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我国历史上一共存在过多少叫平阳的地方

时间: 2023-08-12 16:00:3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7次

我国历史上一共存在过多少叫平阳的地方

平阳县的历史

  平阳县境远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活动。春秋战国时期为越国领土,公元前333年(周显王三十六年)越灭隶楚。秦统一中国,属闽中郡。楚汉之际,闽君驺摇(越王勾践后裔)率越人从诸候灭秦击楚。公元前192年(汉惠帝三年),论高祖时佐汉功,封驺摇为东海王,都东瓯,始有文字可据。三国吴时,在今仙口一带设横屿船屯。晋时始建县,初名始阳,继改横阳。五代十国时,吴越王统辖全浙,横阳既平,改名平阳,一直沿袭至今。1981年析鳌江以南7区1镇另置苍南县。分县后,平阳县辖万全、鳌江、水头、麻步、腾蛟、山门、顺溪7区和城关镇;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全县辖17镇17乡;2000年并为17镇14乡;2021年并为16镇13乡;2021年,根据温州大都市核心区区划调整方案,调整为10镇1乡。
  建置从属
  据《史记·东越列传》,驺摇因佐汉“功多其民便附”,乃立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平阳属东瓯王国。至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建元三年),惧闽越攻击,“请举国徙中国,乃悉举众来处江淮间,”国灭。公元前85年(汉昭帝始元二年),以其地为回浦县地,隶会稽郡南部都尉(据《汉书·地理志》)。东汉光武帝时将原来的闽中地更名章安(《后汉书》及《宋书》另引晋《太康记》:“本鄞县南之回浦乡,章帝章和元年立”),属会稽郡东部都尉。公元138年(顺帝永和三年)分章安的东瓯乡设立永宁县。239年(三国吴大帝赤乌二年),又分永宁南面置罗阳县,并在仙口一带设横屿船屯,仍隶会稽郡东部都尉。至257年(三国吴孙亮太平二年)以会稽东部都尉设临海郡,罗阳改属之。268年(三国吴孙皓宝鼎三年),改罗阳为安阳县,领属不变。西晋统一后,280年(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安阳为安固县,隶属州郡仍无变动。这是平阳建县前的历史。
  建县历史
  平阳建县有1700多年历史。283年(晋武帝太康四年),析安固南横屿船屯地置始阳县,这是平阳单独建县的开始。后也称罗阳县。不久,“取横屿及横江之义”,改名横阳,仍隶扬州临海郡。323年(东晋明帝太宁元年)分临海设永嘉郡,统永宁、安固、松阳、横阳,从此横阳改隶扬州永嘉郡。县治据说是郭璞所选,隆庆《平阳县志》云:“自晋郭景纯定县治,以仙坛、昆山对峙于前,鸣山、石塘拥障于后,故宋令陈容有‘前分凤翅,后叠蛾眉’之句。俗传左右二山为斗牛,鸣山为伏虎,言其形势也。”在当时闭塞的条件下,县城不得不偏于东北一隅。隋唐之际,因战乱频仍,一度撤销县制,并入安固或永嘉,而自701年(武后大足元年)复置。五代十国时期为吴越国辖地,改名为平阳。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劳动人民的艰辛开垦,及大自然条件的变化,宋朝以后,平阳已成为“两浙咽喉,八闽唇齿”。至明、清两朝,“邑之盐亭大小屿诸山,向为斥卤者,兹皆为沃壤,而旁海成市如堂奥焉。至番舶贡琛,往往守风其间。远望海上马鞍、麂山,俨然外屏。是不独两浙咽喉,八闽唇齿,抑又为大洋之门户矣”(乾隆《平阳县志》)。民国以来,一直延续县级建制,并发展为平阳、苍南两大县。
  县境变迁
  自283年(西晋太康四年)建县以来平阳县境历经多次小变迁,一次大变迁。
  1452年(明代宗景泰三年)闽、括间政局不稳,山民穷困无告,时有起义发生。为了加强统治,巡抚孙原贞奏设泰顺县,因析原归仁乡的三十八、三十九、四十都三都的区域归泰顺。三十四都因无户口可稽,以其地分隶三十二、三十三、三十五都,全县由55都减为51都。
  清初,郑成功等义军在东海沿海一带坚持抗清斗争。1661年(顺治十八年)曾下令“迁界”由尚书苏纳海负责,“撤边海三十里居民而空其地”,实行彻底的坚壁清野、移民并村的残暴政策。平阳副总兵张思达反对当时县令高仪坤依瑞安例内迁五里的主张,坚持内迁十多里,造成“男号女哭,四境相闻”的惨状,田园弃置过半,“所存图里,十仅有四”。1670年(康熙九年),清朝严正声明政局较前稳定,下令“展界”,一直到1691年(康熙三十年)才恢复原来图籍。只有原属二十四都的南麂诸岛,明时居民因倭寇之乱散入内地,以军籍余额编补,名存实亡。南明时,郑成功曾驻营其地,终清之世,未入版图。中华民国时期,才开垦发展,建立乡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鉴于老根据地革命斗争形成的惯例,于1952年将瑞平行政村从瑞安凤翔乡划归腾蛟区的龙尾。1953年,又将属瑞安石龙乡的根竹行政村划归腾蛟包洋。1955年6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南麂乡划归成立不久的洞头县管辖,1957年8月,又将其重划归平阳,恢复原貌。1955年秋,国务院决定,将平阳管辖的台山列岛划归福建省霞浦县。宋桥乡的杜山头自然村毗邻瑞安,历史上一半属瑞安,一半属平阳,管理方面诸多不便。经两县有关代表磋商,并征求当地群众意见,经上级批准后,于1958年上半年,将该村划归瑞安县仙降区吴桥乡管辖。平阳原是一个大县,1949年以前面积5690.30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二位。土地总面积相当于瑞安、文成二县之和,而耕地面积则比瑞安、文成、泰顺之和尚超出5万多亩,人口则占温州地区的三分之一。浙江省和国务院根据实际情况及经济发展需要,接受全县干部和群众的要求,颁发了(81)国函字68号和浙政(1981)68号文件《关于平阳县划分为平阳、苍南县的通知》,决定于1981年6月18日开始,将平阳县的矾山镇和宜山、钱库、金乡、灵溪、桥墩、矾山、马站7个区析出,另建苍南县,这是平阳建县以来县境的最大一次变迁。全县面积由原来的2243平方公里减为1051平方公里,海岸线减为22公里。[
自西晋太康四年(283)建县以来平阳县境历经多次小变迁,一次大变迁。

