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考古科学大会专家学者泥河湾论剑,如何推进考古与科学联姻

时间: 2023-08-04 14:00:4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7次

考古科学大会专家学者泥河湾论剑,如何推进考古与科学联姻

科学家在河北泥河湾考古发现4万年前人类使用颜料证据

现代人类的起源与演化是近三十多年的学术热点。通过颜料使用、艺术创作与复合工具等“现代行为要素”追溯早期现代人群的形成、扩散、交流是开展相关研究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中国乃至东亚缺乏这类考古遗存,被作为现代人群在东亚形成的时间晚于欧亚大陆西部的推论基础。

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北部桑干河流域、被誉为“东方人类故乡”的泥河湾盆地,再次为我们带来了突破性认识。在盆地东南缘的下马碑遗址发现了我国乃至东亚地区目前已知最早的史前人类颜料加工与细小石器镶嵌使用的关键证据,再现了4万年前东亚人类的生活场景。由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多家中外研究机构合作完成的这一成果,日前在线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研究结果显示,下马碑遗址主文化层形成于距今4.1万至3.9万年前。沉积学及沉积物粒度分析显示,下马碑遗址形成于河漫滩环境,孢粉分析结果显示当时为凉干气候下的草原环境,动物化石鉴定结果显示马、鹿和鼢鼠等占比较高。因此,研究推测下马碑古人类生活于河流阶地上,植被以草原景观为主,周边山地存在片状针叶林。

下马碑遗址中的赤铁矿加工遗存确定是研究重点。研究通过拉曼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确定野外发掘中疑似颜料加工区内含有两块大小不同、矿物成分亦有差异的赤铁矿(赭石)小块。进一步显微分析揭示其中较大一块表面有明显的反复摩擦痕迹。研究对伴生的另一块表面明显被染红的长条形石灰岩分析发现,在其表面残留有赤铁矿微屑,犹如发丝。颜料加工区内另一件遗物为表面部分磨光的卵石,虽无明显的残留物,但其部分明显磨光的特征说明其可能作为磨锤或杵使用。

此次在下马碑遗址发现的赤铁矿加工遗存是东亚地区首次正式见诸报道的此类发现,将东亚早期人类使用颜料的 历史 提早到距今4万年前,也使东方古人类艺术创作、审美、认知表达的 历史 提前。

在目前发掘的12平方米的范围内,可以清晰地看到赤铁矿加工区位于遗址西北角,向东有火塘,火塘的灰烬溢出,周边散落石器。这些石器按功能分布在不同位置,可见当时的人们围绕火塘各显其能、各司其职,如此便可以勾勒出4万年前古人类“围炉而息、磨石取彩、嵌石为刃、分享猎物”的鲜活生活图景。

距今4万年前是旧石器时代晚期革命和早期现代人群形成、扩散与行为现代化的关键节点。来自田园洞的人类化石和分子生物学证据证实,在距今4万年前后,现代人已在华北地区活动,但关于他们的行为和文化我们知之甚少。下马碑遗址揭示了东亚现代人复杂的文化演进过程,这与欧亚大陆西部人群的技术与文化发展同步。

(原标题:科学家在泥河湾盆地考古发现 4万年前东亚早期人类已会使用颜料)

来源 北京日报

作者 钟科

流程编辑 u017

关于生命起源的最新报道

上海交大一项研究为生命起源提供新的启示

新华社上海2004\1月8日电(记者刘军)上海交通大学研究人员在世界上率先报道了宏观自组装现象,这项研究为生命起源提供了新的启示。

今年1月2日在美国出版的《科学》杂志,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颜德岳教授及其博士生周永丰、侯健的论文《形成宏观管子的超分子自组装行为研究》。论文在国际上率先报道了宏观自组装现象,由一类新型的不规则的大分子自组装得到了厘米长度、毫米直径的多壁螺旋管,将超分子自组装研究领域拓展到了宏观尺度,使我国在这一研究领域处于国际领先的地位。

据介绍,超分子自组装是近年来国际科技界关注的一个前沿热点。人们知道蛋白质,细胞乃至生命的形成都是通过自组装来实现的,因此自组装的研究对揭开生命现象奥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自组装是目前用来制造纳米材料的最方便最普遍的途径之一。特别对于制造结构规则的功能材料,自组装已经显示出独一无二的优越性。可以说,自组装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具有广泛的技术应用前景,因此吸引了众多科学家的目光。

由颜德岳教授课题组进行的这项研究,始于1998年冬。经过5年多的努力,终于成功地自组装得到了形貌更为完美的宏观多壁螺旋管,并经多次重复测试,都重现了自组装现象。

这项研究结果所展示的从分子直接自组装得到宏观物体的过程和生命物体的形成过程有关,为生命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另外,这项研究开创了不规则大分子自组装的先河,拓宽了超分子自组装的研究范围,同时提出和证明了宏观超分子自组装机理,不仅阐明了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而且对其他不规则大分子自组装具有指导作用。由于诸多的自然现象,如血管、腔肠和植物茎秆都是由有机分子通过宏观自组装形成的,这项研究成果对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专家新说:中国泥河湾可能是人类起源地

