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我国有哪些原汉语地名被改为少民语言音译地名的

时间: 2023-07-24 11:01:3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1次

我国有哪些原汉语地名被改为少民语言音译地名的

差强人意!长安如今改名为西安,但你可知“包头”的原称是什么?

差强人意!长安如今改名为西安,但你可知“包头”的原称是什么?

包头,是内蒙古自治区下辖地级市。"包头"地名的由来,有汉语与蒙语两种说法。汉语中的说法是从"泊头"与"博托"沿袭而来,俗称包头。蒙古语中,包头是"包克图"的谐音,意为"有鹿的地方",所以又有鹿城之称。说道"包克图",还有个美丽的传说。

据传,当年成吉思汗带兵西征,经过九峰山一带,前方突然传来呦呦的鹿鸣,极目远眺,一只体态高大、体态优美的梅花鹿站在对面山坡上与大军相视,它那一对大如两棵无叶山榆的犄角,那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的花斑,惊倒将士。大汗张弓搭箭,没想到,却屡射不中。大汗纳闷,我向来箭无虚发,百战百胜,怎么今天却射不中一只鹿?大汗即刻策马扬鞭,向鹿追去。

这只鹿像是故意跟他兜圈子,当他追近了它,正要开弓射箭,那鹿敏捷地躲开,如此几个回合。大汗停下来,疑惑地看着他这匹千里挑一的神马"萨日勒",它日行千里,身经百战,怎么就连一只鹿都追不上,莫非是遇到了神鹿?它肯定来自一个神秘的地方,一定要抓住它!大汗当即下令将士们分头到密林中搜寻。可是,他们搜遍了整个密林也没见到梅花鹿的踪影,但林中仍然回荡着呦呦的鹿鸣声,接着追,神鹿又在林中忽隐忽现,丛林中的一棵大树转过去突然就不见了。大汗想,莫非神鹿钻到那裸大树底下了?仔细看那棵树,其形态就像极像那只鹿。

大汗大为震惊,执意要找到那只神鹿,就下令将士们将此树连根刨起。大家立即开挖,挖了好一会儿,大树轰然倒地,却没见到梅花鹿的一根毛,只是挖出了一块方方正正的青石板埋,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芒,众将士用手遮着阳光,仔细打量着青石板,赫然现出一只梅花鹿的图案,跟他们方才追捕的那只梅花鹿一模一样,鹿角、花斑、体型,纹路清晰,活灵活现。将士们啧啧称奇。此鹿确为神鹿!大汗感慨万千,叹道:"包克图、包克图!此乃天意,神鹿显灵,此地必然是一块风水宝地!"此地就是今天包头市东河区转龙藏一带。

中华历史五千年,从三皇五帝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再到每一个朝代的更迭,帝王们对自己首都的命名都不尽相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地方都处于不断变更的状态,而为了吸引人流,发展经济,“城市改名”就被专家提出,但有些城市的改名确实不尽人意。

不朽之城——长安

例如十三朝古都的长安,“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道离别”,长安不仅历史悠久,同时也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从周、秦、汉、隋、唐以来,长安就是都城,中国古代最为强盛和文明的黄金时代都汇集于此,因此,长安也被称为“不朽之城”,与永恒之城—罗马、众神之城—雅典、金字塔之城—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

俗话说得好,一座城的历史就是一个伟大民族的历史,长安城作为中国十三朝的古都,妥妥的是中国文化的一张活名片。但曾经无比辉煌的长安如今却被改名为西安,前者相较于后者,怎么看都是前者要优美些,不过这种更名还“算是不错的”,有的城市改名后直接从之前的优雅贵气,变成了土气十足。

最为“失败”的改名

汨越九原,宅居九隩!“九原”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都没听说过,但它现在的名字你们绝对熟悉,那就是“包头”。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为了西击林胡修筑九原城,而后九原城又被秦始皇作为著名秦直道北端的终点站。

自秦始皇后,九原城就一直是汉唐时期的军事重镇!也是中原文化与北方草原的交流之地!“九原”也因此而得名,尽管如今的包头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稀土产业中心,但“包头”读起来总给人一种“包工头”的感觉。

除了西安和包头外,还有淇县,说到淇县,你可能会把它当成是一座小县城。其实不然,它的历史比起长安有过之而无不及,淇县在改名前是大名鼎鼎的朝歌,在商纣王时期,朝歌就十分繁华了,在史料的中有这么一段记载:“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诸侯朝灵山”!但曾经大名鼎鼎的朝歌,如今却被改名为淇县,实在是有些差强人意了些。

改名后发展极为可观的三大著名景点

但有失败就有成功,像如今闻名中外的张家界、九寨沟、香格里拉等,它们曾经的名字分别是大庸市、中甸县、南坪县,这三个城市的发展并不是很好,但自从改名后,就都称为了家喻户晓的旅游胜地,其优美的景色更是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往观赏。

总的来说,中国那些经过改名的城市,虽然“失败”的不少,但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对此,你们怎么看呢?

