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驹支不屈于晋》和《吕相绝秦》对崤之战的描述不相符,如何看待

时间: 2023-08-14 01:01:2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9次

《驹支不屈于晋》和《吕相绝秦》对崤之战的描述不相符,如何看待

古文观止节选

麻烦各位帮忙节选一点
  (1)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毉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2)周郑交质: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 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名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蕴藻之菜,筐�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苹,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

  (3)石 碏 谏 宠 州 吁: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早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

  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

  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

  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4)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5)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供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6)宫之奇谏假道: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毉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7)子鱼论战: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

  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仟可也。」

  (8)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9)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0)吕相绝秦
  晋侯使吕相绝秦,曰:「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天祸晋国,文公如齐,惠公如秦。无禄,献公即世,穆公不忘旧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晋;又不能成大勋,而为韩之师。亦悔于厥心,用集我文公,是穆之成也!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逾越险阻,征东之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诸秦,则亦既报旧德矣。

  郑人怒君之疆埸,我文公帅诸侯及秦围郑。秦大夫不询于我寡君,擅及郑盟,诸侯疾之,将致命于秦。文公恐惧,绥靖诸侯。秦师克还无害,则是我有大造于西也。

  无禄,文公即世,穆为不吊,蔑死我君,寡我襄公,迭我崤地,奸绝我好,伐我保城。殄灭我费滑,散离我兄弟,挠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我襄公未忘君之旧勋,而惧社稷之陨,是以有崤之师。犹愿赦罪于穆公,穆公弗听,而即楚谋我。天诱其衷,成王陨命,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

  穆、襄即世,康、灵即位。康公我之自出,又欲阙翦我公室,倾覆我社稷;帅我蝥贼,以来荡摇我边疆,我是以有令狐之役。康犹不悛,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官,翦我羁马,我是以有河曲之战。东道之不通,则是康公绝我好也。

  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君亦不惠称盟,利吾有狄难,入我河县;焚我箕、郜;芟夷我农功;虔刘我边陲;我是以有辅氏之聚。君亦悔祸之延,而欲徼福于先君献、穆,使伯车来命我景公,曰:『吾与女,同好弃恶,复修旧德,以追念前勋。』言誓未就,景公即世,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会。君又不祥,背弃盟誓。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雠,而我之昏姻也。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伐狄。』寡君不敢顾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于使。君有二心于狄,曰:『晋将伐女。』狄应且憎,是用告我。楚人恶君之二三其德也,亦来告我曰:『秦背令狐之盟,而来求盟于我。昭告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曰:「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不糓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以惩不壹。』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

  寡人帅以听命,唯好是求,君若惠顾诸侯,矜哀寡人而赐之盟,则寡人之愿也。其承宁诸侯以退,岂敢徼乱?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其不能以诸侯退矣!敢尽布之执事,俾执事实图利之。」

  (11)驹支不屈于晋:
  会于向,将执戎子驹支,范宣子亲数诸朝,曰:「来,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与女剖分而食之。今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盖言语漏泄,则职女之由。诘朝之事,尔无与焉,与将执女。」

  对曰:「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惠公蠲其大德,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毋是翦弃,赐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我诸戎除翦其荆棘,驱其狐狸豺狼,以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贰。

  昔文公与秦伐郑,秦人窃与郑盟而舍戍焉,于是乎有崤之师。晋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踣之。戎何以不免?自是以来,晋之百役,与我诸戎,相继于时,以从执政,犹崤志也。岂敢离逖?今官之师旅,无乃实有所阙,以携诸侯,而罪我诸戎。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不与于会,亦无瞢焉!」赋青蝇而退。

  宣子辞焉。使即事于会,成恺悌也。

  (12)子产告范宣子轻币
  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若吾子赖之,则晋国贰。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贰则子之家坏。何没没也?将焉用贿?

  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诗云:『乐只君子,邦家之基。』有令德也夫!『上帝临女,无贰尔心。』有令名也夫!恕思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是以远至迩安。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而谓子浚我以生乎?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

  宣子说,乃轻币。

  (13)晏子不死君难:
  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庄公通焉,崔子弑之。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

  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14)子产论政宽猛: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

  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诗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施之以宽也。『毋从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惨不畏明。』纠之以猛也。『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和之至也!」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15)召公谏厉王止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目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16)襄王不许请隧:
  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王劳之以地。辞,请隧焉。王弗许,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其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以顺及天地,无逢其灾害。先王岂有赖焉?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足以供给神禘而已,岂敢厌纵其耳目心腹,以乱百度。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以临长百姓,而轻重布之,王何异之有?

  今天降祸灾于周室,余一人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而班先王之大物,以赏私德。其叔父实应且憎,以非余一人。余一人岂敢有爱,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而缩取备物以镇抚百姓。余一人其流辟于裔土,何辞之与有?若犹是姬姓也,尚将列为公侯,以复先王之职,大物其未可改也。叔父其懋昭明德,物将自至,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与百姓何?何政令之为也?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余安能知之?」

  文公遂不敢请,受地而还。

  (17)敬姜论劳逸:
  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绩,文伯曰:「以�之家而主犹绩,惧干季孙之怒也。其以�为不能事主乎?」其母叹曰:「鲁其亡乎?使僮子备官而未之闻耶?居,吾语女。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

  是故天子大采朝日,与三公九卿祖识地德,日中考政,与百官之政事。师尹惟旅牧相,宣序民事。少采夕月,与大史司载,纠虔天刑。日入,监九御,使洁奉禘郊之粢盛,而后即安。诸侯朝修天子之业命,昼考其国职,夕省其典刑,夜儆百工,使无慆淫,而后即安。卿大夫朝考其职,昼讲其庶政,夕序其业,夜庀其家事,而后即安。士朝受业,昼而讲贯,夕而习复,夜而计过,无憾,而后即安。自庶人以下,明而动,晦而休,无日以怠。王后亲织玄紞;公侯之夫人,加之以纮綖。卿之内子为大带,命妇成祭服,列士之妻加之以朝服。自庶士以下,皆衣其夫。社而赋事,蒸而献功,男女效绩,愆则有辟,古之制也。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训也。自上以下,谁敢淫心舍力?

