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为什么战国时其他国家不学习赵国胡服骑射,或者至少建立一支新式骑兵

时间: 2023-08-16 09:00:4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5次

为什么战国时其他国家不学习赵国胡服骑射,或者至少建立一支新式骑兵

战国时期赵国经过胡服骑射改革,为什么还打不过秦国?

赵武灵王在赵国推行胡服骑射改革,使赵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强国。此后赵国更是成为唯一可以和秦国在军事上抗衡的国家。但总体而言,秦国仍占据更大优势,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最终失去和秦国抗衡的资本。

何谓胡服骑射

胡服骑射是指战国时期,赵国国君赵武灵王发起的一场变法改革。其目的是为了国家的强大,摆脱赵国疲弱的窘境。根据《战国策》的记载,这场变法改革主要的措施为“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

易胡服:所谓胡服就是当时西北戎狄之人所穿的紧身短袖的衣服。这与传统的华夏宽衣长袖截然不同。这一做法就是要让赵国的国民从上到下改穿胡人的衣服,以适应军事上的变革,方便行动和作战。改兵制:是指将传统的车战、步战为主的兵制改为胡人的骑射兵制。简言之就是从将军队改造成以骑射为主的机动兵种。当时华夏民族的军队是以车战兵和步兵为主,军队围绕战车构建,衡量一个国家的势力就是有多少战车,所谓千乘之国和万乘之国就是由此而来。而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是华夏族第一次组建成建制的骑兵。习骑射:这就是对赵军士兵的技能要求,即让赵国上下学习胡人的骑射作战技能,以适应整体军制改成骑兵的作战需要。

通过以上三条措施,赵武灵王成功地将赵军改造成高机动性的骑兵,成为当时战国时期的天下雄兵。这三条措施是相辅相成的,服饰的改变、骑射技能的推广普及和军队的改造升级,这些措施就是让整个赵国的军队发生脱胎换骨的变革。

胡汉融合:胡服骑射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当时赵国国内的胡汉融合,因为赵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当时赵国国内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以邯郸为主的华夏文明区域是当时赵国的主流文化,而以代郡等地为主则是赵国国内胡人文化区域。赵武灵王敏锐地意识到胡人的作战和生活方式非常有利于提高赵军的战斗力,于是他大力推行胡人化的生活方式,这不仅仅是从服饰上与胡人贴近,将赵军改造成以骑射为主的骑兵,必然就大量使胡人加入赵军,也必然提高胡人在赵国的政治地位。而胡汉文化的融合以及胡人在赵国的地位上升又反过来促进赵军的整体战斗力提高。军力提升:刚才说了胡人的融入,为赵军带去了骑射为主的骑兵作战方式,这就大大提高了赵军的战斗力,一方面骑兵是古代最具杀伤力和冲击力的兵种,这种作战方式在冷兵器时代一直长盛不衰,可以说赵国的这次改革为他们带去了超越时代的兵种优势。

胡服骑射的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在实行后不久,赵军就向老对手中山国发起进攻,接连击败以顽强善战著称的中山国,此后又向西进攻胡人,史称“辟地千里”,逼得林胡王献马求和。使赵国一跃成为可以和秦国抗衡的军事强国。

胡服骑射与商鞅变法的异同

赵国之强始于胡服骑射,而秦国之强源于商鞅变法,两国都是靠着一场著名的变法改革走上强国之路,那么两者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呢?

全方位变法和军事化变法的不同:显而易见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是一场涉及方方面面的全方位变法,而赵国的胡服骑射更多的是一场军事化改革。从两国变法的措施可以看出,秦国的变法不单单针对军事,有许多关于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等的一系列变法措施。而赵国的胡服骑射显然针对性更强,但是局限性也更强,赵国的变法措施集中在强军方面,其他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措施则几乎没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不同:秦国的变法由商鞅主导,商鞅不是秦国人,因此他更多的代表一种新兴地主阶层的利益。而胡服骑射的主导是赵武灵王本人,他本是赵国国君,所以他很难做到完全脱离赵国的旧贵族势力。因此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自上而下的变革,因此它的措施很难深层次的触动旧贵族的势力。而商鞅的变法不能说完全自下而上,但是至少它顺应和代表了新兴地主阶层的利益需求,因此商鞅的变法措施更激进,也更深层次的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因此他也死得很惨。