中新网2003年2月19日电 近日,中国专家指出:中国泥河湾遗址的发掘,首次发现了距今约二百万年前人类进餐的遗迹,使世界人类不仅可能从东非的奥杜维峡谷中走来,也有可能从中国的泥河湾走来。

据光明日报消息,在18日举行的河北省泥河湾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上,来自中国的上百名文物考古工作者建议:应该加强对泥河湾遗址群的发掘,深入研究解决泥河湾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深入开展泥河湾盆地旧石器考古学研究,建立科学准确的年代学框架。

据报道,泥河湾遗址群位于中国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桑干河畔。经过中外专家80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在东西长82公里、南北宽27公里的桑干河两岸区域内,发现了含有早期人类文化遗存的遗址80多处,出土了数万件古人类化石、动物化石和各种石器,几乎记录了从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发展演变的全部过程。在中国目前已经发现的25处距今100万年以上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存中,泥河湾遗址群就占了21处。泥河湾早期文化遗存的密度之高,年代之久远,不仅在国内绝无仅有,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特别是2001年马圈沟遗址的发掘,首次发现了距今约二百万年前人类进餐的遗迹,使世界人类不仅可能从东非的奥杜维峡谷中走来,也有可能从中国的泥河湾走来。2000年泥河湾旧石器考古被评为中国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其中小长梁遗址作为人类活动最北端的见证和中华大地古人类早期发祥地之一,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270米长的青铜甬道的第一个台阶上;2001年,泥河湾遗址群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泥河湾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正在积极筹备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专家建议,泥河湾遗址的发掘、保护与研究应开拓新思路,创新研究和保护机制。其经费来源除国家拨款外,应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建立泥河湾遗址博物馆;搞好防洪设施建设,确保遗址不受洪水冲淹;结合退耕还林还草,搞好泥河湾遗址绿化美化工作;抓紧通往泥河湾遗址道路的修建。并以研究会的形式组织强有力的中外文物考古队伍,加强对遗址群的深入发掘和研究。

生育研究称人类进化朝新方向发展

[英国<独立报>2001.4月23日文章]题:生育研究称人类进化朝新方向发展 —项首创性研究显示,人类进化正朝着新方向发展,自然选择在妇女生有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基因决定了如今的年轻妇女倾向于更早生育。
科学家们发现,女性何时组建家庭只是部分决定于她们的成长教育环境。而令人吃惊的是,基因对决定女孩是否可能会在青少年时期怀孕起了重要作用。尽管发达国家有许多广泛的文化因素促使职业妇女推迟生台年龄,但新的研究表明,现存正有一股相反的潮流,即相当一部分女孩在青少年时期怀孕。此项研究发表在今天出版的《演变》月刊上,其中对2710对卵双胞胎和非—gp双胞胎的女性进行了调查,为的是找出遗传因素对生育孩子的数量;第—胎和最后一胎以及月经初潮年龄的可能影响。
由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发现,人类的进化仍在依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进行着,而此前一些科学家认为,由于饮食、住房和医疗方面的进步,人类进化已经停止了。此顶研究的主要发现是:自然选择使女性第一次生育的年龄提前了,这种倾向有部分遗传性。其结果是,进化给女性带来了更多的生理压力,迫使她们更早地开始组建家庭。
在今后的几代人——大约200到300年——时间里,这—进化的趋势将在生育较早和生育较晚的女性之间显示出严格的区别。那些对抗生理趋势、刻意推迟组建家庭的妇女,患心理疾病的可能性会增大。
伦敦帝国学院的伊恩·欧文斯博士说:“这是遗传与文化在进化中发生冲突的例证。较早生育在遗传上行得通,但在文化上就并非如此了。 尽管有调查发现,信仰罗马天主教的妇女生育几率比信仰其它宗教的妇女高出20%,而受过高等教育的妇女比受教育较少的妇女要低35%。但这次的研究显示,这种文化上的影响并不能解释妇女在生育方面的差异。 欧文斯博士说,研究结果令人吃惊的是,在这方面,遗传与宗教或社会阶层等因素起了同等重要的决定作用。 <参考消息>2001.5.4

生命性别的起源

在贵州中部的磷矿化石中,发现了多细胞化石,观察到类似现代某些红藻的果胞体和精子囊的有性生殖结构。同位素年龄测定是6亿2千万年,比代表后生动物的第一次适应辐射的伊迪卡拉化石群早5千万年。所以,性别分化大约发生在元古宙晚期,发生在后生动、植物最早能适应辐射之前不久。

原核细胞的繁殖是靠自身的分裂,而真核细胞出现了有性繁殖,繁殖率大大提高,一对细胞一次可繁殖出成千上万的后代。

任何一个有性个体都可能将其基因型不变地传递到下一代。一个有性个体一生要产生成千上万的卵子或成亿的精子,如果原核细胞在遗传时有10个位点发生突变,那么它就会出现11种变异;而有性繁殖时,如果有10个位点出现突变,它就会有3 10种变异。有性生殖给生物带来的第二个重大利益是使生殖与营养的分化、生物结构的复杂化和生物个体由微观体积向宏观体积转变成为可能。生命自从有了雌雄之分,就有了它的大量繁殖,就有了它的种类类爆炸。动物与植物的遗传变异极大地增加,进化的步伐加快,生活变得更复杂、更丰富了。

