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日本小野妹子出使隋朝的国书全文是什么

时间: 2023-08-19 12:00:1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4次

日本小野妹子出使隋朝的国书全文是什么

怎么写古代的国书

首先要了解古代国书里面的敬语。
古代国书应用范围广泛,除了派遣使节外也常常用于向对方陈述某项立场、交涉重大问题。
隋日国书
《隋书》载,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倭国(现日本)王多利思比孤遣小野妹子朝贡,其国书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云云,帝览之不悦,谓鸿胪寺曰:‘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日本方面在使用国书敬语上,企图抬高自己、贬低对方的意图是十分明显的。虽则如此,隋炀帝还是决定派遣鸿胪卿寺掌客裴世清随小野妹子回访日本,裴带去的国书敬语是“皇帝问倭皇”。隋朝彬彬有礼,让日方有所收敛,次年小野妹子再次使隋,国书改为“东天皇敬白西皇帝”。
还有汉匈国书
“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使系滹浅遗朕书(匈方派使者系滹浅送交给我的书信),云‘愿寝兵休士,除前事(指匈奴右贤王入侵河套地区,引起汉不满一事),复故约,以安民,世世平乐’,朕甚嘉之。此古贤王之志。汉与匈奴约为兄弟,所以遗单于甚厚。背约离兄弟之亲者,常在匈奴……单于若称书意,明告诸吏,使无负约,有信,敬如单于书。”
参考: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21-09/26/c_12605054.htm

日本在隋朝觐见皇帝时 是用了什么身份自称

  曰本第二次遣隋使到中国递交的国书中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第三次遣隋使国书称“东天皇敬白西皇帝”。

  日本推古帝八年(公元600年),摄政厩户太子首次向隋帝国派出使节,进行外交联系。据《隋书》倭国传载:

  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倭王姓阿每,字多利思比孤,号阿辈鸡弥,遣使诣闭。(注2)

  《隋书》没有记述倭王所遣使节的名字,遣使的目的以及所贡方物内容。但是,隋文帝对近百年未曾朝贡的倭国颇感兴趣,特命隋吏去倭使处了解倭国情况。当文帝听到“倭王以天为兄,以日为弟,天末明时听政,咖跌坐,日出便停止理务,云:倭(委)我弟”的汇报时,认为极无道理,竟然“训令改之”。(注3)倭国使节在隋了解到,文帝已革除北周武帝毁佛政策,正致力于提倡佛教,这与倭国的崇佛政策极其相近。因此当倭使回国向摄政厩户太子汇报后,厩户太子遂决定再次遣使入隋,以求佛经佛法的名义,发展两国间的友好关系。推古十五年(公元607年),以大礼小野妹子为正使;译员鞍作福利等组成第二次赴隋使节团,携带侯王国书,启程赴隋。
  这个使节团是经过摄政厩户太子和苏我马子精心挑选委任的。小野妹子是大和地方的贵族,与倭王有亲属关系。鞍作福利是归化汉人的后裔,其先祖鞍作坚贵在倭王武即雄略王时代,迁居于大和地方的上、下桃原一带。后来,鞍作氏与苏我氏发生关系,曾被苏我氏称作鞍作臣,表明其相互关系的深度。鞍作氏一族在日本飞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过积极作用。

  小野妹子一行于当年年底到达隋都,向隋炀帝呈交倭王国书以及各种贡物。小野妹子在对隋官吏的谈话中明白表示:“闻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门数千人(《北史》为数十人),来学佛法。”(注4)这里的数千人是数十人之误,以当时的交通工具说,每次往返不过一、二只船,不可能一次载乘几千人。这数十名沙门,是倭王政府首次向中国派出的第一批留学生。求佛法并送留学生赴隋学佛法,是小野妹子一行的公开目的。但是,其实际目的在于学习和吸收中国文化以及各种政治制度,同中国建立经济联系。在比《日本书纪》较晚的《经籍后传记》中,对小野妹子一行的目的,有如下叙述:

  以小治田(指推古帝)朝十二年,岁次甲子正月朔,始用历日。是时国家书籍未多,袭遣小野臣因高于隋国,买求书籍,兼聘天子。(注5)