这些秦赵两国变法的不同,就导致了两者的效果产生了较大的差异。赵国的胡服骑射因为侧重于军事化改革,因此赵国的军事力量迅速壮大,这一点比秦军的变化更大,在长平之战前,赵军并不惧怕秦军,双方互有胜负,大一些的战役甚至赵军占优。但是商鞅变法的全面性和彻底性远远高于其他各国,为秦国建立起一整套先进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而秦国凭借这些制度的推行建立起强大的综合国力优势,而这就决定了秦赵对决,秦军可以败,可以耗,而赵军却败不起,耗不起。一旦进入像长平之战这样的长期消耗战,赵军就必定失败。

结语:战略环境和综合国力的差距导致赵国最终不敌秦国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赵国迅速成为军事秦国,此后经赵惠文王的守成治理,赵国国势仍保持上升态势,但是秦赵两国的综合国力差距依然不小。

而赵武灵王本人在立储问题上的失误导致他壮年离世,这不仅是赵武灵王本人的悲剧,也是整个赵国的悲剧。此后的历代赵王再无魄力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能做到如赵惠文王一样守成治理就不错了,这也就导致秦赵两国因为变法路线不同的差距变得更大。

而秦赵两国的地理位置和战略环境决定了赵国很难如秦国一样腾挪出二十年的时间来变法图强。赵国虽处于三晋北方,但是秦国强大之后一直致力于蚕食三晋,交好齐楚的总体战略,也即所谓“远交近攻”之策。而秦国所处的关中地区属于相对封闭和安全的环境,敌对国家除了函谷关很难攻入秦国本土,赵武灵王甚至考察过从北方攻打秦国的可能性。而赵国则时刻面对秦国的威胁,东边的齐国又时不时的扯后腿。

在外族入侵方面,秦国自打击西戎立国以来,逐步消除了西戎的威胁,到后期只有义渠这样的外族能稍有威胁,但是秦国将函谷关一封就能安心对付义渠。而赵国先后有林胡和匈奴的威胁,虽然都被赵国先后击败和驱逐,但是北方外族始终是赵国的一大威胁,导致赵国始终在北方留有一支重兵集团镇守。

综上,赵国变法之后的确很强,但是与秦国的主要差距在于变法路线不同带来的综合国力差距,加上身处四战之地,始终忙于战事,让赵国很难再有机会安心变法图强。最终综合国力的差距始终无法赶上,到长平之战后,赵国惨败国力大损,再无法抗衡秦国。

什么原因导致以胡服骑射而强的赵国,不能和秦国争天下?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以“胡服骑射”而令赵国强于一时,成为与因变法而强的诸侯国之一,以至于后世均有一种观点,即彼时除秦国之外,最可能统一天下者,非赵国莫属。

“历史倪说”认为,仅以赵襄子、赵武灵王为代表的有为之君所作所为而言,赵国难以与秦国争天下。

一、赵襄子乱代际传承

晋国赵氏在一代英主赵襄子带领下,一度强盛,在“三家灭智”、“三家分晋”中均表现不俗。当赵氏选择家主继承人时,赵襄子与其父赵简子“择贤而立”不同,其虽有五子,却有意传位于长兄伯鲁的后人。


赵襄子思谋即位之君

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襄子为伯鲁之不立也,不肯立子,且必欲传位与伯鲁子代成君。成君先死,乃取代成君子浣立为太子”,即赵襄子弃用五个儿子中的任何一个,而选择立长兄伯鲁的儿子代成君为嗣。令人始料未及的是,代成君先赵襄子去世。正当赵襄子的儿子们庆祝家主继承权再次回归时,赵襄子宣布代成君的儿子赵浣为新的继承人,闻者为之哗然。

被后世称为赵献侯的赵浣以赵襄子孙辈成为继承人,其即位之初,正值少年,难以驾驭赵简子、赵襄子架构的这驾“马车”。据《史记·赵世家》记载,“献侯少即位”,赵国立即陷入危机,“襄子弟桓子逐献侯,自立于代”。

