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11-01 09:00:4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6次
巴勒斯坦地区历史非常悠久,具体如下:
巴勒斯坦地区是西亚的一个地理区域,位于地中海与死海、约旦河之间,地处亚、非、欧三洲交通枢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面积27090平方公里。主要居民有阿拉伯人、犹太人。
该地区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3世纪末期,便有古代希伯来各部落人民迁入定居。公元7世纪此地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19世纪末,世界各地犹太人大规模移民到巴勒斯坦地区。
1947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国家和犹太国家。1948年5月14日,犹太人宣布建立以色列国。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国在阿尔及尔宣布成立,巴以两国的疆界尚未确定。
国家名称相关由来
现代考古学从埃及出土的12块古代碑文和亚述人留下的史籍中发现了Peleset的记载。
第一次明确使用巴勒斯坦Palestine一词的是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学者希罗多德,指的是腓尼基和埃及之间的整个区域,其中包括朱迪亚山区和中约旦裂谷。大约一个世纪之后,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又一次使用了巴勒斯坦这一称谓。后来又有一些其他古希腊学者也使用过这一称呼。
巴勒斯坦一词作为官方称谓,最早出现在罗马帝国的文献中。公元132年-135年,罗马帝国犹太行省发生了一次犹太人叛乱事件,史称巴尔科赫巴起义。罗马帝国在镇压了起义之后,将犹太行省更名为巴勒斯坦Palestina行省,并将犹太人驱逐出了该地区,以此来消除对犹太人的记忆。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巴勒斯坦地区
科学地探求真理,要求我们的理智永远不要狂热地坚持某种假设—— 莫洛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真理的道路遍布荆棘,任何人都无法轻松到达对岸,摘取成功的果实。我们曾经固执地守住自己的偏见,我们曾经在世俗的固有印象中越走越远,我们曾经在错误的道路上永远沉睡。梦醒的那一刻,每个人都拥有了选择的权利,追求全新的权利。
科学的道路上人类从未止步,关于远古巨人的传说一直充斥在人们的耳畔。然而如今的3个证据或许可以证明远古巨人曾经真的存在。这个结论是出人意料的,更是对进化论发起了挑战。
梦想成真
在遥远的古代,巨人一直是人们的共同梦想。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总是将英雄的形象描写得高大、孔武有力,而成为一个巨人也成为了很多人的追求。西方文学也少不了巨人的身影,《格列佛游记》中曾经分别描写了大人国与小人国,两个国家的经历都将巨人的所向披靡表现地淋漓尽致。
不论是东方传说还是西方传说,总有远古巨人的存在。在大多数人看来,这样的想象或许只是一个美好的寄托,现实社会中绝不可能存在,然而考古发现的3个证据或许为远古巨人的存在正名。
明察秋毫
在中国,考古学家曾经有关于远古巨人的独特发现。1921年,北京西城正在动工挖掘沟渠,起初工程顺利推进,然而进行到一半时,人们有了意外的发现。在挖掘的过程中,8具人体的骨骼相继出土。人的骸骨或许并不稀奇,但这8具骸骨却有着与常人不同的特点:巨型。
每一具尸体的骸骨都长8尺,这远远超越了当代人正常的身高。
不仅如此,每一个骸骨的头骨都是巨大的,与大型动物的头尺寸相同,却远远超越了人的尺寸。8具骸骨的出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经过专家们的监测,我们得到了准确的信息,这8个人每个人的身高都在3米以上,按照现代人的身高计算,他们是绝对的巨人。
