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华夏人和汉语的起源有没有可能是一支游牧藏缅人/古羌东进征服了黄河流域的南支阿尔泰人

时间: 2023-08-19 09:00:0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5次

华夏人和汉语的起源有没有可能是一支游牧藏缅人/古羌东进征服了黄河流域的南支阿尔泰人

中国人从何而来? 解密人类迁移路线图

我们是由北京猿人进化而来的么?答案可能是NO。

我们是多民族融合而成的么?答案可能还是NO。

我们是谁,我们从何而来?

2003年4月14日,美国科学家在华盛顿庄严宣布:美、英、日、法、德和中国,6个国家联合,经过13年的努力,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基因序列图》。由IBM赞助,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举行的研究“人类迁徙遗传地理图谱计划”2005年4月开始在世界各地进行,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承担了远东地区及其东南亚地区的DNA的取样和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答案渐渐浮出水面,一张完整的人类迁移路线图开始显现。我们整理了一些大家比较关注的内容。

全世界人口基因来自36个女人,源于“线粒体夏娃”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我们60多亿人口可能源自一个母亲。英国牛津大学人类遗传学家经十几年的DNA研究发现,全世界的人口分别繁衍自36个不同的、被称做“宗族母亲”的原始女人,其中非洲有13个“宗族母亲”,印度、澳大利亚、中亚有7个。而所有这些“宗族母亲”又都是15万年前到20万年前非洲大陆上一个科学家命名为“线粒体夏娃”(Mitochondrial Eve)的女人的后代。尽管“夏娃”不是当时惟一活着的女性,然而她却是惟一一个将血脉延续繁衍到今天的原始女人。

据英国《每日快报》报道,该理论是由英国牛津大学人类遗传学教授布赖恩·西基斯(Bryan Sykes)提出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从年代久远的古代骨骼中提取出DNA方法的遗传学者,并建立了“牛津祖先”(Oxford Ancestors)项目。

西基斯教授研究发现,现代欧洲人其实大多数都是远亲:97%的现代欧洲人,其实都起源于10000年前到45000年前冰河时代的7个不同女人,这7个“宗族母亲”被他称做是“夏娃的7个女儿”,7名原始女人通过“线粒体DNA”和现代欧洲人联系到了一起。线粒体DNA是只通过母系一脉传递的遗传基因,男性也能从母亲那里继承线粒体DNA,但却无法将它遗传给自己的后代。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女性生下的全都是儿子,那么她的线粒体DNA遗传链将因此终止。所以,如果一个女人没生出女儿,那她就真的断子绝孙了。

西基斯称,“很显然,在漫长的冰河时代,欧洲并非只生存着这7个女人,同一时代生活着大量的原始女性。然而她们要么没有长到成年,要么没有生下孩子,要么生下的全是男孩,但这7个原始女人不仅活了足够长时间,并且每人至少生了两名女儿,从而开始了线粒体DNA遗传链,并且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据西基斯教授称,线粒体DNA一般很难发生改变,平均要过2万年线粒体DNA才会发生微小的变异。他对记者道:“研究发现,大多数现代欧洲人的线粒体DNA可分为7种类型,就仿佛血型一样。我们相信,每个线粒体DNA相同的人都是数万年前同一个女人的后代。”

西基斯承认,研究人员也偶尔发现有的人DNA不属于任何一个宗族母亲。他开玩笑地说,或许来自外星人吧。”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的“宗族母亲”是这36位中的哪一个,180英镑就可以搞定,上网联系“牛津祖先”(www.oxfordancestors.com)。已有二万人在“牛津祖先”的帮助下认祖归宗。

民族性只是社会概念,其实人类无种族之分

我们在广播电视里会听到民族问题,但是也许这个只是一个社会概念,并不是一个科学概念。

美国最早宣布破译人类基因密码的塞莱拉公司负责人万特博士说,基因图谱并未显示‘种族’之间有何差异。我们都是10万年前从非洲的少数原始部落迁移和进化而来。人类只有一个种族。

大多数科学家开始相信,区别人类种族的那些标准实际上与生物学概念几乎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他们说,区别不同种族最常用的特征,如皮肤和眼睛的颜色、鼻子的宽度等,是由相对而言极少数的基因控制。10万年时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片刻,在这短暂的人类进化史上,这些基因的变化是为了适应环境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例如,赤道地区的人皮肤黝黑,是为了减少紫外线辐射的伤害;而北方地区的人皮肤白皙,是为了在较弱阳光下人体能产生较多的维他命D。

纽约曼哈顿北区总医院院长佛理曼说:“如果你一定要问人的外表不同反映出多少基因组的差异,我的回答是:不到0.01%,这只占基因总图谱极小极小的一部分。”亚特兰大艾摩利大学医学院分子遗传学教授华莱士说:“不幸的是,人类特别关注外表细节的差异,夸大所谓‘种族’差别的意义,似乎我们整个社会的结构都建筑在视觉的基础上。”

科学家们认为,与极少量基因决定人的肤色和外表相反,人的智力、艺术天赋和社交能力等却由人类8万个基因中数千甚至数万个基因所决定,而且是以复杂而相互关联的方式起作用。科学家们还发现,生活在同一地区的人,某方面基因的差别之大可达90%,而因生活地区不同而产生的基因差别只占10%。有些基因,例如控制免疫系统的基因,在人与人之间差别极大,可是这种差别与种族没有任何关系。