赵桓子当国仅一年便离世,“国人曰桓子立非襄子意,乃共杀其子而复迎立献侯”。赵献侯赵浣虽然复位,但其并未将赵国带向富强,而是逐渐走向衰落。


所托非人之赵献侯

与赵国内乱不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出三晋的魏国在魏文侯带领下励精图治,国力蒸蒸日上,在一定程度上日渐挤压了韩国、赵国的生存空间。

赵国的乱局,加上赵献侯治国无方,给心腹大患中山国以可乘之机。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赵献侯十年,“中山武公初立”,中山国在中山武公的英明领导下趁机崛起,且有于赵国腹地呈中心开花之势。

赵襄子弃子立侄,进而立侄孙,为赵国代际相传留下了恶例。赵献侯之子赵烈侯之后,赵国公子争立之事频繁发生。据《史记·赵世家》记载,“烈侯卒,弟武公立”;赵武公去世后,“赵复立烈侯太子章,是为敬侯”;“敬侯元年,武公子朝作乱,不克,出奔魏”;“敬侯卒,子成侯种立”,但“成侯元年,公子胜与成侯争立,为乱”;“成侯卒。公子緤与太子肃侯争立,緤败,亡奔韩”;赵肃侯三年,“公子范袭邯郸,不胜而死”。

赵国内乱不止,进一步削弱了其实力,以至于赵肃侯去世时,便发生“秦、楚、秦、燕、齐、魏出锐师各万人来会葬”之事。赵肃侯之子赵雍亲身体会到赵国所处的危机。赵雍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赵武灵王。

二、赵武灵王制造对立

在地理位置上,赵国周围游牧部族多为邻,东北与东胡相接,北边与匈奴为邻,西北与林胡、楼烦为界,他们均以以游牧为生,长于骑马射箭,常以骑兵突袭赵国边境,来无影去无踪。

赵武灵王即位之初,赵国势微,既要应对北方胡人袭扰,还要应对来自中原强国的军事威胁,尤其是魏国、秦国、齐国。赵武灵王执掌危机四伏的弱赵,决意力行变革“以胡服骑射教百姓”,其决心之大,仅以其“虽驱世以笑我”,但“胡地、中山,吾必有之”,便可知。

从周赧王八年赵武灵王颁布“胡服骑射”令,至周赧王十四年,“伐中山,中山君奔齐”,赵国战绩卓著,期间不但“略中山地,至宁葭”,还“西略胡地,至榆中”,迫使“林胡王献马”。


赵武灵王决意革新赵国

赵武灵王以“胡服骑射”令日渐沉沦的赵国于战国时期为之一振,但骄人的功业之后却隐藏着危机。据记载,赵武灵王即位的第五年,便“娶韩女为夫人”,并生下了长子章,且立为太子。

之后,赵武灵王得吴娃而有宠,“是为惠后”,且生少子何。据《资治通鉴卷第三·周纪三》记载,“赵武灵王爱少子何”,“欲立之”。


赵武灵王之惠后吴娃

赵武灵王完成历代先王称羡的功绩,即“胡服骑射”、力压中山、西略胡地,便于周赧王十六年自号“主父”而“传国于何”。赵国新君史称赵惠文王。令人未曾想象的是,周赧王二十年,“赵主父封其长子章于代,号曰安阳君”,而“安阳君素侈,心不服其弟”。


赵主父随心所欲

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赵主父使赵惠文王“朝群臣,安阳君亦来朝。主父令王听朝,而自从旁观窥群臣宗室之礼。见其长子章傫然也,反北面为臣,诎于其弟,心怜之,于是乃欲分赵而王章于代”,虽“计未决而辍”,但不仅助长了公子章的野心,而且给反对派以可乘之机。


赵武灵王随心所欲,反对派欣喜

不久,公子章趁赵主父、赵惠文王出游沙丘的机会,“以其徒与田不礼作乱,诈以主父令召王”。据《资治通鉴卷第四·周纪四》记载,当公子章发动叛乱之时,“公子成与李兑自国至,乃起四邑之兵入距难,杀公子章”,以“勤王”的名义“灭其党贼而定王室”。

当初,公子章兵败,逃进赵主父所居的沙丘宫。公子成和李兑随即派兵包围沙丘宫,至公子章身死,仍然围住赵主父不放,并下令宫中人“后出者夷”,以至“宫中人悉出”。


反对派走向前台

据《史记·赵世家》记载,“是时王少,成、兑专政,畏诛,故围主父”,致使“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鷇而食之,三月馀而饿死沙丘宫”。