细胞起源和生命起源

生命的起源和细胞的起源的研究不仅有生物学的意义,而且有科学的宇宙观的意义。细胞的起源包含三个方面:(1)构成所有真核生物的真核细胞的起源;(2)与生命的起源相伴随的原核细胞的起源;(3)最新发展的三界学说,即古核细胞的起源。

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原生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有了巨大发展的基础上,近30年来真核细胞起源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例如叶绿体和线粒体的起源。有的正在取得重大突破,如鞭毛和细胞骨架的起源问题,开创了进化分子细胞生物学,其目的在于从生命的发展、进化的角度考察一切细胞生物学现象。

真核细胞起源的根本关键是细胞核的起源,因为具有核被膜的细胞核是真核细胞在形态结构上的最根本的标志。近年来,我们对所有现存的真核生物中目前所知的最为原始的类群--双滴虫类(diplomonads)的细胞核及核分裂方式进行了研究,已发现了一系列独特的极为原始的特征,如尚核仁,核被膜不完整,核分裂方式极为原始,贾第虫(Giadia)的核分裂中看来没有纺锤体参与。这些发现结合近年来国外在原核生物的染色质结构及其分裂机理上的一些重要发现,正在给细胞核的起源研究和有丝分裂的起源研究带来重大的新突破。

贵州出土6亿年前不明动物胚胎

一些形如米粒的化石原来是地球生命大爆发前的动物胚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一个研究小组最近发现了两枚非常珍贵的动物化石,它们的样子呈现一种不明动物从囊胚发育到原肠胚时的形态。这一发现证明在贵州瓮安发现的许多生命大爆发前的生物化石不仅不是植物,而且也不是简单的原生动物,它们是多细胞的后生动物。但具体是什么动物现在不得而知。 关于这一发现的论文刊登在最近一期的我国权威学术杂志《科学通报》上。该文第一作者、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尹崇玉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1995年起,南京古生物所、美国哈佛大学等国内外许多不同研究机构的中外学者不断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科学》、《自然》等发表文章,对贵州瓮安发现的球状化石是植物还是动物进行了长久的争论。其中有的说是藻类化石,有的说是动物胚胎化石,还有人进一步提出是海绵的胚胎化石。 尹崇玉说,我们此次发现的两枚原肠胚化石有力地结束了这一争论,证明这些震旦纪的化石是动物不是植物。由于这么早期的动物化石非常罕见,这两枚化石非常珍贵。 关于这些动物化石的年代,国外研究人员认为在5.9亿年前至5.7亿年前之间。但国内研究认为在6.5亿年前。这意味着,贵州瓮安发现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动物,因为在此之前已知最古老的澳大利亚埃迪卡拉生物群化石距今时间为5.8亿年。

无独有偶,国外学者上周发表论文说发现了5.11亿年前的甲壳类动物化石。 7月20日,美国《科学》杂志刊登英国和德国科学家的论文说,在英国希罗普郡的寒武纪沉积石灰岩中,发现了保存精美的甲壳类动物化石,这种动物与龙虾、螃蟹和小虾属于同一个类群。这些具有5.11亿年历史的化石属于迄今所发现的最古老的甲壳类动物之列。这一发现可能把甲壳类动物的起源提前到前寒武纪。这些动物的软体部分被磷酸钙完好地“铸造”下来,使得研究人员能描绘出动物躯体和肢体的三维结构。 不断涌现的新发现为科学家破解生命大爆发之谜提供了更多的证据。在7月20日《科学》杂志的相关评述中,研究者论述了这一发现和其它化石的形成以及分子时钟数据如何表明,在所有主要类型动物在寒武纪期间“爆炸性”出现之前,存在一个长期的进化分叉“导火线”。 生命大爆发是科学家至今没有解开的谜团之一:沉寂了40亿年的地球为何突然间出现了五花八门的生命? 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前诞生的。在地球诞生后的40亿年时间里,地球上的生命,包括植物和动物,几乎没留下任何实质性的痕迹。然而,在此后不超过500万至1000万年的这段短短的时间里,却产生了生命的大爆发。专家发现,现今世界上所有的动物的门都在这一时期同时出现,而且之后再没有产生新的门。这一时期出现的生命的形状同今天的生物已很相近,从星形对称的海星到左右对称的甲壳纲动物,以及具备脊椎雏形的动物等。仅在我国云南省澄江县发现的5.8亿年前的动物化石中,即使不包括现在已经绝灭了的门,所发现的动物的门仍多达20多个,而现在地球上热闹非凡的上千万种生物总共才35 个门。这说明,在寒武纪早期,动物多样性的基本体制就已经建 立了。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里写道,如果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是真实的话,他的学术将受到致命的打击。 19世纪30年代,达尔文在其著名的《物种起源》一书中预言:今后如果有人对我的理论提出挑战,那很可能来自对寒武纪动物突然大量出现的解释。进化论认为,生命的演化是渐变的结果,多种生物门类的出现是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逐渐发生的,“生命界没有飞跃”。 然而,寒武纪的地球生命大爆发如果确凿无疑,那么,地球上生命是由最低等的单细胞原核生物, 突然性地爆发出形态造型多样、 构造复杂的生物类群,中间缺少生物循序演进的阶段和类型。大爆发从开始到结束的数百万年只相当于地球历史46亿年的一个瞬间。 这种突如其来的生物种类大爆发给生物学出了一个难题:生物是如何进化出来的?对于一些生物学家来说,小规模的累积的基因变异结果似乎不足以解释如此激烈而快速的生物变化。 有的专家进一步提出疑问: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原始的单细胞微生物、多细胞微生物、海中低等生物、有壳生物、鱼类、两栖类、爬虫类、鸟类、哺乳类、灵长类、猿、人类,但是从来就没有发现介于两类之间的生物,那么从一类进化到另一类,是如何慢慢进化的?为什么没有发现两者之间的中间体? 进化论者对这些疑问的解释是:寒武纪时期是保存化石的最好时期,在寒武纪大爆炸前 ,有很漫长的进化期,这时期的地质记录已毁,化石的记录不完整 。至于中间体,目前还没有发现证据,希望在未来的日子能够寻找到。