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印度裔生物学博士安南德建议,在研究人种时,与其去考虑种族不同,不如从临床的角度去寻找某一种群体易染上何种疾病,例如印度人形成血栓的几率较高,这也许是因为印度的文化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增加了引起心脏疾病的危险。所以,在考虑人种时,应从生物学的角度,全面考虑他们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而不是强调他属于哪个种族。

但也有少数生物学家对此持有异议。犹他大学人口遗传学家罗格斯就认为,种族划分是有意义的。他说:“我们也许相信种族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表面上,但差异确实存在。种族分类对于研究人类的起源和迁移过程有很大帮助。”

我们的祖先如何来到中国

科学家意想不到的是汉人和藏人本出同源,分子人类学家根据研究DNA得到了这一结论。而且,汉人与藏人的关系比苗人、越人的关系都要更接近。汉人和藏人的分开不过是5000年前的事情。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宿兵于1996年在DNA中找到了汉藏同源的证据。他发现汉人和藏人在M122以及在其分支M134上都有相同的突变。而且宿兵通过对Y染色体主成分进行分析,发现藏族的突变频率与汉人最接近,这意味着在藏缅语系的诸多民族中,藏族和汉族最接近。他们分化的年代约在5000年前。

M122突变大约发生在三四万年前,那时中国陆地上的许多山脉被积雪常年覆盖。棕色人种早于黄色人种在黄河、长江流域活动,在东南亚的缅甸一带,黄种人的部落已经取得一定势力,棕色人不断沿海岸线退缩,或者躲进山区。“当中国陆地上的冰川不断消融时,一支带着M122突变的南亚语人群开始进入了中国。”李辉说,目前发现关于南亚语先民进入中国后的分化路线有3条,共有两个入口,一个是在云南,一个是珠江流域。

其中一支沿着云贵高原西侧向北跋涉,他们最终在距今1万年前的时候到达了河套地区,黄河中上游的盆地。“这里应该是中华文明的真正起源地。”汉藏语系的祖先也被后人称之为先羌,他们也就是汉族与藏族人的祖先。

这一支南亚人在出发时头颅还很圆,带有大鼻子、厚嘴唇等特征。但在他们行进过程中,人体形态发生变化。而到了高原之后,不再受疟疾影响,加上缺氧,存活下来的人基因变化了,脸都变得很长,线条、棱角变得刚硬,如同刀削。留在河谷地区的羌人应该是迁移过程中留下的。他们保留了游牧的习性。

经过这1万多年的迁徙,这样一直到5000~6000年前,人体内部的DNA又开始不安分了,那时,由于粟谷农业的出现,新石器文化开始在这个地区发展。人口的增长使群体必须扩增新的居住地。汉藏语系的两个语族开始分野。

其中一个亚群在M134的基础上又发生了M117的突变(汉族特有的两个基因突变)。他们带着这个突变向东行走,一直到渭河流域才停留下来。他们掌握了农业文明,开始以农耕为生。这个群体就是华族,也就是后来所称的汉人的前身。李辉在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分子人类学,他热衷收集中国及东南亚地区各个民族分支的DNA样本,足迹遍及中国南部的城镇与村落。“M117是汉人身上很古老的一个遗传突变。”李辉解释。

另一个亚群被称为藏缅语族群体。他们或是战败、或是寻找食物离开黄河流域,向西向南迁移,最后在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居住下来。(藏族)在迁徙的过程中,这个群体就像细胞在不断裂变,分化出了藏、彝、景颇。至今,这些民族的送魂歌中都要把亡灵送回北方。“藏族在形成中吸取了中亚的许多因素。”

羌族建筑

华夏族扩张很厉害,他们向四面掠夺土地和粮食,羌族这时候不再被他们认做是同类,称其为“西戎”,当然也包括东部的广泛地区,但这一地区已经被“三苗”占领,这是和汉藏同一祖先而更早迁移到此的族类,部族的争斗产生了民族英雄,“黄帝”就是这样的人物。而后,华族和东夷、南蛮在夏商阶段一直在争斗中。“楚人是荆蛮的后代,从荆蛮里面分化出三苗,所以,现在分子遗传学可以看出,很多湖北人DNA和苗人的关系接近,胜过与汉人的关系。”李辉说。

第二条路线是珠江流域。百越先于汉藏进入两广地区,穿越南岭的变为北越,也就是后来越国的祖先,南方的越人自秦汉以来一直往广西山区迁移,南宋时候又发生迁移,后来形成侗族。所以,现在浙江一带越人的语言和侗族语言有相同之处。而吴国人则有不同的起源,吴越两国根本不同源,统一使用华语后才接近。历史学的猜测再次失败。

吴国人从何而来呢,当初南亚先民从云贵高原西侧进入中国后,一支人群与汉藏民族分开而行,他们沿着长江往下走,这个人群在洞庭一带形成了苗瑶语系。“吴人就是苗瑶人东进和南下的汉人同化后形成的,所以他们遗传结构的变化多而复杂。”