包头的“曾用名”你知道几个?

一个地名,背后往往是一种文化,一段故事。作为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鹿城,使用“包头”这个名字,也仅仅不足三百年。但在全国浩如烟海的地名中,“包头”这一名字正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知名度的提高,而备受关注。对于“包头”的渊源,历来众说纷纭,有稗官野史之记载,也有官方文献之正名。虽从战国时代至今,几经变化,加入了越来越多的负载,但所包含的美好愿望,始终如一。那么,您知道,包头有多少个“曾用名”吗?

雉鹿呦鸣 不惊过马 有鹿的地方有山也有水

1982年12月21日,依照相关政策,并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包头市人民政府第十四次市长常务会议确定,包头这一地名源于蒙古语“包克图”,汉意为“有鹿的地方”。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包头首次从官方层面,为城市的名字溯源。

关于“包克图”这一称谓,最早来源于五当召第七代大喇嘛雅楞不勒。而雅楞不勒的记述,来源于包头第一任县长刘澍。1937年,他曾整理出《包头名称考》一文,称“包头之名,始于清雍正年间,其先为乌拉特、伊克昭、土默特三部之牧场……此间山溪,复以山中群鹿每晨麇集来饮于此,梵语谓鹿为包克图。相沿日久,省呼为包头,此包头之名称之由来也”。

包头被称作有鹿的地方,也并非空穴来风。1988年出版的第21期《科学通报》,就认定转龙藏台地发现的大角鹿化石距今已有29000年历史。而自秦汉以来,分布在包头境内的阴山岩画中,随处可见鹿的形象。清代文学家方观承在《从军杂记》中就曾记述,今呼和浩特以北的阴山脚下“山高树密,中多雉鹿,呦鸣而多集,不惊过马”。

1936年,《申报》著名记者陈赓雅在《西北视察记》一文中亦记述:相传包头在清代为一片沙漠,人烟稀少,集五家或十家为一村,居民多蒙人,纯游牧生活……当时有大青山中鹿,时来转龙藏饮泉水,蒙人赏玩,触景生情,渐呼东郊一带为“包骨图”,包骨图者,即包头命名之根源也。”

正如《包头市志》所言,包头是一种“省呼”。康熙年间,《清内府一统舆地秘图》上就标有博托河,但并未标明包头村,只指出了沙尔沁村。这个《清内府一统舆低秘图》,在当时是非常权威的,是康熙《皇舆全览图》的重要版本,也是中国第一部实测全国地图,由中西方测绘人员通力合作,还利用了官府所藏舆图文件及实地调绘采访,所以比较有说服力。

《包头史料荟要》认为:“早期蒙古人奉博托河为神明,称其为包克特。其中得克字在读音上是轻读音节,汉译的时候就省略了。”另据刘志敏所著《包头小史》:包头这个地名的出现,始于康熙十年左右。在包头境内游牧的蒙古族百姓,把东河区东门外的河流成为“博托”河,汉译为“神明”河。当时,晋西北、晋中一些贫苦农民来包头谋生计,逐渐在博托河西岸定居,以特有的乡音把“博托”二字称为“包头”。

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清政府在西博托督征牲畜税。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包头城桓建成,但至民国初年,仍有商家的账簿、地契、商品包装上写“西包头”字样。其后,又省略了“西”字,而写作“包头”。

大德至简 乡情不改 水旱码头自是养人福地

从上文可以看出,因为由蒙译汉,包克图有时也会有其他的写法,这从散见于民间的一些古老地契中可以看出。另外,也有类似的发音者,竟多达十几个版本,其意义也各有不同。

比如,蒙古语里的“包圪达”汉译也是包头,这是对雄才大智、道德超群者的尊称。以前在包头境内驻牧的蒙古族百姓,对在转龙藏修行的宏道法师很是尊敬,都尊称他为包圪达。因为他在一方深受敬仰,其称谓代替地名,也是情理之中。

与此类似的叫法还有几种。比如蒙语“包特”,汉译为灌木丛。这在《包头地名初探》中有详细记载。此种叫法在土默特和乌拉特蒙古人中较为流传。《包头史料荟要》认为,“今天包头以北的大青山、乌拉山上,的确可以见到那种俗称面果果的灌木丛。因为包头一带盛长着这种灌木,取了包特的名字,的确是可能的。不过,这种植物喜欢长在半山腰上,并不近水,若拿它来名河,又有些不太合适”。

再有一种叫法是蒙语“布当”,汉译为山,出自《蒙兀儿史记》。这部书是清朝光绪18年进士、江苏武进人屠寄所著的一部蒙古历史文献巨著,记述的是包括成吉思汗在内的元朝14个皇帝本纪、后妃列传、诸王公主将相共400人列传。《中国地名大辞典》云:在绥远萨拉齐西,本命布当图山,汉语谓大青山,俗称包头。《包头史料荟要》则认为:蒙古语布当图与包头音近,似可勉强以谐音论之。惟布当图山离包头约105里,所谓临近直说是不准确的。