最近说法:陨石撞击地球迫使生命为适应环境而出现“爆发”。 美国《科学》杂志刊登研究者文章认为,约35亿年前,陨石撞击地球的频率开始平稳下降,但在4亿年前,这一数字突然转跌为升,回复到35亿年前的水平。研究人员说,灾难也可能成为一种契机,它形成的“生存压力”迫使地球生命加速朝新的方向进化,使物种增加、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正是在这段时间前后,地球生命的数量和种类突然大规模增加,复杂的多细胞生物大量出现,形成了所谓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由于土壤侵蚀、物质沉积和地壳运动,研究地球遭受陨石撞击的历史较为困难。而月球上的陨石坑保存得相对完好,可以作为判断地球受陨石撞击情况的参考。为此,研究人员对1克由阿波罗14号飞船于1971年带回的月尘进行了分析,认为这1克月尘中的155个球形微粒分别来自146个不同的陨石坑。他们通过分析微粒中氩同位素的含量来确定微粒的年代,从而得出了陨石撞击地球频率变化的曲线图。 我国科学家提出了生命毁灭——复苏——大爆发进程的科学模型 发现贵州瓮安动物化石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陈均远研究员提出了地球冰冻期前后生命毁灭、复苏和大爆发进程的科学模型。他认为,距今6.1亿到5.9亿年之前,地球生命经历了大劫难。当时地球表面经历了持续长达1500万年的零下50℃极端寒冷的环境,超低温使已经在地球上演化繁衍了几十亿年的绝大部分生物都灭绝了,只有极少数生命在海洋底部依然靠化学能量顽强地延续下来。此后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快速增加,当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积累到相当高的时候,强大的温室效应使地球冰盖几乎在瞬间消失,并很快转为高温环境。随之而来的风化作用和碳酸钙沉积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又迅速降到了正常状态,地球再次成为了生命的乐土。风化过程中产生的磷作为生命元素也为生命复苏提供了条件,随后发生了寒武纪生物大爆发。

人猿揖别在何年 [美]赫尔曼

科学进步是一个探索的历史进程,其间充满了曲折和争论,书中以独特的视角对此进行了生动的阐述。《真实地带:十大科学争论》撷取了17-20世纪科学史上十次有影响的大争论,以明晰浅显、引人入胜的表述,向读者展示了科学观念和科学思想的艰难演进。下面就是其中的一段:
1979年元月18日,美国《纽约时报》出乎寻常地在头版以醒目的标题--"类人猿"发现问题上的人类学家之争,载文介绍了人类学家间一场广泛激烈的争论,并刊载了大幅照片。 这场争论的焦点是,新发现的猿人化石是否为迄今已知最古老猿人或类人猿化石,主角是两位著名的人类学家,英国人类学家理查德·利基和全美知名人物唐纳德·C·约翰逊博士,这称得上是一场势均力敌的真正的战斗。
当前这场争论的主角、英国人类学家理查德·利基的父亲路易斯·S·B·利基(简称"老利基")是一位了不起的考古学家。理查德·利基也像他父亲年轻时一样,足迹踏遍了整个东非大地。他从童年时代起,就和他的两个兄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跟随父母外出考察。年轻的利基兄弟们所具有的考古经验和田野调查的工作经历,远远超过大多数学院派古人类学家整个职业生涯的积累。
1972年,小利基终于获得了他的第一项重大发现--挖到了一个相当完整的颅骨化石,且头盖骨比以往发现的类似化石要大,没有明显的眉嵴骨。老利基欣慰地笑了--小利基找到了一个真正的人类祖先,生活在200万年前或更早些时期的非洲大陆,再一次肯定了老利基长期坚持的人类起源非洲说。经审慎分析,认定该头骨化石的年代为190万年前。1973年,小利基公布了他的发现,并简单地将他的重大发现称作为"1470号"。
70年代初,小利基进行的三次考古探险都很成功,他在自己独具慧眼选定的地区,仅用四年时间便获得了其双亲苦苦寻找30年才等到的重要发现。1975年,35岁的小利基成了科学界的一位超级明星。