明代宗景泰三年(1452)闽、括间政局不稳,山民穷困无告,时有起义发生。为了加强统治,巡抚孙原贞奏设泰顺县,因析原归仁乡的三十八、三十九、四十都三都的区域归泰顺。三十四都因无户口可稽,以其地分隶三十二、三十三、三十五都,全县由55都减为51都。

清初,郑成功等义军在东海沿海一带坚持抗清斗争。顺治十八年(1661)曾下令“迁界”由尚书苏纳海负责,“撤边海三十里居民而空其地”,实行彻底的坚壁清野、移民并村的残暴政策。平阳副总兵张思达反对当时县令高仪坤依瑞安例内迁五里的主张,坚持内迁十多里,造成“男号女哭,四境相闻”的惨状,田园弃置过半,“所存图里,十仅有四”。康熙九年(1679),清严正声明政局较前稳定,下令“展界”,一直到三十年才恢复原来图籍。只有原属二十四都的南麂诸岛,明时居民因倭寇之乱散入内地,以军籍余额编补,名存实亡。南明时,郑成功曾驻营其地,终清之世,未入版图。中华民国时期,才开垦发展,建立乡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鉴于老根据地革命斗争形成的惯例,于1952年将瑞平行政村从瑞安凤翔乡划归腾蛟区的龙尾乡。1953年,又将属瑞安石龙乡的根竹行政村划归腾蛟包洋。1955年6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南麂乡划归成立不久的洞头县管辖,1957年8月,又将其重划归平阳,恢复原貌。1955年秋,国务院决定,将平阳管辖的台山列岛划归福建省霞浦县。宋桥乡的杜山头自然村毗邻瑞安,历史上一半属瑞安,一半属平阳,管理方面诸多不便。经两县有关代表磋商,并征求当地群众意见,经上级批准后,于1958年上半年,将该村划归瑞安县仙降区吴桥乡管辖。平阳原是一个大县,解放前面积5690.30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二位。土地总面积相当于瑞安、文成二县之和,而耕地面积则比瑞安、文成、泰顺之和尚超出5万多亩,人口则占温州地区的三分之一。浙江省和国务院根据实际情况及经济发展需要,接受全县干部和群众的要求,颁发了(81)国函字68号和浙政(1981)68号文件《关于平阳县划分为平阳、苍南县的通知》,决定于1981年6月18日开始,将本县的矾山镇和宜山、钱库、金乡、灵溪、桥墩、矾山、马站7个区析出,另建苍南县,这是平阳建县以来县境的最大一次变迁。全县面积由原来的2243平方公里减为1051平方公里,海岸线现在为22公里。
  1.平阳建县有1700多年历史。283年(晋武帝太康四年),析安固南横屿船屯地置始阳县,这是平阳单独建县的开始。后也称罗阳县。不久,“取横屿及横江之义”,改名横阳,仍隶扬州临海郡。323年(东晋明帝太宁元年)分临海设永嘉郡,统永宁、安固、松阳、横阳,从此横阳改隶扬州永嘉郡。