  这是比较接近事实的叙述。好大喜功、暴厌任性的扬帝,对于偏居海岛的倭国国王恰在他需要通过外国朝贡以张大国威、显示自己业绩的时刻,向他呈递国书,深感满足。可是,当炀帝看到倭主的国书中写着:“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的词句时,(注6)喜悦的情绪消失了。炀帝认为,倭王不持臣礼而持以同等国君之礼,是对他的不敬。但是,他又不愿因此失去一次显示自己业绩的机会,所以,尽管他心里不快,却只对鸿胪卿说:“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勿复以闻”,就是说今后如再有这类国书不要给他看了,没有拒绝倭国国书或不准前来朝贡的意思。正因为这样,炀帝不仅令鸿胪卿热情接待倭国使者,而且立即决定派文林郎裴世清出使倭国,回访倭王。此后,倭国使节连赴隋都二次,都受到炀帝的款待,可见末因“日出”、“日没”的称谓,影响到两国的友好往来关系。

  小野妹子完成使命后,于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初回国,隋炀帝命文林郎裴世清同时赴倭回访。两个代表团于同年四月到达九州。当倭王政权得知隋使和小野妹子同时到达的消息时,真是喜出望外。厩户太子和苏我马子等侯王政权主要执政者认为,小野妹子一行如能完成赴隋使命就很好了,根本没有奢想隋炀帝派使节回访。因此,倭王政权立即派出负责航海及对外事务的大礼吉士雄成,专程去九州迎接。与此同时,倭王政权认为以前接待外国使节的馆舍过于简陋,与隆重迎接气氛不符,特令在难波(今大坂)城高丽馆舍之上修建新馆,以安置隋使裴世清一行十二人。裴世清等一行在筑紫(即北九州)等到六月,新馆方始建成。据《日本书纪》载,六月十五日倭王派中臣宫地连鸟麻吕、大河内直糠手、船史王平等人陪伴隋使,用彩船三十艘,迎裴世宿等至难波新馆。到达难波时,“王遣小德阿辈台,从数百人,设仪仗,鸣角鼓来迎。”在难波新馆休息后,启程赴倭都。行走十日,接近都城。

  八月三日侯王又遣大礼额田部连比罗夫(《隋书》记为可多毗),率五彩骑七十五匹(《隋书》记为二百匹)迎接,直送至都城的海石榴市衡。在这里,自王子以下各大臣、文武百官头戴金簪花,身穿绵紫绣织五色绫罗衣,列队相迎。(注7)倭王的欢迎仪式是相当隆重的。八月十二日,倭王会见隋使裴世清。会见时,裴世清所带的隋国礼品摆在侯王宫殿的阶下。当倭王见到裴世清时,高兴地说:“我闻海西有大隋礼义之国,故遗朝贡。我夷人僻在海隅,不闻礼义,是以稽留境内,不即相见。今故清道、饰馆以待大使,冀闻大国维新之化。”裴世清回答说:“皇帝德并二仪,泽流四海,以王慕化,故遣行人来此宣渝。”(注8)裴世清随即呈上隋炀帝的国图书。
  据《日本书纪》所载,隋炀帝国书如下:

  皇帝问候王。使人长吏大礼苏因高(小野妹子的音译)等至,具怀。肤钦承宝命,临御区宇,思弘德化,罩被合灵,爱育之情,无隔遐迩。知王介居海表,抚宁民庶,境内安乐,风俗融合。深气至诚,远倍朝贡,丹款之美,朕有嘉焉。稍喧比如常也。故遗鸿胪寺掌客裴世清等,指宣往意,并送物如别。(注9)