此外,还有“包固木特”(汉译为关口)、“补特”(汉译为弯曲)等蒙古语称谓,大都强调包头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位置。

值得一提的还有“泊头”(或箔头)这个名字,常见于《从西纪略》《全国票号史》《归绥识略》《中国地名大词典》《山西通志》。顾名思义,就是指黄河的水运码头。比如《包头都市地理之研究》认为:如以包头本作泊头言,则其初由河畔而发展者,自无疑义。

但众所周知,泊头是河北省沧州市下辖的县级市,在东汉时就因运河漕运兴起而得名。若把包克图简化为泊头,就有剽窃的嫌疑了。

另外,在古往今来的一些文献里,还曾经叫包头为杷头、白道等,因过于生僻拗口,就难登大雅了。

就像所有古老的城市一样,起名字的确定往往要依据历史和民俗。就像《“泊头”的质疑——与陶克涛同志商榷》一文中所说:包头这一地名,在汉字音译上有博托、泊头、包头等,这一现象本身也说明了包头市蒙古语种这个问题,也是汉族同志在对蒙古语种地名音译转写时为好记、好念、好写,采取了删繁就简、舍多取少方法的结果。

原来叫做九原城,当时是赵武灵王建造的这座城池,并且为了打仗,当时就这么叫了,觉得很好听,而现在改成包头之后,觉得很难听。
知道。“包头”以前被称为包克图,也叫过九原,它是内蒙古自治区地级市。

为什么黑龙江有些地名听起来不像汉语?