  2.平阳县是浙江省辖县,地处浙南沿海,陆地面积1051.17平方公里,与苍南共有海域37200平方公里。与瑞安市、文成县、泰顺县、苍南县接壤,县城距温州市区50千米,南麂列岛离台湾基隆140海里。
  3.平阳地质属浙闽太平洋沿海基底隆起带,以火山形成地貌为主,地势西高东低,海岸线蜿蜒曲折,丘陵、谷地、平原、河海一应俱全。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雨水丰沛,物产丰富。
平阳县是浙江省辖县,位于浙江东南沿海,地处温州市南翼区域经济的中心。西晋太康年间建县,历史悠久,素以物华天宝、文风鼎盛而著称;是革命老根据地县、海洋大县、文化大县。全县陆地面积1051平方千米,海域面积3.7万平方千米;辖10个建制镇、1个民族乡;截至2021年底,县内常住人口76.17万人。县人民政府驻昆阳镇。
不大清楚哎

中国五千年历史,有记载的有多少个朝代呀,多少个黄上,都叫什么名子,当了多少年呢?

奴隶制王朝有夏、商、周三个

封建王朝统一全国的有秦朝、西汉、东汉、东晋、西晋、隋朝、唐朝、元朝、明朝、清朝。

曾经即位称皇帝的连农民起义里的那些总共有764个。

平阳是哪里?为什么说虎落平阳被犬欺?

我觉得这句话里面应该暗含二个关键词!

百兽之王的老虎,形态威严,身形巨大。即便离开了他的栖息地,那也是猛龙过江的存在。怎么可能被卖萌求生的狗子所欺。

我试着用严谨的学术态度来推导这个问题:

一,老虎生活在森林,森林的背景又是它身上黄褐色斑纹的保护色,所以老虎的捕猎成功率很高。

二,做为猫科类动物的代表,老虎也有猫科类动物的确点,就是爆发力惊人,耐力就差点了。所以雄性老虎是常被雌性老虎嫌弃的……(此处省略257字)

三,脱离了森林背景,来到平原地界,原来老虎通过潜踪蹑行接近到猎物攻击范围再施以雷霆一击的传统捕猎模式就不适用了。只有硬刚,上面说过老虎的耐力差点,而偏偏它的猎物,那些吃草的动物,都是以耐力见长的。

所以捕猎的难度就大大增加了,捕不到猎物,老虎要挨饿。没东西吃,怎么办,只有卖东西。

所以秦琼当街卖黄膘马,杨志闹市卖刀,说的都是同一件事,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这是我认为的第一个关键词,英雄无钱,未必英雄。

但老虎毕竟是老虎,哪怕捕不到猎物,饿的面黄肌瘦,晚上睡不着觉,也不是狗子所能欺负的。只要老虎一声咆哮,狗子只会吓得四脚酥软,屁滚尿流。

这里就又有了第二个关键词,叫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狗子在老虎面前完全没有抵抗力,老虎可以随时吃掉狗子充饥。

但老虎并没有这么做,这是老虎们在尊循着一个 社会 底线。不屑做那种自低身份的事。

虎落平阳被犬欺,但狗子们大多没见过世面,不知道这欺背后的巨大风险。就像那个牛二过份欺负杨志,最后做了刀下之鬼。

牛二名字里带一个牛字,暗指食草动物,杨志的外号叫青面兽,吃肉的才大多被用这个字。这是猎物和捕猎者的关系。

最后说一句,我字多,应该是对的,哈哈!