  今我寡也,尔又在下位,朝夕处事,犹恐忘先人之业。况有怠惰,其何以避辟?吾冀而朝夕修我,曰:『必无废先人。』尔今曰:『胡不自安?』以是承君之官,余惧穆伯之绝祀也。」

  仲尼闻之曰:「弟子志之,季氏之妇不淫矣!」

  (18)勾践复国: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率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惟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君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喜否〕,曰:「子苟赦越国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喜否〕谏曰:「〔喜否〕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又与大国执雠,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 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娶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雠,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灭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吾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

  夫差行成,曰:「寡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请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勾践对曰:「昔天以越与吴,而吴不受命;今天以吴予越,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吾请达王甬、句东,吾与君为二君乎!」夫差对曰;「寡人礼先壹饭矣,君若不忘周室而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君若曰;『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寡人请死,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遂灭吴。此篇非古文观止所选,电子版初稿录入,姑从之。校以四部丛刊和四

  部备要本国语及汪远孙《考异》,异文多依丛刊,不一一注明。

  (19)宋人及楚人平:
  外平不书,此何以书?大其平乎己也。何大乎其平乎己?

  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司马子反曰:「子之国如何?」华元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揖而去之。

  反于庄王。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司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庄王曰:「诺,舍而止。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引师而去之。

  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此皆大夫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平者在下也。

  (20)虞师晋师灭夏阳:
  非国而曰灭,重夏阳也。虞无师,其曰师何也?以其先晋,不可以不言师也。其先晋何也?为主乎灭夏阳也。夏阳者,虞、虢之塞邑也,灭夏阳而虞、虢举矣。

  虞之为主乎灭夏阳何也?晋献公欲伐虢,荀息曰:「君何不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而借道乎虞也?」公曰:「此晋国之宝也!如受吾币,而不借吾道,则如之何?」荀息曰:「此小国之所以事大国也。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厩而置之外厩也。」

  公曰:「宫之奇存焉,必不使受之也。」荀息曰:「宫之奇之为人也,达心而懦,又少长于君。达心则其言略,懦则不能强谏,少长于君,则君轻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虑之。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公遂借道而伐虢。

  宫之奇谏曰:「晋国之使者,其辞卑而币重,必不便于虞。」虞公弗听,遂受其币而借之道。宫之奇又谏曰:「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挈其妻子以奔曹。

  献公亡虢,五年,而后举虞。荀息牵马操璧而前曰:「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

初中文言文写秦国

1. 文言文 秦国统一六国前

《勾践灭吴》 国语

《敬姜论劳逸》 国语

《襄王不许请隧》 国语

《召公谏厉王弭谤》 国语

《扁鹊见蔡桓公》 韩非子

《劝学》 荀子

《触龙说赵太后》 战国策

《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

《鲁共公择言》 战国策

《苏秦以连横说秦》 战国策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 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逍遥游 《庄子》

《养生篇》 庄子

《曹刿论战》庄公十年 左传

《宫之奇谏假道》僖公五年 左传

《介之推不言禄》僖公二十四年 左传

《驹支不屈于晋》襄公十四年 左传

《吕相绝秦》 成公十三年 左传

《晏子不死君难》 襄公二十五年 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 左传

《 烛之武退秦师》僖公三十年 左传

《子产论政宽猛》昭公二十年 左传

《子。《勾践灭吴》 国语

《敬姜论劳逸》 国语

《襄王不许请隧》 国语

《召公谏厉王弭谤》 国语

《扁鹊见蔡桓公》 韩非子

《劝学》 荀子

《触龙说赵太后》 战国策

《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

《鲁共公择言》 战国策

《苏秦以连横说秦》 战国策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 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逍遥游 《庄子》

《养生篇》 庄子

《曹刿论战》庄公十年 左传

《宫之奇谏假道》僖公五年 左传

《介之推不言禄》僖公二十四年 左传

《驹支不屈于晋》襄公十四年 左传

《吕相绝秦》 成公十三年 左传

《晏子不死君难》 襄公二十五年 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 左传

《 烛之武退秦师》僖公三十年 左传

《子产论政宽猛》昭公二十年 左传

《子鱼论战》僖公二十二年 左传

2. 《张仪为秦连横齐王》 初中古代文言文阅读

1. (1)莫不以从为可

莫:没有什么;没有谁

(2)是故愿大王孰记之

孰:仔细;慎重

2.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是故愿大王孰计之。(翻译此句)

国家一旦在(将来的)某天被进攻,(齐国)即使再想臣事秦国,也不能够实现。因此希望大王仔细考虑。

3.张仪是怎样说服齐王听从连横的主张的?