比如:逊克、杜尔伯特、齐齐哈尔、呼玛、还有省城哈尔滨。rn谢谢。
【数据库】1995年
【文献号】4296
【原文出处】哈尔滨师专学报
【原刊期号】199404
【原刊页号】073-075,068
【分类号】K91
【分类名】中国地理
【作者】郝庆云
【复印期号】199504
【标题】浅谈黑龙江省地名的特点
【正文】
黑龙江省因境内最大的河流黑龙江而得名,面积45万多平方公里,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区。目前,这里生活着49个民族(中国共有56个民族)〔(1)〕,其中世居本地的民族有满、蒙古、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赫哲、锡伯等10多个民族,汉、朝鲜、回、壮、藏等30多个民族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从其它地区迁徙而来的,特别是解放后,国家分配大量的不同民族成分的官兵、知青到黑龙江的城镇和农牧林场工作。因而黑龙江省的地名也是由多种民族的语言命名的,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地方风格。
黑龙江省是满族的故乡,满族是女真人的后裔。故此,黑龙江省也有一些女真人命名的地名,但数量很少。例如:哈尔滨,系女真语“阿勒锦”音转而来,意为“荣誉”、“声望”〔(2)〕。阿城,即“阿勒楚喀”的简称,“阿勒楚喀”系女真语“安车骨”、“安车虎”音转而来,意为“金子”〔(3)〕。乌裕尔,系女真语“蒲峪”音转而来,意为“涝洼地”〔(4)〕。嗄哈屯,今有大、小嘎哈屯,“嘎哈”系女真语,意为“乌鸦”〔(5)〕。明、清之际,特别是有清一代,黑龙江省的主体民族是满族,这里的山川江河、城镇村屯多以满语命名,构成了中国几大民族语言地名区之一的黑龙江满语地名区。以满语命名的地名早已被陆续译成汉语,但基本上保持了原满语的内容。这类满语地名大体上分二类:一类是借音,另一类是取义。借音者如:松花江,即满语“松嘎哩乌拉”,意为“天河”;牡丹江,即满语“穆丹乌拉”,意为“弯曲的江”;依兰,即满语“依兰哈嘈”,意为“三姓”;拉林,即满语:“剌怜”,意为“爽快”;巴彦,即满语“伯颜苏苏”,意为“富裕村庄”;沙曼屯,沙曼即满语“萨满”,“萨满”是满族原始宗教萨满教中的巫师〔(6)〕。这类地名很多,俯拾即是。取义者如:黑龙江,即满语“萨哈连乌拉”,“萨哈连”意为“黑”,“乌拉”意为“江”,“河”,又因此河的形状如龙,龙是汉族的“徽号”,所以译成汉语为“黑龙江”〔(7)〕。小马岗,即满语“阿给茂鲁昭根”,“阿给”意为“小”,“茂鲁昭根”意为“马蹄”。后来,“马蹄”转化为“马岗”〔(8)〕。黑河市,旧称大黑河屯,即满语“字巴萨哈连”,“安巴”意为“大”,“萨哈连”意为“黑”〔(9)〕。这类地名数量较小。大概因为满语译成汉语时表音易,表义难的因素。有些满语地名其词汇本身就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采取哪种意义,有时难以断定。例如:拉拉屯,“拉拉”意为“粘米饭”和“末尾”;乌苏里江,“乌苏里”意为“天王”和“顺流而下”;佳木斯,意为“尸体”或“驿站”。如果翻译不准确,势必会产生一些错误。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直接用汉语命名的地名,例如:正黄旗头屯、二屯、三屯;黄旗头屯、二屯;正红旗头屯、二屯;蓝旗头屯、二屯、三屯等等。这些地名虽不是用满语命名的,但与满族有着直接的关系。清代初年,为了加强北部边防,自康熙以后,就在黑龙江屯驻八旗官兵,即所谓“驻防八旗”。乾隆初年,又将京师附近的京旗闲散人员迁到黑龙江,称作京旗屯田。以后,继续迁拨京旗闲散人员。随着这些满旗的定居、屯耕,也就出现了一些新的满族人的村屯,于是就出现了上述村屯名称。
黑龙江省也是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锡伯族的故乡,因此有许多地名是以这些民族语言命名的。黑龙江省的西部多以蒙古语命名,例如:安达,系蒙古语,意为“朋友”;富拉尔基,系是蒙古语,意为“红酒”;拜泉,系蒙古语,意为“宝贵的泉水”;克山系蒙古语,意为“门”。黑龙江的西北和北部大、小兴安岭一带许多地名是以鄂伦春或鄂温克语命名的,例如:加格达奇,系鄂伦春语,意为“樟子松的地方”〔(10)〕;瓦拉干,系鄂伦春语,意为“向阳坡”;白银纳乡,系鄂伦春语,意为“富裕三地”〔(11)〕;挞喇山,系鄂温克语,意为“桦皮”;库如鲁,系鄂温克语,意为“山野自然出火”。黑龙江中游、松嫩平原有些地方的地名是以达斡尔语命名的,例如:齐齐哈尔,系达斡尔语,意为“高山峡谷不见阳光的急流”;墨尔根,系达斡尔语,意为“善骑射的人”;札龙,系达斡尔语,意为“落雁”。三江平原是赫哲族的故乡,许多地名为赫哲语。例如:富锦,系赫哲语“富克锦”的转音,意为“高岗”;拉哈苏苏,系赫哲语意为“老屋”;大木克,系赫哲语,意为“烟草”。大兴安岭,嫩江流域是锡伯族的发祥地和早期繁衍生息之地,这里有些地名是锡伯人命名的。例如:兴安岭,即锡伯语“兴阿林”的谐音,意为“白色的山岭”,“极寒之地”。今有大、小兴安岭〔(12)〕。图尔城,系锡伯语,意为“首”,“雄关”,故又称锡伯头城、锡伯首城〔(13)〕。陶卜坎,系锡伯语,意为“15里”,即距塔哈15里〔(14)〕。上述地名基本上反映了今天各民族的分布与迁徙。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在辽、金之世通过官府移民有大量的汉族进入黑龙江。泰来县塔子城古城出土的辽代“大安七年(1091年)刻石”残碑上,列有47个汉族的姓氏〔(15)〕,可见汉族人早在辽代就已定居黑龙江西部地区。金代采取“实内地”的政策,即政府有组织、有计划地将燕云一带的汉族人迁移到“金源内地”,即阿什河流域。此后历代都有汉族人来到黑龙江,特别是清末,关内山东、河北、山西的流民大量流诵黑龙江,他们从事开荒、耕种之事。汉族人的大量涌入,形成了许多汉族人聚集的村屯,这些村屯均以汉语命名。如:北安,即北方平安之地。阎家岗、白家堡、周家、牛家等。解放后,有“十万官兵,百万知青”开发边疆,建设北大荒,因此又现出了一些新的地名。如:851,852,597,855,前进,友谊、建三江、红星等等。黑龙江地区汉语命名的地名数量最多,而且不晚于其它民族语言命名的地区,如“黑龙江”一名始见于《辽史》。
黑龙江省的土著民族多从事渔猎、游牧,与此息息相关的地名非常普遍,因此黑龙江省的地名具有渔猎游牧文化的色彩。反映渔猎活动的地名,如:罕达气,系满语,意为“跑马沟”;木兰,系满语,意为“围场”;布特哈,系满语,意为“渔猎”;阿索,系满语,意为“网”;饶河,系满语,意为“禽兽众多之地”。与渔猎有关,以动物取名的地名,如海伦,系满语,意为“水獭”;意达珲,系满语,意为“狗”;勒富,系满语,意为“熊”;尼什哈,系满语,意为“小鱼”;宝清,系满语,意为“猴子”。反映游牧生活的地名,如:莫力达瓦,系蒙古语,意为“牧马岭”;阿都齐,系满语,意为“牧马人”。与游牧有关,以动物取名的地名,例如:穆棱,系满语,意为“马”;特门河,系满语,意为“驼”;虎林,原称呢玛口,系满语,意为“山羊”。另外,还有同渔猎、游牧有关以物产取名的地名,例如:扎琳河、系满语,意为“麝香”;塔哈,系达斡尔语“河蚌”,俗称“蛤蜊”;鸡西,系满语,意为“带毛狍皮”;乌吉密,系满语,意为“森林养蜂之地”。
