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战国时的合纵连横是怎么回事

时间: 2023-08-28 01:00:2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9次

战国时的合纵连横是怎么回事

“合纵”,“连横”分别是什么意思?

初一历史

我来具体回答一下:

战国时期著名的策略理论当属“合纵”和“连横”了,众多谋士利用这两个策略运筹帷幄于千里,影响7个大国的进退攻伐,十分壮观凌厉,这两个改变中原乱世的策略到底哪个更胜一筹?


















我们先说说这两个理论是谁提出的。







合纵理论的目的就是联合韩、魏、楚、赵、燕、齐六国以赵国为首共同抵抗秦国的入侵,如果时机成熟,可以联合攻秦,瓜分他的领土。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是公孙衍和苏秦。公孙衍先提出理论,逐步实践,苏秦最后游说各国完成策略大局。


















连横策略的提出都出自秦国相国张仪之手,他的目的是让小国家向秦国投降、和善结盟,如果其他国家不服,以秦国为首的强力联盟就可以攻打他们。这个策略的主体就是秦国,张仪的这个策略完全为秦国长久考虑,也是为了对抗老同学苏秦的“合纵”策略提出的反制之道,张仪和苏秦两人以合纵连横策略逐步出道发迹,借此也完成了又贫穷普通到重权位尊的转变。







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那么这个合纵和连横有什么好处呢?







这两个策略能够在战国大放异彩,主要还是它符合当时的大局形势。七国有强有弱,有喜欢自保的,有喜欢征伐的,他们的目的都是获得更多的土地、利益,发展自己的实力。在相互征伐、夺取的同时,如果面临劣势,就要极力地保存自己的实力,韬光养晦,以待时机。







六国从亲以宾秦,则秦甲必不敢出于函谷以害山东矣。


















这两个策略乍一看稍微有点复杂,但是我们究其根本来看其实非常简单。7个国家,1个最强,4个中等,2个最弱。地理位置上,东西南北有5个,夹在中间的有2个。他们相互进攻,相互争取利益,最受损的就是夹在中间的韩国、魏国。最弱小的2个是韩国和燕国,他们又要受到其他国家的钳制和压迫。







所以,谋士们游说的合纵和连横策略对每个国家都有极大的诱惑性,不论哪个策略成功实施,他们都可以保存实力,获取利益,得到发展。但是世事无常,天下没有完美获的利益,相互永久和平的战国时不可能存在的。不论是合纵还是连横,各国想要的都是理想状态。







以为一从不事秦,非国之长利也。乃且愿变心易虑,割地谢前过以事秦。


















小国、中等国家如果合纵成功,他们再也不会受到秦国的骚扰,不用夜不能寐,害怕秦国时刻偷袭、进攻。可是秦国不打他们,其他国家就不会了吗?







秦国如果连横成功,坐拥咸阳大本营,其他国家就会犹如草芥随意收割。但是其他六国又不是傻子,他们不想当作别人打马前卒,不想白白为秦国牺牲。







没有最完美的策略,只有历史的进步







这样看来,不管是合纵还是连横,他们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和不稳定性。不论选择哪种,都注定会失败。但是这两个策略为什么可以流行于当时,被各国诸侯同意和支持呢?


















没有哪个人可以看到过后100年的事,甚至连10年都预测不出。各国诸侯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和迫在眉睫的问题,秦军压境,要么投降、要么请求外援。投降的时候赶紧示好,说我同意连横,请你收下我当你的小弟吧。等秦国回去,又蠢蠢欲动,联合其他国家图谋更多的利益,找回失去的土地,或是侵占别的国家。


















所以,没有完美的策略,当时诸侯国只能根据眼前的情况和利益进行选择。当然历史的车轮并没有因为苏秦和张仪停滞不前,几十年后,秦国吞并六国,统一了中原。







参考资料:《史记》、《战国策》、《韩非子》

  合纵连横 - 简介

  合纵连横(hezong lianheng)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他游说六国诸侯,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

  中国传统上有“三教九流”之说,九流之中有一派叫做“纵横家”。战国时期,所谓的“纵横家”,不外乎两个人,即苏秦、张仪。二人皆为“鬼谷子先生”的门生,施展“合纵”、“连横”之术,将战国晚期各诸侯及天下形势掌握于股掌之中。

  合纵连横 - 历史背景

  一、 系出名门 张仪,苏秦的同窗好友,据传说,是战国时期魏国贵族之后。与苏秦一同拜于鬼谷子先生门下。苏秦创合纵之法,游说六国合纵抗秦之后,张仪则施以连横之术,游说六国亲秦,拆散合纵。与张仪一同演绎战国末期,群雄“混乱”的场面。