平阳,古代地名, 历史 上曾经有十八个地方称作平阳。比较著名的有古帝尧所都,今山西临汾市,春秋晋羊舌氏邑,另一说春秋鲁邑,在山东新泰县西北。

虎落平阳被犬欺,这里的平阳指的是平原地段,所以有的地方写成“平川”。

老虎是百兽之王,猫科动物,靠捕食其他动物为生。它们体型庞大,虽然动作很敏捷,但是耐力不是很强。而它们的皮毛斑斓夺目,很容易被猎物发现。所以它们只能生存在山林里,靠林木草丛的隐藏来偷袭猎物,而且必须一击致命。

如果老虎到了平原地带,无处藏身,就很难捕获猎物,最终只能饿死。“虎落平阳被犬欺”其实是个悖命题,即便是饿得奄奄一息的老虎,狗类也不敢去招惹。它们临死前稍微一发威就能要了狗狗们的狗命。

敢去欺辱平阳猛虎的狗狗,一般来说都是因为无知或者被主人放纵过度,狗仗人势而已。比方杨志卖刀的时候遇到的牛二,他就是无知并且被人们放纵惯了,居然去亵渎虎威,结果稀里糊涂就丢了小命。

老虎永远是老虎,不是狗头猪脑所能够欺辱的。

而在平阳地带能够被狗欺辱的老虎,要么是还没长大的幼虎,要么是装腔作势吓唬人的假老虎纸老虎!

沈阳动物园里面有一道奇观:把很多狮子老虎和狗混养在一起,弱小的狗狗却可以肆意欺负强大的狮子老虎。

这是因为这些狮子老虎从小就跟狗养在一起,狗的发育更快,幼生期的狮子老虎当然打不过成年的壮狗,被欺负惯了,长大以后再也没有胆量挑战狗类。

虽然这里面的狮子老虎们不敢招惹狗狗,可是如果把其他地方的狗狗放到这个动物园里面去,那些狗狗们面对这些不会招惹它们的庞然大物,依旧会吓得瑟瑟发抖。

老虎永远是老虎,落了平阳能够被狗欺负的,只是那些成长有缺点的豢养老虎。

感谢您的关注!

(老虎太小、太少,是最容易被犬欺的,跟“平阳”真没关系!)

(不仅是“平阳”,如果长得太小,也容易被犬欺!)

感谢 历史 迷的好问题。 不过,这里好像有个误会呢。平阳,指的是平原。平阳县倒是有,在温州呢 。

虎落平阳的出处

关于“虎落平阳被犬欺”的出处比较多,比如小说《三国演义》里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嫉等等。不过,有据可考的有以下三处:

《增广贤文》:


(老虎猎食的场景,要不是周围环境的掩护,估计小动物早吓跑了,老虎得饿死!)

明朝人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八八回中:

清朝人钱彩的《说岳全传》第四回:

其实《说岳全传》表达了“平阳”的真正含义, 指的就是地势平坦明亮的地方。老虎离开深山,落到平地里受困 。比喻失势。


(老虎太少,也容易被犬欺。)

一想也是,老虎栖息的地方都是山林,如同狮子栖息在草原是一样的。虎,是掠食性肉食动物,有敏锐的听力、夜视力,可自由伸缩的尖爪和粗壮的犬齿,它有庞大的体型与有力的肌肉。虎的栖息地需具备三项基本条件:其一必须具备足够的动物资源,供它们猎食。其二必须具备足够的水源,供它们热时洗浴和饱食之后饮水。其三必须有足够的林木或丰草,供它们隐藏。这就决定了它们只能栖息在山林。


(老虎太老实,也容易被犬欺。)

作为地名的平阳,是存在的,在温州

平阳县,是中国浙江省温州市下辖的县。平阳老县有1700多年 历史 ,西晋武帝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建县,名始阳县,后称罗阳县或横阳县。五代十国时期为吴越国辖地,改名为“平阳县”。而且1949年以前,平阳县为浙江省第二大县,人口占温州地区三分之一,面积达5700平方千米。1981年6月18日,原平阳县分为现今的苍南县和平阳县。

著名的景点南麂列岛和南雁荡山,就在平阳县。平阳县,还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杰出的数学家、教育家、被誉为“数学王”的苏步青的故乡。


(靠山、面海的平阳县)

尽管平阳县地貌类型比较复杂,地势西高东低,但不是老虎的栖息地。估计那的人太聪明了(能出“数学王”,简直太神奇了),以老虎的智商,只能跑路了,呵呵,开个玩笑。

综上,平阳,指的是地形(平原),而不是地名 。

平阳,也有作“平川”,不是地名,是地形。老虎,山中之王啊,百兽闻风丧胆。但离开你那一亩三分地儿,一样不好使,狗都敢欺负你。其实还有个上句“龙游浅水遭虾戏”,对比一下,好理解吧。

平阳的犬比较厉害,个个都比东北虎还大,那次欺负老虎那是小平阳狗做的事,要是成年平阳犬,你听到的就是虎落平阳被犬吃了

平阳:古称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一带)。表示地势平坦明亮的地方。

虎落平阳:指的是老虎离开深山,落到平地里受困。比喻失势。

出处:出自清代钱彩《说岳全传》第四回:“虎落平川被犬欺。”

