正规战和他拼火力,越发起劲了。他又调来重炮兵到江西配合他的10个纵队近30个师兵力加紧进攻,9月底,又攻占了宁都等地,红军遭受了重大损失。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主力第1、3、5、8、9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86000余人分别从福建长汀、宁化和江西瑞金、于都等地被迫开始突围长征。其中1军团19880人,3军团17805人,5军团12168人,8军团10922人,9军团11538人。此外,还有两个独立纵队:军委纵队4695人,中央纵队9853人。经过20多天的作战,红军先后突破了敌人的三道封锁线。这时蒋介石已判明红军西进的企图,于11月20日任命湖南军阀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指挥25个师的兵力,分五路追剿红军,同时令贵州“剿共”总指挥王家烈派出主力部队到湘黔边界堵截,企图将红军“歼灭于湘江、漓水以东地区”,并手谕前线各部队:“力求全歼,毋容匪寇再度生根”。红军长征一开始就遇到了长征中最残酷的一仗:湘江战役。
敌人利用宽阔的湘江构成了第四道封锁线,红军前有湘江拦阻,左有广西军,右有河南军,后有中央军和广东军阀穷追不舍,处境万分险恶。25日,中央军委发布抢渡湘江的作战命令,令中央红军分四路纵队,迅速抢渡湘江,通过敌第四道封锁线。26日,红1、3军团主力迅速前进,先头部队红2、4师各一部于27日在广西的兴安、全州间抢渡湘江,至当日晚,红军已控制了界首至屏山渡之间60华里长的湘江两岸。此时,军委纵队距最近的湘江渡河点只有80多公里,如果轻装急行军,一天即可赶到。可是,由于山路狭窄,加之后续部队携带着从苏区运出的大量物资,行动迟缓,每天只能走二三十公里,宝贵的机会白白地丧失了。11月29日,敌人向正在渡江的红军发起了进攻。两岸的红军战士,为掩护党中央安全过江,与优势的敌军展开了殊死决战。红军的阻击阵地上,炮弹和重磅炸弹的爆炸声不绝于耳,许多来不及构筑工事的战士们被震昏了,耳鼻出血。装备单一的红军要用血肉之躯抵挡敌人飞机和重炮的狂轰滥炸,战斗的残酷可想而知。但"保卫中央纵队安全渡江"的口号仍响彻在阵地上空。12月1日,战斗达到了白热化程度,敌人对我发动了全线进攻,企图夺回渡口,歼我于半渡中。这是生死存亡的一战,是意志的较量。狭路相逢勇者胜。红军将士硬是用刺刀、手榴弹打垮了敌军整连、整营的一次次进攻,湘江两岸洒下了无数红军将士的鲜血,渡口始终牢牢地掌握在红军手中。至当日17时,我中央机关和红军大部队终于拼死渡过了湘江。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5昼夜,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4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红军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红军会成为“石达开第二”吗?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地位。这时蒋介石又集中约40万兵力向遵义地区进逼,而这时中央红军只有3.7万人,面十分严峻。为摆脱敌军,红军决定迅速北渡长江,向川西或川西北挺进。1月19日,中央红军由遵义开始北上,分三路纵队向赤水方向急进。由于敌先我占领赤水城,我攻城未果,军委决定首先集中主力围歼尾追的川军4个团。由于敌情变化,我未能全歼敌人。为避免被动,军委决定撤出战斗,西渡赤水,向古蔺南部地区前进,寻机北渡长江。1月29日凌晨,中央红军主力分3路纵队西渡赤水河(一渡赤水)。但此时敌人已在长江北岸部署了36个团的兵力,全力堵我北进,各路敌军形成一个大包围圈向我逼近。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决定暂缓执行北渡长江的计划,改向扎西集中。2月10日,正当国民党主力大部被吸引到川滇边境,黔北地区敌人兵力空虚之机,军委决定避实就虚,调动敌人,转兵东进,再入黔北,寻机再打击尾追的薛岳集团。