  二、 出试锋芒 张仪出道较苏秦稍晚,也没有象苏秦那样先“碰钉子”,相对来说,仕途比较顺利。传说苏秦挂六国相印之后。张仪去见苏秦,要求与之共事。苏秦言到,你我才能相当,现在我以挂六国相印,你来投靠,必然不会受到重用,再说,我二人若是帮助六国灭秦,必将因为功劳太大而被别人嫉妒。现在你应当去投靠秦国,与我的“合纵”相对。当然传说并不可信,但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苏、张二人的影响有多大。 在苏秦挂六国相印之后,张仪西去投秦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颇有政绩。公元前328年,张仪正式出任秦相,并开始实行“连横”的战略。他与秦王商定,由自己先去魏国任相,设法使魏国首先背离合纵之约,与秦国结好。到魏国之后,他向魏王指出,就算是亲兄弟,也尚且会争夺财产,更何况六国各有“计谋”,同盟不可能长久。魏国处于各国包围之中,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只有依靠秦国,才能保证安全。但是魏王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于是张仪暗告秦王发兵攻魏。在他软硬兼施、打拉结合的策略下,魏王终于背弃合纵之约,转与秦国结盟。

  三、 以“横”破“纵” 张仪回到秦国之后,又主动向秦王要求出使楚国,以拆散齐、楚联盟。晋见楚王时,他说道,当今七雄之中,以秦、楚、齐最为强大,三者之中,又以秦国最强,齐、楚两国相当。如果楚国与秦国联盟,则楚国就比齐国强大;反之,如果齐国先与秦国联盟,则齐国就比楚国强大。所以,楚国最好的出路就是与秦联盟。他又许诺在楚国与齐国断交,同秦国结盟之后,秦国会把商、于之地六百余里归还楚国。楚王被眼前的利益所动,不顾众大臣的反对,受张仪相印,与齐国断交,并且派一名将军随张仪回秦国取回商、于之地。谁知张仪回秦之后,佯装摔伤脚,三个月不露面。楚王得知之后,竟以为是因为自己与齐国绝交不够,于是又派人到齐国大骂齐王,齐王大怒遂决定与秦结盟。这是,张仪告诉随行的楚国将领,自己答应楚王的,不是六百里商、于之地,而是自己的奉邑六里。楚王得知此事大怒,起兵十万攻秦,却被齐、秦联军击败,折兵八万!并被秦国夺走丹阳、汉中之地。

  楚王不甘失败,又调举国之兵攻秦,再次大败,只好再割两座城池与秦国讲和。秦王提出用商于之地换取楚国黔中之地,楚王竟然答复,只要得到张仪并亲自诛之,愿将黔中之地奉送。张仪不顾个人安危,只身付楚,买通宠臣靳尚和夫人郑袖,使楚王改变了对自己的态度。之后,他向楚王提出,他可以向秦王建议不要黔中之地,两国太子互为人质,永结亲盟。楚王对此十分高兴。于是,就这样,齐楚两国也背离了“合纵”与秦国结盟。 张仪回秦之后,马上又出使其余几国,使他们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他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秦惠文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张仪凭借着高超的智谋和说辩之术,瓦解了苏秦生前所创的六国合纵。在他死后,虽然六国背离连横恢复合纵的情况,但是以无法持久。可以说,张仪的连横之术成为了后来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基本战略。
根据战国时期的地图来看
合纵 就是将燕赵魏韩齐楚六国沿纵轴 联合起来对抗秦 因为是纵轴联合 就是合纵
连横 指以秦为主体 横向向东攻打 同时策反六国联盟

战国时代的纵横家们主张的“合纵”和“连横”分别指的是什么 ?

春秋战国时,合纵连横指的是什么?