  这封诏书在中日关系史上,是继魏明帝给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诏书之后,由日本保存下来的中国方面的第二个诏书。无疑,它是一份珍贵的文献。但是,据日本史书称,厩户太子看到达份国书与炀帝看到倭王国书时一样,很不愉快。厩户太子“恶其酗天子之号为倭王,而不赏其使。”(注10)尽管倭国执政者对隋炀帝不以君主之礼平等相待表示不满,甚至不赏其使,但是,同隋国发展政治经济关系一事,对倭国说太重要了。所以,厩户太子与苏我马子决定,不因国书中的礼节问题有碍于两国的外交关系。当裴世清完成使命要求回国时,倭国执政者不仅设宴欢送,而且立即以小野妹子为正使、吉士雄成为副使、鞍作福利仍任译员,组成护送隋使回国使节团,送裴世清归国。与使节团同路赴隋的尚有八名留学生,其中四名留学生:倭汉直福因、高向汉人玄理、新汉人大国(以上三人为归化汉人)、奈罗译语惠明(即惠日,其祖原为高丽人,后归百济,仁德帝时代去倭国。去隋主要学习医术)。另外四名为学问僧:新汉人雯、南渊汉人请安、志贺汉人慧隐、新汉人广齐(以上四人全为归化汉人)。这些留学生在隋学习很长时间,归国后在国家的建设中起了很大作用。

  倭王于九月五日举行欢送裴世清宴会,十一日裴世清启程回国,小野妹子护送使节团同行,于年底至隋都。小野妹子向隋政权呈交倭王国书,鸿胪卿鉴于炀帝旨意,没敢送给隋炀帝阅读。厩户太子等执政者认为炀帝不满“日出”、“日没”的字样,经过一番考虑之后,遂改称东皇帝敬白西皇帝,其国书如下:

  东皇帝敬白西皇帝,使人鸿胪寺掌客裴世清等至,久忆方解。秋季薄冷,尊候如何?想清恙,此即如常。今遣大礼苏因高(小野妹子的音译)、大礼乎那利等往,谨白不具。(注11)

  国书不卑不亢,保持对等的礼节。由于隋炀帝不看,自然不会发怒,因而两国的关系继续发展下去。可见,隋炀帝的“勿复以闻”的指示,颇具匠心。小野妹子在隋都同隋国官员安置好留学生和留学僧之后,作长达半年的考察。据《日本书纪》,小野妹子于推古十七年(大业五年,公元609年)九月回国。

  隋炀帝大业十年(公元614年)六月,倭王政权第四次派使节赴隋。倭使是犬上御田锹、矢田部造等,同时学问僧慧光、灵云等人入隋学习。第二年七月,倭使回国。在隋朝不到三十年期间内,倭使四至隋都,考察了隋的政治。经济状况和佛学。特别是派出许多留学生和留学憎,入隋学习。这些留学生和僧,在隋学习时间很长,有的在唐建国之后,仍留唐学习,学习时间长达二、三十年。他们不仅专修佛学和儒学,而且对隋后来对唐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医药、艺术以及政府机构的设置、法制律令的颁布等各方面,广泛地进行学习。回国后都以其所学,作出相应的贡献。
  注1:阿部真琴《大学日本史》,上卷,日文本,第44页
隋朝时,日本使节来华成为遣隋使,觐见的时候可不恭敬,使节自称什么,还真查不到,不过日本统治者给隋朝皇帝的国书一点都没有小国的自觉,给隋炀帝的国书写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让隋炀帝很是不满,后来执政者认为炀帝不满“日出”、“日没”的字样,经过一番考虑之后,遂改称东皇帝敬白西皇帝,其国书如下:
  东皇帝敬白西皇帝,使人鸿胪寺掌客裴世清等至,久忆方解。秋季薄冷,尊候如何?想清恙,此即如常。今遣大礼苏因高(小野妹子的音译)、大礼乎那利等往,谨白不具。
国书不卑不亢,保持对等的礼节。由于隋炀帝不看,自然不会发怒,因而两国的关系继续发展下去。
“从隋朝到唐朝初期,日本对华遣使时多为政治目的,而且带着一种骄傲态度,甚至是傲慢 。日本第二次遣隋使到中国递交的国书中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第三次遣隋使国书称“东天皇敬白西皇帝”。
挨千刀万剐砍脑壳的称呼,东天皇敬白西皇帝。
“日出处天子使者