黑龙江省的历史变迁也是很复杂的。其人类活动的踪迹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商周时这里为肃慎、东胡之地,汉为挹娄、夫余、鲜卑之地,唐为室韦、mò@①hé@②之地,辽属东京、上京二道,金属上京路,元属岭北和辽阳行中书省,明为女真、mò@①hé@②之地,清初为宁古塔将军,黑龙江将军辖区,清末置黑龙江省。许多地名的变化都与这些历史变迁和政治变革息息相关。因此,黑龙江省地名又具有复杂性。其复杂性的表现形式为一地多名和一名多意的现象较多。例如:黑河市,史称艾浑、爱呼、瑷珲,因其境内有瑷珲河而得名。瑷珲系满语,意为“可畏”。瑷珲又有新、旧瑷珲城之分,并均称黑龙江城。黑河市又称大黑河屯,满语称其为“安巴萨哈连”,因黑龙江而得名〔(16)〕。黑龙江,亦称乌龙江,古称浴水、那水、完水、望建河、室建河、黑水,满语称之为“萨哈连乌拉”,意为“黑色的江”;黑龙江又称阿穆尔河,“阿穆尔”蒙古语和达斡尔语为“平安”,鄂温克语意为“右边的河”,赫哲语则为“大水、大江”〔(17)〕。齐齐哈尔,辽称跋骨,金代称庞葛城,元称孛苦,明称拜苦,清称卜奎、亦称齐齐哈尔。其中卜奎系蒙古语,意为“大力士”,而齐齐哈尔系达斡尔语,意为“边城”。及至康熙年间,《龙沙忆略》一书问世,人们又以“龙沙”而别称之。龙沙,古时泛指关外大片大地,并非指一地。方式济(清康熙年间,曾任中书舍人,因文字祸而流放于黑龙江。)以“龙沙”为名专记黑龙江之事,著书曰《龙沙纪略》,齐齐哈尔时为黑龙江将军衙门驻地。即此,后人即以“龙沙”别称之〔(18)〕。黑龙江省地名的复杂性还表现在同一民族不同部落或者不同民族在历史不同时期对同一地区的称谓不同,后来几种称号得以并存。例如:逊克,“逊”系满语,意为“奶浆”;“克”即奇克特,系鄂伦春语,意为“薪屋”〔(19)〕。木兰达河,“木兰”蒙古语“江”也,“达”或“答”满语“源”也〔(20)〕。苏克台苏苏,“苏克”系蒙古语,意为“斧”;“台”系蒙古语,意为“有”;“苏苏”系满语,意为“村庄”。除此之外,有些以少数民族语言命名的地名由于在表音翻译中过分迁就了汉语词义,其族属和涵义也令人迷惑。例如:张广才岭,一般认为是以汉语人名命名的,其实“张广才岭”为满语“遮根才林”的音转,意为“吉祥如意”〔(21)〕。富喜沟,一般认为此名与该地盛产黄金有关,其实“富喜”是从满语“福晋”(意为“娘娘”)演变而来,系满语命名。小高梁村,一般认为由于此地盛产农作物高梁而得名,实际此地很少有人种高梁。“高梁”即达斡尔语“格奥林”,意为“中心”或“中游”〔(22)〕。可见,这些地名与其族属、涵义之间相距甚远,若仅从表面现象去认识它们,势必造成以讹传讹。
地名的产生和演变是同特定的历史条件相联系的,它是历史发展的记录。黑龙江省历史上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曾先后建立过北魏、辽、金、元等政权。mò@①hé@②人还建立过地方政权--渤海国。作为他们经济生活、军事活动、风俗民情等方面的记载,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历史地名,其中有些地名延用至今,影响至今。这是黑龙江省地名的又一个特点。例如:铁力,辽属铁骊部之地;肇州,即金代上京路肇州;渤海镇,即渤海国的都城上京龙泉府。唐代,佛教传入渤海国后,于是出现了反映宗教信仰的地名。例如:佛山、观音山、喇嘛河等。元代的站赤,明代的卫所、清代的卡伦都留下了大量的历史地名。例如:位于嫩江县中部的科洛,即元代的科洛站,该地是元代祥州(今吉林农安县)至阿余(今爱辉县)的交通干线上的一站〔(23)〕。蜚克图,即明代的蜚克图卫。蜚克图源于女真语“匹古敦”“蜚克”意为“休息”,“图”意为“站”〔(24)〕。位于呼玛县南部的三卡,清朝为了加强边防,曾于黑龙江右岸设立了三道卡,后延用卡名为地名。呼玛十八站,塔河十九站、二十二站等,均为清代嫩江至漠河采金栈道上驿站〔(25)〕。还有些地名有其历史传说,例如:呼兰,系满语,意为“烟囱”,传说康熙年间在今呼兰河口设屯丁驻防,因设炊事用烟囱遂得此名。卡伦山,系满语,意为“哨所”。传说康熙年间在此曾设过卡伦。胭脂沟,传说慈禧太后以此地所产黄金作为购买胭脂的资金,故得此称〔(26)〕。炮台山,传说康熙年间反击沙俄侵略曾在此山上列炮。另外有些历史地名随着历史的发展,已经蜕变了。例如:五常县西北的营城,清代这里是驯养向皇帝进贡的“海东青”(一种猎鹰)之地,故称“鹰城”,现改“鹰”为“营”;已失去其本意〔(27)〕。桦川县内的万里城,即清代瓦里和屯,满语“瓦里”意为“放弃”、“废”;“和屯”意为“城”。所以万里城为清代的废城。现在该地仍有古废城遗迹〔(28)〕。
综上所述,黑龙江省的地名基本上反映了该地区的历史沿革、民族分布与迁徙、民俗民情、宗教信仰、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因此,揭示黑龙江省地名的产生、演变,总结其特点,将有助于深入地认识和研究黑龙江省多源一体文化的形成、历史地理、民族史情、历史事件,有助于发挥地方优势,弘扬民族文化。
注释:
(1)据黑龙江省统计局关于1990年全省人口普查公报。
(2)张盛学等:《黑龙江省地理》,第229页。
(3)(4)邓清林:《黑龙江地名考释》,第37页、第57页。(本文多处引用该书资料)。
(5)(6)景爱:《哈尔滨市街地名探源》,《哈尔滨史志》,1994年,第1期,第11页。
(7)邓清林:《黑龙江地名考释》,第169页。
(8)(14)(22)敖乐奇:《试论塔河流域达斡尔族、满族村屯名苟及其简要历史》,《黑龙江民族丛刊》,1990年,第3期,第72-73页。
(9)(10)(11)(12)李蕃多:《黑龙江地名指南》,第291,323,326,315页。
(13)方衍:《黑龙江少数民族简史》,第146页。
(15)干志耿、孙秀仁:《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第327页。
(16)(18)(20)(23)(24)(27)邓清林:《黑龙江地名考释》,第68、19-20、184、78、38、51页。
(17)(21)(28)马越山、黎艳平:《略谈黑龙江地区地名的特点》,《北方文物》,1985年,第二期,第53-56页。
(19)(25)(26)李蕃多:《黑龙江地名指南》,第309、315、318、322页。
(本文作者 郝庆云 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历史系讲师)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革右加末
@②原字革右加曷