云贵高原

在渭河流域华夏族逐渐磨砺出一支骁勇善战的“”秦人“”,他们盘踞在关中,积聚着统一中国的实力,秦汉时期,四分五裂的中国被统一,从语言、文字到货币、计量单位等文化层面上,汉族的整体意识真正形成。加上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统治,之后汉族就没有再出现分化。而且,各地的汉族基本没有带上外来的成分。他们通过先进生产力而不断地扩张,占据了大部分土地。“历史学家说的汉人扩张中不断融合当地人是不对的,当地人基本被驱逐了,福建人是最好的证明。根据分子人类学分析,他们基本上是北方汉人的后代,语言上保留古代汉语尤其多。”李辉说。

金力教授的实验室助理钱吉坦言,其实中国在利用DNA分析自己祖先的迁徙路线上已经相对比较成熟了,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华夏56个民族和东亚东南亚各民族都是由南亚语系的先民分化出来的,因为他们身上都带有M122的突变。

人类基因图谱——世界人口基因组分布

1987年,美国夏威夷大学的瑞贝卡·坎恩破译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妇女的线粒体DNA,发现现代女性的线粒体DNA都来自一位妇女,她大约生活在15万年 - 20万年前的非洲。

随后,分子人类学家再次成功破译了男性遗传密码的Y染色体。通过研究,他们得出结论,现代男性都有一个共同的父亲,他生活的年代也应该在大约15万年前的东部非洲。

“DNA中的遗传密码让亚当、夏娃离开了神话世界,变成了有血有肉的非洲人。他们成了包括中国人在内的所有人的祖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李辉说。

大约15万年前,在东非分化出了很多人种与部落,其中就已经包含了现在的黑、棕、黄、白四个人种的祖先。Y染色体上的M168是目前发现的一个很古老的突变位点,这是人类在要离开非洲时产生的突变,大约发生在10万年之前。那些棕色人、黄种人就是带着这个古老的突变开始向世界扩散。除了非洲以外的现代人都具有这个位点的突变。

10万年前,地球处于冰川期,大部分陆地被冰川覆盖。整个海平面比现在低120米左右,许多海床裸露在地面。在东非,各个部落拥挤在这块炙热的土地上,抢夺着有限的食物。或许是频繁发生类似于现在的卢旺达种族清洗事件,一部分人开始走出非洲。

“又过了几千几万年,现代人在Y染色体基因突变M168基础上又出现了2个突变类型,M130和M89.前者发生在8万年前,后者发生在4万5千年前,人类已通过北非进入了欧亚大陆。”李辉说,最早出来的是棕色人。他们主要是在海边捕鱼为生,并捡食滩涂上的高蛋白食物。他们拿着旧石器和尖木叉,在印度洋岸边走着。公元5万年前,他们已占领了南亚和东南亚的陆地和岛屿。在之后的几万年里,散漫的捕捞捡食生活让他们沿着无边的海岸线,一路走到东亚,之后可能穿过白令海峡到达北美和南美洲。

黄种人走出非洲的时间要比棕色人晚了近5万年。但他们的扩散速度很快。他们只用了棕色人1/5的时间就到达东南亚。柯越海取样的1万2千个中国人的样本中有11311个样本在M89的位点上发生突变。而这个突变标记在黄种人到达东南亚时就已形成,并且一直在这里做了很长久的活动,之后他们将要进入中国,分化出现在的汉族。

我们再来看4个基因

D-YAP矮黑人基因

C-M130棕种人基因

K-M9是黄种人基因

P-M45是白种人基因

D-YAP矮黑人基因、M130棕种人基因,汉族人无论是南方汉人还是北方汉人,Y染色体中都没有这两种基因。

而北方民族蒙古人、突厥人、满族人、朝鲜人和日本人都有D-YAP和M130。

突厥人

其中K-M9是黄种人基因,是中国人的主体类型。P-M45是白种人基因。

C—M130是棕种人基因,海洋居民,C—M130走的路线大概就是沿着海岸出发,从阿拉伯半岛—伊朗—印度—中南半岛,此后,这批C—M130的子孙分为两支系,NO.1支系向北进入西伯利亚,并最终进入了北美地区;NO.2支系向南进入澳大利亚,并扩散到整个太平洋诸岛。

今天C—M130的后代主要分布在印度南部、北亚东部、日本、北美西部、澳大利亚、太平洋诸岛。在东亚地区,外蒙地区比例非常高,达到58%,还有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布里亚特人、比例都在60%以上,这些人群的类型(包括北美地区)都是C3—M217;M130的其他类型还有,日本的阿伊努人90%以上是C1—M8,另外,现代日本人(6.5%)、朝鲜人、满州人、阿穆尔人中,也有一定数量的C1。C2—M38,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和太平洋诸岛屿,C4、C5主要分布在南印度地区,在当地民族中能达到20%。在汉族人中几乎没有C-M130基因的分布。

D—YAP又被称为小黑矮人基因,是一支非常古老的基因,它和C—M130几乎同时走出非洲。现在D—YAP类型主要分布在印度安答曼群岛的安达曼人(100%)、藏族(58%)、土家族、彝族、瑶族、日本(34.7%)、朝鲜、满州人、缅甸人、克钦人。在汉族人中,D—YAP在汉族人群中几乎没有发现。Y染色体变异数量多少并不能用人口数量来衡量,很多人口众多的大民族都是由一个小人群由于某种原因迅速壮大而来的,如历史上曾建立了强大帝国(典型的是汉人、阿拉伯人),近代的高技术革命和殖民(如英格兰人、西班牙人),这些人群的同源性强,Y染色体的变异类型并不特别丰富,相反,一些非常古老的小民族,其Y染色体变异类型却十分丰富。