张仪先向齐王说明了“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完全是实力的较量,并不取决于一两次战争的输赢”的道理。张仪又列举其他国家附庸、臣事秦国的例子,让其从众效尤。从实力的差距和从众心理出发,张仪终于说服齐王听从连横的主张。

3. 长平之战文言文初中

你说的应该是长平之役吧

长平之役

【提要】

虎狼之国的秦国尽使欺骗伎俩,给轻信的魏国以空头承诺,目的是避免魏国助赵,减少攻赵的阻力,并待日后魏国势单力薄后作下一个攻击目标。

【原文】

长平之役,平都君说魏王曰:“王胡不为从?”魏王曰:“秦许吾以垣雍。”平都君曰:“臣以垣雍为空割也。”魏王曰:“何谓也?”平都君曰:“秦、赵久相持于长平之下而无决。天下合于秦,则无赵;合于赵,则无秦。秦恐王之变也,故以垣雍饵王也。秦战胜赵,王敢责垣雍之割乎?”王曰:“不敢。”“秦战不胜赵,王能令韩出垣雍之割乎?”王曰:“不能。”“臣故曰,垣雍空割也。”魏王曰:“善。”

4. 各位大师帮我翻译一下吧````古文`秦国要功打韩时``韩信写给赢政的书信``

鄙人翻译了一下 才疏学浅 不当之处颇多 请勿见笑

韩国侍从秦国已经三十多年了,对外起着屏障的作用,对内起着供给的作用。秦国单独出动精锐兵马征服土地而韩国却跟从着,韩国为此和全天下公开结了怨,而军功好处却全由强大的秦国得了去。而且韩国现在是承担着入贡的事务,这和秦国的郡县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如今我听闻李斯的主意是要准备调动军队攻打韩国。赵国扩充士兵,收拢跟随的百姓,想要联合各国的军队,它认为秦国如果不衰弱的话必然会灭掉各国诸侯,想要把它的这个想法在各国推广开来,这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如今如果大王放下赵国的威胁而不顾,却来攻打与己贴心的韩国,那么全天下的人也就都明了赵国的计谋了。

韩国,是一个小国家,但是却要面临着各国的侵略,君主受到侮辱臣子处境很差,他们上下一心共患难已经很久了。韩国的对策是做好防备,时刻警惕着强敌的侵略,平日里做好储备,修建城池用来长久的守备。现在秦国攻打韩国的话,一年是不能灭亡它的,而如果攻下一两个城池就撤退,那么对各国就没有什么威慑力,他们很有可能联合起来攻击秦国的军队。如果韩国因此背叛了秦国,那么魏国必然会策应它,赵国会依靠齐国为后援,这样的话,就必然出现韩国、魏国资助赵国和齐国的情况,这样会巩固合纵的阵营,以至于它们能来和秦国拼个高下,这是赵国的喜讯秦国的灾难啊。如果继续攻打赵国不能取胜,退回的时候攻打韩国也不能拿下的话,那么就会让善于攻城的部队在荒野上来疲惫的作战,后勤部队却在攻城中疲于奔命;那么就只好用这些疲惫困乏的部队来和赵、齐二国大批军队来作战,这并不是当初大王想灭亡赵国时所想的情形啊。如果全按照李斯同志计策来作战的话,那么秦国必然会成为各国的军队联合攻击的目标。陛下虽然万寿无疆,但如果这样的话想一统天下那时候还没到呢。

如今按我的计谋是这样的:派人出使楚国,花重金贿赂权高位重的大臣,讲明赵国哪里对不起秦国;送质子去魏国来安抚魏国,假道韩国来攻打赵国,赵国虽然和齐国相呼应,但不足为患。这两个国家拿下来后,那么韩国就可以用一份国书就让它永远追随秦国了。像我们秦国这般一兴兵攻打,赵、齐二国就有灭亡的危险,那么楚、魏二国肯定也乖乖地自动投降。古人说:“兵者,凶器也,不可不审用也。”现在的情况是以秦国一国来和赵国相抗衡作战,加上齐国还帮助赵国,现在又背弃了韩国,而且没有能稳定楚、魏二国不插手之心。如果这样就去作战而不能取胜的话,那么祸患便产生了。用计谋之所以能够成事,不能不把整个情况都了解了才能成功。赵国、秦国以后是强还是弱,在今年就能知道分晓,赵国和其它诸国暗中策划算计我们秦国却已经好久了。如果随意出兵而使得秦国在诸侯国面前示弱,那是很危险的事;使用李斯的计谋却使得各国起了联合起来对付我国的想法,那是最危险的事了;如果这两个疏忽都存在的话,那我秦国比起各国又强在哪里呢?我诚挚地希望陛下能够深思熟虑之后再来考虑这件事情,要攻打六国必须得使得合纵各国产生间隙,这样才不会为草率作战带来的后果而感到懊悔。

5. 根据秦始皇的事迹写篇文言文,五六句也行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片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很好;即使这样,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实在不敢交换啊!”))秦王不高兴。于是安陵君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呢?况且秦国已经灭了韩国亡了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的长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难道不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像你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卫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死尸百万,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突然扑到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怒气还没发作,上天就降示了凶吉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就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和胆识的人一定要发怒的话,死尸两人,血流也不过五步远,天下百姓都是要穿孝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站起来。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那韩国、魏国灭亡,然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生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