为什么裴世清回访

为什么裴世清回访
  中日两国隔海相望,一衣带水,友好情谊,源远流长。隋朝的统一,结束了南北朝长期纷争的局面,为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又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隋大业三年(607), 日本小野妹子访隋,次年三月到达长安。隋炀帝即派文林郎、鸿胪卿掌客裴世清率领代表团一行13人回访,小野妹子伴同回国。同年四月,裴世清到了筑紫。6月15日到达难波。8月3日,在日本皇室的隆重欢迎下进京(今奈良)。《隋书•东夷传》记下了当年的盛况:倭王遣小德河辈台,从数百人设仪仗,鸣鼓角来迎。后十日,又遣天礼哥多毗,从200余骑效劳。8月12日,裴世清晋见倭王,献上方物及国书。其时,圣德太子和诸王、诸大臣,都头戴金髻华,身着锦紫绣织及五色绫罗参加会见仪式,足见日方的重视程度。倭王谦虚地对裴世清说:“我听说大隋在我国之西,乃礼义文明之邦;我则区区岛国,偏居海隅,不识礼仪,孤陋寡闻,以至久不相见。今贵客远来,特意清扫道路,装饰馆会,以待大使,希望听到来自泱泱大国的文明教化。”裴世清则以大国口吻回答说:“皇帝德并二仪,泽流四海,以王慕化,故遣行人来此宣谕。”隋朝国书的内容,表达了隋朝对日本友好的诚意,赞扬了倭国政通人和的局面,肯定了倭国为发展中日友好做出的努力。
  裴世清在倭国京城逗留了一个月,圆满地完成了光荣的使命,即向倭王辞行。倭王为他设宴饯行。9月11日,裴世清等从难波出发,启程回国。倭王再次派遣小野妹子为大使,并带领留学生和学问僧各4人与隋使同往。小野妹子于次年9月才回到日本。

<大日本天皇>在日本是怎么来的?

天皇
大和国(倭)君主的正式称呼原本是“大王”(治天下大王)。故中国南朝的正史中称五位遣使朝贡的倭国君主为倭王,史称倭五王(赞、珍、济、兴、武)。隋炀帝时,大和的推古天皇派小野妹子出使隋朝,在国书中有“东天皇敬白西皇帝”之句,是首次在外交场合使用“天皇”一词。不过,隋书对此类国书的纪录为「日出处天子致日落处天子」。(实际上,隋书所记录的国书为小野妹子所带去的那份。『日本书纪』中所记下的国书则为第二份。在寒暄辞的大意重复。又,小野妹子虽弄丢了中国所回信的国书,却没有受罚。有学者认为依当时外交情况,两方大使皆有对国书与纪录进行窜改以达到两国之妥协点。否则日本用天皇一辞,中国不可能接受其国书。反之,如中国对日本采用对下关系的写法,日本也不会接受。按『日本书纪』,来日大使裴世清重拟的国书写作「皇帝问倭皇。」是即大使改窜国书以符合两国底限。『圣德太子传历』称「天子赐诸侯王书式也。然皇帝之字,天下一耳。而用倭皇字,彼有其礼。」可为佐证。)应当是其后的日本书纪依大宝令规定,将「大王」、「大君」、「皇尊」等名词一律更正为「天皇」所致。在天智天皇时代遗臣的墓志中,曾发现写有「天皇」字样的木简,不过也有後世立墓的可能。可以肯定的在日本国内广泛使用天皇一词的时间,是天武天皇时期。

412_日本天皇为什么能持续存在

历史上一个国家的大使递交的国书通常写的是什么内容?

两国之间常常需要相互往来,而大使所带国书上写的是千篇一律的刻板文字还是贴近实际的话语呢?