根据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原来的汉族融合而成的理论是错误的,汉族的基因构成恰恰是一个非常单一纯粹的民族,K—M9基因是最重要的一个支系,亚欧大陆上,除了西亚地区和西伯利亚,世界岛上绝大部分民族都由K—M9的子孙构成,今天汉族人中,96%的人都是K—M9类型。(看来我们和日本人和朝鲜人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K—M9下面也有很多子类型,最重要的有两个,一个是ON—M214,另一个是P—M45。前者(ON—M214)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北亚东部、部分太平洋岛屿(以上都是O—M175子类型)和乌拉尔山两侧、北欧北部、东欧北部和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以上都是N—M231子类型)。中国人主体类型就是O—M175。族人中的4%的P-M45白种人基因,最有可能的来源的是古代中原的高加索人种。

北京猿人不是我们祖先

“我们的祖先究竟是谁?”

初中教科书的权威教育是,分布在中国的现代人是由生活在4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进化而来。这个说法的理论依据是人类的多地区起源说,认为在欧、亚、非的现代人都是由当地的猿人进化而来。

金力教授的实验室助理钱吉说,现代人是单一的物种,而各地的猿人差异却很大,属于不同的物种,并没有都进化成为现代人。只有东非的猿人走上了向现代人进化的道路。所以,北京古猿人不可能成为我们的祖先。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宿兵在查阅中国现有化石的年代以后,发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断层。这个断层从大约10万年前至4万年前,没有任何人类化石出土。经推测,生活于东亚的直立人和早期智人(HomoSapiens)在最近一次的冰川时期,由于恶劣的气候而绝灭。取而代之的是从非洲不远万里迁徙而来的现代人种。

但仍有科学家支持“多地区起源说”。中科院古脊椎古人类所的吴新智院士细心比较北京猿人、山顶洞人和现代人的骨骼特征,发现70%的中国人在头骨上有3个特征和北京猿人是一致的。所以他依旧觉得北京猿人可能是中国人的祖先。但他的学生刘武去非洲考察时,却发现有30%的东非人在这3个头骨特征上也和北京猿人相一致。

1998年,中国科学家意识到DNA遗传密码的重要性。在那些双螺旋的DNA链条上交织着红、黄、蓝、绿4种颜色的小球,A、T、C、G.它们掌管着整个人类的迁徙和发展史。

按科学上的解释,每一个小球就是一个核苷酸单位。所谓基因就是这些小球按照一定秩序连在一起,并具有相应的遗传信息。它有很强的功能性,控制着人类的肤色、形态和健康。比如人类的高血压就有几百个基因在控制。它们的序列不能随便更换。变换了,就要影响身体状况。

而还有些小球的序列不具有功能性,性质如同DNA分子里的填充物。它们的排列是自由的。它们过了几千几百年会自由地发生一次变化,例如原本A的地方出现C.这种变化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影响,不承担自然选择的压力。它们的改变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就是这些遗传突变记载了人类迁徙的历史信息。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褚嘉佑着重研究的是DNA排列中的一种被称为微卫星的特殊排列顺序,这是一种公认的遗传标记。DNA排列中有一种简短的重复,比如TGTGTGTG,其重复的字母和次数都可以遗传,当延续到后代身上时,原先那一个G的位置可能会变成A,或者原先重复9次而到了后代忽然变成重复10次。根据这个原理,褚嘉佑分析了28个东亚人群,推算出在中国的现代人起源时间不会早于5万年。

有人认为褚嘉佑的取样数量太小,没有说服力。2001年,金力的学生柯越海和他的研究小组对主要以华人为主的东亚人群进行了大规模的遗传分析。他进入的是Y染色体的世界。它们一代代地由父子相传,而且“性格”稳定,一般在几十代之后才会有一到两个基因位点发生变化。这些遗传突变位点的结构如同一棵树,也正是这棵基因树记录了人类在不同时间向地球不同地点散布的路径。

柯越海共分析12127个男性个体,发现那些Y染色体的YAP、M130和M89上都会有其中一个位点发生突变。它们是基因树中的三根树枝。它们汇拢到一根叫M168的树根上。这个M168就是非洲人体内的突变位点。也就是说中国人与生活在东非的非洲人有关。

柯越海说,中国人Y染色体的有效群体本来就不大,所存在的种类不多,这1万2千多个样本几乎囊括了绝大部分中国人染色体的类型。这可以充分证明,华人占大多数的东亚人群起源于非洲。

观看上面“中国的远古传送地图”。思考:中华民族为何又称“华夏”?中国人为何成为“炎黄子孙”?