(( ))中的为重点语句翻译

易:交换。 其: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 加惠:给予恩惠。

错意:置意。 错:通“措”。 广:扩充。 直:只,仅仅。

怫(fú):然盛怒的样子 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

挠:屈服 谢:道歉。 谕:明白,懂得。

6. 初中课外文言文原文、翻译和答案61—65(金版)

范式守信

范式字巨卿,少游于太学,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搞(请假)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尊亲。”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俱以白母,请设馔(酒食)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信之诚也?”对曰:“巨卿信士,必不违约。”母曰:“若然,当为尔酿酒。”至其日,巨卿果至,升堂(登上大厅)拜饮,尽欢而别。

译文:范式字巨卿,山阳金张(今山东金山县)人。年轻时在太学求学,与汝南张劭是同窗好友,张劭字元伯.两人同时离开太学返乡,范式对张劭说,二年后我将到你家拜见你的父母,看看你的孩子。于是约好了日期。当约好的日期快到的时候,张劭把这件事告诉他母亲,请他母亲准备酒菜招待范式。母亲问:你们分别已经两年了,相隔千里,你就那么认真地相信他吗?张劭回答:范式是一个讲信用的人,他一定不会违约的。母亲说,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就为你酿酒。到了约好的那日,范式果然来到。大家一起饮酒,尽欢而别。

顾荣施炙

原文:

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①。觉行炙人有欲炙②之色,因辍③已施焉④。同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已问其所以,乃受人也。

注释:

1. 应人请:赴宴。

2. 欲炙:烤肉。

3. 辍:让出 ,施舍。

4. 施焉:施,给;兼词“于之”。

5. 左右:帮助。

6. 所以:这样做的原因。

翻译:

顾荣在洛阳时,应别人的邀请去赴宴。(在宴席上)他发觉烤肉的下人脸上显露出对烤肉渴求的神色,很想吃几块。于是他拿起自己的那份烤肉,让下人吃。同席的人都耻笑他有失身份。顾荣说:“一个人每天都烤肉,怎么能让他连烤肉的滋味都尝不到呢?”后来战乱四起,晋朝大批人渡长江南流,每当(顾荣)遇到危难,经常有一个人在顾荣左右保护他,于是顾荣感激的问他原因,才知道他就是当年端送烤肉的仆人。

思想:

赞扬了顾荣推己及人,肯为别人着想的品质;

俗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或好人有好报。

腹黄享杀子

原文:墨者有巨子腹黄享,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以此听寡人也。”腹黄享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子。

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吕氏春秋·孟春纪·去私》

译文:墨家学派的一个领袖腹黄享在秦国居住。他的儿子杀了人,按照法律应该判处死刑。秦国国君秦惠王对他说:“先生你年龄大了,又只有这一个儿子。我已经下令叫官吏不要杀他了。这件事情你就听我的吧。”腹黄享回答说:“我很感激国王你的恩赐。但是我们墨家的法律规定,杀人要处死,伤人要判刑。用法律来禁止出现伤亡人事件。不让人受到伤害,是天下的大道理。大王你虽然恩赐我,叫官吏不要处死我的儿子,但我却不能不按照墨家的法规办事。”腹黄享没有接受秦惠王的恩赐,终于让儿子伏法而死。

儿子是每个人都偏爱的至亲骨肉,能够忍痛割爱,大义灭亲,腹黄享这个墨家的领袖真正是个出以公心的人。

简介:本文选自《吕氏春秋》。这篇寓言表达了执法必须大公无私的观点。腹黄享,战国时墨家学派领袖。《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相吕不韦集门客而编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

浅析:古往今来,人们常说,王子犯法与民同罪,其实更多的是刑不上大夫。任何人犯罪总是有许多原因,也有许多客观条件可讲。虽说法律无情,但人之常情却是想方设法减轻罪责。

腹黄享之子杀人,秦王已免其死罪,并反过来向腹黄享说明原因。在常人正是求之不得,但腹黄享却不这样认为。他心中有大义,执法不隐私,原则面前坚决不让步,哪怕是自己的独子,哪怕是秦王赦免了。这种为真理而牺牲的精神,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对比这些先哲,我们反思一下自己,在大是大非面前,我们能否象腹黄享那样坚持真理,大公无私。

7. 初中文言文 《吴起用兵》翻译

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吴起做西河守,取知得了很高的声望。

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 *** 国相。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请让我与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可以。”

吴起说:“统率三军,让士兵乐意为国去死战,敌国不敢图谋魏国,您和我比,谁好?”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管理文道武百官,让百姓亲附,充实府库的储备,您和我比,谁行?”田文说:“不如您。”

吴起说:“拒守西河而秦国的军队不内敢向东侵犯,韩国、赵国服从归顺,您和我比,谁能?”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这几方面您都不如我,可是您的职位却在我之上,是什么道理呢?”田文说:“田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当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吴起沉默了许久,然后说:“应该托付给您啊。”