国书,是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派出大使时所呈上的书信。

国书上写的大多是表明来意,或者起到一些介绍信的作用。有的时候还是两个国家间互相来往的同时共同商议的文书。

同时国书也能用于一个国家派遣和召回自己国家的大使以及公使得时候,由这个国家的领导人签名以后递交给大使所在国家领导人的一种书面信件。

在我们的史料《隋书·东夷传·倭国》的记载中写到“大业三年,其王多利思比孤遣使朝贡……其国书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云云。”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记载过的国书,通过其内容就可以看出,国书上大多是用来沟通两国外交的,大部分都是表达善意的意思。

等到了《元史·世祖纪三》中又有记载:“命兵部侍郎黑的、礼部侍郎殷弘齎国书复使日本。”这说明历史上国书都是互相往来的,这也是去别的国家考察的一种手段。

而到了大清朝的时候清史稿中也有其国书的记载:“德国亲王亨利入觐,递国书,帝慰劳之。”

大清朝的时候德国亲王当作使臣来到我国,带来了德国的国书,为的也是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也是为了能够顺利的往返我国。

不过历史上的国书分为两种,一种是派遣国书,另一种是召回国书。

首先来说派遣国书,这个派遣国书则由他国的大使或者公使向该国的国家领导人递交的外交文书。

按照历史上的记载来说,一般进行外交的使臣在递交自己国家的文书以后,才能正式被该国家的领导人接见,从而发挥自己外交的作用 。

如果同时来了两个国家的使臣来递交文书,那么就会根据递交该国文书的时间顺序来排接见的次序。

而召回国书和派遣国书则不尽相同。召回国书按照惯例是在新任使臣或其他公使在递交派遣国书时一并呈上。很多具体的历史上的国书递交已经没有更多细节可以考察了。

历史上大多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会互换两国的礼节和国书。

历史上国书有正本、副本之分,正本是由接受国书的国家签署后留存,副本则是给使臣带回自己国家上交给自己国家领导人的。

国书是派遣国向别国派遣大使时,向别国元首递交的正式文件。现代的国书有点类似介绍信的作用,只有在外交使节递交国书之后,外交使节才能够履行职责。古代的国书古代国书除了在派遣使节的时候会使用国书外,也常常用于对方陈述某项立场、交涉重大问题。

一、现代国书

现代各国国书的格式各不相同,但是国书上面所陈述事项大致相同,国书上主要陈述外交使节代表国家或元首执行职责,希望贵国寄予配合和帮助等,同时也会说明外交使节的级别。

外交使节到达别国时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别国元首递交国书,在递交国书之前,外交使节不能进行任何与外交有关的演讲,会谈和谈判的活动,拜会别国的政府官员的行为也是被禁止的。

二、古代国书

古代国书和现代国书有所差别,古代国书除了在派遣使节的时候会使用国书外,也常常用于对方陈述某项立场、交涉重大问题。

在汉文帝时期,尽管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匈奴侵犯大汉边境的行为有所收敛,但是违背合约的情况也是有发生,因此汉文帝在给匈奴单于的国书中,希望匈奴告诫各级官吏严格遵守和约。

隋炀帝时期,当时的倭国(现日本)派遣小野妹子(这是个男人的名字)拜访隋朝,小野妹子致隋炀帝的国书中,以“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开头,在古代东亚的朝贡体系中,只有中国的皇帝才能称之为“天子”,因此小野妹子所致的国书令隋炀帝不悦,尽管如此,因为当时隋朝正在和高句丽打仗,为了避免增加树敌,第二年隋炀帝还是让当时的鸿胪卿寺掌客裴世清携带大隋国书回访日本。

古代国书对君主的称谓随着国与国之间实力的变化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以宋金之间的国书为例。

大宋和金朝实力对等期间,宋金之间的国书都是以“大宋皇帝致大金皇帝”或者“大金皇帝致大宋皇帝”为抬头。宋钦宗时期,金宋之间变成了伯侄关系,宋朝的国书中出现了“侄大宋皇帝桓谨致书于伯大金皇帝”。在钦宗向金国投降后,给金国的降表中则出现了“臣桓言”,以臣来自称了。

递交的国书肯定是千篇一律的赞美词。如果说明实情的话,在那种场合是不太适合的。所以肯定不会。
一大篇的礼仪赞美之言,最后在中间一点是事情的真谛,最后一系列的问好。
递交国书,通常写的都是一些国家大事,外交使命有影响于国家荣辱的一些。
文章标题: 日本小野妹子出使隋朝的国书全文是什么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7704.html
文章标签:国书  隋朝  出使  日本  妹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