中华民族为什么又称为华夏民族? “华 夏”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尚书·周书·武 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左 传》记载:“以服事诸夏。”“楚食华 夏。”“商不谋夏,夷不乱华。”由此 知,我国人民从古代起,就自称诸 夏、华夏,或单称夏或华,到春秋战 国以后,华夏就成了我们种族的名 称。而把之外的民族叫作夷、狄、 戎、蛮。 我们说,一个民族的形 成,在经过了漫长岁月的磨合、融汇 甚至牺牲,才能凝结成一个有共同语 言、共同情感、共同文化、共同经 济、共同疆域的整体。完全可以说民 族的形成是一部野蛮的争斗史,也是 一部文明团结史。 秦汉时期所说的 中国人,在古代实际上来源于华夏、 东夷、南蛮三大民族集团。而三大集 团中的华夏集团的代表,一个叫炎 帝,一个叫黄帝。炎帝神农氏没落时 期,黄帝轩辕氏“习用干戈,以征不 享”,经过阪泉之战和琢鹿之战后, 黄帝排除了异己,兼并、融合、统一 了中原区的诸多民族,形成了华夏族 主体。华夏、东夷、南蛮,三大集团 是构成华夏族的核心部分。华夏集团 发祥于今陕西省的黄土高原上,在有 史以前已经渐渐地顺着黄河两岸散布 于中国的北方及中部的一些地方。东 夷氏族的代表人物是太昊氏。传说中 的黄帝与诸侯中最粗暴的蚩尤战于涿 鹿,并且擒杀了蚩尤,这蚩尤就属于 东夷集团。 东夷集团所居住的地 域,北至山东北部,西至河南东部, 西南至河南的极南部,南至安徽的中 部,东至海。南蛮集团的代表人物是 伏羲与女娲。这一集团的地域以湖 北、湖南、江西等,华夏族的形成过程就是华夏、东夷、 南蛮三个部落集团长期斗争、相互融合的过程。 经过战争,使得胜利者越来越强大。《史记》说 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 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xun yu),合符釜山,而邑于琢鹿之阿。”就是说黄 帝臣服了炎帝以及其它一些部落,势力东达勃 海,西至甘肃,南到长江,北到幽陵,并在今河 北省涿鹿县建了“帝都”,形成了一个势力强大、 相对稳定的早期“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 的发展,黄帝及其后裔的华夏集团与其它部落不 断融合。有虞氏虞舜与陶唐氏帝尧的两个女儿的 通婚,意味着华夏集团与东夷集团的进一步融 合。舜帝征服三苗,就意味着一个亲善大于仇 视,友好大于争夺,联合大于离乱,世世代代通 婚,不断繁衍生息的民族大融合的共同体———华夏族基本形成了。 据前所说,华夏族早在尧舜 时期已经形成。但是史学界也有持不同意见者认 为华夏族是在夏朝时才形成的。持这种观点的学 者认为:一个民族的形成是以破坏氏族部落为目 的,淡化血缘概念为条件的。这个民族共同体的 形成与夏代国家的建立是一个同步的历史进程。 而原始社会末期,炎黄时代的社会结构是以家 族、氏族、胞族和部落构成的,不符合民族发展 形成的规律。 传统观点认为华夏族在夏朝才形成 的这个观念,是以国家的形成作为华夏族形成的 根据。但是,根据现代考古发现和研究,国家的 形成应该从夏代往前推千余年。那么,还以为华 夏族是在夏代才形成就显得观念落后了。长期以 来的落后观念来自于我们对自己国家夏以前的历 史非但半点不了解,而又不愿深入往前研究,只 认识商代的甲骨文,就以为中国以前只有传说, 没有历史。这种观念一直束缚着中国史学界的思 维。 也有学者认为华夏族起源于商、周和战国时 期。事实上,一个民族的形成的过程是漫长而艰 难的,往往要经过分裂、统一、再分裂、再统一 的反复磨合,因此很难准确地说明诞生在哪朝哪 代。譬如汉民族的形成就是在尧舜时期形成的华 夏族基础上,历经夏、商、周、春秋、战国、 秦、汉几代的民族统一,与周边的少数民族不断 融合,才得以发展,成为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和 广大人口的汉民族。 《尚书.武成》说:“华夏蛮 貊,罔不率俾。”“夏,大也。故大国曰夏。华夏 谓中国也。”三国魏曹植所著《曹子建集》 说:“威慴万乘,华夏称雄。”《说文》对“华 夏”这样解释:“华者,茶也,美也。”即是说“华 夏”意味着美好、繁荣的中原地区繁衍着强大的国 家和民族。《左传》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 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又云:“冕服彩章曰 华,大国曰夏。”这实际上已经不是华夏的本意, 而是引申之词。 华夏”是汉族的前身。华夏族认 为中原居四方之中,故把居住的地方称为中华。 华夏、中华,初指我国中原地区,后来包举我国 全部领土而言——凡所统辖,皆称华夏或中华, 亦称中国。而中华民族则是我国各民族的统称, 它既是血统概念,又是地理概念,还是文化概 念,构成一个血统、地缘、文化认同的民族整 体,是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域诸侯国诸族在历史长 河中整合而成 公元前1550年,居住在今商丘北 一带的商部落灭掉夏中央,成了中原的主人,领 土比夏朝多了徐州和山东西部。商部落有东夷血 统,但是语言上操一种汉语方言。东夷属于北亚 人种与北方远东人种的过渡人种,他们的语言属 于汉藏语系但是不属于汉语,他们的语言对今天 的胶辽官话有一定影响。经过500年统治,商部 落完全华夏化。 公元前1050年,周部落灭商, 建立了强大的周朝,周的领土比商朝多了关中和 燕国。周部落原是华夏族的一支,居住今河南省 太康县,后来迁到关中,经常与藏缅族群的羌族 和吐火罗打仗,不可避免地沾染了西戎的因子, 文化理念与中原华夏开始有所差别,但作为华夏 族在关中的移民,血缘上文化上他们仍然是以华 夏族为主体。燕国开始讲汉语。 秦国的建立者是 嬴部落,赢部落原居甘肃天水,以放牧为生,操 一种汉语方言嬴语,据说也有东夷血统。西周时 期游牧到渭河流域,开始经营农业,正统汉语取 代了嬴部落方言。在秦始皇统一全国前,不仅国 家林立,而且民族林立,可以说一个国家就是一 个民族:夏朝后裔建立的国家生活着夏族,商朝 后裔建立的国家生活着商族,周朝分封的国家主 体民族是周族但也生活着商族,一些古老部落建 立的国家也讲各自的语言。这些民族都讲

