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7-31 15:00:0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1次
可以肯定地回答这位朋友的问题:让孩子学习《弟子规》《三字经》等古代的启蒙读物,对孩子是有用的。还是先弄清楚《弟子规》《三字经》之类的启蒙读物究竟是什么、是怎样的,然后再来看看应该如何去读这些读本。
一、什么是《弟子规》《三字经》《弟子规》《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一起,被称为“蒙学读物”,也就是过去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的读本。这些读本现在依然被一些人拿来作为孩子的国学读本,特别是在“国学热”的背景下,此类读本甚至在某些地方、某些时期还十分流行。现在不少家长也很纠结,到底要不要让孩子学这些启蒙读物,学吧,又觉得孩子要学的东西太多,再给孩子学这些古代的东西,就是给孩子增加压力,可又不知道花了时间学了这些东西到底有没有用处;不学吧,又怕孩子缺了什么。那还是先看看这些启蒙读物是怎么回事吧。
《弟子规》原名叫《训蒙文》,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个秀才,名叫李毓秀。他的工作是教书,在教书之余就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内容编写成了教材,这就是《训蒙文》。后来到乾隆年间,有个叫做贾存仁的,又把《训蒙文》改编一下,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指为人弟者、为人子者,泛指年幼的人;“规”是“规则”“规矩”“规范”的意思。名为“弟子规”,其实也就是要将其作为一本规范儿童言行举止的蒙学读物,简单说就是“立规矩”的读本。
那么,它立是什么规矩呢?其实就是以《论语·学而》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文义演绎而成。孔子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是:孩子在家要孝敬父母,出门在外要尊敬兄长,说话要谨慎,要诚实守信,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如果还有多余的精力,那就去学习文化知识。由此可见,这是以儒家思想去培养孩子如何做人的,其实就是一个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一个“道德读本”。
而《三字经》影响更大,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三大儿童启蒙读物之一,与《千字文》《百家姓》合称为“三百千”。关于该书的作者有多种说法,今人普遍认为是南宋时期的王应麟。与《弟子规》一样,《三字经》也是包含了儒家思想的道德读本,同时也是包含了许多历史、地理等知识的文化读本。所以古人说:“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若能句句知诠解,子史经书一贯通”。在众多蒙书中,只有《三字经》称作“经”(经典),可见其影响之大,应该说是最具权威性和典范性的蒙学之书,堪称“蒙学之冠”。
二、今天从古代的蒙学读本中学习什么《弟子规》《三字经》之类都是古代蒙学读本,那么,今天的孩子有必要学吗?
对待古代文化遗产,我们应有的态度是“古为今用”,也就是要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或者用鲁迅先生的经典说法是,采取“拿来主义”,就是把有利于我们发展的内容“拿来”,而不是“全盘接收”,也不是“全盘抛弃”。这才是我们应该有的正确态度。明白这一点,我们就不必纠结到底要不要学这些古代的蒙学读本了。
1.首先明确:《弟子规》《三字经》是值得学习的,学习其中的精华对孩子是有益的。受到古人、今人的追捧,其中必定有值得探究的道理。古代蒙学读本很多,而像《弟子规》《三字经》之类能够得到今人的认可,这其中的奥秘,除了其中的“道德伦理”值得孩子们“择善而从”之外,还有其他古代丰富的知识内容,对于学习古代文化知识是有帮助的,同时,因其有着短小精悍、浅显易懂的语言,朗朗上口、易于背诵的句式,而这些都适合孩童阅读。因此,孩子要学习古代文化知识,汲取古代的优秀养料,除了学习经典诗歌、经典文章,这些被称为“蒙学”的东西,当然是值得学习的,值得借鉴的。