另一个亚洲国家土耳其也曾经有着关于远古巨人的传说。在土耳其的一个山谷,一个骨头的出土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光是人类的一个大腿骨就已经达到了120厘米。按照如今的黄金比例计算,科学家们对大腿骨的主人进行复原,最终得出了结论:这个远古巨人的身高应该在5米左右。土耳其的这个人果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远古巨人。
在美洲,关于远古巨人也有着新的发现。美洲的秘鲁坐落着一座壮观的金字塔,拥有悠久历史的它带有神秘的气息,它是整个南美洲文明的象征,也是神秘事物的聚集地。因为一次意外,考古人员发现了传说中的远古巨人。
在金字塔的3座古墓之中,考古人员找到了3具不同的遗骸,经过测量,每一具遗骸的身高都在2.8米以上。那时候的秘鲁人平均身高并不高大,当地男性的身高大约在1.49米,而这几个远古巨人的遗骸竟然是正常人身高的2倍。除了远古巨人的说法,几乎没有任何一个理由可以解释这些高个子遗骸的存在。
非洲大陆也曾经有着关于远古巨人的足迹。1986年,墨西哥出土了一些远古时期的文物,其中就包括一个人的头盖骨与远古时期人们使用的工具。这个出土的头盖骨并不是普通人的头盖骨,而是一个尺寸巨大的头盖骨。它的高度为50厘米、宽度为25厘米,是正常人头盖骨尺寸的好几倍。
远古巨人还有大而长的牙齿,是现代人牙齿的2.5倍。经过数据恢复与比对,科学家们猜测,这个墨西哥出土的头盖骨的主人应该是一位身高在3.5米-5米之间的远古巨人。
非常挑战
远古巨人的出现让众多的考古学界与科学家欣喜若狂,透过远古巨人存在的事实,我们有了深入那段历史的权利,也可以深层次领略其中的独特魅力。然而远古巨人的出现却让一部分人处于忧虑的边缘摇摇欲坠,如果远古巨人真实存在,那达尔文的进化论将会受到严重的挑战。
进化论认为人类的共同祖先是猿猴类,而经过自然选择与进化的人类有了早期思维,这也是人类与猿猴最大的区别。在目前已有的认知中,我们大概得出一个结论:远古巨人其实是拥有早期的人类思维的。
美国的加利福尼亚的瀑布附近曾经出土了一处遗址,它有着人类生活的痕迹。在遗址附近的墙壁之上,我们发现了人类早期使用的刻画符号,也就是原始人们用来记录事件、相互沟通交流的象形文字。开采的人将墙壁打破之后,两具木乃伊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木乃伊一大一下,一个妇女抱着孩子静静地躺着。在木乃伊的身上还充斥着大量的毛发。更让人奇怪的是,这个妇女并不是现代的正常女性的身高,而是高大的远古巨人。
不论是象形文字还是人类的毛发都表示了,远古巨人已经具有了早期人类的思维,而这也是进化论面临的最大挑战。如果远古巨人已经存在,那么人类是否由猿猴类进化而来的结论就充满了诸多的不确定性,如今的进化论也面临着被远古巨人推翻的危险。
现如今人类的身高逐步稳定,2.5米以上的人类已经世所罕见,似乎远古巨人的传说已经永远留在了古代。3个有力证据确实证明了远古巨人的存在,但关于远古巨人的谜团,人类依旧在探索中,未能寻找到真相。对于众多的考古学家来说,远古巨人的问题依旧任重而道远。科学永无止境,进化论的探索也永远在路上。
自然是一个简单而复杂的生命体,它将所有的资源无私奉献给人类,却让自己在几千年的进化过程中日益强悍。神秘莫测的自然现象,无法揭开的世纪难题,在自然的面前,我们似乎永远是一个初学者,无助而又迷惘。尽管如此,尊重却应该成为我们最大的保护伞。心怀感恩,心怀憧憬,用心守护。
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的徐垟村,村民徐志伟,在一次挖地基时,意外发现一座高等级的墓葬。徐志伟本想让村民们将墓葬发掘出来,然而却被村民们阻止了。徐志伟说:“我挖地基这事早说了,但你不能把人挖死啊?”徐志伟为了保护好墓葬,对村民们说:“我挖土埋你吧。”但是村民们还是坚持挖。徐志伟无奈地说道:“我挖了那么多年土都没挖出墓葬,你还让我挖?”然而徐志伟却觉得不能这样挖了。