呵呵 ~~~ 帮你找的资料 。
因为这些地方以前是满族居住的地方,临近前俄所以这些地名是满语和俄语音译过来的,勃里好象是满语丰收吉祥的意思。
我是满族人,本来还想在这买弄一下,但四楼的哥们资料查得太全了...:-)
当年这是少数民族的地盘啊,比如满族
多了,佳木斯也不是汉语

满洲里地名的起源?

RT!

满洲里地名由来:

1644年,清王朝建立后,满洲里地区有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族和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等游牧和游猎者在此游牧狩猎。1727年,清政府在满洲里地区共设立了3个卡伦。

满洲里从1901年建城,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20世纪以前,这里是游牧民族的理想牧地。当时,现今的市北区四道街西部有一个四季喷涌不止的泉眼。

因为此泉眼位于霍勒金山的北部,牧民们便称此泉为“霍勒金布拉格”。“霍勒金”蒙古语意为“旺盛”、“布拉格”为“泉”,合称意为“旺盛的泉水”,并成为当时满洲里市区这一带的地理名称。

1901—1902年东清铁路在霍勒金布拉格地区建成车站后,便定站名为“满洲站” 。“满洲”是指“满洲族”,即今满族,也是满洲族的发祥地——今东北地区的代称。因为当时此车站是从俄国进入中国境内首站。

所以定名为“满洲站”,俄语译为“满洲里亚”,当把这个俄语音译转写成汉语时,便去掉了发音很轻的尾音“亚”,而成为“满洲里”。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个车站的名称便取代了古老的名称“霍勒金布拉格”,而成为这座边城的名称沿用至今 。

扩展资料

满洲里市,是由呼伦贝尔市的5个县级市之一,为内蒙古自治区计划单列市,驻地东山街道。是中国最大的陆运口岸城市,是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旅游试验区。境内满洲里口岸是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

满洲里西临蒙古国,北接俄罗斯,是全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城市。辖区面积732平方公里,人口30万,居住着蒙、汉、回、朝、俄罗斯等20多个民族。设有边境经济合作区、中俄互市贸易区、东湖区、国际物流产业园区、敖尔金区5个管理区。

满洲里原称“霍勒津布拉格”,蒙语意“旺盛的泉水”。1901年因东清铁路的修建而得俄语名“满洲里亚”,音译成汉语为“满洲里”。满洲里是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口岸城市,融合中俄蒙三国风情,被誉为“东亚之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满洲里

满洲里
来自 维客
(重定向自满洲里)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T|zh-cn:满洲里;zh-hk:满洲裏;zh-tw:满洲里}- -{zh-cn:满洲里市;zh-hk:满洲裏市;zh-tw:满洲里市}-,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的县级市。中国最大的陆运口岸城市。总面积696.3平方公里,全市人口16万多。