2.同时也要明白:学习古代读本,是取其精华,绝不能“照单全收”。时代不同了,知识体系不同了。今天学习的内容是海量的,绝不是古代堪比的。古人读书主要就是读圣贤之书,至于数理化之类的科学知识基本是不涉及的。况且古代除了圣贤之书,其他可以选择的余地也不大,选来选去就是那几本,所以,人们往往就集中在那几本读本上了,以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而今非昔比,现在的孩子们在学校要学的知识体系是充分的、完备的,在目前这种大背景下,如果把大量时间花在古代的所谓经典上,那是不现实的。因此,对于孩子来说,行有余力,可以好好学一学《弟子规》《三字经》之类的古代读本。但也不必拘泥于是否需要背诵,是否要进国学班之类。当然更不能迷信,因为随着时代变迁,孩子们的思想活跃,不能用古代的思想来限制和束缚孩子。至于其中的不合时宜的观点,更不能灌输给孩子,比如,其中的“不关己,闲莫管”“非圣书,屏勿视”等说法,显然是不能接受的。
总之,阅读古代经典,一定要通过鉴别来吸收精华。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因此,不能迷信,不能照搬。孩子还小,可能无法辨别其中的内容,况且,古代的读本,即便浅显易懂,但往往还是有着文言色彩,而且为了保证三字一句,有的读起来并不顺畅,至于其中的许多典故,更是阅读障碍。因此,孩子的阅读最好还是要在学校老师统一安排下进行。现在的课本内容是相当丰富全面的,只要是适合孩子学习的古代文化知识,一般都会包含其中的。
当然有用啊,知书达理,从小开始很重要
① 会暨是什么意思会暨和会议两个词语有什么不同
会暨不是词组,XX会暨XX。
例如:工作会暨第三次职工代表大会,就是什么会议和什么的意思,有两个并列主题。
会议就某个主题的会。
暨的意思就是“及”“和”的意思,只不过“暨”“及”是书面语,“和”为口头语;就连词而言“暨”用于规格大隆重的会议,起连接两个不同主题会议的作用。
(1)不同的成语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成语是什么扩展阅读:
暨和及的区别:
“暨”用于大型标语横幅中,更书面化; “及”用于口语中,更普通化。 “暨”用于庄重典雅的场合,主要是中国人认为方正的字体更稳重,体现庄重的气氛。 “暨”较于“及”,显然“暨”更加规矩严谨,故在大型场合多用“暨”。
方言集汇
◎粤语:kei3
◎客家话:[宝安腔] gi5 kai3 [客语拼音字汇] gi4
② 完全和自己过去想象的不一样成语是什么呢
完全和自己过去想象的不一样成语——大相径庭、迥然不同、泾渭分明、截然不同、天差地别、事与愿违。
大相径庭
dà xiāng jìng tíng
【解释】径:小路;庭:院子;径庭:悬殊,偏激。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
【出处】《庄子·逍遥游》:“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结构】偏正式。
【用法】多用来形容事物区别明显;意见、看法截然不同。一般作谓语。
【正音】相;不能读作“相貌”的xiànɡ;径庭;不能按旧读“jìnɡtìnɡ”。
【辨形】径;不能写作“经”。
【近义词】迥然不同、泾渭分明、截然不同、天差地别
【反义词】一模一样、如出一辙、毫发不爽、相差无几、大同小异
【辨析】~和“天壤之别”;都有“相差很远”的意思。但~常含有“彼此矛盾”的意思;“天壤之别”仅强调差别极大。
【例句】语言的发展使得汉语里很多字、词的古今义~。
【英译】entirelycontrary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楚国狂士接舆对肩吾说北海有一座姑射仙山,山上的神仙可以让世界五谷丰登。肩吾认为接舆的话大而无当、大有径庭、不近人情,就对连叔说接舆在吹牛。连叔沉思了一会,对肩吾说接舆的话不一定是没有道理的。
③ 什么成语的意思是在不同的环境中的不同表现
南橘北枳[ nán jú běi zhǐ ]
生词本
基本释义详细释义
[ nán jú běi zhǐ ]
枳:落叶灌木,味苦酸,球形。也叫枸橘。南方之橘移植淮河之北就会变成枳。比喻同一物种因环境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异。
网络释义
报错
南橘北枳,成语,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意思是淮南的橘树,移植到淮河以北就变为枳树。比喻同一物种因环境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异。