徐志伟当时听到这个消息后,内心是非常难过的。因为从徐志伟,到现在他们发现一座高等级的墓葬都没有挖到,直到后来,考古队来到了徐垟村进行考古挖掘,他们在发掘工作中意外发现了一个大型的石墓。经过考古队的仔细观察和研究发现这个石墓其实就是从下往上的结构,但是因为过于简单,所以考古队没有进行进一步观察和挖掘。后来考古队再次对这座古墓进行发掘时,却发现这座墓葬已经完全被破坏了。墓内有大量的骸骨被发现,还有大量文字以及古钱币等遗物。这一切让大家都感到非常震惊,因为这座古墓已经不可能被破坏了。
徐志伟开始和几个村民商量着把墓葬先挖掘出来,等将来准备使用时再整体挖掘,可是村民们并不同意。徐志伟和其他村民觉得这样做不妥,于是便和考古专家商量好以后再决定考古挖掘工作。考古专家到达现场以后也发现了墓葬,并且开始对该墓地进行挖掘工作。大家在看到发掘工作还在进行时,便迫不及待地想要打开墓葬,可是这个墓的内部十分奇特。因为墓葬中并没有发现什么陪葬品,仅有少量墓主人用过的生活用品和陪葬品。
通过棺椁中的信息,可以得知这是一位身份高贵的女性。根据棺木特征显示,墓主人死于宋庆元三年,而早在南宋时,宋高宗就去世了。也就是说这位墓葬里面有可能存在着两位宋朝统治者,一位是南宋王朝的皇帝。另一位则是北宋时期的一个小官吏。根据《南史》中记载,他是被宋高宗给杀害了,他到底是何身体?因为根据文献记载中无法确认他的死因,但可以肯定他身上有比较多的创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13条的规定,国家文化遗产管理局在各省、市、省设立文物保护单位,选择具有重大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作为最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目前,国家文物保护总局5058座,共有418座古墓,400多座可以被视为中国著名的古墓。许多古墓、古都遗址、所有保护区、区域控制区、大片土地处于良好的开发条件下,不允许触及红线。
古代的“牙齿”很难挖出一块土地并允许开发,只要挖出它就是历史遗址,我们就必须要求考古学研究所的同志们在第一次接受时承担开发贷款和利息。这正是它最初是否建造的问题,它睡在那里,不增加也不减少古代文物,破碎土地,尽快与世界相遇。也许这是考古学家的黄金时代,但考古学领域的劳动力似乎跟不上这项基本建设的速度,那么这种事情就太慢了。
另一方面,考古博物馆在生产、研究等方面的发展。从遗址上挖掘出来的大多数文物都会有这种理解,因为公众更关心“坟墓有什么价值”的东西,甚至是坟墓。媒体曝光率很高。一般来说,在普通家庭墓地的农村地区,通过考古学可以了解古代人的日常生活和习俗,这就是古物的价值和重要性!
地图 被我涂橘红的是就在中东 埃及上边点
渊源就是 (个人归纳)这地方本来是犹太人的 后来被罗马人赶走了 再后来阿拉伯人 二战结束后 犹太人又回来了 建立了以色列 阿拉伯人因为在这待太久了 舍不得走 犹太人越来越多 因为土地原因就打起来了!
(具体)犹太人是原指犹大支派(以色列人12支派之一)或犹大王国(以色列国分裂后与北方10支派所成立的以色列王国对立)的人民。全体犹太人本来统称希伯来人,自进占巴勒斯坦起至举族被掳往巴比伦为止,又称以色列人。经过流亡生活,只有原属犹大王国的人仍然保持民族特征,其他10个支派于公元前721年亚述灭亡北方王国后四散而同化于其他民族。因此,犹太人一词仅指原属犹大王国之人。
各派犹太人都承认由犹太妇女所生者即为犹太人,而改革派则认为,双亲中有一人是犹太人者即为犹太人。一般地讲,从纯粹宗教的角度看,世代生活在非犹太人环境中而保留犹太教许多基本教义的社团,作为整体被认为真正犹太人,但作为个人,这种人不能任意同犹太人结婚。
犹太人遍布全世界,美国有580万,以色列442万,法国60万,俄罗斯60万,乌克兰44.6万,加拿大36万,英国30万,阿根廷25万,南非11.4万,澳大利亚10万,巴西10万。
圣经时代 犹太人历史始于公元前第二个一千年的头五百年,始祖是亚伯拉罕、其子以撒和其孙雅各。一场遍及全国的饥荒迫使雅各和他的儿子们,即以色列十二个部落的祖先移居埃及,在那里他们的后代沦为奴隶。几个世纪之后,摩西率众人出埃及,摆脱奴役,奔向自由,最终返回以色列故土。他们在西奈沙漠上流浪了40年,在那里形成了一个民族,并接受了包括十诫在内的摩西律法,他们的始祖们所创立的一神教从此初具规模。