"露西"出世
年轻的美国人唐纳德·C·约翰逊曾回忆说:"在中学时代,我从《国家地理杂志》上得知东非人的消息,意念中奥杜威峡谷的神奇声响犹如洪钟般时时撞击我的心房。毕业那年,尽管我的老师保罗·莱塞很希望我能进一步学习化学,但我却越来越痴迷于古人类学。老利基的经历证明,一个人完全可以把挖掘化石作为职业。"
1972年,正在做博士论文的约翰逊经历了一次戏剧性的转折。当时,小利基认识的一位学地质的研究生莫里斯·泰伯正在埃塞俄比亚荒漠中收集地质史料,他对大裂谷北部终端一个叫做阿法尔的三角地特别感兴趣,小利基建议他邀请古人类学家对相关地区进行一次田野调查。约翰逊虽然尚未完成他的博士论文,但还是应邀陪同泰伯一起前往。1973年,他们在阿法尔一处被称作哈达尔的荒凉不毛之地安营扎寨,建立了研究基地。
一年之后的1974年秋天,约翰逊和他的小组找到了一具骨架保留着近40%的化石,与现代人极为相似、距今年代为300万年,约翰逊给他取了一个颇有诗意的名字--"露西"。这一发现使约翰逊名声大噪,成了一位国际知名的古人类学家。

进攻与反击
正在人们对小利基的1470号化石年代尚存疑虑时,约翰逊却声称他的发现"是寻找人类起源历程中的一次史无前例的突破……我们在短短两天时间里,使人们对人属的认识向前推进了150万年……以往所有关于人类演化的谱系和发现,现在都必须被重新估价。"在之后的一次会议上,小利基等公布了在奥杜威峡谷及库比福勒地区的一些新发现,以澄清有关化石年代的问题。约翰逊却在随后出版的《露西》一书中表示,"小利基等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了回避年代问题,小利基及他的小组其实很明白他们的处境。"约翰逊的态度开始引起利基家族的强烈反感,他们真的生气了。
提出一个新种往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约翰逊引入的南方古猿阿法种也在古人类学界掀起了波澜。关于化石分类谱系的论战终于在1978年的一次诺贝尔讨论会上拉开了帷幕,双方的争论在约翰逊及其合作者公开发表了他们的分类谱系后达到了白热化。
约翰逊等人在文章中将"露西"及"第一家庭"称为人类最早的祖先,如果正是如此的话,这无疑将是人类进化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缺失环节"。在约翰逊的谱系图上,阿法种位于人类进化"Y形树"的底端。人类之母"露西"是树的主干,并产生出两个分支。约翰逊这一思想不仅与利基家族长期坚持的"人类起源于尚未确定的远古"的观点相左,还试图将利基家族的一系列重大发现纳入其进化谱系,有着独享最古老人类发现者殊荣的意图。
在这场争论中,小利基认为,约翰逊的结论过于草率,缺乏足够的化石证据,"露西"的归属还是一项有待商榷、悬而未决的化石发现。在约翰逊出版有关"露西"的著作后,双方的关系日趋恶化,随着论战的升级,逐渐演变成了小利基与约翰逊两人之间的对峙。

新的发现
随着鉴别、区分物种基因技术的改进,有关基因证据表明,人猿揖别的时间正如小利基猜想的那样,至少应在500万年乃至700万年之前。只是由于尚未找到支持如此遥远年代的化石证据,因而分子基因学的研究结果还不能作为定论。
最近的一些考古新发现又使类似的争论再度升温,做出最重要贡献者是利基家族的成员梅薇·利基。1994年,她在大裂谷中一处叫卡纳波依的不毛之地出土了年代为420万年到390万年前的人科化石碎片。这些发现不仅是因为年代古老,更重要的是它们似乎不同于以往发现的任何物种,梅薇·利基的研究小组已将其命名为"南非古猿阿蒙种"。
大约在同一时期,另一些研究者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拉米斯找到了年代为440万前的另一个新种。尽管目前对此种的归属与命名尚有争议,但却能肯定无疑地表明,人类进化进程中确实有过相似种属重叠共存的时期。
这些惊人的事实预示着,人类进化的简单直线思想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危机。应当说,人类如今对人类起源模式和途径的认识,不但没有变得清楚,反而更复杂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利基父子长期以来竭力倡导的"灌木丛"式的进化思想,比以往更具说服力。
因此,有关"露西"归属问题的争论再次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人类进化史上缺失的环节依然未知吗?也许是,也许不是。
1996年,约翰逊在当年的《国家地理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又情不自禁地表白说:"露西"也许不是我们最古老的祖先,但她仍是我们了解得最多的先人。
小利基早已拒绝对这类争论发表任何评论,他依然自得地仰躺在轮椅上,笑看世人为是非恩怨而一争短长。 摘自《真实地带:十大科学争论》,该书由赫尔曼著,赵乐静译