2月18日至21日,中央红军由太平渡、二郎滩等地东渡赤水河(二渡赤水),向敌兵力比较空虚的桐梓地区挺进。24日我占领桐梓县城,准备夺取娄山关。娄山关是贵州北部大娄山中最重要的山口,是当时四川通往遵义的唯一通道,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贵州军阀王家烈在此部署了4个团的兵力,25日早晨,红3军对娄山关发起猛攻,经激战,于当晚攻占了娄山关。敌为夺回阵地,调集了约6个团兵力疯狂反扑,但都被我英勇的红军将士击退。在红1、3军团的打击下,敌仓惶南逃。为了不给敌以喘息之机,红1、3军团不顾疲劳,继续向遵义方向展开了追歼战,重占遵义城,黔军弃城南逃。此时,向遵义增援的敌吴奇伟的两个师孤军冒进,我果断抓住了战机,红1军团以勇猛的行动直插吴奇伟的指挥部,敌一部惊慌逃过乌江,并砍断浮桥,敌尚未渡过的1000余人和大批军用物资被我俘获。红2军团也于黄昏歼灭敌59师大部,遵义之战胜利结束。
3月初,敌又重新纠集兵力,向遵义进攻。我军于3月10日放弃遵义。为调动敌人,寻找战机,16日,红军在茅台及其附近地区西渡赤水河(即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向古蔺方向前进,敌为防止我北渡长江,急忙调整部署,前堵后追。就在敌再次扑向川南将要对我形成包围之际,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又突然掉头向东,于3月21日在二郎滩、太平渡一线四渡赤水,向南迅速渡过乌江,直逼贵阳。就在蒋介石手忙脚乱调兵保卫贵阳之际,红军已乘虚进军云南,随后巧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四渡赤水战役中,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正确指挥下,将运动战的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在5天之内取桐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共歼敌20个团,毙伤俘敌5000余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取得了红军长征以来的最大一次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红军的士气。毛泽东经过娄山关,被山势的雄浑和红军将士的英勇所感动,赋词述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中央红军北渡金沙江后,在会理地区进行了休整,并召开了会理会议,决定继续北上,同红四方面军会合。随后,红军绕过西昌,向大渡河兼程急进。与此同时,蒋介石为防止我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一面电令川军阻止我红四方面军南下,一面令薛岳部迅速渡金沙江北上,同时令杨森部加强大渡河以北的防御力量,妄图利用大渡河的险峻,使中央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
1935年5月24日,中央红军通过大凉山后冒着大雨兼程北进。担任先遣队的红1师1团急行军80余里,首先赶到大渡河南岸的安顺场,以迅猛的动作消灭敌守军两个连,夺取了一条宝贵的渡船,控制了渡口。大渡河是岷江最大的支流,两岸峭壁林立,水流湍急。当年,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就率数万大军进抵大渡河南岸,在安顺场渡口陷清军重围,最后全军覆没。如今,中国工农红军又来到这里,能否渡过大渡河,关系到数万红军将士的生命。安顺场渡口宽百米,恶浪翻腾,河对岸有川军第5旅的一个营防守,并已构筑了工事,而红军只有一条小船,一次投入的兵力太有限了,但军情紧急,别无选择。红1团精心挑选了17名勇士,组成了渡河突击队,为加强火力将机枪连和军团炮兵营集中到渡口,并抽调红军著名的神炮手赵章成和"红军团"的三个特等射手,用两门迫击炮和数挺重机枪进行支援。红军先遣队司令员、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和先遣队红1军团政委聂荣臻也亲临一线指挥。