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

容。

描述秦统一六国的文言文

1. 秦国统一六国前的文言文

六国古文是战国时期通行于六国(秦以外齐、燕、赵、韩、魏、楚等各诸侯国)的文字,即战国古文。

它是上承商周的甲骨文、金文,在诸侯割据条件下所形成的区域性文字殊体。形体很不统一,笔画草率,简体、俗体大量涌现。秦统一六国后,废除了与秦文不合的六国古文。六国古文,又称东方六国文字,简称古文,是战国时代东方齐、楚、燕、韩、赵、魏等国文字的合称。 战国时代,诸侯国经过春秋数百年的分合,形成了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大国,和宗周、宋、卫、中山等几个小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剧变,给文字的发展以深刻的影响。生长力发展,使文字的使用日益广泛,要求文字简化;书写工具和材料变化,用毛笔书写于竹帛远比范铸简捷,文字使用者扩大到平民,而他们对字的形义关系理解又差;诸侯割据,政治上不统一,使各国文化自由发展,带上浓厚的地方色彩。对汉字形义关系理解差,便难免写错字形,以讹传讹,就形成讹变字;书写的简捷和文字应用的广泛,便导致字形书写的简化和草率,从而形成省变字;文字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必然使地区间文字异形现象突出,因而形成异体字;除了秦国文字墨守春秋以前正统文字的字形,仅在书写风格上渐趋规整匀称,向小篆过渡之外,其他六国文字与春秋以前相比,字形差异很大,几乎面目全非。六国古书不仅见于简、帛、陶、玺之上,也见于某些王室重器。

2. 秦灭六国而一统天下的古文

史记。

秦始皇本纪: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

吕不韦为相,封十万户,号曰文信侯。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并天下。

李斯为舍人。蒙骜、王齮、麃公等为将军。

王年少,初即位,委国事大臣。晋阳反,元年,将军蒙骜击定之。

二年,麃公将卒攻卷,斩首三万。三年,蒙骜攻韩,取十三城。

王齮死。十月,将军蒙骜攻魏氏篸、有诡。

岁大饥。四年,拔篸、有诡。

三月,军罢。秦质子归自赵,赵太子出归国。

十月庚寅,蝗虫从东方来,蔽天。天下疫。

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五年,将军骜攻魏,定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城,皆拔之,取二十城。

初置东郡。冬雷。

六年,韩、魏、赵、卫、楚共击秦,取寿陵。秦出兵,五国兵罢。

拔卫,迫东郡,其君角率其支属徙居野王,阻其山以保魏之河内。七年,彗星先出东方,见北方,五月见西方。

将军骜死。以攻龙、孤、庆都,还兵攻汲。

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

夏太后死。八年,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迁其民於临洮。

十一年,王翦、桓齮、杨端和攻邺,取九城。王翦攻阏与、橑杨,皆并为一军。

翦将十八日,军归斗食以下,什推二人从军取邺安阳,桓齮将。十三年,桓齮攻赵平阳,杀赵将扈辄,斩首十万。

王之河南。正月,彗星见东方。

十月,桓齮攻赵。十四年,攻赵军於平阳,取宜安,破之,杀其将军。

桓齮定平阳、武城。韩非使秦,秦用李斯谋,留非,非死云阳。

韩王请为臣。十五年,大兴兵,一军至邺,一军至太原,取狼孟。

地动。十六年九月,发卒受地韩南阳假守腾。

初令男子书年。魏献地於秦。

秦置丽邑。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

地动。华阳太后卒。

民大饥。十八年,大兴兵攻赵,王翦将上地,下井陉,端和将河内,羌瘣伐赵,端和围邯郸城。

十九年,王翦、羌瘣尽定取赵地东阳,得赵王。引兵欲攻燕,屯中山。

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阬之。秦王还,从太原、上郡归。

始皇帝母太后崩。赵公子嘉率其宗数百人之代,自立为代王,东与燕合兵,军上谷。

大饥。 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国,恐,使荆轲刺秦王。

秦王觉之,体解轲以徇,而使王翦、辛胜攻燕。燕、代发兵击秦军,秦军破燕易水之西。

二十一年,王贲攻。乃益发卒诣王翦军,遂破燕太子军,取燕蓟城,得太子丹之首。

燕王东收辽东而王之。王翦谢病老归。

新郑反。昌平君徙於郢。

大雨雪,深二尺五寸。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

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强起之,使将击荆。取陈以南至平舆,秦王游至郢陈。

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於淮南。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

二十五年,大兴兵,使王贲将,攻燕辽东,得燕王喜。还攻代,虏代王嘉。

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五月,天下大酺。

二十六年,齐王建与其相后胜发兵守其西界,不通秦。秦使将军王贲从燕南攻齐,得齐王建。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异日韩王纳地效玺,请为籓臣,已而倍约,与赵、魏合从畔秦,故兴兵诛之,虏其王。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

赵王使其相李牧来约盟,故归其质子。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兴兵诛之,得其王。

赵公子嘉乃自立为代王,故举兵击灭之。魏王始约服入秦,已而与韩、赵谋袭秦,秦兵吏诛,遂破之。

荆王献青阳以西,已而畔约,击我南郡,故发兵诛,得其王,遂定其荆地。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兵吏诛,灭其国。

齐王用后胜计,绝秦使,欲为乱,兵吏诛,虏其王,平齐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

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他如议。”制曰:“可。”

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谧。

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以上是秦灭六国全过程。

3. 文言文 秦国统一六国前

《勾践灭吴》 国语

《敬姜论劳逸》 国语

《襄王不许请隧》 国语

《召公谏厉王弭谤》 国语

《扁鹊见蔡桓公》 韩非子

《劝学》 荀子

《触龙说赵太后》 战国策

《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

《鲁共公择言》 战国策

《苏秦以连横说秦》 战国策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 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逍遥游 《庄子》