以色列各部落在约书亚的指挥下,征服了以色列故土,并定居下来,但它们往往只是在受到外来威胁时,才在被称为“士师”的领袖的统领下联合起来。公元前1028年,扫罗建立了君主国;他的继承者大卫于公元前1000年统一了各部落并建都于耶路撒冷。大卫的儿子所罗门把王国发展成为繁荣的商业强国并在耶路撒冷兴建了以色列一神教圣殿。考古发掘证实,在所罗门统治时期,曾在一些设防城镇,如夏琐、美吉多和基色设立了重要的城市贸易中心。所罗门去逝后,国家分裂成两个王国:一个是以色列王国,首都设在撒马利亚;一个是犹太王国,首都设在耶路撒冷。两个王国并存两个世纪之久,由犹太诸王统治,并由先知告诫人们主持社会正义和遵守律法。
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国遭亚述人侵占,它的人民被迫流亡(史称“失掉的十个部落”)。公元前586年,犹太王国被巴比伦人征服,入侵者捣毁了耶路撒冷的圣殿,并将大部分犹太人放逐到巴比伦。
犹太人自治时期(公元前538—60年) 公元前539年,巴比伦帝国被波斯人征服,之后,许多犹太人返回犹大(以色列故土),并在耶路撒冷重建圣殿,犹太人在故土上的生活方式也得以恢复。此后四个世纪,犹太人在波斯人和古希腊人的统治下,享有很大程度的自治权。由于叙利亚塞琉孤王朝强制实行一系列措施,禁止犹太人的宗教信仰,导致爆发了公元前168年由马加比家族(哈斯蒙尼人)领导的起义,随后建立了由哈斯蒙尼王朝犹太诸王统治、历时约80年的独立犹太王国。
异族统治(公元前60年一公元1948年) 从公元前60年起,国家因内乱而削弱,日益为罗马所控制。为了摆脱罗马统治,犹太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其中最大的一次爆发于公元66年。经过4年的战斗,罗马人于公元70年征服了犹地亚(犹大),焚毁丁第二圣殿,并将国内的众多犹太人放逐。犹太人对罗马进行的最后一次反抗是千余人固守在马撒达山顶城堡中。这次反抗于公元73年以守卫者集体自杀而告终。它成为犹太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争取自由的象征。
在罗马(公元70-313年)和拜占庭(公元313-636年)的统治下,犹太人社会在故土上继续保持和发展自己的法律、教育及文化制度。公元2世纪,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犹太律法被编集成口传律法《密西拿经》,后于公元3-5世纪,又扩编成《塔木德经》。这些律法有些后来根据情况而变化作了修改,至今仍为恪守教规的犹太人所遵守。
犹太人重获国家主权的另一次尝试是公元132年的巴尔·科赫巴起义,其结果是在犹地亚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犹太飞地,以耶路撒冷为都城。但是,三年之后,罗马人打败了了巴尔·科赫巴,并且为了断绝犹太人与故土的联系,把耶路撒冷改名为埃利亚卡皮托利纳,把国家更名为巴勒斯梯那。
从公元7世纪始,国家先后被阿拉伯人(613—1091)、塞尔柱克人(1091—1099)、十字军(1099—1291)、马穆鲁克人(1291-1516)、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人(1517一1917)和英国人(1918—1948)所统治。不同时期的统治者任意变动疆界,更改国名。各征服者所建造的王宫殿宇是他们统治这片故土的历史见证。
尽管千百年来的异族统治使犹太人越来越少,但在这片故土上犹太人一直保持着他们的存在,而且随着散居各国的犹太人返回故乡,犹太人口也不断增加。到了19世纪中叶,稀少的犹太人口出现了猛增的势头。
犹太复国主义 多少世纪以来,盼望有朝一日能返回锡安(锡安,传统上是耶路撒冷和以色列故土的同义词),一直是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的生活支柱。到了19世纪末,由于东欧的犹太人不断遭到压迫和迫害,而西欧的犹太人对既未结束种族歧视也未使犹太人与所在国家的社会融为一体的那种形式上的解放所抱幻想日益破灭,犹太复国主义作为一种民族解放运动而出现。1897年,西奥多·赫茨尔在瑞士的巴塞尔召开了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大会。在会上,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成为一个正式的政治组织,它号召犹太人返回以色列故土,在祖先的家园复兴犹太民族生活。