人头启示录

一 问题的提出
生物进化论在经过大量事实的检验之后,现在已被人们广泛地接受了。但当我照着镜子,用进化论解释人脸的形成时,却遇到了困难,进化论的重要观点之一便是适者生存,但仔细观察体验,却发现人脸并不适应或者说并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比如,人是直立向前走的,人脸在前进方向的前面,容易受到前进时的伤害,如树枝的刮碰、寒风的袭击等,而头的后部则相对安全些,可偏偏是人的脸部毛发退化了,而位于头后面的头发却没有退化。再说头发,起到保护头颅及保温的作用,但人如果不理发的话,那么头发就过长了,这样,发梢部分对于保护或保温已没有任何作用,有时还碍手碍脚的。与相近的动物如猴或猩猩的头发相比,人的头发还进化了,但这种进化的结果对于适应环境几乎没有任何作用。
难道进化论不全面或者是错误的?脸是我们自己的,所以我们对它的感受比生物学家对动物的考察要更直接更真实,那么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

二 寻求解释
人脸是漫无目的地进化成今天的模样,还是有其特定的内在方向性呢? 生物进化有一个协调适应的普遍特性,比如鸟为了适应飞翔,不仅前肢进化成翅膀,而且肺部的气囊结构、骨胳的蜂窝结构以及身体的纺锤流线外形等都具有协调适应飞翔的特性。人类是向智慧型方向进化的,脑是这种进化的最重要器官,人脸的进化是否与脑的进化有关呢?
如果仔细观察或体验实际生活,我们就不可能不发现人脸在生活中的作用,这种作用在人选择配偶时显得尤为突出,容貌是人选择配偶的考虑因素之一,选择配偶后一般要生育后代,这样就形成了人的容貌进化的自然选择机制,这种选择虽然不是绝对的,但有其一定的几率影响作用,从而我们可以看到人脸的进化仍然符合自然选择规律,经过数百万年的这种选择,使人脸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人对容貌的审美显然是由脑来完成的,那么脑形成审美观的根源是什么呢?根源只能是脑对自然界的反映,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人(和动物一样)赖无机自然界来生存,而人之运动越是万能,那么,人赖以生活的那个无机自然界的范围也就越广阔。从理论方面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等等,部分地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部分地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都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为了能够宴乐和消化而事先必须准备好的精神食粮……实际上,人的万能正是表现在他把整个自然界……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按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心灵深处的审美结构看上去是自动地、无意识地完成的,象是艺术家的某种生物本能组织活动,实质上已经不是生物性的了。在这种生物性中,渗透着千万代人类实践造成的理性成分,它本质上是社会性的,而不是纯生物性的。
心理分析学派的重要人物之一的容格也证明:人的深层中的结构是一种审美的结构,这种结构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进化过程本身就是筛选和淘汰相结合的过程。在进化中,只有那些使生物既节省精力又能迅速地对外界作出判断和反应的能力才被保留下来,只有那些极为简化的形态才会被记忆储藏;而经验转变成意识所依赖的抽象的形式和符号,实质上也是一种简化,这种不断的积淀和简化的过程,使人类心灵有了最基本、最经济、最稳定的模式,使我们能够领会理解、反应、具有智慧,在最初级的水平上,这种结构使我们的机体保持着与自然之有机规律和宇宙之物质规律之间的一致。
另一著名审美心理学派----格式塔学派,则用异质同构论解释审美经验的形成。按照这种理论,在外部事物、艺术式样、人的知觉组织活动以及内在情感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统一。其代表人物阿恩海姆说过:“我们必须认识到,那推动我们的自己的情感活动的力,
人是由动物进化来的
那就是猩猩
这个就太多了,只是还没有确确的权威报道

《生命起源新说》第1集——生命起源于外星人类

。。。。。。。。。。。。。。。。。。。。。。

能科学想象并简单描述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与生产状况

新洲中学初(3)班提问
元谋人
元谋人发现于1965年5月,发现地点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元谋人化石包括两枚上内侧门齿,当时定名为“元谋直立人”。随元谋人出土的石器共七件,人工痕迹清楚。经考古学家断定,石器是元谋人打制而成的。在元谋人化石地层中还发现大量炭屑,后来还发现了两小块烧骨。考古学家研究,这些是当时人类用火的遗迹。中国地质科学院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元谋人生活在距今170±10万年。
我国目前已发现旧石器古人类遗迹三四百处,遍布祖国25个省、市。事实证明,我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元谋人是1965年“五一”节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的。首先发现两枚牙齿,以后在同一地层又发现石器和炭屑,证明他们是能制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类。1976年根据古地磁学方法测定,元谋人的生存年代为170±10万年意思为一百七十万年左右,差距最多不超过前后十万年。发现的元谋人的两颗牙齿,一为左上内侧门齿,一为右上内侧门齿,同属于一个成年个体,可能是一青年男性。根据学者们研究判断,元谋人牙齿的特征,近似于现代蒙古人种。
中国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它是迄今所知中国境内年代最早的直立人。1965年5月,中国地质科学院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发现。这里地处元谋盆地边缘,盆地内出露一套厚达695米的河湖相沉积。从下到上分为4段28层。元谋人牙发现于第4段第22层中。此后,又在同一地点的同一层位中,发掘出少量石制品、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元谋人的地质时代属早更新世,据古地磁断代,年代为距今170万年。

