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8-14 23:02:0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6次
对于封建王朝来说,立太子是国之大事,太子的确定基本上奠定了一个王朝未来数年甚至几十年的走向。一般来说,立太子的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选择贤能的儿子,一种是选择自己的嫡长子,但无一例外都是自己的儿子。
如果是为了王朝的发展,为什么不将位置传给皇室中有能力的人呢?比如说赵匡胤传位给了自己的弟弟。其实如果皇帝不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对自己的子孙后代来说,将会是十分危险的。
以金朝的完颜璟为例,他本是一个比较有能力的皇帝,但是他做过最大的错事就是没有立太子,将自己的皇位传给了自己的皇叔。
他继位初期,还算是比较勤政,把金朝打理的井井有条,但是到了晚年,他逐渐开始贪图玩乐,开始考虑自己退休的事情了。他一共有六个儿子,不过这六个儿子都早年夭折,在他看来,这一切很有可能是自己的弟弟们做的,目的就是觊觎他的皇位。于是他决定,将自己的皇位传给自己的皇叔完颜永济。
完颜永济看起来比较和善,像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但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其实他比完颜璟的兄弟们更加心狠手辣。当年两人约定好了,完颜璟的两个未出生的孩子,如果是男孩,那么,就要将其中一个立为太子,以此作为传位给皇叔完颜永济的条件。完颜永济自然是开心的答应了下来,但后来完颜永济并没有履行承诺。
完颜璟去世后,完颜永济刚登大位就露出了自己凶残的一面,他将完颜璟两个怀有身孕的妃子一个下药毒死,一个逼其堕胎,这样一来,未来的皇位就可以是自己儿子的了。
完颜永济的做法虽然看似保证了自己的儿子将来可以登基大位,但这件事在金朝内部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导致金朝发生内乱,完颜永济死于这场内乱之中,皇位又回到了完颜璟的哥哥手里。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在面对皇权这样十分具有诱惑力的权力时,基本上很少有人会保持理智,别说是亲戚关系,就算是亲如手足又如何,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玄武门之变就足以说明一切。
所以,作为皇帝一定会选择将自己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保证自己的子孙后代的安全,而且往往还会选择比较有能力的皇子为太子,防止在权力交接的时候出现动乱。
在中国古代,皇帝为了防止权臣篡位,有时会采取留下皇室亲属在京城的方式来保证皇族家族的存在和对皇位的控制。以下是一些例子:
唐朝开元年间,宰相李林甫想要篡位,但唐玄宗留下了自己的弟弟秦王李瑁在京城,最终李林甫未能成功。
宋朝时期,权臣吕夷简曾经试图篡位,但宋真宗留下了自己的儿子赵元伦在京城,最终吕夷简未能成功。
明朝时期,朱权想要篡位,但朱棣留下了自己的皇后马氏在京城,最终朱权未能成功。
这些例子显示,留下皇室亲属在京城是中国古代皇帝用来防止权臣篡位的一种常用手段。
明朝的永乐皇帝朱棣:永乐皇帝朱棣在位期间,采取了留下皇室家人的策略。他将自己的儿子和弟弟留在了京城,以确保他们的安全,并为自己留下了后路。这种策略最终证明是成功的,朱棣在位期间没有出现权臣篡位的情况。
清朝的雍正皇帝:雍正皇帝在位期间,也采取了留下皇室家人的策略。他将自己的母亲和弟弟留在了京城,以确保他们的安全,并为自己留下了后路。这种策略最终证明是成功的,雍正皇帝在位期间没有出现权臣篡位的情况。
元朝的成宗忽必烈:成宗忽必烈在位期间,也采取了留下皇室家人的策略。他将自己的妻子和儿子留在了京城,以确保他们的安全,并为自己留下了后路。这种策略最终证明是成功的,成宗忽必烈在位期间没有出现权臣篡位的情况。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皇帝为了防止权臣篡位而采取保护家人的措施。以下是其中两个比较著名的例子:
唐朝玄宗李隆基的长孙女骆惠宁
唐朝时期,宰相李林甫等权臣势力强大,玄宗李隆基多次被迫退位。为了保护自己的家族不被权臣牵连,玄宗派遣自己的孙女骆惠宁留在京城,以示不忘家人。骆惠宁被封为“贞观宫主”,并受到皇帝特别的保护。后来,李林甫失势,骆惠宁得以幸存。
明朝成祖朱棣的儿子朱标
明朝成祖朱棣为了防止自己的儿子被当时的宦官势力所害,曾经将其最小的儿子朱标留在了京城。为了保护朱标,成祖还特别派遣了贴身侍卫保护他的安全。朱标最终得以幸存,并在明朝成为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
自唐朝“安史之乱”后,地方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他们掌管着地方的民政、经济、军事、司法、财政等至关重要的处事权,要钱有钱,要兵有兵,日子久了,就呈坐大之势,于是,便敢与中央抗衡,甚至自立为王、夺权称帝。
权臣篡位在古代是一个较为常见的事件,王莽曹丕司马懿,刘裕杨坚朱全忠,这些名震天下,权倾四海的权臣们,大多和苏勋宗一样,有强烈的“荣誉追求”,不停地为自己加官进爵,光耀门面,要么封王拜相,要么领军挂帅,随后就是“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走完了这些个流程,还要为自己“加九锡,假节钺,冕九旒”。等到加无可加,最后再上演一出假惺惺的禅让剧情,必是要反复推辞,演得情真意切,最后再无奈地昭告天下,宣布改朝换代。可是,在宋朝之后,这种权臣凌驾于皇帝之上,甚至改朝换代的剧情似乎越来越少,几乎绝迹。这是怎么回事呢?