④ 意思是“发生的事情跟自己想的不一样了”的成语是什么
事与愿违【shì yǔ yuàn wéi】
⑤ 换一种叫法就不同是什么意思成语是什么
别开生面
理由:“换一种”:有别于;不同于。“不同”:区别;新鲜,新产生。
成语:别开生面
拼音:bié kāi shēng miàn
解释:生面:新的面目。原意是凌烟阁里的功臣画像本已褪色,经曹将军重画之后才显得有生气。比喻另外创出一种新的形式或局面。
出处:唐·杜甫《丹青诗》:“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
示例: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了。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四回
近义词:面目一新、别具一格
反义词:规行矩步、千篇一律
⑥ 表示说法不同,但意思一样的成语,是什么
异曲同工:亦作“同工异曲”。谓曲调不同,却同样美妙。喻不同时代、不同人的文章、言论一样精彩,或不同的事情产生同样的效果。
我想和你的提问意思相近吧,这个成语
⑦ 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表示意思一致“是什么成语
万口一谈、异口同声、不约而同、万口一辞、百喙如一
⑧ 什么成语意思是完全与已经过去的情况不同
【今非昔比】 昔:过去.现在不是过去能比得上的.多指形势、自然面貌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自】:宋·李曾伯《贺新郎·自和前韵》词:“问讯南州守.怅吾生,今非昔比,后犹在否?”【示例】:“胜败军家常事”,何得为愧.,不可欺敌.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十八回【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形容变化非常大.
⑨ 成语的意思是什么
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版大特色,有固权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
⑩ 意思是完全相同没什么两样的成语
成语“一模一样”、“毫无二致”都是完全相同、没什么区别的意思。
【成语】一模回一样
【拼音】yī mó yī yà答ng
【解释】样子完全相同。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四回:“今日抬头一看,却见他黄着脸、秃着头,就和前日梦里揪他的师姑一模一样,不觉就懊恼起来。”
【示例】这两件衣服从颜色到款式虽然~,但质量却有很大差别。
【近义词】毫无二致、毫发不爽、如出一辙
【反义词】截然不同、天差地别、大相径庭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或物
【成语】毫无二致
【拼音】háo wú èr zhì
【解释】二致:两样。丝毫没有什么两样。指完全一样。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九回:“佘道台见了这副神气,更觉得同花小红一式一样,毫无二致。”
【示例】那时候的文体的变革和近代的文学革命,由文言文改为白话文的,实在是~。 ◎郭沫若《屈原研究》
【近义词】一模一样
【反义词】天差地别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完全一样
1、此类成语有: 今非昔比、日新月异、与日俱进、 一日千里、时异事殊、时移世易、时易世变、焕然一新、耳目一新、物是人非。
"今非昔比"是一个成语,用来描述当前的情况与过去完全不同,变化巨大。它常用于比较过去和现在的情况、环境或状态。
这个成语中的"今"表示现在,"非"表示不是,"昔"表示过去,"比"表示比较。整个成语传达了过去和现在之间巨大的变化和差异。
"今非昔比"可以用于各种情境,比如描述社会的发展变化、个人经历的转变、技术的进步等。它强调了时间流逝所带来的巨大变化,提醒人们要认识到过去和现在的差别,并且对变化保持敏感和适应能力。
例如:
这个城市的变化真是今非昔比,过去的小村庄现在已经发展成繁华的大都市了。
我们的生活方式今非昔比,过去没有手机和互联网的时代,现在信息获取方便快捷了许多。
总之,"今非昔比"强调了时间的推移和变化所带来的巨大差异,提醒人们要认识到过去与现在的不同,并对变化保持开放和适应。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