5月25日晨,素有开路先锋之称的红1团在团长杨得志的指挥下,开始强渡大渡河。在红军炮火支援下,一叶小舟载着第一批9名战士冒着枪林弹雨,在惊涛骇浪中向对岸冲去,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只有超凡的红军战士才有如此的勇气。小船终于靠上了河对岸,勇士们攀上了陡峭的河对岸,在我炮火的支援下冲进敌工事,与迅速到达的第二船勇士一起,一阵猛烈冲杀打退了敌人,控制了渡口。敌人视为插翅难飞的天险大渡河终于被红军打开了一个缺口。但由于安顺场水流太急,无法架桥。25日一整天,仅红1团还未全部渡过河,而敌薛岳部正向大渡河昼夜急进。26日,军委决定改向西北,争取并控制泸定桥渡河点,以取得战略胜利。27日,红4团在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率领下,以强行军的速度,向泸定桥方向飞奔。山路泥泞,天降大雨,又不断遭到敌人袭击,红4团以顽强的意志,强行军160公里,于29日晨抢在敌援兵到达之前赶到了泸定桥。泸定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是一座著名的铁索桥,桥长100多米,宽2.8米,由13根碗口粗的铁索组成,桥身有铁链9根,上铺木板以作桥面,其余4根在两侧作为扶手。但此刻,面对红4团将士的只剩下9根光溜溜的铁索,桥面的木板已被敌人拆去,桥下是汹涌泡哮的河水,对岸就是泸定城,敌川军第4旅第38团一部早已筑好了工事,黑洞洞的枪口指向泸定桥。但是红军总能创造惊人的奇迹。下午4时许,在全团司号员激昂的军号声中,夺桥战斗打响了。各种轻重火器向对岸发出密集的弹雨,22名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组成的突击队攀上铁索,向对岸爬去,在敌人的枪弹中,有人中弹掉下桥去,但突击队员仍顽强地一步步接近对岸,后续部队则一边铺木板一面跟进。敌在桥头燃起大火,但也未能阻止我突击队员,他们穿过熊熊烈火,迅速消灭了守桥之敌,并支援后续部队攻占了泸定城。飞夺泸定桥的成功又一次使红军转危为安,摆脱了敌人的追击。至6月2日,中央红军主力全部由泸定桥渡过了大渡河。
爬雪山、过草地中央红军占领泸定城后继续北上,于1935年6月8日突破敌人芦山、宝兴防线,随后翻越了长征路上第一座大雪山——大金山。红军大多来自气候炎热、潮湿的南方亚热带地区,好多人以前从未见过大雪山,更不用说爬了。一开始见到雪山,的确非常壮观。白雪皑皑,一片红军爬雪山银色,雪连天,天连雪,全是雪的世界。可真正爬起来,却一点也不觉得美了。大金山被当地老百姓叫做神仙山。他们告诉红军,只有神仙才能登越大金山。如果你能在山上张开嘴,山神就会把你掐死。总之,大金山是一座不可思议的山。鸟儿都飞不过去,人最好是别靠近它,但无畏的红军却偏偏要与命运抗争。
到了大金山的跟前,从山下就可看到覆盖山顶的大雪,而且看上去这一大片一大片的积雪并不远。开始人们根本意识不到要爬这么高。数月行军,粮食不足,人也筋疲力尽。爬山起初似乎还很顺利,后来突然进入了冰雪世界。雪山刺得人们睁不开眼睛,又没有路,人们在冰上滑行,摔倒了,要站起来,浑身无力,有的就这样永远地躺倒在雪山的怀抱里了。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离开原有根据地开始长征。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离开原有根据地开始长征。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我也是抄别人的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离开原有根据地开始长征。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二万五千里长征,简称“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开始,1936年10月结束。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