释义:虎类生活的环境是在山林里,若它们离开熟悉的环境,来到陌生的平原上就很容易被猎人捕获。比喻有权有势者或有实力者失去了自己的权势或优势。

扩展资料:

“虎落平阳被犬欺”的解释:

老虎是猫科动物,独居,爆发力出色而耐力相对较弱。所以老虎的生存环境是山林,这样便于隐蔽自己,对猎物发动突然袭击。

而以犬、狼、鬣狗等为代表的犬科动物,群居,耐力出色而爆发力相对较弱。所以它们的生存环境是平原,便于对猎物进行围捕和长距离追击。

所以,一旦老虎到了平原地区(“平阳”就是“平原”的意思),没有了丛林的掩护,它自身的爆发力和突击优势就不复存在,只能被“犬”欺了。

平阳就是平地光亮的地方。意思老虎离开了山地就会被狗欺负

温州平阳~~

平阳是温州的一个县名

因为我们浙江温州的应该不是温州平阳,这里的平阳应该是平原的意思,老虎号称森林之王,在平原让狗都欺负了,

中国有多少的地方曾叫平阳?

--历代的平阳名称统计当今的浙江省平阳县平阳是为一个地名,下面是收集的历代有以下地方曾经称叫平阳。(一)古帝尧所都,春秋晋羊舌氏邑。《史传·昭公二十八年》晋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赵朝为平阳大夫。《史记·魏豹传》“汉元年,项羽徙魏王豹于河东,都平阳。”汉置平阳县,三国魏置平阳郡,故治在今山西临汾县西南,晋永嘉三年为刘渊所都,后魏置晋州,隋改郡为临汾郡,复曰平卫郡,唐复为晋州,宋曰晋州平阳郡,升为平阳府,元初曰平阳路,改晋宁路,明复曰平阳府,属山西,清因之,民国废,治所为今临汾县。[2](二)春秋鲁邑,在山东新泰县西北,《春秋宣公八年》“城平阳。”汉置东平阳县,应劭曰,河东有平阳,故此加东,后汉省。(三)春秋鲁邑,战国为齐南阳邑,汉置南平阳县,南朝宋曰平阳,北齐时省,故城即今山东邹县治。(四)春秋邾地,后为鲁地,《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越子使后庸来聘,盟于平阳,《杜注》“西平阳。”在今山东邹县西南,方舆经要及高士奇春秋地名考均以为即宣公八年之平阳,误。(五)春秋卫地,在今河南滑县南。《左传哀公十六年》卫候饮孔悝酒于平阳,醉而送之,《杜注》燕县东北有平阳亭。(六)战国赵地,在河南临漳县西,《史记秦始皇纪》桓龈攻赵,败赵将扈辄于平阳。(七)战国秦地,在今陕西岐山县西南,接宝鸡县界。《史记秦纪》宁公二年,徙居平阳,武公元年,居平阳封宫。《正义》封宫在平阳城内。(八)三国魏置,晋改名兴晋,西魏废,故治在今湖北郧西县西北。(九)晋改平春县曰平阳,徙治仁顺城,隋改曰义阳,在今河南信阳县南四十里。(十)东晋置,五代晋省,宋复置,明省,即今湖南桂阳县治。(十一)南齐置,隋改曰吉阳,故城在今湖北孝感县北。(十二)南齐置,今阙,当在湖北境。(十三)后魏改眉县置,西魏更名眉城,故治在今陕西眉县东北。(十四)后魏置,今阙,当在河南境。(十五)后魏置,今阙,当在安徽。(十六)后魏置,今河南汝南县地。(十七)汉回浦县地,后汉章安县地,三国吴为安阳县地,晋置始阳县,寻改曰横阳,隋省入永嘉县,唐复置横阳县,五代梁时吴越改曰平阳,元升为州,明复降为县,属浙江温州府,清因之,今属浙江瓯海道。

(平阳府高城县)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地名吗?

平阳府我知道,在今山西临汾。
高城县,好像有一个在今河北盐山县附近。
但平阳府的高城县,我就不太清楚了
西晋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改高成县为高城县,故治在今河北盐山县城东南20里处故城赵附近。属渤海郡。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高城县治北迁至大留里,即今河北黄骅市旧城镇旧城村。属浮阳郡。公元598年(隋开皇十八年)隋文帝杨坚改高城县为盐山县
有平阳,参考依据《南齐书·地理志》
应该有
文章标题: 我国历史上一共存在过多少叫平阳的地方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7178.html
文章标签:平阳  上一  我国  地方  历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