《养生篇》 庄子

《曹刿论战》庄公十年 左传

《宫之奇谏假道》僖公五年 左传

《介之推不言禄》僖公二十四年 左传

《驹支不屈于晋》襄公十四年 左传

《吕相绝秦》 成公十三年 左传

《晏子不死君难》 襄公二十五年 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 左传

《 烛之武退秦师》僖公三十年 左传

《子产论政宽猛》昭公二十年 左传

《子鱼论战》僖公二十二年 左传

古文观止内容

《古文观止》选材上起左传、国语、下止明代刘伯温、归有光,所选222篇文章皆为千古名作,历来为学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学习古文的经典书、必备书。

金克木先生说:“读古文观止可以知历史,可以知哲学,可以知文体变迁,可以知人情事故,可以知中国的宗教精神与人文精神,几乎可以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

目录:
原序

古文观止卷之一

《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
周郑交质
石碏谏宠州吁
臧僖伯谏观鱼
郑庄公戒饬守臣
臧哀伯谏纳郜鼎
季梁谏追楚师
曹刿论战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宫之奇谏假道
齐桓下拜受胙
阴饴甥对秦伯
子鱼论战
寺人披见文公
介之推不言禄
展喜犒师
烛之武退秦师
叔哭师

古文观止卷之二

《左传》
郑子家告赵宣子
王孙满对楚子
齐国佐不辱命
楚归晋知
吕相绝秦
驹支不屈于晋
祁奚请免叔向
子产告范宣子轻币
晏子不死君难
季札观周乐
子产坏晋馆邑
子产却楚逆女以兵
子革论政宽猛
吴许越成

古文观止卷之三

《国语》
祭公谏征犬戎
召公谏厉王止谤
襄王不许请隧
单子知陈必亡
展禽论祀爱居
里革断罟匡君
敬姜论劳逸
叔向贺贫
王孙圉论楚宝
诸稽郢行成于吴
早胥谏许越成
《公羊传》
春王正月
宋人及楚人平
吴子使札来聘
《谷梁传》
郑伯克段于鄢
虞师晋师灭夏阳
《檀公》
晋献公杀世子早生
曾子易篑
有子之言似夫子
公子重耳对秦客
杜蒉扬觯
献文子成室

古文观止卷之四

《战国策》
苏秦以连横说秦
司马错论伐蜀
范雎说秦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
颜斶说齐王
冯暖客孟尝君
赵威后问齐使
庄辛论幸臣
触詟说赵太后
鲁仲连义不帝秦
鲁共公择言
唐雎说信陵君
唐雎不辱使命
乐毅报燕王书
《史记》李斯谏逐客书
《楚辞》卜居 宋玉对楚王问

古文观止卷之五

《史记》
五帝本纪赞
项羽本纪赞
秦楚之际月表
高祖功臣侯年表
孔子世家赞
外戚世家序
伯夷列传
屈原列传
管晏列传
酷吏列传序
游侠列传序
滑稽列传
货殖列传序
太史公自序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

古文观止卷之六

《汉书》 高帝求贤诏 文帝议佐百姓诏 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 武帝求茂材异等诏 贾谊过秦论上 贾谊治秦策一
晁错论贵粟疏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司马相如上书谏猎 李陵答苏武书 路温舒尚德缓刑书 杨恽报孙会宗书

后汉书 光武帝临淄劳耿弇 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诸葛亮 前出师表 后出师表

古文观止卷之七

李密 陈情表

王羲之 兰亭集序

陶渊明 归去来辞 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

孔稚珪 北山移文

魏征 谏太宗十思疏

骆宾王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王勃 滕王阁序

李白 与韩荆州书 春夜宴桃李园序

李华 吊古战场文

刘禹锡 陋室铭

杜牧 阿房宫赋

韩愈 原道 原毁 获麟解 杂说一 杂说四

古文观止卷之八

韩愈 师说 进学解 圬者王承福传 讳辩 争臣论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 与于襄阳书 与陈给事书 应科目时与人书 送孟东野序 送李愿归盘谷序 送董邵南序 送杨少尹序 送石处士序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祭十二郎文 柳子厚墓志铭

古文观止卷之九

柳宗元 驳复仇议 桐叶封弟辨 箕子碑 捕蛇者说 种树郭橐驼传 梓人传 愚溪诗序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钻 潭西小丘记 小石城山记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王禹偁 待漏院记 黄冈竹楼记

李格非 书洛阳名园记后

范仲淹 严先生祠堂记 岳阳楼记

司马光 谏院题名记

钱公辅 义田记

李 袁州州学记

欧阳修 朋党论 纵囚论 释秘演诗集序

古文观止卷之十

欧阳修 梅圣俞诗集序 送杨寘序 五代史伶官传序 五代史宦者传序 相州昼锦堂记 丰乐亭记 醉翁亭记

秋声赋 祭石曼卿文 泷冈阡表

苏洵 管仲论 辨奷论 心术

苏轼 刑赏忠厚之至论 范增论 留侯论 贾谊论 晁错论

古文观止卷之十一

苏轼 上梅直讲书 喜雨亭记 凌虚台记 超然台记 放鹤亭记 石钟山记 潮州韩文公庙碑

乞校正陆贽秦议进御札子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三槐堂铭 方山子传

苏辙 六国论 上枢密韩太尉书 黄州快哉亭记

曾巩 寄欧阳舍人书 赠黎安二生传

王安石 读孟尝君传 同学一首别子固 游褒禅山记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古文观止卷之十二

宋濂 送天台陈庭学序 阅江楼记

刘基 司马季主论卜 卖柑者言

方孝孺 深虑论 豫让论

王 亲政篇

王守仁 尊经阁记 象祠记 瘗旅文

唐顺之 信陵君救赵论

宗臣 报刘一丈书

归有光 吴山图记 沧浪亭记

茅坤 青霞先生文集序

王世贞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袁宏道 徐文长传

张溥 五人墓碑记

谁能介绍一下《古文观止》这本书?