胡宗南是“天子第一门生”,手握多少兵力?凭啥被称为西北王呢?

胡宗南号称天子第一门生,天子指的是蒋介石,之所以称为蒋介石第一门生,主要在于胡宗南是黄埔军校出身,而且他是黄埔第一期的学员,在黄埔系的军人当中,他是第一个成为集团军总司令的,在黄埔系的声望当中他排第一,是蒋介石最信任的得力干将。他之后成为第一战区的司令长官,负责整个西北的事务,号称西北王。那么胡宗南成为西北王之后,手里握有多少重兵呢?

胡宗南本身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父亲虽然读过书,不过已经到了清朝末年,读圣贤书也没有多大用了,不能参加科举也不能做官,于是便做起了药材生意。当时胡宗南也读了私塾,熟悉古代文化。上高中的时候开始接触西方文化,此时他被焕然一新的西方文化感染了,不过他也逃不了父母的安排,在父母安排之下,他20岁便结了婚,之后的日子便围绕着家庭团团转。由于他上过学,毕业之后找了一份老师的工作,这个工作一干就是八年。1923年年底,他听说黄埔军校正在招人,于是辞掉了老师的工作,来到黄埔军校准备投笔从戎,从此开启了开挂的人生。

胡宗南本身是不适合当兵的,因为他的身材短小,只有1米6左右,再加上他去参加黄埔军校时已经达到28岁,28岁的身体新陈代谢已经下降,根本无法适应当兵的训练。因此有人猜测胡宗南之所以去当兵完全是为了躲债,具体是因为什么已经不得而知,不过胡宗南的思想得到了当时黄埔军校的认可,被破格收入了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这份机会来之不易,胡宗南当然更加卖力训练,他在黄埔生当中脱颖而出,由于年龄比较大,思维比较成熟,同学们都很服他,叫他老大哥。他在一年之后就当上了排长,北伐时期他表现英勇,被提升为副营长,两年之后提升为团长,这样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

蒋介石之所以能够掌管国民党,主要在于他有黄埔系的军人作为支撑。他作为黄埔军校的校长,培养了一批黄埔军校的干事,手里面就有了重兵,黄埔系的军队也就成为了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胡宗南很明白蒋介石需要的什么,他需要的是信任。胡宗南在蒋介石下野之时,仍然对蒋介石十分忠诚,因此他被破格提升为第一师的副师长,暂行师长的职权,后来蒋介石重新掌管大权之后将他提为正师长。胡宗南也就在是投笔从戎的三年之后成为了师长,这种成长速度在黄埔军校当中堪称为第一人,因此他也成为蒋介石最得意的民生,被称为天子门生。

之后胡宗南的成长脚步越来越快,他从师长变为军长,又从军长成为军团长,再从军团长成为集团军的总司令,最后掌管了第一战区。那时候他声势滔天,手下可以调动的军队高达60万人,直接听命于他的也有30万人,可谓是权倾天下的一位重臣,他也成为国民党的三大派系之一。胡宗南之所以镇守西北,被称为西北王,目的是为了防止我们共产党在西北发展。

解放战争时期,胡宗南手握大军却节节败退,被我们打得溃不成军。之后躲入四川,又从四川躲进南昌,最终被我们消灭。胡宗南早年非常得意,晚年郁郁寡欢。在他兵败之际,只好跟随蒋介石跑到了台湾,原本是蒋介石最得意的门生,打没了60万军队之后,蒋介石已经不在乎他了。来到台湾之后,胡宗南也被蒋介石冷落,最终在1962年与世长辞,曾经天子的第一门生落得如此下场,让人唏嘘不已。

总兵力达到了五十万,直接听命于他的就有30万人。是唯一一个得到三颗将星的人,所以被称为西北王。
他至少有10万的兵力,因为他的这些士兵作战能力都非常的强,并且很善于作战,所以被称为西北王 。
手握大概有几十万的兵力,正是凭借着这些兵力以及装备能够在西北称王。

为什么马家军敢和一野决战兰州呢?

为什么马家军敢和一野决战兰州呢?

随着解放战争的持续,西北地区国共双方的实力出现了极大的差距。这时候的解放军有着30万大军,而作为第一野战军主要对手的马家军,兵力不过上万人。

然而在1949年7月,马家军将自己的主要兵力全部投入到了兰州地区,以5万人的兵力阻挡一野的30万大军。

那么为什么当时的马家军敢以数万兵力和一野决战兰州呢?

留给马家军的选择

首要原因自然是马家军不得不这场仗。

因为随着一野进入大西北地区,解放军的势力就如滚雪球一样一天天膨胀起来,马家军再不决战,以后就彻底没机会了。并且在此时的整个中国战场,解放军已经打到了长江南方,甚至就连福建这种属于国民党“核心控制区”的福建都已经解放。

在西北方向,就连胡宗南都退到了秦岭以南的位置,整个中国的版图正以非常快的速度脱离民国政府的统治。对于此时的马家军来说,自己的“大靠山”民国政府倒台只是时间问题,这时候留给马家军的选择无外乎三个。

其一就是投共。正所谓“打不过就加入”,很多国军部队的高级军官都将投降解放军当成了一种“对敌策略”。只要我的对手不是特别能打的解放军,那么就不存在自己的部队打不赢的问题。

