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资治通鉴》中蕴含了哪些道理

时间: 2023-07-28 12:02:0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0次

《资治通鉴》中蕴含了哪些道理

《资治通鉴》里面蕴藏了多少智慧?能让一个人读十七遍

历史是一个非常沉重的学科,它并不像技术性学科那样可以有一技之长,但是历史仍旧是几乎每个人都会学的学科。历史看似很遥远,但是它又无时无刻不在,历史看似杂乱无序,但是又好像是不断的循环往复。很多人觉得学历史并没有多大的用处,但是你要知道历史终究还是最重要的科目之一,它给你带来的智慧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学历史从哪本书开始比较好?历史书有很多:《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等等,数不胜数。但是最适合我们的到底是哪一本?如果有人问我学历史要看那些书?我一定会告诉他学历史必看的一本书-《资治通鉴》。要知道前段时间人民网、光明网大力推荐这本书,这本书不仅是公认的帝王之书,更是伟人最喜欢的一本书。历史上的人物对这本书评价十分高,更是有人读了十七遍资治通鉴,并且每读一遍就会在书上做好批注。 开个小玩笑,如果你读《史记》和《战国策》,那么人就会变得血气方刚,就想着去当个刺客或者策士,梦想着向荆轲或者苏秦那样纵横四方。但是如果你读《资治通鉴》读多了,那你就会变得成熟稳重,说话三缄其口,做事三思而后行。为什么?因为史记和战国策记载了太多热血故事,把策士和刺客抬到一个非常高的位置,让人非常崇拜。但是资治通鉴不一样,资治通鉴惜字如金,里面记载的事情也都是国家治乱,君臣争斗之事。当你看到一个王朝从建立到灭亡只有两张纸的时候,你就会感叹数风流人物,俱往矣。 同样是记载孙膑击败庞涓,《史记》和《资治通鉴》的记载手法就有一些不同。 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史记·吴起孙子列传》 这是《史记》的记载,意思就是齐国击败了魏国,俘虏了魏国太子。孙膑因此名扬天下,世代传承兵法。是不是感觉热气沸腾的?是不是想自己如果身处于乱世,自己凭借一番努力也能名扬于世?是不是想着双击,666? 齐因乘胜大破魏师,虏太子申。成侯邹忌恶田忌,使人操十金,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我为将三战三胜,〔声威天下〕。欲行大事,可乎?」卜者出,因使人执之。田忌不能自明,率其徒攻临淄,求成侯。不克,出奔楚。-《资治通鉴》 这是《资治通鉴》的记载,意思就是齐国击败了魏国,俘虏了魏国太子。但是邹忌陷害田忌,花了十金找一个算命先生。然后说我是田忌的人,田忌三战三胜天下盛名,要是想造反,能有多大可能?算命先生告诉齐王,田忌知道之后就攻打国都,想要杀邹忌,但是打不过,所以跑到楚国了。一个为国立功的将军,就这被人陷害,是不是觉得太可悲了?这里面也有很多小细节,稍微一想那你就更加感觉水深了。 邹忌为什么陷害田忌?很简单,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只有一个,武将要是当了就没文官的机会,文官要当了就没武将的机会,文官和武将的争斗是必然的,这本身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燕双鹰敢赌别人的枪里没有子弹,但是邹忌不敢赌田忌争不争。文官不知道武将会不会害他,所以会先下手为强;武将也不知道文官要不要害他,所以也想着先下手为强,古代君臣和文物之间的矛盾不都是因此吗? 齐王为什么要杀田忌?只是因为算命先生这样说吗?不是,因为这种流言太多了。有人说田忌要造反,有人说邹忌要造反,到底听谁的?很简单,看谁有实力就解决谁。田忌出身于田氏,而且是将军手握兵权,他造反的成功率肯定比邹忌造反的成功率高,所以解决田忌肯定比解决邹忌重要。所以算命先生说的对不对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齐王有了借口动手。 田忌为什么不辩解而是直接攻打齐国?辩解有用吗?齐王铁定心要解决他,他跳进黄河洗不清。但是为什么攻打齐国?很简单,这是个楚国的投名状。他打不过齐国,怎么办?等死吗?不可能,他要逃跑。他往哪里跑?三晋一家,他跑到三晋就是找死。燕国弱小,齐国让燕国交人燕国不可能不交。那他只能跑到楚国,但是楚国不信他,反而认为他是汉奸。那怎么办?彻底和齐国决裂。能不能打得过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楚国相信他。 齐国为什么不刺杀田忌?田忌掌握齐国大量机密,而且身处敌国,万一泄密怎么办?刺杀是最好的选择,但是齐国没有刺杀。为什么?因为齐国还想着让田忌回来,但是不想他那么早回来。田忌出逃之后,解决掉田忌的残余势力,然后齐王去世换新齐王继位。新齐王把田忌召回来,然后加以用之。原本的丧家之犬又重新得势,那么就会对齐王更加忠心,这一招其实李世民也用过,所以不足为奇。 ​ 只是一个小片段,史记和资治通鉴得到的信息就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两者的区别,史记往往会让人热血沸腾,但是资治通鉴往往通过前因后果告诉我们一个小智慧。类似这样的事情资治通鉴里还有很多,资治通鉴和史记最大的区别就是资治通鉴是讲解权谋的一本书。里面有大量害人案例,这些案例都可以让我们参考看看如何防小人。对于血气方刚年轻人来说,《资治通鉴》是一本很有必要去读的书,更何况还有人读资治通鉴读了十七遍。 【完整无删减】史记全册正版书籍司马迁文言文原版全本全注全译中华书局 青少年白话文史记 学生史记故事资治通鉴二十四史中国通史 ¥88 购买