在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感召下,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开始返回故土,当时这片故土是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人烟稀少,为世人所忽视。早期的开拓者在这里排干沼泽,开垦荒地,在秃山上植树造林,兴办工业,建设城市和乡村。他们建立了社区机构和服务设施,并使长期以来仅用于礼拜仪式和文学的希伯来语在日常生活中恢复使用。
一块土地,两个民族 国际联盟基于承认“犹太人与巴勒斯坦(以色列故土)有着历史的联系”和“在那个国家重建犹太民族家园”的考虑,于1922年委托英国统治这片故土,并特别责成英国“为这个国家创造各种确保建立犹太民族家园的政治、行政和经济环境。”
同年,英国在这块托管地境内四分之三的土地上建立了阿拉伯外约旦酋长国(即今日的哈希姆约旦王国),只把约旦河以西的地方留作发展犹太民族家园之用。阿拉伯极端领导人就连在这样小的区域建立犹太民族家园也要反对,他们煽动袭击犹太社区,甚至打击主张阿拉伯一犹太人共处的阿拉伯人。英国对犹太移民和定居的限制并没有使阿拉伯好战分子善罢甘休,暴力事件屡屡发生,持续不断,直到二次大战爆发为止。
二战期间,纳粹杀害了约600万欧洲犹太人,其中包括150万儿童。战后,尽管迫切需要为在纳粹大屠杀中幸免于难的犹太人寻找避难所,但英国并未取消犹太移民的限额。为了邮票说明:安娜·富兰克及家人在这所房子里躲避纳粹迫害达两年之久对付英国限制移民的政策,故土上的犹太社团与世界各地犹太人一起,动员一切人力物力,组织了一场“非法”移民运动先后把85,000难民从欧洲转送到故土上。
阿拉伯人反对犹太人在故土上定居,犹太人则坚持要求解除对犹太移民的限制,英国在无法调解的情况下,遂将问题移交给联合国。联合国大会于1947年11月29日表决在约旦河以西地区建立两个国家:一个犹太国和一个阿拉伯国。犹太人接受丁这个分治计划而阿拉伯人则予以拒绝。
国家地位 1948年5月14日英国托管结束,犹太人随即宣布建立以色列国。此后不到24小时,五个阿拉伯国家的军队入侵了这个新国家。这场以色列独立战争断断续续打了一年多,于1949年7月以停火线为基础分别与接壤的阿拉伯国家签定了停战协议。
接下来是 斯坦
STINE和STAN是人的意思,斯坦是音译。
有人说“斯坦”是伊斯兰国家的意思,事实上,是先有波斯语中的-stan,然后才是中亚地区的突厥化和伊斯兰化。虽然绝大多数叫“斯坦”的地方都信仰伊斯兰教,但并非全都如此,比如“吐火罗斯坦”(那时候还没有伊斯兰教)。此外,还有“印度斯坦”(Hindustan,波斯语的写法是Hindostan)。而“斯坦”也绝非政治上的“国家”,它很多情况下指的只是一个大概的地理区域。比如“印度斯坦”,有时指的是印度北部说印地语的地方,有时又指整个印度次大陆,或者指印度这个国家(印度有个报就叫《印度斯坦时报》)。
巴勒斯坦的“斯坦”来自古闪语。它的原名为PALESTINE,但是这个地名的最后音节TINE,本来不是一个后缀,其种的字母T为词干的一部分,更无地区,国家的含义。这个地名历史渊源甚为古老,演变成今天的模样,曾几经沧桑,并牵涉到古今好多种语言。一般认为,它最初出于希伯来语。今天的巴勒斯坦,公元前3000年前为伽南人的住地。公元前12。13世纪,从地中海方面和埃及方面,各来了一批外来人,他们都不是本地人。但从埃及方面入境的,使用希伯来语的外来者,却把从海上入境的外来者称为FILISHTIM,FALASHTIM或PALASTIM,实际就是外来者的意思。由此可见,它原系指"人",而非指地。这个地名后来经过希腊人引用,有两种转写形式,之后古罗马人又根据拉丁语转写为PHILISTIN和PALESTINE,英语为PHILISTINE, PALESTINE,汉语分别译为腓力斯丁和巴勒斯坦。上述两种转写形式,原以第一种比较通用,公元2世纪初,罗马人占领地中海东岸后,根据希腊人对这个地区的专门称呼:PHILISTIA腓力斯齐亚。