因此大量国军部队在战场上纷纷倒戈,这种情况在解放战争后期尤为常见。

不过对于马家军高层来说,这条路走不通,因为以马步芳为首的西北军阀作恶多端,鱼肉百姓,当地民众已经对其恨之入骨。

所以就算以马步芳为首的西北军阀真的投诚,也免不了被公审枪毙。并且对当惯了“土皇帝”的马步芳来说,要他遵守中共的政策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其二就是跑路。在当时我国西北地区的民众从上到下基本都是回民,回民可没有“背井离乡”的概念,作为一个以宗教作为纽带的团体,回民的生活中心就是清真寺。

只要是有清真寺的地方他们都能待,尤其是那种古老并且有宗教典故的清真寺。

因此对于马家军的高层来说,西北决战前跑路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事实上他们就是这么做的,在西北决战后马步芳立马就离开了中国,带着全家200多号人以朝觐的名义前往的沙特麦加(沙特的麦加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第一大圣寺)。再然后马步芳曾短暂住过埃及,在埃及和中国建交后他又回到了沙特,并拿到了沙特国籍,于1975年死于沙特。

不过对于这些西北军阀来说,在还没有和解放军打过之前,他们可不会轻易放弃在西北建设了几十年甚至是数百年的地盘。所以马家军选择了第三条路,那就是顽抗到底,和一野在兰州决战。

对于这些马家军的高层来说,其实第二个选择和第三个选择差不多。因为他们又不上战场,当时的解放军又不可能使用斩首战术,因此在大局已定之前,他们有充足的时间跑路。

兰州的地形优势

而马家军敢于和解放军决战兰州的第二个原因,是他们认为“优势在我”。

兰州地形比较复杂,黄河横穿而过,除了中心的平地(盆地)外,南北都是丘陵地区。这种地形一看就知道易守难攻,所以作为防守方的马家军,可能认为自己有能力以数万兵力对抗解放军。

当时马家军的部署是全部兵力约5万人,其中3万人(91军、120军、81军)部署于景泰、靖远地区防备一野的主力冲击。剩下2万人部署在兰州南部的临洮、洮沙等地拉起右翼战线。

不过此时的解放军和马家军其实都不怎么想把兰州地区作为决战战场,因为这里的地形太复杂了,稍有不慎其中一方就有可能全军覆没。

因此解放军虽然进行了几次全线进攻,但没有抱着一鼓作气的决心。

在第二次全线进攻之前,彭德怀给毛泽东发的电报中,也是做好了第二次全线进攻失败的准备,打算在这次失利后将部队暂时后撤,而毛泽东也在回信中同意了彭德怀的部署。

马步芳在解放军第一次全线进攻失利后,也有了撤的想法。他当时的打算是,看看胡宗南那边的反应,如果胡宗南愿意支援那这场仗还能打一打。如果胡宗南不支援,马步芳当时也已经做好了把部队撤回青海的打算。

不过后续的进展明显朝着对解放军有利的态势在发展,在解放军占领临夏后,马家军并未及时堵住黄河渡口,由此马家军最大的地理优势——黄河天险也就失去了。

马家军的退路

马家军敢兰州决战的最后一个原因,是其还有退路。

我们上边已经说过,马步芳的打算是如果胡宗南没有支援,那么马家军就撤到青海去。中国西北地区是陆地面积最大的一块地方,单就是一个新疆就占据了中国国土总面积的6分之1。再加上青海、甘肃等地,面积更大。

因此在有黄河天险的情况下,马家军有兰州决战打不过就跑的心态。

在中国西北这个广阔的地方,马家军很容易就能一路跑去阿富汗、巴基斯坦这些地方。不过他们的打算并未如愿,在我军控制黄河渡口后,马家军很快就全线溃败,最终一野以伤亡8700余人的代价击毙击伤俘虏敌军2.7万人,由此马家军元气大伤,整个大西北也大局已定。

文章标题: 1949年,胡宗南还有30万大军,为何最后没退到新疆或云南呢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8446.html
文章标签:新疆  云南  退到  胡宗南  万大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