目录 [隐藏]
1 地理
2 历史
3 经济
4 交通
5 外部链接
6 补充

[编辑]地理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呼伦贝尔地级市西部。东、西和南与新巴尔虎左旗、 新巴尔虎右旗毗邻。北与俄罗斯接壤,国境线长54公里。地处呼伦贝尔草原,达赉湖又叫呼伦池或呼伦湖,是中国第五大淡水湖。湖水面积2600平方公里,湖水平均深度5米左右,最深处可达8米。

满洲里市辖1区、7个街道办事处。

[编辑]历史
这个地方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先后为东胡、匈奴、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的领地。 清朝雍正年间同俄国签订了一系列界约后,开始设官镇守,戌守边疆。

1901年俄国根据《中俄密约》(1896年),建成和西伯利亚铁路相连的东清铁路,进入中国的首站定名满州里。这是满洲里地名的起源。此后,随着人口增加,具有了城市雏形。
1905年根据《中日满洲善后条约》以满洲里为商埠,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1908年正式设立满洲里海关,逐渐成为陆运口岸名城。
1927年3月满洲里建制市级行政单位。
1992年3月国家批准满洲里市为首批沿边开放城市。
[编辑]经济
满洲里是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承担对俄罗斯、东欧国家60%的进出口货物。铁路换装能力达500万吨。2004年已经扩建完成新的铁路换装货场。同年满洲里口岸进出口货物达1400万吨。满洲里市拥有国家级开发区2个——边境经济技术合作区(进口资源加工园区)、中俄互市贸易区(对俄出口加工区)和扎赉诺尔重化工业基地。

[编辑]交通
北京至莫斯科的国际列车往返于此。自1991年以来,相继开通了满洲里至俄罗斯赤塔、红石、伊尔库茨克、乌兰乌德莫斯科等旅游路线。

[编辑]外部链接
满洲里信息港
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划(首府:呼和浩特市)
地级市、盟 市辖区、县级市、县、旗、自治旗
呼和浩特市: 回民区 | 玉泉区 | 新城区 | 赛罕区 | 托克托县 | 清水河县 | 武川县 | 和林格尔县 | 土默特左旗
包头市: 昆都仑区 | 青山区 | 东河区 | 九原区 | 石拐区 | 白云矿区 | 固阳县 | 土默特右旗 |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
乌海市: 海勃湾区 | 乌达区 | 海南区
赤峰市: 红山区 | 元宝山区 | 松山区 | 宁城县 | 林西县 | 喀喇沁旗 | 巴林左旗 | 敖汉旗 | 阿鲁科尔沁旗 | 翁牛特旗 | 克什克腾旗 | 巴林右旗
通辽市: 科尔沁区 | 霍林郭勒市 | 开鲁县 | 科尔沁左翼中旗 | 科尔沁左翼后旗 | 库伦旗 | 奈曼旗 | 扎鲁特旗
鄂尔多斯市: 东胜区 | 准格尔旗 | 乌审旗 | 伊金霍洛旗 | 鄂托克旗 | 鄂托克前旗 | 杭锦旗 | 达拉特旗
呼伦贝尔市: 海拉尔区 | 满洲里市 | 牙克石市 | 扎兰屯市 | 根河市 | 额尔古纳市 | 陈巴尔虎旗 | 阿荣旗 | 新巴尔虎左旗 | 新巴尔虎右旗 | 鄂伦春自治旗 |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 鄂温克族自治旗
巴彦淖尔市: 临河区 | 五原县 | 磴口县 | 杭锦后旗 | 乌拉特中旗 | 乌拉特前旗 | 乌拉特后旗
乌兰察布市: 集宁区 | 丰镇市 | 兴和县 | 卓资县 | 商都县 | 凉城县 | 化德县 | 四子王旗 | 察哈尔右翼前旗 | 察哈尔右翼中旗 | 察哈尔右翼后旗
锡林郭勒盟: 锡林浩特市 | 二连浩特市 | 多伦县 | 阿巴嘎旗 | 西乌珠穆沁旗 | 东乌珠穆沁旗 | 苏尼特左旗 | 苏尼特右旗 | 太仆寺旗 | 正镶白旗 | 正蓝旗 | 镶黄旗
兴安盟: 乌兰浩特市 | 阿尔山市 | 突泉县 | 扎赉特旗 | 科尔沁右翼前旗 | 科尔沁右翼中旗
阿拉善盟: 阿拉善左旗 | 阿拉善右旗 | 额济纳旗

[编辑]补充
满洲里原称“霍勒津布拉格”,蒙语意为“旺盛的泉水”。 1901年因东清铁路的修建而得名,俄语为“满洲里亚”,音译成汉语变成了“满洲里”,是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口岸城市,素有“东亚之窗”的美誉。满洲里是我国最大的陆路口岸,背靠我国东北和华北经济区,北邻俄罗斯,西连蒙古国。全市总面积730平方公里,人口23万。居住着蒙、汉、回、朝鲜、鄂温克、鄂伦春、俄罗斯等20多个民族。下辖国家级的中俄互市贸易区、边境经济技术合作区、国家大型煤炭能源基地扎赉诺尔矿区和自治区级东湖创汇农业区。