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是自清代以来最为流行的古代散文选本之一。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除本书外,二吴还细著了《纲鉴易知录》。 散文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文体之一。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是先秦时期。《尚书》是第一部散文集。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产生了诸子散文。《左传》与《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二是两汉时代,本期散文进一步发展,《史记》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代表了两汉散文的最高成就。三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本期文章多讲求声律,形成马并俪文体,《水经注》、《洛阳伽蓝记》不同凡响。四是唐宋时期。中唐韩愈、柳宗元领导了古文运动,“文起八代之衰”。北宋时,欧阳修力倡古文,苏氏父子等人互相应和,古文日渐占领文坛。五是元明清时期。本期散文基本上继承发展了唐宋古文运动的精神。明代出现了前后七子的复古派,反对复古的唐宋派,主张性灵的公安派……,出现了归有光等散文大家,清代影响最大的是桐城派。 《古文观止》所选之文上起先秦,下迄明末,大体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和主要面貌。其中包括《左传》34篇,《国语》11篇, 《公羊传》3篇、 《礼记》6篇, 《战国策》14篇,韩愈文17篇;柳宗元文8篇,欧阳修11篇,苏轼文11篇,苏辙文3篇,王安石3篇……共222篇。本书入选之文皆为语言精炼、短小精悍、便于传诵的佳作。衡文标准基本上兼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当然所谓思想性是以不违背封建正统观念为基准的。选者以古文为正宗,也不排斥骈文收入4篇,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在文章中间或末尾,选者有一些夹批或尾批,对初学者理解文章有一定帮助;体例方面一改前人按文体分类的习惯,而是以时代为经,以作家为纬,值得肯定。 [编辑本段]内容 本书亦有入选不当者,因为选编主要是着眼于考科举时做策论,故选入了一些八股气息浓郁的文章。但作为一种古代散文的入门书,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卷一 周文篇次 篇目 出处 一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二 周郑交质 左传 三 石碏谏宠州吁 左传 四 臧僖伯谏观鱼 左传 五 郑庄公戒饬守臣 左传 六 臧哀伯谏纳郜鼎 左传 七 季梁谏追楚师 左传 八 曹刿论战 左传 九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左传 十 宫之奇谏假道 左传 十一 齐桓下拜受胙 左传 十二 阴饴甥对秦伯 左传 十三 子鱼论战 左传 十四 寺人披见文公 左传 十五 介之推不言禄 左传 十六 展喜犒师 左传 十七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十八 蹇叔哭师 左传 [编辑] 卷二 周文篇次 篇目 出处 一 郑子家告赵宣子 左传 二 王孙满对楚子 左传 三 齐国佐不辱命 左传 四 楚归晋知罃 左传 五 吕相绝秦 左传 六 驹支不屈于晋 左传 七 祁奚请免叔向 左传 八 子产告范宣子轻币 左传 九 晏子不死君难 左传 十 季札观周乐 左传 十一 子产坏晋馆垣 左传 十二 子产论尹何为邑 左传 十三 子产却楚逆女以兵 左传 十四 子革对灵王 左传 十五 子产论政宽猛 左传 十六 吴许越成 左传 [编辑] 卷三 周文篇次 篇目 出处 一 祭公谏征犬戎 国语 二 召公谏厉王止谤 国语 三 襄王不许请隧 国语 四 单子知陈必亡 国语 五 展禽论祀爰居 国语 六 里隔断罟匡君 国语 七 敬姜论劳逸 国语 八 叔向贺贫 国语 九 王孙圉论楚宝 国语 十 诸稽郢形成于吴 国语 十一 申胥谏许越成 国语 十二 春王正月 公羊传 十三 宋人及楚人平 公羊传 十四 吴子使札来聘 公羊传 十五 郑伯克段于鄢 谷梁传 十六 虞师晋师灭夏阳 谷梁传 十七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 礼记 檀弓 十八 曾子易箦 礼记 檀弓 十九 有子之言似夫子 礼记 檀弓 二十 公子重耳对秦客 礼记 檀弓 二十一 杜篑扬觯 礼记 檀弓 二十二 晋献文子成室 礼记 檀弓 [编辑] 卷四 秦文、楚辞篇次 篇目 出处 一 苏秦以连横说秦 战国策 二 司马错论伐蜀 战国策 三 范雎说秦王 战国策 四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五 颜斶说秦王 战国策 六 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 七 赵威后问齐使 战国策 八 庄辛论幸臣 战国策 九 触詟说赵太后 战国策 十 鲁仲连义不帝秦 战国策 十一 鲁共公择言 战国策 十二 唐雎说信陵君 战国策 十三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十四 乐毅报燕王书 战国策 十五 李斯谏逐客书 李斯 十六 卜居 屈原 十七 宋玉对楚王问 宋玉 [编辑] 卷五 汉文篇次 篇目 出处 一 五帝本纪赞 史记 