《资治通鉴启示录》读书心得

      《资治通鉴启示录》是清华大学张国刚教授读资治通鉴的心得体会,是本值得一读的书。书中主要介绍了一些叱咤风云历史人物,他们站在时间的交汇点上,是怎么处理国家事务和个人情感的,带给我们哪些启示。毛主席曾说过,《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在不得志的情况下写出来的,主要讨论历史上治国理政的经验得失,司马光有大才,所以能写出好书,不得志,所以能写得深刻。

      我认为整部书用一个个历史人物为例,给我们的启示只有四个字,谦卑和克己。

      谦卑,就是指一个人无论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就,都要放下身段,谦虚谨慎的生活。周易八卦中,只有“谦”卦是唯一没有灾咎的卦,正所谓“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战国时期的吴起,指挥作战很勇敢,也很有智慧,在两千多年期就开始训练特种兵,在魏国,魏卒天下无敌,在楚国而北却三晋,楚国国富民强,只是他性格太倔强,目标性太强,加上有了功劳后,便放不下自己,最后被楚国贵族所杀。北魏的崔浩,会看星象,口才极好,也给皇帝出了很多很好的主意,可也是身居高位,而自大无比,最终落了个身首异处。唐朝的长孙无忌,在太宗时期是个好宰相,但是当高宗坐天下的时候,他却张口闭口先皇,以老臣自居,收受贿赂,高宗在窝囊也会心中不高兴,最后被武则天所杀。祖宗留给我们太多这样的启示,人一定要谦卑的活着,在其位,谋其政,为了达到目的,也可以换个方法去做。

        克己,就是要克制自己的欲望,这是贞观年间唐太宗和臣子反复讨论隋炀帝为什么亡国所得出的结论,隋炀帝所做的事情,唐太宗也想做,但他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广开言路,最终成为千古一帝。  晚唐政治家李德裕,被梁启超称为古代六大政治家之一,和管仲,诸葛亮齐名,历史学家称赞他时,首先说的就是他当了宰相后并没有纸醉金迷,依然生活朴素,坚持读书。被康熙皇帝表扬过三次“卓异”的于成龙,到哪里都是青菜萝卜,他时时刻刻都在克制自己的欲望。

        听了很多的历史故事,也看了一些历史书籍,我一直想怎样做,自己才能走的更远,读完这本书,我有了答案,我应该时刻记住这四个字,谦卑,克己,任何时候都应该谦虚谨慎,放空自己,因为人外有人,也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要被自己的欲望牵着走,更不能不求上进,自甘堕落。