古羌人在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中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古羌人,是一个非常神奇的种群。

可能很多人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谈论的重点是十六国时期建立后秦的姚氏家族,但是,我与他们不同,我谈论的重点是汉朝时期的古羌人。建立后秦,确实是古羌人在中原取得的最大成功,但是,建立后秦的那批古羌人,与汉朝古羌人相比,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古羌人,在汉朝时期的实力最强大,影响力也最大,而十六国后秦时期的古羌人,已经只能算是古羌人的回光返照了。

在正式回答问题之前,首先要清楚,古代羌人与现代羌族是完全不同的。现代的羌族,只是古代羌人的后裔之中很微小、很偏远的一支,史书中随处可见的古代羌人的辉煌历史,与现代羌族基本没有关系。第二需要清楚的是,羌人的概念是一个不断缩小的概念,汉代羌人的范围大于唐代羌人的范围,唐代羌人的范围远大于当代羌族的范围。

炎黄夏商时期的事情就不要谈了,太久远了,虚无缥缈,难以考证。只需要知道的是,众多古羌人族群,是华夏族先民的主要来源之一,他们在先秦时期的不同阶段以各种形式加入(主动)或者融入(被动)华夏先民之中,并在秦汉时期与其他先民一起发展成为统一的华夏族,进而成为汉族。

一、秦汉时期的古羌人

到了战国及以后,在西北,围绕青藏高原,主要有三种少数民族,分别是羌、戎、胡:

(1)戎是华夏族重要的先民之一,主要在黄土高原及其周边,陕甘宁一带,犬戎、义渠、大荔等都是戎,在春秋战国时期,戎被秦、晋、燕、赵等国征服,加入了华夏族,到了秦汉时期已经没有戎单独存在了。很多正史都将戎视为古羌人的一支,但戎与秦汉时期的羌人无关。

(2)胡人最初主要是河西走廊上的月氏和乌孙,后来是匈奴。他们基本都是同种,黄白混血,分布在戎的西方,在两汉魏晋时期,由于匈奴的原因,大月氏和乌孙主体都西迁了,大月氏一直走到阿富汗,乌孙走到了伊犁河,部分月氏人留在河西走廊,与羌人融合,被叫做小月氏,分布在祁连山和湟水流域,后来分别被称作义从胡、卢水胡,在文化习俗方面逐渐被羌人同化,是汉晋在西北的重要仆从部队。而河西走廊被匈奴霸占,后来被汉武帝夺取,河西走廊各绿洲成为汉族的地盘,联通西域,隔绝羌胡。

(3)被河西走廊隔绝在祁连山以南的就是古羌人。这一时期的古羌人,人口众多,部落众多,各自为政,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带,青海、甘南、甘孜、阿坝等地,以青海河曲地带(这片地方叫赐支)、湟水流域等大草原上的羌人实力最为突出。羌人迁徙流播的范围很广,在西域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有婼羌人,在青藏高原深处有发羌、唐牦等。

秦汉时期的古羌人,部落众多,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民族,《后汉书》记载说,羌人部落有一百五十个之多。虽然群雄林立,但羌人也有一个类似于一千多年后蒙古人的黄金家族那样的家族,这就是羌人传说中的古代首领无弋爰剑的直系后人。无弋是古羌语,意为奴隶,爰剑是其名字,这厮本是春秋时期秦国的奴隶,后来逃到青海,因为多次大难不死的传奇经历,被古羌人视为英雄,奉为老大无。

弋爰剑的后人,就是古羌人的黄金家族。无弋爰剑有个后人叫研,研很猛,于是,无弋爰剑的直系后裔部落被称作研种。再后来,研有个后人叫烧当,烧当也很猛,研种又被叫做烧当种。十六国时期建立后秦的羌人老姚家,就是烧当羌的传人。可是,虽然出身高贵,但烧当羌在东汉以前的实力并不突出,甚至一度很弱,主要是别种的先零羌、卑湳羌等部落实力比较强大。烧当羌是从东汉时期开始复兴的。

在汉武帝反击匈奴之前,部落林立的古羌人受制于霸占河西走廊的匈奴人。后来,经过河西之战,霍去病征服了河西走廊,汉朝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以及阳关、玉门关二关,为保障四郡二关的安全,前111年(元鼎六年)汉武帝又派李息、徐自为带人征服羌人,将西宁等地纳入中央,在湟水谷地屯田,设立护羌校尉管理羌人事务,严禁羌人与北方的匈奴相互勾结。从此,护羌校尉就是古羌人的直接领导,他带着一支由正规军、小月氏雇佣兵、投降的羌族雇佣兵组成的部队,坐镇凉州,管理群羌。