二 项羽本纪赞 史记 三 秦楚之际月表 史记 四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史记 五 孔子世家赞 史记 六 外戚世家序 史记 七 伯夷列传 史记 八 管晏列传 史记 九 屈原列传 史记 十 酷吏列传序 史记 十一 游侠列传序 史记 十二 滑稽列传 史记 十三 货殖列传序 史记 十四 太史公自序 史记 十五 报任少卿书 司马迁 [编辑] 卷六 汉文篇次 篇目 出处 一 高帝求贤诏 汉高祖 二 文帝议佐百姓诏 汉文帝 三 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 汉景帝 四 武帝求茂才异等诏 汉武帝 五 过秦论上 贾谊 六 治安策一 贾谊 七 论贵粟疏 晁错 八 狱中上梁王书 邹阳 九 上书谏猎 司马相如 十 答苏武书 李陵 十一 尚德缓刑书 路温舒 十二 报孙会宗书 杨恽 十三 光武帝临淄劳耿弇 汉光武帝 十四 戒兄子严敦书 马援 十五 前出师表 诸葛亮 十六 后出师表 诸葛亮 [编辑本段]必读理由 三百年间中国最通行的古文选本 中国散文清晰的发展脉络 一部细致独到的准文学史 一本最佳的古代传统文化读本 从文学的角度理解中华文明的幽深和博大 历史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文学技巧的集中体现 编者:吴楚才,吴调侯 国别:中国 类型:散文集 成书年代:清代,1695年 阅读时间:青年 推荐读书:《古文观止》,中华书局,2001年 [编辑本段]⊙背景搜索 《古文观止》的编选者吴楚材(名乘权)、吴调侯(名大职)为叔侄二人,生于浙江山阴(今绍兴市)。清吴兴祚在《古文观止序》中说:“会稽章子、习子,以古文课余子于三山之凌云处;维时从子楚材实左右之。楚材天性孝友,潜心力学,工举业,尤好读经史,于寻常讲贯之外,别有会心。与从孙调侯,日以古学相砥砺。调侯奇伟倜傥,敦尚气谊。本其家学,每思继序前人而光大之。二子才器过人,下笔洒洒数千言无懈漫,盖其得力于古者深矣。”二人的情况现在只能于此序中窥见一斑。“观止”二字,出自《左传襄公十九年》:吴季札在鲁国赏周乐,至《韶》舞,赞叹:“德至矣哉!大矣”,认为无美不具,于是说:“观止矣。”书名为观止,意在力图选编达到尽善尽美,无以超越。 ⊙内容提要 《古文观止》全书一共有12卷,收入上起周代下讫明末的历代文章222篇,论说抒情,写景状物,众体兼备。 书中西汉以前的文章以左丘明的《左传》为突出点,选录34篇,占全书的六分之一以上;《国语》、《战国策》、《公羊传》、《谷梁传》、《礼记》的文章选录有36篇,两者汇总计70篇,占《古文观止》全书的三分之一。编者有意强化对汉代以前文章的份量,是为了使读者更清晰、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散文的源本,以便打好根基。 对两汉的文章,编者比较重视司马迁的《史记》,汉文31篇,《史记》有14篇。唐代文章以“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柳宗元为主,分别选入24篇和11篇;宋文以欧阳修、苏轼为侧重点,分别选入13篇和12篇。秦文仅选李斯一篇,六朝文章选6篇,元代一篇未选,明代选入18篇。 编者在文章的选择上轻重得宜,取舍有据,集中反映汉文及唐宋八大家文,有轻有重,便于阅读。 ⊙作品影响 《古文观止》篇幅适当,所选的文章以汉唐二代为多,以散文为主,兼顾骈韵二体,既有长篇大论,又有精短美文,反映出编者眼光的细致和周到。它本身的鲜明特点与突出优势使它在问世后的300多年里,成为最流行、最通俗、最广为人知、最有影响的初学古文选本,常作为私塾及学堂的启蒙读本,几乎家家备一本,海内风行。那么,它最突出的特点和优势是什么呢 《古文观止》之前的古文选本,大多依据昭明太子萧统《文选》的体例,分类繁琐,常以条目为主线,阅读使用时都很不简便。《古文观止》则以时代为纲,作者为目,将作者的各类文体的作品集粹于一处,阅读方便,查看快捷,使读者对清代之前的散文史认识清楚,印象深刻。所以,《古文观止》的流行性与通俗性、权威性至今难以动摇,仍影响巨大,是青年首选的普及性古文选本,一版再版,依旧常售不衰。 ⊙精彩篇章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 ——唐刘禹锡《陋室铭》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北宋苏轼《前赤壁赋》 ⊙延伸阅读 《唐宋八大家文钞》是明代茅坤编定的一本书。此书流行以后,“唐宋八大家”的说法才得以固定下来。自那时起,学古文者皆以八大家为宗师,唐宋八大家的影响也愈来愈大。唐宋八大家是指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宋朝的欧阳修、苏洵、苏辙、苏轼、曾巩、王安石。 《文选》是梁代昭明太子萧统(501~531)编辑的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诗文总集。它收录从先秦到梁代八九百年间一百三十位作者的五百一十四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文人学习的榜样。民间曾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 “古文观止”意指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学习文言文至此观止矣。
文章标题: 《驹支不屈于晋》和《吕相绝秦》对崤之战的描述不相符,如何看待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7288.html
文章标签:不屈  之战  如何看待  不相符  描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