170万年以前,云南元谋一带,榛莽丛生,森森郁郁,是一片亚热带的草原和森林,爪蹄兽、最后枝角鹿等第3纪残存动物在这里出没。再晚一些,则有桑氏鬣狗、云南马、山西轴鹿等早更新世的动物。它们大多数都是食草类野兽。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为了生存,元谋人使用的石器捕猎它们。元谋上那蚌村附近的早更新世地层中,元谋盆地内暴露的695米厚,共4段28层的河湖相沉积地层里,在第4段第22层,发现了两枚上内侧门齿化石。

元谋人化石包括两枚上内侧门齿,一左一右,属于同一成年人个体。齿冠保存完整,齿根末梢残缺,表面有碎小裂纹,裂纹中填有褐色粘土。这两枚牙齿很粗壮,唇面比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复杂,具有明显的原始性质,被命名为 “元谋直立人”(Homo erectus yuanmouensis),俗称“元谋人”。(见彩图元谋人牙齿化石)

先后出土的石制品共7件,人工痕迹清楚。原料为脉石英,器型不大,有石核和刮削器。它们和人牙虽不居于同一水平面上,但层位大致相同,距离又不远,应是元谋人制作和使用的。发现的炭屑多掺杂在粘土和粉砂质粘土中,少量在砾石凸镜体里。炭屑大致分为3层,每层间距30~50厘米。炭屑常常和哺乳动物化石伴生。最大的炭屑直径可达15毫米,小的为1毫米左右。在4厘米×3厘米的平面上,1毫米以上的炭屑达16粒之多。此外还发现两块黑色的骨头,经鉴定可能是被烧过的。研究者认为,这些是当时人类用火的痕迹。这一发现,和在距今约180万年前的西侯度文化中发现的烧骨,如确系人工用火证据,则把人类用火的历史大大提前。

与元谋人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有泥河湾剑齿虎、桑氏缟鬣狗、云南马、爪蹄兽、中国犀、山西轴鹿等29种,绝种动物几乎占100%,其中上新世和早更新世的占38.8%,这表明元谋人的生存时代不会晚于早更新世。有人根据动物化石及植物孢粉分析,认为当时的自然环境呈森林草原景观,气候比现在凉爽。关于元谋人的“绝对”年代问题,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用古地磁方法测定,为距今170±10万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根据古地磁分析和对比,认为是164万年。但也有人认为不应超过73万年,即可能为距今60万至50万年或更晚一些
元谋人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在元谋县。`

现在,元谋的考古发掘又有新的重大突破。在这个县的蝴蝶梁子和豹子洞中发现了猿人牙齿160多颗。经测定,其中“东方人”的牙齿已埋藏了250万年,使我国人类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80万年!
中国的直立人化石。1965年发现于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包括属于同一个体的左、右上内侧门齿各一枚。其形态特征与北京人的门齿相似,但也有一些差别。关于元谋人化石的地质时代和绝对年代,学术界存在不同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属早更新世晚期,据古地磁测定的年代(见考古年代学),在距今170万年左右;另一种意见认为,在中更新世,因为古地磁年代不应超过73万年,即可能距今60万~50万年或更晚。1973年冬发掘元谋人地点时,还发现3件人工打制的刮削器,原料是石英岩。
北京人又称北京猿人,正式名称为“中国猿人北京种”,现在在科学上常称之为“北京直立人”,英学名为Homo erectus pekinensis。中国的直立人化石。生活在距今大约70-20万年。遗址发现地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

这处遗址是1921年8月由瑞典的地质学家安特生和美国、奥地利的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发现的,1927年起进行发掘。1929年12月2日,中国考古学者裴文中发掘出第一个完整的头盖骨,而在此时期所发掘出来的头盖骨却在1941年时下落不明,成为历史上的一个谜团。现存唯一真标本是1966年从顶部堆积层发现的一个北京人头盖骨的模型。后来又发现了石制品、骨角制品。 当年参与挖掘的中方人员包括后来的院士贾兰坡先生,随着他的去世,一批当年挖掘的照片无人整理保管。