西汉时期,羌人普遍比较老实,河西汉人对古羌人的压迫和剥削也不甚严厉,羌人大多数时候都能忍。汉宣帝时期,先零羌曾经东渡湟水与汉朝屯田官兵为敌,引发一场羌族大动乱,被汉宣帝剿抚并用,赵充国抚,辛武贤剿,从而平定了叛乱。但羌人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王莽篡汉时期,由于中原战乱,羌人摆脱了汉朝的桎梏,再次独立。羌人问题最终在东汉时期爆发,给汉人和羌人都带来了旷日持久的沉重灾难。

东汉初期,汉光武帝采纳班彪的建议,重设护羌校尉,管理羌人事务,首任校尉是牛邯。但是,这时的羌人不甘接受汉朝的再次奴役,群起反抗。“黄金家族”的烧当羌已经复兴,实力雄厚,滇良、滇吾、迷吾、迷唐等几代酋长,就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生生不息,屡败屡战。在公元1世纪,在汉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汉和帝时代,汉朝用了六七十年的时间与烧当羌率领的群羌持续作战,才终于征服了烧当羌,征服了古羌人。大批投降的烧当羌等部众被迁徙到陕甘一带,视为东羌,留在青海的是西羌。羌人的武器被没收,西部局势一度稳定下来。

可是,到了东汉中期,由于东汉政府的压迫,特别是很多羌人成为了东汉政府对外作战的炮灰,羌人就反了。这是在2世纪初,汉安帝永初年间。以烧当羌为代表的东羌人没有武器,就拿起棍棒竹竿反抗,逃到河西走廊北面的山区戈壁之中。武器精良、骑兵众多的西羌乘机杀了进来,带头的又是先零羌。先零羌两代首领滇零、零昌带头,羌人狼莫、汉人杜季贡为主力。这一波羌人闹事来势汹汹,东汉军队连战连败,羌族一度深入到陕西、山西、河南、河北,烧杀抢掠,众多郡县被废弃。

最终,在杰出军事家虞诩的建议下,东汉征服改变了以步兵为主的作战方案,改用骑兵,任尚、邓遵等一举平定了羌族动乱,过程中调用了南匈奴雇佣兵,最终击败羌人,先零羌遭到重创。永初羌乱持续十四年,花了东汉政府二百四十亿巨款。战后,东汉政府护羌校尉马贤又用了十几年平定了祸乱河西走廊的烧当羌。

但是,局面安定了不过二十年,到了2世纪40年代初,汉顺帝永和年间,羌人又反了。这一波造反比上一次规模略小,主要波及陕甘。在赵冲、张贡等指挥下,汉朝恩威并施,历时七年,终于平定了这场叛乱。永和羌乱花了东汉政府八十几亿巨款。

但是,不过十年以后,到了2世纪50年代末,汉桓帝延熹年间,羌人又双叒反了。这一次又是东羌、西羌一起反,特别是烧当、烧何、当煎、勒姐这几个部落,闹的尤其厉害。不过,令羌人绝望的是,这次他们的对手十分强大,他们是三个甘肃人,号称“凉州三明”,分别是安定人皇甫规(字威明)、敦煌人张奂(字然明)、武威人段颎(字纪明)。皇甫规和张奂主张恩威并施,在前期发挥了较大作用,打败和招安了不少羌人,而段颎主张大屠杀,主张一劳永逸解决问题,在后期发挥了关键作用,成为了古羌人的噩梦。

段颎与当权的宦官们关系很不错,因此他的主张得到了汉朝政府的全力支持。于是,段颎对古羌人举起了屠刀。段颎先灭西羌,斩首二万三千级,再灭东羌,斩首三万八千级,过程中,段颎身先士卒,深入穷追,在哪里遇到羌人,就在哪里歼灭之,他大开杀戒,毫不留情。于是,这场历时十多年的羌乱最终被平定了,只花了四十四亿巨款。从此,古羌人就不是很重要了。

东汉最后,羌人又闹了一次,但这不是单纯的羌人闹事了,小月氏、汉人都被卷入其中,小月氏人北宫伯玉被推为首领,汉人韩遂、边章是主力,羌人的作用倒是不大。太尉张温挥师西征,董卓、孙坚都在这只队伍里,经过几场鏖战,双方都损失不小,最终罢兵。叛军不久内讧,韩遂夺得一切权力,成为汉末主要军阀之一,与马腾分别割据凉州,然后就没古羌人什么事了。这些割据者最终被曹操歼灭。后来,夏侯渊出兵陕甘,羌人又被削了一顿。到了三国时代,曹丕、曹睿时期,河西走廊的羌人在汉族大姓的带领下,又闹了几次事,被张既、苏则等平定。

二、十六国时期的古羌人

汉末,迁入中原的一股烧当羌“黄金家族”,在定西地区存活了下来,并逐渐汉化,姓姚,自称大舜之后。之所以要姓姚,估计与烧当的烧字发音与姚相近有关。到了五胡乱华时代,这一股羌人也拉起一支队伍,首领姚弋仲自封护羌校尉,带着队伍,东奔西走,南征北战,一会儿拉到河南,一会儿杀回陕西。在四世纪,他们时而依附羯族后赵,时而投降东晋,时而又托附在氐族前秦的羽翼之下;他们也没少挨揍,桓温第一次北伐,削的就是羌族老姚家;他们也被氐族狠狠的修理过,二代首领姚襄被杀,其弟姚苌归降前秦。