满洲里口岸地处亚欧第一大陆桥的交通要冲,是我国环渤海港口通往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和欧洲的最便捷、最经济、最重要的陆海联运大通道,承担着中俄贸易60%以上的陆路运输任务。2002年喜获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城市殊荣,2003年,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三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市,荣获自治区七星级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

满洲里市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魅力无穷,被誉为“北疆明珠”。绿草如荫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辽远无际;碧波荡漾的呼伦湖,纤尘不染;巍峨耸立的国门,庄严肃穆;热情奔放的蒙古风情,雄浑厚重;承继远古文明的扎赉诺尔文化,源远流长;中西交融的城市风格,独具魅力。这一切编织成一幅幅自然生态与现代景观、远古文化与现代文明、民族文化与异域风情交融和谐的优美画面,令无数海内外游人心驰神往。

经过百年风雨洗礼和十年开放磨砺,满洲里市已经成为一个蜚声中外的口岸名城。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满洲里是我党与共产国际的红色通道;四十年代,苏联红军从这里打响了欧洲战场支援太平洋战场的第一枪;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满洲里口岸曾把大批苏联军援物资运往前线;建国初期,面对帝国主义的海上封锁,满洲里作为共和国的主要外贸通道,有力地支持了全国的经济建设。

1992年满洲里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沿边开放城市后,满洲里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边境贸易持续健康发展,与俄罗斯、波兰、匈牙利、日本、新加坡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广泛的贸易关系;形成了贸易、金融、运输、仓储等综合发展的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体系;构建起了易货贸易、现汇贸易、旅游贸易、转口贸易并存的对外贸易格局。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铁路、公路、管道和航空并举的立体化运输体系日臻完善。旅游产业独具特色,异域风情游、跨国商务游、自然生态游并重的旅游产业框架正在形成。10年来,满洲里口岸共疏运进出口物资5500多万吨,上缴关税、代征税120多亿元,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今日的满洲里正以中国改革的缩影、向北开放的窗口、亚欧陆桥的枢纽的崭新形象屹立于祖国北疆。
满州"是由族名转变为地名的.据史料记载:明朝中期,定居在吉林东部婆猪江(今浑江)地区的建州女真部落,经常受到来自松花江中游以下至黑龙江流域东濒海一带女真忽刺温部落的侵扰,再加上"朝鲜国军马抢杀,
不得安稳."1438年,建州卫部指挥命事李满住,率部族众人西退,"移住
灶突山东浑河上".不久,清太祖努尔哈赤五世祖也率所属部族300余户退
至浑河支流苏子河一带,与李满住部合居在一起.尔后,努尔哈赤崛起,统
一了女真族各部.于1616年在赫图阿拉,建立了大金国(后金国),以"满
住"作为尊号,自号"满州"大汗.
满州一词又可叫满住,满珠,曼珠,读音没有固定的字.清天聪九年(1635年),太宗皇太极把女真人改称满州人.满州便成了民族的名称.辛亥革命后,人们将"满州族"通称为"满族";因东北三省是满族兴业之地,又因汉语"州"字有地名之意,用来假借,便把东北称为满州,成为地名.
民国后尤其是日本投降后,满州作为地名也被东北所取代,但小地名仍存在,如满州里等
满洲里
1901年俄国根据《中俄密约》(1896年),建成和西伯利亚铁路相连的东清铁路,进入中国的首站定名满州里。这是满洲里地名的起源。
1644年,清王朝建立后,满洲里地区有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族和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等游牧和游猎者在此游牧狩猎。1727年,清政府在满洲里地区共设立了3个卡伦。
满洲里从1901年建城,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20世纪以前,这里是游牧民族的理想牧地。当时,现今的市北区四道街西部有一个四季喷涌不止的泉眼。
因为此泉眼位于霍勒金山的北部,牧民们便称此泉为“霍勒金布拉格”。“霍勒金”蒙古语意为“旺盛”、“布拉格”为“泉”,合称意为“旺盛的泉水”,并成为当时满洲里市区这一带的地理名称。
1901—1902年东清铁路在霍勒金布拉格地区建成车站后,便定站名为“满洲站” 。“满洲”是指“满洲族”,即今满族,也是满洲族的发祥地——今东北地区的代称。因为当时此车站是从俄国进入中国境内首站。
所以定名为“满洲站”,俄语译为“满洲里亚”,当把这个俄语音译转写成汉语时,便去掉了发音很轻的尾音“亚”,而成为“满洲里”。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个车站的名称便取代了古老的名称“霍勒金布拉格”,而成为这座边城的名称沿用至今
文章标题: 我国有哪些原汉语地名被改为少民语言音译地名的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5662.html
文章标签:地名  汉语  音译  改为  语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