合纵连横(hezong lianheng)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他游说六国诸侯,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

张仪曾经游说六国,让六国共同事奉秦国。 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战国中期,齐、秦两国最为强大,东西对峙,互相争取盟国,以图击败对方。其他五国也不甘示弱,与齐、秦两国时而对抗,时而联合。大国间冲突加剧,外交活动也更为频繁,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斗争。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连横的目的在于事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当时的最著名的纵横家除了苏秦、张仪之外,还有公孙衍。

最初,合纵与连横变化无常。公孙衍、张仪、苏秦等人游说于各个国家,合纵既可以对齐,又可以对秦;连横既可以联秦,也可以联齐,这就是所谓“朝秦暮楚”。后来,因为秦国的势力不断强大起来,成为东方六国的共同威胁,于是合纵成为六国合力抵抗强秦,连横则是六国分别与秦国联盟,以求苟安。秦国的连横活动,目的是为了破坏六国间的合纵,以便孤立各国,各个击破。

公孙衍曾于前318年联合魏、赵、韩、燕、楚五国攻秦。时人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下)后来苏秦和赵的奉阳君李兑也曾于前287年联合五国攻秦,使秦被迫废除帝号,产生了很大影响。然而,张仪在秦推行的连横策略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使秦惠王“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散六国之从(纵),使之西面事秦”(《史记·李斯列传》),真正达到了通过连横政策的推行而兼并土地的目的。合纵连横的斗争适应了战国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各国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其历史作用应当引起人们重视
合纵连横是战国时特有的外交形式。当时秦国逐渐一枝独大,其他六国就想方设法保全自己。
合纵就是多国联合对抗秦,连横就是依附秦占它国便宜。著名的合纵家是苏秦,《战国策》记载他曾佩戴六国相印。关于他的故事同样对后人影响很大。一开始苏秦并非合纵家而是主张连横,但是去秦国游说时遭到了失败。去时把盘缠用光了,然后不得不回家。家里人都看不起他,妻子不理,父母不问,嫂子不做饭。于是他发誓要出人头地,头悬梁,椎刺股,终于成功。回去之后,家人迎门十里相接。反差最强烈的是其嫂,几乎是匍匐如蛇状去接他。 张仪是著名的连横家。他曾寄居在魏相国门下做食客。相国丢了一块璧,而张仪当时很穷就怀疑是他偷了,把他暴打了一顿。张仪被放回去之后,妻子很心疼,劝他不要游说了。他就张嘴问妻子: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说在。他就说只要舌头在就不怕没有机会富贵。后来果然被秦王赏识,他也成功帮助秦王拆散了齐楚联盟。六国的灭亡,和他们的对外政策有关。最典型的是齐。认为自己不与秦相交,没有合纵抗秦。苏洵的《六国论》有关于他的批评。
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他游说六国诸侯,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

我国战国时期“合纵连横”是怎么一回事

合纵连横( hézòng lián héng)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
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他游说六国诸侯,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
一般人都认为,苏秦、张仪同为鬼谷子的学生,是合纵、连横的倡始者。但事实上,苏秦比张仪小,是张仪的政敌,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和《张仪列传》中这么说。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战国纵横家书》,记载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张仪却死于公元前310年,苏比张迟死26年。当张仪在秦国为相时,苏是个年轻的游说者,根本没有和张仪打过交道。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张仪的对手是公孙衍,公孙衍才是合纵说的倡始者。

连横和合纵是怎么回事

合纵:战国时以苏秦为代表的游说六国诸侯实行纵向联合与秦国对抗的政策。

连横:战国时张仪等游说六国诸侯实行与秦国横向联合对抗其他国家的政策。

合纵:联合弱国共同抵抗强国,连横:联合强国制衡第三国。合纵连横实际上是一种为了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而进行的一项军事、外交策略。

合纵因为战国七雄中后期较弱的的国家魏、赵、韩、燕、楚是纵向分布的,古时南北朝向为纵,东西朝向为横。联合南北各国是为“合纵”。

扩展资料:

1、合纵

提出合纵的苏秦是东周洛阳人。他曾拜齐国鬼谷子为师,学有所成后四处游说,苏秦先后去游说周显王、赵国,没得到任用,苏秦便离开赵国来到燕国,在燕国等了一年多,才受到燕文侯的召见。

苏秦向燕文侯献计,被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苏秦到赵国后,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

2、连横

张仪归秦后,担任了秦国的相。秦国想进攻楚国,因为齐楚同在合纵联盟不敢下手。于是张仪又入楚为相,他游说楚王,楚怀王听从了,便派勇士到齐国把齐王大骂一顿。

结果秦、齐两国联盟共同攻打楚国,夺取了丹阳、汉中的土地。楚国又派出更多的军队去袭击秦国,楚军大败,于是楚国又割让两座城池和秦国缔结和约,结束战争状态。

后来,张仪又分别向韩王、齐王、赵王、燕王揭示苏秦合纵联盟的弊端,使他们先后脱离了合纵联盟而分别与秦国建立了东西方向的横向联系。这种关系被称为“连横”。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张仪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苏秦

文章标题: 战国时的合纵连横是怎么回事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8259.html
文章标签:合纵连横  战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