在383年淝水之战后,姚苌趁机自立为王,建立后秦,逼死苻坚,与氐族苻登力战,夺取了关中。他的儿子姚兴最终消灭了前秦余孽,独霸关中,并且一度夺取凉州,成为西秦、南凉、北凉的宗主,与东晋、后燕、北魏等争雄。由于烧当羌坎坷的命运和发展历程,其实它的人口很少,完全无法与曾经强大的南匈奴、羯族、鲜卑、氐族等相比,所以,后秦采纳了非常现实的政策,即汉化。

后秦的军权牢牢掌握在老姚家手里,但政权却完全汉化,看不出任何羌人痕迹,众多陕甘汉族豪门贵族与之联合执政,河西儒学大行其道。北魏也是高度汉化的政权,但还能看出孝文帝改革这样的汉化过程,而后秦的程度更深,根本就还没有看出怎么汉化的,人家就已经高度汉化了。

不过,到了5世纪初,姚兴的政权逐渐失去了蓬勃的朝气,在甘肃、陕北、山西的战场上先后失利,被南凉、西秦、大夏、北魏等削的很惨。最终,在姚兴死后不久,东晋政府挥师西征,刘裕带着大队人马,气吞万里如虎,灭掉后秦,姚兴的儿子姚泓被押赴南京问斩。后秦灭亡,古羌人的嫡系“黄金家族”(烧当羌)也彻底消失不见了。

三、其他古羌人的后代

在中原失败的同时,在青藏高原周边的老家,古羌人也不是主流了。在青海,到了魏晋时期,东部鲜卑慕容部的一部分,从遥远的辽河流域,万里迢迢来到青海,融合了当地的羌人,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叫做吐谷浑,退出了羌人的范畴,日后吐谷浑被北魏、隋朝、唐朝和吐蕃连续殴打,最终分别融入了汉族和藏族。在甘肃南部和四川西北,另一支土著,氐族逐渐崛起,成为了当地的主流。在河西走廊,汉族、鲜卑人、卢水胡等都有不俗的实力,唯独羌人没有什么存在感。倒是在陕北地区,众多羌人涌入其中,与匈奴、卢水胡等部落融合杂处,成为陕北杂胡的组成部分,最终被北魏荡平。

古羌人取得成功的方向是南下,他们大批深入到岷山和横断山区,在表里山河之间各自独立发展。早在汉代,横断山区中就分布有大量的古羌人,与西南夷杂处,占比也不小。在南北朝时期,邓至羌和宕昌羌两部非常成功,在南朝和北朝之间左右逢源,两边讨好,发过财,也挨过揍。在隋唐时期,这些羌人发展成为各自不同的部族,部落林立,统称为西山八国,在唐朝和吐蕃之间摇摆,受唐朝剑南西川节度使或者吐蕃东道节度使的领导。后来,还是藏文化对这些羌人部落的影响更大,他们逐渐变成了藏族,但是不同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传统藏族,在横断山区的这些新藏族独具特色,他们是康巴藏族、嘉绒藏族等等。

除了这些,在岷山和横断山区,还有一群脱胎于古羌人的民族,他们的影响力更为突出,吐蕃史料叫他们弭药人或者木雅人,中原史料叫他们党项人。唐朝时期,党项羌各部落受到吐蕃的猛烈攻击,为了逃命,他们选择了北上投奔唐朝。他们分众多批次的各自投奔唐朝,被安置在宁夏和陕北无定河流域,仍然过着部落林立的游牧生活,为唐朝戍边。唐末,出身拓跋部的党项羌拓跋思恭参与了平定黄巢之乱,因为有功,被唐朝赐姓李,并封为定难军节度使,统治无定河流域的夏、银、绥、宥等州,开始割据一方。

到了宋朝,拓跋部后人李继迁、李德明、元昊祖孙三代起兵,联合散布无定河流域和宁夏贺兰山区的党项各部落,顶住宋朝的压力,建立了西夏,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与宋、辽、金等对峙二百多年,直至13世纪初被蒙古灭亡。在蒙夏六轮大战中,党项羌损失惨重,劫后的大部分融入汉族,也有的融入了蒙古人中。

除了南下横断山区的古羌人,还有的古羌人很早就深入青藏高原内部。汉朝时期的发羌、唐牦羌等,就居住在青藏高原深处。汉朝人知道他们的存在,但从未发生过接触。后来,不断有羌人再进去,并在隋唐之际形成了多个大部落,包括苏毗、多弥、白兰等,他们大致位于那曲、玉树等地,在6、7世纪是吐蕃的劲敌,但最终被吐蕃所吞并。这些古羌人融入了藏族之中。至于吐蕃,也有说法认为他们也是古羌人的后裔。

除了上述流向,在古代不同时期,还有很多古羌人在不同时期南下到云贵高原甚至是缅甸,与当地的各路西南夷相融合,形成了很多很多少数民族。像是彝族、白族、哈尼族、拉祜族、纳西族、傈僳族、景颇族等很多藏缅语族的少数民族,都有南下古羌人的成分。

除了上述所有的这一切,还有一部分在横断山区的古羌人后裔,没有融入藏族,保留了自己的名称和习俗,仍叫羌族,是为现代羌族,大约有三十多万人。

文章标题: 华夏人和汉语的起源有没有可能是一支游牧藏缅人/古羌东进征服了黄河流域的南支阿尔泰人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7690.html
文章标签:黄河流域  汉语  东进  华夏  一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