中国的直立人化石。通常称为北京猿人、中国猿人。出自北京市西南郊周口店附近的一处洞穴堆积中。这处堆积是1921年发现的,1927年起进行发掘。1929 年12 月,在这里发掘出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骨,此后又发现石制品、骨角制品和用火遗迹。1937 年七七事变爆发,周口店发掘中止。50 年代后又出土若 干人类化石 。把前后的发现都计算在内,已经出土属于40多个个体的人类化石,10万多件石制品和骨角制品,近百种哺乳动物化石,上百种鸟类化石,以及用火留下的大量灰层。这些发现使这里成为世界上材料最系统、最丰富的直立人遗址。北京人的发现意义重大,证明了直立人的存在,明确了人类发展的序列,为“从猿到人”的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1991年,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人在人类进化历程中已走过很长的路,但其外貌仍保留了不少原始性状。如头骨低平、眉嵴突出、面部短而吻部前伸;脑量平均仅1000多毫升,大约只及现代人的2/3;身材粗短,男性高约156厘米,女性约144厘米;腿短臂长 ,头部前倾 ,给人以似乎站立不稳的印象。实际上其四肢骨已与现代人接近,能够步履稳健地直立行走。北京人从居住地附近的河滩、山坡上挑选石英、燧石、砂岩石块 ,采取以石击石的方法打制出刮削器 、钻具 、尖状器、雕刻器和砍斫器等工具,用来满足肢解猎物、削制木矛、砍柴取暖、挖掘块根等种种需要。有些学者认为,当时已会制造骨角器。除狩猎外,可食的野果、嫩叶、块根,以及昆虫、鸟、蛙、蛇等小动物也是日常的食物来源。烧焦的朴树籽在洞内成层地发现,美洲的印第安人至今还食用这种野果。鹿、羚羊,也许还有野猪、水牛等大动物,偶尔也会成为北京人的猎物,它们的骨头常常在洞内出现,上面往往有清楚的砍切痕迹。北京人会用火,成堆的灰烬说明当时已能很好地管理火。科学家根据出土的动物和植物化石,得知昔日周口店一带森林茂密、水草丰盛,气候一度比今日华北温暖。随着全球性的气候波动,这里在几十万年间也曾发生冷暖、干湿的频繁交替。北京人会用火则大大提高了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

北京人大约在60万年前来到周口店,在这里断断续续地生活了近40万年。到约20万年前,北京人才离此而去。

北京人的颧骨较高。脑量平均仅1000多毫升。身材粗短,男性高约156厘米,女性约144厘米。腿短臂长 ,头部前倾。
在北京人住过的山洞里有很厚的灰烬层,表明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研究发现,北京人通常几十人结成一群。寿命很短,大多数人在14岁之前就夭亡了。
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属晚期智人。因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1930年发现,1933~1934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由裴文中主持进行发掘。与人类化石一起,出土了石器、骨角器和穿孔饰物,并发现了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末,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距今约3万年。山顶洞人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女性在社会生活中起主导的作用,按母系血统确立亲属关系。他们使用共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山顶洞人仍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他们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山顶洞人已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他们死后还要埋葬。在山顶洞人的洞穴里还发现了一些有孔的兽牙,海钳壳和磨光的石珠,大概是他们佩戴的装饰品。

中国北京郊外周口店龙骨山猿人洞中曾发现多具北京猿人化石,但在山的最顶端石钟乳洞,即山顶洞中,1933年有新人阶段的化石人骨出土。称此为山顶洞人。地质年代相当于欧洲旧石器晚期。至少为7个人体的人骨,年龄范围自新生儿至老年。其中三个头骨保存良好。根据魏敦瑞(F.Weidenreich)的主张,其中男性老人与欧洲克罗马农人相似,成年女性头骨A是美拉尼西亚人,成年女性B与爱斯基摩人相似。魏敦瑞从这一事实出发,认为远古时代人的个体差异较之今日的人种差异为大,这是由于各地方的人经过选择,而产生了今日人种的变异。现在一般多不接受这种说法,认为山顶洞人是未分化的蒙古系人种(黄色人种)。
元谋人
元谋人发现于1965年5月,发现地点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元谋人化石包括两枚上内侧门齿,当时定名为“元谋直立人”。随元谋人出土的石器共七件,人工痕迹清楚。经考古学家断定,石器是元谋人打制而成的。在元谋人化石地层中还发现大量炭屑,后来还发现了两小块烧骨。考古学家研究,这些是当时人类用火的遗迹。中国地质科学院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元谋人生活在距今170±10万年。
我国目前已发现旧石器古人类遗迹三四百处,遍布祖国25个省、市。事实证明,我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元谋人是1965年“五一”节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的。首先发现两枚牙齿,以后在同一地层又发现石器和炭屑,证明他们是能制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类。1976年根据古地磁学方法测定,元谋人的生存年代为170±10万年意思为一百七十万年左右,差距最多不超过前后十万年。发现的元谋人的两颗牙齿,一为左上内侧门齿,一为右上内侧门齿,同属于一个成年个体,可能是一青年男性。根据学者们研究判断,元谋人牙齿的特征,近似于现代蒙古人种。
中国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它是迄今所知中国境内年代最早的直立人。1965年5月,中国地质科学院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发现。这里地处元谋盆地边缘,盆地内出露一套厚达695米的河湖相沉积。从下到上分为4段28层。元谋人牙发现于第4段第22层中。此后,又在同一地点的同一层位中,发掘出少量石制品、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元谋人的地质时代属早更新世,据古地磁断代,年代为距今170万年。
这个不用想的
你看看《智人》这个纪录片就可以了
群居
文章标题: 考古科学大会专家学者泥河湾论剑,如何推进考古与科学联姻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6510.html
文章标签:考古  科学  河湾  联姻  论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