据《资治通鉴卷第四·周纪四》记载,赵武灵王极富感性,因爱吴娃而立其子公子何,又因对吴娃“爱弛”而“怜故太子,欲两王之,犹豫未决,故乱起”。

赵武灵王壮年让位,或许有其富强赵国的伟大构想,但其不顾国内反对派尚在的现实,随欲而行事,最终落得壮志未酬、含恨饿死的下场。

是因为赵国的内乱导致赵武灵王被饿死,当时赵武灵王不忍大儿子向小儿子称臣,就想把赵国一分为二,这导致了这两位公子之间矛盾爆发,最终发生了沙丘政变。
因为秦国和赵国一直有联姻关系,两个国家关系特殊,所以没有和秦国争天下。
赵国地理位置偏僻,虽然地广但是土地贫瘠,物资匮乏,而且赵国人烟稀少,部落冲突不断,不注重文化修养,缺乏有见识谋略的大将之才。
一种成功、先进的军事制度,几乎不可避免的会被对手学习、吸收、改良。一招鲜吃遍天是不存在的。再说在没有马蹬的时代,骑射兵是一种离合之军,在大兵团作战中只是其中一个因子,不起决定胜负的作用。赵的胡服骑射,主要还是通过侵夺戎狄的地盘,增强实力,在边角扩展领土,开拓朔方。和秦国夺取巴蜀、楚国对黔中、百越征服、燕国夺东胡一样。在中原争夺,优势并不明显。

胡人对中原诸国作战胜少败多,为何赵武灵王还学胡服骑射?

这是为何?

战国时期,中原诸侯对胡人作战之所以能够胜多败少,是因为诸侯都投入大量军队,在人数上形成碾压才能够战胜胡人。即使每次胜利但自己也会元气大伤。赵武灵王为了能够提高与胡人作战的效率,于是开始了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在推行胡服骑射的军队改革之前,他在各地都进行了详细的调研。他认为与胡人打仗效率低下,是因为中原的服饰影响了士兵的发挥。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收到周礼,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每个国家对礼仪都看得特别重。当时的中原地区不管是强大的秦国,还是弱小的中山国,每个国家封服饰都以长衣、长袖、宽大为标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深衣,虽然穿起来看着仪表堂堂,但是他有的缺点就是不利于军队士兵骑射和作战。这让每一个士兵的战斗力大打折扣。

而反观胡人,他们的衣服以短袖为主,并且紧身。因为没有宽大显得服装的阻碍,让胡人在骑马射箭的时候显得特别轻松。这也是胡人的骑兵能够强于中原的原因。而赵武灵王想要征服胡人,必须要在骑马射箭上面赶上胡人,而要骑马射箭穿汉服是大大不可的,中原各国都以步兵为主,但是军纪和战术都高于胡人。能够学习胡人的长处,结合自己的优势,这样在与胡人作战时,便能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于是一代英主赵武灵王,开始在军队中大力推行胡服,虽然开始也遭到不少士兵的反对,但是经过长期作战后,大家也都对这种作战模式赞不绝口。

胡人对中原诸国作战胜少败多,赵武灵王还学胡服骑射,其实是想通过把赵国士兵培养成骑兵,招募胡人骑兵相结合的办法,建立一支能被国君直接掌控着骑兵。
赵武灵王通过把赵国将士直接培养成骑兵与招募胡人骑兵相结合的办法,想要建立一支能被国君牢牢控制的国家骑兵。
古人一直讲究“胡汉有别”,但在战国时代却有一人打破了这种界限,他不惜得罪国中贵族和百姓,主动让自己的子民穿上了胡人的衣服,曾经屡战屡败的赵国,却因一件衣服,迅速崛起成为北方强国,这是我们小时候在历史书上学到的胡服骑射的典故。
因为赵武灵王想学着胡服骑射,也可以组建自己的一支队伍,能够牢牢地控制国家骑兵,正是因为这样才会所向披靡。
文章标题: 为什么战国时其他国家不学习赵国胡服骑射,或者至少建立一支新式骑兵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7471.html
文章标签:一支  骑兵  其他国家  战国  至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