读《资治通鉴》可以学到什么

读《资治通鉴》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智家的失败并非是偶然,而是一种必然,智瑶只能说是加速了失败。从书中的分析来看,在几大家族中,智家虽然在当时是最强的,但从前底子薄,而且人缘不好。所以,一个人、一个组织要想成功,要学会认清自己。

不仅仅要看到自身的长处,还要了解自己的缺点,然后因势利导,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在三家分晋这件事中,小人因其德行不足,无法让人信服,且大多数的情况下爱做损人利已之事,最重要的是欲望、野心,远远超过了他的能力范畴。

《资治通鉴》介绍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虽被誉为体例严谨,脉络清晰,网罗宏大,体大思精,史料充实,考证稽详,叙事详明,繁简得宜,但《资治通鉴》本身也有很多错误,如史家严耕望指出《资治通鉴》对云台二十八将的排列顺序有误。《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

以上内容参考:网页链接百度百科—《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的真正精髓在哪里?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历史典籍浩瀚如海。与其他文明古国相比,中国人最重视历史,在这些汗牛充栋的历史著作中,《资治通鉴》是最著名、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资治通鉴》原名《通治》,宋神宗以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道,故赐名”资治通鉴“。总结来说,《资治通鉴》有三个特点。它的精髓,也就在这三个特点之中。

《资治通鉴》的第一个特点是通。它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通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战国初期的三家分晋,下迄赵匡胤建国前夕,记载了一共1362年的历史。全书300多万字,司马光参考了三百多部著作,对于史料的矛盾和记载不清之处,还进行了比较、考订,为此还攥写了《考异》三十卷。为编纂这部书,司马光和他的团队前后共花了十九年。现在通用的是中华书局的点校版,加入了元代胡三省的“注”及有关附录,共六百万字。

《资治通鉴》的第二个特点是正。司马光编写这部书,不仅出于自己的喜好和责任感,也和北宋前期提倡文治教化、重视总结历史教训有关。这部书价值观不仅符合儒家正统观点,且内容通于大道,取材专取事关国家兴衰、民生休戚的重大事件和人物,编纂的目的是为了总结历史上治国的经验教训,以此为鉴治理当下的国家。

《资治通鉴》的第三个特点是经世致用。全书按照时间先后编写史事,但往往用倒叙、插叙或总结的的方式,交代史事的前因后果。对重要人物的逝世,重大事件的得失,作者会有一段盖棺论定的评论,使历史脉络更加清晰。曾国藩曾向人推荐说:”窃以为先哲经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温公《资治通鉴》。“为什么曾国藩认为《资治通鉴》是最好的经世之书呢?因为这部书不光讲道理,还通权变、一部书能讲清楚道理已经很难得,除了讲道理,还通权变、懂得讲操作,这当然更加了不起。后世帝王中,朱元璋对《资治通鉴》情有独钟,康熙、乾隆等清代帝王也都阅读通鉴学习治国之道,并作《御批》(读书笔记)传世。

除了以上的三个特点,《资治通鉴》的史书价值还可以从两个方面评价。一个是史料价值,一个是史著作价值。作为历史材料,《资治通鉴》的隋唐五代史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作为史学著作,《资治通鉴》具有不可的阅读鉴赏价值。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评述《资治通鉴》”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清代史家钱大昕说:”读十七史,不可不兼读《资治通鉴》。“钱的意思是《资治通鉴》的取材多有超出正史的地方,这是因为司马光的史料选择确实还参考了正史之外的几百本著作。


王夫之认为读《资治通鉴》,知历代兴衰,明人事臧否,”可以自淑,可以诲人,可以知道而乐“。自淑,就是可以提升自己;诲人,就是可以与人分享;知道而乐,就是知道治国之道、为人之道和处世之道,而感到愉悦和快乐。所以,自淑、诲人和知道而乐,就是我们读《资治通鉴》的宗旨,也是我们读这本书力争要达到的三重境界。

课文通过司马光勤奋学习,编写《资治通鉴》的事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课文通过司马光勤奋学习,编写《资治通鉴》的事例告诉我们(天
资聪颖的人靠勤奋成才,说明了“成功等于一分
天才加上九十九分血汗”的)道理
文章标题: 《资治通鉴》中蕴含了哪些道理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5964.html
文章标签:资治通鉴  蕴含  道理
Top