为了杜绝权臣篡位之事,赵匡胤煞费苦心地在政治制度的顶层设计上对权臣做了严密的防范。什么样的人才有能力篡位呢?首先,他要有无可置疑的威信,无人能够对其形成制衡。其次,他要大权在握,最好是军政两手都抓,两手都硬。于是,赵匡胤决定设立一套多部门之间相互制衡的制度,从而降低权力集中在个人手上的风险,这套独特的政治体制,导致了冗官的问题,也解决了权臣的问题。以最重要的军方举例,北宋理论上的最高军事领导部门是枢密院,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平时军队却不归枢密院所管理。掌兵之权在宋朝最高军事指挥机关“三衙”(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手中。
稍夺其权:这就是所谓的杯酒释兵权,把武将的兵权都一律收归中央,然后给这些原来立过大功的武将以高官厚禄安置,同时,还与这些武将结成儿女亲家,使他们不再掌管军队,消除了这部分武将的潜在威胁。针对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的问题,宋太祖在各地设县尉,负责城乡治安及诉讼,剥夺了节度使的司法权。又在各州设置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等州府公事,须通判与地方节度使或知州、知府一起签字方能生效。
同时,通判奏事还可直达皇帝,这样,节度使的权柄就轻了。制其钱谷:以前节度使之所以权重,还因为他们的赋税不向中央交纳,他们有钱,能抗衡中央。964年,赵匡胤下诏,以后各州府每年所收租税,除日常开支外,全部解往中央,把节度使的财权上收了。收其精兵:965年,他又下诏,将各地精兵收归中央,作为禁军,留下一些老弱,叫作厢军,负责地方治安,从此,又将军队的精锐,收归了中央。
封建社会的最大特色是家天下。每次的改朝换代意味着利益被重新分配,而开国皇帝辛辛苦苦的提着脑袋打天下。又怎么会会把皇位传给其他毫无血缘关系的大臣呢。而接下来的皇帝更不可能传位给大臣的。
抛开家天下的个人利益不说,帝系的传承一旦混乱,最受其害的就是皇帝了。甚至会祸起萧墙,不得善终。这还只是皇室范围混乱的后果,如果将继承皇位的范围扩大到大臣之间,亡国之祸都有可能。家天下的社会中,皇位稳固就意味着天下可以安定。(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自古以来,每个王朝的都有一套继承法则。比如说嫡长子继承制度。
为什么要有这种制度呢,就是为了避免皇室自相残杀。不然国家的继承制度不明确,每个皇子都有机会,那么轻了是九子夺嫡,重了就是玄武门之变。
为了一个皇位,自古父杀子的不少,比如说三国孙权赐死太子与鲁王两个儿子。子弑父的也不少,比如周幽王还有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就是被儿子间接授意杀死的,甚至南北朝的宋文帝还有五代十国的后梁太祖朱温就是被儿子发动兵变,带人入宫杀死的。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皇室自相残杀呢。主要原因就是国家的继承制度不完善,皇帝的态度暧昧不明,最终造成了皇子之间自相残杀,甚至皇帝不得善终。明朝时为了避免皇室自相残杀,严格执行了嫡长子继承制度,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才避免了皇室自相残杀,还有皇帝不得善终的可能。像明神宗万历帝时期,想立皇三子为太子,一群大臣是死活不同意,最终不了了之。
大家试想一下,古代社会中,皇位继承范围也就是皇帝的儿子之中,还发生了这么多自相残杀甚至皇帝本人都不得善终的事情。如果将皇位继承范围扩大到大臣之中,那么引起的腥风血雨更甚。没有血缘关系都可以当皇帝,谁也不服气谁,最后杀来杀去。皇帝不得善终都是常事。别说实现更好的治国思想了,就是离亡国也不远矣了。
所以说古代皇帝传子不传大臣,还是很现实的选择。别想的那么乌托邦式,不实际的想法只能是空想,那怕设想的未来很好,也没什么用。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