腓力斯丁人是一个非闪族的民族,因与周围闪族民族的混合而日渐消亡。随着民族的消亡, PHILISTIA这个真正的地名也不大通用了,但是腓力斯丁人的名称的另一个希腊拉丁语转写形式PALESTINE却逐渐得势,而且转而一变,成为地名,代替PHILISTIA沿用下来,直到今天。
在西南亚、南亚和中亚,有不少带“斯坦”字样的地名,其中有的是国名,如巴基斯坦以及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加曼斯坦、哈萨克斯坦等;有的是地区名,如兴都斯坦(又可径译为印度斯坦)、雷吉斯坦、洛雷斯坦、锡斯坦、胡齐斯坦、库尔德斯坦等。“斯坦”型地其至“渗入”欧洲,比如里海西岸,北高加索东部,有达格斯坦。甚至近期还有这一类型的地名在产生,如俄罗斯联邦内的鞑靼斯坦和巴什
科尔托斯坦等,少数地名汉译不带“斯坦”,原名却有这个构词成分,如阿富汗俾路支都属此类。
“斯坦”原词出自波斯语,“-stan”是它的罗马字母转写形式。本义原很简单,即“地方”、“地区”,一般指面积比较大的地区而言。后随古波斯政治影响的扩展,波斯文化的传播、伊朗语各族的繁衍和与其他民族的密切交往,这个词又进入其他语言如印地语、乌尔都语以及突厥语族诸语言中,词义有所扩大,内容逐渐丰富,衍生出多个彼此相类又有所区别的引申义,比如近代,有些国家的省区,建置在以“……斯坦”为名的地方,因势乘借用其为省区名,这就有“省(区)”的含义了。从而出现传统地名、历史地名和政区名词形完全相同而指称范围不一致的情况。如俾路支(斯坦)原为地区名,但政治上分属巴基斯坦和伊朗,两国均建有以此为名或包含此名的省份。再如库尔德斯坦,作为传统地名,指称范围包括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叙利亚以及亚美尼亚等5国的部分领土在内,但伊朗在本国一侧建有库尔德斯坦省。此种情况发生在一国之内问题不大,出现在两三个国家间,就需注意区别(包括其拼写形式),切忌混为一谈。既然有的国名中含有“斯坦”一词,如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于是它又获得“国家”这个引申义。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亚5个全部以“……斯坦”作为国名构词成分的国家的出现,这个引申义更为突出,也更为引人注意。有人甚至以为所谓“斯坦”就是“国家”一个意思了。
总而言之,“斯坦”的含义,大抵不外“地区”、“省(区)”、“国家”几种,过去通常一概都是指大的地理实体说的,很少他用。但情况总是在发展变化着的,久而久之,城市名中也有含这个成分的了,如萨哈克斯坦中南部有个城市叫突厥斯坦(在南哈萨克斯坦州);此外,伊朗、哈萨克斯坦和巴基斯坦,各有一个叫古利斯坦的城镇,但这样的实例甚少。
含“斯坦”构词成分的地名,一般都有悠久的历史,古波斯典籍曾频频出现这类地名,甚至在我国史册中也迭有反映。不过,个别是新近产生的,如“巴基斯坦”一名,1947年方随着新国家的诞生而诞生,迄今不过半个世纪,其余的也不能一概说是古老地名,如里海西岸。俄罗斯联邦欧洲部分的达格斯坦,17世纪才有这个名字,在这之前,它却从不见轻传。
“斯坦”作为地名通名,多半与民族名称相结合,这样构成的地名,含义非常明显,俾路支(斯坦)意为“博路支人地区”,库尔德斯坦意为“库尔德人地区”,其他类推。但不能绝对化,不能把这种情况变成公式往所有含“斯坦”的地名上套,否则就会闹出笑话。比如巴基斯坦一名与民族名便毫无关系,它是根据伊斯兰教义,取“巴克”一词(意为“清净无染”、“至清至真”,原来是伊斯兰教对真主安拉的尊崇、赞颂语)附加“斯坦”构成国名,意为“清真洁净之国”,也就是“真主之国”的意思。又如达格斯坦,是突厥语词“达格”(意“山岳”)与波斯语词“斯坦”的结合,全名的含义是“山岳之国”、“山岳地区”,反映了当地地理环境的突出特征,与居民的民族名却没有关系。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